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八二集)  2013/4/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28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聽我念三皈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六十四頁,第八行,從當中第七看起:

  「七、云何名菩薩非所為忍?不以事故生忍,不以利故生忍,不以畏故生忍,不以受他恩故生忍,不以相親友故生忍,不以愧赧(是羞愧)故生忍,菩薩常修於忍,是名菩薩非所為忍。」這一段給我們說的重要意思,菩薩常修忍辱波羅蜜,無時無刻他不在修忍,所以外面既有境界他能忍,沒有境界他也是忍,這個就是菩薩所修的六波羅蜜。這六門功課,一切時一切處,有這個緣,或者是沒有這個緣,統統要修忍辱。為什麼?忍辱是禪定的前方便,能忍的人容易得定。如果說有一些緣故逼著你不能不忍,那是應該的,沒有任何緣故的時候也要常修忍辱波羅蜜。換句話說,菩薩必須放下萬緣,絕不為一切境緣所擾、為一切境緣所動,他忍辱波羅蜜才能成就,有忍就有定。小不忍,我們一般凡夫不能覺察,以為自己修養還不錯,小小的風動有時候也會起心動念、也會分別執著,這就不能得定;換句話說,清淨平等心受到干擾。我們想到經題,很多問題自然就解決了。如何真實保護著清淨平等覺?覺是開悟,怎麼開悟的?因為心地清淨平等,這就開悟了。所以清淨心是禪定,平等心是大定,平等就沒有動搖,沒有動搖那是自性本定,真心就顯露了,體露真常。

  「八、云何名菩薩不逼惱忍」,這是有外緣,「若瞋因緣,煩惱未起,不名為忍」。瞋恚,煩惱沒起,這個不叫忍;煩惱起來,心裡如如不動,這是忍。「若遇瞋因緣時」,對方,「拳打刀杖,手腳蹴踏,惡口罵詈,於如是中,心不動者,則名為忍」。這是真的要忍,忍不吃虧,別人沒有動手,罵你,所謂洗耳恭聽,不要還口,他罵累了,他自然就休息,就不罵了;你要是還口,他罵得高興,罵得沒完沒了。別人動手打的時候,讓,不動手,隨他打;這裡頭要明瞭,他拿拳頭打。如果他拿著刀,你就得要逃,你要逃避,因為這是有大傷害。決定不能跟他對打,拿拳頭打,就讓他打幾下,打不還手,他打幾下之後,他打不下去了。必須還手才打得起來。你這一方打人,另一方讓你、隨你打,你怎麼好意思打下去?尤其是有許多人看到的,一般人同情弱者,不會同情強勢的人,所以他自然就算了。甚至於他就不好意思,離開了,你看,很多人看到。這些事情在現在這個社會常常發生,小衝突演成大的災難,都是不能忍。如果能忍,沒有事情,自己稍微吃一點虧,考驗自己忍辱波羅蜜,看這個境界現前能不能忍,能忍就對了。惡口罵詈,這也是常常見到的,在這個境界當中保持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沒有怨恨,這是忍。有怨恨,認為我現在力量敵不過你,將來我再報復,這不是忍辱。忍辱的目的是達到禪定,有種報復的念頭,這個還是有怨恨在心中,還是屬於對立,還是屬於冤冤相報,阿賴耶有這個因,將來一定會現行,所以這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菩薩若有人來起發瞋恚亦忍,不起發瞋恚亦忍,是名菩薩不逼惱忍。」這一句話的意思深。有人來起發瞋恚,這忍;沒有人來起發瞋恚,也忍。這句話意思深,沒有這種境界,自己有這個智慧、有這種修為,就是有這種修行的功夫,一切時一切處遇到境界他是自然的,這是菩薩。不是到這個時候想到:佛說的,我應該要忍辱。那你還沒有養成習慣,還沒有忍辱這種習氣,一定要有忍辱的習氣。

