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道場—學道修道 (共一集) 1997/11/1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20-011-0060
這幾天也是為了澳洲重要的事情,不能不去處理,在短短的離開十天當中,我對這邊同學們的活動還是非常的關懷,諸位研究討論、小座、大座都很成功,聽眾的反應都非常好,這是很難得的。時間雖然不長,這些方法技巧、原理原則,大家都能夠掌握得住。所以有些同學告訴我,這種培訓班三個月就足夠了,我說:沒錯。我們過去在李老師會下學習,時間是一個月,一個月當中就能把這些原理原則、方法技巧都能夠學到。可是學到之後,重要的是要練習,如果缺乏講台的實習,就很難成就了。講台實習的時間是愈長愈好,所以我們三個月延長到四個月,沒有其他的目的,就是希望諸位在講台上能多有幾次機會練習,目的在此地。
像現在我們進入第三個月,大家在講台上幾乎已經找不到什麼毛病了,這種成績是非常難得的,要緊的是希望找機會,決定不能讓它間斷,那沒有不成就的。真實的成就當然要靠修持,要靠內證,如果不能證得三空三昧,契入華嚴三昧,我們不管怎麼樣講法,都是淺顯的,不能夠稱性。諸佛菩薩他們講經是稱性而談,這就是見性之後,講經那當然不一樣,所以我們的功夫就非常非常重要。
修行的功夫,總而言之,不外乎「看破、放下」這四個字。「看破」是徹底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放下」是真正得清淨心,世出世間法一塵不染,而後講經說法,跟諸佛如來就沒有兩樣了,真正入華嚴境界,這個經裡面講入華嚴三昧。華嚴三昧就是華嚴境界,你眼睛見到大方廣佛華嚴,耳聽到大方廣佛華嚴,鼻嗅到、舌嘗到、身觸到、意知到,盡虛空遍法界總不外大方廣佛華嚴,你就入華嚴三昧了,你就明心見性了。
清涼大師解釋這部經,六相是解釋現相,「大方廣」三個字,「大」是自性的本體,「方」是自性的現相,「廣」是自性的德用。六相是說明現相的真相,一剎那際六相圓融,你才真正瞭解這個所有的現相是一回什麼事情,你見到真相了。十玄是講的作用,這些現相的作用,這個作用也是一剎那際圓滿具足。所以古德常說「圓融具德」,我們在古大德常常看到人家用這個名詞,「圓融具德」,那是真正不可思議。這個境界在哪裡?就在現前,從來沒有離開過,只是眾生凡夫粗心大意見不到,如果你見到了你才相信。一切諸佛如來塵說、剎說、無間斷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貴在能入,貴在能見,六根完全接觸到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佛家講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悟後起修,沒有一樣不與大方廣佛華嚴相應,大方廣佛華嚴就是自性的體相德用,圓融具德。
但是我們要明瞭,眾生有業障,於是諸佛菩薩以真實的智慧,無盡的悲願,教化、幫助一切眾生,依舊還要看緣分,緣不具足沒用處,不但得不到利益,反而產生反面的效果,所以要觀機、要隨緣,這是示現在世間教化眾生的重要原則。眾生的機緣不成熟,一定要有耐心的等待,這個耐心是對我們講的,在佛菩薩這裡說不上,人家分別、執著完全都沒有,哪有什麼等待?眾生有感,佛就有應;他現在沒感,那你要應,那就是白應了,所以這個觀機、隨緣,對我們現前這個階段來說就很重要了。凡事欲速則不達,名利決定是嚴重的障礙,一定要遠離。
我在澳洲我們自己道場很小,信眾也不多。我這次是第一次到雪梨去訪問,華藏寺藏慧法師請我跟他們信徒見見面,結個法緣,我也趁這個機會看看他在那邊建的道場,他到澳洲二十年,算是不錯了。那天晚上講演,聽眾大概有五、六百人,第二天在一個居士家裡面聚會,本來這是人數很少的,他沒通知幾個人,沒有想到也來了兩百多人,我們到澳洲始終保持最低的姿態,盡可能的不告訴人,只有少數幾個人曉得,還有這麼多人來聚會。
布里斯本家裡人聽到了,來跟我說:我們跟人家比這比不上。好像對於別人道場這麼大,信眾這麼多,感覺到非常的羡慕。我就告訴他:錯了,那是形式,道場的莊嚴是實質,不在形式。我們這個道場十個人、八個人,十個、八個真正都有道德,將來個個都往生,你這個道場裡頭有十尊佛、八尊佛,還得了!這叫真正莊嚴。那種熱鬧道場,幾千人、幾萬人,將來還是搞六道輪迴,一個都不能成佛,算什麼莊嚴?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看到別人熱鬧就生羡慕的心了,你是心被境轉,你還是凡夫,佛是白念了。佛法修行最低的功夫叫「八風吹不動」,你外頭境界風一動你心就動了,這怎麼行?
