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五集)  1996/1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5-011-0005

  請掀開經本第十六面,最後一行看起。

  【爾時世尊。讚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彌勒。善能演說如是譬喻。無能伺求說其短者。】

  這幾句話是總結前面的一段經文。世尊讚歎彌勒菩薩說得非常之好。接著世尊再告訴彌勒菩薩,說:

  【彌勒。以是因緣。汝應當知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宣說。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遮止。】

  這一段開示非常重要,使我們能夠清楚容易辨別是佛法,還是非佛法。「辯才」,佛有辯才,魔也有辯才,沒有辯才,他怎麼會有那麼多人相信?那麼多人崇奉?他也有無礙辯才。所以佛在此地說,有四種辯才是一切諸佛所讚歎的,這是佛法;另外有四種辯才也是無礙辯才,是諸佛如來所禁止的,決定不許的。如果是佛的弟子、比丘或者是菩薩,說法與佛所說的不相應,那我們就很清楚,他說法不如法,必須與佛所說要相應。我們看看下面經文:

  【云何名為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宣說。所謂利益相應。非不利益相應。與法相應。非不與法相應。煩惱滅盡相應。非與煩惱增長相應。涅槃功德相應。非與生死過漏相應。彌勒。是為一切諸佛之所宣說四種辯才。】

  「云何名為有四辯才一切諸佛之所宣說」?這是佛讚歎的,諸佛如來所宣說的。

  第一,「所謂利益相應,非不利益相應」。佛菩薩為一切眾生說法,目的是要令一切眾生得真實的利益。所謂真實的利益,如果說現前佛給我們得利益,來世不得利益、後世不得利益,這不是佛說的。佛所說的決定能教我們來世、後世、生生世世都得利益,這個才是佛法。所以「非不利益相應」,不是與那個沒有利益的相應。

  佛的話意思很深很廣,世間人往往眼光短淺,只看到眼前一點小利,而沒有仔細去省察,他得這一點小利要付出多少代價?他沒有從這上面去想!如果冷靜的觀察,就知道這種小利的確是得不償失。如果心地不清淨,來生因此而墮三途,那這個損害就太大了,這個決定不是佛所說的。

  就眼前來說,眼前得利益,我們講一個最簡單的,佛法是令人常生歡喜心,佛法決定不會給人有壓力。如果生活上有壓力、精神上有壓力、物質上有壓力,這決定不是佛法。佛不與人壓力。

  這個話說出來,諸位同修恐怕還有少數聽不懂的。什麼叫壓力?我舉一個例子,你就明白了。你們到佛堂來要不要布施、供養?多少要布施一點、供養一點。有些人礙於面子,在自己財力不足的時候,背高利貸來供養,要付很重的利息!這是不是壓力?這是佛決定不許可的。

  你進佛門來需不需要供養?說實在的話,佛不需要你財供養。佛要的是什麼?依教奉行供養。你看《普賢菩薩行願品》裡面講到「廣修供養」,一切財供養都不如法供養。法供養裡面第一條就是如教修行,佛在經上怎麼講的,我們就怎樣照作,這是真供養!

  這個經我們剛剛念過,佛教給我們,在這個時代,怎樣修學才能夠免除一切障礙,而得到有所成就?佛教給我們四法。四法裡面第一個,「不求他過」,我們有沒有做到?我們是不是處處找人家的麻煩、處處看人的缺點?你能做到這一條就真供養,哪裡會給你壓力!這就叫相應,利益相應。

  第二,「與法相應,非不與法相應」。這是說決定不會與法不相應,決定與法相應。法是指什麼?諸佛如來所說的經典。一定跟經典裡面所講的道理、方法、境界都相應。若有違背,這個辯才就不是佛菩薩所讚歎的。

  第三,「煩惱滅盡相應,非與煩惱增長相應」。這一點諸位學佛總要記住,特別與第一句講的利益相應。你學佛如果功夫得力,也就是說你學得很好、你修得很好,從哪個地方看出來?你的煩惱少了。大的階段來看,一定是一年比一年少,煩惱少了。煩惱少了,智慧就增長,身心就清淨,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功夫更好的,那是月月都不一樣。如果你能夠覺察到月月有進步;這個有進步就是煩惱輕,一個月比一個月輕,貪瞋痴慢逐漸沒有了,身心健康,智慧增長,你念佛就真有把握了,決定得生。

  所以佛法一定是教你斷煩惱、開智慧。假如你學佛學得煩惱一年比一年多,那就壞了,你不是學的佛,你是學的魔。魔跟佛恰好相反,魔是教你煩惱要增長,一年比一年多。佛是教你煩惱少,一年比一年少。這是佛跟魔很明顯的對照。我們從成果上來檢點、來觀察,我們到底是學的佛,還是學的魔?