  「九、云何名菩薩悲心忍」。菩薩有慈悲心,特別說悲,悲是憐憫眾生的心。「爾時菩薩若作王,若王等,有大功業,為苦眾生而作其主」。菩薩示現為國王,或者是大臣,這個王等就是大臣,他有很高的地位、有大功業,菩薩示現這個身分,是為苦眾生來做主,是來救苦的,不是為升官,不是為高名厚利,不為這個,是為苦眾生。「是苦眾生,若來罵辱觸惱之時,菩薩不以我是主故,而生瞋恚」。這就是遇到了眾生,眾生沒有修養,因為傷害他的利益,他不能忍受,他來辱罵、來批評。這樣的事情,在現在這個時代常常有,對於主管這地區的官吏,現在講民主自由開放、言論自由、出版自由,這些事情我們時時看到發生,看看這些官員也都能忍。但是菩薩除了能忍之外,菩薩不以我是主故。在古時候,作王,王公大臣。作王,王也能夠引申為主管官,各級政府的主管都可以稱之為王。為什麼?他做主,在國家是國王,在現在的制度,省長、縣長,甚至於村長,他都有權,他管轄這個地區,跟人民直接接觸。施政哪能盡如人意?這做不到的,總是叫大部分人得利益,特別是貧苦的人得利益,這就是個好官、是個好王。如果遇到人民批評,有不滿意的,要歡喜接受,有則改之,無則嘉勉。

  唐太宗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他遇到人民對他不好的批評,他旁邊的人說:這個人是造謠生事,是無中生有,應該要得到處分。唐太宗說不可以,隨他說,如果我要處分他了,以後沒有人敢在我面前說真話。後世稱他為明君。他是喜歡人在他面前說真話,喜歡老老實實把事實真相告訴他,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要說出來,要讓他知道,他會幫助改進。大唐盛世是這一點心成就的,上面有慈悲心、有憐憫心,下面也就都有了,所謂上行下效。「苦眾生,若來罵辱觸惱」,這個事情中外都不能避免,所以菩薩一定要有忍辱。而且對這些眾生,「我當拔濟,常為擁護,云何而得生於瞋惱」。所以他不生煩惱,你罵了他,批評了他,他也不會生煩惱,他還是笑面迎人,向你請教,他想方法來改正。「是故我今悲心憐愍,不生忿恚,是名菩薩悲心忍」。

  人,特別是生在動亂的社會,不如意事常八九,心裡面的怨恨是沒法子避免的,這樣表現在外面心浮氣躁。這種情形我們理解。用什麼方法來解決這問題?還是教育。社會沒有人教他。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教的是什麼,內容很重要!哪些人來主持這個教育?從事教育的老師要被尊重,老師不被尊重,學生就不尊敬老師,老師沒有辦法教學生,為什麼?學生不聽他的。現在社會產生的就是這個現象,這個現象非常可怕,這是社會動亂的根源。根源有了問題,這社會還能救嗎?古人有這個智慧,懂得防患於未然,他知道,特別是中國古聖先賢。中國這些老祖宗對於這樁事了解得非常透徹,所以把這個當作人生第一樁大事來辦,這就是教育。個人,要把自己教育好,明白這個道理。自己教育好了,帶給自己一生幸福美滿,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自己這一生當中,病苦災難從哪裡來的?全是從不善的心行。這造的不善業,業力感召來的。

  昨天我們有幾個從新疆來的同修,那個地方我也去過,新疆的面積是中國全國面積的六分之一,人口少,所以沙漠、草原一望無際,沒有人家。說他們的路很寬很大,開車會睡覺,為什麼?直路,沒有拐彎的,開幾個小時你看不到人家。到我們這邊沿海,居住的是密密麻麻的。他們的生活很簡單,吃的東西不是很多,但是吃得很健康。那邊到現在還有游牧民族,養牛的、養羊的,哪個地方有水草就到哪裡去,要住蒙古包。蒙古包對他們來講非常熟悉,像童子軍露營一樣,他們一匹馬匹、一個駱駝就能夠背一個蒙古包,到一個地方,一、二個小時就把它架好了。我們看到他們的生活方式,簡單,幾百年來還守著祖宗的教訓、規矩,人純樸、老實。給我們帶了一些菜,當地人吃的些土產。這裡面讓我們看到最大欣慰的就是它們決定沒有污染,它們沒有農藥、沒有化肥、沒有污染,真的是現在所講有機健康食品。

