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積功累德  (共一集)  1997/12/13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20-011-1213

  佛法是師道,天人師,經典上常常稱佛為大導師,師道給世間人最重要的印象就是形象。佛在經上常常教我們「為人演說」,演就是表演,就是做出一個模範的形象給人看,這個形象不僅表現在外面,甚至於包括了起心動念。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己一定要想一想,可不可以給世間人做榜樣。可是我們自己並沒有真實的智慧,我們是凡夫,完全憑意識,完全憑自己的成見,所以覺得想的、說的、做的,總是以為正確的,不能發覺過失在什麼地方。這一樁事情佛在經上說得好,佛勸告我們,沒有證得阿羅漢以前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往往自以為是,造作業因,流失功德,自己都不能夠發覺。為什麼要說證得阿羅漢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佛這個話講得非常有道理,因為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也用意識心,跟我們用的是一樣的,只有法身大士轉識成智,那當然不必說了,那是佛知佛見,決定沒有錯誤,十法界裡面都是用意識心。

  佛講的這個標準,也就是說見思煩惱斷盡了,你用意識心不會有大過失。見思煩惱還沒有斷,也就是說還有是非人我,還有貪瞋痴慢,我們就要小心謹慎,處處要從客觀,不能從主觀,念念要依佛的教誨,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經上相應的,這可以做,不相應的不但不能做,想都不能想,這樣才能夠積功累德。

  我們念這些經文,順口就過去了,不能理解裡頭的深義。「積功累德」這四個字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為什麼?怎麼積功,怎麼累德,甚至於什麼叫做功、什麼叫做德都搞不清楚,這也正是說明了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為什麼念佛的人各個都不能往生?雖念佛依舊造業,業習深重,佛也沒有辦法,佛也拉不動。這一些道理與事實真相,我們總要清楚,總要明白。所以學佛一定從修心、修身上下功夫,這一點很重要。

  僧團裡面領眾,誰的事情?菩薩的事情。大家真正發心,真有道心,就感動佛菩薩示現在我們面前領導大眾。領眾的人是捨己為人,真正修道的人是清眾。過去古老時代僧團裡面,住持、當家、執事都是佛菩薩化身來的,他們自己成就了,再幫助初學,凡夫領眾焉能避免過失?曾經有許多同修問我為什麼不領眾,我有自知之明,我是凡夫,我沒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福報。

  我們想想當年隋唐時代的智者大師,智者大師往生的時候,他的弟子問他往生的品位,大師說他是五品位往生,因為領眾耽誤自己用功,所以只有五品位往生,五品位是生凡聖同居土。在傳說裡面,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示現給我們看。我們如果要發心領眾,這個心是好心不是壞心。要發心,先到極樂世界,至少是圓證三不退再倒駕慈航回來領眾,這就正確了,一點都沒有錯誤。如果我們沒有能證得三不退,我們不要說圓,就說證得三不退,證得三不退是什麼菩薩?圓教初住菩薩,別教的初地菩薩,這個時候領眾就不會有什麼過失了。

  佛在《無量壽經》上說法藏比丘是再來人,法藏是給我們做榜樣的,法藏久遠劫已經成佛了,不是經上講的這一次才初成佛道,不是的,世尊在這些大乘經裡面好幾次透露這個消息,久遠劫成佛。十劫之前建立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示現而已,就像釋迦牟尼佛久遠劫就成佛了,大家在《法華經》裡看到,「壽量品」裡面講得很清楚,絕對不是三千年前出生在印度夜睹明星成佛的,那是表演給我們看的,不是真的,真的是久遠劫就成佛了,哪裡是凡夫?理事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白,我們跟人家比,怎麼個比法?不能比。所以修道,心要很細,要謹慎。

  歷史上記載諸葛亮,諸葛亮一生替國家建功立業,他的特長,歷史上有一句話,對他的評語說得沒錯,「諸葛一生唯謹慎」,他的特長,一生做事情謹慎小心,世法尚且如此,何況佛法?我們做事情粗心大意。謹慎表恭敬,敬人、敬事、敬物,十大願王第一條「禮敬諸佛」,諸葛亮這一生當中這一條他做到了。在《論語》裡面我們見到,孔夫子的學生對老師孔子的稱讚,說孔夫子有五種德行,「溫、良、恭、儉、讓」,溫和、善良,恭就是謹慎,孔夫子謹慎,節儉、忍讓,無爭,能謙虛,能忍讓。以後這五個字就是中國歷代讀書人德行修養的標準,具足這五種德行,這稱之為君子,它有條件的,你做不到這五個字就不配稱為君子。孔老夫子是我們中國讀書人的典範,是後人學習的榜樣。

  我們學佛,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阿彌陀佛是最好的榜樣,「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說得很清楚。諸佛如來太多了,《佛名經》裡面給我們列舉一萬兩千多尊佛,我們跟哪一尊佛學?世尊給我們介紹了,跟阿彌陀佛學。阿彌陀佛在哪裡?一部《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一個人真正發心學佛,希望在這一生當中作佛,哪裡是難事!萬法唯心,一切唯心造,你心裡面想佛,你就是作佛,所以「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什麼就變什麼境界,這就是《華嚴》裡面所說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又說「一切法從心想生」,說得多麼清楚,所以你心想佛就是作佛。為什麼祖師大德教給我們佛號不能離口?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哪有錯?念貪變餓鬼,念瞋變地獄,念痴變畜生,念傲慢變阿修羅,念五戒十善才得人身,今天世間幾個人念五戒十善?都是念貪瞋痴慢,你說怎麼得了!

