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三集)  1996/1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5-011-0003

  請掀開經本第八面,倒數第二行: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是故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時。欲自無惱而解脫者。除滅一切諸業障者。應當捨離憒鬧之處。住阿蘭若寂靜林中。於不應修而修行者。及諸嬾惰懈怠之屬。皆當遠離。但自觀身不求他過。樂於恬默。勤行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行。若欲於彼諸眾生等。深生憐愍多所饒益。應以無希望心清淨說法。】

  這一段經文,還是前一段的總結。「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是故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時,欲自無惱而解脫者,除滅一切諸業障者」。彌勒菩薩為了我們向世尊請教,在末法時期,也就是現代的社會,我們學佛應當要修幾種法,才能夠保持安穩得度?世尊告訴我們四種法,說完之後,又說了四種,總共八法。說完之後,又囑咐彌勒菩薩,其實囑咐彌勒菩薩就是囑咐我們大家,彌勒菩薩是我們的代表人。這一段話非常重要。

  「於後末世五百歲時」,就是指的現前的社會。

  「欲自無惱而解脫者」,我們要想自己沒有煩惱,而能夠得到解脫。「解脫」兩個字很重要,我們讀解(謝)是破音字,當作動詞講;如果讀解是當作名詞講,把煩惱解除。解﹙謝﹚是把煩惱解除,脫是了脫六道生死輪迴,這才算是成就。如果不斷煩惱,不能夠了脫生死輪迴,就不算有成就。無論修什麼法門,修得再好,也沒成就,你依舊還要搞生死輪迴。所以這兩個字非常重要,可以說是我們現前修學的目標。

  「除滅一切諸業障者」。我相信第一個目標,有這個意願的人不多;但是這個目標,好像一般聽起來很多,大家都希望消業障。了生死,很少人還有這個觀念,但是消業障很普遍。如果你希望消除一切業障,一樣是這八種法,可見得這八種法非常重要。

  「應當捨離憒鬧之處」,要離開熱鬧的場所。我們是凡夫,不是再來人!那個再來的佛菩薩,他們修行跟我們不一樣。所謂大乘法中,在熱鬧裡面離熱鬧,這個不是普通人。如果我們學他,在熱鬧裡面去離熱鬧,一定墮阿鼻地獄,所以這是決定學不得的。

  這部經到後面告訴我們,初業菩薩跟慧行菩薩不一樣。慧行菩薩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他們行,他們是真的是「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我們是初學的菩薩,生死就是生死,煩惱就是煩惱,絕對不是「煩惱即菩提」,我們做不到!

  我們一定要明瞭,自己是什麼樣的身分、什麼樣的程度,應當怎樣去修學。環境對於我們這個心情一定有影響,凡是不好的環境,叫我們身心不能得清淨的環境,一定要遠離。教我們離開熱鬧的場所,胡鬧的場所。

  「住阿蘭若寂靜林中」。雖然這一句話,似乎是對出家人說的,在家人要想成就,也不能避免。

  這一句經文,現在怎麼講呢?就是你要選擇住家的地方。我們住在什麼地方好呢?住在一個安靜的地方。我們中國人,特別是現代在台灣生活的人,熱鬧變成習慣了,突然清淨,好像受不了的樣子。我們在外國見到在台灣住慣的人,到美國他住不習慣。美國太清淨了,居住的環境很寧靜。它的區分劃得很清楚,商業區裡面決定不能住人,住宅區裡面決定沒有做生意的,他們講求環境的寧靜。雖然鄰居相距不遠,鄰居的音聲你決定聽不到。這是美國現在住家環境,他們的要求很符合我們經上所說的。有一些退休的中國老人到美國去了,住在那個環境覺得太寂寞、太無聊了,所以他住不住。這就是熱鬧場合習慣了,突然叫你安靜下來,反而受不了。

  但是佛告訴我們,修行人一定要居住在清淨的地方。「阿蘭若」是梵語,意思就是寂靜之處。古時候,安靜的標準是牛叫的聲音聽不到。因為修行人多半住在山野,農村裡面都有農夫養的牲口,牛叫的聲音最響;牛叫的聲音聽不到,這個地方就稱之為「阿蘭若」。「寂靜林中」,我們要體會這個意思、要體會這個境界。這是選擇修學的場所,選擇我們住家的處所。

  下面三句是「於不應修而修行者,及諸嬾惰懈怠之屬,皆當遠離」。這一句教給我們遠離惡知識。這一些人、事對我們修行有妨礙的,我們要遠離他。

  「於不應修而修行者」,諸位想一想,什麼是不應修的?這些人天天在修,修什麼?修貪瞋痴!修貪瞋痴的果在三惡道。我們修行想成佛,他修行想變餓鬼、畜生、地獄,這是應修的。