  告訴我們,那麼大的地方,佛教出家人聽說只有六個人,在家居士比較多一點。他們想建一個道場,建個念佛堂,能有二、三十個人就很多了。我告訴他們要量力而為,不要勉強,不要建富麗堂皇的大廟,能夠遮蔽風雨,那邊風沙多,能夠遮蔽風沙,堅固耐用,實用就好,這樣省錢省力,認真念佛。一定要聽經,聽經明理,修學才如法。如果經教不通,就很難。經教能幫助我們團體建立共識,大家想法看法都能一致,包括我們的生活、學習、用功,看法都相同。印光大師告訴我們,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有經論做依據的。沒有經論做依據,這不是真正佛法道場;真正佛法道場,一定有理論做依據。一定要守規矩,規矩就是戒律。自己真正要把三福、六和、五戒、十善要真做到,然後才能提升到四攝、六度。你真正把它做出來,對自己有利益,對你的道場有利益,對佛法有利益,對社會也有利益,慢慢的弘揚。釋迦牟尼佛當年開悟之後,在鹿野苑只有五個人,連他自己六個人,佛教是這麼起家的。你們要有釋迦牟尼佛的精神,釋迦牟尼佛的德行、智慧。那是一個好地方,認真修學,給大家做一個好榜樣。大草原有很多人不願意去,修行的人就要人少。古時候道場建築到深山,沒有真正重要的事情,誰願意去爬山?所以它有道理,要找個修行的環境。現在我們看,那個地方修學環境好,人少,修行人最重要的身心寂靜。所以這是常常有慈悲心,憐憫眾生心。

  「十、云何名菩薩誓願忍」。修行人都有誓願,四弘誓願是共同的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用什麼度?如果不能度,你這句話是騙人的,也騙自己;用智慧度,用禪定度,用戒律度。所以這個願發了之後,後頭還有後續,「煩惱無盡誓願斷」。真想斷煩惱,就要把對於物質的享受降到最低位,能夠吃飽,能夠穿暖,有個小地方可以避風雨,就非常滿足了,這種人能修道。當地的居民生活都非常簡單,特別是生活在曠野,不是在都市。距離都市,開車一個小時之內,都是很理想的修學環境。都市就熱鬧了,人多了。太遠也不方便,一個小時之內的,非常理想。他們來找我,我說我很感謝,我現在年歲大,不想動了。你們的小道場建好,如果能夠設一個網路,我去講個半個月、一個月,去講一次經,可以。長住在那個地方,我沒有這個意願。

  人要知恩報恩,人要有義氣。我流浪了一生,幾十年居無定所,這大家都知道的。前年,我在香港接受何澤霖老居士的夫人供養了一個小地方,在山上。何澤霖老居士,我們是一九七七年認識的。那一年是我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講《楞嚴經》,講了四個月。何居士應該是最好的聽眾,四個月他沒有缺課,他每天一定到,所以我們就很熟。他囑咐他太太,他往生之後,把他鄉下居住的這個小房子供養我,讓我在香港定居下來。我去看了這個小環境,是很小,我很喜歡這個地方,我接受了。接受了,我就會定居在此地,不想動了,哪個地方請我,我都不會去。請我講經,最長的時間不超過一個月,行,中國、外國都可以,我還是回香港長住。這小地方有個小院子,種一點青菜,自給自足。一生,萬緣放下了,只有念佛求生淨土;經教,專講《無量壽經》,除這部經之外也都放下來了。