  我們學佛要想真正作佛,沒有別的,念《無量壽經》就行了。你去念佛中之王,要念得熟,念得透徹,真的明白了,依教奉行,起心動念都是佛心,佛知佛見。不要搞太多,不要搞拉雜了,太多了,你的精神、力量不集中,散漫的,你不是佛心。佛心是定的,佛心是清淨的,這是「一門深入」的殊勝。

  佛在經上教導我們哪些事情應當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去做,應當做的都是利益社會、利益眾生,不應當做的都是對別人、對自己有損害的,與煩惱相應的,佛教我們不要做,與德行相應的,佛叫我們認真努力去做,這正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還要「自淨其意」,這才是佛法。如果只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能「自淨其意」,那是世間的善法,能感得三善道的果報,加上自淨其意,那就是佛法,這才能超越世間,超越三界。所以我們一定要記住,如何積功累德?不深入經藏,不能夠觀察入微,極其微細都能觀察清楚,你才是「住真實慧」,你才不至於把事情做錯了,誰願意做錯事情?做錯自己不知道,不知道做錯不能說是沒有罪過,不能說是不負責任,沒有這個道理的。什麼樣的因就有什麼樣的果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無記的業因感無記的果報。

  所以學佛一定要讀誦大乘,讀誦的時候放下萬緣,念佛要求不夾雜、不間斷、不懷疑,讀經也是這樣要求,這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經念熟了之後,要常常吮味,常常想到經上佛的開示,要去回味它,不但牢記在心,也能夠打斷自己的妄念,久久就生智慧,對於佛這一句經文的意思,愈來愈清楚,愈來愈透徹,愈來愈深入,才知道佛經裡頭字字句句,其深無底,其廣無邊。

  我們要想了解一部經的深廣,一生是不可能的事情,什麼時候才真正像經上講的徹法底源?這個「法」,一部經,或者是一品經,或者是一段經,或者是一句經,徹法底源,都要到如來圓滿的果地才能徹底了解,換句話說,等覺菩薩還不能圓滿的盡知,《無量壽經》如是,一切大小乘經論無不如是。

  在諸菩薩當中提倡一門深入專修專弘的,確實大勢至菩薩是最標準的,我們在楞嚴會上看到「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菩薩一開端就說他與五十二同倫,同倫就是志同道合,這一類的根機,決定不夾雜,一卷經、一句佛號,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滿成佛,不改變。所以夏蓮老在《淨修捷要》裡面稱讚大勢至菩薩,「淨宗初祖」,這個話過去沒人說過,在經論、在古人註疏當中都沒有這個說法,夏老說出來,夏老了不起的人,他說出來,我們仔細想一想,一點都不錯。我以前讀《華嚴》只體會到普賢菩薩是淨宗初祖,沒想到大勢至菩薩,因為世尊示現成道第一部講的是《華嚴經》,在華嚴會上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真正淨宗初祖。我看到夏老這個說法之後,我明白了,大勢至菩薩是法界初祖,盡虛空遍法界提倡專修專弘,一部經、一聲佛號永遠不變。大勢至菩薩法界初祖,普賢菩薩是我們娑婆世界初祖,中國慧遠大師是中國初祖。

  昨天悟道師問我《華嚴經》上講的「主伴圓融」,有些人不太明瞭。「主伴圓融」是「十玄門」裡面的一條,清涼大師告訴我們,一切諸法隨拈一法,大而法界,小而微塵,都圓滿具足六相十玄。如果諸位能在一一法中見到六相十玄,你就見性了,你在相裡頭見到法性,見性就是法身大士,圓初住的菩薩,這一樁事情唯有《華嚴》講得透徹。

  「主」,任何一法都可以做主,這個「主」不是特別指定的,「主」只有一個,一個主,其餘的都叫「伴」。譬如我們修淨宗以阿彌陀佛為主,毗盧遮那如來都是伴,所有一切諸佛如來都是伴。像開會一樣,現在主席臺上阿彌陀佛當主席,比主席資深的在這個場所,他也是伴,如果觀世音菩薩做主席,做主,所有一切諸佛如來也都是伴。那怎麼佛都可以作伴?行,佛都作伴。佛法是平等法,沒有哪個在高,哪個在下,如果有高下,這就不是佛法。高下從哪裡來的?高下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來的,你明白這個道理才能體會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平等法界,佛給我們講有四土、三輩、九品,有這麼多階層,實際上在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法界,我們這個世間眾生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造成不平等的現象。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沒有分別執著,所以四土、三輩、九品是平等的,華藏世界裡面也是平等的。十法界裡面不平等,一真法界裡面平等的,因為他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所有一切的不平等都是妄想分別執著。

