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觀自在章  (第二十三集)  檔名:12-002-0023

  一百二十七面,倒數第二行:

  經【爾時觀自在菩薩。說此偈已。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薩大悲速疾行解脫門。如諸菩薩摩訶薩。已淨普賢一切願。已住普賢一切行。常行一切諸善法。常入一切諸三昧。常住一切無邊劫。常詣一切無邊剎。常觀一切諸如來。常聞一切三世法。常息一切眾生惡。常長一切眾生善。常絕眾生生死流。常入如來正法流。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好像上一次,我們這一段也曾經念過,這是「謙己推勝」的一段話。觀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補處菩薩,西方極樂世界跟一般的世界都很特別,譬如說我們娑婆世界補處菩薩是住在兜率天,必須到時節因緣成熟了,才降生在人間示現成佛,而西方極樂世界補處菩薩跟阿彌陀佛天天在一起,這是很不相同的地方。阿彌陀佛將來滅度,他一滅度,觀世音菩薩立刻就即佛位,當中並沒有間隔。並不像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還要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彌勒菩薩才降臨,當中有這麼長的時間間隔,在西方極樂世界都沒有這個情形。觀音菩薩成佛,將來他老人家滅度之後,大勢至菩薩也接著成佛,所以他們是連貫的,這是西方極樂世界殊勝之處。如果要說到莊嚴,可以說是後後超過前前。觀音菩薩與我們的緣分又特別的深,上一次也給諸位介紹這個問題,他老人家這樣的謙虛,對於別的那些菩薩都很尊敬、很推崇,這正是叫我們學習之處。實際上,諸位都曉得,觀音菩薩久遠劫就成佛了,這是一位大慈大悲倒駕慈航的人,並不是真正是等覺菩薩,而是如來退居在等覺菩薩位,對人還是這樣謙虛、還是這麼客氣。我們今天學了多少,有什麼值得驕傲的?這是應該要記住的,要向觀世音菩薩學習。

  諸位同修在這一生當中,我們要有決定性的成就,昨天給諸位說過,唯有淨土法門。我們看看歷代的這些大德們,他們在教理上,可以選擇任何一部經典,一門深入,而在行持上,可以說無不是選擇淨土法門,做自己真正皈依處。這一點我們總得要仔細去觀察、去體會。自古以來,這些大德都這樣做,當然有他的道理,所以我們的修學也得要效法古人,在淨土上求一門深入。淨土法門很多,譬如像三經就是三種不同的法門,《十六觀經》著重在觀想,《無量壽經》著重在願行,而小本《彌陀經》則著重在持名,方法不一樣。我們仔細去衡量衡量,畢竟是持名來得方便。但是持名一定要明理,明理才可以斷疑,疑斷了,信心就堅固。淨土法門能不能往生?古大德說得很好,完全在信、願,信心堅固不堅固,願力堅定不堅定,有深信切願一定可以往生。研究經論的道理,無非就是破迷起信,發願求生淨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品位的高下決定在持名的深淺,就是功夫的深淺。

  在學佛的同修當中,有不少人非常嚮往彌勒菩薩,大家都希望著將來彌勒菩薩成佛,他自己可以做彌勒菩薩的上首弟子,就像釋迦牟尼佛會下的舍利弗、目犍連之流,所以有不少修彌勒淨土的。在我想與其修彌勒淨土,倒不如修觀音菩薩淨土也好。所以自古以來,修淨土有專念觀世音菩薩的,生不生西方?當然生西方,一樣,決定沒有兩樣。這是我奉勸諸位,念阿彌陀佛可以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專念觀世音菩薩也能生西方極樂世界。觀音菩薩成佛之後,經上講那個世界比現在極樂世界還要莊嚴。這我們想像的時候,能想像得到,譬如我們老總統做總統的時候,我們這個台灣大家的生活水準能過得去。新總統就職之後,我們的水準天天提高,為什麼?天天在進步。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如此,也是天天在進步。這是我透個消息給諸位,諸位要選擇法門的話,選擇阿彌陀佛、觀音菩薩,或者大勢至菩薩都好。要選擇彌勒菩薩的淨土,我覺得有相當困難,沒有多大的把握,是不是真正能夠生到兜率天是個問題,因為兜率天的標準比極樂世界的標準要高很多。這是講到觀音菩薩,值得我們效法的。

