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朱子治家格言》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六集)  2013/4/15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104-0006

  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們《朱子治家格言》上次交流到的是「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講到後句:

  【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我們子孫程度哪怕比較愚鈍一點,但是經書不可以不讀。在《了凡四訓》當中,有提到行善當中要「護持正法」,經典就是正法。《了凡四訓》裡說到,「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也」。就是經典裡面這些真理就像人的眼睛一樣,能夠開他的慧眼,他才能夠分辨是非、善惡、邪正。這一句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冷靜來體會一下,請問大家,現在讀到博士,懂不懂得是非善惡?不一定,他是學歷高,不代表他有智慧,不代表他明理。比方有一個現象,有提到高學歷高離婚率。離婚是不理智的,他學歷那麼高,怎麼連這麼做對自己、對後代、對家庭有什麼影響,他都分析不了?所以古代的教育跟現代有一定的差異。

  而事實上我們整個幾千年的教育,其實是四、五千年都沒有變過。因為在堯帝的時候,這些聖王他就體恤到人心的狀況,「飽食暖衣」,一個人吃得飽穿得暖,「逸居而無教」,每天過得很安逸而沒有教他做人的道理,「則近於禽獸」,故「聖人有憂之」。

  我們這一、二代人福報都挺大的,你們有沒有聽過哪一家人餓死了?沒有吧,飽食。有沒有聽過哪一家人凍死了?沒有。只是聽人家都買名牌的衣服而已,沒有聽人家凍死的,飽食暖衣。而且下一代沒有人生目標,好像什麼事都不關他的事,家裡這些家務他也不去分擔,好像每一天就浪費生命、浪費時光。「逸居而無教」,你沒有教他做人的道理,「則近於禽獸」,因為他的目標就是欲望的滿足。現在年輕人,可能你給他多少錢,他很快就把它花掉了,有沒有?甚至於,他假如受到一些媒體這些色情的誘惑,那他可能會十幾歲就做出很多不好的行為出來。

  這句話是四千五百年前講的,「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所以不能不教育。重點是,現在這個時代,初中畢業的人可能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甚至更高,是吧?可是不懂做人的人非常多。但是古代不識字的人都懂得做人,這個是值得我們去體會的地方。以前的人一字不識,可是他懂做人的道理,他懂五倫八德。現在,他學歷很高,這些東西可能他都沒有觀念、沒有概念。所以古代的教育,它的內容就是教五倫八德,就是教倫常。從內容來看。

  從目標來看,不一樣,還有它的基礎不同。古代的目標,在《朱子治家格言》就已經講得很清楚了,「讀書志在聖賢」。我們先不說我們下一代,請問諸位長輩、朋友,您這一生讀書,你從小受教育,你心裡面就清楚,我讀書就是要做聖賢,請舉手?好,我也不能舉手,因為我也不知道。我們這一代沒有一個人知道,下一代呢?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怎麼會幾千年來都知道的道理,到我們這一代人全部沒有人知道?這一句經句影響了幾百年的人,讀書志在聖賢,可是到我們這一代,整個社會風氣,讀書志在賺錢,偏了,不知不覺偏掉。其實應該講,讀書志在考高分,讀書志在拿學歷證書,最後再延伸到讀書志在賺錢,哪一個科系賺得錢多,我就讀哪個科系。

  其實大家想一想,這個思想觀念有沒有偏掉?那都是利!假如一個人去當老師,他想要賺大錢,他會怎麼賺?那就很麻煩,師道會被他毀掉。可是現在的人看他房子蓋大樓,又開好車,還羨慕他。那個人是在毀掉師道,我們還羨慕他。

  剛好最近我們有一個一年共學班,這些來參加的學長們也不簡單,有的是大學老師辭掉工作,有的是公家機關的辭掉工作,就為了深入漢學,以後要弘揚漢學,我們馬來西亞成立了漢學院。聽他們分享,他們二十幾歲而已,就有好幾個就是讀書的時候,老師收人家的禮物,結果他們父母比較不懂這個規矩,就沒有送,老師對他就差別待遇。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假如去當老師是為了賺錢,那這個後果不堪設想。坦白講不是老師,現在各行各業,不是現在,在我那個時代,我常常就聽到長者在談,某某人他那個孩子賺幾十萬是幹哪一行的,趕緊去讀那個科系。已經好幾代人統統是把錢擺在前面,而不是那個行業的價值。你說當醫生,那是救死扶傷的價值,而不能先看到他的收入是多少。你說當律師賺的錢多,他假如看人家要離婚,統統趕緊幫人家辦離婚,那他業績很好,可是很多人他根本可以勸回來不用離婚的,他的心態所衍生出來的結果就截然不同。

  孔子講的,這就是經書,經書不可不讀,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很明白人生應該盡的道義,小人只想著怎麼多自私自利,得到他的好處。我們假如讓孩子都是在追求利,請問我們家庭跟學校培養出什麼人?你們說的,不是壞人,是小人。壞人是犯法,小人是會把他爸爸媽媽氣死,他也沒有犯法。他完全不念恩德,可是法律治不了他,道德才能約束得了他。

