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六祖壇經  (第六集)  1986/11  美國達拉斯  檔名:09-005-0006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從這個地方看起,這一段是講「迷、悟、正行」。佛與凡夫只是名稱不一樣,體性並沒有兩樣。正如同六祖初見五祖的時候說,和尚身與獦獠身不同,佛性並沒有兩樣,是一個意思。煩惱與菩提體性也是相同的,所謂迷的時候就叫做煩惱,悟的時候就叫做菩提。由此可知,無論在人或者在法上說,只有迷悟不相同。佛是覺悟了的凡夫,凡夫是迷惑顛倒的佛,這是我們應該要明瞭的。

  底下說,「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諸位真正能夠體認到這一個事實,我們對自己修學就會產生無比的信心,不會再懷疑自己業障深重,恐怕這一生不能成就。許許多多人有這障礙,他是不明瞭事實的真相。前念迷即凡夫,就是指我們現在,我們現在是凡夫,是迷;後念覺,我們現在果然覺悟了,覺悟就成佛。所以《法華經》上世尊為我們開權顯實,就是講真實話,一闡提也有佛性,一闡提也應當作佛,就這個道理。怎麼樣轉煩惱成菩提?這底下兩句話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前念著境即煩惱」,著就是執著,著相,著相煩惱就起來了。後念要是覺悟了,覺悟就是不執著、不著相,離境,這個離境並不是說我們擺脫這個境界,不是的,離境就是心裡頭不執著。換句話說,離什麼?離對境上的執著心,離這個,並不是真正的捨離外面的境界相,只是捨離內裡面於境界的分別執著心,捨這個。這就叫菩提。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皆從中出。」這句話非常重要,給我們顯示出佛法修學最終極的目標,就是要證得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圓滿智慧,圓滿的智慧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這句話是梵語,前面都說得很詳細,什麼叫摩訶,什麼叫般若,什麼叫波羅蜜。如果我們把這句話整個的翻成中國意思,就是究竟圓滿的大智慧,學佛就是求這個。所以只有究竟圓滿的大智慧,在一切法裡面才最尊、才最上、才最為第一,這是諸位要記住。你看,他不說佛最尊、最上、最第一,不說觀音菩薩是最尊、最上、最第一,他不說這個。為什麼?如果說那些與我們不相干,最尊、最上、最第一是你自己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摩訶般若波羅蜜。由此可知,佛法是真正的平等。

  下面跟我們說,「無住無往亦無來」,住是不動,往來是個動向,究竟圓滿智慧是二邊不著的。那我們看看,我們現在的毛病,我們是動的,我們是一往一來,這個往來實在講就是生滅,這是落在一邊。回頭再看看小乘的阿羅漢與辟支佛,他們是住,住就是不動,住在偏真涅槃上,那也錯了。這個就是說你要是執空,或者是執有,自性的智慧都不能現前。所以凡夫不能見性,二乘人也不能見性。為什麼二乘人不能見性?二乘人有定,雖然有定,智慧沒現前。智慧為什麼不能現前?因為他有住。你看,佛在《金剛經》上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的什麼心?生的摩訶般若波羅蜜,這是智慧心。必須要二邊都不住,空有二邊都不住,這個般若智慧就現前。「三世諸佛皆從中出」,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究竟圓滿的佛果從哪裡來的?就是從摩訶般若波羅蜜來的。換句話說,究竟圓滿智慧現前,這個人就叫做佛。換句話說,智慧不能現前,這個人就叫凡夫。凡夫跟佛是一不是二,只換名言,不換體,本體是一個。這是學佛的人必須有這樣的認識,你有這樣的認識,這就叫正知正見,你的知見就沒有錯誤。下面就教給我們方法:

  【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

  這就教給你修行的要領,不管修哪一個法門,決定不能離開這個原則。所以佛法所求的是智慧,所要除掉的是煩惱。『塵勞』也是煩惱的代名詞,煩惱染污了心性,就好比是塵勞。「塵」是染污性,我們這個桌子兩天不擦,這上面就有許多灰塵,染污了。「勞」是勞倦,就是疲勞,身心不能夠振作,這個也是病態。身心清淨的人,必定精神飽滿,大經常說的「不疲不厭」,絕沒有疲倦,絕對不厭惡。所以一定要用智慧,我們一般人常常講的要用理智,不要用感情。大智慧就是理智,煩惱就是感情。所以我們能夠用理智待人接物,就不會有過失了,就會做到圓圓滿滿。如果一個人失掉了理智,感情用事,就會帶來許許多多的煩惱,甚至於罪孽,我們學佛要注意這些地方。所以學佛決定沒有迷信。