  理論與持名的方法,在淨土宗裡面講都是一樣的,是相同的。《華嚴經》講到修行,就是勸我們念佛。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一位善知識吉祥雲比丘,我們《四十華嚴經》講的,在《八十華嚴》叫德雲比丘,這是一個人,教給善財童子就是念佛法門,到最後參訪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由此可知,你要問問,善財童子他主修的是哪一個法門?念佛法門,求生極樂。這是我們可以全然肯定的,經裡面是這樣。當中這五十三參,給諸位說,這是日常生活。實在上就是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學佛是事事無礙。無論你在世間,學習某一種學問、技能,從事於某一種職業,都可以學佛,都可以修無上道。尤其是都可以學念佛法門,善財童子就是學的念佛法門。確確實實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理圓極了、頓極了,頓超法門。善財童子一生成佛,五十三參圓滿就成佛了,跟《法華經》龍女一生成佛是一樣的,都是圓頓大法。看到這個次第是有順序,從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正是經上所說,「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漸修跟頓超是一不是二,這才是大圓滿。

  菩薩在此地告訴善財童子,他自己所修的只是大悲門。大悲著重在應用上,尤其是大乘佛法,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觀世音菩薩所修行的這個法門,就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大慈大悲是根本,三十二應身,普度一切眾生是方便門。他謙虛、客氣,說他只得『此菩薩大悲速疾行解脫門』。實際上這一門就圓攝一切行門,沒有一門不包含在裡面。學觀世音菩薩,從哪裡學起?給諸位說,要從慈悲心學起。沒有慈悲心,那個方便門不是觀世音菩薩大悲門。觀世音菩薩大悲門是從慈悲裡面生起無量無邊的方便,無一方便不是慈悲。觀世音菩薩示現,給諸位說,絕不止三十二種,三十二實在講是大類,每一大類裡面無量無邊身,每一種身裡面又無量無邊相。所以我們學觀音法門,千萬不要一提起觀音就想到白衣大士,無量無邊相當中只知道這一種。我們看看古人所畫的「觀音變相圖」,就有三百多種不同的面貌,那都是觀音菩薩,男女老少,各種不同的身分。菩薩無身無不身,能現種種身,眾生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樣的身形。現的,善的面孔也好,惡的面孔也好,總而言之都是大慈大悲。在餓鬼道裡面現鬼王身,你看看一般放焰口,放焰口焰口台對面紮的焦面大士,焦面大士就是觀世音菩薩在餓鬼道現的鬼王身。這是一門含攝一切門,實在講這是總持陀羅尼門。

  但是這個大慈大悲心,不是說我們想發就發能得起來,沒有那麼簡單。如果是那麼簡單的話,那每一個人都成為觀音菩薩、都成佛了。我們很想發大慈大悲心,可是就是發不出來。原因在什麼地方?我們到處來看,大慈大悲心是從清淨心裡面生出來,心不清淨就障礙慈悲。我們很想發大慈大悲心,像佛菩薩一樣,為什麼一遇事就變質了?這就是我們心不清淨。心一接觸境界就受染污,障礙了本有的大慈大悲。所以諸位真正要想發慈悲心,先修清淨心。我們也很想心清淨,為什麼清淨不了?再給諸位說,心所以不能清淨,是我們的心在境界裡頭不平,不平等,你就沒有辦法修到清淨。心接觸境界,心裡就是起伏不定,這個心怎麼能清淨得了?清淨心像這個水平靜一樣,水不起波浪,這是淨。清淨心起的作用就是大慈大悲,一切萬象照得清清楚楚。可是那個水要想靜,偏偏有風吹,風一吹水就起波浪,要淨,淨不了。

  由此可知,佛法講修心,根本是講修平等心。平等心怎麼個修法?在綱領上說兩種修法,一個是修布施,布施就是捨,要能放下,放不下,心就不平等;第二個方法要領是忍辱。一個要布施,一個忍辱,才能把這個心修平。在一切境界裡面,不為境界所困擾。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諸位想想,修什麼?就是修這三心。他在一切境界裡面去歷練,練什麼?什麼境界都接觸練平等心、練清淨心,什麼境界都看,什麼樣法都聽,在見聞覺知當中,不取於相就是布施。心裡不著相就是布施,如如不動就是忍辱,能受得了,決定不動搖,所以平等心的功夫一天比一天深,清淨心的功夫一天比一天圓滿,慈悲心一天比一天廣大,就修的這個,無量無邊的法門目標就這麼一個。我們現在做不到為什麼?就是心隨境轉,心在境界裡面不平等,而且我們還不知道在修平等,不曉得,一味著相的修行。著相就是放不下,著相就是不能忍。這是講我們如果要修大慈大悲門,要曉得,像楞嚴會上所講的,「最初方便」,也就是最初下手之處,然後才有成效可言。一切諸佛菩薩對於一切眾生,無不是謙虛,唯有謙敬,才能有成,而成就實在表現在謙敬之中。

