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觀自在章  (第二十六集)  檔名:12-002-0026

  第二行,最後一句開始:

  經【於諸惡鬼部多等。黑蛇醉象及師子。痴火毒害蔽慈心。及餘種種諸危難。】

  從這個以下是讚歎觀世音菩薩「業用深廣」,業就是講事業,觀世音所辦的這些事,用是說功用,既深又廣大無邊。第一句是指餓鬼道而說的,『惡鬼部多』也是指鬼道所屬一類的,『等』把地獄道也包括在其中。第二句是講畜生道,『黑蛇醉象及師子』,可以說是指毒蛇一類的,我們一般講毒蛇猛獸。第三句是指內心裡面含毒,對前面兩句來說,前兩句是境界上的毒害,這是內心之毒。『痴火毒害』,「痴」是指的愚痴,「火」是指的瞋恚,意思是包含了貪瞋痴三毒,將自己大慈悲心障礙了。『及餘種種諸危難』,這些在長行裡面我們讀過,像《普門品》、《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所說種種之危難,用這一句把它包括了。這一首裡面講的是諸難。

  經【重苦繫縛所傷迫。一切恐怖無依怙。世主一味大悲心。平等救彼眾生類。】

  後面這一首是讚歎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前面兩句是說眾生受苦難逼迫的狀況,『無依怙』就是沒有依靠,確確實實眾生在世間無依無靠。不但我們這一生當中沒有依靠,生生世世在六道輪迴裡面就沒有依靠,要是平心靜氣仔細去想想,實在是可憐憫。小孩的時候無知,以為父母是依靠,等到你自己做父母,你才曉得,自己靠誰?誰能做我們真正的依靠?所以佛法裡提出來,真正皈依處。換句話就是真正可靠之處,靠什麼?這是我們學佛首先要明瞭的,要找到的。如果我們在學佛這個過程當中,把真正皈依處找到了,將來的修學一定有進步、有進展。要是皈依處沒有找到,換句話說,你連立足之處都沒有,修學就用不上力,這個很要緊、很要緊。這個地方教給我們觀世音菩薩為我們做皈依處。『世主一味大悲心』,「世主」就是指觀世音菩薩,為我們做世間主,做我們的依靠。他憑的是什麼給我們做主?憑「一味大悲心」,『平等救彼眾生類』,憑的這個,就是慈悲、平等,這是真正皈依處。

  我們皈依觀世音菩薩,如果把觀世音菩薩當作一個人,我們來依靠他,諸位要曉得,這是靠不住的。佛在大經大論裡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相怎麼能靠得住?佛法教我們求真實,我們要依靠真實法。慈悲是真實的,平等是真實的,所以皈依觀世音菩薩就是皈依自己的大悲心,平等救護眾生的,決定可靠。你在這上修學,修學得愈圓滿,你才會發覺真正可靠,確確實實遠離一切恐怖苦難。好像前幾天電視裡面播演的「路」,演得是王貫英先生,有一個專題在演他的事蹟。他到台灣來的時候,已經有五十歲了,覺得自己年歲太大,做什麼也不行。所以每天在街上撿字紙、撿垃圾,拿去賣錢。諸位想想,那能賣多少錢?他把這個錢累積起來,在書店裡面買書,買一些好書贈送給海內外的學術團體,現在自己還辦了一個圖書館,不但我們國家表揚他,這個世界上多少國家尊敬他。他也是個平凡的人,而做極平凡的事,自己沒有念過書,吃了很多苦頭,一心一意希望什麼?底下一代年輕人多讀書。社會給他比喻是今日之武訓,確實他能當得起。武訓,給諸位說,是中國的聖人,王貫英是今天的聖人。

  聖賢人的事業,都是極平凡的事,一點都不奇怪。由此可知,古聖先賢教給我們,人人可以為聖賢,問題就是你幹不幹?佛跟我們講人人都可以作佛菩薩,我們肯不肯做?他是撿二十年的破爛,今天世界知名,不僅是中國,世界知名。這是撿破爛撿了二十年成績的表現,什麼心?大悲心,平等心。他如果要學了佛,那做得就更圓滿。王老先生這個大悲心,在佛法四種慈悲裡面,是眾生緣慈悲。如果懂得佛法,把這個境界提升到法緣慈悲、無緣慈悲,那他的成就與佛菩薩就沒有兩樣。他所做的工作就是救苦救難,真正在那裡腳踏實地的做復興文化的工作,傳播聖賢的種子,平等救護一切眾生,這是希望我們能夠效法。諸佛菩薩捨己為人,這是真正皈依處。所以讀經一定要曉得,要是說一味依賴佛菩薩,這是錯誤的。要效法佛菩薩的德行,這是正確的,這個才叫做學佛。下面一段是講菩薩「依正妙嚴滿眾生願」:

