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三九集) 2017/5/15 英國威爾士三一聖大衛大學蘭彼得校區 檔名:02-041-043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九百八十七頁,從第四行看起,「佛教拔苦獲安」。請看經文:
【我哀汝等。甚於父母念子。我於此世作佛。以善攻惡。拔生死之苦。令獲五德。升無為之安。】
這一段經文一共七句,字字是真實,沒有絲毫虛妄。我們看念老的註解。『甚於父母念子』。為什麼?只有佛陀對於宇宙人生一切萬物完全明白了,看清楚了,原本是一體,現在還是一體,往後永遠是一體。菩薩雖然知道,沒有佛陀那麼徹底。所以佛菩薩的愛是真愛。父母之愛這裡頭有情,不一樣,這個愛不平等,你是他的兒子,他念你愛你,不是他的兒子,他就不念你,也不愛你了。佛知道,整個宇宙萬事萬物是一不是二,一是說什麼?一體,都是真心變現的。佛家講三身:法身、應身、報身,人人都具足,只是不能現前。六道凡夫法身完全迷了,不知道自己有法身,不知道自己有報身,只知道現在這個身,現在的身是應化身,應身,六道凡夫。我們並沒有捨棄。佛陀的教育終極的目標,就是教我們回歸法身,佛陀的教育就圓滿了。回歸法身,就是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菩薩證得法身不圓滿,一定到成佛才究竟圓滿。佛家常講的三身,三身是一體,都是法身變現出來的,所以從法身講平等。法身是真心,法身是真愛,真愛裡頭沒有情;凡夫愛裡頭有情,於是這個愛就變質了。這是我們要知道。才曉得經文裡頭這個「甚」,甚字多麼重要!「甚於父母念子」,我們幾個人能聽懂?真聽懂了,我們就會像佛一樣的愛一切眾生。這個愛超過六道十法界裡面的愛、裡面的慈悲,超過,為什麼?用真心。六道完全用妄心。四聖法界裡面用真心不純,還有妄念夾雜在心裡面,唯獨到證得究竟圓滿報身,跟佛就一樣了。
念老的註解裡頭告訴我們,「甚於父母念子。《會疏》曰:父母限一世」,父母愛你只一世,一口氣不來了,又到六道搞輪迴了,這一世就忘掉了;佛無量壽,佛對眾生的愛無量劫。「父母不平等,佛常平等」,平等的愛。「父母惡不孝,佛愍惡逆」,佛不會。為什麼還有好惡之心?有情執。佛的情執斷掉了,所以佛的愛是平等的,是沒有摻雜妄想、雜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就平等了。父母的愛不平等。所以說為什麼佛超過父母。佛對於造作罪業的眾生憐憫他,為什麼?佛知道這個造作罪業的眾生,甚至於墮落到三途地獄,跟佛是同一個法身。十方三世佛,佛如是,一切萬物無不如是,共同一法身。我們不知道,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眾生的根性千差萬別,有利根,可以從這裡就入門,豁然大悟,他就證果了。我們為什麼證不了果?習氣太重了,無量劫在六道輪迴裡頭流轉,染上嚴重的習氣。佛告訴我們,我們看明白了、聽明白了,就是改不過來,原因在此地。改過來了,那就轉凡成聖。阿羅漢轉過來,功行不夠深,雖轉過來了,還帶著嚴重的習氣。這嚴重的習氣對他有沒有造成障礙?有。所以他還要修行,修什麼?把這些嚴重的習氣看破放下,他才能提升。阿羅漢提升就是辟支佛,辟支佛再提升就是菩薩,菩薩證得圓滿叫成佛。
「父母養色身」,我們從小長大,在十幾歲之前父母養我們。佛養我們內心,這個心是真心,不是妄心。妄心是有思想、有分別、有執著;真心離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真心就現前,因為真實心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我們修行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例外的,六根在六塵境界接觸的時候,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修行。無論用什麼手段,通常講止觀,這是一般大乘裡面對於用功的一個說法。