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行願品文殊十信章  (第二十一集)  1997/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12-0021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一面,第二行看起:

  【任持堅固等金剛。妙智巧成如幻事。一切障礙皆能斷。令我速載普賢乘。】

  這個經文每一首偈都是含多義,而且含義很深很廣,我們要細心的去體會,才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得蒙利益。第一句『任持堅固』,還是用車來做比喻。車能載重,載重的車一定是非常堅固、非常結實,取這個意思。『金剛』也是比喻,意思是顯示我們以清淨的智慧,清淨智慧起作用,就像車乘載重堅固相似。世智辯聰人人都有,世智辯聰跟佛菩薩的智慧差在哪裡?為什麼在佛菩薩叫二智莊嚴,二智是根本智、後得智。佛為什麼說我們的智慧叫世智辯聰?這個差別在哪裡,我們要把它找到。找到之後,能把它改正過來,我們的智慧跟佛菩薩的二智沒有兩樣。

  仔細去觀察,毛病出在什麼地方?就出在心不清淨;菩薩心清淨。諸位要曉得,清淨心就是根本智;心不清淨,就叫無明。無明起作用就是世智辯聰,清淨心起作用就叫做後得智,就是無所不知。這個意思經上講得很多很多,幾乎從開經一直到圓滿,佛是時時刻刻不住的在提醒我們,顯示出慈悲到極處。佛這樣的提示,我們還常常忘掉,常常疏忽掉,所以不得佛法的真實受用。這裡面是要真正用功夫,清淨平等很好懂,也很好念,怎樣把心恢復到清淨?為什麼不清淨?第一個有我執,起心動念,第一個念頭起來,我,這就不清淨了。我裡面就有貪,我貪、我愛、我痴,毛病全出來了,都從這個根出來。於是乎,你的心幾時才能得到清淨?所以要想恢復清淨心,諸位要知道,清淨心是真心,染污的心不是真心。真心是本覺,妄心是不覺,妄心就是被染污的心,這是不覺、無明。

  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這個話是對一切眾生說的,「本覺本有」。本覺,剛才講就是真心,真心個個人都有,哪個人沒有真心!妄心從哪來?妄心是你迷了真心才變成妄心,妄心還是依真心為根本。「不覺本無」,這就是妄心本無。換句話說,我執、法執本來沒有,貪瞋痴慢本來也沒有,你的真心裡頭決定找不到這些東西。不但世間拉拉雜雜東西沒有,出世間的佛法也沒有。如果你心裡頭還有一個,世間東西沒有了,還有佛法,你就又被佛法污染了,還是一個妄心,還不是真心。

  哪些人被佛法污染了?十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佛,都被佛法污染了。他要能把佛法也放下,那十法界就超越了,他沒有污染,入一真法界。一真是佛很不得已假設這麼個名詞。你要執著還有個「一真」,那你就又糟了!你就又被一真污染了。這些地方只能夠去體會,不可言傳,言傳是怕你生執著,所以《金剛般若經》上一再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你可以聽,可以體會,萬萬執著不得!一執著就錯了,你的心就不清淨;不清淨,你這個任持就不堅固。「任」是任一,並沒有指一定的。「持」用現在的話來說,掌握。無論是什麼樣的工作,乃至於學術,你都能夠把它掌握到。這是清淨堅固的意思。「金剛」,大家好懂,《金剛經》上就是用金剛做比喻,此地的金剛跟《金剛經》上經題的意思完全相同。

  第二句,『妙智巧成如幻事』,這一句說得非常非常之好。「妙智」,佛經裡頭「妙」字用得很多,無論用在什麼地方,縱然意思有差別,大概也差不多。我們一定要明瞭,經上常用「妙」,常用「善」,都是即相離相才叫妙;換句話說,著相就不妙,著相就不善。事有,工作也很認真,不是什麼都不幹,不但還去幹,而且幹得比別人還積極,比別人做得還仔細、還圓滿,而又絲毫不執著,這才妙!如果你要有執著,做得再好,只能說你很好,不能叫妙,不能叫善。加上一個「妙」,加上一個「善」,做得非常圓滿又不執著,心裡頭若無其事,所謂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做就是講認真努力去做,給世間人做一個榜樣。