  學習經教的年輕人,我所知道的這些方法,都在講經裡頭講出來了。真正要成就,一定要用古人的老方法。現在佛學院這些方法我不贊成,要用古時候私塾教學法。培養講經的人才,過去是老和尚講經,聽眾當中年輕人,他有具足兩個條件,第一個,有很好的記性,他聽了之後他能記住;第二個,他能夠複講,叫複小座,把老師所講的重講一遍給大家聽,有能力講到百分之八十,老師講一個小時,他有能力講五十分鐘,至少他有能力講四十分鐘,這都可以培養為講經教學的法師。如果沒有這個能力,他就不行。真正有志願,願意弘法利生,續佛慧命,這是大事業,這是好事,這是值得讚歎的事情。一個老師父帶二、三個學生,十年帶出來了,那是成績。確實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成就他的戒定智慧。佛法教是教這些,不是教的一般常識,真有效果。

  我這一生是受這種教育,深深有體會。學的人要真幹。基本的條件,古時候不必說,為什麼?他統具足了。現在人不具足。那是什麼?孝親尊師,要用真誠心、恭敬心、堅定的信心,對所學的,對老師所教的,沒有絲毫懷疑,完全接受,這才能成。如果有絲毫懷疑,這個教學不成就。佛學院可以,因為佛學院的學生不是以培養講經法師為主。講經法師培養,目的是要幫助他開悟,要得定,要開悟,他修得好,當然他就能講得好。如果不是真修行的人,就沒有這個緣分。現在的學習跟學校結合了,以知識為主,不是智慧,智慧一定要尊崇戒定慧三學,知識就無所謂了。佛法的修學,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統統都是要戒定慧。

  《大學》上講的條件,就講得十分清楚,它所要求的三綱八目,這是教學指導最高的原則,在《大學》裡頭。《大學》講方法,《中庸》是理論。「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三綱,這個三綱就是我們學習終極的目標。明明德就是開悟,開悟的相是什麼?相是親民。一個開悟的人,決定有大慈悲心,愛民如子。佛菩薩就是這樣的,全心全力把人教好,這是他一生的事業。好到什麼程度?止於至善。至善,沒有絲毫缺陷,圓滿的。誰做得到?佛與法身菩薩能做到。八目就是告訴你怎麼修法,從哪裡開始?從「格物」。格物是什麼意思?在佛法講,放下萬緣。物是欲望、物欲,格就是放下。放下物欲,你的清淨心就現前,叫「致知」,生智慧。欲望很重,他生煩惱,他不生智慧。沒有欲望的人,念念想為眾生造福,幫助眾生解決苦難,他自然生智慧。為什麼?因為自性裡頭本有如來智慧德相。

  我們現在為什麼智慧生不起來?智慧被自私自利障礙住,被七情五欲障礙住,能把這個東西放下,智慧自然生起。你看到社會這些問題,自自然然你知道是什麼方法,不必去求,自性裡頭有智慧,自性裡面有德能。佛法教我們從內修,不教我們從外面修。所以佛法叫內學,經典稱為內典。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連經本從來沒有接觸,有大智慧,在佛門裡可以稱為大導師。釋迦牟尼佛就給我們帶頭,釋迦牟尼佛沒老師,他講的這些經,小部經不說了,大部的,《華嚴經》講得那麼好。《華嚴經》是高等哲學、高等科學,沒人教,他怎麼講出來的?《法華經》怎麼講出來的?《般若經》怎麼講出來的?他怎麼會知道那麼多?看了這些經,好像他知道全宇宙,過去現在未來他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這個智慧能力從哪裡來的?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意思就是說他開悟了,開悟之後才會知道,人人都有。只是在現在你是迷而不悟,如果你是覺而不迷,你就跟他一樣,他知道的你也知道。所以,我們什麼時候開悟、有如來的智慧,如來的經典你一接觸,什麼問題都沒有,你全通了。這些話沒人相信,不學,你怎麼會?佛法不學就會了。他學,他向內學,他不向外。內學就是放下這些染污,因為染污障礙我。放下分別,分別障礙我,起心動念妨礙我,我也把起心動念放下,凡是障礙我的統統放下,就大徹大悟了。大徹大悟是自性,本來是這個樣子,沒有人教你,你也不需要跟人學。德行是基礎,這個基礎跟中國古人講的完全相同,那就是孝敬,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人能夠對父母孝,盡孝道,對老師、對長輩能夠盡到尊敬,把他們看作父母一樣待遇,這個基礎就夠了,你就有這個基礎了,你就能夠學成聖人、賢人。

