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彙編》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主講  (第七集)  2020/3/26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55-230-0007

  諸位同學,大家吉祥。阿彌陀佛!我們《太上感應篇》談到了第二個大部分,是「示警」。而「示警」當中又分兩個大部分,第一是「示」,就是說明天地有司過之神,第二個部分是具體有哪一些神在鑑察。我們經文當中看到,天神,「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上一次我們談到這裡。而我們也引了《了凡四訓》當中說的,「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最主要是我們有了妄心、有了分別執著,那就迷惑,接著造業,接著又要受報,就一直在輪轉,迷惑、造業、受報,愈來愈迷,造的業愈來愈重,那就愈墮愈回不了頭。所以從根本上要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要放下分別執著、放下妄心,要從根本修,從念頭上下功夫。

  在註解當中,八十四頁倒數第二行,「《清淨經》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其實精神能夠清淨下來,我們說法喜,禪悅為食。但是這個妄心、這個無始劫的習染,這些習氣擾之,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這個欲望就把他給遷走了,那就是習氣做主,欲令智迷,利令智昏。「常能遣其欲」,把這些欲望能遣除,不再被它干擾,「而心自靜」,心就能靜下來。所以叫「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這個眼耳鼻舌身,不隨著色聲香味觸法去追逐、去留戀貪著,把六賊這些煩惱賊放下,心自然能靜。「澄其心,而神自清」,心真的能夠澄淨下來,人的精神就非常的清朗,身心很輕安。清淨心就生智慧,遇境逢緣,他很活潑、很有智慧,應對得當。能夠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我們看六欲不生,六欲是指色聲香味觸法等,六欲就是六塵。我們都攝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攝住了,就不會隨著這個六塵去奔逐、去輪迴心造輪迴業,不會拉都拉不回來。這個是不往外,能夠往內,往內反觀,然後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把它放下來。

  不隨著這些六欲。六欲還有另外一種說法,第一個,色欲,這個就很厲害了。「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就是人比較重的習氣。不吃東西受不了,不去貪美食就覺得活著很沒意思,控制不住。尤其這個色欲,來的時候是很凶猛,假如不能夠以禮節之、以戒律節之,很可能會一失足成千古恨,造下無法挽回的後果。所以這個六欲,第一個色欲。當然我們知道這些欲望很重,也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對自己要勇猛精進,能夠趕盡殺絕;寬以待人,就不能很嚴苛的去要求人家馬上就得斷掉。當然,自己真的下過功夫,也知道調伏每個習氣都很不容易。真正下過功夫,我們對人那種寬恕體恤自自然然就提起來了。假如我們對人也很苛刻的,其實很可能我們自己身上這些毛病也都還有,只是自己覺得好像不嚴重。那個也是自我認為的,沒那麼容易!不能隨便相信自己的意思。

  有修行的過來人,他們看得比較清楚,他們可以提醒我們。比方說有一個人布施,然後就去跟老法師談到:「我已經布施這麼多了,但是人家還是怎樣怎樣。」後來老法師說:「你還不夠。」他心上都記得那麼清楚,事實上他布施的那種心量或者是歡喜都還沒到,但是他自己覺得他布施很多。真正心量夠大,歡喜布施的人,布施完可能根本都不放在心上。那見人還得提一提,這個布施都還沒徹底,但是他可能自己覺得自己布施得很好了。所以過來人看得清楚。修行路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說,「從明師受戒」,就是過來人看得清楚。我們不是這個程度,又硬以為自己是這樣的功夫,很可能這個認知就誤了我們,甚至那個慢心就慢慢增長,自我感覺良好,黃念祖老居士說,進一步退九步的危險就出現了。所以愈多修學精進的人,可能在功夫愈來愈高的時候,那個危險更多,這個時候最需要過來人護持。所以一個真正修行的過來人真的是眾生的明燈,他能給我們指點癥結點、問題點在哪裡。

  成德深刻感覺到,我們師長真的是「為世明燈,最勝福田,殊勝吉祥,堪受供養」,是真正修行過來人,我們真有問題,真誠懇請教他老人家,他真教我們。有同修就說,要去請教老人家問題,結果老人家身邊的一個同修說:「你不要問了、不要問了,你問,老人家就跟你說好好好、好好好,所以不用問了。」這是這個同修來跟成德說的。成德就說:「這一位說老人家會說好好好的,可能他看錯了。」我們縱使跟在善知識身邊,假如不善於去觀察,假如恭敬心不夠,跟得很久也不見得能學到東西,甚至於還會看錯、還會誤解,還誤會善知識,最後自己的法身慧命都受很嚴重的影響。

  因為修行有三根本,本尊是「成就的根本」,就像我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本尊,我們念阿彌陀佛,成阿彌陀佛,這成就的根本。一個是「事業的根本」,護法是我們事業的根本。我們今天弘法利生,護法就是我們事業的根本。我們今天學業要成就,有這麼多工作人員,這些長輩們他們來護持。以至於以後你有緣到各地去弘揚漢學,當地的護法他讓你專心的教學,沒有後顧之憂,那我們的弘法事業才能夠延續長遠。找一個好護法不容易,他得真正懂行,他會很好的護持我們,這是事業的根本。再來是「加持的根本」,在密宗講上師,在我們漢傳顯教,這精神是一樣的,相通的,不能說密教有,顯教沒有。佛法任何宗派這些理都是相通的,不衝突的。其實就是印祖講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對善知識的恭敬心退了,甚至還誤解,一產生這個心態,就愈看愈偏了。他本來是我們加持的根本,我們一不恭敬、一懷疑,他的教誨也幫不上我們。真正恭敬,每一句不敢忘,遇到境界,那些教誨自然就提起來了。正念能提起來就不會有障礙了,很可能關關難過就可以關關過了。所以我們把善知識放在心上,他的教誨就不斷加持著我們。結果,假如我們跟在身邊還看錯了,就麻煩了,誤了自己還誤了別人,因為他還去告訴人家要請教的人,說你不要去問了,老人家都是說好好好、好好好,不用問了。其實我們觀察,老人家會對他說好好好、好好好的,都是他根本就很固執他自己的想法,而且很想這麼做,還讓老人家給他背書,根本不是真心虛心要請教老法師。那老人家心裡明白,他恆順眾生,因為我們在態度當中,就已經不是一個請教的態度跟言語了。