  【變三毒為戒定慧。】

  這是講真正用功。我們功夫在什麼地方看?就在這些地方看。『三毒』是貪、瞋、痴,沒有貪心就是戒,沒有瞋恚心就是定,沒有愚痴就是慧。這句話很重要,因為三毒的果報是在三惡道,貪心變惡鬼,瞋恚墮地獄,愚痴變畜生。三惡道怎麼來的?三惡道就是三毒變現出來的,這是不可以不警覺的。我們自己常常要反省,假如自己的三毒煩惱很重,我們自己要覺悟,我們來生果報在三途。所以說來生到哪裡去,來生是什麼樣的環境,不要問別人,不必去問神、去占卜,用不著,問問自己就曉得了。如果我們自己貪、瞋、痴的心很重,我們來生就是很危險的一個信號。『戒、定、慧』,雖然沒有什麼很高的境界,但是這個戒、定、慧是人天兩道。你看看「變三毒為戒定慧」,這句話就是說捨離三惡道果報在人天善道。所以佛經裡頭常講,我們失人身容易,再得人身很難、很難。佛說這個話有沒有過分?我們仔細想一想,真的不過分。為什麼不過分?咱們仔細想一想,確確實實我們貪瞋痴重。幾個人能夠變貪瞋痴為戒定慧?這樣的人真的不多,可見人天兩道少,三惡道多,我們讀了不能不警惕。再看底下一段: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

  我們看這一段。這一段大師給我們說,每一個人本來都是全知全能。一般宗教裡頭讚歎神、讚歎上帝是全知全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其實,神、上帝,的確不是萬能的。世間有沒有全知全能的?有,真有。是誰?就是我們自己。我們實實在在是疏忽了,不知道自己是全知全能。今天大師在此地給我們開示,我們能信得過嗎?你要是能信,你就會能得到;你不信,那就沒法子了。佛不欺騙我們,六祖大師也不欺騙我們,所以我們要知道他講的話句句是真實。『我此法門』,就是他所講的方法、所講的門徑。『從一般若』,「一般若」是根本智,『生八萬四千智慧』。「八萬四千」從哪來的?為什麼不多不少?從煩惱來的,只有智慧才能斷煩惱,這個就好比是明暗兩面一樣,明來暗就去了。煩惱是黑暗的,暗面;智慧是光明面,明來暗就去了。因此,這個經上也有說,煩惱是無量無邊,智慧也是無量無邊,它這個說法是相對而顯示的。

  「一般若」,這個很重要。一般若是什麼?就是清淨心,也就是念佛人所修的一心不亂。諸位要記住,一心不亂就是一般若。一心裡面我們常講,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是禪定,理一心是智慧,就是般若。佛法裡常說,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所以我們念佛,你看我們的功夫有三等,先達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必須要戒律幫助,如果沒有戒律幫助我們,我們念佛要念到功夫成片不容易,實實在在不容易。所以將來戒律我們要好好的研究,縱然不研究戒經,我們要認真的去研究《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要好好的研究這兩篇東西,這兩篇東西就是善惡標準。戒律是什麼?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斷惡修善,斷惡修善幫助我們念佛達到功夫成片,這樣才能帶業往生,才能夠伏住煩惱。功夫再往上提升一步,就是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就叫做念佛三昧,你得到念佛三昧,三昧是定,就是你得到定。再往上提升就開智慧,定中開智慧就叫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六祖講的一般若(從一般若),這個就是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無量無邊的智慧。

  這裡說出「八萬四千」,為什麼說八萬四千?他老人家給我們解釋,『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就是煩惱,你有八萬四千煩惱。這個八萬四千不是隨便說的,確確實實在經裡面一條一條給你列,列到八萬四千條。諸位要查《佛學大辭典》,或者《教乘法數》都有,都給你講得很清楚,這八萬四千怎麼來的。諸位要想明瞭,你去查資料去,我在此地不多說。『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六祖大師本人就是在這個境界裡面,所以他自己曾經說過,他跟五祖講「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常生智慧就是「不離自性」,離了自性怎麼會生智慧?這個地方所講的自性,也就是我們剛才講的理一心不亂,就是六祖講的「從一般若」,名字不一樣,意思是相同的。如果你常常不離一心,你自然就生智慧,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是念念生智慧,可惜的是我們有塵勞蓋覆了自性,雖有自性,它不起正用。不能說它不起作用,它起作用,不起正用,正用是智慧,不正的用就是煩惱,它生煩惱。由此可知,斷煩惱是多麼重要。再看底下經文:

