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行願品文殊十信章  (第十九集)  1997/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12-0019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面,經文的第四行

  【三業調伏不退輪。六根寂靜三昧箱。最勝智慧方便軛。令我載此妙法乘。】

  這三首偈內容是講十住。第一首裡面講到布施、持戒、忍辱。第二首裡面講到精進、禪定、般若跟方便。通常我們在經論裡面所讀到的都是六度,六波羅蜜。六度通大、小乘,小乘裡面也有菩薩,藏教裡面也有菩薩、也有佛,我們稱為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圓教佛。所以一般說成佛,我們要清楚,到底是成哪一種佛?如果是藏教的佛,他無明還沒有破,一品無明都沒有破。實際上,他斷證的功夫比不上圓教初住菩薩。通教的佛也沒有破無明,雖然比藏教殊勝一些,都沒有見性。別教佛相當於圓教第二行位的菩薩,所以成佛要成圓教究竟圓滿佛,這是大乘經上常說的。如果講到十度,那就純粹是大乘裡面才有的,小乘裡面沒有十度,小乘裡頭有六度,名稱跟大乘相同,這講到後面會跟諸位做簡單的介紹。今天我們看這個經文,這是與我們修學關係最為密切,所以多耽誤一點時間來細講。

  第一句,這是精進。『三業調伏不退輪』,因為善財童子將自行化他的願望,都用車乘來做比喻,這在前面我們曾經讀過。「三業」是身口意三業。「三業摧障」,調伏就是業障除盡了。諸位要知道,有業障就不能夠精進,有業障就會退轉。我們修學,無論是解門,或者是行門,都很容易退轉,所謂進一步,退兩步還不止。這樣修學,到哪一年才有成就?換句話說,我們今天修學最大的障礙就是退轉。為什麼會退轉?三業不清淨,這是退轉真正的原因。三業要怎樣才能清淨?必須要把前面三條做到,布施、持戒、忍辱,沒有前面三個條件,不可能成就,這是諸位必須要曉得的。佛在經裡面告訴我們,六度有連帶的關係。布施是第一,施就是一切都能夠捨,都能夠放下。你能捨,你才能斷貪瞋痴,那個戒就持得好。所以戒從哪裡來?戒從布施生的。你不肯布施,不能布施;換句話說,你還有貪瞋痴的執著,你三業怎麼能清淨?你的業障怎麼能夠斷除?由此可知,布施真的是重要。佛把它擺在第一位,菩薩行門的第一位,有它的道理在。

  布施要有功德,你能夠捨貪瞋痴。捨貪瞋就捨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再也不執著,為什麼不執著?因為你知道事實真相。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夢幻泡影,皆不可得。佛在《金剛經》上講得好,講得詳細。不但世間法不可得,佛法也不可得,所以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就是指佛法。非法是指佛法以外的一切法,就不是佛法。這個意思就是說明,世出世間法都是虛幻不實,決定不能執著;執著,你就生障礙。換句話說,六波羅蜜你一個都不能成就,你還能成就圓滿波羅蜜嗎?

  為什麼我們修學大乘的人還是放不下?實在講,我們學經學得不夠,天天聽,聽了幾十年,還是不夠,還是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什麼時候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你一定肯放下。你知道這是我無量劫來,六道輪迴生死的病根,我能把這個放下,就是把無始的病根斷掉了,那就是你的智慧現前,你能斷一切執著。

  忍辱又是從持戒而生的,因為你持戒、你守法,你決定不會惱害一切眾生,不但你不會害眾生,就是叫眾生生煩惱,你都不會去做,都不願意叫眾生因為你而生煩惱,這是菩薩心、菩薩行。而精進又是從忍辱生,因為你能忍,一切順逆境界都不放在心上,都若無其事。順境不生歡喜心,逆境裡面沒有苦惱的心,你的心才永遠能夠保持清淨,清淨心是修禪定的本錢。你要說一些修禪定的不能成就,或者你也許看到有些修禪定的走火入魔,什麼原因?心不清淨。心不清淨,禪定就不能成就。