  下面推崇別人的幾句話,『諸菩薩摩訶薩』,這一句「諸菩薩」是指初發心到三賢位的菩薩,諸菩薩。「摩訶薩」,一般是指登了地的菩薩,從初地到等覺。我們從這一句話當中看,觀世音菩薩推崇人,不是說你這個菩薩已經是多少地位了,連初發心也包括在其中。初發心的菩薩,觀世音菩薩都對他很尊敬、都很推崇,真正做到不輕後學、不輕初學。佛在經論上常常教給我們,對於初學菩薩,我們要禮敬、要讚歎、要供養,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初學菩薩也有許多種類,拿《華嚴》判教就有五種,小、始、終、頓、圓,有圓教的初學菩薩,有頓教的初學菩薩,也有小教的初學菩薩。《華嚴經》裡面,當機的是指圓教,雖然指圓教也遍攝小、始、終、頓,可以說是無機不包,一切眾生之類都含攝在其中。我們發心學佛,這是初學菩薩;沒有發心,你要有心去培養,那也是初學菩薩,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到。

  佛法到今天,衰到極處,眾生苦難也到了極處。原因在什麼地方?我們可以說是疏忽了佛法,才遭這樣的劫難。怎麼疏忽?對於初學菩薩沒有禮敬、沒有讚歎、沒有供養。沒有就罷了,還要想種種方法去摧殘、去障礙,這就是今天眾生普遍災難造成的因素。我們讀經,要明瞭這個道理。大家都疏忽了,我們來提倡,提倡一定要從自己做起。換句話說,對於初學菩薩一定要恭敬、要讚歎、要供養,要處處盡心盡力去照顧、去成就他。我說這些話,諸位不可以有一個死的概念,哪一個人發心出家,我去照顧他,這固然是對的,那只是你見到一,還不知二。在家發心一樣是菩薩,你看看五十三參裡,在家菩薩比出家多,多得太多了,所以要曉得出家照顧,在家還是要照顧。出家菩薩,對他禮敬、讚歎、供養,在家菩薩一樣,要以平等心對待。

  再給諸位說,你要是一個菩薩,你才會照顧菩薩;你不是菩薩,你不會照顧菩薩的。你如果真是菩薩,第一個你就把你兒女看成菩薩,你要去照顧他。你對他要有敬意,敬什麼?他將來是菩薩,他是佛,他要普度眾生,所以你要供養他、要培植他。諸位要能懂得這個意思,菩薩眼睛裡面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心是平等的,沒有偏好的。心是平等,但是眾生機緣不平等。什麼叫機緣不平等?有的能接受,有的現在還不能接受,時節因緣沒到。機緣成熟的,先度他,後熟的後度他,還是平等心,決定沒有偏心。所以他心是清淨的,大慈大悲,沒有一點欠缺。這是菩薩摩訶薩意。

  是那些菩薩摩訶薩,『已淨普賢一切願』,「普賢」叫大願,十大願王是綱領,每一願廣大無邊,真正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願願都如是,所以說是稱性的大願。「淨」是清淨,也是圓滿,唯有圓滿才是清淨。這是第一句,讚歎諸菩薩的清淨大願。第二句說『已住普賢一切行』,「行」是方便,自行化他,自行是一,清淨平等;利他行,正是像《楞嚴經》裡面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住」是安住,安住在普賢大行之中。下面都是講一些行法,這兩句是總綱,菩薩法的總綱,一個是願,一個是行。願是屬於慧,行是屬於福,福慧雙修。『常行一切諸善法』,無法不善,為什麼?稱性。性是純善的,換句話說,他的心是清淨平等慈悲,所以無行不善。這些行表現在哪裡?就在本經裡面所講,五十三位善知識所代表的,是普賢菩薩一切善行。這裡面包括的有外道、有逆行,像勝熱婆羅門的愚痴、甘露火王的瞋恚都是善法,為什麼?他們這些行是從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生起的,表面上看到這是惡法,實際上是真正的善法。而我們凡夫就是做盡一切的好事,真正是行善,可是心裡面還是心意識,沒有平等,心不清淨,幹的那些都不是善法。那個善法叫人天的善法,不是真正的善法,真正善法是稱性才叫善法,你行一切善的時候,你心不平等,你心不清淨。世間人行善,善惡之善,不是真善。稱性之善是善惡二邊都離開,這叫真善。世人所行的是相對之善,相對就不平等。行門裡面一切善法擺在第一,就是教給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修行人下手之處。