  所以真心請教,成德去確認過好幾個人,真問,老人家真慈悲、真教導。有一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在澳洲學習,突然父親生重病,他很著急就要趕回家裡去,要走以前去請教老人家。他一問,老人家給他兩句指導:第一,趕快回去;第二,好好念佛,幫父親消業。第一句,孝道是第一位,百善孝為先,你看老人家指導得多好;第二,念佛,「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把最好的方法告訴他。這個年輕人真幹,很快就回去,至誠念佛,他父親的病情有很快的好轉,有感有應,「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又有一個企業家真心去請教老人家,問了問題。老人家具體跟他講,你還是要很好的把企業帶好。代表老人家洞察他的因緣,要在企業界行菩薩道。我們自己也接觸大眾,要斬釘截鐵告訴別人怎麼做,這個成德沒這個智慧跟膽識,我們只是把老法師教導的、佛經教導的原理原則讓對方去判斷。但老人家他的智慧他能看多遠,這個我們不敢以凡測聖。但老人家確實給他很具體的,他也把遇到的一些挑戰說出來,老人家說這些都會慢慢改善。

  其實真正有人生閱歷,這些看得出來,他可以看出一個世界的發展轉折點在哪,他也可以看到一個地區、一個國度。《了凡四訓.改過之法》裡面講的,「春秋諸大夫」,春秋時期這些讀書人、當大官的人,「見人言動,億而談其禍福,靡不驗者,《左》《國》諸記可觀也」。看人家一個動作,就可以斷他的禍福。其實真正把中國書讀通了,都能辦得到,不難。為什麼?深信因果。所以《太上感應篇彙編》學通了,一般人講會算命,不離因果嘛,這個動作是因,以後會遭什麼果,不難推斷。老人家從小讀古書,修行又下那麼深的功夫,都不間斷的在修行、在弘法。當初很多年前,習主席就任國家主席,老人家就不止跟我們講一次,講好多次,要對習主席有信心、要對習主席有信心。這一次疫情,高層在習主席領導之下,全國上下一心,這麼難的一個疫情,在這麼短的速度之下把它控制下來。成德看到這個結果,就想起老人家不止一次提醒我們,要對習主席有信心。老人家不知道多少年前就說,哪個地方最安全?中國最安全,這都好多年前講了。我們當時候聽,實實在在講心裡還不是很完全相信。老人家講得這麼肯定,也是他對於真理的信心,「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在世界這麼危急,業力都已經積到某個程度,我們的國度還能有這樣的明主出現,這也都是祖宗之德、三寶加持。

  剛剛跟大家談到,老人家真教,所以這一個企業家他回去就很認真的以家文化來帶他的企業,發展得很好。他說老人家給他短短這段開示,是他最重要的動力、最重要的指導。成德自己有機會非常恭敬的請教問題,師父都指導得非常的透徹跟具體。所以我們可不能這麼好的因緣,能親近這麼好的善知識,我們還不會觀察、還看錯了,這真是冤枉,天底下最大的冤枉就出在這了。

  剛剛跟大家是講到不能輕易相信自己的意思,要有善知識。《四十二章經》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這一句話重複了兩遍,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這重複同一個意思,就是這個很重要。一相信自己意思,自以為是了,就會偏掉。老人家講經常常說,還沒有證阿羅漢以前,不可以輕易相信自己的意思,都要對照經典。證阿羅漢,他是正覺了,他對宇宙人生是用覺悟去看,這樣才行。可是我們都還沒有證到阿羅漢果,這個我見、我慢一起現行,可能就會偏掉。

  所以這個色欲,那也不是說那麼簡單就控制住了。成德也有一位同修,他就很肯定的說他斷了。後來過了兩、三年又遇到他,他又說:「太難了!」所以他以前也覺得他斷了,不容易。而且他幾年前就說斷了,可是我們感覺他還是太苛刻要求別人。所以真正過來,這個貪、這個瞋、這個痴、這個慢,真正過來的人,他面對別人貪瞋痴慢決定是柔軟的,不苛刻的。就是《大學》講的,「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他真正做到這個優點,他會非常循循善誘的帶人家去做到;「無諸己而後非諸人」,這個習氣他真正放下了,他也會很柔軟的去護念別人放下。《大學》這句話真的是飽含人情事理。所以《無量壽經》說,「和顏愛語,勸諭策進」,「於諸有情,常懷慈忍」,這個都是真正有功夫,修行過來人,自然是這樣的呈現。因為,我們假如沒有時時以忠恕之道的心境來修學,很可能一學個什麼道理就偏執了。像已經結婚的人,有的他一學他就執著,這個色欲要斷,就強烈要求跟另一半分房。另一半完全都還沒有學佛,他不能理解,到時候實在講家庭出什麼事,難道我們沒有責任嗎?