  我們念佛也是修禪定。《彌陀經》上告訴我們念佛的目標,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心不亂是定,心不顛倒是慧,哪有說念佛人不修定慧?沒有這個道理,經上講得這麼清楚。念佛人實在講,所修的是究竟圓滿的定慧。所以是六度相生,六度的關係是互相連帶的,決定不能分。因為前面這三度成就了,基礎才堅實,於是精進波羅蜜成就。「三業調伏不退輪」,這是用輪來比喻,輪車只向前,沒有向後退的,比喻精進,比喻這個意思。如車速進,註解裡面說,「圓滿名輪,不退為勒,如車速進」。全是用車來做比喻。

  第二句,『六根寂靜三昧箱』,這個「箱」就是車箱,人乘車的地方。古時候車也有車箱,不過它的車箱跟我們現在的車箱不一樣,它的車箱上面沒有蓋,所以還要用個傘蓋。這句諸位一看就曉得是禪定波羅蜜。清涼註解裡面所說的,註解裡面的第五行當中,這第二,第二就是第二句,第二首的第二句,「善守根門,六處常寂,如箱持物」。我們先看這三句。守就是守持的意思,根是六根。六根要怎麼守才叫善守?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他老人家自己說,他修行的方法是「都攝六根」,這一句是大勢至菩薩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淨念相繼就是常寂,六根就常寂。而觀世音菩薩用的方法叫「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兩位菩薩所講的話不一樣,可是諸位想一想,意思相同。你要不懂什麼叫反聞聞自性,你就聽聽大勢至菩薩所講的,都攝六根。都攝六根就是反聞聞自性。

  這個講法,恐怕初學的同修還是聽不明白,還必須要詳細的解釋,希望大家明瞭之後,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處,功夫用得上力。粗淺的說,眼的能力是見,耳的能力是聽;總而言之,六根只要一根明白,其他的五根隨類就了解。所以楞嚴會上,世尊只舉眼根,舉一個例子來講就行了。我們眼見色,這個色是外面的境界,你眼所見的,見的那個對象就用色做一個代名詞,所以它的意思很廣很廣。眼見的就叫色、色相,你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像鏡子照外面的境界相一樣。鏡子照的,我們知道很清楚、很明白。怎麼叫善守?裡面不落印象,那就叫善守。不是叫你眼不見色,耳不聞聲,那怎麼能做得到?做不到。眼什麼都不見了,《楞嚴經》上舉生盲,生盲就是生下來眼睛就瞎了,他見不見?他什麼都不見,面前一片黑暗,那一片黑暗還是見。他不是見明,就是見暗,他還是見,哪裡說不見的道理?所以色相裡頭有明、有暗,身裡面有動、有靜,可見得六根的作用很廣,他不見明,他見暗。耳朵聾的人,他不能聽動,他聽靜,他什麼都聽不見是靜,還是他耳根的對象。

  由此可知,不是叫我們眼不見色,耳不聞聲,你要這樣會意,那你就完全錯解佛的意思。那個守不叫善守。善守怎麼說法?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個意思還不好懂,再說明白一點,見色聞聲清清楚楚,心裡面一絲毫的染著都沒有。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上教給我們,大而化之、若無其事,這兩句話說得好,我們好懂。大而化之就是你不要斤斤去計較,不要去執著。若無其事,那就是見如不見,聞如不聞,並不是你真的沒有見到,樣樣清楚,樣樣明瞭,心裡頭絲毫不染著,那你叫善守。善守這個境界就是隨緣,決定不攀緣。不但世法隨緣,佛法也隨緣,你看看一切諸佛如來在十方世界教化眾生,哪一尊佛菩薩曾經作過意,作意是我想怎麼做?哪一尊菩薩有這麼一個念頭?查遍《大藏經》,沒有看到哪一尊菩薩說:我一定要怎麼做。菩薩有願沒有求,菩薩發願普度一切眾生。那菩薩到底怎麼個做法?隨緣而不攀緣。隨緣的心是清淨的,六處常寂,六處常寂是環境,真的在這裡看出來,境隨心轉;善守根門是心,你心清淨,六根清淨了。外面六塵的環境,六處是色、身、香、味、觸、法,這個六處是你六根所接觸的六處,六處也清淨,豈不是境隨心轉嗎?