  第四,「涅槃功德相應,非與生死過漏相應」。涅槃是梵語,它的意思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能求得到嗎?求得到。這是佛法修學的最後目標,就是要入涅槃的境界。涅槃就是沒有生滅的這個境界。佛告訴我們,六道有生死,生死輪迴!十法界裡面也有變易生死,像聲聞、緣覺、菩薩有變易生死。在如來果地上,兩種生死都沒有了,分段生死滅了,變易生死也滅了,這個就叫做大涅槃。佛所講的一切法,一定是循著這一個方向,一定是向著這一個目標。

  假如魔說法,那就不一樣了。魔是教你生生世世不要離開生死輪迴,永遠在六道裡面打轉,在魔掌控制之下!特別是大乘佛法,經上常說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雖然很多很多,目標方向是一個,「大涅槃」。因此《金剛經》上,佛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所有法門都是平等的,都可以幫助你證得大涅槃的境界。

  為什麼我們在這麼多的法門裡面,還要選擇?法門是平等,我們的根性不平等。如果這個法門不適合我自己的根性,我修學起來就困難。人生時間很短,在這樣短暫的時間裡,我們要是修不成功,這一生就空過了。因此,選擇法門就非常重要。

  這麼多的法門,我們到底選哪一個法門好?實在說我們的煩惱很重,習氣很深,也沒有善根福德,更沒有智慧,這麼多法門擺在那裡,怎麼個選法?

  這一樁事情,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已經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了。他老人家真是慈悲到了極處,在《大集經》上就有一段開示,如果自己沒有能力選擇法門,你就遵循佛這個開示。

  佛說在正法時期,佛滅度後第一個一千年,「戒律成就」,你能夠嚴持戒律,就能證果。這個證果不要說得很深,在一般講是阿羅漢果,就是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即使不能證阿羅漢果,如果證得須陀洹果,那也很可觀。須陀洹入流,入聖人之流。證得須陀洹之後,在天上人間七次往來就超越輪迴,這算是成就了。

  佛說像法時期,「禪定成就」,就是佛滅度第二個一千年。這個時候正是佛法從印度傳到中國來,所以中國的禪宗特別興盛,這是在第二個階段成就的法門。

  第三個階段,就是末法時期,佛滅度二千年以後,人的根性一代不如一代,煩惱習氣特重,持戒不能成就,參禪連得定都得不到。佛告訴我們,這一個時期,「淨土成就」。你能夠老實念佛,帶業往生,這個成就超越前面兩種之上!前面兩種只能脫離六道輪迴,還不能脫離十法界。淨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超越十法界。所以這個法門是無比的殊勝,我們自己沒有智慧、沒有能力選擇,聽佛的話。佛替我們選擇淨土法門,我們就依教奉行,就可以了。這個就是與大涅槃相應,絕對不是與生死輪迴相應。

  「彌勒,是為一切諸佛之所宣說四種辯才」。以上這四種辯才是諸佛菩薩所宣說的正法。再看下面經文:

  【彌勒。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說法者。應當安住如是辯才。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有信順心。當於是人而生佛想。作教師想。亦於是人聽受其法。何以故。是人所說。當知皆是一切如來之所宣說。一切諸佛誠實之語。彌勒。若有誹謗此四辯才。言非佛說。不生尊重恭敬之心。是人以怨憎故。於彼一切諸佛如來所說辯才。皆生誹謗。誹謗法已作壞法業。作壞法已當墮惡道。是故彌勒。若有淨信諸善男子。為欲解脫誹謗正法業因緣者。不以憎嫉人故而憎嫉於法。不以人過失故而於法生過。不以於人怨故而於法亦怨。】

  「彌勒,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把出家在家的兩種菩薩都說了。

  「欲說法者」,你們要發願,弘法利生為別人講經說法,把佛法介紹給廣大的群眾。

  佛在此地特別囑咐,「應當安住如是辯才」。你要牢牢記住佛講的這四個原則,一定要遵守!

  「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有信順心,當於是人而生佛想、作教師想,亦於是人聽受其法」。這是說聽眾。作聽眾的,應當有什麼樣態度?講經說法的人,要依據前面四個原則。而作聽眾的,佛在此地也說,應當相信、應當要順從,對於說法的人要尊敬,要把他當作佛來看待。因為升座說法,代佛講經,一分恭敬心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所以這個恭敬,實在講並不是恭敬講經的這個人,而是因這個人把自己的恭敬心引發出來,恭敬是性德,是真如本性裡面良知良能,用這個來引發起來!

  「作教師想」,把他看作老師。

  「亦於是人聽受其法」,向他學習。

  「何以故?是人所說,當知皆是一切如來之所宣說,一切諸佛誠實之語」。這個人依照經教來宣講,沒講錯,句句話都沒有離開經義。經文的意義是如來真誠之語,他沒有講錯。這是教給我們,在這一個時代說法、聽法的態度,心態都說出來了。我們能夠如法修學,就能夠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