  經【妙寶葉石為勝座。無等蓮華之所持。百千妙福之所成。眾妙蓮華所圍繞。】

  這一段一共有三首偈,這是第一首,是說菩薩依正莊嚴。第一句是講菩薩的寶座,這一首也都是說殊勝之處。『無等蓮華之所持』,諸位要曉得,凡是說這些依報,或者是正報,都是從表法上說的。「蓮華」表法的意思,我們在《法華經》經題裡面已經說過;「無等」是無與相等的。這是說蓮花之好,好到了極處,找不到能夠跟它相比的。諸位要注重的是表法的意思。『百千妙福之所成』,如果沒有福德,換句話說,也沒有殊勝的莊嚴。由此可知,這個殊勝的莊嚴與福德有密切的關連。世出世間法是一樣的,莊嚴是自然的,要緊的是在修福,福德圓滿了,依正莊嚴自然現前。世間人求莊嚴,而不知道修福,他所求得的,可謂費盡心機,但是他求得的莊嚴,還是過去生中所積的餘福。過去生中要沒有修福,沒有餘福,他今天怎麼求,也求不到。所以一個通達明理的人,他在享受當中,一定知道培福、知道修福,這樣的福報才無有窮盡。『眾妙蓮華所圍繞』,這也是從比喻上說、從表法上說。

  經【極妙身光清淨色。從真勝義而成就。諸天種種上妙供。咸共讚歎仁功德。】

  這一首是讚歎菩薩正報之妙。第一句是讚菩薩的身相。『身光』,清淨色相,光明色相。文字很少,含的意思非常之多,菩薩有身光也有放光,在我們一般人所講叫光彩、風度,都是屬於用光字來代表。『色』是指我們的色相,身體的健康,用這一個字來代表。第二句說菩薩的色身光明。我們現在世間,要想自己色相光明之好,求什麼?求科學技術去美容、去化妝。不錯,是能得到一時的,很短暫;效果失掉之後,那人真難看,真是連鬼都不如。這是愚痴。佛菩薩不需藉這些外來的因緣,而是從內發的。『真勝義而成就』,「真」則不妄,不是假的。所以美容、化妝都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自己本來面目,真則不妄。什麼叫「勝義」?勝是殊勝,義是理體,換句話說,是從真理而生的,是從內往外發的,這是真理,這是我們應該要曉得。

  佛的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在讀佛經時候看到,成佛之後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來修相好。這一百劫的時間修什麼?完全修福,換句話說,過去修行當中,當然也是福慧雙修,還嫌修福不夠,成佛之後,再有一百劫的時間專門來修福。福報圓滿,身相自然好,自自然然就是個福相,人見人喜歡,人見人敬仰,以這個身相來接引眾生、來度脫一切眾生,這個身是勝義之身。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讀到過,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也曾經給諸位細細的介紹過。三身是一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那就是勝義身,自然生清淨色相,妙寶光明。『諸天種種上妙供,咸共讚歎仁功德』。這也是福報,人天自自然然來供養,而且以最上、最妙之物的供養具來供養菩薩。後一句就是讚歎,禮讚供養,讚歎仁者,仁者是指觀世音菩薩,是指他的功德。剛才我跟諸位說過,像王貫英這二十年所做的,中國、外國都讚歎他的功德,這是以身示教,做一個榜樣給我們看。他是一文莫名,諸位想想他今天的功德,他走遍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哪一個國家都歡迎他、都尊敬他,只要他想去。諸位要問問,這是什麼原因?二十年所修的功德,為世人所敬仰。下面一首是滿眾生願:

