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觀自在章  (第二集)  檔名:12-002-0002

  第一百一十九頁,第九行:

  疏【在補怛落迦山者。此云小白華樹。山多此樹香氣遠聞。聞見必欣是隨順義。】

  這一段也就是所謂南海落迦山的來由。『補怛落迦山』這個名稱是梵語,「山」是中國話,這也是屬於叫梵漢合譯。「補怛落迦」也翻作普陀,我們中國人習慣稱普陀山,普陀就是補怛落迦。山上它是以『白華樹』而得名的,這個樹是很平凡的樹,這就是代表的恆順眾生。這個樹是開小白花,小白花的香氣,因為滿山的樹多,所以這花的香,可以說遍滿這個山區。見到這個花,人也喜歡,聞到這個香氣,也能生歡喜心,這是取觀世音菩薩以三十二應身,有求必應,恆順眾生,取這個意思,所以這是隨順意。大慈悲行表現在事躬上就是隨順,若不能隨順,這就談不上慈悲,慈悲就是隨順義。

  昨天我在東海講演,有十幾位學生提了個問題,就是我們怎麼樣才能夠得到佛菩薩保佑?提出這個問題。可見得這些年輕人求佛菩薩保佑之心非常的懇切。但是你雖然有這個心,你求不到,佛菩薩不會保佑你的。原因在哪裡?與佛菩薩感應道交才得佛菩薩保佑,不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不是佛菩薩不保佑,是我們自己當中有障礙。佛菩薩心是平等的,哪有不保佑的道理?為什麼有人得到佛菩薩保佑,有的人得不到?這裡面原因很複雜,我們在講堂裡也常常提到過,有宿世的因緣,有現前的因緣。而且因緣又不只一種,有福德的因緣,有發心的因緣,有功德的因緣,種種因緣不相同。如果我們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具足,那怎麼會求得佛菩薩保佑?天天念經拜佛也不行,佛菩薩也不會跟你感應道交。像這些道理,我們都必須要明瞭。

  求佛菩薩保佑,第一個要發佛菩薩一樣的心,一樣的願,一樣的行,佛菩薩就天天保佑你,不會離開的,佛菩薩就在我們的周圍。佛菩薩的心,我常講的三心,平等、清淨、慈悲。我們是不是這三心?這三心就是菩提心。佛菩薩的願是要度一切眾生,我們有沒有度一切眾生的願?佛菩薩的行,就是觀音菩薩恆順眾生,我們能不能恆順眾生?諸位要能夠做到這三點,你是在念念之中都能見到諸佛菩薩。所以隨順是菩薩行,隨順而不著相就是如來行。所以雖然恆順眾生,自己心地是清淨平等的,這是用小白花來表法,表觀世音菩薩恆順眾生,平等的恆順,表這個意思。再看下面經文:

  疏【然觀自在或云觀世音。】

  菩薩有兩個名號,此地清涼大師給我們開示得很詳細。

  疏【梵云婆盧枳底。此云觀世。】

  這是從梵語翻譯過來的。

  疏【護公誤作毗盧譯為光也。】

  因為梵語這個音,婆盧枳底與毗盧好像很接近,所以古德翻譯的時候,有的時候音很接近就誤會,這情形也是有的,就是翻譯當中稍稍不謹慎,那個音就會弄偏差,那意思也就不對。毗盧遮那,前面我們曾經說過,毗盧翻作光明,光明遍照。這是說過去曾經有這麼個誤會,但是這個誤會是很快便糾正過來了。

  疏【溼伐羅。此云自在。】

  他還有一個名號叫『溼伐羅』,「溼伐羅」翻譯成中國意思叫自在。

  疏【若云攝伐多。此云音也。梵本有二。故令譯者二名不同。】

  講觀世音,講觀自在,在梵文本裡頭都有依據,就是梵文本裡面原來就有這兩個名稱,兩個名稱是指一個人。因此我們翻過來的時候,也翻作觀世音,也翻作觀自在。諸位要是看看《心經詮注》,周止庵的《心經詮注》,諸位去看看,它那裡面《般若心經》有十幾種,好像十四種譯文。十四種譯文,諸位仔細去看看,有翻觀世音的,也有翻觀自在的,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有這麼翻的。下面說:

