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道場主 (共一集) 1997/10/8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20-011-0040
世出世法,小而言之,一個人一生的成敗,大到一個國家的興衰,總而言之,這些事情都在自己,而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是不是能夠真正明瞭事實真相,佛法裡面講的「諸法實相」,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切都通達明瞭,一個人決定是成功,立於不敗之地,國家決定是興旺、富強、繁榮,由此可知教育的重要。中國古聖先賢明瞭這些道理,透徹事實真相,所以在一生當中把教學、接受教育擺在第一位,這是我們一定要體會得到的。佛門道場的興衰,世法事業的成敗,也都繫乎此。
主持佛法如果不讀經、不念佛,對於佛法了解得很少,不夠透徹,他要來主持這個道場,這個道場焉有不衰之理?在世法裡面經營,我打個比喻,經營一個商店,你對於這個行業沒有相當水平的知識,也不懂得處事待人的道理,你的生意沒有不失敗的,由此可知,世出世間法,任何行業,成功都是奠定在高深的學問基礎上。而世出世間的學問無過於佛法,佛法真正稱得上是大學問,我們很幸運的遇到了,真正是無量劫難遭遇,我們這一生能夠遇到。也有許多人遇到,遇到了他不識貨,不知道這是真正的珍寶,所以他不肯學習,不得受用。我們個人得到,個人一生受用無窮;一個家庭得到,家庭幸福;事業上得到,事業決定成功、圓滿。
我也常講過,釋迦牟尼佛當年在鹿野苑是五比丘起家,一個老師五個學生,六個人就能將這個大道弘揚到四面八方,傳承到現在三千多年,就是鹿野苑六個人幹出來的。今天如果再有五比丘,有世尊與他弟子一樣的見識,一樣透徹了解,佛法怎麼會不興旺?這正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就在乎有沒有真正的五個人。信願解行,不說別的,都能夠不違背《無量壽經》就行了,能把《無量壽經》完全明白了,應用到生活上,佛法就興旺了,絕不亞於釋迦牟尼佛的時代,絕不亞於中國隋唐盛世。
今天在全世界,個人修學的也許有,僧團就沒有見到。也許大家聽到這個話會感覺得奇怪,海內外僧團不是很多嗎?怎麼會沒有?沒有一個「六和敬」的僧團。這個團體四個人以上,完全依照「六和敬」的標準去修學,這才是佛法的僧團。大家相處,個人有個人的意見,就不和了,「見和同解」你沒有。團體生活有團體生活的規矩,如果你不能完全遵守,你「戒和同修」就沒有了。這兩條是「六和敬」的根本,這個根本建立在徹底覺悟的基礎上。
《金剛經》上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能夠契入這個境界,「見和同解」就沒有問題。佛在經典裡面字字句句的教訓,你會明瞭,你在生活當中,在工作當中,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自然會相應,自然不會違背,然後你才恍然大悟,戒律不是別人制定的,規矩不是別人定下來叫我們遵守的,這些好的規矩是什麼?原來是自性裡面本具的性德自然的流露。換句話說,一個覺悟的人,明白人,他的思想行為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把它記錄下來的時候就是律藏,絲毫沒有加一點勉強,然後我們才真正懂得佛沒有教我們別的,完全是恢復自性的性德而已。佛在經上講的話沒錯,佛沒有給我們任何東西。你將來修行證果成佛了,成佛怎麼回事情?成佛還是你自己性德的顯現,沒有一樣東西是從外來的,佛在經上講的句句都是真實話。
由此可知,你將來要領導一個僧團,主持一個道場,對於佛法了解得不夠透徹,你在運作當中總免不了有過失。所以經典要天天讀,天天聽,天天研究討論,不斷的改正我們自己的過失,天天接近圓滿,主持一個道場如是,經營世間任何事業也如是。
佛法是大學問,《無量壽經》是總樞紐,總綱領,言簡意賅,希有難逢,希望我們大家珍惜這個因緣,抓住這個機會,認真努力去做。我的年齡已經大了,老了,弘法利生的事業就靠你們繼續做下去。如果要想利益眾生,利益廣大的社會,決定不可以有私心,有私心必定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你們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面可以看到。禍與福只是一念之差,所以中國文字是充滿高度智慧的符號,你看禍、福的形狀很像,你稍不留意就沒有辦法避免。所以一念之差,這一念就是存心,沒有私心就是福,加一點點自私的意思在裡面,福就變成禍。
