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行願品文殊十信章  (第十六集)  1997/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12-0016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八面,從第五行看起:

  【三有昏闇凡愚宅。煩惱輪迴地趣因。仁尊永滅盡無餘。照世真燈示我道。】

  從這一首看起。此地的偈頌前面有六首,從第五偈到第十是「對迷苦集」而說的,我們在上一次給諸位報告過。今天從『三有昏闇凡愚宅』這句以下有七首偈,就是到第十七首,第十一到十七,這是「對失滅道」。清涼大師在這一段裡面有註解。這第十一首是「總求真道」。三有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三」就是指三界,三界就是六道。「有」是什麼意思?有業因,有因當然就有果。欲界的業因就是五欲六塵,通常佛在經上講財色名食睡,五欲,把它歸納為這五大類。這五大類你要沒有斷除,對五欲起貪愛,這是得到了起貪愛,得不到起瞋恚,你就不能夠離開欲界,這一點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欲界是最苦的。欲界的下面就是三惡道,三惡道對於五欲執著最嚴重,所以他才落到三惡道裡面去。這是佛在大小乘一切經論裡面告訴我們。貪欲是餓鬼道,愚痴是畜生道,愚痴是對於是非善惡利害搞不清楚,往往搞顛倒;瞋恚是地獄道。

  我們修行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功夫若是得力,什麼叫做功夫得力?總而言之,就是你五欲的念頭淡了,你的功夫就得力。不管你學哪個法門,禪、教、密、律,包括念佛在內,真的修行有功夫,就是你對於這個世間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的心淡薄,你功夫才能得力。如果對這個還有嚴重的染著,你哪裡有功夫?如果將這些欲望淡薄到自自然然不起一念,這個念頭幾幾乎乎沒有了;可是要曉得,那個根並沒有拔除,它確實沒有作用,到這種境界,你就可以生到色界天。諸位要曉得,色界天裡頭沒有欲這個念頭,不但沒有這個事,連念頭都沒有,你才能生到色界天。你們諸位想想在修行,我們有沒有辦法離開欲界?參禪也好、持咒也好、念佛也好,說老實話,你要不求生淨土,你能夠生到色界初禪天,都是了不起的功夫,怕的是我們做不到。色界天雖然沒有欲,五欲的念頭沒有,他還有色身的執著,他還執著這個色相。內根身,外面叫器界,就是世界;還有身體、還有生活的環境,他這種分別還沒有斷掉,所以在色界,有色沒有欲,這是色界天。

  再往上一層,那功夫更好了,知道這個色身是假的,如《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連這個色身、這個世界也沒興趣,也不分別、也不執著了,這才能生到無色界天。無色界天連這個色身都沒有了,這是三界裡面我們所謂的高級凡夫,他還是凡夫,沒出三界,沒有出輪迴。生到無色界天,大概就是我們現在一般人所講的靈界,在佛法講他只有神識。我們一般講,他只有精神這部分,物質這部分他都捨棄掉。所以講看破放下,到那個才叫真的看破、真的放下,把這個色身都放下。你想想看,沒有這個身那就自在太多了,這個身是苦本,沒有身多自在。這裡講三有就是三界,三界的業因果報。講「昏闇」,這是比喻業因,昏闇就是無明,為什麼出不了三界?三界的真相並不了解,所以他不能出去。

  下面講「凡愚宅」,這三個字是比喻果報,三界統苦。佛告訴我們欲界,這三大類的苦統統具足:苦苦、壞苦、行苦。苦苦裡面又分為八大類,叫八苦。諸位要知道,八苦只是三苦裡面的一條,並不是八苦比三苦多了多,沒這回事。三苦比八苦的範圍大,這是講欲界裡面有這三苦。到色界就沒有苦苦,也就是生老病死這八苦沒有了,可是他有壞苦。色界天是化身,壽命很長,他那個壽命完全是定力,定力失掉,他又要墮落,又要去投胎,又要去搞輪迴,他離不了輪迴。他有生有滅,有生有滅就是有壞苦,他這個身體會壞,世界也會壞,所以雖沒有苦苦,他有壞苦。到無色界他連形象都沒有了,因此他壞苦也沒有,但是他有行苦。什麼叫行苦?他這個境界不能永遠保持。