  所以一切諸佛菩薩都是九法界眾生最好的榜樣,你在五十三參裡頭明顯能夠看出。菩薩每個人身分不一樣,他所示現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生活方式不同,工作環境不同,但是沒有一個不認真,沒有一個不努力,都給這個社會、這個行業裡做樣子,真的做到盡善盡美,而又不執著,這就妙了!這是妙智巧成,成就一切事功。就像戲台上演戲一樣,扮演什麼角色,他就很認真去做得很像、很逼真,就像那個角色。十法界就是佛菩薩的大舞台,他們在這裡面示現就是表演,遊戲神通,成就世出世間種種功業,這是巧成,他有善巧方便成就的。

  下面這一句好,「如幻事」,《金剛經》上說得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但六道是夢幻泡影,十法界也是夢幻泡影,真的就跟舞台上一樣,你看演員演得那麼逼真,演戲的人也曉得,看戲的人也曉得,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我們知道現前十法界依正莊嚴,就跟戲台上一樣的,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所以你要認真的去演出,當然你沒有執著,幻事!夢幻泡影!可是你不能說:「夢幻泡影,我什麼都不做了。」那就錯了,你就著了空;樣樣都做,樣樣都執著,你就著了有。這個地方所敘說的,菩薩空有兩邊都不著,事做得很認真、很努力,沒有著空;心很清淨,一絲毫不染著,知道所作所為都是夢幻泡影,有也不著,這叫空有兩邊不著。用我們世間人來看,他叫真積極,而在佛法叫真精進,這才是世人的榜樣,才是世人的模範。世間人努力工作,他苦!很苦!苦是什麼樣?執著,樣樣認真。菩薩認真努力,沒苦!為什麼沒有苦?不執著。有沒有智慧就在此地,有沒有幸福也在此地,這一點我們細細去體會,真正體會到了,你這一生受用無窮。

  綜合這個意思來講,底下第三句:『一切障礙皆能斷』,這是說菩薩已經破了二障,煩惱障跟所知障。煩惱是對事上的執著,世緣境界上的執著,起貪瞋痴慢,這是煩惱。他沒有了,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夢幻泡影,他放下了,再也不執著了,煩惱障斷了,這個人沒有煩惱了。再跟諸位說,人要是沒有煩惱,你的身體會健康。疾病的根源從哪裡來的?根源是從煩惱來的。而且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生死有兩種,一種叫分段生死,一種叫變易生死,這兩種生死,我們都要受。我們看一個人從生到死,這是一個階段,這是分段生死,大的分段。變易是什麼?我們由童年、到青年、到壯年、到老年,年年在起變化,這是變易。兩種都要受,這兩種為什麼要受?就是由二障來的,你有煩惱,你就有分段生死;你有所知,你就有變易生死,是這麼來的。

  阿羅漢、辟支佛煩惱障斷了,超越六道輪迴了,我們世間人常講「長生不老」,是不是這樣?真的是這樣,是長生不老,不但是阿羅漢長生不老,生天都長生不老。不但是色界天人,欲界天人在我們看起來都長生不老。為什麼?他煩惱淡薄了,煩惱並沒有斷,你就曉得煩惱害人嚴重!煩惱淡薄了,人就不容易衰老。我們世間人諺語也常說,「憂能使人老」,一個人憂慮多,他老化的就快;常生歡喜心的人,就不太容易衰易,很有道理!但是,阿羅漢、辟支佛煩惱障是斷了,所知障沒斷,所以他還有變易生死。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他們沒有分段生死,他們有變易生死,那就是他所知障沒斷。愈是往上面去,所知障愈淡薄,這個地方所說的境界是法身大士,大家曉得,《華嚴經》裡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他們二障都斷了。一切障礙皆能斷,二障就是一切障礙,一切障礙歸納起來,總不外乎這兩大類,煩惱與所知,這兩類都要不得!

