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六祖壇經  (第九集)  1986/11  美國達拉斯  檔名:09-005-0009

  接著看偈頌,上一次講到第五首:「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講到這一首,第六首。第六首好像也講過,我們把這個也念一念: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好像講到這個地方。這幾首偈的大意,都是說覺他,都是講的覺他。修道在理論上講,任何一個法門,都可以成就,所以說「一切盡不妨」,這在理上講。可是事上確實有難易的差別,因為眾生根性不相同,修學任何一個法門,我們一定要它的原理掌握到,那就是必得要斷見思煩惱。如果說不斷見思煩惱而成就的,那是自欺欺人,沒有這回事情。捷徑是有,捷徑只有一條,那就是念佛求生淨土,只有這一條,再沒有第二條捷徑。我們在印光大師《文鈔》裡面就看到,這是他老人家引用一個在我們中國佛教人人皆知的一段公案。唐朝代宗時代,李源跟圓澤禪師的一段公案,好像我們圖書室裡頭小朋友的故事書裡就有這一段,三生石就是講這個故事。這個人參禪,有相當的功夫,知道過去、現在、未來,有這個能力,而且來去自在,結果依然不能超越三界。這個就是李源想去朝峨眉山,圓澤禪師就堅持,希望走陸路,從長安那邊走;李源堅持走水路,從長江坐船去。結果圓澤禪師還是遷就李源,他們兩個各有心思,所以選擇的路都不一樣。李源怕走長安過,讓別人認為他想去做官,求名求利,所以他不願意從京師這條道路走。圓澤禪師是另有隱衷,他有他的心思。結果走到靠近四川,還沒有到城都,在江邊上遇到一個婦人,懷了孕的,在江邊上洗衣服。他們的船走到那裡一看到這個人,他就流眼淚,李源就問他什麼事情?他說:我之所以不願意走這條路,就怕見到這個女人。他說:你一路上見了很多,為什麼你害怕?他說:你不曉得,她懷孕已經懷了三年六個月,就是等我去投胎的。他說:你不去不行嗎?他說:不見面可以,見了面就不行,一定要去。所以就跟李源講,你在此地停幾天好了,把我的後事辦妥,你再走。

  李源到這個時候真是後悔莫及,不知道他有這麼一段事情。他說:我去投胎,三天之後你來看我(就是出生第三天你來看我),我們兩個一笑為憑,做個證明(你看我,我對你笑笑)。他說:十二年之後,我們在杭州,在一個寺廟的旁邊,八月中秋,我們在那裡見面。可見得他知過去、知現在、知未來。他說完之後,他洗了澡,換了衣服,坐在那裡就走了。有這樣的功夫,說去就去。李源把他的屍體處理之後,到第三天果然就到那個婦人家裡去看小孩,就告訴她這段事情,叫她把小孩抱出來看看,小孩一見面,就跟他笑一笑,這就證明沒錯。十二年之後,他去赴約,果然沒錯,有一個小孩騎著牛、吹著笛子跟他見面,一路唱山歌唱來了。見了面之後,他說:澤公,你還好嗎?他說:李先生,你果然是一個很有信用的人。十二年沒有赴約,在這一天見了一次面。

  這是講像這樣的人物,還是要生死輪迴。古來修行修到這種功夫的人,很多。但是每一次輪迴,他的功夫必定要往下降,輪轉個三、四世就忘得乾乾淨淨,就跟普通凡夫一樣了。了生死、出三界不容易!所以諸位要記住,坐脫立亡,像圓澤禪師這個樣子,說走就走,雙腿一盤就走了,這樣的功夫,假如他要求生淨土,品位不低!修其他的法門,出不了三界。祖師有說,密宗裡面這些活佛,這些喇嘛再轉世,他說在康熙、乾隆年代的時候,西藏這些活佛轉世的時候就跟圓澤禪師一樣,他到哪一家去投生,他講得清清楚楚,囑咐他底下這些徒弟,到時候把他找回來;找到之後,他記得前生的事情。那是真的,不假。所以我們想,西藏那些活佛轉世的(圓澤也一樣,那個功夫不在那些活佛之下),轉世怎麼樣?還是人道,還是到人道來。他說近來,西藏這些喇嘛活佛轉世,走的時候糊裡糊塗,沒有交代清楚就走了;把他找到之後,問他前生的事情,他也不知道。所以這個不可靠。