所以道場第一要清淨,規模小維護容易,不求人,心地容易保持清淨,有時間研究經教,一起共同薰修,這是無比殊勝的法緣,我們有這個緣分要珍惜,這是真正的成就,真實的成就。所以決定不可以搞很大的規模,招搖生事,惹來許許多多的是非煩惱,把你的清淨、平等心破壞了,使你背負沈重的壓力,這個錯了,大錯特錯了。我們要走的路,一定要循著古聖先賢、祖師大德的足跡去前進,就不會有差錯了。
中國在大陸許多寺院叢林,大部分國家建的,你們看到匾額上「敕建」,那是國家建的,不是私人建的。私人修行養道逐漸形成叢林,像蓮池大師,原來人家只在山上住小茅蓬,這個人有道德,被人偶爾發現,就對他生起尊敬仰慕之心,於是傳到外面就有人慕道而來求學,人多了,小茅棚不夠住了,旁邊再搭一間,人再多了再搭幾間,這樣自自然然形成了一個大叢林。不是有意去策畫的,更不是去募款經營的,哪有這種道理?在中國古代寺院叢林,沒有向人化緣的,都是一些施主自動布施的,除了國家帝王命令地方政府建立的之外,都是一些大富長者。
也許你們同修們知道九華山金地藏化緣,他那個九華山是化緣化來的,不是到處化小緣,化一個人的緣,閩公是這個地方的大財主,九華山是他私人產業,他向閩公化一塊地,閩公說:你要多大的地?他說:我一袈裟就夠了。沒問題,那九華山全部都是我的,你要多少地我都給你多少地。他那一現神通,那一袈裟展開,把整個九華山罩住了。閩公趕快頂禮,九華山就奉獻了。化緣化一個人的,哪裡化那麼多人,那成什麼話?所以我們要懂這個道理。如果沒有這個緣,那就是機緣不成熟,決定不能化小緣,化小緣人家輕視你,瞧不起你,像要飯的一樣,到處去化小緣,那怎麼可以?
我們今天如果建立道場,弘法利生,沒有這個緣,決定不能做。我一生不幹化小緣的工作,這個事情不能做,我們達拉斯的道場,成就那麼大道場,我們的施主只有七個人,不是化小緣化來的,只有七個人,大概捐了一百五十萬美金,七個人出的。我們這個道場成立了,其餘出的一些小功德,那是隨喜的,那不是我們問他要的,自動來的,功德箱裡頭捐一點,那自動的,那個都不算的。無論建立大小道場,你需要多少經費,我總覺得出錢的人不可以超過十個人,超過十個人你就太過分了。沒有這個緣不做,有這個緣就做,你才做得自在,做得心安。心安則理得,理是什麼?明心見性。心安就是清淨心,就是禪定,因定開慧,你心不安你怎麼會明理。
世間人喜歡搞熱鬧,喜歡表演,喜歡作秀,這現在很多佛法走上這個途徑,這不是好事情,所收到的效果也對佛法稍稍掀起一點宣傳的作用。我們在這方面,我們已經利用電視、利用廣播、利用國際網路,做得比他們還要踏實,面比他們做得廣,效果也比他們做得深,那好事情,何必要搞舞台表演,這個沒有意義。別人搞名聞利養,我們也跟著後面,跟著人家尾巴去走,這個錯誤了,這鑄成大錯了。
佛法是講民主的,佛門裡面沒有專制的,現代人講民主自由開放,民主自由開放是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提倡的。所以僧團大小事物要做羯磨,羯磨是梵語,什麼意思?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會議表決,少數服從多數。小事情白一羯磨,實在講也就是在早晚課誦,在像吃飯的時候,小事情說一遍,跟大家宣布。我們佛門的通過,不要舉手,也不要什麼投票,那個麻煩,不說話就通過了;你有意見你就說出來,你就起來說話,沒有意見就通過了,他的表決就默認了。重要的事情就說兩遍,像現在這個會議裡面三讀通過,很謹慎的了;我們佛門比這個還謹慎,四次,白四羯磨,大事的時候要宣布四次,四次都沒有人說話了,這通過了。民主!不是一個人說話能作數,能做主的,不是,僧團是民主的,僧團是開放的,幾千年來祖宗的例子我們要遵守。