  「彌勒,若有誹謗此四辯才」,這是從反面來說。的確在這個時代,常常會發生這些事情,有人誹謗,誹謗這四種說法:與利益相應、與法相應、與煩惱滅盡相應、與涅槃功德相應。

  哪些人誹謗?當然是魔!「言非佛說,不生尊重恭敬之心,是人以怨憎故」,怨是埋怨,憎是憎恨。說這四個原則非佛說。

  「於彼一切諸佛如來所說辯才,皆生誹謗。誹謗法已作壞法業」,壞法業就是破壞佛法。

  「作壞法已當墮惡道」。經上講得很清楚,必定墮阿鼻地獄。這些事情跟這個經一開端,佛所講的公案沒有兩樣。

  「是故彌勒,若有淨信諸善男子,為欲解脫誹謗正法業因緣者,不以憎嫉人故而憎嫉於法,不以人過失故而於法生過,不以於人怨故而於法亦怨」。這一段的開示太好了。這是說,已往我們沒有聞到正法,造了誹謗三寶的罪業,想想我們自己有沒有?如果有,今天讀到這個經,聽到這個佛法,自己省悟過來,要懺悔自己的業障。有沒有方法?佛在此地就是教給我們這個。如果我們有意無意誹謗了佛法,謗法罪業很重!能夠覺悟過來、能夠回頭,還是善男子、還是善女人;畢竟你還有很深厚的善根。

  所以,「為欲解脫誹謗正法業因緣者」。過去曾經誹謗正法,現在想把這個罪業解脫,解除造的這個罪業,免墮地獄。佛在此地教給我們,「不以憎嫉人故而憎嫉於法」。

  不但佛這樣教給我們,在中國古老的時候,古聖先賢也是這樣教給我們,所謂「不遷怒」!佛在此地教我們不遷怒,不貳過。我們討厭這個人,但是這個人說的法是正法,不是邪法,不能因為討厭這個人,我也討厭這個法了;不因這一個人有過失,我們認為他的法也有過失,這樣做就錯了。所以,我們討厭他這個人,人有過失、有缺點,仔細聽聽他說的法有沒有過失?如果說的是正法,我們可以跟他學,不必學他的做人,我們聽他說法,我們跟他學法。

  「不以於人怨故而於法亦怨」,這是因人怨,怨憎這個人而誹謗法,那就大錯特錯!這是佛教給我們,如果過去曾經有意無意誹謗三寶,我們把這個觀念改過來,這就是懺悔的第一步!再看下面這一段經文:

  【彌勒。云何名為四種辯才一切諸佛之所遮止。所謂非利益相應。不與利益相應。非法相應。不與法相應。煩惱相應。不與煩惱滅盡相應。生死相應。不與涅槃功德相應。彌勒。是為一切諸佛之所遮止四種辯才。】

  「彌勒,云何名為四種辯才一切諸佛之所遮止」?這是佛所不許可的,佛決定不贊成的這四種辯才。這四種辯才不是諸佛菩薩所用的,這四種跟前面四種恰好相反。

  第一,「所謂非利益相應,不與利益相應」。他所講的絕對沒有利益。沒有利益為什麼有那麼多人相信?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跟他學?這就是我剛才講,這個利益是很淺很小的利益,利益的時間很短暫,但是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來生決定不得利益,後生就更不必說了。這個就是不與利益相應,非利益相應。

  第二,「非法相應,不與法相應」。他跟佛所講的理論、方法與境界一定是相違背的,這就是跟佛說的不一樣了。

  第三,「煩惱相應」。如果你對佛法沒有深刻的研究,你不知道他講的如法不如法,但是這個地方你很容易檢查得出來。你跟他修學多煩惱,這是與煩惱相應。他們提倡的是增長貪瞋痴慢,而不是斷貪瞋痴慢。也許他的話說得很好聽:「我們是在煩惱中斷煩惱」,你能斷得了嗎?這個話下面彌勒菩薩有問。

  所以佛教法身大士、大菩薩的那一些言語,都被他們學去了。學去之後仿冒佛法,欺騙眾生。你跟他學決定是煩惱天天增長,你心不會得清淨!所以他「不與煩惱滅盡相應」。

  第四,「生死相應,不與涅槃功德相應」。他跟你生死相應,來生還要繼續不斷搞輪迴。這不是佛說的,這個要記住!不但有法師這樣教信徒,法師自己也發這個願,他不求了生死,他不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求的是什麼?我要生生世世當法師,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這個世間眾生太苦了,他來生轉世還要來當法師。話是滿好聽的,你來生能不能得人身?如果不得人身,那好了,就算你當法師,你到畜生道當法師,餓鬼道當法師。地獄道裡面沒有法師。你究竟到那哪一道去?這個決定不是佛說。起這個心、動這個念,決定不是佛弟子,與佛教誨完全相違背。

  「彌勒,是為一切諸佛之所遮止四種辯才」。上面講的這四種,都是佛完全禁止的,決不是佛說的,也決不是佛弟子所說的。

  下面彌勒菩薩代我們提出一個疑問,我們要仔細的來聽: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若有辯才增長生死。非諸如來之所宣說。云何世尊。說諸煩惱。能為菩薩利益之事。又復稱讚攝取生死。而能圓滿菩提分法。如是等辯。豈非如來之所說耶。】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若有辯才增長生死,非諸如來之所宣說」。你看,佛講了四句,他只取這一句,因為這一句最明顯最容易檢查。