  【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這些都是教我們明心見性成佛的方法。這個佛是真佛不是假佛,但是跟諸位說,這不是究竟圓滿的佛,天台家六即佛裡面所講的分證即佛。我們也不能把它看低了,雖然不是究竟圓滿,這個境界要是回心求生西方淨土,都是生實報莊嚴土,都是法身大士。這是給我們講,我們一生的的確確可以做得到的。你說一個人有沒有悟,不要看別人,不要管別人,別人悟了沒悟與我不相干,要緊的是自己,自己有沒有悟?如果真正悟了就『無念』,「無念」諸位要記住,是無一切妄念,無一切妄念就是正念現前。這個在其他宗派、法門裡面真難。淨土法門比其他法門確實不一樣,淨土法門只要你念念都是阿彌陀佛就行了,這就是正念。阿彌陀佛不是妄念,如果有別的念頭就是妄念,這個容易,其他宗不簡單、不容易。所以拿《壇經》的原理原則,用在念佛法門上非常的得力,非常有效,這也是我常常講這部經的理由,它能夠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無念到你心裡頭是一個妄念都沒有,就是六祖偈子所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無一物就是沒有一個妄念,心清淨,清淨到極處,這個時候就是,佛也說過「靈光獨耀,迥脫根塵」,你真正般若智慧就現前。

  『無憶、無著』,「憶」也是妄想,憶念;「無著」是眼前一切境界不執著。諸位要曉得,你不執著,你的心清淨,你就放光明;你一執著,你就愈迷,你就會生煩惱。一切境界相全是幻相,不是真實的,常常記住《金剛經》上所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要曉得,你執著是錯了;你要不執著,這個境界你盡情的去受用,去享受它,享受當中決定不生煩惱。煩惱從哪裡來?執著生的,一有分別執著,煩惱就現前。佛教有很多戒條,教我們這個也不要、那個也不要,好像限制很多,是不是真的限制?不是的。真正的佛法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什麼限制都沒有的。那為什麼初學要給你這麼多限制?這個裡頭有道理,因為你煩惱習氣已經很重,沒有辦法斷除,用這個方法斷煩惱而已,恢復你的清淨心。果然清淨心現前,於一切法不再分別執著,到這個時候就受用自在,所謂得大自在。你沒有這個功夫,不行。固然受用是不錯,受用裡面起分別、起執著、起煩惱、造罪業,將來得惡報。換句話說,受用是有,你沒有資格享受,你一享受就出亂子,就要墮落,這是你愚迷,沒有資格享受。諸佛菩薩已經大徹大悟,知道一切法如夢幻泡影,於一切法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他有資格享受,他享受裡面決定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佛經上常講,諸佛菩薩應現在世間,所謂「水月道場,夢中佛事」,它用這個來比喻,自在!所以一定要覺悟。

  『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這點很重要、很重要!是要用自己清淨心裡面真正的智慧,照見一切諸法。像《心經》上所講的,「照見五蘊皆空」,用什麼照?用甚深般若。它是舉觀世音菩薩作例子,「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他才能照見五蘊皆空,我們要學觀音菩薩。甚深的般若是自己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來的。於一切法的真實相徹底了解,你才真正能做到在一切法裡頭不取不捨。所以一切法隨緣而不攀緣,攀緣就有取捨,沒有取捨,境界現前可以受用,也不必我要把它捨掉,你有捨的這個心就錯了,這是個妄想。凡夫取相,小乘人捨相,都落在二邊。二乘人看到五欲六塵,這害死人的,趕快躲開,他害怕,他要離開。唯有菩薩在這個裡面不取不捨,無論走到什麼境界,他都怡然自得,他能住他的清淨心中,絕不受外面境界的影響。我們怎麼樣去學在一切法裡頭不取不捨,常常保持自己的清淨心?換句話說,也就是保持自己的一心不亂,這樣就是見性成佛道。再看下面一段: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歎。莫能具說。】