  所以他老人家下了一個斷語,如果不求生淨土,現代人要能夠即身成佛,了脫生死輪迴,一個也找不到。理論上講行,事實上不行。他說他這個絕對不是批評其他的法門,佛法有契理不契機,有契機不契理,唯獨念佛求生淨土,理機雙契。所以我們念偈子的時候要明白這個道理,他的這些理論我們可以參考,幫助我們做增上緣。我們對於其他人修學那些法門的,我們只有恭敬、只有讚歎,為什麼?我自己不行,沒有這個能力,他是大根器的人,再來人也說不定,咱們不敢毀謗,唯有恭敬讚歎。所以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老實念佛。這個就是說「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無論從事世間哪一種行業都不妨礙,尤其是念佛法門,二六時中只要心裡面有佛、口裡面有佛就行了,沒有妨礙的。但是要想功夫得力,底下這一句很重要,「常自見己過」。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古人所講,「聖人多過」,過失很多;賢人過失就少了,少過;愚人、凡夫沒有過。怎麼沒有過?他自己不覺悟,一身的過失他不知道,這個叫愚人。聖人起心動念的過失他曉得,曉得他就能改,知過則改;我們的過連知都不知道,怎麼改法?沒法子改。這個就是印光大師為什麼要我們天天去念《感應篇》、去念《安士全書》,無非是念這些書,時時刻刻能夠見到自己的過,你能見過,「與道即相當」,改過就是修道,就是修行。修行無非是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行為,這個就叫修行。

  「色類自有道」,這個是講十法界一切眾生之類,各個自己具足大道,因此是「各不相妨惱」。所以大家能夠在一起共存,彼此互相不相妨礙。為什麼現在我們看,特別是欲界的眾生,尤其是欲界裡面的欲界天以下的鬥爭堅固,天上也打仗。你看佛經上講的,忉利天常常跟阿修羅戰爭。所以忉利天也不太平,福報雖然大,也是還有戰爭之苦。夜摩天以上比較好一點,沒有戰爭,因為愈是往上去,瞋恚心愈輕、愈淡薄,所以他福報愈大。這兩句話說的,「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如果在理上講,我們很容易明瞭。那是華嚴經上所講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切眾生之類,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與自己的關係是一體的,不應該互相妨害。為什麼到現在有互相妨害的情形?這就是我們迷失了自性,在這個境界裡面,一切眾生之類裡面,生貪瞋惡念,所以才彼此互相妨害,互相殘殺。所以這個是決定違反了本性。

  我們今天說起來很慚愧,我們居住的環境有很多小蟲來干擾,在此地有螞蟻、蜘蛛、蒼蠅、蚊子、蟑螂,有什麼法子?那我們必須要殺生。殺,牠又不甘心。所以彼此互相就妨礙、互相就生煩惱。這是我們應該慚愧的地方。但是又不能不做,自己沒這個功夫。我們看印光法師的傳記上寫的,他老人家七十歲以後,這個是他老人家示現,他的功夫成就了。在大陸上,尤其是寺院裡面,因為他洗澡少,所以身上容易生蝨子、跳蚤,這個東西也是很煩惱的事情,像蚊蟲、蒼蠅之類的。在以前他的房間常常有,他這些徒弟、弟子們就替他抓,在寺廟裡把這些蟲抓來放在一個竹桶裡面,還養牠,養在竹桶裡面。印光法師看到之後就說不要抓,隨牠去。人家問:為什麼?他就講:我的德行不夠,有了這些東西在,時時刻刻能夠提醒我,我道業沒有成就。古人有道,住在這個地方,這些小動物叫遷單(就是搬家),牠們都搬走了。我住在這個地方,牠們不肯搬家,常常來打攪我,可見得我的功夫還不夠。所以留著,讓我自己有個警惕。於是大家也就不抓了。七十歲之後,真的,那個房間裡頭,凡是有這些小蟲,別人住的時候有,老和尚到那裡去一住,一個也找不到,都搬家了。這個是印光大師傳記裡面寫得清清楚楚的。可見得「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真的一點沒錯,你不妨礙牠,牠就不妨礙你。你的心真正修到清淨,大慈悲心發出來之後,這些小動物都會被感動。所以我們看到老和尚這個樣子,應當深深生慚愧心,不得已得想方法驅逐這些小蟲之類的,驅逐掉,一方面自己要加緊修道,要求感應,這才是一條正路。「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道在那裡?道在自己心中,清淨心是道。離了自己清淨心,到外面去找道,找不到的,沒有這個道理,那是終身也不見道,道要向內心去求。

  底下第八首說,「波波度一生」,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勞碌奔波過了一輩子,過了一生,到頭一定要懊悔的,就是後悔。這一生空過了,這一生沒有真正的修道、沒有真正的成就,但是到那個時候後悔來不及了。所以平時一定要提高警覺。這一點我們實實在在,心裡頭要清楚、要明白,決定不能夠迷惑,吃虧的不是別人,是自己。像諦閑法師那個念佛的徒弟,人家念了三年佛,站著走的。這是四十多歲才聞佛法,他一生沒有聽過經,也沒有看過經,他不認識字。雖然出家,也沒有受戒,老和尚不叫他受戒,年歲大受不了這個苦,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他就是念這六個字,念了三年,他站著走了。他是預知時至,老法師讚歎,說他這種成就比講經說法的大法師、比叢林寺院的方丈住持要超過太多了,這是了不起的成就!死了之後,他的身體在那裡還站了三天,站著走的,還站了三天,等他的師父來給他辦後事。我們再想想圓澤禪師,跟他怎麼能比?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一生成佛,這沒話說的。除非你不往生,往生既使下品下生,也是當生成佛。那個才叫做即身成佛,那一點都不假的。所以我們一定要記住這個教訓。