  假如學校老師都是以賺錢為目的,這樣的老師怎麼辦?要不要氣得牙癢癢?不要,人不學不知道、不知義。實實在在講,我們受師範學院的教育,在倫理道德方面、在老師的師德方面涉獵也很少。都是學什麼?教學的技巧,語言教材教法、社會科教材教法,教材教法偏多,因為現在的教育裡面主流是科學技術、科學知識多。而我們冷靜想想,幾千年來老師教什麼?傳道、授業、解惑。這是我們的一些現況,我們要了解。怎麼樣把它調回到真正教育最重要的五倫八德,這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明白的。

  因為我們很冷靜看看,整個教育現況,美國影響了多少國家的教育方向,可是美國的教育部長說他的教育徹底失敗。居然那麼多人跟在他後面,不是很危險嗎?而孫中山先生早就說過了,西方比我們強的是他的機器這方面的,他的整個政治、教育種種都要跟我們中國學。奇怪了,這句話這麼重要,怎麼很少人提起來?反而是什麼?全盤西化,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我們連教育都學西方功利的教育,結果我們的下一代,坦白講,流的是中華民族的血,思想呢?思想是什麼?功利。

  美國的幼兒園就開始教競爭,這個是他們大學裡面的教授講的,幼兒園就教競爭。競爭再提升變什麼?鬥爭;鬥爭再提升?變戰爭;戰爭再提升?那麻煩了,現在都是核子武器,還得了?這是一條死路!其實你看現在全世界很多衝突的地方一觸即發,那個核子彈真按下去,全球都受影響。

  所以四十多年前,四十來年,湯恩比教授就說了,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要靠什麼?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就是中華文化的儒、釋、道教育。現在這麼嚴肅的跟大家分析,是一定要回到我們老祖宗這些智慧,教回來。我們吃這麼大虧,喪失民族自信心。懂的人愈來愈多,慢慢路就能調整正確。

  比方以我來講,我自己也是讀書考大學,在初中的時候功課也是很緊,有時候一天考六、七科都有。後來好像還胃發炎,很緊張,考那麼多科。小學、初中、高中,十二年,大學四年,十六年,請問大家,你十六年學到什麼對你一輩子非常重要的思想觀念?還記得多少?我們用了十六年人生最黃金的歲月,記了一堆考完試就忘了一大半的東西,有沒有?

  可是很奇怪,我們學傳統文化,從一開始學就沒有忘,因為它是心性之學,它的目標是開智慧。所以這些道理都跟你的心性相應,你不只不會忘,你還溫故而知新。你二十歲對這句話的體會,跟你三十歲不一樣,你四十歲再體會,愈體會愈深廣,所以才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中學、大學讀這句話我不相信,我說奇怪,我讀書很苦,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怎麼會悅?原來讀聖賢的書真的是快樂。

  我自己去教小學的時候,我不希望再逼學生的成績,逼到他身心壓力很大,發育不良,這種事我不能再幹了。像我也是發育不良,我從小到大身材都是苗條的,沒有壯過。這輩子還沒有人說,哇,你看起來挺壯的。其實我是有壯的本錢,你們看得出來嗎?我的肩膀很寬的,真的胖起來也是挺有體格的。我們現在已經是四十歲的人了,我們往後看也是一、二代人了,我們人生走過的彎路跟錯路,有責任不能讓後面的人繼續走。所以我去當老師我不會隨便發脾氣打學生的,也不會說少一分打一下這種事情。我就曾經是這種待遇,考試卷發下來,「蔡禮旭一百」,我覺得很高興,一百分。發完考卷沒多久,老師說,下次月考,少一分打一下。睛天霹靂,我鐵定被打。第二次考九十一分,打了九下。你看我印象都很深刻。

  其實坦白講,我在初中的時候,我就感覺人怎麼活得這麼無奈。為什麼說無奈?孩子被打到,我們那些同學有的智商一百五十幾、一百六十幾,我才一百零八而已,他一百五十幾,很聰明,統統超過我們很多,他被打打打,打到不想讀書了,最後連高中都沒讀畢業。他智商這麼高,就被打到對老師不能接受,就厭學。我不是怪老師,我是感覺很無奈是什麼?我們的老師連禮拜六、禮拜天都沒有放假,他的孩子還帶到辦公室寫作業,他陪家人的時間這麼少,他也很辛苦,怎麼所有的人都辛苦,結果教出來也沒有健康的人?那我們不是很無奈嗎?

  你看孔子的時代教學生,帶著幾十個、幾百個學生,都不用課本,遊山玩水,然後看到一棵樹就開始講故事,你看多歡喜、多快樂!以前的私塾老師是不用課本的,走到哪教到哪。我也很想有這個功夫,但是因為我們都是二十幾歲才開始學的。

  所以看到老師們不懂這些倫理道德不能怪他,現在是什麼?不要怪任何人,誰先接觸誰先懂了,就有責任把這些老祖宗好的教誨介紹給他們。你就把這些好的,「聖賢教育改造命運」光碟去送給這些老師,送給這些醫生,他慢慢就懂。為什麼?「人之初,性本善」。他沒有遇到一個真正好的緣分,其實一般的人在這種功利的社會價值觀當中,不隨波逐流,他是聖賢人,一般都不可能不隨波逐流的。