  煩惱障非常明顯,大家知道,我們要練習。怎麼個練習法?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境界現前,心裡面起不平了,心有所感了,感就動了,動什麼?動煩惱了,七情五欲都是煩惱,喜怒哀樂愛惡欲都是煩惱,貪瞋痴、七情五欲生起來了。這個時候你就念阿彌陀佛,念幾聲阿彌陀佛,把這個煩惱平息下去就好了。不念阿彌陀佛,你就觀想,你就想想《金剛經》上,《金剛經》講過沒多久,大家還很熟。我聽說有些同修們現在送廣播電台,大概這個月十五號就開始播《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的心不就平了嗎?「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好啊!你這個念頭一提起來,你的煩惱就擺平了,降伏煩惱,這叫做用功。

  給諸位說,如果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煩惱還常起來,你沒有功夫。你一天一句佛號也不念,但是煩惱一起來,你馬上就提起觀照功夫,你馬上就念一句阿彌陀佛,把它壓住了,這就是功夫,這叫你真正會念佛,這樣就能斷煩惱。只要心裡一動念,立刻佛號就現前,宗門裡面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就是念頭起來,不管這個念頭是善、是惡都不好,要保持心裡不起念頭就好,不起念頭是真心現前。起念,善念造三善道的因,惡念造三惡道的因,你起心動念就是在搞六道輪迴,你怎麼能出離?所以念佛法門教你念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三善道沒有,三惡道也沒有。這一句阿彌陀佛在哪裡?在西方極樂世界,你跟那個地方起感應,道理在此地。

  這一首偈裡面有法、有喻,所以那就快速了。末後一句『令我速載普賢乘』,速就是快速,你能夠具足前面講的三個意思,清淨心,清淨堅固,妙智巧成,能斷障礙,你的菩提道就快速成就;而且這個成就是非常殊勝,是普賢道,不是其他的菩薩道,普賢是無比的殊勝。我們再看下面這一首:

  【大慈無垢等群生。普與世間賢聖樂。淨智如空照法界。願速令我載此乘。】

  這首偈裡面,我們仔細去看,他說法這裡頭沒有比喻,這一大段偈頌裡頭幾乎每一首偈都有比喻,很少看到沒有比喻的,這首沒有比喻。『大慈』,慈的意思是與一切眾生樂,這叫慈。我們在這一面第一行的第二句看到「悲心」。慈悲這兩個字,在佛門裡常常連起來用,但是它是兩個意思,「悲」是拔苦,看到眾生有苦難,我們幫助他離開苦難,這是悲心。眾生沒有樂,我們給他真正的樂,這是慈。說個實實在在的話,諸佛菩薩在六道裡面度眾生是大悲心,我們稱觀世音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幫助眾生離一切苦難,度一切苦厄。那什麼才叫樂?如果不能幫助眾生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他樂在哪裡?沒有樂!這個境界微細,這個境界很深。

  大乘經上常說。「三界統苦」。三界裡面眾生就是六道裡面眾生,有時候感覺到樂,樂是什麼?你那個苦暫時停一下,你覺得很樂,是苦暫時停住了,馬上就來了。你說你不苦,沒這個道理,你不苦,假的,你沒有智慧,你不夠聰明。我問你:「肚子餓了苦不苦?」很苦!給你吃一頓很樂,樂只能待幾個小時,幾個小時之後又要去吃一頓,不吃苦就來了,那你樂在哪裡?你沒有樂!只有苦沒有樂,你要能夠覺察這一點,你算是覺悟了。

  「三界統苦」,佛給我們講,欲界的眾生三種苦都具足,苦苦、壞苦、行苦。色界的眾生比我們高明,人家禪定成就了,禪悅為食,所以五欲他離開了,財色名食睡他沒有了;但是他有壞苦,他有行苦。到無色界天,連身體都不要了,我們今天稱「靈界」。身體都不要,色相都沒有了,那壞苦也沒有了,但是他有行苦。行苦是他那個時間不是永恆的,他定功到了的時候,他依舊要墮落,所以並不是究竟的。這是佛在《法華經》上講「三界統苦」,所以諸佛菩薩在三界裡面是度苦,以這個為第一個教化眾生的目標,先幫助你離開苦,然後再幫助你得樂。