  「云何世尊,說諸煩惱,能為菩薩利益之事?又復稱讚攝取生死,而能圓滿菩提分法?如是等辯,豈非如來之所說耶」?這個話問得很好,好像跟佛前面所講的話完全有矛盾。這個話的意思,就是我們平常常常聽到的:「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不要斷煩惱,煩惱就是菩提;生死就是涅槃,也不必了生死。這個話是不是佛說的?的確佛說過。

  可是諸位要曉得,這個不是佛對初學人說的。佛這個話是對誰說的?對法身大士說的。試問你是不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樣的人,佛才跟他講「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你們也許聽說過入「不二法門」,這不是初學人的境界。這是什麼人的境界?起碼也要像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那樣的人,遇佛才給他說這個法,這叫不二法。

  如果我們拿《壇經》六祖惠能大師對印宗的答覆,用那個模式來套,你就很清楚。他們兩個第一次見面,就是在現在的廣州光孝寺,風動、幡動的故事。印宗知道他是五祖大師的傳人,對他非常恭敬禮遇,向他請教:「你在黃梅常常聽五祖開示,五祖有沒有講禪定、解脫?他是怎麼講的。」惠能大師沒有直接答覆他,他只說:「禪定、解脫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二法不是佛法。」

  你要知道生死跟涅槃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煩惱跟菩提也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這是對法身大士說的,不是對普通人說的。我們是煩惱業障深重的凡夫,怎麼能學那些人!佛說的沒有錯,我們不懂佛的意思、不解佛的意思。彌勒菩薩在此地提出這個問題來,非常重要!免得我們在末法時期被這些邪師所迷惑。

  差不多是將近三十年前的事情。當年我在學佛的時候,出了家,我出家兩年才受戒。受戒之後,我住在大溪香雲寺,那個時候的香雲寺破破爛爛的,沒有人管理的一個破廟;不像現在修得很漂亮。我們住在那裡,生活非常艱苦。我在大溪關帝廟講經,一個星期講兩次,收一點供養維持生活。那時候廟裡住了五個人。

  大溪有個齋明寺,屈上師在那裡傳密法,派人來通知我們,希望我們五個人去拜他作老師,跟他學密。他提出條件,每一個人津貼我們三百塊錢伙食費。我們那個住持濟光老和尚(現在都不在了,都走了),聽到這個話很高興:「我們一個月有一千五百塊錢的收入。」那個時候一千五很值錢!就召集我們幾個人來開會,說是上師有這個好意,想收留我們。

  我聽了這個話之後,原本對上師很尊敬的;上師這一個舉動,我對他那個尊敬心沒有了。所以我就給我們廟裡幾個人說:「假如我們去拜他作老師,想跟他學法,他一腳把我們踢出來,我佩服他,他真的是上師。現在我們沒找他,他還來利誘,誘惑我們去,我們這個人就只值三百塊嗎?三百塊就賣身投靠了嗎?」以後這些人都不敢講話。要知道密是最上乘的佛法,我們有沒有資格學密?我們自己問自己,沒有資格。

  我學佛第一個指導我的老師是章嘉大師,這是密宗的大德。所以密裡面的情形,我知道的很多。密好像是我們學校的研究所、博士班一樣,我們是什麼程度?小學程度都沒有,他居然叫我們念博士班,發博士學位給我們。這是假的,不是真的!你欺騙別人可以,欺騙不了我!這一段裡面就是說這些事情。

  今天這個社會,許許多多迷惑人的事情。有說「即身成佛」,你能成得了佛?說實在話,即身墮地獄,不是即身成佛。要知道,什麼是密?密是《金剛經》上「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個標準他做到了,這有資格學,這個可以不要斷煩惱。為什麼不用斷煩惱?沒有煩惱,菩提也沒有;煩惱、菩提俱不可得,你入這個境界了。這那裡是我們凡夫的境界!所以,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掉了,你才有資格學密。如果你還有妄想、分別、執著,顯教裡面的利益你都得不到,那個密就更不必說了。

  密宗裡常講,不學密不能成佛,這一句話對不對?對,一點沒錯。每一個人都要學密,你才能成佛。什麼時候學密?八地菩薩,八地菩薩叫不動地,你將來證到八地,佛就教給你這個法門。你現在是哪一地的菩薩?所以千萬不要被人騙了。

  我的老師,好!我跟章嘉大師三年,他沒有傳我密,知道我不夠資格!你才開始學。他教我學什麼?教我在戒律上打基礎。密法是建立在顯教的基礎上,顯教是建立在戒律的基礎上。所以這是真正的好老師,他教給我基礎。現在無智之人,被矇騙、迷惑的不曉得有多少?這一段經文在此地太好了。

  彌勒菩薩這一提出來,你看下面世尊怎樣教導我們:

  【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彌勒。我今問汝隨汝意答。若有說言。菩薩為欲圓滿成就菩提分故。攝取生死。又復說言。以諸煩惱為利益事。如是說者。為與利益相應。非利益相應。為與法相應。非法相應。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正說者。則與義利相應與法相應。能令菩薩菩提分法得圓滿故。】