  他老人家是從《金剛經》開悟的,《金剛經》確實言簡意賅,那一部經也不過只有五千多字而已,五千多字在我們現在人看起來是不很長的一篇文章,普通的一篇文章,五千言而已,可是它把佛法宗旨修學的要領講得清清楚楚。六祖影響了禪宗,禪宗影響了中國佛教,所以《金剛經》就變成家喻戶曉。中國人沒有不知道《金剛經》的,沒有不知道觀音菩薩的,佛教裡頭這兩個名氣最大,今天講知名度最高。有很多人不知道釋迦牟尼佛、不曉得阿彌陀佛的,你問他觀世音菩薩,他聽說過。《金剛經》聽說過,其他的經不見得曉得經名字,《金剛經》都知道,這就是隨著中國禪宗的影響。這部經念的人非常之多,這個是祖師講的,如果你想把你的境界往上提升,『入甚深法界』,「甚深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也就是《彌陀經》上所講的實報莊嚴土,這是甚深法界,你必須要認真的修『般若行』。這麼樣一來我們是不是要念《金剛經》?是不是再要參禪去?我們現在一、三、五正在講《彌陀經》,《彌陀經》也是修的「般若行」,將來諸位我們讀到經文的時候,再詳細來討論。但是《金剛經》,如果對於念佛來說,也是有莫大的幫助。

  在我們民國初年江味農居士,我想同修都不會很生疏,他那本《金剛經講義》,可以說是《金剛經》註解的權威。他在這部經上用了四十年的功夫,把古今以來的《金剛經》註解他都念遍了,他寫了一部講義,這個講義就是《金剛經》註解的集大成。今天我們研究《金剛經》,看這一本就夠了,不必再去看別的。而他自己本身就是念阿彌陀佛的,他所標榜的是教宗般若,教理上他是以金剛般若為宗旨,他專門學這個;行在彌陀,他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的。這是晚近可以說專攻般若的一個好標樣,與他同時代的,還有一個居士周止庵,他是專攻《心經》的,他也寫了一部《心經詮注》,那是《心經》的權威註解,也用了四十年。這些人統統是念佛人。我們單念佛、單念《彌陀經》,不念《金剛經》,行不行?行。你一定要把《彌陀經》念通,《彌陀經》裡面的意思,大義一定要明瞭,你才曉得《彌陀經》是福慧雙修,真正不可思議。因為六祖明心見性是從《金剛經》,他以後就是以這部經給學人作印證,自己有沒有見性,把《金剛經》對照一下就曉得了。像《金剛經》重要所講的,重點「離四相」,我們自己四相有沒有離?「離四見」,我們四見有沒有離?「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心有沒有住?像這些地方仔細去反省檢點對照一下,就曉得自己境界有沒有到那個標準。末後,世尊教誡須菩提尊者,「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尤其是重要!我們今天在外面取不取相、動不動心?所以,由此可知,我們距離《金剛經》般若的標準,的確有相當的距離;如果都能做到了,那是見性。

  這個經的功德非常之大,經裡面許多句子讚歎,而江味農居士將《金剛經》裡面有一句經文,他提出來作為是《金剛經》的宗旨,換句話說,尤其重要!「信心清淨,則生實相」,跟六祖前面所講的沒有兩樣,如果我們信心要清淨就得理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這一生真是圓圓滿滿成就了,功夫達到了最上乘。這個段落裡面大師為我們開示的就是般若的修學法,以及它的功用。念佛決定離不開般若,念佛要離開般若,你的佛號再念得勤,你伏不住煩惱,伏不住煩惱,那就是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柱然」。所以一定要開智慧,一定要斷煩惱。我們既然學佛了,就得認清楚,這是我們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這個法子學好了,我們這一生,在這個三界六道裡面,最後身。來生呢?來生不來了,不再搞六道輪迴,不再搞這些人我煩惱,不搞這些了。你要知道這個要緊!假如這條路子走不通,來生還是生死輪迴,還是跟這些眾生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還是搞這一套,苦不堪言。你要曉得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難過,趕快跳出去,這是聰明人。所以一定要認識,這是一樁大事,第一樁大事情!所以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我們也是為一大事因緣來修學佛法;其他的事情,小事,雞毛蒜皮,小事,不值得一道。所以真是餓死事都小,不覺悟事大,不開悟這個事大,不能往生這個事大。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