  疏【而法華觀音品云。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即觀世音也。】

  這個『觀』是以智慧觀,就是以觀照般若來觀世間一切的音聲,觀照般若要是用在眼根裡面就是見性,見性見色法,這是觀;要用耳聽外面音聲,聞性聞一切音聲,這就叫觀音。聞性聞一切音聲,不是聞的聲塵,而是聞的聲性,以性見性,那怎麼不解脫?當然得自在,當然證解脫。我們現在之所以不能證得自在解脫,就是我們不會觀。天天念觀世音,實在講觀世音菩薩德號就是提醒我們要用觀不要用識,就是說要用六根根性去觀,不要用六識去緣外面境界。每念一聲觀音菩薩的聖號,就是提醒自己。可是他天天念都不會,始終沒有提起來我們哪一天用聞性去聞外面的音聲。如果我們不能用聞性去聞聲,不能用見性去見色,給諸位說,永遠不會證得解脫自在的。你哪一天用,你哪一天就證得,就明心見性。你現在用,你現在就證得,一證得,你自己就成佛,見性成佛。我們通常講分證佛,就是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你立刻就證得。你要是不會,不會,那就沒有法子。

  所以諸位要曉得,觀世音菩薩名號就是念念喚醒我們捨識用根,所以他有無量的功德。而我們怎麼樣?我們誤會了,以為天天念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你要保佑我,我現在有苦有難,你要保佑我,這沒有用處。觀世音菩薩真的能不能保佑?真的,只要你一捨識用根,一用觀照般若,觀世音馬上就在面前,你自己也就立刻變成觀世音菩薩。所以說不明教理,幾個人會念佛?幾個人會念菩薩?天天念觀世音菩薩,就跟二、三歲小孩唱歌一樣,有口無心,唱得一字不錯,聲音也很好聽,問他什麼意思,不懂。小孩是不懂,所以不發生效果,不能產生力量。由此可知,不管你用什麼功夫,功夫是行門,都要明理,不明理,念觀音菩薩這句德號也不得力。勉強說起來,只能說是種種善根而已,阿賴耶識裡頭多落一些觀世音菩薩名號的種子,就如此而已,念阿彌陀佛也是如此而已,這一生能不能起作用?不能。

  所以不明理,沒有法子談修行。那些人迷惑顛倒的,不想研究經教的道理,佛教要行,那個研究經教,說食數寶,他一天到晚在念佛,一天念十萬聲,念了一輩子,還是糊裡糊塗的,到臨命終時還是手忙腳亂,道理在哪?不明理。念了一輩子,沒有一聲佛號相應,你說這個可憐不可憐?可惜不可惜?他為什麼會有這個情形?愚痴、執著、成見太深,這是他自己的障礙。這就是佛法裡頭說少善根、少福德,縱然遇到佛法的因緣,因為自己善根福德太少,所以他不能成就。我們舉眼看看今天我們佛教界的,真正具備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的有幾個人?確實不容易。

  『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這是真的,一點不假,我們就不會觀。這個觀就是觀世音菩薩在《楞嚴經》裡面講自己修行的方法,「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就是用聞性聞一切法性,這就性成無上道,他這種修行方法在《楞嚴經》上。《楞嚴經》這一章,我們也特別印成單行本流通,便利諸位修學,這都是修觀音法門的。觀音菩薩他為什麼好像名氣這樣大,與我們眾生因緣這麼樣的深厚?沒有別的,就是恆順眾生。觀世音菩薩修隨喜法門,所以這個因緣就特別深,緣分特別厚,他隨喜。大劫難來前,過去印祖勸我們,勸念佛人,每天特別加持一千聲觀世音菩薩的名號,為什麼?求消災免難。我也曾經跟諸位說,我過去念佛念了好多好多年,連功夫成片都沒有念到。我在香港念觀世音菩薩才念到功夫成一片,有心、無心,心裡面常常起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不會間斷。觀世音菩薩確確實實是救苦救難!所以我們這一章要特別的細講,道理就在此地。我們必須要求與觀音菩薩感應道交,度過這一次空前的浩劫。在佛法裡面講,核子戰爭就是小三災,要度過小三災。依觀世音菩薩這個方法來修學,跟諸位說,決定可以度脫。我很有信心、很有把握,用這個法門小三災可以度過。這就是觀世音的名號所表的法門,所表的功德利益。

  疏【然彼經中初語業稱名滅除七災。二身業禮拜能滿二願。三意業存念淨除三毒。即自在義。】

  這些我在這裡不要多說,多說的話,說《普門品》了,統統是《普門品》裡面的。諸位《普門品》念得很熟,這一提就曉得了,咱們印象都很深刻,而清涼在此地特別指出來,這就是自在義。你看,七災滅了,二願滿了,三毒消了,這還不自在!可見得,觀世音裡面就包含著有觀自在的意思在裡頭。

