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彙編》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主講  (第四十四集)  2022/5/26  加拿大溫哥華  檔名:55-230-0044

  諸位同學,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上一節課講到「損子墮胎」,這對現今的人相當重要的提醒。現在的人假如不明白道理,有可能做的這些事一件都折盡他半生的福報,所以聖教的宣揚可謂刻不容緩。在二O一O年,剛好師長在香港,當時候是胡妮妮居士發起修學六和,我們念的「六和敬祈禱文」就是當時候的因緣。師長在指導當中就有提到,現在這個社會歸二狼神管,財狼、色狼,可見財、色對於人的一種影響已經到了相當嚴重的地步。所以扎三根非常重要,人有這些根基,起心動念、一言一行積功累德;不懂這些道理,起心動念、一言一行可能都在種嚴重的罪業。我們透過學習明理了,我們也是自覺覺他、自愛愛人。

  上一次講到貴溪這一位縣令,他救活很多可能被溺死的女嬰,所以他得到的福報非常大,子孫俱盛,都很顯貴。

  下一個例子是郭印,這是宋朝成都人,政和年間的進士,他喜歡山水,所以一直做著縣令的工作,不求升官。其實人寧願做大事,不要做大官。能把這個世間很有意義的事情我們做個一件、兩件,這人生很有意義。去追求財色名利,這都是過眼雲煙,夢幻泡影,所以要做能夠留得下來利益子孫、利益後世的事。

  他的女兒叫郭引鳳,相信在他的身教之下,他女兒應該也是比較接近自然、心地善良的。被兩個鬼卒追攝,就是追攝魂魄,鬼卒帶著她的魂魄遍歷十八獄。到最後一獄,「有王者坐殿上」,有一個冥王坐在大殿上,下面列了數百婦人,她們的旁邊(這些婦人旁邊)都有小嬰兒,「抱足號叫索命」,給媽媽索命。原因有很多,有些因生女多而溺死者;有因家貧生然後沒有很好的養育;有些是因為妻子妒忌妾生子,就是嫉妒她有身孕,結果就把胎兒給墮掉了;有的是私胎自毒,自己做了不合禮的行為,然後私自把胎兒毒害了;有一些因為爭吵鬥毆,碰觸到而害死胎兒;「有因怒兒啼哭打擲至死」,因為孩子啼哭生氣、毆打,擲就是丟了,丟摔致死。這個事情現在都有,當父母的忍不住脾氣,情緒失控造成小孩致死的。

  這個舉例真的我也有點……舉這些例子實在是令人很遺憾,不舉了,大家應該在一些新聞上都有看過。人現在情緒起來,居然能到傷及自己親生骨肉的生命。從小養成脾氣,確實是家庭教育應該反思的。當然我們自身也要以調伏瞋恚心為修行的一個重點,才不會做出不理智的行為。

  或者因為看顧小孩不小心,然後小孩死於非命者。我都有認識的人,同修的孩子幫人家看小孩,也是不謹慎,最後小孩死了,之後都要判刑。

  這位冥王一一審問、詰問,這些婦女統統都是手銬腳鐐,而且她們的身體看起來都是枯瘦得非常可憐。當郭引鳳回到陽間,就把所看到的情況告訴她父親,她的父親因而用大字書寫在天寧寺的牆壁上,來警誡世人。這位官員也是很慈悲,他的女兒有因緣看到墮胎之後的地獄果報,趕緊把它寫下來提醒世人。

  我們看下一個故事,有一個婦人叫楊阿剩,自幼就貧窮又多病,到了晚年更加的狼狽,「益」是更加。臨終她自言自語講道:我前生本來是一個醫生,但是失於詳審,在看病的時候沒有很仔細的問清楚病情。有一個婦人自稱病蠱,自己覺得好像是病蠱,蠱是養那個有毒的,是不是因為這樣致病了。而這個婦人她是有懷孕了,她當醫生沒有分辨到她已經懷孕了,「遽以芫花酒下之」,芫花酒本身是有毒的,「婦人與腹中二子」,懷了兩個孩子都死了,我一舉殺了三人。陰間的官給我的罪罰,給我的處罰讓我下地獄受苦,期滿後又受女身,這一世已經是第三次回到人間,第三次做女子。然後「世世恆為賤隸」,世世都當低賤的奴隸,而且長年都要受到飢渴的困苦,常生病,很少安康。可以告訴世間當醫生的人要以我為戒,講完之後就死了。