  佛給我們講,無色界最高的,就是我們常講第二十八層天,這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是八萬大劫。西方世界阿彌陀佛成佛到現在才十劫,無色界天壽命八萬大劫。可是要是生到無色界天,那個八萬大劫是空過,太可惜了。那個地方沒有佛說法,這就是佛家講的八難,八難之一長壽天,長壽天就是指無色界天;色界天有諸佛菩薩在那裡講經說法度化眾生,無色界裡頭沒有。所以你要生到無色界,那就到那裡好好休息,你什麼佛法都聽不到,這是真可惜。你要在西方極樂世界有八萬大劫早就成佛了。不要說八萬大劫,西方世界阿彌陀佛成佛才十劫,那是大劫,十個大劫;十個大劫裡面成佛的人不曉得有多少。所以佛才警告我們,長壽天去不得,去到那裡就壞了,把你的修學完全中斷,那真的叫墮無為坑,時間又那麼長。這是因與果都講到,三有的業因果報。

  下面講『煩惱輪迴地趣因』,趣是六趣,就是六道。六道輪迴的因是什麼?就是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見思煩惱,見思煩惱如果斷了,就超越六道輪迴。什麼叫見思煩惱?簡單的說,見是見解,見解錯誤。佛在經上給我們歸納了五大類,這五種見解都是屬於錯誤的。第一個一切眾生執著這個身是我,這是頭一個錯了,身決定不是我。身不是我,是什麼?是我所有的,是我所,不是我,這個諸位一定要牢牢的記住,常常提起覺觀。要警覺到身就像衣服一樣,這衣服是我所有的,衣服不是我;同樣的,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這個身壞了,身舊了、老了,換個身體就是了;就像衣服一樣,衣服穿髒了,你們曉得脫下來去換個新衣服,你就會換得很自在。如果你把這一關看破了,你的生死就沒有痛苦,生死是什麼?換衣服,你哪裡有恐懼?哪裡會有怖畏?你才知道真正的我不死的,沒有死。我們不能說我的衣服髒了、破了,換一件,這個衣服死掉了;穿一件新的,那個衣服生了。實在講世間人對身的生死就是這個樣子,錯誤的觀念,這個見解是錯誤的。

  另外是講邊見,邊見是相對。譬如說大,大的對面有小;說長,長的對面有短;所有一切現象,我們都生活在一個相對的錯誤觀念當中,這不是正智。另外見取見、戒取見,這就是一般講的成見,先入為主成見很深。戒取見是因上的成見,修因;見取見是果上的成見。除這些錯誤觀念之外,總歸納起來叫邪見,不屬於這四大類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叫邪見。

  另外一大類叫思想的錯誤,你想錯了,完全沒有的,你在那裡打妄想。佛也把這個錯誤的想法,歸納為五大類:貪瞋痴慢疑,這五大類。這五大類實在沒有,你在那裡打妄想,堅固的執著,這個你錯了,六道輪迴的果報就是這麼來的。你能把這個東西完全捨掉,捨得乾乾淨淨,就超越六道,六道就沒有。製造輪迴的因沒有,六道是果報,哪來的果?有因才有果,所以煩惱是輪迴地趣因。

  第三句是讚歎文殊菩薩,『仁尊』,仁是仁者,尊用現在的話就是尊敬的仁者。仁者是菩薩的別號,尊敬的文殊師利菩薩,這兩個字就是這個意思。他有智慧、有能耐,他將三界六道裡面的業因果報統統斷掉,『永滅盡無餘』。他能看破,我們為什麼不能看破;他能放下,我們為什麼不能放下?這個地方我們要認真去反省。所以佛家教給我們捨,捨就得,他能捨,他把三界的業因果報都捨了。捨了之後,他得什麼?他得的是諸佛的老師,他得到的是圓滿的智慧,他得到的是無比的自在。這是世尊在經上給我們介紹,文殊師利菩薩是七佛的老師;老師還在當菩薩,學生都成佛了,你就想想,他是不願意成佛,他要成佛那是很容易!