  佛反過來問他,告訴他,隨你的意思答覆。

  「若有說言:菩薩為欲圓滿成就菩提分故,攝取生死。又復說言:以諸煩惱為利益事」。佛法裡確實有這個講法,但是底下的話重要了。

  「如是說者,為與利益相應,非利益相應?為與法相應,非法相應」?佛這兩句話問得很好。這兩句話與利益相不相應?與法相不相應?相應的是佛說的,不相應的非佛所說。

  「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正說者,則與義利相應」,就是與利相應。「義利」是正當的利益。

  「與法相應,能令菩薩菩提分法得圓滿故」。這個沒錯,這是法身大士,對他們來講這是正說。

  【佛言彌勒。若說菩薩為欲圓滿菩提分故攝取生死。說諸煩惱能為菩薩利益之事。如是辯才諸佛如來之所宣說。何以故。彌勒。此諸菩薩得法自在。所起煩惱無有過失。是為菩薩善巧方便。非諸聲聞緣覺境界。】

  像《地藏經》上地藏菩薩所說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藏菩薩,行。我們聽了這個話也發起大慈悲心,跟到地藏菩薩一起入地獄;那就完全錯了。所以那是諸佛如來果地上的事情,不是凡夫有這種能力。

  「說諸煩惱能為菩薩利益之事,如是辯才諸佛如來之所宣說。何以故?彌勒,此諸菩薩得法自在」。你看,佛說這種法是對哪些菩薩說的?得法自在,是對這種菩薩說的。如果於法還不自在的,佛決定不說這個法。得法自在的是什麼菩薩?法身大士,也就是剛才講了入不二法門,這種人最低限度已經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佛對他們所講的跟對我們初學人講的不一樣,不是一個講法。

  你看看,他們「所起煩惱無有過失」。他們表現的這個煩惱還沒有過失,為什麼?他的心清淨,心很自在!換句話說,這一些法身大士是「煩惱即菩提」,他煩惱是度眾生的一種方式。我們在《華嚴經》五十三參裡面看到,甘露火王用瞋恚度眾生。瞋恚是大煩惱,他有瞋恚之相,他的心地清涼自在,一片慈悲。

  這個話我們很難理解。你想一想,父母教訓兒女,有的時候有打有罵,也是一副很難看的面孔,為什麼?愛護他,成就他,不是真的恨他。他對別人為什麼不用這個手段?對自己兒女用這個手段是愛護,別人兒女與自己不相干,所以笑臉常開!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看到。此地所說的跟《華嚴經》對照一下,很有趣味。所以他們「所起煩惱無有過失」。

  「是為菩薩善巧方便,非諸聲聞緣覺境界」。聲聞、阿羅漢、辟支佛不是他們的境界,他們做不到!他們尚且做不到,我們凡夫怎麼能做到?這個一定要知道。那個高級的佛法,我們應該知道、應當明瞭,但是決定不能學習,我們沒到那個境界。

  【彌勒。若有煩惱。不能為他作利益事。亦不能滿菩提分法。而發起者。不與義利相應。不與法相應。但為下劣善根因者。菩薩於中寧捨身命。亦不隨彼煩惱而行。何以故。彌勒。有異菩薩得智力故。於諸煩惱現有攀緣。有異菩薩無智力故。於諸煩惱增上執著。】

  這一段開示非常要緊。我們今天如果聽到有人來給我們說這些話,我們不能夠隨順!你要是隨順的話,你是隨順做惡,你是隨順墮三途。如果是逼不得已,自己心裡面要明白,要真正懺悔。善的我們要隨順,惡的決定不能隨順。你要隨順的時候,那就是「但為下劣善根因者」。「下劣」是三途、惡道!一個真正佛弟子、真正修菩薩道的,「寧捨身命」,我們也不能夠隨順煩惱行。

  「何以故?彌勒,有異菩薩得智力故,於諸煩惱現有攀緣」。這是講法身大士他們是示現的。「異菩薩」是已經得清淨心的菩薩,像《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他真的得清淨心、平等心,一切境緣當中覺而不迷,這個菩薩有智慧,他的般若智慧現前。「於諸煩惱現有攀緣」,那是利益眾生,他是用這個做手段,所以他沒有過失。他能幹,我們不能幹!

  諸位在歷史上看《濟公傳》,現在好像有拍成電視劇。濟公喜歡喝酒,他有沒有因酒誤事、有沒有喝醉過?沒有!近代的,我們曉得有一位金山活佛,民國初年,江蘇鎮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師。他的那個行為跟濟公差不多,沒有什麼兩樣,也是邋裡邋遢的。他的飲食、生活起居非常隨便,沒有一點拘束,這是我們學佛的人不能學的。你看他吃飯,一次可以吃二、三十碗沒事,幾天不吃飯也沒事。

