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一個人到無我,多自在  (第五七四集)  檔名:29-519-0574

  仁義禮智信不是聖賢人發明的,不是聖賢人創造的,要我們遵守的,那你就全搞錯了。真正大聖大賢你問他,他給你說真話,他一生有沒有創造?沒有;有沒有發明?沒有。孔子說老實話,孔子告訴人,他一生「述而不作」,這意思說他沒有創造、沒有發明,他所學的,他所修的,他所教的,他所傳的,全是過去古人的東西,沒有自己的東西,說真話,說老實話。仁義禮智信,世世代代祖宗所傳的,不是他說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他有沒有創造、有沒有發明?他說他沒有,說得比孔夫子還乾脆,這個話是在《四十華嚴玄義》裡清涼大師告訴我們的。釋迦牟尼佛說,他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不是他的,古佛所說的;而且說,他沒有在古佛所說的經上多加一個字,比孔老夫子講得還要嚴格。孔老夫子只說了「述而不作」,一句含糊籠統的話;釋迦牟尼佛說得這麼具體,沒有在古佛經教上多加一個字。你看看「信而好古」,對古人東西相信、愛好。現在人怎麼樣?現在人不相信古人東西,古人東西過時了,都可以丟掉了,都可以不要了,現在要創新。我還聽說幼兒園的小朋友,老師給他作業都要求他創新,我聽了這個嚇一跳,從這麼小就叫他創新,那還得了嗎?古聖先賢的東西都淘汰得乾乾淨淨,那這個世界要毀滅。古聖先賢,剛才講,它不是創造,它是性德,世世代代遺傳下來的東西都是自性的性德,都是一切眾生自性裡頭本來有的。《華嚴經》上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就是自性,一切眾生自性裡頭本來有無量的智慧、無盡的智慧,它不是從外頭來的。不但有智慧、有德能,今天講的能力,無所不能,你自性裡本有。第三個講相好,相好是今天講的福報,智慧、能力、福報大家都是平等的,一絲毫差別都沒有。現在為什麼沒有了,為什麼不平等?是你的煩惱起作用,煩惱是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些東西有厚薄不一樣,所以顯示出來的智慧德相就不相同。

  佛在此地教導我們,這教初學,離世間雜染之法。雜染裡面的根就是前面我們所講的我執,執著裡講我執,執著身是我,這是一切禍患的根源。所以佛家講無我,無我不是講真的無我,是講六道眾生執著身是我,這個錯了。有沒有真我?有真我。現在我們是真我不認識了,把假我當作真我,這假我是什麼?假我是我所有的,好像是衣服,衣服是我所有的。現在一個人居然有這麼糊塗把我忘掉了,把衣服當作我。六道眾生就是這種情形,把衣服當作我,真正的我忘掉了,一切都是為這個衣服去著想,你說冤不冤枉?所以佛說我們迷了,這是迷的根、迷的源,源頭。所以佛教我們首先要破我執,我執破掉,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那恭喜你,你真的入佛門,你是佛弟子,在小乘你證須陀洹果,在大乘十信位菩薩裡你入初信。十信是佛教小學,初信是一年級,像《金剛經》上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樣的人才是小學一年級。佛法門檻是高,你研究經典研究得再好,講得天花亂墜,你還是把這個身當作我,你沒入門,你學的那一輩子那叫佛學。佛學是什麼?知識,佛學的知識,佛教的知識,那個不管用。佛要求我們學什麼?學智慧,不是學知識。智慧跟知識是兩碼事情,智慧是你學到要做到,真正得它的受用。一個人到無我,多自在!

  諸位曉得,無我自在在什麼地方?如果你證到無我,你永遠年輕,你永遠不會生病,身心健康,這是頭一個你得到的。你為什麼會有病?我才有病,沒有我,病誰生?病在哪裡?這沒有了,所以你全身每個細胞都是正常的、都是健康的。為什麼有我就會有病?有我就有自私自利、就有貪瞋痴慢。你看貪瞋痴,佛家稱為三毒,那是最原始的病毒,你的細胞裡頭有這些東西。細胞裡頭有貪瞋痴這種病毒,外面就很容易受感染;裡頭沒有病毒,外面不受感染,講這個道理。這中西醫不一樣,西醫不懂得這個道理,中醫懂得。一個人得到最嚴重的病,如果他心態好,醫生給他用一點醫藥,很容易就恢復健康。所以有了我執,你看連帶的煩惱這麼多。從煩惱就會生起五欲六塵,這外面財色名食睡,這是外緣,色聲香味觸法,這叫六塵,這是雜染。佛把無量無邊的雜染歸納這幾大類,這在教學上說話方便,這個東西要不離開,你的心怎麼能清淨?還有名聞利養,這都假的,帶不去的。佛菩薩、祖師大德教我們,凡是帶不去的不要放在心上,有,很好,沒有,也很好,根本就不在意,你的心才清淨。

  復於利養等事,這個利養是講五欲六塵,現在人很重視,是你貪圖的對象。這些事,有身體,需要養它,可是後頭這一句話重要,「常生知足之心」。釋迦牟尼佛做出來給我們看,他老人家一生在世,不是貧窮出身,他是富貴人家出身的,父親是國王,王族出身的。他一生能過苦行僧的生活,表現出知足常樂,而且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了,十九歲離開家庭出去求學,尋師訪道十二年。常念這個世間有許許多多苦難的眾生,他們過的是什麼日子?我們稍稍有一點,已經比他好得太多,還不知足嗎?不知足就是罪孽,不知足的人想佔有、想控制,那就造罪業了。如果在這個地方能夠有警覺心、能夠覺悟,我們在物質生活上就真正能夠做到知足常樂,你得清淨心。是名起淨意心,你的心愈來愈清淨,心清淨身就清淨。意裡面放下自私自利、放下貪瞋痴慢,我們這個物質的身體,細胞裡那些病毒的因素就沒有了、就化解了,恢復到正常。身心健康,永遠不會生病,這個人生多快樂,我們為什麼不幹?

  

  節錄自:02-039-0094淨土大經解演義

  

  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  (第五七四集)  檔名:29-519-05745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  (第五七四集)  檔名:29-519-057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