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學佛答問  (第七十集)  2001/3/2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21-090-0070

  我們培訓班的同學提出來的問題:「培訓班的同學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第一次大座學講《無量壽經》,在時間上應該要用多少時間?」

  答:我過去講過,我們要考慮現代的社會。你們將來學成之後到外面講經,人家限定你多少時間,要想到這個。如果人家請你講一個星期,你一天兩個小時,你只有十四個小時,十四個小時把這部經講出來。你們要懂得,時間愈少講得愈精彩,為什麼?精華。時間愈長愈難講,怕的是廢話連篇,你得不到好印象,所以愈短愈好。我記得早年道安法師跟我講過,他說台灣早年有個法師,住在彌勒內院的慈航法師,研習上請慈航法師講《楞嚴經》,時間是兩小時。人家是做大官的,他哪有那麼多時間?最短的時間把這一部經的精華介紹出來,這真正叫高明。所以你們學講,我講《無量壽經》,曾經在香港好像是用了二十個小時講出來的,講過一次。

  通常大部分的時間,在外面人家都請我們講一個月。一個月,如果要有翻譯,就是三十個小時;兩個小時,翻譯佔了一半。所以,學講經先學短講,開始先學長講不容易,到最後真契入境界了,長講、短講,深講、淺講,都得自在,你才能圓融。所以我們現在考慮到,就是將來無論在什麼地方,人家請你講經,時間不可能超過兩個星期,所以你們要以這個為考量。兩個星期,人家是一次講兩個小時,還是一個半小時?一次一個半小時是很平常的,很多的。

  現在在工業繁忙的社會當中,撥出很長的時間來聽經,一般都是不可能的,特別是在美國。我們在美國住了很多年,美國人聽經不可以超過五天,他只有那麼長的假期。五天以上,他興趣沒有了,「我沒有那麼長的時間」。最理想的是三天,他會抽時間出來聽,若是五天,可能有兩天缺席,一定要顧及當前的社會。我們在此地長講,這是特殊的因緣,如果沒有這樣的因緣,不可能長講,這是一定要顧及到。

  下面他有幾個問題,第一:「講經的態度、語氣,是否隨著講經者的身分,出家、在家,男眾、女眾,或者是年齡長者、年輕者,而有所不同?」

  答:是的,一點都不錯。你要不顧及自己身分,你講得再好,結果還是失敗的,這個要知道。所以,一定要曉得自己是什麼樣的身分。

  第二:「講經的人是要謙虛,還是要自信?」

  答:謙虛就沒有自信了嗎?自信就不謙虛了嗎?謙虛跟自信是一不是二,要自信,要特別謙虛,你才會有進步。如果你講經不夠謙虛,換句話說,沒有人批評你,沒有人指教你,人家在旁邊聽到笑話你而已,你永遠不會進步。要謙虛,要虛心接受大眾的指導,他指導你的錯誤,你接受,這才有人喜歡幫助你。「這個是他人講錯了,我不接受」,傳出去之後,別人說:「那個人不可以接受批評。」這個道理要懂。

  我們在古書裡面記載看到唐太宗,這是中國了不起的帝王,任何人在他面前都可以批評政治,他有這個雅量,所以他在歷史上有「貞觀之治」。當然,也有人說的是不對的,唐太宗身邊的人就跟皇帝說:「他說得不對!」皇帝把他制止:「不對也讓他說。」什麼理由?唐太宗是希望任何人在他面前敢講話,他說:「如果他說得不對,我制止這一個人,以後沒有人敢在我面前說話。」這是正確的。所以,要自信更要謙虛。

  第三個:「講經如果像是在演講,是否是過度時期,又應該如何克服?」

  答:講經跟演講沒有兩樣,不過就是講經的時候端莊一點,規矩多一點而已。我們決定要遵守《內典講座之研究》裡面所說的一些原則,這點很重要。《實用講演術》、《內典講座之研究》都要熟悉。

  這位同修問:「請問如何不受五欲六塵的障礙,而能專心修學佛法?」

  答:這個問題問得很好!這是自古以來許許多多人祈求的問題。我們學佛不能成就,就是被五欲六塵障礙了。五欲六塵為什麼會障礙你?無非是貪著。經讀多了、聽多了,對於這些事情知道得很清楚,自己也會講,為什麼還會被它障礙?這就是一些人所說的「看得破,忍不過」。為什麼忍不過?習氣太重,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太重了,我們沒有在這上下功夫。現在這個社會五欲六塵的誘惑比古時候不知道要強多少倍,風氣之壞,古今中外的歷史都找不到,所以,許多聖賢的經典裡面提示我們有世界末日。