  所以受到整個西方功利影響,我們學習的目標變賺錢。而幾千年來我們的教育是讀書志在聖賢,內容呢?五倫、八德,尤其我們的教科書,五經、十三經,基礎是天倫、是人倫,教我們怎麼做人。

  我們看五經,其中有一經是《樂經》,音樂,它已經亡失了,現在只剩下《禮記》裡面的「樂記」,但是這一篇也非常精彩。大家聽過彈古琴嗎?你們沒有聽過?我再找機會請人彈給你們聽,因為我們這次有一個學員他是諸城派的傳人,他彈得很用心,我第一次聽他親自這樣彈古琴,我感覺我的五臟六腑都在調整。我以前曾經看過,整個宮、商、角、徵、羽五音,跟金、木、水、火、土,跟肝、心、脾、肺、腎,它們都是相應的,這個理我懂,但是我不會彈,我不知道古琴有這麼強的力量。所以他這麼一彈,我覺得非常的舒服,快要睡著,身心非常的輕安。

  而且這個古琴的力量,它是天地之和,它那個磁場能跟整個大自然完全融在一起,它可以通天地、感鬼神。我們都不懂,那個力量好大!幾千年來我們整個國家是怎麼治理的?禮、樂、刑、政。禮,你比方婚禮、還有祭祀,這個都是禮,祭天,這個都是禮,樂,還有刑,刑法,政是政治,這是四個治國最重要的元素。

  可是音樂也是博大精深,你要下功夫去了解才行。所以真正通樂的人他一彈,會百獸起舞,鳳凰來朝。大家可以好好練一練,真的彈下去的時候鳳凰都飛來了。但你要有內功,這要很有修養,因為它是中正之樂。那種音樂,你很哀怨,彈完之後你的心就平了,對自己的道德修養非常有幫助。

  樂教是什麼?您看六經裡面,《六經》樂教,「廣博易良」,你受音樂的教化,心胸非常寬廣,很善良。大家留心,你到中國大陸去,很多少數民族他們特別喜歡音樂,你看老百姓非常好客,臉都非常純樸,眼睛都很亮,他們都有受當地民俗音樂的教化。他們的臉相跟住在大都市的絕對不一樣,有沒有?你看大都市的人看起來像有音樂的教化嗎?有,rock那種。他沒有聽音樂的時候就有點呆滯,聽到那個他就開始跳了,有點麻醉的味道,跳一跳身心又很累、很空虛。音樂還有好壞,是亡國之音還是治世之音都不一樣。

  禮教,透過《禮經》教化的,「莊儉恭敬」。非常莊重,很節儉,很內斂,很有恭敬心,對人禮貌,莊儉恭敬是《禮經》的教化。《詩經》,「溫柔敦厚」,這是「詩教也」。大家看,溫和、柔順。您看現在的下一代有沒有這些特質?敦厚,敦,很質樸、很厚道,溫柔敦厚,詩教也。

  《易經》,易經可以算人的命運,還可以算整個國家的命運,它「絜靜精微」,這是「易教也」。您看心很定、很靜,精微是可以防微杜漸,都可以深謀遠慮。我們現在的孩子只想著怎麼滿足他現在要的欲望,他哪會考慮那麼久。這些經典都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

  包含《春秋》,孔子作的,它能「屬辭比事」。屬辭比事就是《春秋》當中,他可以從很多歷史故事當中了解到它的利弊得失,就讓人時時都能以整個幾千年的歷史為借鏡,他就很有判斷能力,這個君王錯在哪、這個父親錯在哪、兒子錯在哪裡。現在人,很多事情是非善惡都判斷不出來。

  包含《書經》,「疏通知遠」。《書經》裡面記載的都是一些古聖先王的教誨,所以他知道怎麼處理很多事情,這所謂政通人和這些智慧他懂得。所以全世界最精闢的政治哲學應該是這部《尚書》。比方《尚書》上面講,「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他知道、知源了,他可以洞察個人以及國家社會的命運。其實剛剛這句《書經》的話,坦白講就可以解決現在的社會問題了,大家有沒有感覺?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那不已經講完了這個世界的災難從哪裡來的?人心不善,這是根本,找到原因了。人心一善,這些問題都解決掉了。

  實在講,我們現在在念這些我們也沒什麼概念,你們都了解了?那受我一拜。這些東西這麼好,我們了解得太有限了!我們的下一代絕對不能像我們了解得這麼有限,因為他們現在就開始扎基礎。這麼高度的智慧,我們這麼晚才開始學是遺憾,不能讓後代再遺憾。

  所以「經書不可不讀」,讀了經懂得做人,懂得是非判斷。而經書當中不變的真理,我們舉最簡單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五常,這個常字很重要,叫常道,它不會改變的。《左傳》當中說「人棄常則妖興」,人棄了這個做人的常道,種種怪現象就出來了。

  比方說全世界有金融風暴,這很大的問題。五常叫仁、義、禮、智、信,它就是偏了這個五常才會有金融風暴,是吧?第一,那些造成金融風暴的人有沒有替人家想?沒有,不仁。他們都想著不勞而獲很多錢,所以什麼?不義。他們過那種生活都很揮霍,因為他們賺錢太容易了,無禮。是吧?他這樣子賺錢違背真理,他在造罪業,他沒有智慧,這樣的人真正他以後的人生一定會很慘,他也不守信用。離了五常才會造成這麼大的問題,這是全世界性的問題。