  這些事例都很可貴,因為人有時候只知眾生畏果,看到世間的人受果報都覺得好痛苦、很可憐,但往往忽略了因出在哪裡,這些事例都警惕人不要造這樣的惡因。當醫生要很謹慎,要有菩薩心腸來行醫。

  下一個例子,文昌帝君說道:兒女不孝順父母,「自有天條誅戮」,有天律來處罰;「無罪殺兒」,兒女沒有罪,父母卻把他們殺死,這是殺天下的人民,殺天下的百姓。而且「人欲殺兒」,父母做殺害兒女的事情,為何自己不肯節欲,竟然敢殺人不顧天理?「今世若此等人,安能保其無有?」現在這樣的情況真的是很難根除這些事情。帝君說道:「吾觀酆都受罪者,犯此甚多,急同省悟,毋速天譴。」在酆都裡受這種罪罰的人很多都是因為犯墮胎,所以大家應該趕緊快速的省悟過來,不要再加速遭到上天的譴責了。

  下一個是「戒溺女歌」,這是何龍圖這位讀書人,這一段文很長,都是提醒不能殺害女嬰。當中舉了很多的例子,大家有時間可以自己看一下,舉了很多至孝的女子,那種孝順不亞於男子,甚至於超過男子,就像我們熟悉的「緹縈救父」,包含「楊香扼虎」,父親被老虎咬住了,她不顧生命過去救父親。所以應該愛護女嬰,好好把自己的女兒養育好、教好。尤其最近跟大眾在交流《天下太平之根本》,就是能教出好的女子,她以後必是好的太太、好的媽媽,那天下就出聖賢人。

  我們再看下一句:「行多隱僻。」「隱僻,非止一事」,不單指一件事而已。例如「奸」,奸詐;「盜」,偷盜;「邪淫等類」,凡不可與天知的、不可對人言的都算在內了。佛門的教導,包含儒家的教導,也都是讓我們在起心動念處要對治惡念,在沒有人的地方都要懂得自律,所謂慎獨的功夫。《格言別錄》裡面也有講道:「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這裡進一步提到,隱僻的事其中比較嚴重、比較大的,那就必定是有關淫穢的事情,所以太上老君把它寫在損子墮胎之後,實在是有道理的。

  接下來舉的例子也是跟邪淫有關係。明朝冒起宗先生說道,在浮梁這一縣北,在現在的江西鄱陽東北方,有一位張明三,他隨他的父親到瓊崖上任,在廣東西南,剛好他們住的官舍跟李指揮是鄰居。李氏他的兩個女兒都很漂亮,張明三就跟這兩個女子私通。結果他要回家,就「潛攜二女舟中」,把這兩個女子就一起帶走,一起坐船。「將渡海」,李指揮他就「追急」,來抓他,追趕他。張明三覺得計窮,無計可施了,就急忙把這兩個女子都推落到水裡,都淹死了。後來過了十年,「明三患腰痛」,腰很難受,就找來孫醫生幫他治療,給他開藥服用之後比較改善,好轉了。當天晚上這位孫醫生就夢到在里之梅這個地方捕魚,海水中有兩個女子裸體走過來,然後抓著孫醫生的衣服說:「我是瓊崖人,我們是來為張某治病的,你怎麼可以搶奪我們的功勞?」說完就將孫醫生拽入水中。孫醫生就驚醒過來了,而且汗流浹背,這個夢是很恐怖的。

  隔天早上就將這個夢境告訴張明三,張明三聽完自己捶胸就感嘆:「業至矣,吾其殆乎」,業報已經到了,我恐怕就要死了。其實他做了這麼惡的事情,做完之後也沒有懺悔改過。所以人真的是要良心發現才能善根發動,不然業力一發動,想要扭轉就很困難了。他自己也知道這是他的業報到來了,果然超過一個月多一點他就死了,「逾月死」。