  我們今天這個環境不清淨,環境為什麼不清淨?我們的心不清淨。心不清淨,再給諸位說,不是六根不清淨,六根說老實話是清淨的。諸位如果涉獵法相唯識學,我想就有這個常識。六根它有了別的作用,了是明瞭,接觸的時候明瞭,它沒有分別的作用。誰去分別?第六意識分別,第七識執著。換句話說,善守的人就是不讓第六意識分別,不讓第七識執著,你就守住這兩個關口。這兩個關口守住了,八識自然就轉成四智了,轉八識成四智。經論上說得很清楚,轉識成智是六七因上轉,五八果地轉。就是說你六七轉了,前五識跟第八識自然就連帶轉,所以你的功夫就用在六七。

  六七識怎麼用法?我在一切境界裡面,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執著,就轉第七識,不執著就是平等性智。不分別,不分別就是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由此可知,這個分別執著,無始劫來害得我們生生世世搞六道輪迴,都是分別執著,不知道隨緣,念念都在攀緣,這怎麼得了?一般人修行,說老實話,六度就像六層樓,他能夠爬到第三樓就不錯了,第四、第五就上不去了,第四就退轉了,不能精進了。禪定生生世世從來沒有得到過,般若第六樓就更不必說了。我們一定要曉得這個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之後,如果這一生不能突破,這一生當中,只能在佛法裡面,種一點善根而已,沒有辦法成就。也就跟你爬樓梯一樣,你還是爬個兩層,三層就掉下來了。這個路子走了千千萬萬遭了,不是今生第一次,於是乎我們才知道學佛成就不容易。這一生遇到淨土法門,這大幸!

  可是淨土法門的成就,也是要爬到第六層,你才能往生。否則的話,往生就沒有把握,那就看你臨命終時的運氣了。你的運氣好,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遇到如法的助念,讓你不失正念,你有往生的可能。如果遇不到善知識,這一生又空過了。所以《飭終須知》非常重要。一般人對於死都很忌諱,都貪生怕死。所以那個書的名字,我把它改了;我改了,這一次館長印了一萬本跟大家結緣,我把這個題目改了,《怎樣念佛往生成佛》,這個大概好聽多了。要緊!那是我們將來往哪裡去的關鍵。我看了,我用紅筆把重要地方畫起來,這一次套色印出來。如果真的如法去做,一般業障深重的人也能往生,那真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業障再重的眾生都能得度,都能往生不退成佛,沒有比這個更重要了。再就是有大福報、大因緣,這個不用。為什麼?你一生未必能遇到。遇到也是多生多世的善根福德因緣,你才能有這麼個機會,有這麼個機緣,非常非常的稀有。

  本館韓館長,這是少有的一個例子。我跟她講,我學佛就像一棵樹一樣。這個樹苗是章嘉大師培育的,我跟章嘉大師三年,基礎在那裡打的。以後到台中十年,李老師把我們養成一棵小樹,從樹苗培養成小樹。小樹很容易被人摧毀,還沒有長成。在李老師那裡學會了講經,如果沒有講經的機會,沒有地方給你練習,也就完了,那個樹就枯死了。她最大的功德,是三十年的護持。她讓我在講台上講經,三十年沒有中斷過,一個星期至少有三次。在過去差不多每個星期七天,每天晚上都講。現在這幾年,星期天大家念佛,我就休息一天。三十年的培養、灌溉,這個功德太大太大了,其他的我們都不足道也。怎麼樣培養的?就是這個方法。在早年,她總是天天想方法租地方、借地方,去找幾個聽眾,好讓我練習。你們今天所看到的,是看到大樹開花結果,你不曉得灌溉培育的艱辛,你們不懂。

  現在有這些道場,國外的,這些道場都是她建的。我們道場這些出家眾,說老實話都是她剃度的,我代她剃度而已。怎麼說?我在沒有出家之前,我就仰慕印光大師,而且李老師教我學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一生不做住持,不收出家徒弟,不傳戒,這是他老人家的三條戒,我發願遵守。所以我們這裡出家人,是我代替館長剃度的,她是你們的恩人。沒有她,我不可能給你們剃度。我也不會去建道場,我不幹這個事情,為什麼?麻煩。管事太麻煩了,管人更麻煩。所以大家都曉得,我是三不管的法師。

  有了道場,她老人家管,管人、管事、管錢,她管,我是統統不管。這一點諸位必須要曉得,她對於這個地區的佛法有很大的恩德。我跟她講過多少次,我因為受她的恩德,不能不照顧她。很多次跟她講過,如果沒有她,我不會在台灣,我也不會在美國,為什麼?演培法師講過,講經弘法的法師要法緣,要有聽眾。哪個地方聽眾多,你就到那裡去了。現在大家知道,大陸的聽眾多,南洋的聽眾多。南洋我在那邊講經,聽眾沒有少過一千人的。大陸上聽眾兩千人以上,無論在哪個地方。我們這個地方人還算不錯,美國的聽眾大概只有這裡一半,所以這哪裡是我們講經法師的住處?