  我們冷靜觀察現代社會現象,是不是末日的徵兆?愈想愈像!我們不幸而生在這個時代,所以祖師知道,印光大師是西方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大慈大悲應化在這個世間救護一切眾生,他用什麼方法?《了凡四訓》和《阿彌陀經》。《了凡四訓》教你「深信因果」、「斷惡修善」,就這八個字,一部《了凡四訓》就這八個字;然後再老實念佛,我們就能夠度過這個難關、這個大劫難。如果沒有高度的警覺,這事情就難了,我們必定會受外面境界的干擾,會受外面境界的障礙。

  佛教給我們修學的原則,我們把它歸納起來:「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隨緣而不攀緣,隨緣決定要避免障難,我們才能在這一生當中走出六道輪迴。有這個緣分,幫助別人;利他就是自利,自他不二。沒有這個緣分,我們想幫助人,人家不接受,想幫助人,人家還要找許許多多的麻煩,我們就趕快退步,保全自己的清淨心,不受污染。一定要放下自私自利,這是第一樁事情。你為什麼敵不過五欲六塵?總是自私自利在作祟,你沒有放下名聞利養,你沒有放下是非人我,你的心不清淨,你的心不平,這個障礙了道業。所以,我們要把這個社會現象看清楚。

  從中國傳來了許多的訊息,在台灣、在外國也有,鬼神都在學佛。在新加坡,我們看到居士林的老林長陳光別居士,他往生的時候,那些冤親債主附在同修的身上,這是我們親眼見到的。我們有幾位同修在中國受戒,也遇到靈鬼附身,說出地獄道、餓鬼道那種苦難的狀況,而發心要求受皈依,要求聽經,這是我們常常聽到。昨天還有同修告訴我,也是在中國大陸發生的,有同修作夢夢到樹神、竹子。他作夢看到樹裂開了,竹子也從當中裂開了,好像在講話一樣,也求三皈,也在求「樹木花草怎麼樣修行?」也提出這個問題,要我來給他們解答。

  樹木花草本身不是鬼神,是植物。植物何以有靈性?是鬼神附體,附在樹木花草上,這在佛經上有講到。佛告訴我們,樹的高度有一個人高,就有鬼神依附在那裡,把它當作房屋,他住在裡面。年代久了,就像我們中國筆記小說,像《聊齋誌異》、《子不語》裡面所講的樹已成精了。那是什麼?依附在這個樹木上,住的年代久了。他也修行。我們知道,鬼的壽命很長,鬼道一天是我們人間一個月。如果也像人間這樣算法一年三百六十天,鬼道的壽命是一千歲,一千歲不只我們一千年,要乘好幾倍。所以佛在在勸勉我們不可以有貪瞋痴,不可以造惡業。三惡道很容易進去,出來很難,不能冒這個險。

  樹木花草,現在外國人都曉得它們喜歡音樂。大概喜歡樹木花草的這些人,死了以後就依附在樹木,這是《易經》裡面所說的「人以類聚,物以群分」。人到哪一道投胎,是什麼力量在主宰?愛好。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他喜歡這些。 我們看到很多喜歡樹木花草的,喜歡盆栽的,他們將來死了以後很可能就依附這些。你有什麼樣的嗜好,你將來就會走向這個道路。所以佛教給我們「捨」、「放下」,心裡面所有一切的貪戀、愛好要捨得乾乾淨淨,我們對娑婆世界才真正沒有留戀,你往生佛國就沒有障礙了。這些東西有障礙,千萬不要把這個事情看輕了,關係太大了。

  花草樹木有靈性,它喜歡音樂。現在他來問,「我怎樣幫助它學佛?」我們把世間這些音樂改成佛曲,常常放給它聽,我們佛門有很多讚頌,這都是非常好的音樂;講經錄音帶也可以放,鬼神眾也都能聽。就如同居士林有鬼神眾要求聽經一樣,我們二十四小時用電視播放錄像帶供養鬼神,同樣可以供養樹木花草的這些眾生,確實冥陽兩利。

  這一位同修他作夢夢到這些樹神、花神找他,不是一次了,以前曾經找過,現在又來找了。為什麼別的人沒有這些夢?別的人,這些樹木花草託夢給他沒有效,人家不會把它當成一回事情,所以他就不來了。他與它們有特別的因緣,知道找他他真的會幫忙。找別人幫不上忙,就不找了,所以要找肯幫忙的人,樂於幫助的人,他就來了。我們想想看,鬼神,連樹木花草的這些靈性都想學佛,這給我們什麼啟示?我聽了之後,我覺得這個啟示很大,這個啟示很重要,我們要發憤努力!