  我們還曾經遇到一個女士,修學很精進,這精進括號:在相上精進,一天拼多少句佛號,一天念多少部經。不是說不應該多念,念經、念佛是手段,目的是要真正把習氣調伏,而不是我們在念佛、在讀經,反而在這樣的緣當中,增長了更嚴重的執著、好惡。喜歡讀經,不喜歡去經營夫妻關係,那不是產生愛憎嗎?讀經是修行,跟另一半相處也是修行。我們修行,會修的人是六根接觸六塵,分別執著看得到,分別執著愈來愈放下,這會修。假如我們在六根接觸六塵的境界,我們反而,雖然在讀經、雖然在用功,執著點愈來愈重,看不到家裡人的需要,不懂得去敦倫盡分,然後把一直讀經就當作精進,最後家裡的人都搞得,對佛法都有看法。夏蓮居老居士說,「以調伏習氣為精進」,習氣愈來愈少才叫精進。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不能把功夫都用在表象的形式上。做個樣子給人家看了說我很精進,事實上當下就已經執著在產生,做個樣子要給人家看,要贏得人家的肯定,其實在精進當中就夾雜著名在裡面,甚至夾雜著好勝在裡面。真的是「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善觀自己的起心動念深處,才有辦法知過,才有辦法進一步去改過、去對治它。所以那一位女士她看起來很精進,但是就分房,甚至不跟先生住。另一位同修就關心她,那妳都跟先生這樣分開住,那妳先生怎麼辦?結果這一位佛弟子說:「他要跟誰跟誰去吧,我才不管!」結婚的人,夫婦也都有他的本分。假如他先生後來在外面做出越軌的事情,那我們算不算他的增上緣,我們有沒有責任?這個都值得深思。是不是念念在為對方想,慈悲為本,這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所以我們學每一句經句,都是忠恕之道才行。今天知道色欲要調伏,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這個六欲另一個說法,第一個是色欲;第二個,形貌欲,對於面貌長相的執著、欲望,現在不是女子是如此,男子現在也有整容、化妝品,這個也是很嚴重的欲;威儀姿態欲,這都是重視他的外相,這個威儀姿態一來有時候是自己執著,二來有時候喜歡看,控制不住,都喜歡看這些東西,那就被這些東西給掌握住了,自己做不了主,心都是染污,放不下了;言語聲音欲,其實就是我們的色,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對於這個六塵產生染著,放不下,這個都是欲,對言語、聲音喜歡聽好聽的,喜歡聽一些自己不聽很難過、睡不著,就被它控制住了;細滑欲,觸感,喜歡那個感覺,就會貪著;還有人相欲,喜歡看這些漂亮長相,就是這些欲望。其實我們每一天這些欲可能都會起現行,我們有高度的警覺,才能夠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調伏。假如不行,我們很可能就在這些境界當中在增長貪著,甚至在墮落,自己不自知。

  這裡說自然六欲不生,能調伏,三毒消滅,貪瞋痴起不了作用了。「至於佛經」,佛經上講,「則曰」,因為這個《太上感應篇彙編》道家的(《太上感應篇》是道家的),在《彙編》上會以道家的教導先開示,後面再舉佛經、儒家的經。這個也是主伴圓融,道家的經,道家是主,其他是伴,相輔相成。則曰,「以智慧劍,破煩惱賊;以智慧刀,裂煩惱網」,這個都是譬喻,也很形象。「以智慧火,燒煩惱薪。諦觀四大本空」,能夠很清楚的看到地水火風這個是四大,假合,這個身體也是因緣聚散,不能執著。「煩惱何處著腳?」其實我們看清楚了,都是緣聚緣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要去貪著它,這些欲、煩惱就沒有立足之地了。「轉三毒為三解脫」,三毒是貪瞋痴。

  三解脫,這是很重要的修行方法,叫三解脫門,就是空門、無相門、無願門。這個三解脫門,我們想起《無量壽經》在「德遵普賢第二」裡面有講到,這些大菩薩們,「遠超聲聞辟支佛地」,他們的境界超過小乘,然後他們修行是「入空無相無願法門」,其實這一句就是三解脫門。我們以黃念祖老居士有一段開示,他說到,「觀諸法空,是名空」,其實就是真正看清楚凡所有相都是虛妄,所有的東西都是生滅、虛妄,都是假的,只有一個東西是真,就是真心。他看到的這個一切法皆空,看清楚了。所以《心經》,黃老舉《心經》講,「無色聲香味觸法」,當然這一段經文很長,舉了一開始「無色聲香味觸法」,一直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最後「無智亦無得」,都是無、空。所以諸法都是空,這就叫做空門。真的知道都不可得,有什麼好去追求、要去控制的?最後是老法師說生死都不可得,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包含根本就沒有生死,「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我們都要把這些真相看清楚,不能執著這個身是我,這個身也是空,不能貪著。接著黃老說,空轉的意思就是,轉變的轉,這個空的含義轉化為無相,因為入空,然後接著是無相。空中無相可得,因為都是空,都是剎那生滅、緣聚緣散。既然無相可得,凡所有相都是虛妄的,那就不可以取相、不可以去執著這個相,還要去控制、還要去佔有?所以無相,這是無相法門。無相就不應有所作為,無相之中就沒有相可取,也就遠離了能取(就那種要去控制、佔有)。所以能所之相都不可得,你要去取這個東西,所取不可得;能取是我們這個心,其實心也是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根本都生滅的速度快到我們無法想像。能所都不可得,還有什麼可作?這是無作門,就是無願門。一有作就是三界的生因,寂然無作就遠離三界生因。我們有作就是一定要怎麼樣,就有執著了。一有執著就是輪迴心,輪迴心就是輪迴的根源,就是三界。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六道輪迴都是在三界中,不就生了這個因了嗎?你就執著在有了,一執著就是六道的因,不能執著才能出六道。

  所以為什麼佛門講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布施,「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但他還是盡心盡力在布施。所以《了凡四訓》這個善惡講得好,「根心者真,襲跡者假」,「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有為而為你就有作,就假了;無為而為者真,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隨緣去做,做完之後又不放在心上,這才是真。我們一著相,一著有作,那就有煩惱,然後就搞輪迴業了,所以這裡這個心都要是清淨、澄淨,然後「轉三毒為三解脫,回煩惱為菩提」。只要我們有這個有作,一定要怎麼樣,要強求的時候,這個念頭能觀照到,趕緊回頭,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正念就提起來,邪念就污染不上了,就回煩惱為菩提。「如此則三業清淨,萬德周圓」,真的把這些妄想、分別、執著徹底放下,我們本來的自性就回來了,萬德周圓。這一句就是六祖大師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個三業清淨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不動搖、能生萬法。所以這些都是在敘述自性的狀態、自性的作用。所以「有何過惡之可言耶?」自性起用了,純淨純善,那有什麼過惡可言?這些司過之神尊敬我們,也不會管我們了,我們跳出他們管的範圍之內。