  但是這個世間修三惡道的人太多了,也許就是我們自己!所以你要反省、要檢點,自己有沒有貪瞋痴?你這個貪瞋痴的習氣嚴重不嚴重?如果有,而且嚴重,要用方法來對治。用什麼方法?佛教給我們用戒定慧來破貪瞋痴。「及諸嬾惰懈怠之屬」,就是這一類的,說之不盡!都是與佛教誡相違背的,我們都要遠離。

  「但自觀身不求他過」。這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洒心易行」。

  真正修道之人,常常要反省、檢點自己的過失,不要專看別人過失。看別人過失,這是最大的障礙,你修學佛法功夫不得力,不能成就。念佛,不但是一心得不到,功夫成片也得不到,原因在哪裡?天天看別人的過失,天天說別人的過失,在造業!雖然是口裡念佛,心、行都在造業,你怎麼能成就!所以要記住,「但自觀身不求他過」。

  「樂於恬默」。這一句是教給我們要安於靜修,要知道身心寂靜,那是真樂。

  「勤行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行」。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有高度的智慧。「般若波羅蜜多」就是現在人講高度的智慧。

  諸佛菩薩的生活就是表現在高度智慧。凡夫的生活沒有智慧,只有煩惱。佛在此地教給我們要與般若波羅蜜相應。般若波羅蜜是什麼?佛說般若經的時間有二十二年,中文譯本的《大般若經》有六百卷,我們要跟般若波羅蜜相應,談何容易!但是不相應就不行,一定要相應。

  因此我們必須要抓到般若的綱要、般若的總綱領。這一樁事情,古大德已經替我們找到了,那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就方便了。更簡單、更扼要的,也許每一位同修天天都念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二百六十個字,我們以這個做標準來修行,修正我們的想法、看法、說法、作法。

  般若的標準用在行門上,古大德告訴我們,《金剛經》末後兩句一偈,你只要把這個抓到了,你與般若波羅蜜多就相應了。這兩句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我們再說得淺顯一點,就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無論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環境,對人對事對物,世間法跟佛法都沒有例外;對世間法我們用這個態度,對佛法還是用這個態度,不能著相,不能起心動念。真的做到的時候,外不取於相,內如如不動,你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這兩句就是我們常講的放下,放得下。教下修行的總綱領是止觀,天台講的《摩訶止觀》,這兩句是止,也就是講的放下。

  《金剛經》末後一首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四句是看得破,用這四句看破一切世出世間法。「一切有為法」,出世間法也是有為法。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乃至於一切諸佛如來為眾生講經說法,統統是有為法。有為法,就是夢幻泡影!所以佛才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佛法也不能執著。不是佛法,更應當捨棄。這是教你看破。

  一切法是怎麼回事情?「如夢幻泡影」,不是真的,是假的!這個在《金剛經》上說得很詳細、說得很透澈。「如露亦如電」,是講這些幻相、假相存在時間很短。露是露水,比喻這些現象的相續相,它會存在一段時間,但是這段時間並不長。如電是講它剎那生滅,換句話說,根本不存在!這是佛法裡面講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就是講生滅同時,生的時候就是滅的時候,這是講一切現象的真相。很不好懂。可是現代科學家為我們證明了,確確實實所有的現象存在的時間非常之短暫,幾乎我們沒有法子想像,沒有法子能夠體會得出來。這一首偈說明世出世間的真相,你要能夠體會得了,你就看破了。所以這二句一偈就是看破、放下。

  能看破、能放下,無論修學哪一個宗派,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你都有入處。入處是什麼?就是你都能證果。入就是入一真法界,入不二法門。能入一真法界、入不二法門,不但你超越六道了,而且超越十法界,這才算是究竟圓滿的成就。所以這一句話非常重要,我們在生活當中修什麼?就是修這個。

  既然這樣說,那何必求生淨土?如果不求生淨土,你依照這個方法修行,你能夠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超越之後,你要想證到圓滿菩提,你還得修三大阿僧祇劫。這個時間長,這個數字叫天文數字。平常我們一般人講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不是從現在算的。現在不算,你沒有進入到一真法界以前不算。你在六道裡面修行不算。你在十法界,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也不算。要超越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的那一天起算,三大阿僧祇劫你才能夠圓滿菩提。諸位要稍稍留意一下大乘經,你就明瞭了。

  三大阿僧祇劫,第一個阿僧祇劫證三十個位次,三十個位次是十住、十行、十迴向。第二個阿僧祇劫證七個位次,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是八地、九地、十地。三大阿僧祇劫修滿,你到什麼位子?法雲地的菩薩,還沒到等覺,往上再等覺,再成佛。我看還得加一個阿僧祇劫才能成功。這是講你不求西方淨土。

  如果求西方淨土,那你的便宜可佔大了。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這種身分,這是業障的凡夫,下下品往生,一品煩惱也沒斷,到極樂世界要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需要多少時間?這個我們過去講經很多次了,我們依照《無量壽經》、依照《彌陀經》仔細算算這個帳,大概三劫、四劫就成功了!你要不求西方淨土,要三大阿僧祇劫,這個不能比!

