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觀自在章  (第四集)  檔名:12-002-0004

  我們從這段開頭念起:

  經【爾時善財童子。蒙居士教。隨順思惟。一心正念。入彼菩薩深信解藏。得彼菩薩能隨念力。憶彼諸佛出現次第。】

  從這句講起。這段經文都是敘述在前面一位善知識鞞瑟胝羅居士那裡所得到的法門。這一句是說,這個『憶』就是憶念,憶念,我們一般講就是念佛。念『彼諸佛出現次第』,這個「出現次第」是從諸佛示相上說的,也就示現吉相上講的。也就是說佛的應化身,才有次第可以能夠憶念,要從如來法身上說是沒有次第,唯有應化身才有次第示現,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經【見彼諸佛成等正覺。】

  此地所講『彼諸佛』,它含義是很廣泛,就事相上說,是指已經修因證果的這些諸佛,我們常說的過去諸佛、現在諸佛。要從深一層的意思上來看,不但包括了過去現在,還包括著未來。未來是哪些?未來就是一切眾生。佛在大經裡面跟我們說得很多。當你自己成佛的時候,普見大地一切眾生同成佛道;同成佛道裡面,給諸位說,沒有先後。只要你成佛了,不會說是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比我成佛早,他就資格老,不會有這一念。如果有這一念,決定沒有成就,那依舊是在迷而不是在悟。這種情形,我們可以從個比喻當中去體會。佛性好比是大海,好比是海水,我們眾生就好比大海水裡頭起的這些水泡;如果成佛,這個水泡消失了,水泡沒有了,融成大海。水泡有很多個,我們在相上看,有先破了就消失,有後消失的,但是只要一消失,跟大海是同一個相。你在這個裡面找不到哪一個水泡先消失,哪一個水泡後消失的,那痕跡找不到,無始無終,沒有界線,沒有方所,沒有先後。因此只要成佛,一定是同時,絕沒有先後可言的。如果有先後,決定沒有見性,有方所,也沒有見性。

  佛給我們說次第,這是常說:佛依二諦說法。依俗諦,完全是凡夫的知見,換句話說,沒有見性人的知見說次第,而在佛自己見解裡面沒有次第,這就叫次第與無次第是圓融的。《華嚴經》裡面講行布圓融,行布是講有次第,隨俗而說;圓融是隨真而說,如來親證的境界而說。悟了的人說圓融也可,說次第也可,所謂橫說、豎說都可,為什麼?心地清淨,絕無染著。可是沒有悟的人,說次第是顛倒,說圓融還是顛倒,為什麼?諸法實相自己沒能夠親證得。正如同荷澤大師初參六祖,所謂是隨語作解,完全都流入戲論。這是說明學佛一定要以悟為宗,不管你是學哪個法門,淨土法門也不例外,一定要開悟。《華嚴經》完全是悟後的境界,所以他的當機者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證得法身這些大菩薩們。這裡「見彼諸佛成等正覺」,成等正覺是示現八相成道,這是從相上去看。如果從性中去看,無成,無不成。相上看,有成,有不成。所以這一句話裡面包含的意思非常的廣泛。

  經【持彼諸佛所有名號。】

  名號品裡面,我們講大意也介紹過了。就相上看,諸佛名號,像世尊給我們說的《萬佛名經》、《三千佛名經》,這是從相上看。要是從理上看,稱性而說,諸位應當要明瞭,一切名號無非佛之名號。為什麼說佛名號?名號都是離心,既然離心,當然是平等的。這個意思相當之深,能夠見到這一層也就是見性。所以見性之人,一切名號都是佛號,這是見了性。沒有見性的,他著相,哪是佛號,哪個不是佛號,他在名號裡頭起分別心、起執著心。所以我們要想想,我們為什麼不見性?我們的分別執著太重,哪一天把分別執著打破了,你就見性成佛。你一日分別執著不破,那就是凡夫。從凡夫修到小乘,都不是簡單的事情。為什麼?凡夫修行是有修有證。我們不要說別的,修到一個小乘須陀洹,初果。初果,要怎麼個修法?要把八十八品見惑,要去得乾乾淨淨,才能證個小乘須陀洹果,很難。證到須陀洹果之後,還要天上人間七次的往來,這才能證到四果羅漢。諸位要算算時間,不曉得多少億萬年?你去算去。