  『常入一切諸三昧』,三昧是定,「諸三昧」,無量無邊的三昧。什麼叫無量無邊的三昧?因為境界無量無邊,你在一切境界裡面都能如如不動,這就是入一切諸三昧,這也是修行人頂重要的事。我們聞到別人有盛名,我們心動不動?心動了,我們三昧失掉了。見到別人得到利養,我心動不動?心動,沒有三昧,沒有定。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擺在面前,都不動心。聽到了,不動心;見到了,不動心;接觸到了,還是不動心,這叫入無量三昧。什麼都不動心,你是念阿彌陀佛的,阿彌陀佛來了,你動不動心?你要一動心的話,三昧失掉了。所以我們念佛功夫不到家,阿彌陀佛不現身給我們看,如果他現身給我們看,那可害死我們。我們念佛求的什麼?求的一心不亂,念到這個心剛剛念平了,差不多像水定下來,阿彌陀佛一來,等於又丟了一塊石頭,又起了波浪。阿彌陀佛一來,「好放心,我見阿彌陀佛了」,就完了,功夫全都失掉。所以佛不給你現身,叫大慈大悲,為什麼?他曉得你受不了。

  所以我們要想入三昧,學佛真正有成就,佛來了也不動心,見到跟沒見到一樣,這叫功夫。你功夫果然到這個時候了,佛就現身給你看,大慈大悲,來做什麼?考一考,看看你是不是真不動心?你還沒有這個程度,怎麼能考你?愈考愈糟糕,不能考,一考你那些功夫都失掉。所以三昧無量無邊就是這個意思。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萬事萬物都不動心,都能夠隨緣而不攀緣。隨緣是受用,是享福,是福報;攀緣是造業。隨緣心是清淨的,是如住三昧之中;攀緣,心是不清淨的,心裡面生妄念、生煩惱。所以會修行的,無論什麼境界,順境也好,逆境也好,他心總是平靜的。順境隨緣,逆境也隨緣,隨緣就自在。你們住在圖書館的幾個人,晚上怕鬼。鬼來了,太好,跟他談談天、談談佛法,勸他學學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多好!有什麼害怕的?鬼來找我,與我有緣,我行菩薩道,正好度他。不學佛,不明理,說怕他,還情有可原。學佛、明理之人,鬼跟人沒有兩樣,一律平等看待。他跟自沒有兩樣,自他不二。這才是有一點點功夫,有一點點心得。所以自己心要清淨,不為境界所動,這才能轉境界。

  『常住一切無邊劫』,這是講時間,這一句就是一切時都在行菩薩道,而沒有中斷。『常詣一切無邊剎』,這是說處所,這個一切處,前一句是一切時,這是一切處。『常觀一切諸如來』,上求佛道,這一句是上求。『常聞一切三世法』,這以下是講下化。這是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我們要下化眾生,不聞三世法,不能夠度化眾生。『常息一切眾生惡,常長一切眾生善』,這是下化方針。念念當中,要息眾生之惡,息惡生善是有標準的。我們拿五乘佛法來講,人乘有人乘的標準,天乘有天乘的標準,看眾生的根性,他是哪一種根性,適用於哪一種的標準。標準不能用錯,用錯就出麻煩。正好像禮法一樣,中國禮法是適合於中國人用,搬到外國就不適用,外國的禮法搬到中國來,中國人也不能用。所以善惡給諸位說,古時候有古時候標準,現在有現在標準。中國有中國地方的標準,在外國有外國的標準,不相同。中國的古禮,男女授受不親,這是禮,古時候的中國禮;現在中國人見了面也拉拉手,古今不相同。你們看到外交禮節,在電視上看外國的大官到中國來訪問,他見了面,還要抱一抱、還要親一親,你都看到鏡頭。那要是在古時候的人,那不是嚇壞了嗎?