  這個意思,我們縮短了來給諸位說,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修行證果,譬如說你需要三萬年才能成功,到西方極樂世界需要多少時間?三天就成功。你們去算這個帳去。這是說明為什麼依照般若波羅蜜修行,還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道理在此地!你把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搞清楚,那你才會死心蹋地念佛求生,再也不會懷疑、再也不會猶豫了。這一句是講自行。

  「若欲於彼諸眾生等,深生憐愍多所饒益,應以無希望心清淨說法」。這一句是利他。

  菩薩都有慈悲心,看到眾生很苦、很可憐,總是想幫助他。很可惜的,因為自己沒有智慧,結果幫了倒忙,我們看到太多了。這個倒忙怎麼幫法?幫他墮三途,送他下地獄,還說自己做了好大的功德,冤枉不冤枉!

  像這一些地方,諸位必須仔細去讀這一部經,你才瞭解我們平常講度眾生,救濟這些苦難的人,我們究竟幹了些什麼事情?我們背些什麼樣的因果?應當要如理如法去做,才能夠成就自己,幫助別人。

  這個經裡面講的「深生憐愍多所饒益」,饒是豐富、豐饒,也就是最高的利益、最殊勝的利益,這是幫助他覺悟,不是指別的。幫助他認識大乘佛法,幫助他認識淨土,這個利益是無量無邊的。應該用什麼態度?「以無希望心」把佛法介紹給他。如果是跟他講經說法,對他還有期望,就錯了。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蕅益大師判本經總共分十五段,這是第八段:

  【復次彌勒。若菩薩以無希望心行法施時。不著名聞利養果報。以饒益事而為上首。常為眾生廣宣正法。】

  這是佛教導我們的。「無希望」,那些事情我們不希望的?具體說來,第一個是名,不是為名;也不是為聞,聞就是今天所講的知名度,我們不為這個。

  我這一次在飛機場的時候,偶而看到一個同修拿的一個小冊子在那裡念,大概是《無量壽經》。那個小冊子前面有我一張照片,我一看是「佛陀教育基金會」印的,這簡直叫胡鬧,不可以!諸位以為這樣好像是對我尊重,其實這叫提倡名聞利養、提倡不淨說法。你在經本前面印佛菩薩的像可以,決定不要印人像,絕對不可以。

  世法裡面有些地方可以學,有些地方不能學。電影明星作秀,他們廣告上的像很多。我們是說法,決定不可以。外面貼海報,把這個法師的照片印在上面,那簡直跟電影明星作秀沒有兩樣。真正一個有德學的人看到的時候,不恥你,也不來!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海報上印蓮花可以、印佛像可以,千萬不要印人像。這是諸位一定要記住的,決不可以搞名聞。

  利是利益,養是供養,不為這些。不為這些,還有人為什麼?為果報。我這樣,將來我會成佛成菩薩!成佛、成菩薩這個念頭也要丟掉,什麼都不求,你才有真的成就。你要想,我要證個阿羅漢、我想成個辟支佛、我想成一個什麼樣的菩薩,這叫打妄想。那是標準的凡夫,他所期望的決定不能得到。為什麼?諸佛菩薩心地清淨,一念不生,怎麼還有妄念!成佛、成菩薩是我凡夫說他的,他自己並沒有說他成佛成菩薩。經上說他成佛成菩薩,隨順眾生說的。你們覺得是這樣的,隨順凡夫說的,自己心裡面決定沒有這個念頭。

  不但諸佛菩薩沒有這個念頭,我們在《金剛經》上讀到了,須陀洹都沒有這個念頭。我們才真正認清楚,小乘初果沒有這個念頭,他才證得初果!如果有這個念頭,他初果也不能證得。為什麼?他有妄想、他有分別、他有執著。有妄想、分別、執著是六道凡夫,不是聖人!所以佛在此地這些教誨是真實教誨,不應該有這種念頭。

  對眾生一定「以饒益事而為上首」。饒益,用現在的話說,最大的利益、最殊勝的利益,幫助一切眾生,以這個為第一。最殊勝無比的殊勝,就是教眾生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怎樣叫他相信,這個很重要!所以自己要認真修行。你自己不修行,怎麼能叫別人相信。必須自己給眾生做一個最好的樣子,讓他看了,他不能不相信。