實在講就是斷惡修善,修善不著修善的相,不能把修善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錯了、迷了,為什麼?自性清淨心中一法不立。因為法身不是物質,不但不是物質,也沒有我們平常講的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更沒有分別執著,對外面境界看得清楚、聽得清楚,這是自性的本能,就是六祖所說的「本自具足」。他開悟的時候第三句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第一個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我們從哪個地方去看它?從《無量壽經》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所講的,依報十七種莊嚴,再加上正報,總共是二十九種莊嚴,這些是本自具足,不是從外來的,只要見性它就會現前。在什麼條件之下現前?現前要有緣,所以佛家講因緣生法。因是自性本有,是性德;緣就是現相,現什麼相?現十法界依正莊嚴之相。雖現,不能說它有;不現,不能說它無。為什麼?有無是執著,執著是迷。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這就是用真心。我們用真心怎麼用法?這用真心,真心充滿了智慧,真心裡面沒有染污、沒有造作,一切隨順自然。所以佛菩薩的愛是真愛,「甚於」,甚於父母。這底下講的,「意謂佛以平等大慈,於無量劫,養我慧命,遠非父母所能及,故云甚於父母也」。這真的,這不是假的。
『此世』,釋迦牟尼佛成佛的那個時代,距離我們二千五百年,中國人說三千年,這個世界已經是五濁惡世,這個社會不安定,動盪的社會,人心不正常。正常的標準,古聖先賢給我們說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是正常的。那是自性裡頭本來有的。我們有沒有?當然有。有,為什麼遭這個難?雖有,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什麼?起作用的是妄心,殺盜淫妄,愚痴,善惡沒有能力辨別叫痴,愚痴;懷疑,對聖賢的教誨存疑,不相信,當然他更不會去學習。世間講教育,究竟圓滿的教育、無比殊勝的教育,無過於佛陀。佛陀的教育點點滴滴,你只要抓到一點一滴,都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這是真的。哪一點哪一滴?這就是經教裡常講的,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點一滴,只要掌握住一,一就不夾雜,不夾雜功夫就得力。所以,為什麼講一門深入?我們從房子外面,要進入到裡面來,只能從一門進去,從兩個門你就進不來了。門再多,也只有一門就入了,二門三門入不進去。這個道理淺顯,我們能夠理解,那就是一門是真的,門多了,我們的心就亂了。一門心是定的,兩門以上就懷疑了,就產生障礙,道理在此地。
濁惡,「五濁惡世」,我們初學佛的時候,讀到這個經文,會感覺得釋迦牟尼佛經上說的這些話好像太過分了一點,這世界還不錯嘛。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學佛六十六年,六十年前那個時候,社會比現在好,在中國講一甲子,一甲子是六十年,上面六十年比這個六十年好,社會風氣好,人與人當中相處得好。現在跟六十年前比,比不上了,現在相信佛說的五濁惡世,好像佛說這個經是對現在人說的,是對我們今天人說的。我們要問,佛怎麼知道?我們六十年前、六十年後不知道,釋迦牟尼佛有本事知道,三千年前以後的社會,二千五百年前以後的社會,好像他看到了,讓我們不能不佩服。
