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六三五集)  2014/2/2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63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一千零九十四頁,從第七行看起:

  這是《法華經.方便品》裡面的經文,「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又云:無漏不思議,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可見佛所成就無漏、甚深、不可思議之微妙法,究竟諸法實相,唯佛能知」,前面我們學到此地。末後這一段說,是黃念老居士說的,可見佛所成就的無漏、甚深、不可思議的微妙法,究竟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是一切法的真相,大乘經裡頭又叫它做真如,叫它做法性,叫它做實際,叫它做本性,《壇經》上講的自性,統統是說這個,一切事物的真相或者是真理。唯佛能知。我們學佛終極的目標是要到這個境界,就是一定要成佛。

  佛是佛法裡面最高的學位。像一般學校的博士,世間最高學位,他還有很多不知道的;佛法不然,佛法最高的學位,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只有在宗教裡面,對神、對上帝的讚美,全知全能。大家都知道,這是讚美的話,在大乘佛法裡面是真的、是事實。誰能做到?每個人都能做到,只要你把障礙去掉。因為全知全能是我們自性真心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來的。一切眾生完全平等,諸佛有,菩薩有,我們也有,畜生也有,餓鬼、地獄都有,統統都有,而且完全平等。只是佛障礙沒有了,完全消除了,我們的障礙還在。障礙是什麼?是起心動念,無明煩惱;是分別,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這些東西障礙了自性,讓我們自己本來具有的全知全能,跟諸佛如來沒有絲毫差別,現在變成完全不知道了。學佛沒有別的,就是恢復佛知佛見而已,像佛一樣的智慧,一樣的德能相好,這是學佛修學大乘終極的目標。

  下面舉個比喻,『聲聞億劫思佛智』,「聲聞」是阿羅漢,阿羅漢的智慧,六道裡頭沒有人能跟他相比,這是小乘最高的學位,『盡其神力莫能測』。一個阿羅漢用多長的時間?億劫,劫如果沒有說中劫、小劫,那就是大劫,一億個大劫去思佛的智慧,也沒辦法。換句話說,如來果地上圓滿的智慧是無法想像的,確實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如《法華經.方便品》裡頭說,「我及十方佛」,這個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意思不但我有,十方佛都有,「乃能知是事」,前面所說的,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能知。「是法不可示」,這個法說不出來,也無法指示,「言辭相寂滅」,這就是平常大乘教裡面所說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諸餘眾生類」,除佛之外,「無有能得解」,沒有人能夠了解。「除諸菩薩眾」,這個菩薩眾是法身菩薩,「信力堅固者」,這些人他們也能知道。我們在前面報告裡頭說過,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知道,不能契入。為什麼?他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必須習氣斷乾淨了,離開實報莊嚴土,入常寂光了,實報莊嚴土自然就不見了,常寂光現前,他融入常寂光。所以法身菩薩信力堅固,佛所說的他能接受,他沒有懷疑。

  「又云:辟支佛利智,無漏最後身」。辟支佛比阿羅漢高,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習氣沒斷。在阿羅漢這個位子上,他修什麼?就是斷習氣。見思煩惱的習氣如果斷盡了,他就離開聲聞,他升等了,升到辟支佛。所以我們知道,辟支佛連見思煩惱的習氣都沒有了,他還有什麼?有塵沙煩惱、有無明煩惱,塵沙、無明沒斷。在辟支佛這個位子上,把塵沙煩惱斷了,習氣沒斷,他升等了,他升作菩薩,十法界裡面的菩薩。菩薩位子上要把塵沙煩惱的習氣斷掉,斷掉之後他在十法界就成佛了,十法界最高的地位,十法界的佛。天台大師稱他作相似即佛,不算是真佛。為什麼這樣稱他?因為他用妄心,他不用真心。用真心那就是分證即佛,用真心就是明心見性了。沒有明心見性怎麼用真心?這是大乘佛法裡頭非常重要的知識,不能不知道。