  倓虛老和尚還說了一樁事情,我想諸位也能記得很清楚,他在頭陀寺做方丈的時候,那個廟裡一隻大公雞,公雞也能夠念佛往生,這是他們大家看到的事情。每一天上早晚課的時候,這隻公雞就跟著一起,一樣也去。往生的那一天,晚課做完之後,大家都散了,公雞不走。香燈師就跟公雞講,你趕快走,不走我要關門了。牠跑到佛像前面,仰著頭看佛像,叫了三聲(那個三聲也許是念阿彌陀佛),站著就走了。確實我們佛要念不好,連那隻雞都不如。所以一定要老老實實的把這一句佛號念好,其他的一切隨緣就好,不要攀緣,也不必很認真,咱們念佛這個事情決定要認真。大師在此地的教訓非常多,對於念佛人有很大很大的幫助。

  「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我們的思想行為正而不邪,這就是道。正就是覺、就是清淨,這是一而三,三而一。心地正大光明,行為正大光明,這個就是道。再看第九首,第九、第十這兩首是除障。

  【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

  自己假如沒有道心,沒有道心,你的思想行為一定迷惑顛倒,所以你不見道。『道心』是什麼?向道之心。以我們念佛人來說,我們念佛人存什麼心?存著念念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我念念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對這個世界當然就能放下,當然就無所留戀。對這個世界的人,一定客客氣氣、恭恭敬敬,為什麼?我到這裡來做客,不久就要回去、要走了。這裡的人對我好的,很好,我們結個歡喜緣;不好的,我們也結個歡喜緣。心裡面要有主宰,這個就是道心。任何境界,任何法門,心地絕不動搖。一個人在一生當中心要是有了主宰,這個人很幸福。他在一生當中,好比船在大海裡面,他有方向,他有目標,他曉得這一生能到什麼樣的境界。所以這兩句很重要。我們今天念佛人講的道心,就是信願行。深信切願,老實念佛,這就是道心。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為什麼不見?因為他心心都念在道上,沒有時間看這個世間過失,沒時間看。念念在阿彌陀佛上,哪裡還有時間去看過失?所以說一切妄想分別是非人我,他統統都擺脫掉了,一心念佛,這是一個真正修道人。第七首說: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

  我們見到別人過失了,見到別人的過失,實在講就是自己的過失。自己要沒有過失,怎麼會見到別人的過失?這個道理要用唯識來解釋。外面的境界相,叫本質相分。你見到本質相分,你的眼識裡面就落了一個印象,好像照相機一樣,底下有個底片。你們第六識、第七識就緣著這個影像,又變現成第六識的相分、第七識的相分,第六識分別它的相分,第七識是執著它的相分,與外面境界,實在講絲毫不相干。所以我們今天分別種種法相,你要把唯識念通了才曉得,你是在家裡看電視,不是現場。你自己所見到那些過失,的確是自己見自己的過失,沒有見到現場。現場那個地方就是給你一個外緣,把你自己的是非人我煩惱,把它勾引起來,就是你自己阿賴耶識裡有這些東西。如果你自心清淨,外面什麼樣的境緣,也不會把你煩惱引起來。見到別人過,就是自己的煩惱,心就不清淨。所以說『自非卻是左』,「左」是墮落,右是往上升,左是往下降。所以古時做官的人,如果犯罪,降級了,叫左遷。左遷,就是降級、犯罪了。你看筆錄《楞嚴經》的房融,他從前是做宰相的,大概是得罪皇帝,把他降級,降到廣州去做地方官,相當一個知府一樣。從宰相一下降到一個知府,降了好多級,這就叫左遷。底下老人家教給我們: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別人有什麼不對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干,我看了、聽了心要平靜,心像鏡子一樣照得清清楚楚,絕對不受影響,心地平靜。心地平靜,才能把是非善惡看得清清楚楚,如果你要一動感情,往往誤事。所以,這個世間古今中外都一樣,做大人物、大領袖人物,他跟別人確實不相同。不同在什麼地方?他有定力,不管什麼大的事情來到面前了,他不驚,他不慌張,他很冷靜,一點都不會激動。所以他事情看得很清楚,處理就能得當。凡是激動一定亂事、一定壞事的,激動就是沒定。所以這個要記住。『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把別人的是非變成自己的是非,這就是自己的過失。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