  我們在歷史上看到的舜王,舜王誰是他的老師?沒有。他生活的環境很可憐,父母生這個兒子,兒子是孝子,天性真叫孝順,這兩個字他真正做到了,特別是順。母親死了,父親再娶一個,他的後母。後母生了一個兒子,後母愛她自己的兒子,對他就是眼中釘,爸爸受他媽媽的影響(後母的影響),這樣子父母對他都不好,那個弟弟就更不必說了,他的日子怎麼過?一舉一動都是錯誤的,沒有一樁是對的,天天挨罵,可是他的孝心不變。人也學得很機警,為什麼?知道他後母想殺他,好幾次他都能逃過。居住在這個地方,對人好,孝順父母,尊重長輩,很勤奮,什麼事情都願意做,所以鄰里鄉黨對他都尊重,都說是好孩子。一年,感化一個地方,沒有人不讚歎。耕田,家裡窮,沒有牲口,你們看到,感動大象來幫他犁田,感動小鳥替他除草,孝感天地!這個事情傳到那個時候國王堯王,堯王聽到有這麼好的一個人,把兩個女兒嫁給他,看他是不是真的;九個兒子跟他做朋友,看他處事待人接物。真的,真誠心。沒有別的,真誠心,沒有絲毫虛偽,他從哪裡學的?對父母的孝順那是無以復加,以後堯王把國王位子讓給他,中國歷史上稱堯舜。他從哪裡學來的?他沒有老師,就是把孝做到了、敬做到了,用真誠心去做,智慧開了。不是知識,智慧開了。國家的事情,眾人的事情,他處理得有條有理,做得叫人人滿意。上面國王滿意,下面人民滿意,堯王選他繼承王位。中國、外國古聖先賢,細心去觀察,幾乎都沒有老師,也沒有很好修學環境,都是在苦難當中長成。苦難裡面經過鍛鍊,真心不變。成功的祕訣,應該就這一句,真誠心永遠不變。這些我們經上講像毛病習氣,他都沒有,他沒有貪瞋痴慢疑,他沒有自私自利,他沒有是非人我,決定不可能爭名逐利。損人害己,他決定不會做這事情。他只有犧牲自己,成就別人,這是他願意做的。傷害別人,利益自己,他決定不會做。這些大聖大賢成就的祕訣在此地。

  「菩薩誓願忍。菩薩作是念:我先於諸佛前,曾作獅子吼,發誓願言,我當成佛,於一切生死淤泥中,為拔諸苦眾生。我今欲拔,不應瞋恚而惱於彼」。底下說,「若我不忍,尚不自度,況利眾生等。」菩薩發了這個願,現在我們學佛也發這個願,但是是真是假不可靠。他發願是真的,我們發了願不能兌現。「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句還得了嗎?眾生有苦有難,你就得去幫助他,釋迦牟尼佛做到了。一切眾生一切苦難從哪裡來的?從迷失自性來的,六道從這來的,十法界從這來的。那樂從哪裡來的?樂從覺悟來的,對於整個宇宙一切理事都搞清楚、都明白了,就沒有苦了。你的念是正念,沒有邪念,沒有惡念;你的言是正語,你的行是正業,八正道相應,自然相應。所以願發之後,要完成這個願,先成就自己。自己不能成就,你沒有能力將你的誓願兌現,你做不到。先從善行,慢慢感悟,那個孝心不變就是基礎。無論父母對我怎麼不好,他自己心裡怎麼想法?是我自己做錯了,我不會做。天天反省,天天改進,父母沒錯,我錯了。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就從這來的;「只見自己過,不見他人過」,它從這來的。久而久之,過少了,善多了,善裡頭有福,善裡頭有慧,福慧增長。天天不生煩惱,生智慧,天天感恩,天天懺悔,天天改過。我們看釋迦、看堯舜,他是這麼成就的。