  所以這個善惡標準有古今中外不相同,在佛法裡面講也是人天、小乘聲聞、菩薩各個都不相同。所以前面一句話重要,「常聞一切三世法」,你才能通權達變,曉得這個眾生他生長在什麼時候、什麼處所,他是什麼程度,他適合於哪一類的善惡標準。最高級的善惡標準,我們是以本經來說,本經是《華嚴經》,是一乘佛法,那就是一乘的標準。一乘的標準,是以見性不見性為標準,稱性這是善,不稱性的是惡;換句話說,墮在心意識裡面是惡,明心見性是善,這是講最高的標準,是一乘佛法的標準。一乘佛法的標準,我們要曉得,我們要嚮往。再給諸位說,自己可以修,但是不能對人。為什麼?你自己有這個志向,向一乘標準上去努力、去發憤。你要是教給別人,別人未必,各個人志趣不相同,不能夠去勉強別人。自行可以,化他一定要隨緣,這是大家一定要曉得。化他隨緣,才能夠造福世間。所以說,「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道理就在此地。你自己修行,你的標準提得是愈高愈好,你成就愈快,而你化他的功德才愈趨於圓滿。

  一般講教化眾生,在中國這個環境裡面,是以五常:仁、義、禮、智、信;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以這個為善行的標準,合於五常八德,這是善;違反了五常八德是惡。我們中國這個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以這個為善惡標準。在佛法人天法裡面,以五戒十善為標準,初級的、一般的標準。實際上,嚴格的說這個標準也是名字相同,境界不相同。人間有人間的五戒,天上的五戒,就比我們人間的五戒境界要深一些。阿羅漢有阿羅漢的五戒,菩薩有菩薩的五戒,乃至到等覺菩薩他也有他的五戒。所以說名字相同,內容不一樣,境界不一樣,像這些我們都要曉得。不曉得,戒律沒法子持,也不能夠持得好。

  『常絕眾生生死流』,「生死流」就是六道輪迴,生死流轉。菩薩念念當中,要把眾生在六道裡面救出來,這就是常絕眾生生死流。將眾生從六道裡面挽救出來,這是一個小成就,真正叫他脫離苦海。諸位要曉得,你要把眾生從苦海當中度出去,你自己一定有能力了生死,超越輪迴;自己都沒有能力,而把別人度脫離開苦海,沒有這個道理。所以自己一定要有能力。因此我們對於六道輪迴,它的理論、它的現象都要徹底的明瞭,然後自己才能超越,才能教給別人超越的方法。

  『常入如來正法流』,「正法流」就是指的菩提道,成佛之道。從此之後,破迷開悟,常住在覺道上,就是如來正法流。這是度眾生真正做到圓滿究竟,入如來一流了。菩薩大願如是,要把眾生度到如來地,願才圓滿。給諸位說,觀世音菩薩就是這樣,他成佛了,退到菩薩位上,把別人都度成佛,他自己還住在菩薩位上。我們以前講《地藏經》,大家讀過,地藏菩薩就是如是,他的學生成佛的,無量無邊,都成佛了,他老人家還當菩薩。所以《地藏本願經》諸位一打開,你看序分裡面所講的,他方諸佛都來集會,那種盛況真是空前,一切經裡面我們都沒有見到那樣殊勝的法會。十方諸佛都來參加,為什麼?那一些諸佛都是地藏菩薩的學生。成佛了,老師雖然還是菩薩,老師有事情還是要到。絕不以為我已經成佛,你還是菩薩,你有事情我派個代表去就行,我自己不必親自去;不行,老師就是老師,老師的事情,你自己再高的地位,還是要親自去,不能派代表。這正是教我們尊師重道,觀音菩薩跟地藏菩薩一樣,沒有兩樣,你從這幾句話當中就能看出來,前一句是拔生死之流,後一句是教他得證如來,與如來同一流,不是與菩薩同一流。

  我們學佛,實在講最大的障礙,就是沒有這個心,見到別人比我高的時候,心裡面就七上八下,忌妒障礙。幾個人見到別人比我高的,生歡喜心?太好了,有幾個人?這是我們學佛最大障礙。這個障礙去不掉,給諸位說,我們這一生,佛法聽聽而已,阿賴耶識種種種子而已,這一生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給諸位說,不能,不要講求別的,就是往生帶業往生都障礙住。所以我們學,從哪裡學起?聽到別人好,聽到別人有比我們超過的地方,我們要歡喜讚歎供養,盡心盡力去幫助他、成全他。諸位要能發這樣的心,我敢保證你,你這一生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決定有成就。你一定可以滿願,為什麼?你這個心就是菩薩心,你這一點心與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就相應。見到別人好,自己就放不下,這是大障礙,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沒有這樣的人。所以我們念佛念得再好,持戒持得再好,都不能夠相應。這是我們千千萬萬要記住,外面沒有障礙,障礙在自己。

  向下一段就是善財童子他的心得報告。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