  為什麼居在菩薩的地位上?菩薩教化眾生方便,你們《無量壽經》念得很熟,菩薩對一切眾生作不請之友。但是佛不可以,佛是代表師道,「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但是菩薩行,菩薩是同學、是學長,可以找你來研究討論,老師不會找你。這是讚歎,讚歎裡面也就是教我們學習,我們要發心學文殊菩薩,能捨能斷;能斷煩惱,能捨果報,對於果報毫不貪戀,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假如你對於果報還有貪戀的話,你就會很苦很苦。

  我年初在新加坡遇到一個老居士,是一位老太太,念佛往生淨土,求生淨土,到最後的時候她很痛苦。助念的人幫助她,一再提醒她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她也點頭同意。問她:妳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她跟大家講,她還有一棟房子,還沒有能妥善的處理,到底交給哪一個,她還在想這個問題,累得一身病苦。助念的同修也很難得,當時就直截了當告訴她,到西方極樂世界,妳還管這個事情幹什麼,不要再想它,隨它怎麼去。她一聽這話不錯,點點頭,不到十分鐘就走,放下了。她不要了,隨它怎麼去,哪個拿去都可以,還管這個事情,操這個心幹什麼?你看看放下就自在,不放下就在那裡受這些病苦,還是走不了。

  這個事情我們看到了,我們聽到了,那就是給我們上了一堂課,我們不要到臨終病苦的時候,才要人家提醒我們放下,現在就要放下。現在放下,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病,你就會走得很自在,這一點一定要知道。要不然我們看了這個境界,聽到這些,那不叫白看、白聽,你得什麼利益?你要是看明白、聽懂了,你在這裡面吸取教訓,那一個人就是菩薩示現來告訴我的,教我怎麼修法。她就是菩薩,她就是善財五十三參裡面的善知識,做出這個樣子來給我們看,教導我們。所以我們要學文殊菩薩徹底放下。

  末後一句這是祈求,求菩薩加持我們。『照世真燈示我道』,「照世真燈」這是形容,讚歎文殊師利菩薩度化眾生的大業,他的光明遍照,好像黑暗當中的燈明一樣,普度一切眾生。求菩薩指示我們修行證果的道路,這一句是總說。菩薩已經證得無上道,雖然他沒有在佛的地位,我們把他看作佛沒有兩樣,學生當中成佛的有那麼多人,何況這個老師?他能夠滅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他當然懂得這裡面的道理,知道這些方法,所以我們向他祈求,求他為我們開示。再看下面一首。

  【眾生惡趣行已除。修治善道咸清淨。度諸有海橋梁者。示我真乘解脫門。】

  我們把底下這一首也念掉。

  【常樂我淨顛倒想。厚重邪執常迷覆。明利智眼悉能除。開我真乘解脫路。】

  這兩首是說一樁事情,是講「求涅槃道」。兩首雖然都求一樁事情,可是裡面也有不同的地方,前面這一首是「求對治道」,對我們來講非常重要。

  『眾生惡趣行已除』,是文殊菩薩除,我們沒除。惡趣是什麼?要細說說不盡,佛在經論裡面給我們舉例子,一切惡把它歸納起來十條,十惡,這個十惡文殊菩薩統統都除掉。所以底下講,『修治善道咸清淨』,修就是修正,那個惡業惡行是錯誤的,必須把這些錯誤修正。治是對治,就是治療,轉惡成善。單單轉惡成善還不行,轉惡成善在果報上,只不過是轉三惡道變成三善道,還是出不了三界。所以後頭「清淨」重要,清淨那就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

  第三句是比喻,『度諸有海橋梁者』,這個「有」就是三有,前面講的三界六道。「諸有」就是三有。這是出離三界六道的橋梁,那斷惡修善就非常重要。這些話大小乘經論裡面都說,說得太多太多,我們也聽得耳熟,聽得太久了。聽久了怎麼樣?變成麻木不仁,你說糟糕不糟糕?那都是老生常談,這有什麼意思,有什麼趣味?給我們談一點新鮮的。哪裡曉得這是三界六道輪迴的業因根本,你這個東西不拔除,什麼法門都不能成就,不能夠忽視。