  她曾經問過我,那你想到哪裡去?我就告訴她,落葉歸根,我會回到中國去。回到中國去,我到哪裡去?我不會當住持,我也不會管事,還是三不管,我想了一條出路,很好!我就講給她聽過,我去教佛學院,佛學院很歡迎我。一個佛學院,我只教一個學期,我才不教多,教多了會有麻煩,一個學期大概四、五個月,貴賓,那招待一定很周到。下一個學期,我到另外一個佛學院去,全國佛學院很多,大概我活到一百歲都教不完。處處做客,好啊!不要做主,做主太累了。做主就是三樣都管,做客三不管。

  所以我這樣子,對大陸每個佛學院,都有機會教學,非常公平。我教他們講經這些方法,我不教別的,就教這一門就行。就像新加坡,我這三個月培訓弘法人才。留我不太容易,相當不容易,館長三十年的恩德,沒有辦法就被她拖住。在台灣弘法這麼多年,你們不感激她,感激誰?我們到美國去,也要感激她。沒有她,那個地方我不去,我不懂英語,我年歲大了,我也不會再學英語。所以美國那邊的同修要我去拿公民,我就告訴他,有一個條件,不要考英語,那個公民送給我,我可以接受。如果要考英語,我不要。結果去年到美國,不要考,送來了,我就接受了!這個才接受。接受,我願不願意去住?不一定。我並不想在美國住。這是諸位同修,一定要懂得的,緣相當不容易。護持,我們講培養、培育,像種樹一樣,真的要有耐心。三十年如一日,非常不簡單。

  她從美國回來之後,還在沒有生病之前,跟我商量,年歲大了,不想管事,想把圖書館讓給我。我謝謝她,我不要。我說我七十歲了,我還幹這個傻事,我還去拖這個車,不幹了。今天什麼給我,我都不幹。她那個房子不想要了,在我想的時候,她可能將來會定居在美國,她對於美國加州的環境非常滿意,她很喜歡那個地方。房子不要,也跟我商量要給我,我說我不幹,我不要妳的房子。最後我勸她,如其給一個人,不如給圖書館,最後她同意了。她家裡住的房子捐獻給圖書館,我們圖書館把它當做客房,有國外來的客人,我們有個招待所,我說這個很好。圖書館就準備成立一個財團法人,或者是社團法人,正在辦這個手續,她生病了。生病了,這個事情就擱下來,等她病好,這個事情還是要繼續辦。全部交出來,所以我看她這個樣子,不想在這兒住。

  她在加州買了一個道場,外面那個照片你們看到。那個道場雖然小,在美國非常合適,它是一個商業大樓,一共有十個單位,它現在七個單位出租,所以在經濟上是自給自足,不要靠信徒,身心安穩。現在那邊道場有悟弘、悟聞、悟威,三個男眾在那裡。達拉斯的道場,她也很關心,但是達拉斯她不會去住,那個地方太熱,有五個月的夏天,她對氣候不太習慣。所以這個緣重要,最難得的是恆心,幾十年的護持,沒有變過心,沒有改過主意,一心一意幫助我們,才有今天這個局面。

  現在大眾傳播的工具發達了,資訊發達,隨著電視、網路,能夠把我們道場裡面所講的東西,傳遍到全世界。現代的科技進步了,光碟發明之後,不但音聲連影像都可以長久的保存。我們傳播的愈廣,影響的愈深,她的功德就愈大;我們做得愈有成就,她的功德就愈不可思議,這個菩提樹是她栽培的。