  舜,青少年時代是天天挨罵、天天挨打,他自己不是不知道。但是他常常想,我身體從哪裡來的?父母生的,母親雖然不在,父親在。後母再怎麼不好,是他父親所愛的。父母所愛,自己怎麼能不愛?他是圓滿的愛心,真誠的愛心。到最後,感動了全家,感動居住在這一起的鄰里鄉黨,沒有人不聽他的話。這個村、這個鄉就像變成一家人一樣,人人都懂得關心別人,人人都懂得孝敬父母、尊重長輩,這個地區風氣多好!一個人造成的。一個人怎麼造成?真誠心對人、對物就能造成功。古聖先賢教導我們,人人都可以做堯舜。就像佛家一樣,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堯王沒有一點私心,國王要給誰做?要給一個有真誠的心、有慈悲心、有智慧心、全心全力為人民福祉的心。他看看自己九個兒子,沒有一個有這種心的,不選給他們,留心到外面去找。不是找有學歷,不是找有聰明,不是找有才幹,找有孝敬的人,真正孝敬的;找愛人的人,愛人就不會害人;找犧牲奉獻的人,自己沒有貪瞋痴、沒有傲慢,要找這種人。他真正用心找,真正就被他找到,這是上天不負苦心人。

  菩薩發的這個願,我成佛的時候,「於一切生死淤泥中」,這就是六道輪迴裡面的眾生,「為拔諸苦眾生。我今欲拔,不應瞋恚而惱於彼」。我要救他們,我還能生瞋恚心嗎?所以不應該,不應該叫眾生因我而生煩惱,這是菩薩行。如果我不能忍,「尚不能自度,況利眾生等」。不能忍,自己不能得三昧,不能開智慧,這就是自己不能度自己,怎麼能度得了別人?「法藏菩薩滿足諸忍,故云忍力成就。」前面所說的這些忍,忍,佛講得很多,散在經論當中,這是略舉幾個例子。《般若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沒有耐心的人他成就不了事業,所以忍跟耐常常連在一起。忍能夠得定,定生智慧,這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所以忍力成就比什麼都重要。以上所說的是自利行,下面是利他行,自利行以忍力成就為終結。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下面經文「利他行」,有兩段,第一段「慈和勸進」:

  【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和顏愛語。勸諭策進。】

  這一小段只有四句。我們看念老的註解,「上云惠利群生,慈也。忍力成就,忍也。是故於諸有情,常以慈忍為懷」。要有慈悲,要能忍耐。『和顏』,「柔和之顏容。《會疏》曰:內離妄染,故外常溫和,故云和顏。」和顏怎麼來的?你心是真誠,不是虛偽的,不是虛妄的,心是清淨沒有染污,表現在外面自自然然就是溫和,所以外常溫和。溫和不是裝的,中國古人所謂誠於中,自然形於外。你裡面什麼,自自然然在外面就顯示出來,表裡一如。真有學問的人、有德行的人,一看就知道,裝不出來的。裝是假的,不是真的。要真的,不是假的。所以經上也有一句話,「一切皆由心中作」。這一句話講得好,一切法都是由心中作,你是用的什麼心?佛菩薩是真誠心作的,中國古聖先賢、外國人尊重的神聖全是真實心中作。人在這個世間實在不長,幾十年寒暑彈指之間就過去,為什麼不學佛菩薩?為什麼不學聖賢?學佛菩薩、學聖賢,你看多好!學聖賢決定不墮三惡道。