『以善攻惡』。佛說的都是善法,佛法裡頭總的來說,簡單明瞭,十善十惡。我們學佛的同學常常看到佛像,特別是畫的佛像,畫的佛像佛頭上有個大圓光,通常在圓光的上面頂上,寫了三個字。這三個字多半是梵文寫的,也有藏文寫的,中文寫的有,不多,這三個字念唵阿吽。這三個字,代表什麼?就是十善業,身口意。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不妄語、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講話不是真的,騙人的)、不惡口(惡口,說話很難聽),所以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口四善。口業,造口業,六道眾生天天在造,無法避免,說了四條。意說了三條,意是起心動念,不貪、不瞋、不痴。
十善統攝一切戒律,戒律是幫助人斷惡修善的,最簡單就是十善十惡,十善的反面是十惡,十惡的反面是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身善;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言善,口善;不貪、不瞋、不痴,意善,你的心善。十善到圓滿就成佛了。所以佛頂上這三個字意思很深,什麼是佛法?唵阿吽就是佛法。所以佛說善法,目的降伏化解眾生的惡念惡口惡行,十惡。十善是性德,自性本具的;十惡是煩惱、是迷惑,從無明裡頭,無明就是愚痴,這裡面變現出來的。我們對初學的人,老師教初學的人從哪裡教起?就從斷十惡學起,好懂。「佛說善法,降化眾生之惡,以消五痛」,五痛、五燒前面說的,「以滅五燒」。
「惡即指五惡。五德指五善。令行五善,去五惡」,這把因果都說出來了。五惡是什麼?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叫五戒。五戒,入佛門必須要遵守的。這五樁事情,前面四樁叫性罪,它本身就是罪惡。酒本身不是罪惡,所以它叫遮罪,性質不相同。酒為什麼列在這裡?酒醉亂性,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佛禁止學生飲酒,不要被酒迷了。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犯罪的案例,都是酒後造出的惡業。他不飲酒的時候他頭腦清醒,有時候他能夠把煩惱伏住,可是酒醉伏不住了。有些很小的事情,微不足道的,酒醉之後變成大事,演變成殺人放火,所以佛把酒列入重戒。酒的開緣很多,特別是中藥裡頭,不少的中藥是以酒做藥引,可不可以用?可以用。用作藥引治病行,這個不叫犯戒,這叫開戒。在特殊的狀況之下,要用智慧來決斷我怎麼做法。所以每一條戒都是活的,都不是死板的,不同的狀況之下有不同的解釋。
持、犯,什麼叫持戒,什麼叫犯戒,要搞清楚、搞明白。條條戒都有開緣,開戒不叫犯戒,對自己有利益,對眾生有利益,例子很多,經典裡頭有說,祖師大德在註疏裡面引用的也很多。這些對我們初學要有正確的認識,才不至於犯過失。譬如經典上告訴我們,佛經上有這個例子,一個獵人追一個獵物,小動物,小動物跑了,追到三岔路口,不知道牠跑哪裡去了。正好這裡有個人,就問他:我剛才追的小動物看到沒有?看到了。跑到哪邊去了?持戒的人就隨便指一下,牠跑那邊去了,指相反的方向。這不是打妄語騙他嗎?是的,這叫開緣。這時你要引開,如果你講實話,他把這個小動物捕獲,小動物被殺了,他造了殺業,小動物丟了命,結了冤仇,因為你沒有妄語,你說真話。這個時候就要騙他,騙他,救了小動物的命,也救了這個獵人不殺生,今天不殺生。這要智慧,不能說這個時候我要持戒,不妄語。你不妄語,你就害了眾生的命。所以每一條戒都是活的,持戒也不容易。
但是,一般同修五戒、十善決定要遵守。五戒跟十善,就是十善裡頭沒有酒,五戒裡頭有酒,十善加上五戒就圓滿了,這是戒律的總綱領,我們要遵守的。學佛從持戒入門,戒定慧三學。為什麼要持戒?目的是得定。為什麼要得定?定開智慧。學佛是求開智慧,不求其他,智慧開了,世出世間一切法通達明瞭,是這麼回事情。戒律非常重要。我年輕的時候,聞佛法進入佛門,是方東美先生教我的。他不是居士,他不是出家人,他是一位哲學家。我認識他那個時候,他是台灣大學哲學系的系主任,我跟他學哲學,他在《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講佛經哲學。所以他就沒有給我講戒定慧,沒有給我講六波羅蜜。