  十惡業大家都記得很熟,身,殺生、偷盜、邪淫;口,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貪、瞋、痴。無論在家出家我們都要認真反省有沒有?條條具足。我們念佛、讀經了,佛教給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我們也很認真在照幹,有沒有成績拿出來?成績不是形式上的,我每天念兩萬聲佛號,我每天念十部《無量壽經》,這不是成績,這是形式。怎麼不是成績?我舉個比喻給你,你就懂得。譬如一個學生他很用功,每天在讀書,在做功課,那是他的形象;成績是什麼?考試都得零分,你那個書念得有什麼用處?什麼叫考試都得零分?我們這裡考試,你煩惱習氣一絲毫沒有改變,就是得零分。如果你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你的這些煩惱一年比一年淡薄,你就有成績;一月比一月淡,煩惱輕,智慧就長,這是成績,這叫功夫。所以功夫不是一天念多少佛號,一天念多少部經,那個不是的;怎樣叫你把煩惱念掉,把妄想念掉,恢復到你的心地清淨平等,這是功夫,這是成績。

  每個人煩惱習氣不相同,一定要懂得對治的方法。譬如十惡這十種煩惱,怎樣去對治?哪一條最重就從那一條先下手,跟治病一樣,先治最重的,那個其次,次一等的自然就好治療,先治最重的。如果貪心重就先對付貪心,怎麼對付貪心?菩薩道裡面教給我們布施,布施就是對治貪心、慳貪。六度裡頭布施度慳貪,持戒度惡業,忍辱度瞋恚;這就是修治善道,這些方法都給你講出來了。所以要曉得自己毛病在哪裡,用什麼方法來對治自己。

  我們學佛出家,在從前出家是真出家,真的沒有家;現在出家,現在不能叫出家,換家,換了一個家,從一個小家換一個大家。以前是真出家,真的是三衣一缽,一無所有,出家人真的是貧僧,現在出家人是富僧,哪裡會一樣?毛病在哪裡?出家人一般的毛病,懶散,這是大病。用什麼方法?精進。我很想精進,就是精進不來,還是懶惰。怎麼樣、用什麼方法來把你這個懶散的病把它治好?各個人的條件不相同。我年輕學佛也有這個毛病,很不容易找一個方法來對治,最後是李炳老教給我講經,所以我初學講經不是喜歡講經,是拿這個來對治自己的毛病。我跟老師學東西,我還有一點天分,騙騙老師還行,還有這個能力,但是登台要騙這麼多人就不容易了;騙一個人好騙,騙這麼多眼睛不好騙。所以用這個方法,你要想學著講經,必須有充分的準備,你沒有充分的準備,上了台之後下不了台,這個東西多難為情,那麼多眼睛看著,這個厲害!用這個方法,用大眾來督促你,來勉勵你、警策你,把懶散習氣改改,我用這個辦法。你們用什麼方法有效,那就不曉得了,你自己去試驗試驗。一定要想方設法把自己懶惰的毛病改掉,你才會成功。懈怠懶惰是大病,一切眾生與生俱來的,這不是學來的。

  這是舉個例子,就是「修治善道咸清淨」,特別著重在「清淨」上,那個清淨的功德就大。清淨功德才能度諸有海;海是比喻深廣,六道輪迴深廣無際,這是一個橋梁。

  『示我真乘解脫門』,「真乘」,諸位看到這兩個字,在佛法裡面這個不是三乘、不是二乘,世尊在《法華經》上講得好,「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換句話說,說二乘、說三乘、說五乘,都是方便說,那不是真的。真乘是什麼?一乘,一乘也叫做實教大乘。大乘法裡頭分權、實,權是方便說,實是真實說,所以實教大乘也稱作一乘,一佛乘,這就是指示我們成佛的解脫門。他不求別的,不求聲聞、不求緣覺、不求菩薩,直接求成佛,成佛這就是如來的大涅槃。所以這一首著重在斷惡修善。再看底下一首。