  三惡道真有,不是假的。所以我們參透,看清楚、看明白了,要放下一切妄染。妄是虛妄,什麼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染污裡面最嚴重的情執。根本煩惱,佛說的貪瞋痴慢疑,染污,嚴重的染污。如果不放下,這個迷就不能破,清淨平等覺就不能夠恢復。所以必須知道,清淨平等覺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是我們本有的,不是從外來的,也不是真正迷失的,暫時迷失。我們放下這些迷執,清淨平等覺立刻就現前,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自己永遠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一心嚮往西方極樂世界,到阿彌陀佛那裡去。每一個往生的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確實得彌陀本願威神加持,業障習氣自然就消除了。不像在這個地方,想把它拔除,想把它放下,那麼困難。到極樂世界自自然然就成就,甚至於消失了自己還沒有覺察到,它沒有了。這個要感謝阿彌陀佛的幫助,阿彌陀佛的大願,阿彌陀佛無量劫修行的功德,幫助我們化解這些問題。

  極樂世界講經教學沒有中斷的。極樂世界的人,他得的是法性身,居住的是法性土,跟我們這裡不一樣。他不需要飲食,他不需要睡眠,他的能量來自自性,法性身來自自性。自性的能量是本能,不是外頭來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個利益就大了。我們為日常生活,為吃飯、為穿衣、為應酬,起多少煩惱,造多少罪業,有些簡直是無法避免,到極樂世界完全沒有了。我們細心去思惟觀察,只有西方極樂世界適合我修行,八萬四千法門哪一門都不行,說得是很好聽,決定做不到。決定做不到,就得放下。四弘誓願裡面「法門無量誓願學」,到極樂世界成佛再學,沒有成佛我不學。我用一個方法成佛,就是念佛法門。現在念佛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還用這個方法成佛,行嗎?行。為什麼行?因為是心是佛,因為我本來是佛,我現在一心念佛想成佛,哪有不成的道理!淨宗的理論就是兩句話,你不相信就沒有法子,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這句話就是是心是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這就是是心作佛。所以要有信心,決定不能懷疑,懷疑就大錯了。

  《會疏》裡說得好,這個和顏要真,裝的沒用處。經上講得好,只要放下虛偽、放下染污,德相就現前。孔子是這個相。他的學生對老師的讚歎,老師有五德:溫、良、恭、儉、讓。我們要常常想著,孔夫子你跟他見面,你感覺到他溫和、善良、恭敬(待人接物恭敬)、節儉、謙讓(謙虛、讓),這都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待人、接物要學這五個字,這五個字重要!賢首國師在《還源觀》上講了四德,是大乘佛法。第一句「隨緣妙用」,妙,妙就是不著相,就是此地講的離妄染,這就妙了,跟一切大眾和光同塵,沒有虛偽,沒有染污,這是美德。第二「威儀有則」,舉止都能夠做社會大眾的好榜樣。第三「柔和質直」,態度柔和,就是此地講的和顏愛語;質直,質直是真誠心。外面柔和,裡面真誠。最後一句是「代眾生苦」,一個代眾生苦的人,怎麼可能損人利己?決定不會幹這種事情,決定不可能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在覺悟人心裡頭痕跡都找不到。所以這先成就自己,然後自然別人就相信你了,時間愈久,信心愈堅定。歷久不變,歷久不衰,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那假的,是裝的,他要裝一輩子也是真的了,那就不能說假的了。行道、修善,有人在批評,假的、裝的。你看,如果看一輩子他都是這樣的,那也不得了,他裝一輩子,也算是聖人了。這叫和顏。