  在台灣,曾經有一位樂觀法師跟他很熟,跟他在一起住過。樂觀法師寫了一本《金山活佛的傳記》。有一天他拉到樂觀吃飯,一碗一碗給他裝,不知不覺的吃了十碗,那是他加持的。

  樂觀曾經問他,「吃這麼多難道不脹嗎?」

  他說:「你沒有聽說佛法裡面講不增不減嗎?」

  人家有不增不減的本事,這是我們不能學的,我們像他那樣一定會生病。他能夠到不增不減,吃再多都不增,不吃又不減,他有這個能力,這是我們普通人不能學的。

  「有異菩薩無智力故」,就是說沒有智慧、沒有神通道力這一類的菩薩,他有妄想、分別、執著。「於諸煩惱增上執著」。你要這樣學的時候,那個煩惱更增加了。

  這一段開示太重要了。我們今天在這個社會上,無論在哪個地方都見到這些現象,自己一定要明白、要瞭解。

  再看底下這一段,說明法身大士與初學的菩薩不一樣: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若諸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樂欲離諸業障纏縛。自無損害而得解脫。是人當於菩薩行中深生信解。於他過失不生分別。志求如來真實功德。佛言如是如是。彌勒。是故當於諸菩薩等方便行中。深生信解。何以故。慧行菩薩方便之行。難信解故。】

  「若諸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就是指我們現代這一些學佛的人,無論在家出家。

  底下講了五樁事情。第一,「樂欲離諸業障纏縛」,樂是愛好、希望,希望我們離開業障纏縛。我們就是這個希望。

  第二,「自無損害而得解脫」,能夠在這一生修學過程當中,沒有損害而能夠得解除煩惱,脫離生死輪迴。

  「是人當於菩薩行中深生信解」。如果你希望在這一生當中達到這兩個目標,這兩個目標是非常純正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消業障。說消業障,大家都懂。這一句話就是「樂欲離諸業障纏縛」,就是消業障;第二句就是了脫生死輪迴。下面菩薩就說出,如果你學佛以這個為目標,你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修行,「是人當於菩薩行中深生信解」。

  這一部經所講的就是菩薩行。你對於這一部經上所講的要深深的信解,要相信,要明瞭。世尊在這一部經上第一句話教給我們的,「不求他過,不舉人罪」,擺在第一條!彌勒菩薩在這裡也重複「於他過失不生分別」。

  學佛從哪裡學起?從這裡學起。不要找別人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過失,不要說別人的過失,從這個地方下手。我們想想,這一句話的意思太深了。因為現在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說人家的過失,張家長,李家短。不碰頭就罷了,一碰頭總是說別人的過失,都不說自己過失。佛所以把這個列在第一條,就是治你這個重病。你這一條病治不好的時候,其他的病沒救了。你們今天明白了,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不要說人家過失,從這裡學起。

  這個毛病習氣太重了,天天注意看人家的過失,你是什麼心?你的心怎麼會清淨?心不清淨,念佛也不能往生,這一條是大病,我們都疏忽了,都沒有注意到這個事情。今天讀這個經的時候,仔細想一想,真有道理!再想到六祖大師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看跟此地佛講的完全相應。

  第二,「志求如來真實功德」。我們自己的目標在哪裡?就是求如來真實功德。如來是誰?真如本性。《金剛經》上講得很清楚,凡是講「如來」都是從自性上說的,講「諸佛」是從形相上說的。此地不說「志求諸佛真實功德」,說諸佛是從外表、相上講的,講如來是從性上講的,心性自性的真實功德。這個開示就重要了。

  「佛言如是如是」。彌勒菩薩這個說法,世尊給他印證。印證就是佛說的,佛講彌勒菩薩所講的完全正確。

  「彌勒,是故當於諸菩薩等方便行中,深生信解」。佛給他作證,也特別強調一下,就是「當於菩薩行中深生信解」。前面彌勒說了,後面世尊又說,讓我們斷疑生信。

  「何以故?慧行菩薩方便之行,難信解故」。慧行菩薩就是法身大士,佛對他們講「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不是對別人說的。他們是方便之行,這個意思太深了,不是聲聞、緣覺、凡夫所能夠理解的。我們看起來,他們的行徑不可思議。

  【彌勒。譬如須陀洹人示凡夫行。如是凡夫。與須陀洹位各差別。凡夫愚人。以貪瞋痴之所纏故墮諸惡道。而須陀洹於貪瞋痴善能了達。終不墮落三惡道耳。】

  「彌勒,譬如須陀洹人示凡夫行」。這是佛舉一個修行證果最低位次的例子。最低的須陀洹跟我們就不一樣,須陀洹示現凡夫,假裝凡夫,他不是真凡夫!

