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僧璨大師信心銘—不二皆同,無不包容  (第九集)  1983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06-0009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八十面:

  【真如法界。無他無自。要急相應。唯言不二。】

  從這個地方開始。佛在一切經裡面給我們講『真如』,或者說是『法界』,都是一心之總稱,正所謂「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種道理,這個事實的真相,我們在《華嚴經》、在《彌陀疏鈔》、在《起信論》、在《圓覺經》裡面都看到很多很多,雖然我們不能夠證入這個境界,至少我們對佛這樣的說法不會感覺到太陌生了,正是所謂長時期的薰習,我們曉得在如來果地的境界是有此一說。光是曉得有此一說,對我們自己來講,實際的功德利益,我們得不到,必須要承認真如、法界、一心是我們自己本具的,這個功德利益就大了。所以一定要講到自己本具才行。若不是自己本具,那是別人所具足的,與我們還是不相干。在一切境界裡面分自分他,那是妄想分別執著,不是真心,換句話說,不是一心不亂。真正證得一心了,你的心裡面決定不會有起自他的分別,自他的分別都沒有,哪裡還會有執著?所以祖師說,「真如法界」,是『無他無自』。我們把這句話要用在淨土法門裡面,就是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無他無自」,換句話說,有他有自,我們得不到一心。把這個分別心統統都放下,我們才能夠證入諸佛如來的境界。

  底下這兩句話是我們每一個學佛的同修,大概都是這個情形,『要急相應』。我們哪一個不是急著趕快開悟、趕快得一心?各個都是著急著。不但我們著急要快點成就,諸佛菩薩也恨不得我們立刻就成就。為什麼不能成就?就是我們的心有二,毛病在這個地方。換句話說,始終不能夠一心。所以說『要急相應,唯言不二』,「不二」就是一。換句話說,做不到就與佛法不相應,這點確實不容易。昨天我們在《華嚴經》裡面也講到,一切法裡頭無分別執著了,是不是就是一心?還不一定。為什麼?無想定是沒有分別執著,無記性也是無分別執著,我們要把無想定當作一心不亂,那就大錯特錯了,所以這個是有揀別的。真正到一心不亂,思惟與無思惟,言語與無言語,都是不二的,這才是真正不二法門。

  佛陀在世的時候,維摩長者,這是示現的在家佛。有一天,他召集了許多菩薩,都是大乘菩薩,集會在他那個丈室(維摩丈室),長者就叫這些菩薩們各個說不二法門,等於是考考他們,你們所證得的不二法門,是什麼一個境界,說給我聽聽,一個個的起來說。大家都說完了之後,這些菩薩反過來問他老人家,老居士你所證到的不二法門也說給我們聽聽。長者默然,一句話他都不說。這個時候文殊菩薩就起來讚歎了,他說維摩老人才是真入不二法門。這樁事情我們要在經論裡頭多方面去看,為什麼?一方面看不出來,你會誤會了,凡是說還不算高明,不說就是了。你真正沒有入這個境界,說是錯,不說還是錯;果然入了門了,說是對,不說也對,所以在經論裡頭要多看。《金剛經》一開端,釋迦牟尼佛所示現的,入舍衛大城托缽,那就是入不二法門。須菩提尊者體會到,所以加以讚歎,稱之為稀有稀有。由此可知,入不二法門,不是沒有作用,有作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處理一切事情,你事事都圓滿,面面都周到。因為佛法一再給你說明,智慧第一,德能第一,智慧、德能到圓滿了,這就成佛了。所以哪一個菩薩沒有智慧,哪一個菩薩沒有德能?智是般若,德是清淨,能是多才多藝。所以修學,我天天跟諸位提起,修覺、正、淨。在哪裡修?就在待人接物,就在日常工作當中去修,我們將我們本分之內的事情,做得圓圓滿滿;幫助別人做事情,也要做得圓圓滿滿,盡心盡力,這個叫入不二法門。