  我們修行在哪一個階層自己很清楚,像讀書,我在哪個學校,現在是幾年級。見思煩惱一品都沒斷,那我們曉得,我們現在是大乘的幼稚園,不是一年級,準備上一年級。證得初果,那是一年級。從菩薩位次來說,十信位菩薩,初信是一年級,小學一年級,二信是二年級,三信是三年級。初信跟小乘兩個對比,初信斷的煩惱跟小乘須陀洹平等,見惑斷了。二信位呢?我們就知道更提升一層,是小乘的二果向。四果四向,三信位是二果斯陀含,等於斯陀含,四信位是三果向,五信位是三果,六信位是四果向,七信位是四果阿羅漢。大乘跟小乘,這就完全清楚。七信位的菩薩,斷煩惱的功夫跟阿羅漢是平等的,但是智慧不平等,智慧,大乘超過小乘,小乘沒有辦法跟大乘比。

  七信是阿羅漢,我們就知道了,八信辟支佛,九信菩薩,十信是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十信成佛。成佛了,他要斷無明,無明沒斷,見思塵沙煩惱連同見思塵沙煩惱的習氣統統斷盡了,這就是十信的佛。再斷一品無明,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見性他就升等了,超過十法界,十法界沒有了,十法界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也是一個夢,夢醒了。夢醒了之後看到什麼?看到一真法界,就是諸佛菩薩的實報莊嚴土。這個境界跟十法界、跟六道完全不同,因為十法界是生滅法,它是阿賴耶變的;一真法界裡頭沒有阿賴耶,也就是圓圓滿滿都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所以它是真的不是假的,四智不生不滅。壽命很長,年年十八,不老,這個地方好。住多久?要住三大阿僧祇劫。大乘教常說,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不是給我們說的,是給圓教初住,就是剛剛大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給那個人說的。惠能大師給我們表演開悟了,從開悟那一天算起,他還要修三大阿僧祇劫。這個三大阿僧祇劫是無功用道,沒有任何方法,為什麼?他不起心、不動念了,不起心、不動念還有什麼修的?所以是無智亦無得。它起作用呢?起作用是有智,無得,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理真相完全通達明瞭。

  所以又用辟支佛來做比喻,辟支佛利智,比阿羅漢高明,阿羅漢還有見思的習氣,他見思習氣斷了。無漏最後身,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無漏後身」這一條。「二乘無學果之身」,二乘就是小乘,無學就是阿羅漢,小乘他修圓滿了,他畢業了,小學畢業了,他無學了。但是世尊給我們說過,阿羅漢在偏真涅槃,見思煩惱斷盡了叫無漏,六道輪迴的生死身放下了,所以叫最後身,他離開六道輪迴再也不會回來了,所以叫無漏最後身,小乘畢業了。實在講智慧沒有圓滿,必須迴小向大。他住在涅槃裡頭,自己認為成就了,沒有起心動念去學大乘。要到什麼時候?世尊告訴我們要兩萬大劫,兩萬大劫之後他會迴小向大。辟支佛是一萬大劫。所以菩薩不學小乘,為什麼?小乘證得阿羅漢、證得辟支佛,辟支佛要一萬大劫才回頭,這一萬大劫原地踏步,一絲毫進展都沒有,阿羅漢是兩萬大劫,他決定會學大乘,他要耽誤這麼長的時間,菩薩不願意。所以菩薩決定不願意退轉當小乘,那要當小乘就要有這個麻煩,有這麼長的時間,沒有辦法提升自己。「《法華經授記品》曰:諸聲聞眾,無漏後身,法王之子」,他也是法王子,是釋迦牟尼佛小乘弟子,沒有大慈悲心,沒有菩提心,他們的心量只願意自己成就,了生死出三界是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超越六道輪迴,他不知道十法界也是假的。

  這經上又說,「又云」,都是《法華經.方便品》裡面說的,「辟支佛利智,無漏最後身,亦滿十方界,其數如竹林」。這個比喻他的智慧比阿羅漢高,多少人?數目像竹林一樣,太多了,無法計算。「斯等共一心」,這些人共同一心一意,「於億無量劫」,比前面阿羅漢的時間長,於億無量劫,「欲思佛實智,莫能知少分」,來思索佛的真實智慧,少分不可得。「蓋謂佛之實智」,佛的實智就是一切種智,「非言語所能宣,是法不可示、不可說,除信力堅固之大菩薩外,餘無能知者」,別人不知道。信力堅固的大菩薩都是明心見性的,《華嚴經》上所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知道。法身菩薩以下都不知道。