  談到這裡,確實人只要心地能清淨,能放下這些欲求,就不在這些司過之神管的範圍。就像禪宗有一個公案,金碧峰禪師禪定功夫很高,但是他有一個很好的缽,很好的玉缽,他還有這麼一點貪著。結果他壽命到了,黑白無常來了,然後找不到他,他禪定很深。結果他們打聽到這個禪師還有這一點執著,就敲了一下那個缽,他就現身了,就把他拿住了。結果這個禪師他也很機靈,他就跟這個黑白無常說,我就已經被你們抓了,我太喜歡這個缽了,可不可以再讓我摸一下?這黑白無常也很慈悲,滿他的願。他一碰這個缽,他就狠狠的把它摔在地上,就碎了。一碎,他唯一的那個執著就沒了,一下子就找不到他了。然後他就在空中傳話,念了四句偈說,「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鐵鍊鎖虛空;虛空若能鎖得住,再來拿我金碧峰」。前面有跟大家講到,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方見真空。我們把這個身的執著一放掉,就像那個水泡,一打破那個執著,水泡在哪?水泡跟大海是一。我們把這些執著一放下,我們就恢復本有的自性、本有的法身,整個宇宙都是我們的身,法身。所以金碧峰禪師把最後一個執著給放下,他就不執著在這個身,那個鐵鍊怎麼鎖得了虛空?鐵鍊怎麼鎖得了法身?不可能。

  我們聽這些公案印象也很深,更重要的,問問我們自己還有哪些放不下的,這個重要。我們要有氣概,要效法佛陀、效法這些祖師、效法老法師,隨時都可以走,憑什麼?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所以無常迅速,我們前面才學到算盡則死,就要對無常很警覺。在每一個當下,要觀照自己還有什麼放不下,趕緊放下。隨時無常一來,我們就去作佛,連死也不怕了。我們接下來這一段是講到灶神的鑑察: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此一節,言人之一家,動靜居處,皆有鬼神鑒察也。」一家人當中,動靜,一舉一動都有鬼神在鑑察,指的就是灶神爺。「月晦」,是一個月盡,就是最後一天。「灶神號曰司命」,又稱為司命神。為什麼叫他司命神?「以其司人一家良賤之命也」,這個司就是他是鑑察,鑑察一個家庭他命運的好壞。「於人朝夕罪惡,無微不察」,對於這一家人從早到晚所做的這些罪惡都記得很清楚,甚至是一個惡念都有記錄。「月終奏聞陰陽二景」,到每一個月終就上奏,把這個陽惡(就是看得到的惡)、甚至陰惡(看不到的惡),這兩種情況統統匯報清楚。然後「記之黑簿」,都是記在他那個黑色的本子上。「嗚呼」,這感嘆。「灶神明察如是」,灶神爺他鑑察得如此的清楚。「職主奏告又如是」,這個本來就是他職責所在,他也是非常盡職在他的位置。「世人行事,但知取快一時。豈復問家有灶神,記其過犯,每到月盡,大小皆奏天曹乎?」這段話就是說,現在的人都是逞一時之快,眼前的財色名利、五欲六塵的誘惑,他很快的就控制不了自己,貪一時之快,那又有誰在問家裡有灶神,會記過失,會上奏天曹?假如還有這個認知的人,他才會反思、才會警覺。假如都沒有這些認知,現在五欲六塵的力量那麼大,很難不隨波逐流,管不上因果報應。

  所以接下來勸勉我們,「恐懼修省,一刻不敢懈矣。」我們真的知道灶神爺無微不至,都記錄我們的陰陽之景(狀況),那就應該自然提起,時時身邊都有灶神、都有天地鬼神,我們應該恐懼修省,沒有一刻是懈怠放鬆。這個恐懼我們要理解對,它叫戒慎恐懼,這種恐懼是敬畏心,不敢放肆,可不是害怕,每天擔心。所以我們上這個課,大家可不要又偏到一邊去。現在了解到天地司過之神這些現象,嚇得睡覺都不穩,嚇得每一天好像做這個也怕、做那個也怕,甚至於很痛苦,我以前造這麼多業,怎麼辦、怎麼辦?其實假如這個現象,我們還是要回到觀心為要,整個宇宙是自己的心變現的,只要心能調回來,什麼問題都能解決,「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有佛法就有辦法,可是我們得要真正依教奉行。所以恐懼不是害怕,不是聽完之後懊惱,「往者已矣,來者可追」。佛菩薩慈悲,會加持,這些天地神祇不會去降罪於懺悔之人,會給他機會。所以可不能聽一個、明白一個道理,又產生新的執著點。所以《了凡四訓》勸勉我們,「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有志氣才對,不能變成害怕,要對自己有信心。而且自助者天助,自救者天救,自己這一分尊重己靈、尊重自己有佛性,我這一生一定要了脫生死,我要成就自己,下了這個決心,一定感召佛菩薩慈悲護持、天地鬼神護持。所以「一心觀禮,盡虛空遍法界,常住三寶,十方護法菩薩,金剛、梵、天、龍、神,聖賢等眾」,我們真正提起這種恭敬的心、敬畏的心,這一念遍虛空法界,那能感來多少佛菩薩、護法神的護佑?所以我們的煩惱還是來自於對自己不夠有信心,對宇宙人生不夠有信心,對佛菩薩、護法神不夠有信心。煩惱都來自於信心動搖,有懷疑了。真的有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會長很多的善根。所以這個是戒慎恐懼,警覺性非常高,不會再放縱自己的習氣,這個叫恐懼修省,修正自己,時時在反省。