  所以諸位要懂得這個意思,才能與道相應。如果你要是會不到這個意思,憑自己的想像去測度,那沒有不錯的,換句話說,處處都錯了。自家所證得的境界,完全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是佛法裡面講的功夫。表現在生活當中,表現在行為裡面,一絲毫都瞞不過人,別人所看的甚至於比自己還要清楚、還要明瞭。真正修行人沒有別的,就是善於反省,有自知之明,這是菩薩。如果是一個人對別人清楚,對自己糊塗,那是凡夫。對別人清楚,對自己更清楚,是菩薩。入不二法門之後,他的心量、境界就跟凡夫完全不同。下面兩句說:

  【不二皆同。無不包容。】

  『不二』就是一,一就是『同』,二就是異,所以「不二皆同」。像《華嚴經》裡面所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他為什麼同,因為他契入法界,證得不二,所以曉得「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個時候心量廣大無比,所謂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也像《法華經》裡面所講的,一切諸佛,唯一佛乘,無二無三。唯一佛乘,這一就是不二,就是一心,就是真如法界,千經萬論所講的就是一個目標。我們在十幾年當中,在佛法裡面,我們表面上看雖然沒什麼成就,實際上我們起了許多的作用,起了許多帶頭的作用。爾今爾後我們就必須要把佛法帶到正軌上去,從我們這邊做起,那就是一門深入。所以圖書館這個道場,我們這個《信心銘》今天一次,下一次就講完了,講圓滿了。講圓滿之後,我們就講《彌陀經疏鈔》。《圓覺經》最重要的前面兩章,文殊、普賢這兩章我們細講,後面我們略講,我們在今年年底一定把它圓滿。到明年圖書館一個星期講三天經全講《彌陀經疏鈔》,從此以後不講其他的經論,我們來做這個帶頭作用。希望將來每一個寺院,每一個法師專講一部經,我們來做這個帶頭作用。一部經周而復始的去講,講個幾十遍、幾百遍,這就是「不二皆同,無不包容」,那就成功了。學東西學多了、學雜了,不能成功。所以我期望諸位同修,你們要發心學一部,將來開道場,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這是真正的成就。我們今天曉得,我們所犯的大病就是在二,三心二意。所以我跟大家說過,本道場講經,決定是一部。別人請我,或者請我講個什麼經,不在我地方講,別的地方講可以,我能夠應酬他,他叫我講個《金剛經》可以,我就隨隨緣、結個法緣給你講,但是圖書館是本道場,是一部經。同修們如果真正能通達這個意思,能發大心好好的學一部,將來以後建道場,就專門弘揚一個法門。你們在家同修,家庭就是道場,你在家裡面可以講這部經。家人不信佛,你有一些同參道友,一個禮拜定一天,找幾個人到你家裡來,二、三個人都可以。你要是學《彌陀經》的,你就可以講《彌陀經》,一個星期講一次,一年到頭絕不中斷,你那個家庭就是道場,你的家庭就是三寶護持、龍天護佑。古大德教我們自求多福,福報從哪求?就是這麼求來的,這是諸位必須要曉得的。

  出家的同修可以利用圖書館不講經這個空檔時間,你們來練習講,學你們本門的,也要周而復始,一生絕不中斷,你才會有成就。不在乎聽眾多少,一、二個人聽都行,要緊的是不能中斷,要緊的是守定一門。今天親近善知識難,蓮池大師就是這樣教給我們,在不得已的情形之下,私淑古人,以古人為老師。你想學《楞嚴》的,《楞嚴經》註解比較深入淺出的,圓瑛法師的註解就可以,以圓瑛法師為老師,以他為老師就得把《楞嚴經》跟他的《楞嚴經講義》要全部背過。上台怎麼講?上台完全是背註解,不能有一點自己的意思,有一點自己的意思就不叫跟老師學了,這一點諸位千萬要記住。到什麼時候才能夠離開註子自己有意思?開悟了。不開悟,就守住老師的範圍,不敢超越範圍一步,這是做學生的態度。那也許你要說,我念註解誰來聽?念註解就有念的藝術了,把文字變成口語,所以每一句你念起來有抑揚頓挫、有輕重緩急,那就不一樣了,你能把這個念出來,你就把這個經的意思就體會到。所以這個念講演稿,現在全世界無論走到哪個地方,你看名人講演,哪一個不用講演稿的。你今天講經把古人註解擺在這照念,也念講演稿,看誰念得好,你念得叫底下聽的人,一聽就把意思就體會到了,這就高明了。講經的時候不用註解的本子,如果每一個人都發圓瑛法師的《講義》,那你還講什麼?那就不用講了。發的是經文,沒有註解,你在講台上念註解就行了,就用這個辦法。這辦法不是我發明的,是天台家的規矩,天台家智者大師以後,他的徒子徒孫,講《法華經》統統是背註解,不能有自己意思。