我自己一生的修學就是門口掛的這二十個字,我學什麼東西?就學這二十個字。這二十個字都是從《無量壽經》上得來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我在外面講經,在外面教人,也是這二十個字,無論講哪一部經論,或者平常跟大家接觸談話,都不離開這二十個字。在上一屆我把這二十個字詳細講過一遍,宗門裡頭有「傳心法要」,我說這是我們淨宗我自己修學的傳心法要,好像留了一個錄音帶,那個錄音帶都可以送給他們同學。一生所思、所想、所說、所作,都是這二十個字。前面一代,印光大師十六個字,他老人家一生真的做到了,沒有話說,「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深信因果,老實念佛」,印光法師。這樣在一生當中他有一個原則,有一個準繩,一個標準,一生當中堅守這個標準,個人修學成功了,我們的事業是弘法利生,也成功了。
諸位到新加坡來學習講經的方法技巧,小事。學作菩薩,學做人,如果在短短的一百天當中,諸位果然覺悟了,果然回頭了,真正超凡入聖,來的時候是凡夫,畢業之後是菩薩,你就真正成功了。菩薩講經哪有講不好的?菩薩是人不是神,觀念改過來了。什麼叫眾生?念念為自己是眾生,甚至於念念為家庭、念念為社會、念念為國家、念念為這個地球,還是眾生,為什麼?沒出六道。念念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你是佛,你不是菩薩了,因為你超越十法界了。你念法界眾生,你的國家、社會、家庭都包括在其中,大可以包小,小不能包大。念念為一切眾生,我這個身體也是眾生,當然也包括在其中。心量一定要大,佛之所以偉大,就是佛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佛。菩薩心量比佛就小一點,聲聞、緣覺又小一點,道理就是在此地,拓開心量,心量大自然就沒有貪瞋痴。
小乘人要斷煩惱,要把身見、邊見、見取見這一些見惑斷掉,要把貪、瞋、痴、慢、疑、惡見斷掉,好難,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佛在經上講斷煩惱就好比截斷四十里的瀑流一樣,那個瀑流就比如瀑布,多大?四十里,你能一下把它堵住,叫它不流,佛用這個比喻斷煩惱的難。小乘是真難,真不容易。大乘就高明了,巧妙了,要不要斷?不斷,不斷怎麼會斷掉?把心擴大,大而化之,就沒有了,這個方法巧。叫你貪,不要貪一點點財,貪什麼財?貪盡虛空遍法界的財,那好了,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你的。他是叫你把心擴大,一擴大就變成公了,公跟私也是一念之間,把私心就變成大公無私。小就變成私,大就變成公,大乘方法巧妙至極,所以大乘法沒有別的,說穿了一句話就是「大而化之」,就行了,你能把所有一切都大而化之就成功了。你愛護你自己的兒女、親人,你把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都看作你自己的親人,自己的兒女,這問題不就解決了?大乘巧就巧在此地,比認真去斷是容易太多了,那個斷好苦,真難真難,所以小乘人學得苦,大乘人學得自在,他曉得心量一解放,問題就解決了。
國內天天在喊解放,我們如何把貪瞋痴慢解放,那就成功了。貪瞋痴慢、是非人我、見思煩惱解放了,中國這個國家就是佛國土了,就是佛土,就是極樂世界。把念念想著自己的利益,把它解放開,念念想到全國一切眾生的利益,就是把它放大就是了。再能想到全世界人類的利益,那你就是世界的領袖,就是世界的導師。這是大乘法跟小乘方法在修學的原理原則不相同的地方,這個方法來得快,非常有效果,佛菩薩跟世人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換句話說,同樣是一個愛心,一個愛心很小,只愛自己,愛自己的家;一個愛心擴大了,能夠愛世人、愛國家、愛世界、愛一切眾生,你比較比較大小乘,你才曉得大乘法的殊勝。而《彌陀經》給我們講的更不得了,它不是一個佛國土。一尊佛,我們講「成佛了,愛心,他的心能愛護三千大千世界,了不起了」。阿彌陀佛跟那些佛不一樣,盡虛空遍法界每個佛國土他都愛護,一個佛國土也不漏,所以諸佛才尊稱他「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個話不是隨便說的。所以煩惱解放了就成菩提。