  『如來功德佛自知』,這一句經文,「如《法華經壽量品》云: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什麼?這是普通人,我們娑婆世界這個地球上的人,包括二十八層天天人及阿修羅,這個阿修羅是指天上的阿修羅,大家都以為釋迦牟尼佛是這一生修成佛的。釋氏是釋迦族,去伽耶城不遠。伽耶城,參考資料裡頭有,「古代中印度摩竭陀國之都城」,就是釋迦牟尼佛的父親做國王,淨飯王的首都,「即今孟加拉巴特那市西南九十六公里處之伽耶市」,現在這個地方叫伽耶市,「臨恆河支流之尼連禪河」。這裡小括弧有個註解,「世尊成道於尼連禪河邊菩提樹下,故此河沿岸頗多世尊成道之古蹟」。到印度去朝聖、去旅遊,這是一定要去的地方。「伽耶附近有三迦葉事火處(事火:外道名,三迦葉原為此種之外道)」,以後統統歸佛,皈依釋迦牟尼佛,做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他把他們的徒眾一起帶過來,成為佛的常隨眾,佛的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們是最主要的成分。「前正覺山、菩提樹、金剛座等遺蹟,另有巖窟及阿育王時代之刻銘」。伽耶城是摩竭陀國的首都,那個時候國王就是釋迦牟尼佛的父親淨飯王。世間人都以為釋迦牟尼佛出生在這個地方,也是個普通的人,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釋迦牟尼佛在伽耶城外不遠的地方,菩提樹下示現成佛,每個人都是這麼看的。

  下面佛講真話,「然善男子: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為微塵。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是微塵」,把這些微塵統統下完了。佛這些比喻都是我們一般人無法想像的,一個大的數字,沒有辦法計算,如何讓我們有一個概念,佛就用比喻來說。他成佛多久了?沒有辦法計算,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下面用個比喻讓我們有個概念,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個大千世界,這麼多的大千世界,有人怎麼樣?把它抹為微塵。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往東方去這麼多的國家,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把那個微塵下一點,一粒微塵,往東走,把這些微塵統統下光了。

  佛問,「諸善男子:於意云何」,你們想想看怎樣?「是諸世界,可得思惟校計」,像上面所說的這麼多的世界,你能夠思惟、能夠計較嗎?「知其數不?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彌勒帶頭,這些大菩薩都白佛言,「世尊,是諸世界,無量無邊,非算數所知,亦非心力所及」,無法想像。「一切聲聞辟支佛,以無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數。我等住阿惟越致地」,聲聞、緣覺無法想像,彌勒說像我們這些等覺菩薩,阿惟越致裡頭最高階的。阿惟越致一共有四十一個位次,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彌勒是等覺。「於是事中,亦所不達」,這就是說,我們現在是等覺菩薩,世尊所說的這樁事情我們也不能完全通達明瞭。「世尊: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只能用無量無邊。

  「爾時,佛告大菩薩眾,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這個時候大家能信,可以說了,所以對大家說,「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一塵一劫,我成佛以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釋迦牟尼佛成佛以來,復過是什麼?超過,超過上面所講的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超過。「經表佛之壽量,補處大士亦所不達」,佛的壽量,成佛之久。彌勒菩薩是等覺菩薩,是補處大士,補處是什麼?後補佛,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下面一尊佛就是他。他什麼時候來?他現在在兜率天,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兜率天的壽命,也是三百六十五天算一年,兜率天的壽命是四千歲,一天是我們的四百年,你算這個帳,有人算出來,大概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菩薩才到這個世間來成佛。虛雲老和尚往生兜率天,生到彌勒內院,做彌勒菩薩的弟子;換句話說,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彌勒菩薩來成佛,虛老和尚跟著一起來做佛的弟子,像目犍連、舍利弗這樣的。這麼長的時間!經上所顯示的佛的壽量,彌勒菩薩也不知道。「是故佛之功德,唯佛自知」,沒有人能說得出來。