  再來,最近的,我們人跟人,夫妻為什麼離婚率那麼高?沒有五常。有沒有替對方想?仁,有沒有設身處地互相體諒?沒有。義,現在還沒結婚就財產公證,怎麼會有義?禮,人重視自己的名節、貞節,這是禮,現在這個觀念沒有了,男女不互相尊重,無禮了。動不動就離婚,非常感情用事,無智。信,當時候的海誓山盟,在哪一棵樹下,還是在哪一顆石頭上面,統統忘記了。所以跟五常有沒有關係?

  你說團體當中君臣之間,為什麼現在流動率那麼高?領導者有沒有這個五常?仁、義、禮、智、信,你真正要愛護底下的人。就像這個經文待會兒要講到的,「與肩挑貿易,毋佔便宜」,哪怕是一個做小生意的人,你都應該要替他設想,更何況是自己的員工?員工他信任我們,他們的家人、父母也都信任我們,我們也有道義要照顧他們。

  現在變成什麼?功利時代,把人當什麼?當生產線上的一個工具,沒有把人當人看。大家要冷靜,這個都是非常偏頗的價值觀。他受的是功利主義,他學的是什麼?我要賺取更多的利潤,所以他在算成本。他有沒有算我這樣子繼續賺那麼多錢,我的員工壓力太大會跳樓,甚至會跳十幾個,他管不管這個?坦白講,假如我當老闆,跳一個我就不想幹了,是不是?我這個環境會造成任何一個人跳樓,那這個我收掉我不幹了,給我每天賺一億我也不想賺了,因為生命不是錢可以買回來的。

  但是大家冷靜看,很多企業,我記得有一段時間報紙上,突然四十幾歲科技界的精英猝死,那幾個禮拜連續好幾個。後來深入了解,就是因為那些行業太累了,常常熬夜,過勞了都沒有發覺,最後就累死了。甚至有一些公司還說,你要我的錢,我要你的命。然後他們在那樣的公司做,都是什麼概念?我再拼吧、我再拼吧,拼到四十歲我就別幹了,然後我就可以存多少錢養我的老。規劃四十歲就養老,人算不如天算,這麼賺錢法有點違背自然,最後那一筆錢都拿到醫院去花了。為什麼?身體搞垮了。

  待會兒給大家舉幾個「寬下」的例子,我看現在就舉好了,不然大家不解渴。寬下,對待下面的人非常寬厚、仁慈。《弟子規》上講的,「雖貴端,慈而寬」。以前的人他家裡用的婢女,他怎麼想?好好給她管教好,以後給她嫁個好人家,都為她這樣想的。

  在古代有一個楊誠齋的夫人羅氏,七十多歲了,剛好在冬天,起個大早到廚房去煮熱粥,然後讓所有奴婢統統都喝,才去工作。她的孩子們看了都不忍心,媽妳都七十幾歲了,天氣這麼寒冷,妳何苦來哉?結果他母親講,「這些下人全部都是父母的孩子」,設身處地,都是他父母把他拉拔上來的,都是他們的心肝寶貝,「清晨這麼涼,一定要肚子裡面有一點熱能才好做事,不然對身體非常的傷。」所以她很為底下的人著想。生了四個兒子、三個女兒,全部都是自己哺乳。為什麼?她說假如讓別人哺乳,就是搶了別人家孩子的母乳,這種事她不做,她都自己來。所以,她四個兒子有三個都考上進士,一個村莊考一個進士就很難了,她是四個兒子有三個是進士,你看她的福報大不大?量大福大,她都為人著想。

  所以整個團體、企業是君臣的關係,一個領導者要仁、義、禮、智、信。有一個廣東省的企業家,我聽他分享一段話非常感動。他也是接受了傳統文化,對他人生他懂得更深的去思考一些問題。他說本來他都覺得,他給國家納那麼多稅,他是非常有貢獻的,可是當他學了傳統文化以後,他考慮事情更深、更廣。他發覺他有愧於社會,因為雖然他給國家納稅,可是他並沒有重視他員工的教育。而他的員工有很多都是從鄉下來的,幾千里遠、幾百里遠來到他的廣東省,經濟發達的地區。而這些孩子離鄉背井來了以後,染上很多的惡習,因為他沒有教他。身體搞壞了,很奢侈,根本就沒有寄什麼錢回去。三年、五年過後,還給他們家的卻是一個德行非常敗壞的孩子,他怎麼對得起這些家庭?而這些人都是國家的主人翁,怎麼對得起國家?你看本來只考慮給國家納多少錢,這是很短淺的。他的話感動很多企業家,現在很多企業家把企業變成學校了,都給整個員工上傳統文化的課程。

  南京有一個公司,菲尼克斯,它的總裁李慕松先生是非常有德行的一個長者。當時候我們在廬江,他用禮拜天親自開車載員工,幾百公里,親自從南京載他們到廬江上課。為什麼他親自開?他說司機也有家庭,禮拜天要讓他們好好陪家人,不能剝奪他跟家人、還有他休息的時間。他也是很替底下的人著想,所以他的企業做得很成功。他的員工坐在車上都想,總裁是不是要帶我們去那裡洗腦,以後孝敬他?假如你是老闆,你這麼煞費苦心讓他們去學習,他們還懷疑你懷有目的,你的心情如何?