  這幾天,她的病況稍微重一點,也有不可思議的感應。一號的晚上,那個時候很嚴重,從兩點多鐘的時候,她的情況就不很好,但是她的頭腦很清楚,身體一點力氣都沒有了,連說話的力量都沒有,我們看到這個情形不大對,所以從下午三點鐘就開始助念。我們把阿彌陀佛的像掛上,就開始助念。念到晚上八點鐘,大概七點鐘,醫生來的時候,主治醫生告訴我們,她大概只有兩小時,所以我們通知家裡頭布置靈堂,準備後事。八點鐘的時候,她醒過來了,醒過來之後,精神很好,我們以為是迴光返照。

  醒過來的時候,我們就勸她一心念佛,跟著我們念佛。到十點半鐘的時候,她叫大家看,阿彌陀佛來了,我們沒有看見,大概有三、四分鐘,阿彌陀佛來看她。三、四分鐘她就告訴我們,阿彌陀佛走了。我就告訴她,我就安慰她,阿彌陀佛來接引妳,他走了,大概恐怕妳還有事情沒有做完,要不然他怎麼會走了?所以我就跟她談了一些事情,晚上談了很多話,談到十二點,她一晚上精神都好,所以她不是迴光返照,一個晚上,迴光返照時間沒有那麼長。

  我們把談話的要點,到第二天我把它寫出來,寫了十二條,現在印了貼在外面,那是她的願望。第一條,她就告訴我,教學不能中斷。這是她看到,我們在新加坡教學的成績,她非常受感動。她對於培養底下這一代的人,的確是很關心,但是也非常令她傷心。在圖書館早年,那個時候我們這裡有三個男眾,一個悟元,現在到印度去了,淨心法師的徒弟,我們圖書館創辦的時候,他在這裡幫忙,受了很多辛苦。以後來了個依因,懺雲法師的徒弟,不錯,人很聰明,很守規矩,相貌也很莊嚴,館長看到很歡喜。以後又來了一個,是廣定法師的徒弟,廣定寫了一封介紹信,介紹他這個徒弟到這裡來學經教。

  館長看了有三個人,都是可造之材,非常歡喜,跟我商量,我們想辦一個小型佛學院,讓這三個人教學,教學相長,讓他們每個星期,至少有兩、三次講經的機會,他要準備,他要講。可是我們場地很小,佛堂這個地方做講堂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辦佛學院不行,至少還要有宿舍。那個時候房舍沒有這麼多,準備向房東租房子,租兩個單位,做宿舍來辦佛學院。我們這個計畫商量好了,這三個人突然之間要走了。預先沒有跟館長說,你怎麼突然走了?決定走了,三個人都決定走了。到哪裡去?到香港去。去幹什麼?香港西方寺永惺法師辦了個佛學院,請顯明法師當院長,在台灣招生,他們不曉得哪來的消息,這有機會出國去了,到香港去留學去了,這樣離開了。

  館長非常傷心,從此以後不談教學了,提到教學她就搖頭。即使我們在新加坡,他們主辦的弘法人才培訓班,我們去教學,館長都反對。但是這兩屆是已經答應他,館長說下次不再去了,這最後一次,下不為例了。我說好,這一次辦了之後,下次再不去了。那麼這一次結業,我回來了。唐惠成居士到這個地方來,新加坡來了兩、三位同修,來看館長,把他們學生出的特刊帶來,送給館長看,館長看到非常感動,告訴我要辦下去。她說培養人才這個事情重要,第一重要。這個特刊還沒有出來,它們是樣本,選同學的心得感想,選了幾篇來送給她看,深受感動。所以前天晚上,第一句話就告訴我,教學要繼續,不可以中斷。可見得,她是個很明白的人,她並不糊塗。雖然過去有傷心的事情,但是現在看到年輕人真肯幹、肯學,有成就,還是歡喜,還是勉勵我這個工作要繼續做下去。

  第二樁事情,《華嚴經》是她啟請的,一再的付託,《華嚴經》一定要講圓滿,滿她的大願。其他的事情,我們暫時不談,就這兩願就不得了,所以感動得阿彌陀佛來照顧她。一號她見到阿彌陀佛;昨天是四號,昨天白天的時候,她又見阿彌陀佛,大概在中午時段,我不在。我回來的時候,我下午去看她,沈主任告訴我,館長見到阿彌陀佛,見到蓮花。我下午去看她,問她,我說:「妳今天又見到阿彌陀佛?」她歡喜,我說阿彌陀佛非常親切,非常慈悲。對!對!她笑笑說:對!