  疏【而今多念觀世音者。語業用多感易成故。】

  咱們現在念觀音菩薩,真的,念觀自在的人少,念觀世音的多,因為音聲是屬於語業,容易感應。我們不能夠一天到晚禮拜,也很不容易念念當中去想觀世音,可是觀世音菩薩這個名號常常掛在口頭上,就容易起感應,為什麼?口裡念念觀音菩薩,就容易提醒心裡面的觀音菩薩,容易提醒。不但容易提醒自己,而且還容易提醒別人,別人一聽你念觀世音菩薩,就把他心裡面的觀世音菩薩也引發起來,所謂是自行化他,無量的功德。所以念佛菩薩名號,當然最好是要念出聲,出聲就能夠利他,不出聲是自利。出聲就能夠利他,叫別人能夠聽到這個佛號,聽到菩薩名號,阿賴耶識「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意思是在此地,這就是自度度他。這是說明,在佛法當中多念觀世音,道理也就是在此地,取容易感應道交。

  疏【今取義圓云觀自在。】

  『義』是指的義理,『圓』是講的圓滿,要取義理圓滿,說為『觀自在』。因為觀世音,這是只見功夫不見效果,這個名號裡頭。「觀自在」,觀是功夫,自在是效果,是有因有果。觀世音只說了因,修因,沒有說出果報;觀自在,觀就是觀世音,是修因,自在是果報,自在就是解脫。所以觀自在這個名號裡頭是有因有果,它這個義理非常圓滿。玄奘大師翻《心經》,一開端就翻「觀自在菩薩」。所以這個名稱比觀世音這個名稱在意思上要來得圓滿得多。

  疏【然觀即能觀。通一切觀。故云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這就說明『觀』裡面的含義,「觀」裡頭所含的義理是無量無邊的,能觀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所接觸的境界無不生智慧。我們在六祖大師《壇經》裡面所見到的,「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這就是能觀的功德,他能夠生無量無邊的智慧。六根的根性都叫做觀,就是以六根根性接觸外面的六塵境界都叫做觀,而不僅僅是用在眼根上叫觀,耳根上也叫觀,舌嘗味也叫觀,身覺觸也叫觀,意知法還叫觀,諸位一定要懂得這個意思。所以說是『通一切觀』。因此經上才有這四句偈,『真觀清淨觀』,真與清淨裡面所講的這些字眼,統統是說明我們真心理體,「真觀」就是用真心,而不是用的妄心,就是真如本性;「清淨觀」就是清淨心,一塵不染。『廣大』也是講本性,無所不包,無所不攝,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智慧』是稱性的般若,就是從真如本性當中流露出來的般若作用,「智慧觀」。『悲觀及慈觀』,這好懂,悲者是救苦,慈者是予樂,拔一切眾生苦,予一切眾生樂,這叫做慈悲觀。這幾句話,我們從表面上看起來,都是讚歎觀世音菩薩的,可是它當中最重要的意思,是喚起我們自己的真觀、清淨觀。我們自己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要真實,真觀就是要用真心,不要用妄心,真心才能得自在,真心才能夠證入一真法界,用妄心,決定做不到。

  再給諸位說,成佛作祖真是反掌之易,一點都不難。難在什麼地方?你就是用妄心,不肯用真心。你在講堂裡,現在把妄心換成真心,你就在我們講堂成佛了。諸佛菩薩千言萬語,苦口婆心就是勸我們回心轉意,勸我們能夠回過頭來。咱們就是不肯回頭,怎麼勸,也不行。聽的時候,不錯,點點頭,事實上不肯回頭,依舊用妄心。所以說成不了佛作不了祖,不能了生死,不能出輪迴。你只要一用真心,給諸位說,六道、三界、生死輪迴,統統都沒有了。不但六道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你所住的就是一真法界,這多自在。為什麼不肯回頭?佛講這個原因是罪業深重,業障太厚。實實在在是什麼?理不懂,道理不懂。千萬不要說,這經現在我已經懂了。給諸位說,你要懂了,決定回頭。為什麼不肯回頭?沒懂,所懂的是似是而非,沒有真懂,沒有究竟的懂。這就是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頭一再勉勵我們的,經要深解、要圓解。為什麼?他才能發生效果,他肯回頭。經解的不夠深度,你不會回頭的。解得不夠圓滿,有欠缺,你也不會回頭。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歷代祖師菩薩續佛慧命,普度眾生,就是喚醒諸位。這一喚醒,你念佛念一天就成佛了。你要是沒有醒悟過來,迷惑顛倒,你念上三大阿僧祇劫,還在六道,還沒有辦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要道理都懂得,那一天就成功。在《彌陀經》裡說「若一日」,一日就成功了,你就能上品上生,為什麼?能相應,你功夫得力了。如其不然,行持這邊要放下,要重視解門。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頭給我們提的建議,就是在初學佛過程當中解比行重要,為什麼?行是盲修瞎練;解圓了之後就行重要,行就證果。