  「如是凡夫,與須陀洹位各差別」。真的凡夫跟須陀洹兩個比,差別就很大。

  「凡夫愚人,以貪瞋痴之所纏故墮諸惡道」。凡夫一天到晚起心動念,貪瞋痴慢。學佛也是貪瞋痴慢,甚至於出家還搞貪瞋痴慢,講經說法也是貪瞋痴慢。前面不是說,供養恭敬多了,講的聲音就大;供養小了,就不想講了,趕快要走;都是搞貪瞋痴慢。將來到哪裡去?墮諸惡道,這是凡夫。

  「而須陀洹於貪瞋痴善能了達,終不墮落三惡道耳」。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小乘須陀洹已經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八十一品思惑統統沒有斷,他貪瞋痴都有,貪瞋痴沒斷。雖有貪瞋痴,他明瞭通達了,所以雖起貪瞋痴這個念頭,他也不墮三惡道。人家的本事在此地,你怎麼能比得上人家?我們對於貪瞋痴慢是迷而不覺,他們對於貪瞋痴是覺而不迷;覺而不迷,他就有能力不墮三惡道,這是舉一個明顯的例子。凡夫比不上須陀洹,何況慧行菩薩!慧行是法身大士。

  【彌勒。慧行菩薩亦復如是。於貪瞋痴習氣未斷。彼亦別餘初業菩薩。何以故。其心不為煩惱所覆。不同初業諸菩薩等。鈍行菩薩無有善巧。同諸凡夫不能出離。彌勒。慧行菩薩一切重罪。以智慧力悉能摧滅。亦不因彼墮於惡道。】

  這個慧行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貪瞋痴斷了,確實沒有了;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無明斷了。雖然斷了,他還有點習氣,習氣沒斷,這個不礙事。習氣很不好懂,古人有個比喻,讓我們從比喻當中體會。譬如酒瓶,酒倒得乾乾淨淨,一滴都沒有了,裡面也擦得乾乾淨淨,確實沒有了,聞一聞還有味道,那叫習氣。習氣還有,實際上他真的斷掉了,他確實沒有了,他還有點習氣。

  「彼亦別餘初業菩薩」。他也跟那些初業菩薩不一樣。

  「何以故?其心不為煩惱所覆,不同初業諸菩薩等。鈍行菩薩無有善巧,同諸凡夫不能出離」。慧行菩薩習氣不斷,而煩惱真的斷乾淨了,確實沒有了。他跟初業菩薩不一樣,別就是差別,不相同。為什麼?

  「其心不為煩惱所覆」。覆是障礙。煩惱再不會對他產生任何障礙了,所以他不同於初業菩薩。

  鈍行菩薩就是鈍根的菩薩,就是這個經上講的沒有智慧的菩薩。初學的菩薩跟沒有智慧的菩薩,跟凡夫一樣,「無有善巧,同諸凡夫不能出離」。不能出離六道,不能脫離三界。

  「彌勒,慧行菩薩一切重罪」,重罪是習氣裡面所現的。像《華嚴經》上五十三參,我們看到這些慧行菩薩。勝熱婆羅門的愚痴、甘露火王的瞋恚、伐蘇蜜多女的貪愛,這三個人代表貪瞋痴三毒煩惱,這是「一切重罪」。

  「以智慧力悉能摧滅,亦不因彼墮於惡道」。智慧力是他們觀行離相,雖然表現的是造作惡業的樣子,但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對一切眾生真的是大慈大悲,只是用這個手段來教化眾生而已。所以他們不墮惡道,不但不在六道裡面,他也不在十法界裡,他們常住一真法界。我們要清楚要明瞭,不要在這個地方產生誤會,那就錯了。曉得自己的身分、自己的能力,我們對這些人只有敬仰,決不能夠學習,學習就壞了。

  【彌勒。譬如有人。於大火聚投以薪木數數添之。如是添已。其燄轉熾彌更增明無有盡滅。彌勒。慧行菩薩亦復如是。以智慧火燒煩惱薪。數數添於煩惱薪木。如是添已。智慧之火轉更增明無有盡滅。彌勒。如是如是。慧行菩薩智慧之力。善巧方便難可了知。】

  「彌勒,譬如有人,於大火聚投以薪木數數添之。如是添已,其燄轉熾彌更增明無有盡滅」。這是舉一個比喻。譬如有人燒著一盆火,不斷的在加柴火,於是這個火愈燒愈猛愈盛,火的光明愈來愈明亮,這就是「煩惱即菩提」。煩惱是薪、是柴火,投在火裡面使這個光明更熾盛,是這個意思。

  「彌勒,慧行菩薩亦復如是,以智慧火燒煩惱薪」。火光代表智慧。添的薪、柴木,那就是煩惱,煩惱投進去,他的智慧更大,所以「煩惱即菩提」。

  「如是添已,智慧之火轉更增明無有盡滅。彌勒,如是如是,慧行菩薩智慧之力,善巧方便難可了知」。這是普通人不知道的。他們的境界太高了,他們所證的太深了,所以煩惱對他是增長智慧的。煩惱對我們是幫助我們要墮三途,要感苦報的,完全不相同。

  底下這一段,佛特別教誨我們,初學的菩薩要明瞭名聞利養的過失。因為在這個時代,無論是出家在家,發心行菩薩道,做弘法利生的工作,名聞利養可以說很快的就現前。你要不知道這個利害,往往就被它拖下去了,那真正可惜!所以佛在此地特別提出警告。請看經文: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當捨何法。當修何法。未生慧力能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

  他問的正是我們心裡面所希求的。初業菩薩就是初學的菩薩。既然出家了,這個出家的意思是廣義的,並不是剃了頭,穿上寬袍大袖就是出家人,這未必是出家。此地這個「出家」,確確實實心裡面把煩惱、貪愛捨掉了,這叫出家。出煩惱家、出生死家,六道輪迴是家,超越六道輪迴那就是出家。沒有能夠超越六道輪迴,你還是在家。