  幾年前海仁法師在香港,他教《楞嚴經》就是教學生背註解,講經完全講註解,完全是背註解,完全用的是天台家的老規矩。他的學生不多,只有五、六個人,各個把這個註子都背得很熟,這是他的家風。海老已經往生了,他往生的時候九十多歲,我過去跟他見過一次面,在香港大家稱他為首楞嚴王,他是一生專門弘揚《楞嚴》的。學《圓覺經》,我勸諸位就用圓瑛法師的《圓覺經講義》,連經文帶講義統統要背過。不要怕人恥笑,這個方法太笨了,完全說的是別人的。不錯,是說別人的,自己沒有開悟。沒有開悟,不說別人的,怎麼辦?自己沒有!悟了之後才是自己的,那自己展開經文,橫說豎說、深說淺說、長說短說,得大自在了。沒悟之前就得要守定老師的規矩,到幾時開悟了,那就無不包容了。所以說一經通一切經通。雖然一切經通,還是守住一部經,大慈大悲為眾生做模範,為眾生做典型。所以我們現在提倡就一個道場,一個法師,希望他能夠弘揚一部經,弘揚一部法門,把大乘佛教再重新的振興起來。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十方』是講的十方世界,『智者』是講的諸菩薩,唯有諸菩薩才有智慧。聲聞、緣覺雖然斷見思煩惱,他有福德,他還沒有智慧。由此可知,斷煩惱障,破人我執,是福德;破所知障,斷了法執,是智慧。所以「智者」是對菩薩講的,一切菩薩『皆入此宗』。這個「此宗」在三祖來說就是禪宗,達摩所傳來的禪宗。禪宗所講的真如、法界、一心,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著眼,才不至於發生誤會。因為從這地方著眼,你才曉得,原來禪宗的宗旨,通一切宗教,這才叫真宗。《華嚴經》裡面所說的,「如來深境界,其量等虛空,一切眾生入,而實無所入」。佛在《圓覺經》裡面也有一段話說,「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覺入就是智者。當知此宗,一切眾生本來具足,還有什麼入與不入?我們迷失了自宗,說一個不入;悟了,再說一個入,其實入與不入都是戲論。永明延壽大師說得很好,他說「心真如門」,跟《起信論》裡面所講的是一個意思,「出無力在」。換句話說,談不上出入,出入就是迷悟,迷了就比喻出,悟了就比喻入,真正覺悟的時候是迷悟兩頭坐斷,哪有出入?迷悟兩頭坐斷就在一心,所以這一心非常重要,一心就是真如、就是法界,就是維摩的不二法門、華嚴的一真法界。