  『常樂我淨顛倒想,厚重邪執常迷覆』。這兩句是說我們現前的狀況,迷在四顛倒裡面。「常樂我淨」佛講六道凡夫沒有,六道凡夫有名無實。常樂我淨是真有,到什麼時候有?你證得法身、般若、解脫就有;如果這個你沒有證得,你決定沒有。這叫四淨德,它真有,法身有常樂我淨,般若有常樂我淨,解脫有常樂我淨。

  這四個字我們簡單的說一說。所謂「常」是永恆不變,我們色身在世間,一年比一年衰老,這無常;我們的心,心裡頭念頭,從早到晚前念滅後念生,念頭生滅不停,那個心也無常。色身、妄心都是無常,哪裡有常?那證得法身,不生不滅,所以不來不去,那就常。法身、般若裡頭有常,因為它不生不滅。所謂「樂」就是沒有苦,永遠離苦,三苦、八苦完全斷盡,確確實實沒有。我們現在三苦全具足,哪裡有樂?「我」,我的定義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你從定義上來看,我們現在哪裡有我?做不了主,得不到自在,沒有自在。所以我也是有假名,而沒有實質。「淨」是清淨,這個字意思就更明顯。我們今天身,身不清淨,現在污染太多了,飲食污染,乃至於空氣都污染,身不清淨。心裡面思想的污染、精神的污染、見解的污染,這個污染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你哪裡清淨?以為我們自己有常樂我淨,這個念頭是顛倒想,這四個字在六道裡頭有名無實。

  我們要認清楚,我們身心世界無常,三界統苦沒有樂,主宰自在不可得,身心都被污染,這是一定要認識清楚的。這樣的環境有什麼值得留念?所以佛教給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常樂我淨是真的,你統統得到。你念《無量壽經》,你念「四十八願」,西方世界下下品往生都得到,你的法身、報身、應化身,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為什麼不求往生?為什麼還留戀這個世間,還愛惜這個身體?還用這個工具去造罪業?你造十惡業不都是這個工具,用這個工具去造業,你說這個多划不來。多想一想、多反省,一定要了解眼前這個事實真相,然後你才有出路。我們遇到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我們唯一的一條生路,證得常樂我淨的道路。

  為什麼會有這個顛倒想?底下這一句說出來,「厚重邪執常迷覆」。邪是邪見,執是執著,就是講妄想執著,這個妄想執著很厚很重,無量劫來俱生的煩惱,這不是一生一世的,生生世世都迷惑顛倒,都起妄想分別執著。常迷覆,常是從來沒有間斷過,無量劫到今天,迷在這裡頭,以為有常樂我淨。這個東西覆蓋了本性,自性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道理就在此地。

  第三句是讚歎菩薩,菩薩把這個斷乾淨,『明利智眼悉能除』。明是光明,利是猛厲;明是慧,利是講智慧的作用,勇猛;有智慧又能夠勇猛精進,這兩個字都是比喻智眼。他能夠看破、能夠放下,智眼看破了,事實真相徹底明白;「悉能除」,統統放下,這些顛倒想放下,厚重的邪執放下。他能放下,當然他對於這個事實真相徹底明瞭,我們也希望菩薩能將他的經驗,能將他的方法傳授給我們,『開我真乘解脫路』。我們也像菩薩一樣,不但脫離六道,而且超越十法界,證得如來果地上的菩提涅槃。這兩首簡單的說,都是破迷開悟,斷惡修善,求無上如來的果德。

  再看底下兩首,下面兩首是「求菩提道」,前面兩首是求涅槃道。菩提是梵語,它的意思是覺悟,菩提是覺的意思,菩提道就是覺悟之道,也就是對事事物物不迷,不迷就覺悟,這是智慧,真實的智慧。請看經文。

  【善了真諦無迷惑。於諸法中無所畏。調伏眾生自在人。願示於我菩提道。】

  這兩首末後都是講菩提道。『真諦』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善了』是徹底明瞭,徹底明瞭又若無其事,心裡頭痕跡都不落,才叫做善。如果你明瞭,「我明瞭了」,你雖然明瞭,不善。為什麼不善?著了明瞭的相,明瞭的相也不能著。所以佛經上這個「善」字,特別是大乘經上,一定要懂得離相就善,著相就不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這意思一定要清楚。