  真正得樂,在我們這個世間,苦還沒有離開,真正的樂是什麼?聞佛法。我想我說這一句話,在座的同修你們學佛這麼多年,應該有體會。世間財富、地位,古時候人講功名,五欲裡面確實沒有樂,五欲裡頭是麻醉,哪裡是樂?就跟現在一般人講吸毒的人一樣,他吸毒的時候覺得樂,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那就是麻醉劑,那就是吸毒。人要是沾染這個東西,覺得這個很樂,就是我們看吸毒的人,他自己不知道,他以為吸毒很樂。不吸毒的人看他可憐,他很苦!聞佛法幫助他覺悟,幫助他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樂!但是這個樂不是究竟,不是圓滿;究竟圓滿的樂,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才叫究竟圓滿的樂,不但是永離六道,而且是永脫十法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再回來,那是大菩薩倒駕慈航,普度眾生,他不是凡夫,他來示現的,他來演戲的。不像我們現在,我們現在是假戲真演,是這個苦不堪言。而他們來的時候,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完全來演戲的,演得很逼真,心地清淨,若無其事,一絲毫都不染著。所以大慈,慈的意思我們要懂。前面「悲心廣運」是度苦,這個地方與樂。

  「無垢」 ,垢是染污,這說明慈心清淨,沒有染污,清淨平等。「無垢等」,等就是平等,以清淨平等的慈悲心,來對待一切眾生;「群生」就是一切眾生,這裡面包括十法界的眾生。通常我們講九界,不講佛法界,實際上是十法界。因為十法界裡面的佛也是眾生,他們並沒有得到真正的樂,也就是說,他們無明沒破,法身沒有證得,這是十法界裡面的佛。在天台家講,就是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天台講四教,藏通別圓。所以你成佛,你成的是什麼佛,這個要搞清楚。如果成的是藏教佛、通教佛不稀奇,沒出十法界,要成的是別教佛、圓教佛,那就很殊勝了。別教佛出離三界,出離十法界,超越了,那是證得法身。由此可知,藏教、通教在大乘法裡面,都看他作九界眾生。此地這些菩薩,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不一樣,他們就有能力度十法界裡面的一切眾生,他們用什麼心?清淨平等,所以《無量壽經》不可思議!這個東西都擺在《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你才有能力度十法界眾生。這一句著重在清淨,清淨平等的慈悲,著重在這一句。

  『普與世間賢聖樂』,慈跟樂就有了,慈與樂與什麼樂?賢聖,賢,菩薩位次,聖,大菩薩的位次;三賢十聖。而這個地方所說的三賢十聖,給諸位說,不是別教的。《華嚴》是一乘佛法,別教一乘,所以這個地方的「賢」是圓教三賢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給他什麼樂?幫助他斷煩惱、破無明、超越十法界,證得圓初住以上的地位,這才叫大慈。可見得與我們一般慈悲的概念不一樣。法身大士才能做到,我們能不能做到?實在說,我們也能;怎麼能?我們勸人念佛求生淨土,比他這個,不輸給他,跟他是同等的效果。因為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縱然是下下品往生,你也就進入聖賢樂了。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裡面所講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智慧德能、生活受用,幾乎跟阿彌陀佛平等,那是大聖之樂,三賢比不上。所以這個法門不可思議,這個法門一切諸佛讚歎,不是沒有理由的。西方世界是平等法界,雖然有四土三輩九品,那個經你去念,你聽說就好了,不要去分別,不要去研究,不要去執著,你又不是講經的,你何必去搞這些?聽了就算了,知道有這麼回事情就算了。

  實際上到了西方,大家一律平等,四土三輩九品統統平等。為什麼有這個說?如果不論佛力加持,那就有四土三輩九品,可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願一加持,大家平等了,是這麼個道理。這跟《華嚴》教義完全相應,《華嚴》講圓融,「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西方世界佛力加持是圓融,四土三輩九品是行布,所以《華嚴經》講的這個理論境界,在西方世界完全兌現。可是在華藏世界,你想看到這個境界,的確沒有西方極樂世界那麼明顯。因為生到華藏世界,那都是法身大士,不像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往生去的,一品煩惱都沒有破的人很多很多,所以那個行布圓融是太明顯了。

  「普與」,普是平等、普遍、沒有差別,就是總結前面「無垢等群生」。聖賢樂確確實實是幫助他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三賢十聖的果位,這才是真正的安樂。

  第三句:『淨智如空照法界』,這一句不能少,前兩句是利他,利他必定自利,自利必定利他;自他不二。怎樣才把利他的事做的圓圓滿滿?要淨智如空。我們每個星期四,在講堂那邊跟大家講《大般若綱要》,你看這一句是不是與般若相應?與般若波羅蜜相應。淨智是從清淨心,決定沒有絲毫污染的心;也就是說,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清淨了,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淨智。般若智慧現前,根本智、後得智兩種智現前,這兩種智慧遍照法界,你才能普度法界眾生。