  我自己學佛,遇到李老師那一年,李老師大概是七十一歲,跟我現在的年齡差不多。可是我看李老師的那個樣子,頂多不過四十歲,怎麼也看不出他七十歲了,精神飽滿,音聲洪亮、眼睛不花。我們常常在一塊讀書查字典。老師教我們查,查出來的時候,說:「拿來,我念給你們聽,你看看我的眼睛怎麼樣?」念得一個字不錯!字典上那個字比報紙的字還要小,他不需要戴眼鏡,這是表演給我們看,我們不能不相信。

  如果一個修行人,又乾又瘦、又沒有精神,這樣的人,我們一看信心就沒有了。你們學佛要拿出個好樣子給人看,人家才會相信。看到你學佛學了幾年,乾巴巴、瘦瘦的,你說什麼好聽的,人家也不容易接受、也不相信。所以你要把相展開來給他看,他看了之後,如果他很羨慕,然後你才告訴他:「你這樣做,你會跟我一樣,你比我還好!」

  相隨心轉,境隨心轉,境是我們生活環境。你明白這個意思,你就曉得,現代許多人常常說的改變體質,這個很時髦。改變體質這一個口號,多少人上了那些人當?因為你有這個欲望,他造種種藥物,這個藥物是對什麼有幫助,那個藥物對什麼有幫助,其實都是毒藥。你們用了這些藥物,幾個人體質改變了?我沒有看到幾個有效果的,可見得都是被騙了、都上當了。

  佛告訴我們,最有效的方法,心地清淨、真誠、慈悲,你的體質就改變了。清淨心能把你身體裡面所有的骯髒東西化除掉,你的心、你的身體,生理上就乾淨了,身體沒有污染。現在吃的東西,飲食都有毒,用什麼東西來消毒?慈悲心消毒。所以你的心地果然清淨、慈悲,哪有不健康的道理!

  你說你身上有病痛,換句話說,你沒有慈悲心,你心不清淨。你說你慈悲清淨,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佛不騙人,佛沒有藥物給我們,佛教給我們自己來調整自己的身心。不為名聞利養果報,這個東西要把它捨得乾乾淨淨的,這是「常為眾生廣宣正法」。

  【當得成就二十種利。云何名為二十種利。所謂正念成就。智慧具足。有堅持力。住清淨行。生覺悟心。得出世智。不為眾魔之所得便。少於貪欲。無有瞋恚。亦不愚痴。諸佛世尊之所憶念。非人守護。無量諸天加其威德。眷屬親友無能沮壞。有所言說人必信受。不為冤家伺求其便。得無所畏。多諸快樂。為諸智人之所稱嘆。善能說法眾人敬仰。】

  「當得成就二十種利」。這二十種利是自然的,不是求的,不求就得到,求反而得不到。為什麼?因為你求的這個念頭是染污的、不清淨的,所以你得不到。你不求都得到了。

  「云何名為二十種利」?下面都給我們說出來了。

  第一,「所謂正念成就」。「正念」是無念。又怕你這什麼念頭都沒有了,那就變成無想定,又壞了。那個果報在四禪天的無想天,學佛就學成外道了。所以告訴你無念是無邪念,稱之為正念。正念就是佛菩薩之念,與佛法相應。

  第二,「智慧具足」。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染污的心起作用就是煩惱,所以他的身心清淨,智慧就增長了。

  第三,「有堅持力」。堅持力從哪裡生的?從智慧生的。他對於一切事理通達明瞭,毫不迷惑,所以他做事情能夠貫徹始終。

  第四,「住清淨行」。心清淨、口清淨、意清淨,他的行為清淨。

  第五,「生覺悟心」。念念覺而不迷。

  第六,「得出世智」。怎樣能夠超越六道輪迴?怎樣修能夠超越十法界?他很清楚很明白。

  第七,「不為眾魔之所得便」。用現在的話說,決定不給這些妖魔鬼怪抓到把柄。「得所便」就是你的把柄被人家抓住,那個妖魔鬼怪就控制你了。你能夠瞭解這個道理,你的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妖魔鬼怪對你一點辦法都沒有。那些是妖魔鬼怪的把柄,就是名聞利養果報。你要有這個念頭,就被他抓住了,他就能控制你了。

  我們同修當中有沒有看過《西遊記》的?《西遊記》裡面有個孫悟空,神通廣大,但是他有把柄,被觀音菩薩抓到了,一生被他控制,出不了他的掌心。他有什麼把柄?喜歡戴高帽子!你看孫悟空喜歡人奉承、喜歡人誇獎他,那就是他的把柄。所以觀世音菩薩就給他高帽子戴,戴上去之後,就是緊箍咒,就被控制了。你有把柄落在人家手上,你好名、好利、好供養、好果報,就容易被人控制。如果你一無所好,他對你沒辦法,對你就無可奈何了。只要你有這些妄想、有這些念頭、有這些欲望,你就被魔控制住了。細細的去想,這裡面的意思無限的深廣。