  像上一次我跟諸位講的善巧方便,那個「善」是什麼?不著相。著相就不善,著相就是有能有所,我能明瞭,這個境界是我所明瞭;宇宙人生我能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是我所明瞭的,有能有所不善。有能有所,你修得再高,心地再清淨,也只能在十法界,不能超越十法界,要契入一真法界,你做不到。一真法界裡頭相不執著,你還有能所,像《金剛經》上講的,你還有四相,你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還有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你有四相四見,你修得再好,心地再清淨,你成佛只是十法界的佛,沒出十法界。如果能把能所的相都放下、都捨棄,你的心才叫真清淨,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那就是一真法界,《華嚴經》上講的是一真法界,華藏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離相一切明瞭,那是善了;著相明瞭不是善了。對於宇宙人生真相真的明白,無迷惑,不迷,他也不會起惑。

  『於諸法中無所畏』,這個諸法是指世出世間一切法。就像《心經》上講的,「度一切苦厄」;《般若經》上所說的「不畏不怖」,畏怖完全沒有。為什麼?事實真相統統明瞭,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清淨法身都現前,哪裡還有什麼畏怖?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若乘悲願教化眾生,在十法界、在六道裡面捨身受身,皆是示現而已,遊戲神通,佛常用這個詞句來形容。其實比遊戲神通還自在,遊戲神通實在講,形容不了他的境界,除這個字樣,再找不到了,所以只找比較接近一點;其實他那個自在,世間遊戲神通,哪裡能夠說得出?真得大自在。

  下面講,『調伏眾生自在人』,自在人是稱文殊菩薩,調伏眾生就是普度一切眾生。調是調順的意思,調理的意思,就是幫助人開悟;伏是幫助人斷煩惱,伏滅煩惱。菩薩有智慧、有德能、有神通,就是有善巧方便,能夠教化一切眾生,這是真正自在人。我們也希望以他的經驗,以他修學度化眾生的方法為我們開示,教給我們,給我們做參考,使我們也很順利證得大菩提。『願示於我菩提道』,這一首是講根本智,菩提是智慧,智慧裡面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根本智,一類是後得智。這一條講「善了真諦無迷惑」,這是根本智獲得。

  下面這一首是講後得智,後得智是講利益眾生的智慧;根本智是自受用,後得智是他受用,幫助別人。所以根本智,《般若經》上講得好,「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無知就是最極清淨,那是真實智慧。從最極清淨心起作用就是無所不知,所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佛教我們求智慧,教我們求菩提,先求根本智,然後從根本智開後得智,根本智開後得智就是無所不知。

  這是事實的真相,許許多多人不懂得,要求智慧從哪裡求?讀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學佛?學佛要遍涉《大藏》,以為那樣就能開智慧,殊不知那是走死胡同,決定開不了智慧。無論你用多長的時間,下多少功夫,總而言之一句話,你所得到的叫記問之學;你記得多、聽得多,與你自己心性毫無交涉,你就錯了。真實的智慧是心性的流露,那你就是求智慧走錯路了。所以現代學佛,現代人教學,問題就很多。你要是遇到一個真的好老師、真善知識,他要教給你,說老實話,你不相信,你不會聽他的。如果你遇到一個邪師說法,你喜歡得不得了,他那個方法才真好。邪師怎麼教?樣樣都要學,經、律、論樣樣都要學,你將來才能開智慧,你將來才能夠通達三藏。世間的學問樣樣也要學,世出世間一切智慧你才能開。這不是真善知識。

  那真善知識你遇到,他教你什麼?什麼都不要學。給你一本經,你老實念,經什麼意思?沒意思,就念。這個怎麼教法?實在那是真善知識,就給你這一本。這一本念什麼?念這本叫收心,你不念經的時候打妄想。所以他念經不是講裡頭意思,用念經的方法把你的妄想打掉,他目的在此地。所以念經的目的是什麼?目的是修戒定慧,不能講意思,一講意思,戒定慧都沒有了。