  這一首是講自證。只要我們把是非心去掉、人我心去掉,然後功夫就能夠得力。功夫得力,這才能夠真正伏住煩惱。『打除』也就是伏的意思。能伏煩惱之後,才能夠斷煩惱。你要想真正做到這個功夫,那麼你必須要記住,『憎愛不關心』,你要把愛憎的心擺脫掉。愛憎心就是什麼?貪瞋。順境裡面起貪愛,逆境裡面不合自己意思了,起瞋恚。這是我們佛法裡面講魔障,這是兩個最大的魔障。所以降魔,你能夠在順境裡面不起貪愛,逆境裡面不起瞋恚,魔就被你降伏住了,降魔是用這個降法。所以首先要認識什麼叫做魔,自己一定要認識清楚。五陰是魔,煩惱是魔,煩惱就是貪瞋痴慢疑,這就是魔。只要有一個魔在,你就會有障礙,換句話說,你念佛想得一心就辦不到,必須把這些魔障趕盡殺絕,你才能夠到一心不亂。所以你要想除魔障,你先一定要認識魔是什麼,你連魔都不認識,你怎麼能除得掉他?先要認識他,然後才能夠除掉他。所以要記住,是非人我是魔,貪瞋痴慢是魔,我們今天學佛、念佛功夫不得力,都是這些東西在打閒岔、在擾亂,果然把這個東西統統都去掉,你就安心辦道了。『長伸兩腳臥』,就是形容身心世界一切萬緣統統放下,沒事了。像過去大珠和尚,有人就向他老人家請教,你老人家平時怎麼用功法(那是禪宗裡的法將,明心見性的)?他就告訴別人,「飢來吃飯,睏來眠。」人家聽了莫明其妙,哪一個人肚子餓了不吃飯,睏了不睡覺,這個就是用功辦道嗎?實在講他那個真正是,他沒有別的事,我現在只有肚子餓了吃飯,睏了睡覺,別的事沒有了。意思是告訴我們,他煩惱斷盡了,沒有了,這是說明功夫到家了。我們現在不行,我們現在真正辦道,哪有心思吃飯,哪有心思睡覺,念念怎麼樣斷煩惱,怎麼樣了生死。他的煩惱統統已經打發掉了,剩下來的事情就是肚皮餓了吃飯、睏了睡覺。這個就是「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第十二首: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

  這是度化眾生的原則。可見得攝受教化眾生,最要緊的原則,就是教眾生生信心,於正法決定不疑惑就行了。「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佛在《金剛經》上講的。如果這兩句話用在念佛法門裡面,生實相就是理一心不亂。換句話說,如何證得理一心不亂?信心清淨。我們如果有一絲毫的疑惑,我們的信心就不清淨。所以教化眾生,自己必須要有方便,方便善巧是無量無邊,所謂是應機說法,無有定法可說,只要叫聽的人斷疑生信就可以了。學道,諸位一定要明瞭,道裡面有學(就是有學問),學問裡面有道。所以,佛法門路雖多,歸納起來三條大路,覺、正、淨。禪與般若,是從「覺」這條路走進來的;教下,像天台、賢首(就是華嚴宗)、唯識、三論,這些宗派都是從「正」入門的,就是正知正見,從這入門的;律宗、淨土宗、密宗,都是從「淨」,從清淨心,從淨入門的。為什麼我們特別要提倡西方淨土?那就是我們這三條路都走不通,這才求西方淨土。西方淨土,我們的心不淨,也能成就,就是帶業往生。比如講戒律,戒律要到真正清淨,才能證阿羅漢果,見思煩惱斷盡了。密宗到三密相應,清淨心現前,所謂即身成佛,印光大師說得清清楚楚,跟阿羅漢的境界完全相等,不是成究竟圓滿的佛,這個要搞清楚。所以你要是把這些宗教全都搞清楚了,你才曉得淨土法門不可思議。那些法門我們一生不容易成就,老實念佛,一生必定成就。善導、永明延壽都說,萬修萬人去,一個也不會漏掉的。這是這個法門的殊勝。再看第十三首偈: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這是講信解。世間跟出世間,佛法與世間法,給諸位說,是一不是二。覺悟了一切世間法就是佛法,迷了一切佛法就叫做世間法,說穿了,只換名詞沒有換自體。你要覺悟了就叫你做佛,你要是迷惑了就叫你做眾生,換句話說,佛是你,眾生還是你。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佛法只講迷悟。佛說的種種法相名詞,這都叫方便說,我們決定不能被這些法相名詞迷惑了,那你就大錯了。所以有許多人執著在法相名詞裡頭,產生許許多多無謂的戲論。禪裡頭沒有戲論,念佛法門裡面沒有戲論,持戒的沒有戲論。教下有,密宗也有,為什麼?他們常常講經辯論,辯論都是戲論。辯來辯去清淨心,像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你辯什麼,沒得好辯的。辯來辯去所得的結論,給諸位說,都是一些法相名詞,都是一些分別知見,頭上安頭。既然這個都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什麼佛要設這種方便法門?有些人他就喜歡這一套。佛是大慈大悲,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喜歡辯,好,好像學校老師一樣,出了很多題目,讓你去辯去,你喜歡這一套。那個不喜歡辯的?不喜歡辯的,行,有,你去參禪去,你去念佛去。所以說八萬四千法門,門門施設不同,應一切眾生種種不同根性而設施的。沒有這些眾生就沒有佛法,佛法是因眾生而建立的,六祖大師前面說得很明白。所以佛法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我們在世間覺就是菩提,覺就是佛法,就怕迷。