  學佛,第一樁重要的事情,就是大眾在一起共修,一定要遵守六和敬。人與人要和睦相處,人與生活環境的樹木花草要和睦相處,人與天地鬼神要和睦相處,要彼此尊重,彼此敬愛,互助合作,這是天道,這是性德。違背性德,違背天道,果報就是在三途。人生非常短暫,幾十年一剎那就過去了,古人講:「聰明人有前後眼」,不只看眼前,他能看到過去、未來,這才算是真正聰明人。我們要常常想到,死了以後往哪裡去?常常想這個問題,我們對於眼前五欲六塵的誘惑自然就淡幾分,不會把它看得那麼重,逐漸看淡了。與大眾往來的應酬,逢場作戲,這叫隨緣,這叫不壞世間法。放不放在心上?決定不放在心上。心地清淨,心上只有阿彌陀佛,這叫念佛,這是個念佛人。

  與大眾相處和光同塵,隨緣當中幫助一切眾生覺悟,這個人就是菩薩。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幫助他從迷惑顛倒省悟過來。省悟過來的人不為自己,念念為眾生,念念為正法久住,這是真正回頭的人。還有私心,還要為自己著想、為自己打算,縱然是為別人,還夾雜著這個念頭、行為在裡面,他沒有真正的覺悟,他還有苦難要受。真正覺悟才真正脫離苦難,苦難是從迷惑顛倒來的,是從造作惡業來的,這個惡業就是損人利己。實在講,損人決定不利己,但是他認為那樣做對他有利益,殊不知大錯特錯!沒有人跟他講解,沒有人跟他分析,自以為是。佛弟子,真正是佛弟子要有佛的弘願。佛的弘願就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是佛的大願。我們一定要以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就是現在人講的機會,利用一切機會幫助人覺悟。

  現在這個世間科技發達,我們利用這個方法,全心全力將正法傳播;不可以據為己有,據為己有就錯了,據為己有就是吝法,障礙佛法流通、傳播,這個果報是愚痴果報。佛法是幫助人覺悟,你障礙了,你得愚痴果報,這個業因果報我們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瞭。念念為眾生不要為自己,處事待人接物要圓融、要謙虛、要恭敬,無論對什麼人,你謙虛、恭敬對你決定有利益。你要是自以為是,態度傲慢,言語剛強,這樣的人沒有不失敗的,只有處處忍讓的人是成功的人。我們要細細觀察這裡面的興衰,無論是個人,無論是家庭、團體,你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後知道我們應該怎樣去做。

  在團體裡面最重要的是接納別人的意見,對你一定有好處;不接受別人的意見,時間久了,我們看到許多例子,眾叛親離,你的助手都離開了,沒有人再願意幫助你,即使你一個人再有能力也沒有辦法。古人講:「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你的事業做得愈大,你的助手愈來愈多,你怎麼能夠得大眾的擁護?想想,用什麼樣的方法你才能得大眾擁護?這裡面總不外乎真誠心;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你要是用這個心,你決定得大眾擁護。這都是本性裡頭本具的德能,不能錯用心。錯用心,哪有不吃虧的?哪有不失敗的?哪有不墮落的?所以用心要正,用心要善。希望大家在這些方面要仔細觀察,要知道這個世間哪些對我們有害,哪些對我們有利,有害的我們要遠離,有利的我們要親近,這樣就好。

  這是北京五位同修問題,第一個:「請問追頂念佛是否可以經行,持續多長時間為宜?」

  答:這是看你自己的體力,看你自己的環境,時間當然愈長愈好。經行就是我們講「繞佛」,繞佛的時候可不可以用追頂念佛?可以的;實在講是行住坐臥都可以,時間當然愈長愈好。追頂念佛的效果是不容雜念夾雜,過去黃念祖老居士就用這個方法,所以他一天能念十四萬聲佛號。

  第二個問題:「念佛時,請問意守何處?」

  答:大概就是講心,心安在哪裡?安在佛號上;不要想其他的東西,就安住在佛號上。古德教導我們,念從心起,從口裡面念出來,從耳朵再聽進去,字字分明,字字清楚,沒有念錯,這樣就好,功夫就容易得力。