  人間壽命短,天上壽命長,七次往來,麻煩可大了,何況這個往來裡頭,還有隔陰之迷。就現前我們要破見惑,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不是一個容易事情,這些錯誤的見解。所以權小是在事相上修,執著於事相,不達理體,這個修法,確確實實是事倍功半,吃很多很多的苦頭。圓頓根性的人,他通達事理,他的修行方法是理事相應,事事稱理。在修行過程當中,反而比權小來得容易,成就還高。但是他最難得的就是解理,權小不解理。他之所以能夠解理,就是他放得乾淨,什麼都能放下。權小之所以不解理,捨得不乾淨,權教小乘世間法他不執著了,他也不分別了,佛法放不下,這不能見性。阿羅漢、辟支佛放不下偏真涅槃,所以涅槃障礙了他。權教菩薩放不下六度四攝,權教菩薩修四攝、修六度,著相而修,心不得清淨,這是障礙了見性。

  大乘菩薩天天在幹利益一切眾生修大福報,心裡怎麼樣?乾乾淨淨一塵都不染,他真放下。唯有真正放下,他才能夠建立一切佛法,所建立一切佛法,即非建立一切佛法,套《金剛經》的句子來說。這是人家所不相同的所在,也是我們所做不到的地方他能夠做到。實在講,不是我們做不到,是我們自己不肯做。我們捨不得,放不下,我們依然還是心為境轉,自己在境界裡頭作不了主宰,被境界所轉。凡夫外道、小乘權教菩薩,哪一個不為外境所轉?境界裡頭,所謂有粗境界、有細境界,粗境界不能轉動他,微細的境界還是能轉他,所以他不自在,他作不了主。

  我們受持佛名號,我們就沒有辦法把一切名號都轉為阿彌陀佛。實在講,佛祖歷代善知識教給我們念佛的,就是轉佛名號,而是我們自己不會。你看佛祖教我們念佛人二六時中不要忘了佛號,我們修淨土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教下也是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修《華嚴》的念南無本師毘盧遮那如來,要曉得念阿彌陀佛,一切名號都是阿彌陀佛,沒有一個名號是例外。所以念佛人,聽到一聲佛號就阿彌陀佛,就是把那個佛號音聲轉成阿彌陀佛,自受用的是阿彌陀佛。念念轉,聲聲轉。我們念佛的人也有懂得的,懂得他懂得事,他不懂得理。見到事,見到相,或者聞聲,他就阿彌陀佛,有口無心,口裡是這麼念,很如法,內心裡頭沒有把境界轉過來。內心裡頭要能轉境界,這一句阿彌陀佛才念得有受用,才能夠得利。念念都如是轉,就不見世間的善惡,時時如法觀照,這才見到自己的過失。

  一念沒能轉境界,這叫失念,這就是過失。有一念為境界所牽,這就是罪過,心為什麼被境界牽?心為什麼被境界左右?這是六祖大師教給我們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要緊的是見自己的過,自己的過太多太多了。剛才給諸位說,一念為境轉,就是自己過。我們要學學什麼?就是要學在境界裡頭不為境界轉,禪宗有個比喻「如同木人看花鳥」。這是比喻,不是叫你真正做個木頭人,真正做個木頭人、做個石頭人,那是死的,不是活的,那泥塑木雕的佛像不都成佛了?哪有這個道理?不是這個道理。這是個比喻,比喻我們自己心在境界裡,不為境界所動,成天眼亦見、耳亦聞、身也接觸,心不動。所以大乘菩薩跟小乘人修行,他不一樣,小乘人修淨,遠離境界叫淨,大乘人淨,在境界裡不動心,叫淨。