  第八,「少於貪欲」;第九,「無有瞋恚」;第十,「亦不愚痴」。這三句就是成就三善根,三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痴,三善根現前!可見得如果要貪著名聞利養果報,三善根就沒有了,那你天天增長的是貪瞋痴。

  第十一,「諸佛世尊之所憶念」。這是得諸佛護念。為什麼?與諸佛心心相應,所以感得諸佛的護念。

  第十二,「非人守護」。「非人」是指鬼神,鬼神也保佑你。

  第十三,「無量諸天加其威德」。這一句是指天龍八部護法神,護法神保佑你。

  第十四,「眷屬親友無能沮壞」。你一個人修得好,你一家人也都沾光,你的家人眷屬都得到你的利益、都享你的福報!

  第十五,「有所言說人必信受」。

  第十六,「不為冤家伺求其便」。無始劫來跟一切眾生結的怨很多,所以菩提道中有許許多多的障礙,這是魔障!這些冤家債主不會饒過你的,但是你已經不著名聞利養果報了,這些冤家債主對你也無可奈何,也沒有辦法阻撓你了。

  第十七,「得無所畏」。

  第十八,「多諸快樂」。這是我們常講的法喜充滿。

  第十九,「為諸智人之所稱嘆」。真正有智慧的人,看到你,對你讚歎。

  二十,「善能說法眾人敬仰」。你說的話,雖然是諸佛菩薩或者祖師大德所說的,但是你的心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借著別人的經本,自性往外流露,叫聽的人能夠感動、能夠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叫善說法。而不是照本宣科,那一種說法不能令人得利益。

  佛給我們說出二十條,這是自自然然得到的利益,決不是有所希求的。

  【彌勒。是為菩薩當得成就二十種利。不著名聞利養果報。行饒益事而為上首。常為眾生。以無希望心清淨說法。】

  這一句是一再囑咐、一再叮嚀。佛說了二十種,後面又給我們說二十種,可見得無希望心為眾生說法,功德利益是無量無邊!我們再看底下一段:

  【復次彌勒。若菩薩以無希望心行法施時。不著名聞利養果報。以饒益事而為上首。常為眾生廣宣正法。又能成就二十種利。】

  這二十種利,多半是一些說法之人念念所希求的。求要懂得理論、要懂得方法,所謂如理如法,「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怎樣如理如法?不求名聞利養果報,這就如理,就如法。以清淨心為眾生說法,就是無希望心清淨說法。

  【云何名為二十種利。所謂未生辯才而能得生。已生辯才終不忘失。常勤修習得陀羅尼。以少功用善能利益無量眾生。以少功用令諸眾生起增上心恭敬尊重。得身口意清淨律儀。超過一切惡道怖畏。於命終時心得歡喜。顯揚正法摧伏異論。一切豪貴威德尊嚴。猶自不能有所望。何況下劣少福眾生。諸根成就無能映蔽。具足攝受殊勝意樂。得奢摩他毗婆舍那。難行之行皆得滿。發起精進普護正法。速疾能超不退轉地。一切行中隨順而住。】

  第一,「所謂未生辯才而能得生」,這是第一個利益。許多人都希望得到辯才無礙,辯才無礙從哪裡來的?佛在此地告訴我們,無礙的辯才是我們自己的性德,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現在這個辯才怎麼沒有了?沒有了就有障礙,這是業障!這是過去、今生造作口業造得太多了,所以辯才沒有了。心不清淨!心清淨,辯才就恢復了。

  第二,「已生辯才終不忘失」。你得到的這個辯才,不會失掉。

  第三,「常勤修習得陀羅尼」。「陀羅尼」是梵語,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綱領。無論你修學哪一個法門,你很容易把大綱抓住,你修學的時候就很得受用。

  第四,「以少功用善能利益無量眾生」。不必用很多的時間,也不必用很多的精神,就能夠利益許多的眾生。可見得這就是高度智慧善巧的表現!

  第五,「以少功用令諸眾生起增上心恭敬尊重」。「恭敬尊重」是對三寶說的,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一分尊重得一分利益。如果沒有恭敬尊重,諸佛菩薩說法再善巧,聽的人也得不到利益。所以,這一條很重要!