  「故下復云」,下面這一句經文,『唯有世尊能開示』,只有釋迦牟尼佛能說,等覺菩薩都不知道。「開示者,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也」,開示就是弘法,就是利生。開是打開,眾生迷惑,迷得太久了,要把他這個迷的心打開,告訴他,「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話只有佛能說,等覺菩薩都不敢說,這是開。雖然開了,不認識,更進一步,一樣一樣指示給他看,你確實有如來智慧,確實有如來的德能,確實有如來的相好,指示給你。這個指示在《大方廣佛華嚴經》,真的把開、示、悟、入全講清楚了。《華嚴經》前面一半,我們中文翻譯的,是釋迦牟尼佛的開示,後面的兩品是悟入,最後的兩品,最後一品是「普賢菩薩行願品」,那是入。一部《華嚴經》,清涼大師判的,科判判的,四分,開示悟入。十信是開,十住之前十信位,十住是示,開示,十住還是示,指示,十行、十迴向、十地,這是全經的大意,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接著後面給我們表演,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是入,入法界了。佛為我們開示,學生要能悟入,這叫根熟眾生。根沒有熟的,聽到開示不能悟入。真正能悟入的人不多,不能悟入的人很多。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

  「上偈六句,深讚佛智,蓋欲令聞者,了達如來智深」,如來的智慧深廣沒有邊際,「而誠信如來之語」,用意就在這一句。你不知道如來的智慧深淺,你怎麼能相信佛所說的話?這些話它的用意到底何在?目的就是要我們誠信如來之語。「《壽量品》中」,這都是《法華經》的,「世尊三告大眾」,三次,不厭其煩一遍一遍的說,「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你們大家應當要相信、要理解如來真誠諦實之語,實實在在的,決定不是妄語。「因世尊聖智,聲聞億劫難測。況今凡夫焉能以生滅心,妄窺佛智,故惟當仰信」,這把話的意思說出來了,我們只有仰信,是敬仰。「如《法華方便品》云: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一定要相信。

  下面還有兩句偈子,有兩句,為我們說明「難得難聞」,這是勸導我們。經文:

  【人身難得佛難值。】

  『值』是遇到,這一句就是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信慧聞法難中難。】

  你具足了信心,具足了慧解,有智慧聽得懂,肯相信,這個就難了,難中之難。黃念老下面給我們註的,「人身難得者」,怎麼難得?《梵網經》序文裡頭有兩句話,「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六道裡頭最容易契機成就佛道的無過於人道。什麼原因?天人樂多苦少,佛法雖然好,他過得也不錯,佛法對他沒有誘惑力。三惡道太苦,沒有心想到佛法,他只是感受到他的苦,他太苦了,迷得太深了。天上人間遇到佛法能歡喜的,這個種子全在人間種下的。人道是苦多樂少,有少樂,他對於佛法就會嚮往,就感到這個東西對我來講迫切需要,他珍惜。這是為什麼要得人身,道理在此地。人身不容易得到,必須是前世修五戒十善,在中國就是五倫,五倫它的內容跟五戒完全相同,五倫是仁義禮智信。如果這五個字做不到,來生人道的緣就斷掉了。人道緣一斷掉,如果要墮落到三惡道,那是萬劫不復,麻煩可大了!你在這個世間要積多少的大德,這個大德是什麼?是利益苦難眾生。沒有真正智慧、沒有真正的愛心是做不到的,還要有緣分,就是有機會你能遇到。大德是能夠利益十方、利益一切眾生。

  唐太宗墮地獄,能從地獄裡出來,他一生當中做了一樁大好事,就是編這一套《群書治要》。《群書治要》的內容是什麼?是中國《四庫全書》裡頭的精華。你看《四庫》多大分量,現在商務館所印的一千五百冊,這麼大的叢書怎麼看?唐太宗要想知道的,怎麼修身、怎麼齊家、怎樣治國,怎樣能幫助世界恢復和平,他急著要這些資料,在古籍裡頭去節錄。他組成一個小組,讓魏徵領導,費了好幾年的時間,先選書,然後在書裡頭去選唐太宗所要的這些文字,編出來了。這個書編出來之後,唐太宗手不釋卷,朝中這些大臣個個都要學習,造成大唐盛世,全靠這本書。這本書在中國失傳了一千年,一直到嘉慶做皇帝,日本人對中國皇帝送的禮物,叫進貢,貢品裡頭有這套書。原來是唐朝亡了之後,在中國留學的這些日本的學生,他們識貨,帶回去了。要知道在那個時候沒有印刷術,印刷術是宋朝時候才發明的,全是手抄的,分量當然不多。