四個人在一起就是一個僧團,做大小事情都要仔細來商量應該怎麼辦法,你有好的意見可以提出來,我們來研究,來參考,怎麼個做法要有程序,要有步驟,然後經過精密的策畫才能夠成功。不是說我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不可以的,大小事情都不可以的。這個樣子在內,會引起內部的不滿,至少你不尊重這個團體;對外面的時候,大眾也不滿,你不像一個僧團,怎麼能夠叫人心服口服?像這些事情,我們必須要知道。雖然我們發願一生做教員,不當校長,這些事務上的事情我們不操心,我們沒有責任,但是我們要懂得,我們要認識哪個是如法的僧團,哪些是不如法的僧團。如法的僧團邀請我們,我們可以答應他,不如法的僧團邀請我們,我們也不能答應;不是說任何一個地方請我們去講經、說法,我們都能夠答應的,不可以的,要看看他們如法不如法。
他如法,我們去講經說法對他有利益;不如法,我們去講經說法,我們被他利用了,他搞名聞利養,我們被他利用了,那是我們愚癡,我們的過失。所以弘法需要高度的智慧,護法也要高度的智慧,弘法不容易,護法更難。弘護能配合得好,配合得恰到好處,這佛法在世間決定能夠興旺,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這個裡頭最要緊的一個原則,不爭名、不爭利,一定要知道修養真實的道德,沒有道德,經教講得再好都是魔說,不是佛說。所以道德的的確確是擺在第一條,比什麼都重要。
我這樣的解釋,是向布里斯本我們家裡面這些四眾同修們說明,他們才明瞭。我教他們怎麼做法,弘護的工作不能夠間斷,也就是活動要繼續,要常常辦,不斷的去辦,但是人眾以不超過三十個人為原則,像辦佛學講座、辦佛七,人數都不超過三十人,我們照顧也很方便。人家到這個地方來七天或者是半個月,進入這個道場,心地清涼自在,他是來學道的、來修道的,不是來湊熱鬧的,人多是非就多,煩惱就多,特別是現代這個社會。
所以我們是小規模而不斷的做,譬如如果是雪梨那邊有同修要來參加我們的佛學講座,人多了分兩批,再多了分三批,我不會讓你一次來;我一次只限定三十個人,你要有一百多人,我就給你分做三批、四批來。這樣我跟悟行講,你在那裡講經,你就可以講三遍、講四遍,講得遍數愈多愈好,那麼多人一起來,你一遍就講完了。所以人不要多,我們自己遍數就講得多,那麼打佛七,一個七、兩個七、三個七、四個七連著打,你說多好,你的心多清淨。他們只參加一個七,這一個七走了,下一批又來了,打第二個七,真正受用是我們自己,我們常住等於說佛七不間斷,講經不間斷。信徒少少,一批一批的,這個姿態很低,人家一看,他這個道場沒什麼,小貓小狗幾隻,不多,不會引起別人的嫉妒、障礙,減少一切毀謗,我們自己功夫不斷,功夫相續,這個好。
那個形式搞大了,人搞的多了,所謂是「樹大招風」,阻力就大了,毀謗也接踵而來了,如果我們沒有智慧、沒有定力,應付不了,那後面就是一敗塗地,這個不可不知道。事情要做,有技巧、有方法,特別是現在這個科技發達,利用高科技,什麼事情比古時候這些祖師大德們方便太多了,所以我們決定避免形式,我們利用科技,有效的來做這些弘法利生的工作,將佛法推揚到全世界。
所以今天有一個小教室就可以辦得到,哪裡要什麼大形式,還要什麼招牌?我們此地還有個弘法人才培訓班,還有個招牌,從前李老師訓練我們這批講經的人,招牌都沒有,只是台中佛教蓮社經學班,台中蓮社裡面就加了一個經學班,加這麼三個字,那個「經學班」就是我們的招牌,所以沒有人知道。這個就是真正有智慧,有道德的人,注重實質,不注重形式。你看在台灣許多寺院都辦佛學院,招牌挺響亮的,白聖法師在圓山臨濟寺掛的招牌是「中國佛教研究院」,招牌挺大,出不了人才。最早他在十普寺辦的是「三藏佛學院」,還請我在那裡教過書,招牌都很大,台中蓮社李老師是沒有招牌,沒有招牌還培養不少人出來,到處講經說法,由此可知,招牌不重要。