  「淨智如空」這四個字,實在講,裡面也有心量的味道。我們在大乘經上常常看到,佛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一句裡頭都包含了。量周沙界就是你淨智如空照法界,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絲毫不染著,這是真心真如本性全體的顯露。

  『願速令我載此乘』,末後一句話都是善財童子說的,說這些這麼多,都是向文殊菩薩求法,願文殊菩薩加持,教我快快的得到這些成就,這個意思就在此地,全用車乘做代表。再看下面一首,第二十八首,第四行:

  【能淨一切業惑塵。亦斷世間流轉苦。摧伏諸魔及外道。令我載此妙法乘。】

  這首偈也是法說,裡面沒有比喻,跟前面一首的意思差不多。第一句是斷因,第二句是斷苦,從果上說的。『能淨一切業惑塵』,塵是比喻,我們通常講六根、六塵、六識。六塵實在講,就是六根所對的境界,我們眼所對的叫色塵,耳所對的叫聲塵,色、聲、香、味、觸、法,法也叫塵,連佛說的這些法也叫塵,為什麼?你被佛法污染了!你分別佛法,你執著佛法,你在佛法裡頭打妄想,所以佛法也變成塵,就變成法塵。因此,塵就是污染的意思;換句話說,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的意思,只要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起了分別妄想執著,外面境界就叫塵,染污你的清淨心,障礙你的本性,意思在此地。

  在這個地方,善財的大願要能淨一切業惑。業是什麼,這個要懂。一切眾生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在這個裡面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你正在造的時候叫事,你在造事,打妄想也是事。實在講,睡在床上作夢也是事,沒停止過。事情做完了之後那叫業,所以我們通常把事業兩個字連起來講。世間個個人都有事業,你要沒有事業,那就恭喜你,你就出三界;你有事業,那你一定在六道輪迴裡頭,這個要曉得。所以一般人,「你的事業很大!」一般人聽得都很歡喜,你的事業做得很大,殊不知事業很大,後面果報就很苦,這是一定的道理。世間人迷惑顛倒,聽到這個挺歡喜的,他不知道這個玩意後果不堪設想,他不懂這個道理。

  唐朝時候,龐蘊居士為我們表演了一套,好事不如無事。這個人要以我們現在一般人來講,他是當時大富長者,在社會上有學問、有地位、又有財富。學了佛之後,開悟了、明白了,把這些東西統統捨掉,連財富也捨掉了,把他家裡一些金銀財寶裝在船上,那個船划到長江當中,砸個洞統統沈下去,不要了。別人問他:「你這個拿去布施不好嗎?你不要,拿去做好事、布施!」他就是這個表演,叫人家問他這一句話,他就傳下這一句話,「好事不如無事」。好事是什麼?你有事業;無事是沒事,也不造業了。那他生活怎麼辦?編草鞋賣。草鞋我們現在見不到了,現在社會富裕了,沒人穿草鞋。以前編草鞋,一雙草鞋大概賣一文錢、兩文錢,他拿那個過日子就很自在,身心沒有妨礙,沒有牽掛,那真是過一天算一天,快樂無比!

  往生的時候自在往生,一家人都成就。他要走的時候,他有個女兒,叫他女兒到外面看看,那個時候沒有時鐘,看看什麼時辰,他準備走了。他的女兒很聰明,知道他父親要往生了,在外面看看,告訴他父親時辰沒到,怎麼樣?她在外面站著往生了,站著往生走了。老頭子出來一看:「壞東西!讓我替妳辦後事。」你看,多自在!他們這些人是喜歡留就留,說走就走,為什麼?心地清淨,絲毫罣礙都沒有。在《傳記》裡面記載得很詳細,這真正是我們的好榜樣、好模範。

  我們今天還想做這個事,還想做那個事,業怎麼能空的了?這一句給我們很大的警惕,能淨一切業惑塵,惑是迷惑,業是造業,一切的造作、一切的迷惑、一切的污染,這三個字是講三樁事情。這三樁事情都必須要清淨,換句話說,怎麼清淨?都必須要放下,徹底的放下,然後這一生你才能真正做到隨緣不攀緣。不攀緣就是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絕對不會起心動念,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普賢這兩願你就真正兌現了。如果在境緣當中還會起心動念,這兩願只是念念而已,邊都沾不上。