  第六,「得身口意清淨律儀」。這是三業清淨。

  第七,「超過一切惡道怖畏」。這是當然之理。因為自己縱然有惡業的種子,這一生當中確確實實把惡的緣斷掉了,惡的種子沒有緣不會結果。不但三惡道的緣斷掉了,六道的緣也斷掉了;不僅六道的緣斷掉了,十法界的緣也捨棄掉了,這個人一生當中必定證一真法界。那要怎麼作法?老實念佛就做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不在十法界裡面,往生的人都超越十法界。

  第八,「於命終時心得歡喜」。一般人命終,這是最痛苦的、最憂愁的、也最無可奈何的事情。但是修道的時候,他曉得我命終到哪裡去,所以他很歡喜、很快樂,真的脫離苦海了。他要到最極清淨、最極殊勝的地方去生活去了。他知道!

  第九,「顯揚正法摧伏異論」。他說法的能力跟諸佛菩薩幾乎相彷彿了。

  第十句,「一切豪貴威德尊嚴,猶自不能有所窺望,何況下劣少福眾生」。這一句是對他成就的讚歎。不是世間一切眾生,前面是講的富貴,「下劣少福」是講貧賤,世間富貴貧賤之人,對他莫測高深。這是說他的境界。

  第十一,「諸根成就」。

  第十二,「無能映蔽」。他的智慧能力都很明顯的表現無遺,沒有人能夠障礙他。

  第十三,「具足攝受殊勝意樂」。這一句是說他的生活享受,他得到的是圓滿的幸福快樂。這個幸福快樂是從內心裡面往外透露出來的,不是從外面得的,這才叫殊勝的意樂。凡夫生活的意樂是從外面來的刺激,五欲六塵的享受,覺得這是快樂。諸佛菩薩不是,從內心,心性裡面無量的智慧、無量的才藝、無量的德能,從這個地方升起的快樂,這是真的。

  第十四,「得奢摩他」。第十五,「毗婆舍那」。這一句裡面講兩樁事情,這兩句都是梵語。「奢摩他」是止、定,「毗婆舍那」是觀。我們講通俗一點的,大家好懂。奢摩他是從一切放下得到定。你能夠放下萬緣得到定,叫奢摩他。毗婆舍是因為你看破了,你得定。都是得定,但是一個是從看破得定,一個是從放下得定。從放下得定就叫奢摩他,從看破得定就叫做毗婆舍那。我這個說法大家就很清楚很明白了。

  第十六,「難行之行皆得圓滿」。世法有難行之法,出世法也有難行之法,你都能夠很順利、很圓滿。為什麼?因為你有智慧、你有善巧。

  第十七,「發起精進」。「精進」非常難得,進是進步,永無退轉。進步裡面要求精,精純專一而不夾雜,這個就叫精進。

  第十八,「普護正法」。普護正法非常重要,只要是諸佛菩薩所說的一切法,都以真誠心來擁護。決不是我修淨土,我護淨土法;那個人參禪,我就要去貶他,那就錯了,那你就不護持他了。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之法要用平等心、真誠心去護持,這個才是對的。正如《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看看五十三位善知識,他們自己雖然只修一個法門,但是對所有法門他們都讚歎,決定沒有誹謗!這是「普護正法」,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第十九,「速疾能超不退轉地」。速疾是快速,你能夠快速超越,證得不退轉地。這一句是專指念佛求生淨土。如果不求生淨土,要想得不退轉地太難了。唯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刻就得三不退。

  第二十句,「一切行中隨順而住」。這就是得大自在。無論是順境、是逆境,無論是善道、是惡道,他都能隨順,也就是他都能隨緣,都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在恆順、隨喜成就無量功德。這個又二十利了。

  【彌勒。是為菩薩當得成就二十種利。不著名聞利養果報。行饒益事而為上首。常為眾生以無希望心清淨說法。】

  這一句重複很多遍。重複的遍數愈多,這一句話愈重要。希望我們多聽幾遍,牢牢的記住,在日常生活當中依教修行。

  再看底下一段,佛要給我們說明,現在世間種種的過失、種種的惡行。我們讀了之後,要能夠深深的警惕,處處小心謹慎防範。請看經文:

  【佛告彌勒。汝觀未來後五百歲。有諸菩薩甚為無智。行法施時。若有利養生歡喜心。若無利養不生歡喜。彼諸菩薩為人說法。作如是心。云何當令親友檀越歸屬於我。復更念言。云何當令在家出家諸菩薩等。而於我所生淨信心。恭敬供養衣服飯食臥具湯藥。如是菩薩。以財利故為人說法。若無利養心生疲厭。】

  「佛告彌勒,汝觀未來後五百歲」,這一句就是指我們現前這個時代。

  「有諸菩薩甚為無智」,這個菩薩都是初發心的菩薩。我們今天遇到佛法,大家受了三歸、受了五戒、受了菩薩戒,就是此地講的菩薩。什麼菩薩?愚痴菩薩,沒有智慧!