  佛法最高的修學原則標準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打掉,你就入一真法界,你住平等界。你看在這個十法界裡面,佛在經上常講十法界的業因,佛法界平等,菩薩法界,菩薩六度,這個菩薩法界是講十法界,十法界最高的就是菩薩法界,這不一樣。一真法界是佛法界,所以你證到圓教初住菩薩,那都是佛,《金剛經》上講的「諸佛」,你看江味農的註解,江味農註解《金剛經》上講的「諸佛」,就是一真法界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叫「諸佛」,雖然有四十一個不一樣,那是我們分別,在他們那個世界裡面是平等法界,那個差別、妄想全部斷掉了。所以講十法界的因行,菩薩就是六度心,緣覺是十二因緣心,聲聞是四諦心,天是上品十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人是五戒心,下面三惡道是貪瞋痴。你動什麼念頭變現什麼境界,這個境界是你自己作的,自己現的,與人無干,自己變現的,就正如晚上睡覺作夢,夢是你自己現的,不是別人做一個夢給你去作,沒有這個道理。

  佛不能說不慈悲,不能說他講得不透徹,實在就是我們自己粗心大意,展開經卷囫圇吞棗,含糊籠統,不解經義,自己依舊在胡思亂想,李炳老說「作賤古德」,我們是作賤佛菩薩,這個罪過還得了!

  你們在短短的兩、三個月當中將《無量壽經》做這個簡單的註釋,大家在一塊天天這麼細心討論一遍,這個味道嘗到一點了,可是諸位是淺嘗,那個濃味沒嘗到,濃味還要繼續不斷深入,你們嘗到一點淺淺的味道。如果鍥而不捨,長年這麼做,那味道就愈來愈濃,愈來愈深,你才曉得古大德的道場為什麼每天八個小時講經,八個小時講經不累嗎?研討是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哪裡會累!哪裡會疲倦!如果要有疲厭,換句話說,你參加這個法會,你是一無所知,你沒嘗到法味。嘗到法味,法喜充滿。法喜用現在人的話講,是最好的營養,中國諺語也講「人逢喜事精神爽」,法喜是最殊勝的喜事,你沒嘗到,那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所以我們要多想想世尊當年在世,僧團裡面並沒有什麼明顯的組織,也沒有固定的道場,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隨便哪個山頭、草地上大家一坐,佛就跟大家講經說法,沒有精舍、講堂,那麼多人跟著釋迦牟尼佛,他為什麼跟著?快樂,這裡頭真有樂趣。佛為什麼不建寺廟、不建講堂、不建精舍?一搞就煩惱了。所以諸位要知道,佛陀在世接受國王大臣的供養,有講堂、精舍可以在那裡講經說法,講堂、精舍是在家人的,這種風氣從早期佛法傳到中國來都保存著,出家人的原則是不管事,哪操這種心?所以他的身心永遠保持清淨,真正住在法喜之中。

  所以護法有護法的任務,有護法的工作。弘法就是當教員,護法是當職員,像一個學校一樣,校長、教務長,裡面這些執事是護法的,弘法的是教員。當職員的這些人不難找,一位好教員不容易,很困難,可是你真正要立志,想做一位好教員,一定有諸佛菩薩來護持,這個不要去操心,一定有感應。你自己立志弘法,哪有諸佛菩薩不護念的道理?諸佛菩薩、護法天神一定現身,或是現出家身,或是現在家身,他來護持你,他來協助,來成就你,你操什麼心?什麼心都不要操。可是你自己要信得過,如果自己還要去操心,你對佛菩薩沒有信心,換句話說,感應就斷掉了。不是佛菩薩不護念,佛菩薩護念,你把它掐斷,你不相信他,還是相信自己,這就大錯特錯了,信心難,太難太難了。

  我這個方法是剛剛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我聽他老人家教誨,我就相信,我就接受,一生奉行不渝,我得這一點利益。關鍵在真信,絕不懷疑,縱然遭受極大的挫折,我也知道是佛菩薩安排,這是來消業障的,能夠安心忍受。始終要保持自己的清淨心,這一點非常重要。決不能被外面境界小風小浪就動搖了,這沉不住氣,哪裡還能辦出世間的大事?世間小事都辦不了,你還能辦出世間大事?了生死、出三界,念佛往生,叫大事因緣,這不是小事。世出世間第一等大事就是念佛往生,一個人沉不住氣,這不能成功。所以希望同修了解這些事實,明白這些道理,真正努力斷惡修善,積功累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