  你們被問問題的時候要很進入狀況,你們現在就是老闆,知道嗎?你們不能聽問題的時候,「我不是老闆」。你們看電影的時候,請問你們是誰?我相信,男孩子看,我是男主角,是吧?女孩子看是女主角。假如現在女孩子看要是男主角就挺麻煩的,是吧?女人都要像男人,男人都要像女人,就麻煩了。聽故事的時候也是,我們就要想像我們就是那個主人翁,就更能體會他的心境。

  你這麼為底下的人想,他還懷疑你,難不難過?難過。難過是怎麼造成的?是自己希望他能理解我的用心,才會難過。假如你並沒有這樣的希求,就不會難過了。所以不是他讓你難過的,是你有求的心讓你難過的。Understand?

  所以告訴大家,有一個故事,突然風吹幡動,有一個人說,風動了;第二個人說,不是風動,是幡動了;最後有一個智者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你的心動了。這很有道理,任何遇到的事情能不能讓你發脾氣,不是那件事情決定的,是自己的修養決定的。舉一個故事你們馬上就聽懂了。

  比方,新加坡有一對夫妻感情很好,經典裡面說,「妻子好合」,感情很好,「如鼓瑟琴」,就好像琴瑟同鳴,非常好聽的音樂。就是你聽非常和樂的夫妻談出來的話,你聽了很舒服、很溫暖。我確實有這個感覺,因為她的先生就說他最大的福氣就是娶了這個太太,那太太也說她最幸運的事就是嫁了這個先生,聽起來讓人家非常心嚮往之這種和樂的氣氛。

  結果她的先生講了一段話挺有意思,他說他很替他太太有時候會覺得很抱屈。為什麼?因為他說到,當他的媽媽誤會他太太,就是婆婆誤會媳婦了,在罵他太太的時候,他太太會跪下去給他媽媽道歉。他媽媽已經誤會他太太了,他太太還跪下去給她道歉。他說我看了,很覺得太太挺委屈的。

  諸位女同胞,委屈嗎?妳被誤會了,還得跪下去道歉。我看妳們的表情不覺得委屈,因為妳們已經學了老祖宗的傳統文化不少年了,都是很有功底、功夫的。你說一般的女孩子聽到了,馬上,「哼,豈有此理!」

  可是當她先生講完以後,他的太太馬上接了一句話,她說,一點都不委屈,因為當我看到我婆婆生氣的時候,我想老人家是家裡的寶,「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她氣出病來怎麼辦?我只想著怎麼讓她趕快把脾氣降下來,所以我一跪下來道歉,她的氣馬上降下來,我心就安了。

  大家對於很多故事,要用心去感受感受。請問大家,故事結束了沒有?沒有,它會繼續演。請問大家,誤會會不會釐清?她婆婆過二、三天會不會發現,啊,我誤會媳婦了。有時候明明自己放東西忘記了,還罵她媳婦,突然二、三天,對呀,我放在這裡,還罵我媳婦。她一發現,原來是自己誤會,亂發脾氣,媳婦還跪下去給她道歉,這種媳婦,打著燈籠都找不到,她會愈疼這個媳婦。所以吃虧是福,這個繼續發展下去,婆媳之間就變成母女了。

  但是這個媳婦的核心在哪裡?她為什麼沒有委屈,她為什麼沒有難過,她為什麼不發脾氣?因為她沒有想自己。一想自己,我太委屈了,我太吃虧了,我受不了了,那就會有情緒。她只想著,趕快讓老人家氣緩下來。她沒有想自己,就沒有這些情緒。人的脾氣從哪裡來?從把自己看得太重了。你怎麼敢這樣跟我說話?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我以前對你多好!這氣就來了。

  今天講這個故事的重點是告訴大家,假如你聽懂了,從今天開始,你是可以成為一個不生氣的人。好不好?這種日子大家要不要過?只要你在任何人與人的相處當中,你快要動氣的時候你馬上轉個念先想他,不要想自己,你氣就下來了。你只要愈想自己,那個火就「砰」,就火山爆發了。

  比方,李總他的屬下面對他這麼為他著想,他還懷疑他另有目的。你假如是為這個員工想,你會感受到什麼?他們好辛苦。活那麼大了,對人都是懷疑,辛不辛苦?你看到一個常常懷疑人的人,你就想一想,他的人生累不累?很累!怎麼讓他的人生那個疑心能夠放下,他就能不那麼痛苦了。怎麼把他的疑心放下?從我做榜樣,把他的疑心放下。你看這個老闆一轉念,深呼吸,他要扭轉乾坤。是吧?真的,一個人有疑心病,他的人生已經跟幸福不能畫上等號了。所以學傳統文化的人,愈多人懷疑你,你要愈挫愈勇,你要讓他知道日久見人心,真的有一心為他好的人,就是你這麼好的親戚朋友,那整個對人的信心,就從我們身上扎根了。那你不只不會難過,你會愈被人家懷疑,愈有動力。所以你看,都是一念之間,苦樂在覺迷之間。