  修行求覺、求正、求淨,在哪裡求?就在世間求。『離世覓菩提』,這就是二乘。離開這個世間,到深山人跡不到的地方去修行,縱然修到身心清淨,他不是真正的清淨,假如把他帶到都市裡面來,轉幾圈,他又迷惑了。為什麼?他禁不起花花世界的誘惑,他又要退墮了。這樣的人有沒有?太多太多了。所以一個真正修行成就的人,必定在紅塵裡面鍛鍊的。所以古德也常說,水裡面開的蓮花不稀奇,火裡面開的蓮花,那才稀奇。火是代表五欲六塵,這就是世間。在五欲六塵裡面,而不染五欲六塵,這個叫真清淨。捨離五欲六塵,躲避它、怕它,不敢親近它,這個是身清淨,這個不叫真清淨。為什麼?你一接觸的時候,清淨心就失掉了,那個不叫真清淨。真清淨是在五欲裡頭而不染五欲。這一點,難!這是真功夫。那做不到怎麼辦?做不到就遠離,學小乘,就遠離。遠離,跟諸位說,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才叫真正永離世間,永離迷惑顛倒。如果不能生淨土,還要六道輪迴,沒用處的,怎麼離也離不了。所以大菩提就是即世間離世間,離即同時,離即不二,這就是這一首的意思。第十四首說:

  【正見名出世。邪見是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這首是講果法,修行證果。首先講什麼是出世間,什麼是世間,這個定義給我們說出來了。正知正見就超越世間,的確超越世間一般人的知見,換句話說,這就是認識,他對這個世間一切法的認識跟普通人不一樣,他徹底明瞭一切法的體性、相狀、作用(就是體相用),他一點都不迷惑,這就叫『出世』。所以出世並沒有離開我們社會,沒有離開世間。『邪見是世間』,「邪見」是對於一切法的體相用看錯了,不具足正知正見,在一切法裡起迷惑顛倒的知見,這個人我們叫他做世間。徹底覺悟的人,我們叫他做出世間。由此可知,世間跟出世間有沒有界線?沒有。在人,不在事,一切法、一切事裡面,找不到什麼叫世間、什麼叫出世間,世間、出世間是從你心裡面一念覺、一念迷上分的。正如前面所講的,菩提、涅槃,煩惱、生死,佛法、眾生法,都是從你心裡面分的,在一切法裡面找不到。一切法裡面沒有菩提,也沒有涅槃,也沒有煩惱,也沒有生死,一切法裡確確實實沒有。你一念迷,就有煩惱,就有生死,就有世間,就有眾生。你一念悟,這就有佛、有菩提、有涅槃。這個是佛法的真實相。

  真正要達到究竟果位,那怎麼樣?得邪正二邊都離開,換句話說,世間法、出世間法統統捨掉,這才明心見性。諸位要記住,你要是心裡有正,沒有邪了,你縱然成佛了,你是十法界的佛,就是藏教的佛,你只能夠成藏教的佛、藏教的菩薩,通教、別教、圓教你沒分。為什麼?你要想成別教、圓教的菩薩,邪正二邊都離掉,世出世間法二邊也離掉。所以六祖在這部經的最初,印宗法師問他黃梅的宗旨,他答覆說:只論見性,不說禪定解脫。印宗就問:為什麼不說禪定解脫?他老人家答覆:禪定解脫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你記住這幾句話,重要!二法是什麼?對立的。有邪有正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本來無一物,怎麼會有二法?有一就有二,所以一也不能要。你有一個正,它一定有個反,所以反正二邊都不要。你的心才真正清淨,自性才能夠現前,這叫明心見性,『菩提性宛然』,「宛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現前了。凡是你不能見性,就是你本性上有障礙,最微細的障礙就是二分法,有邪有正。西方愛因斯坦說過,我們所有的一切人類,都是生活在相對論裡頭。相對就是二分法,相對的,幾時你把這個相對擺脫掉了,你就超越了。所以佛法是要超越相對的世界。超越之後,那叫什麼?沒名字,也沒有形象,有名、有相又變成對立。所以我們修行人很不容易見性就是想什麼?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問到底了,還是在迷圈裡頭沒出去。諸位細細去想想看,問到底還沒有出這個圈套。如何出這個圈套?不問了,那就出去了。不問是沒念頭,沒有疑,就超越了。所以到最後告訴你,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出去了。這個心是到極清淨了,真性現前。