  我們念念想入,念念著急著入,可是偏偏不肯用一心,偏偏不肯修一心。也許你要問,我很想修一心,不曉得怎麼修法。實在說,你要在這個講堂上提出這句話來說,那我們在講堂天天所講的,都是冤枉講的,為什麼?你沒聽進去。天天都在勸你,天天都教給你方法,你沒懂,一個字也沒聽進去,所以在境界裡頭,一天到晚還是妄念紛飛,那有什麼辦法?諸佛菩薩大慈大悲,你要記住幫不上忙,這個事情要靠自家成就。我告訴諸位,一再勸大家的,先修怨親平等,從這地方下手。怨親不平等,你就永遠找不到門路可入,換句話說,你的心不能一。所以道從哪裡入門?從怨親平等入門。這個就是最不平等的地方,差別最大的地方,從這個地方去修平等觀,這個是我在修學三十多年當中所體驗到的。真正修到心地清淨,智慧增長,無量劫以來的習氣煩惱,要在這順逆兩種不同的境界裡面去磨練,把這個心磨平,磨到心境一如,逆順不二,你才有門可入。而後展開大乘經典,一乘了義,那就是如數家珍,與自己的境界完全相應。下面兩句是講修學的原則:

  【宗非促延。一念萬年。】

  『宗』就是宗旨,就是前面所講的「真如、法界、不二、一心」,這些都是宗旨,宗旨裡頭沒有時間的長短。『促』是講短促,『延』是講時劫的延長,沒有,沒有長短,所以說『一念萬年』。「一念」是時間最短的,「萬年」是長的,一念跟萬年是一不是二,這個境界是事事無礙的境界。在什麼時候見到這個境界?在一心不亂的時候,他在理一心就見到了,證實了時間是虛妄不實在的,這叫超越了時間。超越時間,你就超越空間了,超越空間是遠近不二。遠近是講空間,延促是講時間,超越了時空,這個時候真正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由此可知,修證需要多長的時間?跟諸位說,哪有一定?沒有一定,會的人一念就成了,不會的人萬年還不會。什麼叫會與不會?會的人他曉得修清淨心,會的人他曉得從怨親平等上下手,這就會的;不會的人他不知道修清淨心,更不知道在怨親平等上用功夫,那就不會。《華嚴》裡面講,不會的從凡夫地修成佛要無量劫,會的人一生成就,像善財童子一生成就。也許諸位在《華嚴經》裡面看到善財童子,他是先修根本智,後來啟發後得智,二智圓滿成佛了;我今天要諸位從怨親平等上下手,好像是跟善財童子不一樣。我告訴諸位,我教你從怨親平等上下手,就跟文殊菩薩教善財童子沒有兩樣。根本智是從一心裡面現出來的,心不一哪來的根本智?為什麼不一?在境界裡頭有不平的心,所以你心不一。今天我教你修平等心,換句話說,我是教你修一心,教你修一心就是教你修根本智,有什麼兩樣?根本智的修學,心要清淨,心要平等,辦事要認真,待人要周到。為什麼?心境一如,理事不二,你心裡面那個境界完全流露在你生活當中,生活是外表,就是你的心反應,心變現的相狀就在你日常生活之中。你表現在外面的,外相就是你內心之相,你的心像什麼樣子,看看你的言語、動作、待人接物,你的心就是那個樣子。真誠、虛偽怎麼能掩飾?完全表現在外面,只有自欺,不能欺人。所以,由此可知,這個大乘經論不可不讀、不能不研究、不能不討論,不明白這個道理,不懂方法,不曉得最初下手處,你就要浪費許許多多寶貴的光陰。如果你懂理論、明方法、曉得從哪裡入門,你就很快成就了。真正是當生成就的佛法,實在不需要很長的時間。底下兩句說:

  【無在不在。十方目前。】

  這兩句也是事事無礙。『無在不在』就是無在無不在,指什麼?指一切法。上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下指自身以及我們修學或者是生活的環境(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無有一法不是無在無不在。這兩句話的境界相當高,實在說不容易懂。可是我們過去讀過《楞嚴經》,《楞嚴經》裡面給我們發明宇宙人生的實相,它說一切法「當處出生,當處滅盡」,是不是無在無不在?又跟我們說,一切法是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而顯現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這都是說明無在而無不在,這是講事實的真相。正因為這個事實真相是無在無不在,所以我們不可以執著,不能執著它有,也不能執著它無。說一切法在、不在都是錯的,說有、無也是錯的,一切法的真實相是非有非無。這樣十方境界就了了現前,十法界依正莊嚴隱現自在。昨天我們在《華嚴》裡面,把這個事情就講得相當的詳細,我把這個經文裡面每一句、每一個字都從我們自家心行上來發揮。心是理體,行是行為、是作用,字字句句都從我們自己本身(本身就是心,生活就是行為),就是本身生活行為上來發揮、來說明,這樣要再不開悟,那就沒有辦法了。三祖這個境界與諸佛菩薩,與後來的六祖是同樣一個境界,我們細讀《壇經》就能夠幫助我們體悟祖師的大意。