  經【於尊能發清淨意。速離一切憂怖心。眷屬快樂共歡娛。一切妙果皆圓滿。】

  『尊』就是指觀自在菩薩,凡是見相聞名,親近菩薩之人,都能發清淨之意,這個『意』在我們現在講就是志願,能發清淨志願,效法觀世音菩薩,向觀世音菩薩學習。『速離一切憂怖心』,一切憂愁恐怖的念頭立刻就消除。為什麼?諸位果然能生起真正的大悲心,確實憂愁恐怖沒有了。為什麼?你所看的、你所想的是一切苦難的眾生,自己要想什麼方法來幫助他們、來成就他們,把自己給忘掉了。而沒有大悲心的人,念念當中就想到自己,我自己怎麼辦?我將來怎麼辦?我依靠誰?愈想愈苦,愈想問題愈多,愈想愈恐怖,愈想愈憂愁,憂悲苦惱永遠不能夠解脫,可是大悲心一生起來就沒有了。

  下面兩句,這是講的果報,滿眾生願的果報。『眷屬快樂共歡娛』,善財所讚歎表面上所指的是觀自在菩薩落伽山一會,無量菩薩圍繞,觀世音菩薩的法眷屬。我們修學,無論是內眷屬、外眷屬、法眷屬,都包括在其中,沒有不歡樂的,為什麼?智慧福德感召一切眾生。『一切妙果皆圓滿』,微妙之果報,我們俗話所說有求必應,無願不滿,這叫妙果,沒有不圓滿的。這些話諸位要記住,絕不是妄語,句句都是實在的話。我們自己修學,所以有障礙,所以得不到像佛經裡面講的這樣圓滿的功德、效果,原因在什麼地方?是我們對於經義了解不多,信心薄弱,沒有能夠完全依教奉行,沒能做到。要真正照這個方法去做,見到效果,不會超過三年。古人所謂「七年小成,九年大成」,怎麼會沒有成就?所以功德利益之殊勝,確實是無比的,關鍵就是要徹底了解經義。所以佛法教學當中,是解在行之先。我們現在一天到晚說,我要行、我要做,理論不懂,只是盲修瞎練。結果,真正要像古人所講「事倍功半」,那還算不錯,我吃一倍的苦頭,還得到一點效果。吃了一輩子苦頭,一點好處都沒有得到,這是很冤枉的。

  由此可知,解是非常重要。像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教給我們,他說我們初學要跟老師,要選擇老師。如果有個老師修行很好,他對教義不懂;另外一個老師修行很差,破戒、破齋,什麼都談不上,但他對教義很懂,這兩個人你跟哪個學?江味農居士教給我們,要跟懂教理的人學。我們想想,這是什麼道理?理論懂得了,修行在個人,那是你自己的事情。等於說兩個走路的人,一個人走路很辛勤、不休息,天天往前面走。你問他認識路嗎?他不認識路,他只會走路,他不認識路。另外一個人坐在那裡休息,不走路,在那裡玩,但他認識路。你要走路,你先要找那個認識路的,你再問問他,路怎麼走法?他不走,坐在那裡,你可以走。那個走路的人不認識,你跟著他走,好了,你不曉得走到哪裡去。所以解在行之先,信解行證。如理如法的修行,很快就見到成就,很快就能證得圓滿,也可以說很快就能滿眾生願,自己智慧、福德圓滿了,就滿眾生願。

  下面有六首偈,可以說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清涼大師科判裡面,是「悲隨萬類」,就是恆順眾生。恆順眾生要依什麼來順一切眾生?依大悲心。「拔苦慰安」,拔眾生之苦,安慰一切眾生,與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是同樣的意思。這一段文字比較長,我們一段一段的來看:

  經【大海龍王住自宮。及餘居處諸龍眾。常懼妙翅大鳥王。搏撮傷殘受諸苦。】

  這也是從比喻上說,『龍王』,龍怕大鵬鳥,大鵬金翅鳥牠是以龍為食,所以這些諸龍對於大鵬鳥是最感到恐懼的。

  經【或有眾生入大海。遇風鼓浪如雪山。若遭摩竭欲來吞。恐怖驚惶無所救。】

  這是說一類入大海從事於貿易,遇到海難,船或者是沉了,或者是翻了。這個時候最怕的是什麼?『摩竭』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鯨魚(大鯨魚),怕被這些大魚吃掉。在古時候古註裡面註的大魚、鯨魚這一類。這時候『恐怖驚惶無所救』。