  今天有許多人不求解,他就去修行,難怪修了多少年,自己沒有消息,沒有把握。不但沒有消息,沒有把握,給諸位說,不解理的人,容易造罪業,容易起增上慢。認為自己天天在修行,天天用功,看到別人不用功,他就誹謗人。真有那些菩薩在弘法利生,講經:那有什麼用?說食數寶。他不修行,還在誹謗,還在造業。不得了!麻煩大了。諸位想想看,他怎麼會得一心?心裡面充滿了嫉妒障礙,執著分別妄想。功夫,不但是一心得不到,就是功夫成片也不容易。功夫成片也得把世緣放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得能夠放得下,那功夫才能說勉強成片。世間還有得失,還有牽掛,功夫成片也別想得到,這是我們要牢牢的記住。

  我們自己要想成就,把那個不成就的毛病要去掉,不能成就那些障礙要把它排除,我們自然就成就。這些障礙再給諸位說,不是從外來的,是從自己內心生的。外面的障礙是不足以為道,給諸位說,力量非常薄弱,內心的煩惱,這是重大的障礙。所以先要把內心煩惱除掉,不受外面境界的干擾,我們自己才能夠得到一心,解行才有力量。所以文字是讚歎觀音,實際上是啟發我們自己的自性,這才是無量功德。如果單單只一味去讚歎觀音,與自己分上是毫不相干,那想想觀世音菩薩還希望別人讚歎他嗎?沒有這個道理。所以讚歎佛菩薩最主要的一個作用,就是啟發自己的心智,誘導他人入佛知見,這才叫是無量的功德。再看下面這一段:

  疏【世是所觀。通一切世。】

  『世』是表所觀的境界,就是通於一切世間。佛法將世間歸納為有情世間、器世間、智正覺世間。如果再把這個範圍擴大一點來講就是十法界,十法界就是十種世間。再要分,那是無量無邊的世間,全是所觀之境。底下舉了個例:

  疏【謂若山若海。】

  這是器世間。

  疏【若佛。】

  是智正覺世間。

  疏【若生。】

  是有情世間。

  疏【無不觀故。】

  這個『觀』,給諸位說,就是前面講的隨順,沒有不隨順的,沒有不隨喜的。

  疏【若云音者。亦是所觀。】

  我們凡夫感情重,尤其是自己有了苦難,總希望菩薩來救度我們,所以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面,對於這個音聲有所偏重。我們有所偏重,菩薩就隨順。你看看這個隨順的義趣,在在處處非常的明顯。

  疏【即是所救一切機也。】

  但是在這個地方,我特別要提醒諸位,現在這個世間,苦難地方太多了,眾生有苦,總有悲哀的音聲。再問一問,觀世音菩薩聽得見聽不見?聽見了為什麼不去救度他?這是我們不明佛理。我們觀念當中以為什麼?觀世音菩薩好像是個神,這一訴苦,他就來了。搞錯了,觀世音菩薩不是神,觀世音菩薩不是鬼,觀世音菩薩是什麼?前面講的,是我們的清淨心,是我們的真心,是我們的慈悲心,是我們的隨順心。所以明理,觀其音聲就能夠自救救他,明理才能夠度一切苦厄。《心經》裡面說得很明白,但是《心經》的意思太深了,天天念它,幾個人能懂得?「觀自在」,修這個法門的。修這個法門就是修最深的般若波羅蜜,「行深般若波羅蜜」。最深,最高,最圓滿的智慧,運用在我們現實的生活當中,這是觀世音,這是觀自在。「照見五蘊皆空」,這是證入一真法界的境界。諸位想想,他怎麼不得自在!所以「度一切苦厄」,不要說小三災,大三災也沒有了。這是最高深、最圓滿的智慧,自己度了,以這個智慧善巧方便去教化眾生,務必使眾生個個也證入這個智慧,個個都解脫了。所以佛法的功效是教學,其目的是在開智慧。佛教的教學宗旨是破迷開悟,只有四個字。破迷開悟了,自然離苦得樂。苦是迷才有的,六道生死輪迴是迷了的現象,就是一真法界迷了才現十法界的相,才現六道三途之相。你一悟了,悟了,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迷的時候有生死,悟的時候沒有生死;迷的時候有煩惱,悟的時候清涼。佛法的教學就是在破迷開悟。