  所以要知道,討論、辯論、講解都是低級的佛法,中級的佛法、高級的佛法沒有了,不用這些了。其實,我們在三界六道裡面,高級的凡夫他們也沒有辯論,也沒有言說。交換意見,說好半天,也許對方還錯會了意思,這不是麻煩嗎?你們諸位要是讀佛經裡面講的二十八層天,光音天以上的人不講話了。光音天是第二禪,光音天以下有言語交談的,光音天以上沒有了。表達意見用什麼方式?放光。你這一放光,他那邊就曉得,清清楚楚的。也許你認為這個很奇怪,怎麼會有這些事情?其實我們現在人也在做,你們每天開車,開到十字路口,那裡一放紅光,你馬上就停著,乖乖停了,你就不敢走了;一放綠光,你就開車。你看,不要說話,用不著講話的。所以光音天以上,要討論佛法、講解大經大論,不用言語的。我們看到佛在說法之前放光,光音天以上這些人,一看到這個光,意思全曉得了。再給你一句一句講,光音天以下的,他看到這個光不曉得幹什麼事情,不懂的。好,這才用言語來給你解說,解說得大半天,有的時候聽的人十之七八錯會了意思,沒有能懂得如來真實義。所以高級的凡夫都不用言語了。

  所以諸位一定要明白,這是事實。討論當中,我們常講詞不達意,叫對方聽了之後產生誤會,這就是我們的言語功能沒有能真正把自己意思表達出來,他才會錯會意思。所以言語文字它的功能是有限的,不是一個最完美的,不是的,有限度的。許許多多的真實義是言語文字沒有法子表達的,你要用清淨心去領會。所以禪宗是以心印心,不用言語文字。不用言語文字,禪宗的言語文字比任何一宗都多,你們要看看《大藏經》,《大藏經》的續藏,續藏裡面差不多有四分之三都是禪宗的語錄。它不立文字,它的文字比任何一宗都多。這什麼緣故?它的言語文字是工具,意在言外,這個叫不立文字。所以它的意思你不能在文字當中去求,不能在言說當中求,言說文字好像是指路牌一樣、路標一樣,那不是目的地。你要看著那個路標,你自己要往前進,你不能把這個路標就當作目的地,那就錯了。這叫做不立文字。所以諸位要懂得這個意思,千萬不要錯會。末後一首偈子是結勸,勸勉我們:

  【此頌是頓教。】

  指前面四首,這是禪宗頓修、頓悟、頓證的教學。

  【亦名大法船。】

  這是比喻,船可以渡人,法也能夠度你,把你從迷度到悟,乘這個法船就可以破迷開悟。破迷開悟就是由生死的此岸度到大涅槃的彼岸。悟就叫涅槃,迷就叫生死。末後兩句說:

  【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迷聞』是什麼意思?聽了之後沒悟,「聞」就是聽,聽了還是迷惑顛倒,並沒有開悟,這叫迷聞。聽了不開悟,這個時間就相當之長,所謂是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大劫,這是對迷聞的人來說的。要是悟了,那是剎那之間。所以,由此可知,佛法裡面講時間不是真的。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對誰說?對迷聞的人說的。如果覺悟的人(一聽就悟的人),成佛在剎那之間、彈指之間。所以《華嚴經》上講的,「念劫圓融。」如果是迷聞,一剎那變成無量劫。如果是悟聞的話,變無量劫為一剎那。所以你說我們要成佛究竟要多久?你明白這個道理,你這個疑問就沒有了。成佛之久暫,在你自己的迷悟,悟了當下就成佛。可是我們很想悟,悟不了!不悟,怎麼辦?那就得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一個人真正老實念佛,求生淨土,與禪宗大徹大悟沒有兩樣;不僅沒有兩樣,比禪宗大徹大悟不曉得要超勝多少,禪宗大徹大悟的人比不上!

  圓澤禪師,那是大徹大悟,他還要去投胎,還要去做人家的小孩、兒子,還要流轉六道,哪裡能夠比得上一個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的人?比不上。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我們在淨土經裡面所看到的,圓證三不退,這個福報太大太大了。他是凡夫,他為什麼有那麼大的福報?給諸位說,沾佛的光,沾菩薩的光。我們今天自己沒吃的、沒穿的,如果今天國王在那裡請客宴會,你也參加在其中,你雖然家裡沒吃的、沒穿的,今天有最豐富的、最好的菜餚給你來享受,為什麼?沾那個有福的人光。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天天跟阿彌陀佛在一起,天天跟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在一起,你還怕沒有福報!這個福報是這麼來的,神通、受用就是這麼來的,這個才叫佛力真正的加持。佛的神通、佛的福報給我們享受,這是一切經裡頭所沒有的,他方世界沒這個事情,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有,而且西方極樂世界最容易去。所以說到這個地方,我們要真正的定宗旨,下定決心念佛,決定沒有懷疑,這一生是一定要到西方去。你要是真正能建立,立下這個志願,有這樣的信心,那你有福了。絕對不被其他法門所動搖,更不會為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所迷惑,那你就是正知正見,你就是覺而不迷。