  諸位朋友,您現在有苦嗎?你有沒有好幾天很難過,有一件事一直放不下,剪不斷理還亂,連做夢都要夢?不要想得太複雜,你轉一個念,你的苦就沒有了,只要你肯依照經典去做。苦怎麼來的?自討苦吃。對啊,你轉個念就變覺悟了,怎麼還自己一定要抱著那個錯誤的思想觀念?你們不相信,好,我用一句《弟子規》你們就馬上轉苦為樂,你們相信嗎?相信,講的才有用。「恩欲報,怨欲忘」,你馬上把這句話放在心上,你馬上做,你馬上人生就不一樣。你現在在怨的馬上放下,馬上先想他的好,他就沒有那麼討厭了,反而有點可愛。所以你看不是他的問題,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自己的心動了。老祖宗很有智慧的,他都找到問題的根本,不在枝末打轉,枝末打轉解決不了問題。

  剛剛跟大家提到,我們有學長小時候被老師嚇得,我看他在自我介紹說他初中的時候,在講的時候那個表情還心有餘悸。從這裡我們要想一想,有沒有我們做的哪件事、說的哪句話,好多年以後你那個親戚朋友一想到還發抖,你要趕緊去跟他道歉,不然我們損陰德損得很厲害。你有沒有聽某人跟你講,某某人一講起哪件事,說到你就氣得發抖,有沒有?你們都沒有,你們真的是老祖宗的好子孫。學了以後趕緊懺悔,該道歉的趕快道歉。

  我就跟這個學長分享,你一想到就緊張,這是煩惱,要轉煩惱為智慧、為菩提,轉煩惱為你人生的動力。這個因緣給你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就是你以後要傳承文化當好老師,把師道給振興起來,就是這個緣給你的啟示。他這麼一轉,完全變成動力。甚至於你這麼一轉,自己好好的無私奉獻,效法孔老夫子的精神,然後你還主動的帶著禮物每一年又去拜見這個老師,他一想,當初把你逼得轉學,你現在還對他這麼恭敬,人都有什麼?都有良心的,後來還知道你無私無我的在弘揚中華文化,你也跟他結了一個非常好的緣。所以不管是什麼緣,最後都要把它轉成善緣、好緣,就對了。

  君臣關係會有衝突,也是仁、義、禮、智、信的問題。包含下屬,有沒有設身處地給領導著想?當老闆不容易,當領導也不輕鬆。事非經過不知難,我們以前在單位裡面服務,很會「這個領導這裡沒做好,那裡做得不夠」。換我們自己當領導才知道,事情不好做。所以有時候言語不能太苛刻就是這樣。

  你比方說,一個人往往是自己當了父母,才知道當父母不容易,養兒方知父母恩。可是我們成長過程當中有沒有抱怨過爸爸媽媽?你們都沒有?再受我一拜。人有這個設身處地,才不會後知後覺。都真的自己體驗過了之後才知道感恩,都有點太晚了。假如從小就設身處地父母的辛勞,那真的是父母的貼身棉襖了,最讓父母溫暖的。時時都能體恤他們,這樣的人到了單位去就時時體恤領導。

  義,下屬有沒有一分對領導的道義,對團體的道義?禮,要對領導恭敬,不能動不動講話就很衝。智、信,處理事情都要用智慧,把事情辦得更好,不能辦到最後,「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現在真的,沒有這些態度,比方做祕書,做到最後變什麼?變董事長變他的祕書,真是這樣。祕書,你要替董事長設想很多事情,他可能忘記了你要幫他記。結果現在變成董事長要來問祕書,「你事辦得怎麼樣了?」那不就是董事長變他的祕書了嗎?都倒過來了。也要誠信,曾經承諾領導的事情,再辛苦都要把它辦到完。

  您看五常,可以解決所有大到世界問題、小到人與人的問題,而這五常的道理全部在經書裡面,怎麼可以不讀?

  包含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八德有兩個說法,合在一起是十二個德目。我們細細去想想,所有家庭、社會的問題,是不是就是這十二個德目做到了,就不存在?孝、悌,家裡還有衝突嗎?忠,還會有跳槽這些事情嗎?還會有捲款潛逃,把整個團體都要搞倒掉的事情嗎?信,還會有這些詐騙、黑心食品嗎?禮,還會家裡人跟社會上的,人與人會衝突嗎?現在不只無禮,你稍微惹到他了,他把你打得半死都有,他就無禮了。義,講道義的話,怎麼會有這麼多離婚率?怎麼會有這麼多見利忘義的事情?廉,就不貪污了。恥,就不會做無恥的事情了。仁愛和平,這個世界就很和諧了。所以「經書不可不讀」,他才懂做人,開智慧之眼。

  接著經文講:

  【居身務其簡樸。教子要有義方。】

  為人處世要常常有一個態度,就是『簡樸』,節儉,很樸實,樸實就是很實在,不虛華,不打腫臉充胖子,不跟人家攀比。我們《朱子治家格言》的經句講到這裡,其實節儉的句子講了多少?「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勿營華屋,勿謀良田」、「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都是節儉。所以這幾句經句已經告訴我們,「勤儉為持家之本」,你不節儉,這個家一定要敗的。