  講到灶神,我們舉一個真實的例子。「淮郡一士,酒醉戲家中一婢」,喝酒容易亂性,容易控制不住自己,他要調戲他們家的婢女。「婢頗知恥」,這個婢女有羞恥心,「固拒得脫」,就很強烈的拒絕,得以逃脫。「時正月晦」,剛好那一天是正月的,晦是最後一天,因為每個月最後一天的月亮就沒了,就沒有月光,所以叫晦,一月的最後一天。「睡至四更,妻忽叫醒云」,他的太太就趕緊把他叫醒。「適見一星」,剛剛在夢中看到一個神明,「冠皂服神」,他穿著黑色的官服,「乘馬奔行」,坐著馬跑得很快,「隨帶有文簿」,身上還帶著記錄用的本子,「向我指畫而去。不知何說」,就對著她指畫,在跟她講話,但是她沒聽清楚。「神威赫赫,不覺驚醒」,這個神明的威儀非常的顯赫,很有氣勢、威嚴,把她給驚醒了,就把這個情況告訴她先生。「士人毛骨悚然,不敢明言」,因為他是讀書人,應該也知道有灶神這一說,所以他這麼一聽,自己就很驚嚇,毛骨悚然,但是沒有明說。只是說,「但云,定是灶神無疑矣」,就跟她說,一定是灶神,沒有錯。「後將此婢配人」,把這個婢女幫她安排婚姻大事,許配給人。「因向婦言曰」,就對他的太太說道:「汝昔夢灶神」,前不久妳夢到灶神,「向汝指示者」,他向妳指示,說了一些話。為什麼會這樣?「由我昔曾戲此婢」,就是因為那個時候,那一天我要調戲這個婢女,「力拒得免」,她極力抵抗才得免。「不意夜間,即有此警」,他說想不到那一天晚上,因為剛好也是灶神爺要去跟天曹報告的日子,即有此警,妳夢中就有這個驚訓給我們,警誡告訴我們。

  其實成德讀到這裡,覺得這個讀書人有福報。假如那一天他太太沒有這樣告訴他,他會毛骨悚然嗎,他會猛然反省嗎?有可能他一次沒有得逞,會不會有下一次?所以人一犯錯,馬上就有人提醒,甚至於有天地鬼神,那都是很有福報的人。可是人有時候真的是不知好歹,好事他當壞事,壞事他當好事。「聞過怒,聞譽樂」,這好事還是壞事?「損友來,益友卻」,可是很多人喜歡聽好話,這好跟壞他分不清楚。「聞譽恐,聞過欣」,一般人不喜歡聽批評,可是它是好事,福在受諫,是福氣來了。是這個讀書人他有警覺,他肯去改,他這個福報他有用上了。假如今天耍小聰明,都沒被人家看到,他還洋洋得意,你說那是好事還是壞事?他遲早要出大禍。有個小錯,你的長輩或者老師,就被他們看到、又提醒你,你可不要覺得很倒霉,那是有福報的人才能遇到這樣的提醒。而且更要提醒自己毋自欺,屋漏暗室中,要恐得罪天地鬼神,不然在沒人看到的地方,這個不好的心念跟行為容易出來。

  「想事雖未行,此心已欺」,這個事沒有做成,可是這個心已經違背良心,「故為司命所錄耳」,已經被灶神爺,這個司命指的就是灶神爺,把它記錄下來。「向不言者」,向就是指之前,「恐汝見疑」,因為我假如那時候就跟妳講,妳起了懷疑這個婢女,那可能「難為此婢」,會找她麻煩。「今明言者」,今天我坦白跟妳講,這也是表這讀書人的勇氣,「一以表此婢之操」,表這個婢女的節操,「一以彰我之過也」,把這個過彰顯出來報掉,這個過才能消。而且他講出來又能記錄下來,以後更多人提醒,以後更多人了解確確實實有灶神,那這一個讀書人就轉禍為福、就有功德了。所以重點是我們會不會轉念,會不會轉危機為轉機、轉煩惱為菩提,甚至能把罪業用懺悔的心轉成功德。所以有佛法就有辦法,不擔心。

  最後這裡是談到明朝嘉靖俞淨意公的真實故事,後人把它記錄下來。其實成德覺得,這一篇教誨就是一個人打破自欺一關最好的叮嚀。而自欺這一關,是所有修行人必要突破的關卡,我們不能突破自欺的話,就不可能誠意正心,人連自己都騙,對自己都不真誠,怎麼對人真誠?「心不妄念,身不妄動(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誠也;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也」,這個「心不妄念,身不妄動,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誠也;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也」,所以要打破自欺一關,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才能打得過。

  這一段文比較長,成德就幾個點跟大家交流共勉。八十八頁,我們看到倒數第三行。這個灶神爺直接點出他的問題,但前提是什麼?君子信而後諫,灶神爺是清楚他確實對他信任。「君意惡太重,專務虛名,滿紙怨尤,瀆陳上帝」,這個瀆就是冒犯了上帝,因為怨天尤人,「恐受罰不止此也」。其實這個問題,我們這一、兩代人都不是從小扎根,這些問題我們或多或少都有。接著,「公大驚曰」,這俞淨意公馬上很驚訝,但是也沒有馬上承認過失,所以要認錯也不容易。他說到:「聞冥冥之中,纖善必錄。」他還解釋,不是說冥冥之中,(纖是指很小)所有小小的善一定有記載?「予誓行善事,恪奉規條久矣」,我發誓要行善事,而且我是很恭敬的來奉行我們結社的這些規條,而且已經做很久了,怎麼會,「豈盡屬虛名乎」,怎麼所有都是虛的?總有一條是善吧?