  因為她這個病情很重,而且不穩定,所以我們對她的後事也很注重。我就想到一樁事情,我們出家人這些年來,我們穿的衣服不如法。經典上講的,出家人穿的是染色衣、袈裟色,紅、黃、藍、白、黑都是正色,五色都是正色,正色是避免的,出家人不穿正色的衣服,染色衣,現在咖啡色的染色衣,這個才如法。尤其現在出家人穿黃海青,搭紅袈裟,這哪裡如法?不如法。所以我就想到,因為館長她希望我們出家人要像個出家人,道場應當做道場的榜樣、模範,這是她的期望。所以我就想到,我們這個衣服要做咖啡色的。先做男眾,家裡面現在有七位男眾,我叫僧服店的來給我們量尺寸,希望她能夠早一天給我們做好。

  我上午想到這個事情,給悟道法師打個電話,悟道法師就聯絡僧服店,他說她晚上七點鐘來給我們量。晚上七點鐘來了,給我們量衣服。量了之後,我們就希望她快一點,她說她知道。我說妳怎麼會知道?她說阿彌陀佛通知她的。本來我們很難過、很悲傷!阿彌陀佛通知僧服店的老板娘,告訴她圖書館有事情要趕工,妳趕快去,她都準備好了。所以館長是阿彌陀佛給她安排,給她照顧,我們頭一次聽到。有一些人自己去做這些事情,人還沒有斷氣,他的靈魂就出去辦事,有!在大陸上,買棺木,選什麼東西,他自己去了。所以過幾天家人到,他說已經看好了,東西準備好了,自己去了。還有說鬼神幫忙來做的,但是阿彌陀佛來幫她辦事,我們沒有聽說過,頭一次。所以她的兩個兒子也非常安慰,這個事情我都註明在下面了。這是僧服店老板娘告訴我們的,她說她中午,大概中午打瞌睡的時候,看到有一道金光,佛現相,交代她圖書館有急事。

  所以是弘法跟護法在這個時代,她是典型、是模範。不要看到她平常好像那麼凶巴巴的,那是什麼?成就我們六波羅蜜。誰懂得?你沒有智慧,不是細心的人,你不懂。我身上有錢,她馬上就拿去了,叫我捨財。有些時候,小事她給我氣受,叫我忍辱,我這個六波羅蜜是從她那裡修的。我在外面講經說法,哪一個對我都是客客氣氣、恭恭敬敬的,誰會給氣給我受,就她!忍辱波羅蜜從這修的,我對她非常感激,你們不知道。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都是她幫助我的。一切放下,哪有那麼簡單的事情?現在放下很自然,最先是逼著的,你不放下也不行。

  真正善知識,真正好老師,所以我覺得她不是普通人,她是阿彌陀佛派來幫助我的。這個話實在講,最初章嘉大師告訴我的,他說你只要立志弘法利生,一生不改變,你的一生都是佛菩薩照顧的,你什麼都不要操心。所以順境逆境,我一想章嘉大師的話,佛菩薩安排的,那都是好的,哪有不好的?安排順境好,安排逆境也好,逆境有逆增上緣;逆境裡頭,減少許多災難,這是一般人體會不到的。

  她的主觀觀念很強,佛像要擺在哪一邊,要怎麼樣擺,這個沒有關係,妳喜歡擺哪一邊,我只要天天有時間講經就行,管它坐在哪邊都可以。這個我就是能隨緣,就隨順了,我決定沒有執著,妳喜歡怎麼辦就怎麼辦。我只要是每天有時間上台練習講經,我就達到了,就行了。有時間給我讀書,有時間給我用功,就行了!這是我的願望,這三十年她都滿了我的願望。人事是她管的,我不管,所以哪個人出家,問她不要問我。要跟我出家,我答應了,她不答應,她不准的。哪個人跟她出家,她同意了,我不同意還不行,一定要遵守她的,所以你們出家是跟她出家,不是跟我出家的。她有她的大德行,在晚年的時候,你們看她,她一切放下了。我們中國古人常講的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很有道理。

  由此可知,「善守根門」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你要沒有遇到真正善知識,他來幫助你,讓你在這裡面修學成就,就難了。而且你要能忍受的了,給你氣受不了,掉頭就走了,那你就完了,你還有什麼成就?不能成就。小不忍則亂大謀,《金剛經》上說:「一切法得成於忍」,你看忍耐多重要!