戒定慧三學,六度,十波羅蜜,章嘉大師告訴我的。這是個佛門大德,是過去元明清三代藏傳的大德。四大喇嘛,大家都曉得達賴、班禪,西藏的,還有蒙古的,外蒙古哲布尊丹巴,內蒙古章嘉,四大活佛。他教我入門,戒律很重要。我們年輕的時候,重視在學術、在經教,對於戒律往往就疏忽了。他說法有善巧,我跟他三年,他老人家過世往生了,我們有一些人,甘珠活佛帶頭,在火化場搭了兩個帳篷,我在帳篷守了三天三夜,甘珠他們是一個星期。我認真的反省,我跟老師三年,老師教我些什麼?我學到些什麼?這印象最深的就這句話,「戒律很重要」這句話,章嘉大師大概給我說了幾十遍。他說話非常有善巧,什麼時候說?我每個星期去見他一次,我離開的時候,他老人家會送我到門口,送到門口的時候告訴我一句話,「戒律很重要」,輕描淡寫,我們也沒把它當作一回事情。這一反省,這句話的印象最深,所以我對戒律上下一點功夫,是大師過世之後。
戒律是什麼?戒律是把經典落實。經教學了,學了沒去做,這不行,沒用處,一定要做到。從哪裡做起?剛才講的五戒十善,對自己要非常嚴格,才能產生效果。所以以後我在美國有一段時間,那個時候是到處流浪,每年總是美國、加拿大要轉兩圈,十幾個城市都有同學同修,跟他們見見面,學習經教,成立淨宗學會。當年我在的時候,有三十多個學會,現在可能只剩下十個。我提出戒律五科,我們修淨土的人必須要學的。第一科,淨業三福。這東西不能太多,太多太雜了記不住,那就用不上。要好好記住,時時刻刻起心動念對照一下有沒有違背。淨業三福第一福,第一句就是「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它跟咱們中國傳統文化完全相同。第一句孝親,第二句是尊師,尊師則重道,重道才尊師。不能孝順父母,不能夠尊師重道,老師再高明,沒有辦法教你。為什麼?你不能吸收,老師跟你說的,右耳進去左耳出去了,所以老師不教了。真正好老師教什麼?孝子,懂得尊重老師,尊師重道,老師就教你。我遇到三個老師,都是這個條件親近。那時候生活清苦,對老師一分錢的供養都沒有,老師真正教我,我們感恩。老師不在了,我們上課,我們在一起學習,老師的照片都在上面,沒有離開老師,就像老師看著我們一樣,跟當年的時候一樣。這也是告訴現代的年輕人,要懂得尊師重道,要懂得孝順父母。孝敬是傳統文化的大根大本,沒有孝敬兩個字,傳統文化就滅亡、就沒有了,不能不知道。
經的末後講這五德,『令獲五德,升無為之安』。常樂我淨,這是無為之安。有為,你就有顧慮,就有牽掛。為而無為,斷惡我做了,做完了不放在心上,若無其事;修善行善我做了,也若無其事,不放在心上。心永遠保持清淨平等,清淨平等就覺,就不迷。心只要有東西,不管是善是惡都擾亂你,都讓你得不到清淨,得不到平等,那你的智慧就透不出來。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所以我教同學的時候,從淨業三福下手。後面六和敬,我們大家共同住在一起修學,家和萬事興。學校亦如此,學校老師、同學,所有的職工人員,都能夠和睦相處,這個學校決定興旺。如果有懷疑,有意見,不同的意見,個個執著不放,彼此互相批評,慢慢變成鬥爭,這個道場就完了,這個學校不會長久,我們不能不知道,六和重要。六和之後深入三學,戒定慧三學,菩薩的六波羅蜜。三學對自己,六度是對大眾,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我們要把這個落實,這才能升無為之安。
不能落實這五科,你學的是佛學的知識,佛學的精華你沒有得到,佛法的受用,離苦得樂的受用你沒有得到,真實的利益失掉了。要真實的利益,那戒定慧是給你真實利益。這五科重要!這五科都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我們是精華裡頭再提取精華,精華之精華。這五科容易!不會忘掉,一切時一切處認真學習,得佛法殊勝的利益,個人一生幸福快樂,就是《大學》裡頭講的修身。用佛法幫助儒,用儒幫助佛,儒跟佛所說的,同樣的理論,同樣的方法。佛法的效果無比殊勝,這是我們為什麼要學佛,道理就在此地。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