  「《勝天王般若經》曰: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如是隨順佛清淨教。視諸眾生,面門先笑,曾無嚬蹙」。嚬蹙是「皺眉蹙額」,表現在面孔上,有一點不耐煩的意思。不高興、不耐煩這個樣子,沒有。這是視諸眾生,面門先笑,曾無嚬蹙,布袋和尚表演的。中國人供的彌勒菩薩,供布袋和尚的像。布袋和尚,真有這個人,《高僧傳》上有他,出現在五代後梁的時代,而且出現在浙江奉化。《奉化縣志》裡頭有記載,這地方志上有記載,真有這個人。這個人歡喜,無論跟什麼人見面,他總是笑咪咪的。「所以然者」,他為什麼?「心離穢濁,諸根清淨。不染離垢,心不瞋恚,內無恨結。」這就是問他為什麼他那麼歡喜。大乘教裡是這麼說的,「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彌勒菩薩是代表,他真做到了,自己歡喜,帶給別人一片歡喜。內心清淨,也叫六根清淨,心裡頭沒有污染,穢濁是污染,心地清淨,所以六根就清淨。

  六根是以意為主,意根清淨,眼耳鼻舌身都清淨。所以修行從哪裡下手?從意下手。意就是第六識、第七識。第七識裡頭有執著,嚴重的染污,就是四大煩惱常相隨,這是末那。末那第一個我執,叫我見。實際上根本就沒有我,這是一個迷,是虛妄的。沒有我,自己以為有個我,執著有個我,不肯放下,這一個錯誤觀念就是六道輪迴的真因。所以佛教眾生,頭一個破身見,不要執著身是自己。末那識那個我見,那是《金剛經》後半部,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那個講得深,那後半部是轉末那成平等性智,這是法身菩薩境界。《金剛經》前半部淺,是阿羅漢、辟支佛的境界,後面是法身菩薩境界,阿賴耶轉過來了,末那轉過來了。跟著我見的就是貪瞋痴,叫三毒煩惱,跟我見同時起來,第一個是我愛,我愛是貪;我慢,慢是傲慢,傲慢是瞋恚;我痴。所以我見、我愛、我慢、我痴,這是末那識,第七識。要從這裡下功夫,把這個東西斷掉,全是假的。第六意識是分別,它不太執著,有執著,不嚴重,嚴重的執著是末那識,末那稱為意根,第六稱為意識。佛家常講三心二意,三心就是阿賴耶、末那、意識,叫三心;二意,專門講第六跟第七,它們起作用,行善作惡都是它。所以搞六道輪迴、墮三惡道是它,修行證果也是它。一定要覺悟,它是虛妄的,它是假的。

  上上根人明瞭這樁事情,馬上就放下,那就成佛。像惠能大師這樣的,這個太厲害了。他知道,叫妄心,妄心不是真心。妄心就是指的末那跟第六意識,再深一層的,阿賴耶。阿賴耶等於是資料庫一樣,第六、第七識所造的業,全部收藏在阿賴耶。阿賴耶的種子,就好像是阿賴耶的檔案,統統有記錄在裡面。但是你要知道,那也是假的。如果你還是用妄心,那個記錄就是真的,統統有記錄;如果你用真心,那記錄全沒有了。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要能轉得過來;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就是平等性起來了;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末那一轉,第六就轉了,關鍵就在末那,它有非常堅固的執著。所以「心不瞋恚,內無恨結」,結就是煩惱,煩惱的代名詞,內心就沒有怨結了。這個東西討厭,為什麼?它能招來輪迴,六道輪迴就是它們所招感的。把它轉過來,六道輪迴就沒有,小乘證阿羅漢、辟支佛,大乘再斷一品無明,他就脫離十法界。十法界不是真的,阿賴耶造成的,轉八識成四智,完全脫離虛妄,妄染完全脫離了。妄染這兩個字,我們把它分開來講,妄是四聖法界,染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嚴重的染污。這一超越,問題解決了,生實報莊嚴土,就決定成佛。但是在諸佛實報土裡頭,成佛的時間長,到極樂世界實報土,時間大幅度的縮短了。我們在大乘經上看到,十方世界的菩薩,包括等覺菩薩,都到極樂世界去參學,向阿彌陀佛去請教,太多太多。由此可證,極樂世界的殊勝,極樂世界的圓滿,這也是對我們發心求生淨土增長了信心。我們看到這些事情,死心塌地,再不會有變更了,真正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句阿彌陀佛,決定得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