  這個大乘跟小乘禪定境界也不相同。小乘人修定,入定有定的相,端坐面壁,如如不動,他有定的相;大乘菩薩修定,沒有定的相,他定在心。可是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一定是先小後大。我們中國人實在說起來,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一等聰明人。佛法一到中國來,我們真是大小都兼修,取大乘的理,取小乘的相。你看看我們中國人受戒跟外國人就不一樣,中國人這個戒是三壇戒一起受,又是小乘,又是大乘,菩薩比丘,比丘是小乘,菩薩是大乘。中國真沒有純粹的比丘,中國叫菩薩比丘,形式上是小乘,內心是大乘,用大乘的理論,用小乘的事相,是這樣修法的。所以他的成就很特殊、很高,真正是容易成就。如果一味就是我學大乘,嫌棄小乘的事相,大乘很難,很不容易成就。用大乘的理論,又能守定小乘的事相,確實成就才高。這是我們講到如何來受持佛號,有理有事,不可以不知道。不知道,這個稱名雖然是很勤苦的一天念十萬聲佛號,感應的力量很薄弱。所謂感應,就是這句:

  經【觀彼諸佛所證法門。】

  『門』是指見性之門。『法』就是見性的方法。佛法講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種明心見性的門徑、方法。『證』是什麼意思?「證」是契入。講到契入,本經在經題裡面「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入就是證入,清涼大師給我們解了有三種,有身入,有心入,最重要的是心入,心入,身當然入。身入,心不入,那還是假的,不是真的入。心怎樣入法?能證之智,所證之理,理智融成一個,這叫做入。還有能證之智,所證之理,智與理還有界限,沒有入。所以入好比什麼?水乳交融,這才是入。水跟油放在一起,不入,你看看水是水,油是油,它不入。要教人,我們再把這話說得淺一點,事與理合一,事是什麼?我們日常生活,我們的日常生活跟真如理體合而為一,理就是事,事就是理。眼睛所見的是理性、是清淨法身,耳所聞的也是清淨法身,清淨法身是理體。理體在哪裡?一切事都是理。古人是沒有法子,說一個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都是真性變現之物,一切相是性之相,就好比以金作器,那一切器是金之器,所以器就是金,金就是器,金跟器是相融的。以這個道理來類推,森羅萬象都是真性顯現的,所以相是性之相,性是相之性。性就是相,相就是性,見相就是見性,這才能夠契入。我們現在見相不是性,當然不能見。證入的境界,沒有一相不清淨,沒有一相不平等,所以心清淨,外面境界相是清淨的;心污染,相也污染。平等清淨,這是自己入了境界。

  再說,入這個境界,自己曉得不曉得?自己曉得,別人不曉得,誰入,誰知道。比我們高程度的人知道,同程度的人知道,沒入的人不知道。入了這個境界,自己很清楚、很明白,沒有分別。我們自己沒有分別,世界沒有成住壞空,真正是了生死超三界。不但我們真性不生不滅,一切萬象也不生不滅,真正是圓妙極了,圓極,妙極,這才是真實的受用,才是真正的解脫自在。這種真實的功德利益,幾個人曉得?人人羨慕,實在講,人人本身就具足。既然本身具足,何必去羨慕別人?自己本來有!自己沒有才羨慕別人,還情有可原,自己本來具足。本來具足的,現在為什麼得不到受用?佛給我們講,分別、執著、妄想,所以不能證得。不能證得,並不是喪失了,並不是我們沒有。這個不能證得,說實在話就是不能享受,自己有,不能享受。諸佛菩薩有沒有法給我們說?給諸位說,沒有法可說,他說什麼法?所說的一切法,都是對治我們的分別執著妄想。假如我們把分別執著妄想,統統給它捨掉了,諸佛要是見到我們,正是禪宗所謂說口掛牆壁,把那個嘴掛在牆壁上,沒有用處,沒話好說。他之所有那麼多話說,就是因為我們放不下,分別執著妄想放不下,他才有話說。由此可知,分別執著是大病。我們提到病就害怕,還有一些充好漢的,死不怕,聽到病就怕,哪裡曉得分別執著妄想是大病。生病,小事,不足以為道,這個大病害得我們無始劫一直到今天迷惑顛倒,生死流轉,還有比這個病更重的嗎?沒有了。