  「行法施時」,布施裡面特別講的法布施。法布施裡面第一就是講經說法,無論是在家菩薩或者是出家菩薩。在我們本省這個現象非常明顯,本省講經說法的人很多。

  「若有利養生歡喜心」,講經說法供養的人很多,恭敬讚歎的人很多,很高興,很歡喜。

  「若無利養不生歡喜」。如果沒有人恭敬供養,這個講經的願望就降低了,甚至於沒有了。

  「彼諸菩薩為人說法,作如是心」。這是起心動念,起什麼心?動什麼念?

  「云何當令親友檀越歸屬於我」。這一句話就是現在人講拉信徒!想盡方法,用種種方便法,現在講手段,抓住信徒,不讓信徒跑掉,不讓供養跑掉。你們要供養,只可以供養我,不能供養別人。你們要到道場,只可以到我的道場,不可以到隔壁道場。存的是這個心,起的是這個念頭。

  「復更念言:云何當令在家出家諸菩薩等,而於我所生淨信心,恭敬供養衣服飯食臥具湯藥」。現在這些統統都折合成鈔票了。弘法利生起這個念頭,怎麼能相應?這是現代社會現象。

  「如是菩薩,以財利故為人說法」,說法的目的是為財為利。

  「若無利養心生疲厭」。他就厭倦,不幹了!

  【彌勒。譬如有人志樂清淨。或為死蛇死狗死人等屍。膿血爛壞繫著其頸。是人憂惱深生厭患。以違逆故迷悶不安。】

  佛在這個地方舉一個例子來說。譬如一個人,志樂清淨,沒有絲毫污染,遇到死蛇死狗死人這些事情。這些東西比喻什麼?比喻名聞利養果報,比喻這些東西。這些東西纏繞在身上,就像這些死屍、膿血、爛壞繫住其頸一樣。但是志樂清淨的人,以此為苦!什麼人以這個為樂?無有智慧愚痴菩薩以此為樂,糟糕不糟糕!

  【彌勒。當知於後末世五百歲中。說法之人亦復如是。於諸一切無利養處。不順其心無有滋味。便生厭倦棄捨而去。彼諸法師作如是念。我於此中說法無益。何以故。是諸等。於我所須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不生憂念何緣於此徒自疲勞。】

  這一些菩薩們,我們一看就曉得,他的志樂並不清淨,他被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所纏縛,所以得不到名利,他就不幹了。名利多的地方,他就顯示的要勇猛精進,他就幹得很勤快!全為了名利。但是要曉得,名聞利養的果報決定在三途。所以,他不是修菩提道,他是修的三惡道。

  「彼諸法師作如是念,我於此中說法無益,何以故?是諸人等,於我所須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不生憂念何緣於此徒自疲勞」。起這個心,動這個念頭,與如來的教誨完全相違背。佛教給我們以無希望心清淨說法,而他說法是充滿了希望。而且他的希望是永遠沒有止盡的,這個事情麻煩大了。

  給諸位同修說,這一部經文不能細講,只能點到為止。細講要得罪很多人,麻煩大了。大家回家細心去體會。我在三十年前講《禪林寶訓》,就有人打電話、有人送紙條給我,要修理我。說這些東西得罪人太多了。這一部經講得更露骨,所以希望大家細心去體會。

  最重要的,我們不要看別人的過,要反省自己有沒有犯這些毛病,這樣我們自己才能真正得利益。別人怎麼作法,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干。他成佛,與我也不相干;他墮地獄,與我也不相干。我們何必去管他!最要緊的是要把自己管好。

  遇到這一部經的因緣,無比殊勝,不容易!依照佛陀的真實教誨,認真反省、檢點,改過自新,希望這一生當中就能夠解脫,就能夠往生佛國,很快就圓滿菩提了,這才是我們的真正的目標。

  【彌勒。是諸法師。自求供養給侍尊重。攝受同住及於近住。不為於法及利益事。而攝受之。是諸法師自求飲食衣服臥具。詐現異相。入於王城國邑聚落。而實不為利益成熟於諸眾生。而行法施所以者何。】

  「攝受同住及於近住」。「同住」,就是我們本道場裡面的,大多數是指出家人。「近住」,就是我們道場常常往來的信徒,他對於道場裡面的大眾、對於一切信徒總要想方法來攏絡,想方法來控制,一切聽命於他,意思就在此地。