  而這個節儉除了財物上的節儉,它還用在很多處世待人當中。所以《訓俗遺規》,《五種遺規》裡面有一本叫《訓俗遺規》,它就提到人生的福分,是有它的定數的,就是你自己培來的福。所以惜福的人,他的福會常有餘,您看我們除夕夜都要「年年有餘」的這個精神,不要奢侈,不要把福報用盡。暴殄天物的人,很可能福就會很快用盡了。而老祖宗告訴我們,「祿盡人亡」,一個人把自己的福祿花得太凶,本來他可以活八十歲,可能五十歲他的福報完了,他就沒命了,他折壽三十年。假如他只能活六十歲,可是他特別節儉,到了六十歲他這一生的福報還沒花完,他可能延壽二十年。這些都是老祖宗的教誨。

  而老子就教導我們,他有三寶,一「慈」,仁慈;二「儉」,節儉;三「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謙卑、謙虛。這是老子給我們人生的三寶,就提到儉。而這個儉不只是財用的時候要用儉的精神,一切的事情在應對的時候,都要有這個儉的精神。

  比方說吃東西,吃飯、飲食,也要想著「儉於飲食」。因為你吃得太多,甚至還有人吃四頓、吃五頓、吃宵夜,脾胃的負擔特別大。現在這個時代脾胃出問題的人很多,胃病的人很多,跟吃有關係。飲食要有節度,晚餐吃少,能不吃最好。你不要今天回去說我說晚餐不要吃,結果你一不吃,瘦得很厲害,你們家裡人不能找我算帳。改變一個習慣要循序漸進,不要操之過急。像我的師長他晚餐基本上是沒有吃,但是你看他的臉色非常好。儉於飲食,尤其你七點以後不要吃東西,你太晚吃它沒有辦法消化,食物在胃裡面,隔天都發臭了。吃宵夜的人大部分都有口臭,因為他那些東西在胃裡面都沒有消化掉,一睡覺胃也跟著休息了,而且它休息得很不自在。你感受到你的胃在抗議了沒有?它只是沒有綁白布條而已,是不是?你讓它休息得很不自在。

  「儉於嗜欲,可以聚精神」。一個人不要有太多的欲望跟嗜好,嗜欲會讓你的精神很分散。大家有沒有感覺到,當你不去做那件事很難過的時候,基本上你的精神沒有辦法集中,你會一直想。比方說賭博的人,他就六神無主,他只想著要去賭博。比方說很喜歡買衣服的人,他只要看到那個model那個服飾,他那幾天就在那裡「我要趕快去百貨公司」,他就六神無主了。因為那個欲望會控制他,他就沒有辦法很專注在每一個時候去做事情。你看那個孩子很喜歡打電動玩具的時候,他上課都不專心,他就一直在那裡想我要去打電動玩具。很喜歡看電視的人也是這樣,是不是?他很喜歡看的,你叫他去看書,他還在那裡想,雖然坐在書桌前面,在那裡自己演。所以儉於嗜欲,可以聚精神。人的欲望愈少愈好,當你的欲望都放下了,你就是自在快活的人,任何欲望不能夠控制你。

  「儉於言語,可以養氣息非」。講話,「話說多,不如少」,這是儉於言語。少講話,講話最耗氣,所以話不要太多就養氣。而且言多必失,很多自己講話不小心就惹來很多的是是非非。而且話很多,往往心很浮躁,你穩不下來話才會很多,不然一般就是真的很需要講話他才講。

  再來,「儉於交遊」,交遊就是你朋友不要交一大堆,朋友最重要的是知心、值得交的朋友,可以互相成就道德的朋友。你不要交一堆朋友,然後連家庭都不顧了,只是要一個某某人我也認識、某某人我跟他吃過飯,那種虛榮有什麼意義?把自己家庭的本分都給耽擱掉了,沒有意思。重視虛榮、重視面子的人其實生活得很空虛。所以人不要就好像要去一定結交很多的朋友,最重要,擇友要慎重,「擇交如求師」,你交一個好朋友就像找一個好老師一樣的慎重。因為我們成年以後,特別容易受身邊朋友的影響。所以《朱子治家格言》說,「狎暱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您要多交幾個屈志老成的朋友,往往你很衝動的時候,他的意見都跟你不一樣,能把你的衝動伏下來,這種朋友重要。這個時候你可以很慎重的選擇朋友,而且因為你交友非常謹慎,也不會交到一些不好的朋友,造成一些人生的不幸跟過失,所以叫「擇友寡過」。