  第三個問題:「塵沙煩惱是什麼?無明煩惱是什麼?」

  答:「塵沙」是比喻,比喻數量多。你的煩惱太多了,從早到晚,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你要是用計算機去算算看,你有多少煩惱,比喻作「塵沙」。無明煩惱是對於一切事理、性相、因果都不能明瞭,叫「無明」,你不明白。這些事情本來是明白的,明白這些理事、性相、因果,這個人就叫做佛、就叫做菩薩,不明白的人就叫做凡夫。不明白就是無明。

  第四個問題:「使用佛珠念佛時,請問是否可以越過母珠?」

  答:可以。我們講「念珠頭」,可以。世間一般有一個習俗,念珠頭裡面要嵌著佛像,特別是初學的,念珠頭裡嵌著有佛像。最好我們不用這些,對佛像要尊重;手拈著念珠頭,摸著佛像,這就不太恭敬,是這個意思。真正念佛人,不用這種念珠頭,就沒有顧忌了。

  第五個問題:「念佛誦經時候面部發癢,請問是什麼原因?」

  答:這個要問醫師。如果有這種情形,盡量忍耐。忍耐的時候,最好把念頭轉過去,不要想到這裡痛癢,你愈想它就愈癢。念頭轉到佛號上,或者想佛的相好光明,想佛的白毫,用這個方法轉移自己的念頭,我相信很短的時間,痛癢就消失掉了。

  問:「新加坡之行,跨越重重障礙,難於上青天。所以我們有以下三個願望,第一個是希望師父能給我們進行三皈依。」

  答:這些同修們在不在?這可能是很久以前。「臘月初八」,他們已經離開了。

  第二個:「希望師父能親傳我們十句佛號。第三個,希望師父能帶領我們念一遍四十八願裡面的第十八願。」

  答:好,大概他們都已經離開了。

  這是台灣同修提的問題:「如果看到報紙上有佛像,或已看過的佛刊內有經文,或破舊的經本,請問要如何處置?」

  答:這個問題好像答過,前面答覆過,這就不再說了。

  這是一位台灣同修問:「弟子不知該怎樣做,才會萬緣放下,一心念佛?又弟子想講勸人向善的錄音帶給大家聽,應該怎樣學習,才能讓人聽得法喜充滿?懇請師父慈悲指導。」

  答:你有心想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你不知道應該怎麼做,我教你作法,還是這麼一句「萬緣放下」。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要放在心上,老老實實一心念佛,這就行了。如果念佛,還想學這個,還想學那個,你就放不下了。

  特別是世間最關緊要的,就是是非人我要放下,這是最嚴重的障礙。是非人我放下,絕不談是非,絕不聽是非,絕對不可以說是非,我們心就會清淨了。別人毀謗我也好,罵我也好,打我也好,我都能放下,都能保持自己的清淨心,不被外面境界動搖,這個重要!人家罵你幾句,你要生氣,氣好幾天,這怎麼行?這在修行上說,你毫無功夫!讚歎你幾句,你很歡喜,如何能學到「八風吹不動」?不能沒有反應,人家讚歎你,你也點點頭,不要放在心上;如果讚歎你,你像個木頭人一樣,人家看到你也怪怪的。隨緣!人罵我、打我,可以一笑了之,不與計較。讚歎我,我們也點頭感激,絕不放在心上,想想我真有德行值得人讚歎嗎?跟古來大德比較,我們差遠了。所以常常保持謙卑恭敬,這樣就好。

  五欲六塵要放下,也就是我們要甘心情願過比較清苦的生活,絕不追求物質享受,一心念佛才能辦得到。市面上許許多多家庭的用具,日新月異,它都在誘惑你。你看到,就動心想去買了,自己沒有錢還得借錢,向銀行貸款,不是自己找麻煩嗎?所以,要耐得過清貧,不受外面的誘惑,我們的心就安了。我們這個小環境,我們住得很舒服,我們能夠使用,不必再搞新的,絕不做勞民傷財的事情,「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樣就好。

  你要是想勸人向善,講一個勸人向善的錄音帶送給大家聽,怎麼個學法?學《了凡四訓》,講《了凡四訓》的故事就好。你把《了凡四訓》錄像帶,現在我們做成光碟了,每天看一遍,我常常教人,一年當中不要間斷,一天看一遍,看上三百六十遍,你自然就會講了;熟透了,就變成自己的。自己會講,自己又能做到,你就是活的了凡先生,了凡先生又出世了,這個功德無量無邊,這樣作法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