  我們要想修行,在我們的身分,一句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就能淨一切業惑塵,一定要把貪瞋痴拔除,一定要知道這個世間萬法皆空,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是了不可得。你要以為你有所得,是你愚痴。所以在生活當中,你得,得如同不得,心裡頭沒有沾染。失掉了,沒失,你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你什麼時候失掉了?你生的時候帶來還有失掉,你沒有帶來,你失什麼?給你說老實話,無得亦無失,沒有得失!把得失捨掉之後,你的心不就清淨了,就能淨了!

  然後你才『亦斷世間流轉苦』。「世間流轉」,世間就是六道,流轉就是輪迴,苦就是六道輪迴的果報。你要曉得,前面業惑塵是六道的業因,你能把六道的業因斷掉了,六道的果報當然沒有了。這兩句重點在第一句,第一句是因,業因斷掉,後面果報自然就沒有了。可是要是依四諦法來講,第一句是集諦,第二句是苦諦,集是因,苦是果。苦果一定要認識清楚,你認識清楚之後,你才曉得苦果太可怕、太可畏!你才認真去斷因,不再造業了。不再造業,不是叫你什麼事情都不幹,龐居士所示現的,他示現的你要懂得它的真實義,不要錯會了意思。好事不如無事,他表演這一招是提醒你。一切諸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誰不在做好事?並沒有像龐居士把世緣都放下,佛菩薩沒放下,龐居士為什麼放下?提醒你這個概念,用意在此地。

  萬萬不能好事,好事就錯了,好事你的心不清淨。在台灣,大概在十幾年前,我們這個社會提倡好人好事,表揚好人好事。李老師在世的時候很有趣味,李老師把這四個字寫在黑板上,寫四個大字:「好人好事」。寫完之後,他把第二個「好」字圈了一圈,圈了一圈就念「好」事,好人好事,好事就是多事。好事是要做,可不能有好事的心,龐居士真正的目的是在此地。一定像一切諸佛菩薩去做好事,他所表演的是斷惡修善,雖然斷惡修善,心地清淨毫不沾染,與般若相應,那就對了。

  所以龐居士那個表演是給誰看的?好事的人看的,喜歡作功德,拚命作功德,求好的果報,給他們當頭一棒,是這個意思。那個時候社會如此,我看現在社會恐怕變本加厲,都是在求福,這個錯了。你求福,你怎麼能脫離六道,你所造的、所希求的,都是六道輪迴裡面的福報。縱然求得果報,得福報了,得福報沒有不造業的。享福的人比那些貪窮人造業的機會更多,這一世福享盡了,來世就墮落了,佛家講的「三世怨」。世間人迷惑顛倒就幹這些事情,這大錯特錯!

  所以念佛人,佛祖教導我們,我們斷惡修善的所有一切功德迴向淨土,不求福報,這就對了,我們心就清淨了。迴向眾生,迴向實際,迴向淨土,千萬不要求眼前的福報。我們前面講過十波羅蜜,你布施決定得果報,你布施財一定得財富,布施法一定得聰明智慧,施無畏一定得健康長壽,這是定律。可是你要記住,布施是捨,後頭有得,得到之後又要捨;得到之後,你可千萬不要去享受,得到之後一不捨,麻煩大了,就又造成業惑塵。得到馬上捨的,那就是能淨一切業惑塵,你不迷惑。所以捨得這兩個字是個循環,那個地方不能把它圈成句讀,不可以。捨得,得了就捨,捨了再得,得了再捨,永遠在那裡循環不斷,那你就沒有錯誤了,這兩個字的意思算你真懂得、真明白了。你能這樣做,心開意解,你過的是菩薩生活。大得大捨,小得小捨,得了就捨,你就不錯了。龐居士為我們所示現的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你要懂得他示現教學的意趣,這樣才亦斷世間流轉苦,三界六道就擺脫掉了。