  「不為於法及利益事,而攝受之」。他攝受這些眾生,不是真正教他佛法,不是真正教他覺悟、教他了生死出三界,不是這個,他不說這些。

  「是諸法師自求飲食衣服臥具,詐現異相」。詐是欺詐。這一句話,我們佛門裡面也有一句諺語,叫「和尚不作怪,居士不來拜」。「詐現異相」就是作怪,想種種方法叫你天天來拜。這裡面包含的也很多!甚至於現在有很多特別強調神通感應的,神通感應就是異相。這些東西有時候是有,決定不能夠宣傳。我們這個道場也曾經發現過,大家來照相的時候,照的有光,有異相,我們把那些相片都撕掉,這個不好。如果大家貪著其事,容易著魔!所以不管他是佛也好、魔也好,一概不要,這個道場就能平安無事,能夠維護正法。

  「入於王城國邑聚落」。「王城」就是現在所講的首都,中央政府的所在地。「國邑」是都市,「聚落」就是村鎮。

  「而實不為利益成熟於諸眾生,而行法施,所以者何」?他們在這個地方,弘法利生。但是弘法利生的目的,完全是在名聞利養,不是真實利益成熟眾生。

  「利益」跟「成熟」有一點差別。「利益」是教你接觸到正法,把佛的正法介紹給你,這是利益。「成熟」是幫助你在這一生當中,真的往生極樂世界,真的脫離輪迴,那叫成熟。所以不能離開六道輪迴,不能往生,你得利益,但是不算成熟。成熟是圓滿的利益。那麼他行法施,現在講他弘法利生,他為的是什麼?佛在此地用一句問話,叫我們自己去反省。

  下面佛明白的告訴我們,有十五樁事情佛不說。實在說,這一段是世尊舉例子來給我們講,不止這十五樁事情!希望從這個例子,我們就能夠體會、能夠明白,哪些是正法?哪些是邪法?我們看經文:

  【彌勒。我不說言。有希求者為法施清淨。何以故。若心有希求則法無平等。我不說言。貪汙心者能成熟眾生。何以故。自未成熟能成熟他無有是處。】

  「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佛不這樣說。

  第一,「有希求者為法施清淨,何以故?若心有希求則法無平等」。這是第一條。因為佛法很容易被人家冒用、仿冒!妖魔鬼怪很聰明,佛法裡面這個好的名詞,他都拿去用,一些眾生迷惑顛倒都上當。佛法的招牌很好、很響亮,其實裡面不是這麼一回事情。「法施清淨」,如果他對眾生有希求,那就不是真的,那是冒牌的、是假的。佛不這樣說法。諸佛菩薩對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人、一切事,決定沒有絲毫求這個念頭。麻煩!

  我這一次回來,還有同修來給我說,他們想印經,來問我這個能不能印,那個能不能印。我不管這些事情,你們愛印,你們自己去印。我們的東西都沒有版權,你愛怎麼搞就怎麼搞。只要你自己想一想,我做這個是對的,對社會對眾生有好處,你儘管去做。不要來問我,我怕麻煩!我都怕麻煩,諸佛菩薩不是更怕麻煩,他怎麼會管這些事情?所以,心地清淨非常重要。

  第二,「我不說言,貪汙心者能成熟眾生」。心裡面有貪瞋痴慢,有這些煩惱!這一句話就是煩惱沒斷。自己煩惱沒斷,你怎麼能成熟別人,怎麼能幫助別人!

  「何以故?自未成熟能成熟他無有是處」。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

  【彌勒。我不說言。尊重供養安樂其身。貪著攝受不淨物者。為利益事。何以故。為求自身安隱豐樂。攝受眾會。不能令其安住正信。】

  許多出家在家的同修們,想修積功德。佛經上講積功累德,大家看到很歡喜,我們要認真去做。怎麼去做?如果有這一些事、有這一些意念,那就錯了。你有沒有貪圖尊重供養?有沒有貪圖享受?有沒有貪圖攝受不淨之物?

  什麼叫「不淨之物」?這個自己要曉得、要明瞭。這裡面包括的範圍也很廣,我們舉一個例子。譬如布施供養,如果用一個手段叫一切大眾不是甘心情願的供養,逼迫他來供養的,這個供養就不淨。

  怎麼逼迫?找一些比較近的人,先告訴他:「你們供養要多寫一點。」後面的人看到不好意思,不能不供養,不供養面子下不來,其實心裡面不甘心不情願,但是又不能不做,這叫「不淨之物」。

  我只舉這一個例子。這一些事情多得很。所以學佛的人學得很辛苦,壓力很重!佛菩薩教我們學佛學的得大自在,天天學得歡歡喜喜的。我們看到多少學佛的人愁眉苦臉,這裡面的因素很複雜。

  「何以故?為求自身安隱豐樂,攝受眾會,不能令其安住正信」。不能令一切眾生安住在正信上,他那個信願都不是真的。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