  我們今天學佛,修善事,還是免不了執著。免不了執著,給諸位說,只能叫世間善事,與佛法不相應。假使我們一切都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做世間的惡事都是佛法,為什麼?與法性相應。我們念佛、持齋,甚至於在講堂裡弘法利生,如果要是執著,都叫世間善法,來世人天福報。這個人天福報還講的純善去修,如果裡面還帶著有嫉妒、瞋恨,福報是有福報,到三惡道去享去了。諸位總該記得安世高的同學,做宮亭湖的湖神,那是畜生道享受,他的身是蛇身,就像我們現在所謂的龍王廟,去做龍王。前世是三藏法師,明經好施,就是瞋恚心不斷,而那個瞋恚心比起我們現在來說,太微薄了。他是個三藏法師,教理通達,說法利生,又喜歡布施,在那時候的生活是托缽,托缽的時候,托到這一餐飯,要供養得很好,飯菜都好,很如意,他吃得很舒服;托得不好,心裡就很難過,我一天到晚為眾生忙碌,眾生給我的報酬、供養就這麼一點點,心裡面就有一點忿恨的意思,結果他來生墮到神道,畜生身,畜生裡面去享福。我們拿安世高這個同參比一比我們自己,我們在明經好施上,能不能比得過他?我們的嫉妒瞋恨是不是比他輕?明經好施上不如人,嫉妒瞋恨比他要強上千萬倍,他還在畜生道,我們要到哪一道去?麻煩大了。所以認真去想一想,我們這一生搞的什麼?美其名為學佛、學道,學的什麼?貢高我慢,嫉妒瞋恨。學的什麼道?學的三惡道;修的什麼行?修的三途行。

  你們諸位看看灌頂大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後面人家舉出一百條的因果,第一條是念佛念到地獄道裡去了,我過去也跟諸位提過。念佛是個好事情,怎麼念佛會墮在地獄道?很難叫人相信。我那時候學佛不久,特別就是為了這個問題到台中去請教李老師。我提出這個問題之後,李老師說很好,把同學們統統召集起來,向大家來解釋這個問題,提醒我們注意到,念佛要不如法,也墮三惡道。那是什麼?李老師給我們解釋,裨販如來,打著念佛的旗號,騙取信徒的恭敬供養,恭敬供養少了,還要發脾氣,還要生瞋恚。看到別人得到這個利養多了,嫉妒;自己得到利養少了,對信徒要瞋恨,這樣的心,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果報念到阿鼻地獄去了。所以我們自己不明理,給諸位說,盲修瞎練的多;你要是不盲修瞎練,不可能的事情。諸位要曉得,煩惱習氣無始劫就帶來的,這個力量太強大了。

  我們讀《百法明門》,十一個善法力量很薄弱,禁不起境界的考驗,煩惱的力量太大、太強烈。煩惱是帶我們到三途去的,十善是引導我們到三善道享福的,二十六個煩惱是引導我們到三途受苦去的。我們要認真去檢點檢點,我們是親近十善厚友,還是去交結二十六個煩惱?二十六個團體大,勢力是雄厚,你跟他做朋友沒好處,可是怎麼樣?偏偏去交上,無始劫來就不肯捨棄。十善聽起來是好,好是好,很冷淡,不肯與它往來。不要說明心見性契入如來所證法門,就是人天福報,我們都不容易得到,從我們現前這種深重的習氣上來看,太難太難了。誰能夠轉移我們自己?誰能夠救自己?給諸位說,救自己的,轉變自己的,還是要靠自己。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沒有這個力量。如果佛菩薩要是真有這個力量,他早就把我們都度成佛了,沒有這個力量。佛只能把這個利害得失與一些事理給我們說清楚,修行要靠自己,誰也幫不上忙。

  既然幫不上忙,給諸位說,諸佛菩薩對我們眾生有沒有指望?沒有。為什麼?幫不上忙,你成也好,你不成也好,他心清淨。他天天說,天天給你做增上緣,你取與不取,他無動於衷。諸佛菩薩要是對我們有期望,好像父母對兒女一樣有個期望,有期望怎麼樣?天天就掛在心裡,心就不清淨了。所以諸佛菩薩有弘願,沒有期望之心,這樣才相應。他要沒有弘願,為什麼天天說法?為什麼天天來勸告?這是他的弘願。他心裡對任何人沒有任何指望,他心清淨,他心平等,心無著於偏愛,沒有偏心,這是我們要覺悟。「觀彼諸佛所證」,我們自己要曉得效法諸佛證入實相,念佛要證得一心。