  平生大事就是憶念念佛,心裡一天到晚想著佛、念著佛,你就成功了。前面說「一切盡不妨」,你今天無論從事任何職業,你都可以念佛,一切工作照做我佛號不停。工作隨緣而不攀緣,有一分工作我的生活安定,俗話常說「法輪未轉食輪先」,身心不能夠安穩就沒有辦法修道。所以修道人首先的一個條件,生活要安定,沒有憂慮,他才能夠安心辦道。所以真正一切放下辦道的人,一定要有護法,道理就在此地;所謂護法照顧他的生活。在從前中國大陸,寺廟都有產業,這種產業都是施主布施的,送田給他、送山給他,他這個田、山可以租給農夫去種,收成的時候每一年分一點稻子送到寺廟裡來供養,所謂收租,叫租金,寺院裡就拿這個做為一年生活的費用。所以寺廟他不要化緣,他不要做經懺佛事,大家能夠安心辦道。台灣的情形不一樣,台灣情形我們都很了解,台灣寺廟沒有產業,他要不靠信徒,他就沒飯吃。所以逼著他不能不做經懺、不能不搞法會,他要不搞法會、不做經懺,他就沒有生活來源。所以這跟大陸的情形不相同。可是大陸現在佛教是什麼情形,我就不太了解了。因此,諸位同修,都是以在家學佛的身分,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沒有關係,只要吃得飽、穿得暖,一心念佛,不要留戀這個世界。這是講真話,不要留戀。

  自古以來這些念佛人,我們在《往生傳》裡面所看到的,念個二三年、三四年他就走了。難道,每一個念佛的人都是壽命到了嗎?不見得。有很多人他壽命很長,他功夫到了,他不願意在這個世間再住了,提前走了。像《往生傳》裡面講的瑩珂,那就是一個很顯然的例子,他是念到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阿彌陀佛告訴他:你的壽命還有十年,十年之後我來接引你。他跟阿彌陀佛說:我現在就要跟你去,我那個十年壽命不要了。阿彌陀佛就答應他,好,三天以後我來接引你。他三天以後往生了,念佛走的。這個跟《彌陀經》裡面講,若一日到若七日,這一點都不假。瑩珂並不是一個真正念佛人,他雖然出了家,他不守戒,戒都破了。他有一點點善根,就是他怕墮地獄,因為他自己看看佛經戒律上所講的,再想想自己所作所為,一定墮地獄。他怕墮地獄,所以就問這些同學們怎麼辦?同學們就勸他念佛,求生淨土。他也真難得,他真幹,他把寮房的門一關,就念了三天三夜。三天三夜這麼一口氣念下去,不吃飯,連水都不喝,把阿彌陀佛念來了。所以《彌陀經》講,若一日到若七日,沒錯,他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阿彌陀佛告訴他:你從今以後好好的修。他跟阿彌陀佛說:我劣根性太重,我禁不起誘惑,再有十年不知道要做多少壞事,算了,我現在就跟你走好了,免得再造惡。所以這樣三天之後,阿彌陀佛來了,就把他帶走了。他又沒害病。這比那個預知時至還厲害!就怕你不肯去,要去七天決定走得了,連那個破戒的人三天都能走,我們做的惡事還沒有他那麼多。所以這個問題叫生死心切,他就走了。

  在《往生傳》裡面,像瑩珂這個事情不止他一個人,有好幾位都是念佛的確沒有超過七天走的。所以佛門裡頭打七,有一種叫做精進佛七。精進佛七是幹什麼的?就是往生的。打精進佛七,所謂是剋期取證,取證,證什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取證,去證九品往生,去證這個的。但是現在一般人不敢講,講了什麼?哪個敢來!打佛七是幹什麼?打佛七是送死的,到這七天就沒命了,這還能去嗎?這個地方不能去,一個也不來了。所以只好改一下,改做什麼?求一心不亂的。實在講那個七天他一心也沒求到,還是亂心,這叫不如法。過去李老師曾經跟我們說過,真正打佛七人數決定不能超過十個人,為什麼?人多了雜亂,真正念佛做功夫的人他會受影響,人愈少愈好。所以人不能多,決定會有成就。這是講真正做功夫的。

  我們平素工作非常之忙碌,但是你一個月能夠念個幾天佛都好。舊金山甘貴穗居士可以做為在美國念佛同修的一個標樣。你看她平常嘻嘻哈哈的,好像也沒有看到她念佛,也沒有看到她做早晚課,早晨一早她就去上班去了,跟諸位一樣的非常辛苦。她媽媽告訴我的。她一個月大概要念二、三天,但是她那個念二、三天佛是認真的念,比如今天她要念佛,她也沒有一定的日子,她高興就念,不高興她就不念。她一高興了,她就跟她媽媽講我今天要念佛,今天一天不接電話,一天不跟任何一個人講話,跟她媽媽也不講話,她就是一心念佛。她媽媽給她燒飯,燒好了她來吃,也不講話;吃完之後,她就念佛。她一個月總要念個三、四天,日期不定,她是這麼念的,所以她念的時候她念得專。所以她有感應、她有瑞相,這個人這一生當中必定往生。她在念佛的時候看到蓮花,蓮花上有她自己的名字,她是沒告訴任何一個人,我在那裡講經的時候,她跟我講。我說這是很好的瑞相,這個一點都沒錯,與經裡面所講的完全相符合,妳具足信心,一直念下去。她這個功夫就是專,時間雖然短,她專。念佛的時候,她真的什麼都放下,一個雜念都沒有,一心念去,她是這麼念的。雖然她不是天天念,她那個一天確實抵得我們多少年,我們多少年都不如人家念一天。一個月念個二、三天,她就行。