  「儉於酬酢,可以養身息勞」。就是能推掉的應酬推掉,身體會好,也不會這麼累。我曾經接觸一些官員,他們過的日子真不是人幹的,我們跟他吃完飯已經十點多了,他還有三個地方要去。我說他本來可以活八十歲,可能當個官不知道折多少壽命,太辛苦了。其實你做的生意只要是信義為基礎,跟你合作的人會愈來愈信任你。而不是一定要喝得爛醉那種信任,甚至於還要到一些不好的場所,那根本就是亂來了,那種錢寧可不要賺,是不是?你們要配合我一下。真的,那種錢不能賺,你讓那些人都染上色了,你怎麼對得起他的家人?他的祖宗都會找你算帳。該是你的福報,又不是要帶到那種地方才賺得到。所以人不明理,盡幹一些造罪業的事情。該是你的福報跑不掉的,我們都用正當的手段去賺,反而你在賺的過程你又重新積了德。因為你一言一行都在道義當中,你又積了新的德,這樣才對。你採取了不道義的方式,邊賺錢邊折自己的福,這叫小人冤枉做小人。

  「儉於飲酒」,少喝酒,最好是別喝。剛好後面還有「莫飲過量之酒」,都會講到。這樣「可以清心養德」,酒喝多了腦子不清楚,還會亂性,這就不好。

  「儉於思慮,可以蠲煩去擾」,就是人不要胡思亂想。平常就多讀讀經,靜靜心,不要胡思亂想。人現在都想什麼?過去妄想、未來妄想,還有現在妄想。過去已經過去了,你要記取教訓就好,不要還在那裡想著氣得發抖,自己找罪受。未來還沒發生,不要擔心一大堆,是不是?而未來跟現在有沒有關係?有,「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要怎麼收穫就要怎麼栽,你在那裡做白日夢,不是浪費生命?常常想未來的人,這個也是浪費自己的時間跟精神。還有現在妄想,什麼叫現在妄想?舉棋不定。這樣好嗎?那樣好嗎?想得眉間深鎖。這個也不要耗那麼多精神。《弟子規》怎麼說的就怎麼做,《論語》怎麼教的就怎麼做,不就好辦了嗎?你就有標準了,你的決斷力就強了。哪有那麼多舉棋不定的事情?有舉棋不定的事,找同樣學傳統文化的人商量,「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不要自己在那裡一直想、一直想,鑽牛角尖,沒有意思。這個時候有善友為依,身邊的好朋友就可以幫助你了。

  這是「居身務其簡樸」。『教子要有義方』,教育孩子要有正確的方法,這個義是正確的。就像剛剛跟大家寫到,你教育孩子你連目標都搞錯了,那怎麼可能教出聖賢孩子?你從小就是功利在引導他,他就不可能成為聖賢君子。要教好孩子,首先我們當父母的人要先教育自己,叫「教兒教女,先教自己」。

  請問我們現在的人生價值觀正確了沒有?諸位家長,讓你的孩子過你同樣的人生,你說好不好?你們考慮這麼久,這問題這麼難嗎?你們的人生快不快樂?不快樂。不快樂的原因是什麼?思想。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注定你的命運,所以思想才是一個人命運的根本。假如我們覺得我們這一生其實不是很快樂,你還用你的思想在引導你的孩子,那他怎麼會快樂?所以先要教育自己,錯誤的思想要先放下,正確的思想要趕快裝進自己的心裡面。現在著急的不是孩子要趕快學什麼,是自己要趕快先學好什麼。你有非常正確的觀念思想,正確的思想會有正確的行為,你的身教才做得出來,不然給孩子錯誤的示範,怎麼身教?

  比方有一部電影叫做「手機」,聽說那部片子說,大人一天平均說謊二十幾次。我們就有聽學生講,他媽媽接電話,他爸爸也在家,他媽媽接電話,那個人要找她先生,她說不在。然後孩子在那邊,爸在呢,媽說不在。那個身教都不敏感,人要不妄語。孩子從小這麼看,不就覺得講謊話很正常?就錯了,那就教不出司馬光了。司馬光就是因為小時候他的爸爸很懂教育,「教子要有義方」。剛好司馬光跟姐姐在剝胡桃皮,很難剝,他姐姐出去一下,他底下的僕人過來,讓他用熱水燙一下就很好剝。結果姐姐一回來問他,你怎麼這麼厲害?他說我自己想到的。人生第一次說謊,他父親在旁邊發現,就呵斥他,他從此不敢講謊話,成為一個德行的完人。「平生所為之事,無有不可語人者」,是他爸爸成就他的,教子要有義方。

  所以這句話要落實,首先先自我教育。當父母的人,我每一天的念頭對不對?念頭會影響小孩。再來,一言一行對不對?自己這麼警覺,慢慢的你一言一行都可以成為孩子的身教。因為你道理非常清楚,你會在每一個機會點可以引導孩子,你的言教就到位了。所以當父母的人要勇猛精進,你要趕快提升自己的智慧,你早一天有智慧,你的孩子就早一天得大利益。

  唐太宗先生他很有智慧,看到孩子在吃飯,你知道飯嗎?他孩子說,不知道。吃飯就教他,「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鋤禾日當午…」你們要背出來一下,這樣你們那個機會就會教了,是吧?又出來騎馬,你知道馬嗎?坐船,你知道船嗎?看到樹,你知道樹嗎?大家看,他帶他孩子出去一趟,教了多少做人的道理?我們帶孩子出去,一句話也沒講,回來,「啊,好累。」唐太宗怎麼抓住每一個機會教孩子?教子要有義方,下一次再跟大家分享,時間已經到了。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