  念經怎麼是修戒?你看你念經,你專心在念的時候,一心念的是經文,你心裡頭不會去想殺盜淫妄,哪裡心裡頭還想這些事情在念經?不可能的。所以念經把你這些妄想惡念都打掉,這就是戒學,這就是修戒學。教你一部經天天念、老實念,修定;不准你念第二本東西,就叫你念一本,是修定,叫你這個心就定在這部經上。這部經從頭到尾一個字沒念錯,一句沒念顛倒,那就是慧,那是根本智。這個方法教你,在古時候一般講是五年,五年就用這個方法。除了教你,教下叫你念這本經之後,其餘的時間就叫你做工,替常住服務、做事情,做事情修福。這個方法是修戒定慧,這是真善知識,你現在遇到這個善知識,遇到這個道場,你願不願意學?調頭就去,這裡頭什麼都沒有,學什麼東西?這裡頭老和尚什麼都不會。你說糟不糟糕?所以你就是遇到真善知識,你也沒有那個福氣,也沒有那個緣分,你得不到。

  可見得現在縱然有真善知識,找個徒弟都找不到,找個學生找不到,這是實實在在的話。以前李老師非常感慨的說,老師找學生比學生找老師還要難,到哪裡去找?古時候有,古時候人老實、聽話、保守;現在人開放、不聽話,看到你這種方法,他不屑一顧。天天給他胡說八道,他高興得不得了,有什麼法子。

  我們看古時候的《語錄》,看到很多《傳記》,從前人跟一個老師,就是這樣一個方法,老師教他五年,往往他自己覺得根性不利,十年、二十年,還有三十年;你們看《六祖壇經》就看到,二、三十年不離開老師,不離開這個方法。由此可知,他戒定慧三學薰習的功夫深,那發出來的力量就大;發出來就是無所不知。所以用這個方法叫你得定,這個得定不是盤腿面壁那個大定。那個定是叫你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裡面,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才是真正的大定,行住坐臥都在定中,用這麼一個方法。宗門叫參究,教下讀經,哪一個宗派選的經不一樣,譬如天台宗,他就教你讀《法華經》,賢首宗當然教你讀《華嚴經》,淨土宗我們今天選擇的是《無量壽經》。為什麼叫你《無量壽經》先念三千遍,也是這個用意。你要肯老實修,你的境界自然不一樣。我們現在看這段經文,這是講後得智。

  【安住如來正見地。】

  著重在如來正知正見。經文裡頭他沒有說「安住諸佛正見地」,他安住是『如來正見地』。下面。

  【增長諸佛功德樹。】

  這個地方講如來,底下一句講諸佛,意思不一樣。如來是自性,如來知見就是自性智慧起用。我們學佛不是跟著佛走,佛是教我們明心見性,我們果然明心見性,那佛才歡喜,佛教學的目的達到了。你自性般若光明起現行,那跟他的就沒有兩樣。佛法講傳燈,我這盞燈點亮,你那盞燈我要把你點亮我才歡喜;不是說我這盞燈,你們永遠拿著熄滅的燈跟著我走,不是這個意思。如果他用諸佛,那就是他是亮的,我們跟他走;他說如來?他把我們的燈點燃,這個意思不同在此地,這才是正知正見。你的知見跟諸佛的知見沒有兩樣,完全相同,就是佛佛道同;佛是要開發我們的智慧,不是叫我們跟著他走。這是佛叫我們最佩服的地方,他叫我們個個人頂天立地,跟他一樣;不是叫我們永遠跟他,永遠侍奉他,不是這個意思。自性智慧起用。

  『增長諸佛功德樹』,這說諸佛就從相上講,十方諸佛菩薩。諸佛無論在哪一個法界,一真法界裡頭有諸佛,十法裡面也都有諸佛。諸佛菩薩示現在這裡頭幹什麼?為度眾生,就這麼一個目的,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破迷開悟之後,他自然離苦得樂。所以離苦得樂不必講,迷破了,苦就沒有了;覺悟了,樂就來了。樂是從覺悟裡頭來的,一切苦都是從迷惑當中所生,所以迷悟是因,苦樂是果。增長諸佛功德,諸佛在十方世界應化,現在你覺悟了,你也成了佛、成了菩薩,那你也從事於這個工作,等於說諸佛這個工作,你也幫一把忙。好比是一切諸佛都點燃這個燈,照耀著黑暗的眾生,現在你這個燈也點出來,那光明又增加一分,這就是增長諸佛功德樹;諸佛的功德就是利益一切眾生。