  所以像這種修學法,我們實在可以採取,我們或者是一個月念兩次(兩個禮拜來念一次),像打佛七一樣。哪些人參加進到這個佛堂一句話都不能說,這一天電話統統拔掉,能有兩個人(兩位同修)發心護持,就是燒飯、燒水,照顧大家,外面要有客人的話,在外頭擋駕,不准進來。裡面真正什麼拉雜事情統統放下,都不要去管、不要去問,好好的念一天佛,這樣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念佛繞著念、坐著念,或者就用《西方公據》的方法,我們燒長香(一支香大概一個半鐘點),就是一堂課;一堂課完了,第二堂馬上接著,不要鬆懈。這一堂課的做法,就是一卷《彌陀經》,三遍往生咒,一千聲佛號,用念珠,念珠十串。一千聲佛號念完了之後,迴向禮佛,禮佛拜四十八拜,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相應。四十八拜完了之後,馬上接著第二支香,跟前面一樣,又是一卷《彌陀經》,三遍往生咒,一千聲佛號,然後再四十八拜,就這樣的不斷,就這個方法循環不斷。吃飯的時候,中午隨便吃一點。吃飯的時候不要吃飽,這個很重要,吃飽了精神提不起來,真正用功夫肚子裡是不飢不飽。所以吃飯的時候頂多吃六成就夠了,就是平常我要吃兩碗飯的,我在這一天念佛的時候我吃一碗。吃太飽了容易昏沉,底下功夫不能夠繼續,所以要不飢不飽。可以預備一點點心,如果餓的時候吃一點點。禪堂裡面也是這樣的,真正用功夫的時候不能吃飽。所以有兩個人護持,一個月兩次(就是兩天),認真到此地來念兩天,能夠說念個一年、二年,自自然然就不一樣了。

  念佛這一天,進到佛門來,真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什麼事不要去想、不要去理會,就這一句阿彌陀佛念上十幾個鐘點;當然最好是一天一夜,就好像精進佛七,人家打七天,你打一天。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天圓滿。累了,念一天完了之後,再去休息去。但是這一天的功夫,給諸位說,抵得你平素念佛不曉得要超過多少年,沒有這一天功夫有效。所以像這樣念法的時候,如果繼續不斷念七天,真的有意思求往生,那真的就走了。可是現在你還有些牽掛,家裡頭還有兒女、還有父母,還需要照顧,你還不敢走;雖不敢走,自己有信心、有把握。所以這是我們應該要記取的,要效法,要認真去做的。這個道場就真正叫道場,天天講經說法不見得是道場,道是真正去做。所以在美國這個環境,自己真正想念佛的話,比台灣好。打閒岔的人少,障緣少,自己真正用功,這個環境比台灣好。講經、聽經,就是宣傳佛教,或者是培育人才,我們這個地方條件不及台灣。修行比台灣好,這個地方要是真正念上三年佛,沒有不成就的。所以環境優劣也要看得清清楚楚。好,我們再看底下經文:

  【師復曰。今於大梵寺說此頓教。普願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

  這個就是迴向,開示講完之後,這就是迴向。所以,我們從這部經開講以來到此地,這是六祖大師當時在大梵寺一次開示完完整整的記錄,非常之難得。後面,第二章,也是在大梵寺,是答問,答覆大家的疑問。這個兩章是同時講的,就是差一天;往後去,後面八章,那都是他老人家一生三十七年所說的綱要。所以每一章裡面,那不定是什麼時候講的,也不定是多少次講的,就是三十七年一生說法精華摘要的記錄(就如同儒家的《論語》性質相同,是弟子們記錄的),當然都是六祖所說的話。而這一篇,這是一個完整的記錄,是一個完整的講演記錄,所以非常難得。

  【時韋史君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

  『省』是反省,『悟』是覺悟。

  【一時作禮。】

  『一時』是同時,同時作禮。

  【皆歎善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

  這個就是禮敬讚歎,表示衷心的感激,是這個意思。第一章到此地我們介紹完了,時間也差不多。下面這一章是解釋功德與淨土,就是大眾問題雖然是有很多,這兩個是重要的問題。什麼叫功德,以及在那個時候念佛求生淨土的人也不少,他們是學禪的,所以也有人提出淨土往生,大師是怎麼個看法,這裡面有說明。說明我們要仔細來看,六祖大師沒有否定淨土、沒有反對淨土,不但他不反對、不排斥,他是更進一步的勸人,念佛要把品位向最上地方去提升,他的用意在此地。換句話說,他是直截了當教給眾生,取法乎上,也得乎上,他是這個意思。我們到經文的時候再討論。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