我這些天都在想《華嚴經》怎麼個講法,這個十天也沒有白過,有了一點眉目了,我想明年我就開始講《華嚴經》了,正式來開始講《華嚴》。《華嚴經》講的方式也沒有辦法在一個地方,還是要學釋迦牟尼佛七處九會,李長者說十處十會。無論到哪個地方都講這部經,然後把它連起來,就是一個全部的《華嚴》了。我們到一個地方去講,講的時候講一品、講兩品,用這個方法來講,它一共三十九品,末後兩品經都很長。「離世間品」有五卷經文,裡面講了兩千種法門;「入法界品」有四十卷,我們講《四十華嚴》。這個裡面有本會、末會,末會就是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每一參就是一會,那就是五十三會,加上本會,五十四會。
你們同學們想想,你們當中有沒有讀過《華嚴經》的?全經讀過的?如果講《華嚴》,你們想想應該怎麼個講法?先抓綱領,大綱抓住了,底下細目就好辦了。《華嚴》的總綱領是什麼?這個諸位要知道,總綱領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文殊菩薩十波羅蜜,這是總綱領,全經不離這個綱領。所以你能夠把經文每一品、每一章、每一節、每一個字、每一句,都緊緊的扣在十波羅蜜、十大願王,就像這個車,行車不會越軌了,字字句句都是講的十波羅蜜、十大願王,那個十波羅蜜歸納起來就是六度,所以全經所說的六度、十願。
我們淨宗修學的科目五個科目,三學、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所以全部《華嚴經》你要是用這個綱領來講,非常得受用,就是字字句句都是說明這樁事情,也就是全經自始至終,都是說明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我們依照這個原理原則來講這部經,那這部經就很踏實了,完全會落在我們生活上,落實在我們的工作,落實在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不會說是講的跟我們生活不相關,完全脫了節了,那有什麼用處,這不是談玄說妙。
《華嚴》如是,一切經又何嘗不如是?裡面稍稍有一點不同的,就是有的經從理上講,有的經從事上講,事裡面有理,理裡面有事,理事不二,一切經都不離開這個原則,掌握這個原則,無論什麼經,你展開你就有頭緒了,你曉得從哪裡入。《華嚴》是以十願為主,三福、六和、三學、十波羅蜜這是助,我們只要把它賓主辨別清楚就行了,十願是主,其餘四科是賓,這個經才能講出味道出來,講出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能不讀,不能不學,才有味道。
受持就用《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華嚴》的結晶,是《華嚴》的精華,受持是愈簡單愈好,理解是愈廣博愈好,用的時候要用精華,解的時候要廣博,所以你能夠通達《華嚴》,那《無量壽經》講的就得心應手,這是左右逢源。彭際清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很有見地,能說出這句話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