  所以館長這些優點,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我的成就就是她的成就,如果沒有她,我早就還俗了。我那個時候離開台中到台北,走投無路,哪一個道場都不能夠接納我,住一晚上都不行。吃一餐飯,他們招待你,還可以;到它那裡去掛單不可能,都拒絕。她收容我,她收容如不如法?我也不曉得,我到台中去向李老師報告,李老師點頭說可以,我才住在她家裡,我住她家裡住十七年。這以後才有這麼一個小圖書館,相當不容易。

  我們沒有錢,也沒有勢力,真的是赤手空拳,白手起家,我們護法裡頭都是聽眾,可以說都是平民,沒有有錢的人,也沒有有地位的人。有錢、有地位不會到我這來。為什麼?門面太小了,不好看。好像到我們這個地方來,有失身分,有失體面。我們自己也明白,所以我們也不敢去攀緣,你想多麼不容易?

  正法的護持跟弘揚非常艱苦。明白人對館長非常感激;不了解的人誤會很多,誤會不要緊,消業障,好事不是壞事。無論是善意的批評、惡意的批評,都是消業障,都是好事。連《了凡四訓》、《感應篇》都教給我們要積陰德,做好事不要讓人知道,不必要人家讚歎、歌頌,一讚歎都報掉了。好事沒有人知道,壞事都讓人知道,讓人家天天來罵你,天天來說你的壞話,那就報掉了,你那個善的功德才圓滿保存,誰知道?諸佛菩薩知道。所以這些事情不需要人知道,佛菩薩知道就好。而我們做的人,連佛菩薩知道的這個念頭也沒有,我們才清淨。否則的話,為什麼做的?我也希望佛菩薩知道我在做的,你心不清淨。做了,若無其事,這就對!「六根寂靜三昧箱」,「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是身心清淨,一塵不染。

  下面這一句,在十度裡頭有兩度,『最勝智慧』,這是「般若」,還有一個「方便」。剛才說過,六度通大小乘,十度只有大乘。後面這四度從哪裡來的?方便跟智是從般若裡面開出來的;而願跟力是從禪定裡面開出來的。於是十度裡面禪定就有三個,禪定、願、力;般若也有三個,般若、方便、智。般若就是根本智,智度就是後得智,就是權智。

  而在《華嚴經.十地品》裡面,實在講《華嚴》每個位次都是圓修十波羅蜜,一修一切修,都是圓修。雖然圓滿,它有一個主修的。譬如說初地菩薩主修的是布施,他所修的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都是布施。第二地,離垢地持戒,主修持戒,但是其餘九度,統統都是持戒,這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持戒是二地,忍辱是三地,精進是四地,禪定是五地,般若是六地,方便是七地,智度是八地,不動地,九地是願,九地是法師位,大願普度眾生,善慧地,它是從禪定裡面出來的。最後十地,法雲地是力,圓滿的能力,也是從禪定裡面來的。所以後面這四度,有兩度從禪定生出來的,有兩度是從般若生出來的,這是講十度。

  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註解在這一面倒數第六行,諸位看第三十面倒數第六行。當中有三四,第三就是般若,第四就是方便,就是這一句經文裡面的「最勝智慧方便軛」,就是這一句。「二度合明」,這一句裡面講兩樁事情,前面每一句是講一樁事,這一句講兩樁事情。「謂上轅為功德,今軛在轅端,明智慧方便為眾德首」。這個比喻我們就不必多說了。這是說明般若智慧跟方便,成就無量功德的第一個條件,最重要的一個條件。

  「方便成事,般若成度」。這兩句話非常重要,什麼叫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要用一般的話來講,就是很適合。無論辦什麼事情,你的方法非常適合,這個叫方便。方便,你就能把事情都辦好。無論是世間法,無論是出世間法,你都有方法,非常適當的方法,把它辦得很好。辦得很好,但是並沒有度,為什麼?你要著相了,那就變成福德了,那不是功德。般若是什麼?般若是不執著,所以通常我們講善巧方便,那個善就是有智慧,巧方便那是很高明的方法。雖然做了,心裡若無其事,那就是般若,所以就得度。度什麼?度出六道,度出十法界,度是指這個意思。為什麼有方便,要是沒有般若,就不能得度?世間人建功立業,念念不忘他的功業,那就是有分別、有執著。有執著,不能離開六道;有分別,不能離開十法界,所以你做得再多,你的果報在十法界、在六道,這不能叫度。度是超越六道,兩種生死,變易生死跟分段生死,兩種生死,超越十法界。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雖然沒有分段生死,有變易生死;有變易生死,所以他不能超越十法界。