  我們念佛人在日常生活當中,守住這個原則,我們用這個方法來過日子、來工作,甚至於一切應酬,你這一句佛號就得力,無論在什麼環境當中,你能夠保持一心不亂。人如果能得一心不亂,就自在往生,那就是前面一首,你真正得到聖賢樂了,你真得到了,真的離苦得樂。不契入這個境界,離苦得樂是有名無實,只要你沒有辦法脫離六道,離苦得樂都是有名無實。你真正能往生,離苦得樂是真實的,那一點都不假。

  可是諸位要曉得,縱然你一生修得很好,臨命終時你的冤親債主都現前,你自己毫無能力,聽人擺布,這個很糟糕!如果這些人沒有常識的時候,他雖然是無心害你,好意也把你從極樂世界拉回來,繼續搞六道輪迴。為什麼?他捨不得你往生,他要把你拉來還搞六道輪迴。怎麼拉?一傷心、一感動、一把鼻涕一把眼淚,你這一聽到,看到這個心動了,西方世界去不成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一看這個樣子,那真的跟韓館長一樣,把阿彌陀佛嚇跑了!這是她老人家講的。把阿彌陀佛嚇跑,你去不成了。

  所以《飭終須知》太重要了,我記得我們印得很快,回來沒有幾天印的,聽說今天就沒有了,這是好現象,大家能夠這樣重視,這是有很大的幫助,所以馬上我們通知印刷廠再印五千本。真要看!淨土法門萬修萬人去,只要你做的如法,你按照裡面細節去做,沒有一個不往生。凡是念佛人不能往生,都犯裡面所講的過失。許許多多人無知,不是普通人,學佛的人甚至於法師,去助念的時候,一會兒去探探他鼻子呼吸有沒有斷,一會兒摸摸他頭還熱不熱,就糟了!

  這個小冊子裡面告訴我們,人在臨終的時候,特別是在八個小時,最好十二個小時,不管他什麼姿勢,決定不能碰他,也不要去試驗、探測,搞這些東西,那就是把他又拉回來,把他往生的緣分打斷了,那叫冤家債主。臨終時候他自己沒有力量,聽人擺布,你說這個多可憐!你遇不到善知識,怎麼得了!怎麼辦?我們自己照這個經上的教訓用功,臨終預知時至自在往生,不要人助念,不聽人擺布,這個高明!怎麼樣才能不聽人擺佈?你能淨一切業惑塵,你就不要聽人擺布了。

  館長往生全世界悼念。今天早晨黑龍江打電話來,黑龍江哈爾濱極樂寺住持方丈。極樂寺我還沒有去過,倓虛法師《念佛論》裡面講的修無師,就在那裡往生,自在往生,所以極樂寺我很想去看看,修無師往生的地方。人家為什麼往生那麼自在?就是他能淨一切業惑塵,沒有別的。他能做得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換句話說,他肯放下,我們為什麼不肯放下?放下就行了,一切放下,你就得大自在,不能有絲毫的沾染,不能有絲毫的留戀。順心意的不起貪心,違背心意的不起瞋恚,我們這個樣子,將來往生就不會聽人擺布。聽人擺布,你能不能往生,是打個問號在那裡,太難太難!

  所以《飭終須知》這個小冊子是有很大的功德,我讀了之後,把重要地方用紅筆畫起來,套色印出來供養諸位,希望大家特別留意。縱然這個臨終的人,他一生沒有聞過佛法,你能夠依照這個方法來處理,勸他念佛,他在這個時候一念回心,也能往生。符合四十八願裡面的十八願,臨命終時一念、十念皆得往生,那就是完全有善知識在旁邊開導護持,這樣才永脫輪迴,永脫十法界。

  第三句『摧伏諸魔及外道』。還是「能淨」這兩個字,能淨是清淨心,清淨心能斷煩惱,清淨心能出十法界,清淨心能摧伏諸魔及外道。什麼是諸魔?魔是折磨,《八大人覺經》將諸魔,諸魔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折磨,歸納為四大類。第一個是五陰魔,這是我們內部的,哪個人沒有?我們的身,身是色蘊、四大,我們今天講物質;除了物質之外,還有精神,精神是受想行識,這叫五陰,也叫五蘊,《心經》上講的:「照見五蘊皆空」。你真的有能淨心的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就照見五蘊皆空。《金剛經》上不是說得很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般若現前就照見五蘊皆空,你能夠照見五蘊皆空,就降伏五陰魔了。雖有五陰,五陰對你只有貢獻、只有利益,決定沒有絲毫的妨礙。可見得,歸根結柢,清淨心太要緊了!