我們希望人人都作佛,人人都作菩薩。現在作佛、作菩薩的概念你們已經有一點了,我看你們平常談話、上臺,有點意思了,懂得一點了。並不是叫你改變現前的生活狀況,是改變你的觀念,觀念改變了,實際上這個生活也都改變了,為什麼?以前貧窮覺得苦,現在貧窮樂,不一樣,所以悟了之後,他樂,吃得再苦他快樂,這也就是把生活改變了。孔老夫子所說的「素富貴安於富貴」,他能安,他快樂。素貧賤者也能安於貧賤,為什麼?覺悟了。覺悟了之後,物質生活就無所謂了,真正能夠做到自在隨緣。富有也好,安於富有,也不拒絕;貧賤安於貧賤,不奢求,你說他多快樂,多幸福,所以快樂幸福不是在物質生活條件,與那個不相關。明道,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懂得因緣果報的事實,無論處在順境、逆境,他都自在,他都快樂,所以都是佛,都是菩薩,作帝王的是菩薩,作乞丐的也是菩薩。他那個帝王、乞丐身分不一樣,菩薩身分是平等的,一定是一樣的,兩個都是菩薩。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佛法確實能救世間,救世間的真理就在此地。
如果說我們挽救世間,那個窮苦的人我要幫助你們,提高你們的生活,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業報,「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能這樣做豈不是把因果定律都推翻了?哪有這種道理?做不到的。但是覺悟之後,你要想改變你的環境,能不能?太容易了,為什麼容易?修因。想得財富有得財富的因,想得聰明智慧有得聰明智慧的因,想健康長壽有健康長壽的因,你只要修因,果報一定得的好。果報不是別人能給你的,是你自己去修,你自己就會得到,這些原理原則佛在經上都告訴我們了。可是真正覺悟的人有很多人還不願意搞這個,他安於他的生活,他不想搞這個。無論什麼環境當中,他都得大自在,他何必去搞這個。
龐居士開悟了,唐朝時候,你們讀歷史讀到了,他家裡很富有,他統統丟掉,把他的財產裝在一個大船裡面,沈到江底裡面去,不要了,自己每天優哉優哉編草鞋。這在此地沒有人看到過的,大陸上現在還有沒有我就不曉得了。我過去小時候念書,我們還穿過草鞋。抗戰期間,我們穿過草鞋。一雙草鞋兩個銅板,那個時候三個銅板是一分錢,那個時候還用銅板。兩個銅板買一雙草鞋,三個銅板可以吃一餐飯,粗荼淡飯可以吃一餐。他每天編草鞋、賣草鞋來過日子,逍遙自在,不為錢財所累贅。所以覺悟人那個生活方式,我們世間人看不懂的,「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法?」他做得快樂逍遙,身心無事。
佛菩薩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留戀,決定不放在心上,為什麼?假的不是真的。事上有,理上沒有,相上有,性上沒有,所以他真正明瞭事實真相,真相就是「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他真懂得,真明瞭,他契入這個境界。所以示現成佛,建道場、度眾生,道場叫「水月道場」,度眾生叫「夢中佛事」,他做得很認真,心裡沒牽掛,得大自在。如果示現的是居士身、長者身,在家的一般身分,他也是這個境界。在一個家庭裡頭,那是水月家庭,也是夢中生活;開個店,水月店鋪,夢中生意,你說他怎麼不自在!樣樣演得逼真,這完全是演戲,遊戲神通。
佛菩薩無論示現什麼身分,你們看《普門品》裡面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無論現什麼身分,無論現什麼樣的行業,都是自在無比,都是遊戲神通,那個神通可不能像《西遊記》上孫悟空七十二變那個解釋。「通」是通達,世出世間法,一切性、相、事、理沒有一樣不通達。「神」是形容他的生活那麼樣的自在,我們凡夫看起來沒有辦法理解,超過凡夫常識,神奇莫測。那是真的,為什麼?世間人一生業力作主宰,無可奈何,不受也要受,所以他受得很辛苦。到神通自在的時候,他不是業力,他是願力,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感應道交而來示現的,所以他自在,得大自在。
仔細去觀察,都是做榜樣給眾生看的,都是在演戲,目的都是覺悟眾生,讓眾生聽到、看到、接觸到,能夠醒悟過來。佛菩薩應世沒有別的目的,就這麼一個目標,覺悟眾生。諸位在此地明白這個道理,也覺悟過來了,希望你們往後在幾十年中,好好的演一場戲,也令這個世間一切迷惑顛倒的眾生,看到你們的表演都覺悟過來,這就叫行菩薩道,修菩薩行。所以你將來無論是講經,無論是平常談話、接觸大眾的時候,那就完全不一樣了,真的是非常活潑,非常瀟灑自在,令人羡慕,他自然就會跟你學了,向你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