  經【知彼諸佛具足莊嚴。】

  『具足』就是沒有一絲毫的欠缺。『莊嚴』是什麼?唯有清淨是真正的莊嚴。小乘法裡面是以戒行莊嚴,大乘法是以禪定、般若莊嚴,所以「具足莊嚴」就是指的三學、三慧。道場的建築陳設是以無盡的莊嚴來表三學三慧之法,是屬於表法的。表法就是屬於慈悲,慈悲的德用。一天說到晚,眾生聽了嫌煩、嫌囉嗦,把這些相陳設在這裡,你看不厭,愈看愈美,相裡面就是說法。所以現相跟說法是不二。《華嚴經》我們也算是很熟悉了,《華嚴經》自始至終,凡是佛答覆大眾請問的,完全是示相,沒有言說,示相答,放光現瑞來答覆,而以言說來解釋是諸菩薩。可見得佛法最重視的是現相表法,現相表法看懂了,不必言說,看不懂,再以言說來講解。言說是什麼?言說就是註解說明事相的,看懂了,不必再解釋。菩薩所解釋的,我們聽了還是不懂,祖師再加以註解,再將菩薩所說的這個意思把它化淺了給我們說明,使我們能聽懂,只是如此而已。

  諸位說,菩薩有沒有言說?沒有言說,他的言說是解釋事相的。佛沒有言說,菩薩也沒有言說,歷代祖師的註疏也沒有言說,無言說中建立言說,言說即非言說,所以這是清淨莊嚴。我們學佛的人示現給眾生看,就要像諸佛一樣,示什麼相?清淨莊嚴之相。心清淨,我們身清淨,我們居住的環境清淨,叫人家一到你這個地方來首先得一個概念,清淨。你看與這個清淨心它就相應。如果到這個地方一看一團亂糟,代表什麼?你心不清淨,你心裡頭也是亂七八糟。所以諸位,你要是去參觀一個道場,不要看別的,你就看到人家很清淨整潔,一塵不染,我們對它的評估就很高。這裡面所住的人,不是一個單純的人,不是一個普通的人,有學問、有道德。我們在《華嚴經》看得多,善財童子參訪,沒有見到主人先看到環境,說這環境種種的清淨莊嚴,那就曉得主人了。境界都這麼清淨莊嚴,那主人還用得著說嗎?

  所以每一次初見善知識的時候,總是先見依報,再見正報。見到境界,就曉得這裡的人。諸位要懂這個道理,你看一個人,還用不著去看他,還用不著去跟他談話,用不著。真正有學問高明的人,看看他的環境,就曉得這個人,就能知道他的學問道德功夫的淺深,就可以曉得他將來的成果,一看就明瞭。看一個家庭也是如此,那個家庭是興旺的家庭,一定是整齊清潔,因為整齊清潔是要全家人保持的。家裡人都能夠整齊清潔,就證明這一家人心地清淨勤奮,這個家他怎麼不興旺?看一個社會也是如此,看一個國家也是如此。所以你到國外人家國家去參觀去,雖然言語不懂,你就這麼看一看,心裡就曉得,這個國家有沒有前途?這個國家的國力現在是興還是在衰?一看就明瞭,瞞不過的。所以像這些地方,我們會了,一樣會了就都會了。有這種能力,到外面去觀光、去遊歷,才真正有所收穫!不是到那去玩玩,看看風景。

  聽聽聲音也曉得它的興衰,也知道它的存亡。那個高明有學問的人,聽聽你說話的聲音,你咳嗽的聲音,就曉得你還能活多少年。這不是假的,人就像一部機器,機器運轉,聽聽聲音,這聲音很強壯,這個機器壽命很長,還很新。衰老的聲音,差不多快完了,沒多久了,音聲佛事。所以你要會,無論從色相上、從音聲上,從任何一個方面,都能看到全貌。不會的,怎麼樣跟你講清楚,怎麼樣跟你看清楚,還是不懂。學佛就是要學智慧,就是叫我們對於一切法明瞭,絕不迷惑、不顛倒,所謂是一聞千悟。諸位想想,他怎麼不自在!有什麼問題解決不了!

  好,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