  傳到中國來,嘉慶登基的時候,那個時候是清朝盛世,康熙、雍正、乾隆,他們的興盛絕不亞於唐朝,所以對這個書不重視。到滿清亡國,有一些專家學者看到了,請商務印書館印過兩次,一次是照日本的原文,另外一次是排字,重新用鉛字排字,這個書在《國學叢書》裡面,有《群書治要》,是口袋書,薄本的小冊子,十冊。這個話差不多將近一百年了,一百年前的事情,中國都在戰亂當中,社會動盪不安。印的分量我相信不多,大概一版都是一千套。所以這個書簡直形同失傳了。我到處打聽,沒有人知道。講經的時候提到了,有同學他們替我去蒐求,居然找到了,商務這兩次的版本都找到了,寄給我看。我一看,兩種都是新書,沒有人看過,看過的時候它有疊的印子,它沒有,兩部都是沒有人看過的,紙雖然很脆了,一百年了,紙張很脆了,字完整。我只翻了一翻,趕緊送到世界書局,委託它替我印一萬套。這一萬套就不會失傳了,分在世界大學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到處收藏,這個書不會失傳了,我們把這個書保存下來了。

  唐太宗因為這樁事情,我們跟他沒關係,不是為他,我們是為我們自己國家,用什麼方法來幫助國家?那這部書最好了,終於找到了;找到之後,我對於我們國家信心百倍,國家有救,世界有救。唐太宗附體來道謝,我感覺得很訝異,問他什麼事情來謝我?他就說了,這部書出版了,地藏王菩薩等於說特准他離開地獄,就是因為我們印這本書他離開地獄,他很感恩。告訴我這部書能救中國,能救全世界,這他提醒我。能救全世界我沒想到,他這一提醒我,我就注意到了,必須把它翻成白話文,翻成外國文字,對全世界流通。因為他這個提醒,我們就真的向這個方向去做。很多人都急著要看這個書,這麼大的分量完全翻出來要費時間,在我想至少要五年,五、六年的時間,才能完成。所以我就想出《360》這個方法,現在社會迫切需要的,選出三百六十段,趕快翻,翻成英文,小冊子。第二冊,英文本的第二冊,最近可以出版了。

  我們也有個小組,專門在做翻譯工作,他們告訴我,大概五年差不多可以全部翻成英文,再翻成其他國家文字,努力向這個方向去做。大家想知道的,所遇到的困難怎麼解決,這書裡頭全都有,比我知道的豐富多了。那是唐朝以前二千五百年,老祖宗、古聖先賢智慧的結晶,他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智慧、理念、方法、經驗、效果,都在這一部書裡頭。這一部書流通了,我沒事了,我老實念佛,老老實實講這部《無量壽經》,其他的我什麼事都沒有了,萬緣放下了。唐太宗幫的忙,我感恩他,他在一生當中做這一樁好事。他也感恩我,我把它大量翻印流通,他能離開,以這個功德離開無間地獄。所以人身真難得,佛法真難聞,得人身真不容易。

  「又《涅槃經》云:人身難得,如優曇花」。我們中國人常講「曇花一現」,曇花不容易看到,為什麼?它開花在半夜,半夜子時開花,開花的期間不超過一個小時它就謝了,所以不是在這個時間你看不到。我第一次看曇花在新加坡,同學們告訴我,曇花今天晚上會開,我們守住,守到十二點,真開了,一點鐘就謝了。第二天來看,花沒有了,花已經謝掉了。時間非常短,非常難得遇到。下面四句是經文,念老也把它錄在此地,「蓋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這是經典上佛說的。當年釋迦牟尼佛在祇樹給孤獨園講經,給孤獨園當時有工程,應該是給這些出家比丘們建寮房,佛在地上抓了一把土,在地上抓的一把土,把這個土撒在地上,指甲裡頭還有一點,指甲裡頭還有一點。佛這個舉動引起弟子們的好奇,弟子們問佛,這什麼意思?佛就說了,人失掉人身再得人身的機會很少,就像我指甲上留的這點土,不能得人身的像灑在大地上的土,用這個來比喻人身難得。「佛難值」,值是遇到,不容易遇到。