  【雨一切佛妙法華。】

  這是比喻,佛用什麼方法來幫助眾生?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為一切眾生開示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雨』就像雨水降落,它當動詞講。『一切佛妙法華』,用花來做比喻,比喻佛所說一切法之美;這個花裡的含義非常之多,花是因,先開花後頭就結子、就結實。我們在佛門裡面表法通常用蓮花,蓮花的意義就特別圓滿,因果同時。開花的時候裡面蓮子就長在蓮蓬裡頭,所以它取花果同時,取出污泥而不染,它取很多意思。所以佛經裡頭講到花多半用蓮花,西方極樂世界是蓮花世界。

  【願速示我菩提道。】

  文殊菩薩兩種智慧圓滿,圓滿之因、圓滿之果,圓滿的作用,當然他比什麼人都清楚。我們希望他為我們開示,教導我們如何求根本智,如何求後得智,使我們也能夠在兩種智慧裡面得到圓滿。

  末後這兩首求見道的機緣,實在講我們修行證果,緣這個因素比什麼都重要。緣用現在話講機會,所以你看看《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緣重要。你有善根、有福德,你沒有遇到機緣,你還是不能成就。機緣有了,機會有了,那你沒有善根、沒有福德,那就機會現前,你不相信,你不能接受,那也沒辦法,也不能成就;一生當中成就,一定三個條件具足。末後這兩首講緣分。

  【去來現在一切佛。如日光明出世間。為眾能開甘露門。彼所得道願宣說。】

  這是求菩薩為我們說明三世諸佛成佛修行證果的經過,過去、未來、現在這一切諸佛。『如日光明出世間』,他們示現在世間,以智慧德能幫助一切六道十法界的苦難眾生,『為眾能開甘露門』。這是機緣,所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是第一個機緣,得人身一定要有機會聞佛法。聞佛法一定要開解,所以聞法不是聞一次、兩次,你就能夠開悟;一次、兩次開悟,那是再來人,不是普通人。像我們這個業障深重的人,不斷的薰習,薰習幾十年這才開悟,才有開悟的希望。你不是長時間的薰習,你怎麼能成功?薰習的緣就太重要。

  『彼所得道願宣說』,他們修因證果,弘法利生,就如同法藏比丘在《無量壽經》裡面,要求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佛,請他說明一切諸佛、一切佛剎裡面,這些業因果報總總成就,為他宣說,這意思一樣的。所以大家念《無量壽經》,我這麼一提,你的印象就很深刻。我們在此地也求文殊師利菩薩為我們宣講。末後這一首:

  【能善解除諸業縛。巧轉諸乘妙法輪。智慧決了自在人。示我普焰摩訶衍。】

  這一首是『能善解除諸業縛』,諸位要著重那個「善」,善的意思一定要很清楚。業是業障,縛是煩惱繫縛。無始劫來深重的業障煩惱,要靠什麼來解除?『巧轉諸乘妙法輪』,這就是諸佛菩薩應機施教,什麼樣的根器為他說什麼樣的法門,所以開方便門,有二乘、三乘、五乘的佛法。『智慧決了自在人』,這是稱讚文殊師利菩薩。『示我普焰摩訶衍』,這個「焰」是比喻,比喻智慧光明像火燒得很盛一樣;普是普遍,就是光明遍照的意思;摩訶是大,摩訶衍就是大乘。菩薩能夠善巧方便,為一切眾生開三乘法、開五乘法、開無量乘的法門,這些當然我也要學,可是衷心最希望得到的,那是大乘佛法。大乘中的大乘,就是一乘了義的佛法,這是祈求文殊菩薩為我們開示,善財童子的祈求,善財童子就是代表我們,我們向菩薩祈求。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