  經【或遇醉象而奔逐。種種厄難之所纏。至心憶念大悲尊。如是一切無憂怖。】

  『醉象』是指什麼?就是狂象,象發狂了,牠見到人就要追、就要殺人,諸如這一類的厄難產生,這個時候想逃避都逃避不了。也許我們要問,我這一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來救我了嗎?這個事也有,但是不常有。你命不該絕,菩薩就來救你;你命該這麼死的時候,你就見不到菩薩來救你。那念了之後,憂怖就沒有了嗎?憂怖是真沒有,這個是不假,這個時候心是定的,心是大慈大悲。縱然是捨命了,捨命也有分,捨命是這一報身應該這麼死法,死了之後神識來生比這一生還要好,一定的道理,為什麼?你臨命終時念觀世音菩薩,心裡面是觀世音菩薩。諸位要曉得,險難當中要懂得佛法,你這個病苦過去的時候,那這個福德因緣殊勝多了。譬如害病,害病的人,病重痛苦的時候,不但佛號你不會念,聽到佛號都討厭。一生念佛的人,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臨命終時人給你助念的時候,討厭極了。

  這事我見過,我那時候出家在臨濟寺,臨濟寺有個大護法,台灣銀行襄理林道奇居士,非常虔誠,臨濟寺念佛會他們發起的。他是癌症去世的,臨終的那一、二天,我們到那裡去看他,他搖頭,佛號聽不進去,聽了就討厭、就厭煩,他說他才曉得這一關不容易突破。可是人遇到災難的時候頭腦清醒,這個時候一心念佛、念佛菩薩名號,確實還真能往生。正是經裡面所講的,臨命終時正念現前。他被老虎、被象吃掉的時候,在沒死之前這一念的時候,沒有一點瞋恚心,沒有一點恐懼心,「你要吃我,好,我就布施給你」,心是定的。在你最後這一聲,一念佛號,如果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相應。所以這樣的捨身是殊勝功德,也可以說是殊勝的因緣,哪裡有恐怖憂愁?狂象來踏你,或者是毒蛇猛獸要來吃你,都有前生的業緣。因緣果報,本來如是。

  昨天晚上我們法會圓滿,有一位張先生帶了他的兒女,超度他的太太。他太太怎麼過去的?是早晨起早的時候,她每天早晨起得很早,都有出去散步的習慣。她住在南門市場那個地方,到國父紀念館那邊散步,被一個小孩騎腳踏車撞了一下,撞倒,腦震盪,兩個多小時以後走了,那小孩十六歲。所以她家裡的兒女都很大,他說老人這樣過去了,雖然是沒有病苦,沒有害病,兩個鐘點以後就過去了,心裡總覺得是不安,好像是橫死。我昨天就跟他講安士高到中國來還兩次命債的事情,他們一聽的時候,心裡比較舒服多了。小孩不是有意撞她的,無意的,就跟安士高還命債的事情很相近,可惜的就是什麼?老太太不是學佛的。如果要是學佛的時候,臨命終時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那決定去了。七十多歲,算是福報,好像是七十八歲沒有病苦,到這麼大的年齡,還一次命債。懂得佛法的人看法跟世間人看法是兩個看法,不是一個看法。你要調查調查台北市的腳踏車撞人,一天不曉得撞過多少次,也沒有人死掉。正是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都有因果的。

  所以學佛首先要記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修善因,一定有善果。如果老太太是個虔誠佛教徒,天天念觀世音菩薩,也許她這個劫難就免了,就能夠躲避掉;躲不過的時候,臨命終時念佛,你決定能往生,命債還完之後,自己早生佛國。所以像這些道理我們都要懂得,然後才真正做到大難臨頭的時候,決定沒有恐怖、沒有憂慮,心是在定中。一切災難都害不了你,不但害不了你,一切災難給你做增上緣,來幫助你,來成就你。但是世間人他不曉得,他認為是某人遭難、某人不幸,那是世俗的見解,不是佛菩薩的正知正見。我們學佛,要學的是正知正見,不能像世俗一般的見解,那就錯了。

  諸佛菩薩,在修菩薩道的過程當中,捨身受身就跟我們穿衣服、脫衣服一樣,太平常了。為什麼?知道沒有生死,捨身受身不是生死。但是世間眾生認為這個是生死,執著生死才有生死的恐怖,如果不執著,曉得生死的真相,對於生死,恐怖就沒有,憂慮也沒有。如果再深入一層的看,像《楞嚴》裡面所講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是講的真實話,諸佛菩薩是如此,我們也是如此。所不一樣的,諸佛菩薩覺,我們迷;諸佛菩薩了解事實的真相,我們不了解事實的真相,不同的就在此地,就是迷悟不同。除了迷悟之外,佛菩薩跟我們沒有兩樣。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這個雖然不是一大段,可以算是一小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