  「《法華經壽量品》」裡頭有這麼一段經文,「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不容易遇到,太難了。為什麼?「諸薄德人」,生生世世不知道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少,「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薄德之人要經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或有見佛的,或者不見佛。「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真難,不是假難。見到佛要多大的福報!而且要有智慧,沒有智慧見了佛得不到利益,有智慧的人見佛得利益。為什麼?對佛所說的一切法知道句句都是真實不虛,依教修行決定得利益,這要智慧。沒有智慧的人見到佛,對佛禮敬,修一點福報,不生智慧。所以難可得見。

  再舉個例子,「又當年佛在印度王舍城時」,王舍城,佛在那裡居住的時間也長,講了一些重要的大經。那個時候王舍城中僅僅三分之一的人見過釋迦牟尼佛,佛在大城托缽,有人供養,跟佛見過面的。另外有三分之一的人知道有這個人,聞名,沒見過面。還有三分之一的人不見不聞。佛陀在世,在王舍城講經時間很久,不是幾天,住了二、三年。可見遇到佛之難。那個時候的人口沒有現在這麼多,城市沒有現在這麼大,規模沒這麼大。那為什麼佛在這住這麼長久的時間,還有三分之一的人不知道?沒有福報。

  鄉下人確實如此。我在童年的時候,我們生長在農村,距離城市廬江縣不算太遠,中國里,二十五里路。沒有交通工具,要到城裡面去看看親戚朋友,早晨天亮就出發,中午到達城裡面吃午飯,大概要走四個小時。我們住在鄉下,一年總到城裡面去個二、三次,不多,過年的時候會去,看看家的老人,祭祖的時候會去,小孩都參加,祠堂在城裡,逢年過節,平常都不到城裡去。所以有什麼新聞信息,我們差不多要什麼時候才知道?一個月、半個月之後才知道,得有人從城裡過傳給我們。鄉下沒有報紙,沒有信息,那個時候沒有電話,人思想單純。我們居住的這個鄉村文風挺盛,鄉下小朋友都有機會讀私塾。在那個時候還有大家族。我自己的家族敗了,真正是古人所講的家破人亡。我們離開老家,依靠姑媽,我父親的姐姐,他們一家還在,我姑父兄弟十個,沒有分家,是個大家庭。所以我對於中國大家庭還有個印象。我十歲離開他們,三歲跟他們住,到十歲離開,在那裡住了六、七年。所以大家庭給我的印象很深。私塾實際上是家庭子弟學校,除了這一家自己的家人,小孩要上學讀書,親戚朋友小孩,有聰明喜歡念書的,都可以在一起。我們就是屬於親戚,跟他們是姑表關係,所以也在他們的祠堂讀書。

  還有一個好處我們看到的,養老,古人所講的落葉歸根。我看到現在的老年人非常可憐,兒女不養老人,老人晚年非常孤單,多半都是進老人院。老人院裡頭辦得好的,物質生活照顧還可以,精神生活沒有,非常孤單,非常痛苦。所以過去那種大家族,老人非常幸福,老人受到整個家族,乃至於鄰里鄉黨,都尊敬老人,都愛護老人,都喜歡為老人服務。這在現代的社會裡頭見不到了。所以在我印象當中,中國過去的社會比現在社會過得幸福,現在的社會痛苦,人心惶惶,沒有方向、沒有目標。在過去這一家人,小孩生下來他就有方向、就有目標,你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是為你家族而來的,不是為自己,不是為父母,是為我的家族,榮宗耀祖,光大門楣,希望自己學術,或者是事業、學業,有成就,對社會、對國家做出貢獻,所謂留名青史,這是家庭的光榮。家庭世世代代出人才,為國家社會、為人類做出貢獻。