  六道輪迴怎麼造成的?煩惱造成的。所以心裡面有是非人我,有貪瞋痴慢,你就沒有出家。如果心裡面捨掉了是非人我,不再有貪瞋痴慢,你就出家了。

  初出家的人,智慧沒開,希望開智慧。那就是「當捨何法,當修何法」。我們應當捨哪些?應當修哪些?使我們能夠得到「未生慧力能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沒有生的智慧能夠生起來,已經生的智慧會增長,不會退掉。所以彌勒菩薩問的這個,正是我們所希求的。

  底下佛的開示,我們就要注意了。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欲令慧力而得增長。當於利養知其過失。應須捨離。若好憒鬧世俗言話。耽著睡眠廣營眾務。樂諸戲 論。如是過失皆應遠離。是故應捨利養。修於少欲。捨諸憒鬧樂於寂靜。捨諸世話觀於實義。初夜後夜遠離睡眠。觀察思惟隨行修習。捨於眾務及諸戲論。修出世道慈念眾生。】

  菩薩問當捨何法?佛在此地明白告訴我們,要捨名聞利養。捨名聞利養之先,先要曉得名聞利養的過失。你知道它的過失,你自自然然就會捨離了。

  「若好憒鬧世俗言話,耽著睡眠廣營眾務,樂諸戲論,如是過失皆應離,是故應捨利養」。後頭特別加一句「是故應捨利養」。你看佛在這一句話裡面,把利養重複兩句,這就知道這個過失的根本在利養。如果不貪利養,其他的過失很容易捨掉。貪著利養,其他的這些過失也不容易捨掉。此地所講的這些過失,卷下這一卷專門說這問題。

  「憒鬧」就是熱鬧,毫無利益的熱鬧場所。

  「世俗言話」,言話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言論,這一些言論都不能幫人了生死、出三界。所以世俗言論的範圍非常之廣,可以說除了佛法之外,都是世俗言論。因為你沒有離開三界,沒有離開六道。

  「耽著睡眠」,貪睡。

  「廣營眾務」,營是經營,務是事務,廣是多,眾也是多。一天到晚去經營,許許多多都是與道業不相干的這些事業,做這些。

  「樂諸戲論」,喜歡戲論。

  這些都是過失,重大的過失。佛在此地教給我們「皆應遠離」,不能夠貪著,要遠遠的避開。

  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利養,「是故應捨利養」。這是講你當捨何法,這些東西要捨離。

  下面是當修的,應該修什麼?所修的就是跟這些相反的,反面就是你所要修的。

  「修於少欲」。真正修行人,真正想在這一生當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第一個條件「少欲」。欲是欲望,欲望要減少。少到什麼程度?我們這一天三餐飯吃得飽,有一件衣服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遮避風雨,夠了!你的心就安了,心安了才能辦道,也就是說,你才能夠得清淨心。

  不要看別人住大房子,出門開高級轎車;不要去看這些,不要跟人家比賽這個。你不要看那個車很漂亮,往哪裡開?往地獄、餓鬼、畜生道在開。你看清楚的時候,不對勁!別看我們沒有車,我們走路,我們往西方極樂世界走,不一樣!方向目標不相同。一定要看清楚。他們天天在搞貪瞋痴,煩惱增長。我們是智慧增長,一天心比一天清淨,要懂得少欲,要知道知足,少欲知足是我們修行的根本。

  「捨諸憒鬧」,要離開熱鬧的場所,。

  「樂於寂靜」,他心是定的,他能夠在很安靜的環境裡面,住得很自在。現在人的話,就是甘於寂寞,這個人有功夫!有多少人受不了寂寞,他要熱鬧,不熱鬧他的日子過不下去,他要煩惱!

  「捨諸世話觀於實義」。實義是什麼?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要用智慧去觀察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麼?《金剛經》上說的「三心不可得」、「諸法緣生,當體皆空」,那是實義,那是諸法的真相。

  「初夜後夜遠離睡眠」。這是佛勸我們,最好每天睡眠四小時。四小時就是中夜,中夜就是晚上十點鐘到兩點鐘,這是中夜。這是睡眠的時候,不要把大好的光陰浪費掉了,應當把這些寶貴的時間用來念佛。

  「觀察思惟隨行修習」。「觀察思惟」都是正智慧,八正道裡面的正思惟,正智慧。「隨行修習」,行是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當中去修,去學習。

  「捨於眾務及諸戲論」。事愈少愈好,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這個不是消極,人人無事,天下太平!個個人都安居樂業。世界為什麼這麼亂?好人太多了。什麼是好人?好人好(耗)事,好(耗)事的好人太多了。無事的人得自在,那得真的享受。

  「修出世道慈念眾生」,一心一意求生淨土。能夠慈悲一切眾生,就是把念佛法門盡心盡力勸導一切眾生,這就是「慈念眾生」。唯獨這個法門,能幫助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了生死、出三界。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