  灶神爺(張先生)還得進一步跟他講,要讓他心服口服。「張曰:即如君規條中」,好吧,那你既然說你奉行規條,他就順著他的話跟他探討,你規條裡面說「惜字一款,君之生徒與知交輩」,你跟你的這些學生,還有朋友們,「多用書文舊冊,糊窗裹物」,你真的對字有愛惜,你不會做這個動作。甚至是拿它來擦桌子,然後擦完還藉口說不要污染了,拿去燒掉。你「日日親見」,你每天看到他們做這個行為,「略不戒諭一語」,你都沒有稍微提醒一下,這個就是放縱自己的學生、朋友,這個就很矛盾,其實這個都是看樣子在做的。「但遇途間字紙」,你走在路上看到有字紙,「拾歸付火,有何益哉?」你這個時候做這個動作,可能就是旁邊有人,做給人家看,說這個某某人很惜紙,但人前人後就不一樣,那有什麼益處?其實我們修行也很容易修到相上、修到表象,修到人前人後不一樣、上班下班不一樣、家裡家外不一樣,這個都是修到一個誤區去了,是用兩個心,不是用一個真心。兩個心就是用自己的分別執著,甚至是為自己的名聞利養,虛偽、諂曲,都是用這些心,就麻煩了。就他的規條,一個一個點出他的,都是做什麼?表象,專務虛名。因為他剛剛反應,豈盡屬虛名乎?就針對他,給他提醒。

  你又說放生,每月都有,其實你都是順勢去參與,是別人主動,不是你主動,假如沒有人提出來,你一定不會去做的。其實你慈悲的念頭並沒有真正發自內心,而且你們家還有蝦、還有蟹,都綁在廚房裡面,然後還把牠煮來吃。你真有慈悲了,怎麼可能會再吃這些活生生的生命?牠們難道不是生命嗎?

  再來,口過這一節,「君語言敏妙,談者常傾倒於君」,口才很好,一談話,別人都很佩服仰慕。「君彼時出口,心亦自知傷厚」,其實你自己講這些話的時候,也覺得有傷厚道,但是雖有感覺,沒有能馬上控制、放下。「但於朋談慣熟中,隨風訕笑,不能禁止」。其實這段話也提醒我們,在熟人當中,我們也很容易因為熟而輕慢,沒有講禮。真正有修養的人,面對家裡的人也都不輕慢,都有禮。我們看我們爺爺奶奶那一輩,像奶奶,雖然是在家裡,頭梳得整整齊齊,衣服也穿得很莊嚴,對家人都不輕慢。其實自重者人重,自敬者人敬,別人對你是什麼感受,跟我們自己做出來,這是因果關係。這也是其中我們要過的一關,容易輕了,我們說輕狎,熟了之後就失去這個恭敬的態度。當然這些,成德尤其在十幾歲的時候,那幾乎是每天都在犯,跟同學之間談話,也都是有時候逞口舌,亂開玩笑,有時候就會傷到人。所以應該愈近的人,不管是親戚朋友,我們要念他們的恩德,念他們的照顧陪伴,應該是愈加尊重才對,不能隨順這個習氣。有時候不只是嘴巴,甚至動作,都會因為熟了做出一些比較有失分寸的。尤其男女相交往,這個禮要注意,你失分寸,亂這樣打打罵罵,人家也會覺得輕浮。甚至到時候讓對方誤會,你失了分寸,誤會,到時候又糾纏,那都怪不得別人。你自己有威儀,人家自然尊重你。

  接著說到,「舌鋒所及,怒觸鬼神」,你談的這些話,鬼神聽了都非常生氣。「陰惡之註,不知凡幾」,你這些行為都記得清清楚楚,而且不知道你這個口過已經有多少了。「乃猶以簡厚自居」,還以簡樸、厚道,自己認為自己是這樣。「吾誰欺,欺天乎」,我能騙誰,難道能騙天嗎?

  「邪淫雖無實跡」,雖然沒有真正犯這個行為,但是你每次看到人家漂亮的女子,一定「必熟視之」,就是一直看,控制不住,「心即搖搖不能遣」,都控制不了自己,這個心已經被這個色欲控制住了。「但無邪緣相湊耳」,只是沒有不好的緣現前,假如有的話就很難保證。然後就問他,「君自反,身當其境」,你真的遇到不好的緣的時候,你反省反省,你能夠像這個魯男子一樣不好女色嗎?這個魯男子是魯國的,是一個公案。因為魯國有一個很有德行的讀書人柳下惠,他有一次剛好要進城,城門已經關了,天氣又比較冷,有一個女子她也晚了,可是天氣太冷了,怕會凍傷,甚至凍死,這個柳下惠坐懷不亂,他動機是為那個女的想。後來,魯國剛好暴風雨很厲害,有一個女子她家被摧毀掉了,就跑到隔壁人家敲門,剛好隔壁只住了一個讀書人。這個女子說:「你趕快開門讓我進。」當下這個讀書人說:「不行不行,我不能開。」那個女子說:「人家柳下惠都坐懷不亂,你怎麼不讓我進來?」這個讀書人堅決不開門,他心裡很清楚,他不是柳下惠,他沒有那個功夫,就堅決沒有開門。後來孔子聽到這個事情,他就讚歎這個讀書人說,他是學柳下惠學得最像的。這個公案也給我們啟示,「根心者真,襲跡者假」,你學他的外在的行為,有可能學的是表象;學他的存心,這是真的。柳下惠不是喜歡去抱女人,他是為這個女人的生命著想,為她著想。這個魯男子不開門,也是為這個女子著想,假如他開了門,最後自己忍不住了,不是毀了這個女子的名節嗎?所以以這個魯男子的來反問俞淨意公。然後接著反問完說,「遂謂終身無邪色」,你居然說你終身都沒有邪淫,「可對天地鬼神」。你既然講這樣的話,「真妄也」,那還是狂妄,還是在自欺欺人、欺天。「此君之規條誓行者,尚然如此」,是你結的文昌社裡面最重要的幾個規條,你們還發誓要做的,你都做成這樣,「何況其餘?」其他的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你每一年所焚燒的疏文,都呈報到上天。上天確實命一些鬼神來查,「察君善惡,數年無一實善可記」,沒有一個真實的善可以記。但是只看到你在你自己的住處,然後獨處的時候,你的「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這個褊就是度量太小,急就是性情急躁,急於求成,或者是脾氣很容易控制不住,「高己卑人念」,是傲慢,「憶往期來念」,愚痴,這是未來煩惱,「恩讎報復念」,瞋恨,很容易記仇,「憧憧於胸,不可紀極」,紀極就是終極,不可紀極就是根本就沒有個頭,止都止不住。憧憧是心神不定,被這些貪瞋痴的念頭一直相續不斷,充滿了整個身心。「此種種意惡」,前面是點出了他的都是虛的,專務虛名,這一段點出他的意惡太重,還有滿紙怨尤。所以你的種種意惡「固結於中」,就是自己的心,中就是心,「神註已多」,神明那邊記錄的太多太多,「天罰日甚」,天要降給你的罪愈來愈重。「君逃禍不暇,何由祈福哉!」你逃禍都來不及了,你還能祈福嗎?