  『十方目前』也是有兩重意思,這個文字是雙關文字。第一個是十方諸佛,有情無情眾生,在我們現前隱現自在,這是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就是我們自己、我們本身,在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處處也是隱現自在。兩重意思真正不可思議,唯有一心能證,能夠親證到這個境界。我們讀《彌陀經》,經上分明跟我們說,極樂世界的人,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它有人道、有天道、有菩薩,凡聖同居土都是講的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諸上善人,他們已經就有能力,在一餐飯的時間(經上講的,這是吃早飯的時候,早飯之前),各人就是用衣祴盛花,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我們要問,這十萬億佛是一家一家去的,還是同時去的?如果是一家一家去,一家哪怕時間再少,耽誤一分鐘,也要十萬億分鐘,這一個早飯時間怎麼來得及?諸位要曉得,這就此地講的,十萬億諸佛如來的道場同時現身,一時都到了。換句話說,就是我們一般講分身,你能夠分十萬億身同時去拜十萬億佛,所以這時間足夠了,不是一個一個去,去了這一家再到那一家,不是的,同時。而且再告訴諸位,十萬億還不是代表一個固定的數目,代表的無量無邊,不止十萬億。像《華嚴經》表法,用十來表法,十個十叫一百,所以億也是把十擴充到極處叫它做億,還是表法的意思。我們不能呆呆板板看經上只說十萬億,沒有說更多,那你就錯了,無量無邊!這種能力是我們本來具足的。本來不具足,你要想修,那怎麼能修得成?是本來具足這種能力,可惜的是我們自己有了障礙,使自家的本能不能夠現前,原因在此地。所以佛教給我們除去障礙,本能恢復就是這個樣子的,沒有一絲毫奇怪的地方,所謂「法爾如是」,意思就本來如是。向下經文裡面講:

  【極小同大。忘絕境界。極大同小。不見邊表。】

  這四句我們可以合起來講,因為它的意思有相連之處。前面講無在無不在,就是『極小同大,極大同小』的意思。所以佛在《楞嚴經》裡面講,「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如果我們不明白這個道理,「極小同大,極大同小」這個道理,《楞嚴經》這兩句話誰不懷疑?為什麼我們懷疑?因為跟我們的常識完全相違背,這凡夫知見。凡夫知見,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常識,相違背。佛知佛見與凡夫知見完全不相同,佛的知見是從一心裡面現的,凡夫知見是從亂心裡面現的,所以它不一樣。一心所見的是真境界,所謂是實相,在諸佛眼睛裡面,凡所有相皆是實相;而在凡夫境界裡面,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我們要曉得的。我們就以《楞嚴經》這兩句話來說,「毛端」是我們的汗毛,汗毛的尖端,這是講正報裡面最小的。「寶王剎」,寶王是講如來,剎是講佛的剎土。佛的剎土多大?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在哪裡?就在這個毛端上,三千大千世界沒有縮小,這個毛端沒有放大,這就所謂是「芥子納須彌」,小能夠容大,這「極小同大」。下面則說,下面這一句是講,你怎麼樣能證得「極小同大」,這個事實的真相。你必須要『忘絕境界』,你就證得了。「忘絕境界」是清淨心現前了。我們現在最糟糕的就是境界忘不掉,忘不掉自己,忘不掉別人,心裡頭有自有他、有真有妄、有邪有正、有是有非、有利有害,完全是生活在相對的境界裡,二的境界裡頭。這個二是永遠忘不掉,這個事情麻煩,所以極小同大這個事實真相你永遠見不到,那就是你沒有辦法忘絕境界。忘絕境界是什麼樣子?就是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那是忘絕境界了。但是,如果你心裡面還有一個本來無一物,那又不行,那你這個境界還沒有忘掉,你還有個本來無一物,還沒有忘掉,這個實相依然不能現前。