  家庭有歷史,歷史是家譜,可以尋根,一代一代往上去找。原始的老祖宗,家譜裡面寫得清楚,伏羲,我們這個族姓,伏羲氏的後代,神農的後代,黃帝的後代。所以從小培養愛家,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對於長輩懂得奉事、懂得尊重,對待父母的兄弟,伯伯、叔叔,就像對自己的父母一樣。如果他們沒有兒女,我們這個晚輩對他們要盡孝道,特別是要照顧他們的晚年。大家族的好處。大家族有沒有毛病?當然有,有利就有弊。大家族沒有個人的自由,規矩很嚴。如果不守規矩,這個家就亂了,家就衰亡了。所以家有家道、有家規、有家學、有家業。中國幾千年不敗,到現在還屹立於世界,靠什麼?家文化,家文化對於中國族群這個社會的貢獻太大了。

  現在這個家沒有了,二次大戰之後我回到老家,老家完全變了。我姑父家裡沒有了,祠堂沒有了,甚至於家譜也沒有了,我們感到很悲哀。我們在海外最關心的就是家譜,祠堂毀掉了可以重建,家譜要沒有了怎麼辦?我們根斷掉了。所以回到老家頭一樁事情,就是打聽有沒有人知道家譜,問了很多人。我讓我的弟弟到老家去打聽,還有沒有人收藏,大概有四、五年的時間,都沒有。二00五年我回到老家,離開老家七十年了。我們這個家確實是個大家族,現在居住在老家,我們這祠堂,同一個祠堂的人,大概還有一萬五千人,可是傳統的大家庭沒有了,那我們同輩分的族兄弟還有三十多個人。我到處問,居然有一個小兄弟,同輩分的,他說有。我說在哪裡?在他家裡。怎麼會到他家裡?說文化大革命,他在祠堂裡面偷出來,把它藏起來了,沒人知道,他沒有告訴任何一個人。我說現在可以拿出來看看。一個破箱子,線裝書三十多冊。我們這一發現,這真正是寶。怎麼辦,就這麼一套了?所以我拿到台灣去印了三百套,分送給我們這些兄弟們,這大概就不會失傳了。今年我們續譜要出來了,上一次這個譜是民國初年修的,距離我們現在大概九十年,像我們的名字都不在譜上,我父親、母親有,我們這一代沒有了,我們這一代再往後當然都沒有,現在名字全部補上去。

  這樁事情只有中國人有,外國人沒有,曉得自己祖先是誰,從哪裡傳下來,不知道。中國這個家譜,家庭歷史,在全世界是非常可貴。知道我們自己從哪裡來的,人會愛家族,會愛你的家園,會愛國家,會愛民族,它有根,像大樹一樣,我們是枝葉、是花果。中國的文化不容易,多少有心人世世代代,不但繼承下來,還把它發揚光大。所以現在全國大家庭沒有了,就是血緣組成的家,二戰之後在中國社會滅亡了,我們很傷心、很痛心。怎麼辦?那現在常常聽到的企業家,這給我很大的啟示,如果企業能夠把中國過去大家庭這個家道、家規、家學、家法這些東西統統能夠融合進去,企業來繼承傳統家的精神,我敢說一句,中國在世界上至少還有一千年的盛世會出現。這是全世界只有中國族群獨有,世界上其他的國家民族沒有。

  老祖宗傳下來的,智慧的寶藏就是《四庫全書》。精華的精華,就是唐太宗下令編的《群書治要》。現在還有民國初年一些專家學者編了一部《國學治要》。編這部書的動機,是從《群書治要》引發出來的,看到這個方法好,要研究中國國學,也得要有一個啟蒙的東西,所以就編了一套《國學治要》。因此老祖宗留下來的字,文字,留下來的文言文,一定要學。這是什麼?這是《四庫全書》的鑰匙。文言文學了有百利而無一弊,這東西太好了,外國人都讚歎。學習並不困難,有三年時間專攻,你就有能力讀文言文,有能力寫文言文。《四庫全書》就是老祖宗專門留給你的,你不學文言文,這部書與你沒分,你不能看、你不能讀。所以漢字、文言文是中國智慧寶藏的一把鑰匙,你拿到這個鑰匙,這個藏經閣就是屬於你的。你承傳了老祖宗的智慧、理念、方法、經驗,用在現實生活當中,你會過得這一生非常幸福美滿。不但你身心健康,一家和樂,家和萬事興,你能幫助社會,能幫助國家,甚至於能幫助整個人類,做出最好的貢獻。