  「公驚愕惶悚,伏地流涕曰」,他聽完之後很震撼、驚怕了,真的是當頭棒喝給他,把他給敲醒了。然後跪下來痛哭流涕,懺悔。然後對灶神爺說:「君既通幽事,定係尊神,願求救度!」「張曰:君讀書明禮,亦知慕善為樂。」看他已經這麼反省、懺悔,我們看到灶神爺也是很通情理,心地也很柔軟,馬上勸勉他,說你讀書明禮,其實也是知道要行善,以這個為樂。「當其聞一善言時,不勝激勸,見一善事時,不勝鼓舞」,你也是有善根的,也是很想效法。「但旋過旋忘」,一時感動、激動,很難保持。所以接著也把他的問題進一步從心地當中點出來,「信根原自不深」,相信因果報應、相信經典,這個根還是不夠深,隨時容易動搖。所以信解行證,信都有問題了,解不深,行那就很表淺,甚至都是帶著僥倖、懷疑。「恆性是以不固」,其實人信不夠,也很難長遠心去做。而且這一句也是點出來,它甚至於是我們每一個修學的人要突破的,得要有恆心毅力才能成就得了事情。事情尚且要恆心毅力,更何況是成就道業、出離輪迴?那更是要如此。所以造業者百,行善者一、二;行善者百,向道者一、二;向道者百,堅久者一、二;堅久者百,堅之又堅、久之又久,直至菩提者一、二。但是我們也唯有到這個地步才能出輪迴,才是真道人。所以這兩句話對我們也很重要,能不能修學得力,能不能打破自欺,也就在這兩句。所以提醒他,你平生的善言善行做得都是太膚淺,有一天沒一天,都不是著實,「何嘗有一事著實?」都是應付的。善導大師勸勉我們,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全性起修,用真誠心來修行;全修在性,所有的修行都是為了恢復我們的真心。「且滿腔意惡,起伏纏綿」,種的都是這些惡因,「猶欲責天美報,如種遍地荊棘,痴痴然望收嘉禾」,種的是荊棘,還想著要收好的糧食,「豈不謬哉」,那不是很荒謬嗎?

  把他的問題都點出來了,進一步灶王爺慈悲,還指導他怎麼做。「君從今後,凡有貪淫、客氣(這個客氣是指比較偏激的情緒)、妄想諸雜念,先具猛力,一切屏除」,都要把它放下,「收拾乾乾淨淨」。「一箇念頭」,克念,這個一個念頭就是克念,克己復禮,「只理會善一邊去」。「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這個就是我們真正去做事應存的心態,「不圖報」,不求果報,甚至都覺得應該做的,主動去承擔;「不務名」,不是為了人家肯定,不是為了這些虛名;「不論大小難易,實實落落,耐心行去」,很扎扎實實,又很有耐心的去做。「若力量不能行的」,這教的也是很全面、很具體,假如真的你的力量做不到,因為畢竟也是理智,你不能又偏到很激動,打腫臉充胖子也不行,要度德量力、審勢擇人,這個是做事很重要的,你要判斷,你要用理智,但是都是發自真心。能做的,不圖報、不務名,全心全意去做。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懇懇,使此善意圓滿」。勤勤懇懇的、很真誠的,我好好積累我自己,等這個緣具足我就去做。或者我求,雖然我的能力什麼不夠,但是我至誠的心希望有能力的人來做、來幫忙,那這個心也是圓滿的,發意圓成。

  接著又具體提醒一些重要的態度。「第一要忍耐心」,要耐得住性子,不要急躁,更不要容易情緒化,發脾氣。「第二要永遠心」,要做了就要把它做到底,不能三分鐘熱度,半途而廢。「切不可自惰」,不能自甘墮落,也不能懶惰。「切不可自欺。久久行之,自有不測效驗」,好好的下功夫,「工夫到,滯塞通」,「改往修來,洒心易行,自然感降」,就是不測效驗,所願就能得。「君家事我,甚見虔潔」,這個時候也把他的身分講了。「特以此意報之。速速勉持,可回天意」,你好好去做,可以挽回天意。

  我們看到第三行,「即於次日元旦」,剛好隔天大年初一,「拜禱天地,誓改前非,實行善事」,就是真的下定決心了。「自別其號曰淨意道人」,因為灶王爺提醒他最嚴重的是意惡,他就下決心要這麼改正,來提醒自己,「誌誓除諸妄」,下定決心把這些妄想習氣去掉。他也不容易,你看這一段也展現出,他整個精進過程的境界也不容易,也要下很多功夫,也不是一蹴可及的。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必然都要過這些過程,假如我們還沒有這個感覺,那很可能我們連修行都還談不上。黃念祖老居士提醒,修行都要是經一番寒徹骨的。