  大乘佛法是要叫你超越十法界,契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諸佛如來的境界,所以《華嚴經》這一品叫「入法界品」。入什麼法界?入一真法界,不是入其他的法界,是入一真法界,普賢行願入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成究竟圓滿的果位。由此可知,這個十波羅蜜重要,非常非常重要,關鍵是在現前地的菩薩,第六地的般若波羅蜜,一切都不執著。我們要學,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順境逆境,心裡頭都若無其事就好。不要在這個世間處處想當老大,什麼事情都要管,什麼事情都要過問,什麼事情你為什麼沒有告訴我?換句話說,你為什麼不叫我分別,為什麼不叫我執著,為什麼不叫我墮三惡道?就這個意思!這個世間人可憐就可憐在此地。真正明白人是什麼都不管,告訴我還嫌麻煩。

  所以我在各地方講經,都告訴聽眾、同修們,你們沒有事情不要給我打電話,不要給我寫信。你們不要以為你寫信我會看,我從來不看信的,你們問問這邊櫃台就曉得,信件來了,大家拆;大家拆,看看有沒有重要事情,沒有重要事情,寄一本書給他,照地址,最近印的書寄一本給他,我從來不看信的。你要曉得心為什麼清淨?不管事。你們寫的這些信,打電話給我,都是煩惱,都不老實;老實人在家裡念佛就好了,還有這麼多意見,還有這麼多的廢話,所以念佛就好。

  館長這一次生病,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我們得她的利益太多太多了。我在她的病床前,我說妳是維摩示寂,我說妳裝得很像。我們看到了,我們也都覺悟到,覺悟到念佛重要,覺悟到真正道場要做一切道場的好榜樣。怎麼做法?如教修行。所以我對於我們家裡面出家眾說,出家人三種,你們自己想一想是哪一種?第一種講經,你有這個能力,你就專心學講經。我們培養你、幫助你,成為一個講經的法師。第二種領眾念佛,負責指導念佛堂。我們的淨宗儀規非常簡單,早晚課、打佛七、三時繫念,其他的佛事一概不做。你只要把這個簡單的儀規學熟,學得很熟,帶領大眾念佛,這是第二種。第三種,這兩種都不能,你出家專門護持這兩種人,常住的工作你多做一些。照顧常住的這些事務事情,你做內護,我們護法有外護、有內護,你去做內護。三種人合作,這個僧團就是模範僧團,就是道場的好樣子,我們走這個路子。

  所以我希望我們的道場,每一天都能夠講經,而念佛最好能夠效法印光大師的靈巖山寺。靈巖山寺他們的念佛堂,是一年到頭佛號不中斷的,長年佛七,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都是在念佛。白天大眾都參加,晚上分班,一班四個人,四個人是一眾,我們佛家講眾,眾是四個人,四個人一班,輪流日夜不斷。如果我們能做到這個樣子,那淨宗的道場就又出現了,在民國初年,淨宗道場只剩下靈巖山寺一家。

  我們跟他們的道場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我們的道場有講經,靈巖山寺沒有講經,每一天念佛堂只有念佛,沒有講經。我們每一天晚上有一個半鐘點講經,講完經還是念佛,這樣子解行並重。講經,一方面堅定老修行人的信心,又接引初修、初學的;再一個就是培養弘法的法師。所以我們有三種功德都是一時圓滿,我們有教學、有講經,念佛堂念佛永遠不中斷。我們也非常期望,館長從這一次生病,我們這個道場念佛就從此不斷。喜歡念佛的人,晚上到這來都可以;念累了,我們準備地方給你們休息;肚子餓了,也有點心供養,所以歡迎大家到這裡念佛。然後我們把道場擴大,我們澳洲的道場、美國的道場,跟馬來西亞道場統統一個方法、一個方式,這是館長的一個願望。我們能夠依教奉行,真正是自己成就,也成就許許多多同修。

  末後這一句,『令我載此妙法乘』,這才是真實的妙法。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