  佛法難聞,中國傳統的文化也難聞,特別是經裡頭後頭這一句,『信慧聞法難中難』,對中國傳統東西你要有認知,你不學你怎麼知道它?要怎麼學法?難,用現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它,問題可大了,它跟研究科學完全相反。學科學可以懷疑,從懷疑裡面發現問題,再深入去尋找真理,就是事實真相。中國傳統東西它不走這個路子,那個時候沒有科學,沒有高科技這些儀器,也不需要高深的數學,真能懂的沒幾個人。所以中國用什麼?用戒定慧三學。戒定慧是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儒接受了,道也接受了。為什麼?它真好,這一套東西是向內不向外,所以佛經稱為內學,經書稱為內典。用什麼方法?方法很簡單,人人都能成就。教學的理念、教學的依據,佛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中國古聖先賢說的,「人性本善」,還把它寫在《三字經》上,「人之初,性本善」,這個是教育的理念。人為什麼會學壞?沒教他,他染上習氣了。本性本善,習性有善惡,所以說「近朱則赤,近墨則黑」,於是教育就非常重要。

  全世界只有中國人懂得教育,中國人重視教育,中國人有教育的智慧,有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成就、教育的經驗,他真有。湯恩比知道,所以他說,「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孔孟學說、大乘佛法說什麼?說戒定慧,孔孟的學說四個字,仁義忠恕;大乘佛法,真誠慈悲。怎樣才能夠得到?戒定慧三學。目的是開智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是我們要求的目標。怎麼樣得來?禪定當中得來,禪定從哪得來?禪定從守規矩得來,這個規矩是最重要的。學習的心態,中國古聖先賢跟大乘佛法的要求,信,「信為道元功德母」。你對古聖先賢的人懷疑,那就不信了。現在人科學教人懷疑,我們對古聖先賢也懷疑,兒子對父母懷疑,學生對老師懷疑,怎麼辦?完了,這還能教嗎?老師想教你,你不能契入,你不能開悟。

  中國傳統教學的理念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現在人反對,學一樣那怎麼行?那別的都不知道。所以現在小孩從幼兒園就學很多學科,把人頭腦都搞迷糊了。中國古人不是的,只學一樣,決定不能學兩樣。我還受了點教育,在台灣跟李老師學佛法,李老師教我們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是方法。讀書千遍是戒,千遍是修定。真正得到定了,這個經裡頭什麼意思,不必要人講,自己全部都明白了,自見。自見就是自己開悟,像惠能一樣,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一見性之後,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都通達了,學東西真容易,一看就明白,一聽就明白,不費力氣。這個要有堅定的信心,不能有絲毫懷疑。

  所以它要求的條件,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有這三個心就能學。沒有這三個心,釋迦佛來教你,孔老夫子來教你,都沒用處,你都學不到。這才知道現前社會麻煩,能出科學家,不能出聖人。中國世世代代都有聖賢出來,現在人所說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中國古聖先賢是培養這些人才。這些人才沒有了。在佛法裡面講,要培養佛、培養菩薩、培養阿羅漢。讀經,讀經是修定,不求解義,經上什麼意思不必要了解,你只讀,讀上千遍,二千遍、三千遍,豁然開悟,全都明白了。但是什麼?真誠心、恭敬心、清淨心才行。沒有這三個心的話,讀書千遍也枉然。讀了怎麼?讀了會背,背沒有用,古人不重視,所以「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也」。一定要開悟,開悟全靠真誠、清淨、恭敬。為什麼?這真心,用真心就是佛菩薩。用妄想、分別、執著,那是妄心,用妄心的叫凡夫。佛法,中國傳統的文化,不用這三個心你很不容易體會,你用這三個心你就知道了。好,今天我們時間到了,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