  一開始,「雜念紛乘,非疑則惰」,不是懷疑(是真的這樣嗎),不然就又隨順習氣墮落了。「忽忽時日」,你看稀里糊塗過了不少時間,「依舊浮沉」,還是做不了主,浮浮沉沉。「因於家堂所供觀音大士前,叩頭流血,敬發誓願」,在他最尊敬的觀音菩薩面前,叩頭叩到流血。看到這一句,也看出他想改造命運的決心。然後很恭敬的發誓,希望自己「善念真純」,善念永純,「善力精進,儻有絲粟自寬,永墮地獄」,下這麼大的決心。「每日清晨,虔誦大慈大悲聖號一百聲」,祈求佛菩薩的加持。從此以後,真的這個真心、勇猛心一下,有感應,「一言一動,一念一時」,他就感覺「如鬼神在傍,不敢欺肆」。「凡一切有濟於人、有利於物者,不論事之巨細、身之忙閒,人之知不知、力之繼不繼,皆歡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後止」,寧可委曲自己,去成就事情、成就別人。這個最關鍵的,他依教奉行。「隨緣方便,廣植陰功。且以敦倫、勤學、守謙、忍辱,與夫因果報應之言,逢人化導,惟日不足」,就是能做多少,他絕對盡心盡力。其實這個逢人化導,我們就想到,我們前面說學《太上感應篇彙編》有幾個心態,要有信心,要很勤奮的去修持,還有其中一個就是去勸導別人,讓別人也學,讓別人也做,這就是逢人化導,這功德大。你勸一個人接受了,影響一家;你勸一個官員接受了,他影響一個地區。

  所以他後來命運轉變很大。他用了三年的時間,「動則萬善相隨,靜則一念不起」。相信每一個真幹的人,只要肯下三年功,都能達到這樣的境界。最後他這個命運都轉過來了,丟掉的孩子也找回來;太太瞎了,結果他找回來的孩子幫他母親舔眼睛,母親也復明了;他本來生五子,四個死了、一個丟了,眼看就沒有子嗣了,最後他兒子「連生七子皆育」,最後都是書香門第;自己還活到八十八歲;考上功名也不去當官了,最後做什麼?教化,所以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最後總結這些天神的鑑察:

  【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

  這些惡事談起來有數百,我們後面也會詳細來說明,真正要求長生的,以至於要避禍、要趨向善福的,都要避開這些惡事,不去做,『先須避之』。這個『大則奪紀,小則奪算』,確實,我們小惡不能做,但是也不能輕看小善的力量。就像這個故事裡面都有提到,念《金剛經》、書寫《金剛經》,那個功德很大。甚至於是吃素功德都不小,大家不要看說,我們每天這樣三餐吃素。

  有一個人身體不好,然後他就跟他一位朋友抱怨,自己長年身體狀況都不是很理想。這個朋友有在修行,就勸他,「你可以吃素,吃素是無畏布施,可以得健康長壽」。這個朋友接受了,他吃吃吃,吃了三年。後來,他吃三年以後就跟這一位勸他的朋友抱怨:「我都吃了三年了,身體也沒有比較好。」就很不高興。這一位勸的朋友聽了也很難過,又看他這麼不歡喜,就說:「那不然這樣好了,你把你三年」,這個故事是在《安士全書》裡面的,「你把你三年吃素的功德賣給我」。這個人一聽,三年日子不少,這樣也有一筆錢,他就真的賣給勸他的朋友了。當天晚上,這個吃三年素的人就夢到黑白無常來了,就把他抓起來,他就很驚恐。那黑白無常說:「你本來早就該死了,是因為你吃素,你才可以活到現在。結果你把三年的功德都賣了,馬上就要帶你走。」這個人很害怕,說:「你們可不可以給我一天的時間?」黑白無常答應他了。我們今天講了黑白無常好幾次,這個天地鬼神他還是有通情理的地方,也很仁慈的,就給他一天的時間。結果隔天一早拼命往他這個朋友家裡去,一見到他朋友:「你趕緊把那三年再賣回給我吧!」他這個朋友一聽很驚訝,對他說:「我昨天回來就把它燒掉了。」把這個功德化掉了。他這個朋友一聽,當下就斷氣了,買不回來了,壽命到了,走了。所以真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我們學了這個俞淨意公,連念頭的惡都不能放縱。

  我們看九十八頁,我們最後再來看這個例子,真的是「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宋朝的符仲信,他有錢,也喜歡布施,結果三十五歲突然生病昏死過去了,很危險。這個「頓」就是很昏亂。然後他自己說到,到了陰間去了。很多人有這個臨終經驗,甚至是到了陰間。「遇故舊數人」,剛好遇到一些老朋友,然後他們就說道,「呼曰」,就是看到他情緒有點激動,「恩公何為至此」,恩公,這個就是接受他布施的人,你怎麼會也到這裡來?你是做了什麼,怎麼會來這裡?因為受他恩,所以這些人就去請教陰間的官吏,他們心裡覺得,他做很多好事,怎麼來這裡?「吏曰」,他本來的命就是餓死的命,因為他心好,去布施,所以能夠白手起家。意思就是他本來是餓死的命,但是他現在是有財富的,已經改命了。「壽本五十九」,他的壽命本來是五十九歲,「以不燒香,睡起遲,今皆削盡」。布施感福報,可是他還有其他惡行,所以小則奪算。這些人說:「這兩件事不是小小的過嗎,怎麼會到這個地步?」這個官吏說:「他不燒香,就是沒有敬天地鬼神之心。」你心裡真有,那每天就對佛菩薩、對神,表達一種恭敬、感恩的心情。「睡起晚,即有多淫之意」,就容易起淫念,所謂飽暖思淫欲。所以為什麼出家人他都在三點多,都在那個時間段,起得早,跟這個都有關係。所以道場裡面這些都有它的道理的安排。「何謂小過?」因為可能,這都是看不到的地方,他都在造業也說不定。所以我們人一般看到表面的東西。「眾驚顧曰」,他們彼此了解了這個真相,互相看,「厚德如符公」,他也施恩德給我們、給那麼多人,「尚以此減削」,還因為這樣被削掉那麼多的壽命,「人可自恣哉」,人怎麼可以放縱自己?「未幾卒」,就是過沒幾天,這個符仲信就去世了。

  「夫人生最難得者在壽,而冥中所奪者亦在壽」。就是不知不覺中,我們的壽命可能就被減損了。「故太上諄諄言此,所以惕人慎一念之錯」。我們這個念頭的錯誤,很可能都把壽命給奪了。「享五福之先也」,五福當中這個壽是排第一的,你沒有壽了,你有錢、有地位?什麼都沒了。「此太上之慈悲莫大焉!」

  好,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