  第二個是煩惱魔,煩惱是貪瞋痴慢疑惡見六個,六個根本煩惱。諸位想想,你的心地清淨了,這六樣也沒有了。清淨心裡頭如果有貪,你的心不清淨,什麼都不能貪。這個世間裡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決定不能貪。要知道,生一念貪心,就是六道的業因,你就別想出六道輪迴。縱然違背了自己的心意,也不能動一點瞋恚心;要是動一點瞋恚心,那你就又墮落了,這是魔,煩惱魔。

  愚痴是事理、是非不明,這愚痴!清淨心起作用是智慧現前,樣樣清楚、樣樣明瞭、樣樣不執著,這就不痴。貢高我慢是大煩惱,世出世間聖人都重視,都教導學人,儒家在《禮記》裡面,一開端就說「傲不可長」,那是世間聖人沒有意思超越六道輪迴,警惕你貢高我慢不可以增長。換句話說,就到此為止,不要再增長,再增長麻煩就大了!可是佛法是教我們了生死脫輪迴,那煩惱有絲毫就出不去,就是大障礙。

  所以我們看五十三參每一位善知識,對善財童子參學開示之後,自己謙虛,讚歎別人,恭敬別人,這是降伏慢的煩惱。你看這個善知識,絕對沒有絲毫貢高我慢的習氣。不但佛法如此,世間法也不例外。中國古時候諺語說,「學問深時意氣平」,學問從哪裡表現?從謙虛,從恭敬,愈是有學問、有德行的人,愈謙虛愈卑下。如果說學問很好的時候,現代人說值得驕傲,那就錯了!只要一值得驕傲,這種人就不值得人尊敬。

  《論語》裡面夫子有一句話說,他是假設的,假設有一個人他的才華像周公一樣,周公是孔老夫子心目當中最尊敬的大聖人。如果有一個人他的才華像周公之才之美,但是他有兩個毛病,「恃驕且吝」,這個人怎麼樣?傲慢,值得驕傲,吝是吝嗇。夫子說:「其餘則不足觀矣」。這不必談他了,那沒有成就!縱然有成就,他那個成就是一時的、短暫的,不能夠恆久,不是真實的成就。真正有成就,世出世間人都謙虛,哪有傲慢?哪有什麼值得驕傲的?所以「慢」這個字我們要解除。「疑」,是對於聖教的懷疑,對於佛菩薩經典的教訓,你要是懷疑的話,你就錯了!你對於佛菩薩的教誨要具足信心,要求解,依教奉行。「惡見」,是指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這是煩惱,六大類,這是魔、煩惱魔。你心地清淨,煩惱魔也能摧伏。

  除了這兩類之外,再來是天魔、死魔,死魔是什麼?你雖然很用功、很精進,你的壽命很短,你的道業還沒有成就,壽命到了,這個很麻煩,這是個障礙。壽命能不能延長?能!心地清淨,修積功德,壽命就延長,不要求壽命,自然延長。所以這四種魔沒有一樣不能摧伏的。天魔是什麼?天魔就是除了這三種之外,所有一切外界的誘惑都叫做天魔,都歸到這一類。現在的花花世界,到處都在誘惑你,叫你起心動念,叫你起貪瞋痴慢,那是屬於天魔。所以一個清淨心,四種魔都能夠摧伏。

  外道的意思是心外求法,這一點要注意,不是指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那你就完全把這個意思解錯了。佛法叫「內學」,從心性裡面求,你要是著相,著在文字相上,你也是外道,所以佛法講,隨文入觀,你才能得受用。佛說的話字字句句都是契入心性,你要在文字裡面打轉,那你就變成外道。唯有心地清淨才能夠領會,佛一說就悟了,就悟入了;去研究研究,研究研究是外道,怎麼能研究?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不懂怎麼辦?不懂,老實念就好了;老實念,你心清淨。清淨到一定的純度,你就覺悟了、就明瞭了。不能研究!這是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怎麼可以研究?外道的意思很深!你看,清淨心多重要!

  末後一句,『令我載此妙法乘』,這才真正是妙法,無上的妙法。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