  『極大同小,不見邊表』,「邊」是邊際,「表」是顯明。所以這表示,《維摩經》裡面還有一個公案,就是維摩長者示現生病,好多菩薩來看望他,實際上他是裝病,他不是真的有病,用這個方法故意叫人家來看他,來看他他就給人說法,來度這些菩薩們。他住的房間不大,叫「丈室」,就是一方丈。丈室,房子不大,他以他不思議的神力,將三萬二千個獅子座,那個獅子座我們不要講太大,像我坐的椅子這麼大好了,多少張?三萬二千張,把這個獅子座就布置在他的丈室裡面,他那個房間又沒有擴大,獅子座沒縮小,這是維摩居士當年示現這麼一個境界,所以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稱為大不思議經,《維摩經》稱之為小不思議經,就是這個經典裡面所說的事事無礙的境界,這是以大入小,三萬二千個獅子座大,丈室小,大入小;以小入大,丈室小,三萬二千獅子座大,就是大與小不二,所以它互即互融,非彼非此,像這樣不思議解脫境界,你要是講無量劫也講不完。這種神通妙用在哪裡來的?就是在自己真心本性當中自然流露出來的。我們也有真心,也有本性,我們為什麼流露不出來?我們雖然是有,總是迷了。再說得淺一點,定慧力量不足,所以不能現前。力量不足,還有點定慧,而我們現在怎樣?是定慧全無。你看這迷得多深,迷得多重,再要不覺悟,怎麼得了?諸佛菩薩大用自在,我們不說神通妙用,說神通妙用我們會起一個反感,他有神通,我沒有。我們講大用自在,這就教你覺悟到我們自己也有,也有而不能夠現前,幾時現前?定慧圓融的時候就現前。什麼叫定慧圓融?定就是慧,慧就是定,定慧等持,定慧不二。定是在一切境界裡面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慧是一切境界裡了了分明,了了分明裡面又不起心動念,這叫定慧等持,這就是一心不亂。

  這一切大乘經,我們讀得不少了,也無需再多求了,要說的都說出來了。今天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要立志,在佛法裡面講就是要發願,世間法講要立志、要刻苦、要奮發、要勉勵自己,學佛第一個目的要開悟,第二個目的要證果,這樣才能夠報佛深恩。要開悟就要走開悟的路,換句話說,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我們要以最誠敬的心來做。做事就是修行,待人接物就是修行,我們以最誠敬的心來做,誠敬的心事情做得就圓滿。我擦一張桌子,桌子沒有擦乾淨,我的心不誠不敬,諸位從這地方去體會。我待人,替人家想東西,沒有想得周到,是我不誠不敬。這個都是大病,特別是團體當中,家庭也一樣,總得要面面顧到,你一樁事情才能做得圓滿。你一個家庭,這家庭上上下下幾個人,你每一個人都替他想到,這是你修至誠、修恭敬。團體裡面人更多,有的時候怕一個人想不周到,幾個人在之前會議,希望大家想,哪裡有不周到的,別人會提醒。所以在每一個活動之前,都有一個周密的計畫,這都是修什麼?修誠敬。印光大師給我們說,「誠敬」是入佛的門徑、門路,不具足誠敬你就找不到路,你從哪裡修?所以說覺、正、淨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修,這個才叫真正修行,這才真正叫「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不如是修學,這兩句話是口頭禪,無濟於事,自己將來該怎麼墮落還是怎麼墮落。那在這些境界裡面修什麼?修怨親平等,修不二法門,就是修的一心不亂。

  今天我們講到此地。下面這幾句,大概下一次可以圓滿了。圓滿之後,我們就接著講《彌陀經疏鈔》,每一個星期兩次,大概有三個月可以講圓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