  在佛法教學上,教學有教學的善巧,各個人的機緣不一樣。東海大學我也很難得去一趟,去年去過一次,今年苦苦的求,求了好多次,不得已去一趟。難得去一趟,我勸他們用三年的功夫,這三年背一部《楞嚴經》,或者是背一部《法華經》,老老實實照《了凡四訓》跟《感應篇》去修,修三年。這三年當中不要聽經,不要參加任何講座,一心一意去背一部大經,去修《了凡四訓》、修《感應篇》,三年之後,你再來聽經,再來參加講座,你就不一樣,為什麼?你有底子。從前人修學,無論世法出世法,為什麼幾年下來有很了不起的成就,道理在什麼地方?人家有根本。世間法裡頭,他接受過小學教育,小學教育就是背誦,學做人,知道灑掃應對。孔老夫子的教學,第一科德行,品德的修養;第二科言語,言語非常重要,言語要有分寸。諸位可以看歷史,一句話不謹慎、不小心會引起國際上的戰爭,會搞得家破國亡。所以佛法絕對禁止戲論。什麼叫戲論?就是沒有意義的話。佛絕不說沒有意義的話,佛一說話都是利益眾生的,沒有開玩笑的話,沒有隨便說的話,所謂多一句話,不如少一句話,心清淨,言語出口都是大慈大悲,利益眾生。所以小學的時候就教德行、言語應對,再一個就是背書。所以這個世間人他有成就,十年寒窗。在今天你看看小學六年,中學六年,大學四年,再研究所四年,二十多年比不了從前人家十年,為什麼?就是人家的教育有根本。我們現在是,像方東美先生所講的,博士學位得到了,方帽子戴上了,一肚子草包。真的,不是假的,是真一肚子草包,學無根柢。出家學佛,也沒有根柢,學了一輩子,出家人裡的草包。出家的教學跟在家的教學,精神上、宗旨上是一樣的,沒有兩樣。出家五年學戒,五年學戒是什麼?不是照那個戒條一條一條做,不是的,不要弄錯了,五年學戒就是學出家人的生活規定,就是學沙彌二十四門威儀。在家所修學的是學什麼?《禮記》裡面的「曲禮」、「內則」,《管仲》裡面的「弟子職」,這都是小學,是學這些。

  佛門裡的教育比世間的教育確實來得好、來得精嚴,儒家東西是散在各種經典裡面,而佛法裡頭把它集中起來就是「二十四門威儀」,這個五年當中學二十四門威儀。那個二十四門威儀,實際上就是儒家的灑掃應對,就學這個,學沙彌十戒,五年之後才有資格登壇受具足戒。五年學《沙彌律儀》是什麼?是品德上的修養,學做人,這個五年當中沒有資格聽講。從前寺廟裡面每一堂口裡面都有首座和尚講經,你這五年沒有修滿,沒有資格聽講;念佛堂,你也沒有資格去念佛;禪堂,你也沒有資格去參禪。為什麼?你是小學生,你不夠格。這個五年當中,解門上就是背書,你學那一宗的,師父一定指定這個經典叫你背誦。五年當中把你所應該要背的東西統統背熟了,你的品德修養及格了,你所背誦東西都背熟了,你才有資格受具足戒,才有資格聽講,才有資格進禪堂、念佛堂修行。

  我們現在沒有這個教育,所以我們搞一輩子比不上人家從前三五年的功夫。我們今天用三十年、用五十年的功夫,不如人家三、五年的功夫,原因在哪裡?人家有底子,我們沒有底子。我現在在外面教學,接觸的學生,我是苦口婆心勸他們,亡羊補牢,雖然苦一點,還來得及,只要大家覺悟,不要再好高騖遠,不要再三心二意,選擇一本好書,下苦功去背。《沙彌律儀》,弘贊法師他的註解就是《沙彌律儀要略增註》,註解得很詳細,我們一條一條照這個去做,別人不做,不管他,我照這個去做。你自己能夠真正照這個修學,能成為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你才能夠真正續佛慧命,把我們的文化、把大乘佛法從你手中復興起來。你就是諸佛菩薩再來,佛菩薩怎麼不保佑你?天龍鬼神為什麼不護持你?理所當然,毫無疑問的必定來護持你,我們為什麼不發這個心?所以你發大心,你發大願,才能夠與佛菩薩感應道交,才能夠得到諸佛菩薩護法善神日夜的守護你。如果再要糊塗下去,再要愚昧下去,跟你往來的都是些惡鬼。你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惡鬼屯門」,佛菩薩善神早就遠離你了。不是佛菩薩不保佑你,是你自作障礙,重重阻撓,阻撓著佛菩薩加持。

  這是講觀音,「音」裡面含的意思非常之多,要以聞性去聞音聲之性,這才能自度度他。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