  「此男女之行多隱僻,而交受其報者也」,這是男女之間行多隱僻,而交相受到報應的事例。張明三和兩個女人最初暗中私通,而後又暗中相攜逃亡,兩女竟死於明三之手,明三又死於二女之鬼魂來索命,「可謂報之至巧而不漏者」,這個報應是非常巧妙,而且沒有疏漏。最後講到了,「大抵姦人妻女,害人功名,此二事最多隱僻」,大概奸淫他人的妻女,陷害他人的功名,這兩件事是最多隱僻的,也是最傷害天理良心的。所以淫人妻女者得到的果報,「妻女必為人淫」。《朱子治家格言》還提道,「見色而起淫心」,還沒有行為,但是「報在妻女」。從念頭上都要能盡力的去調伏這些邪念。其實對孩子的影響,念頭本身都是存在力量的,它都有一種磁場在。我們當父母、當長輩不要想反正我又沒有做出來,我又沒有說出來,都有影響的。

  「害人功名者,功名必為人害」,出乎爾者,反乎爾者。《大學》裡也提醒,「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天道好還。所以俗語說了:「暗室虧心」,在暗室中做虧心事,但是「神目如電」,神明的眼睛就像雷電一般照得一清二楚,怎麼可以不引以為戒?

  我們講到這裡是家庭當中的惡告一段落,接下來是不敬神明之惡。接下來這一大段也挺重要的。師長有說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就是學三個部分:人與人的相處;人與自然的相處;人與天地鬼神的相處,用現在的話叫跟不同維次空間眾生的相處。古人對這些都懂,我們現在假如沒有遇到這些經典,真的很可能都會忽略這些事情,無形當中都會減損我們的福報。所以現在人確實比較沒有福報,身心問題都不少,再延伸到家庭,現在離婚率那麼高,家庭之間衝突很多,這都跟福報不足、造業太多是有關聯的。

  我們看「晦臘歌舞,朔旦號怒。對北涕唾及溺,對灶吟詠及哭」。首先提到「晦者,月晦也」,每一個月最後一天,乃是司命灶君奏言世人功過之日,每個月最後一天灶神爺他要向上帝奏明這一家人的功過。所謂「臘」是指五臘,「乃五炁天君攢會生人善惡之日」,五炁天君聚會審查世人善惡的日子。「其日天君朝會玄都,統御人間」,這些日子就是五炁天君在玄都這個地方,這是神仙居住的,舉行朝會,率領人間在地府、在五嶽等三萬六千陰陽諸神,校定世人善惡罪福、榮祿壽命、吉凶生死等事情,一一都記錄在簿冊中。這些都是天界發生的事情,我們沒有看我們也不了解,所以人與天地鬼神相處,我們也得懂一些,才懂得尊重。「正月初一日名天臘,五月初五日名地臘,七月初七日名道德臘,十月初一日名歲臘,十二月初八日名侯王臘。」凡遇到這些日子,「萬一有過」,萬一有過失,「一書黑簿,可贖罪乎?」被登記在這個黑簿上就很難贖罪,在這些重要的日子還是要尊重神明。

  而且提到了,何況酆都北帝(酆都大帝)及太陰天君也在這些日子,他們牽引出已經過世久遠的陽間人的祖宗、父母及眷屬,甚至於是幽禁在地獄的鬼魂(這個獄是指地獄),「取問住在陰司年代遠近,及問積罪結釁所至端由,墳墓見在何處,子孫名為何人。既得子孫、兄弟、親姻、九族名姓,即攢集校定,以為生人罪狀」。把世間人已經過世久遠的祖宗父母眷屬,甚至於是在地獄的鬼魂,詢問他們住在陰府年代的遠近,還詢問他們為何造罪、結怨,來陰府受罰的原因,墳墓現在在何處,子孫的名字是誰。已經取得子孫、兄弟、親姻、九族的姓名,隨即將他們聚集在一起校定,以做為審定陽世人罪狀的依據。如果經過累劫,陽世的子孫都沒有替祖先懺悔贖罪,必定也會禍及連累陽世的人。我們跟祖先分不開,跟子孫也分不開,從這一段我們就可以感受到。

  何況在這一天,就是在前面提到的五臘,祖先的靈魂和死去的眷屬都能獲得釋放,各自回到家中,接受子孫的祭祀,所以做為子孫的人,這裡提到「自當憑仗道法,祭祀追贖」。我們知道這個情況,應當依照道法經教來為祖先祭祀、懺悔、贖罪,這樣對祖先、親人的幫助就非常大。

  成德每一次參加三時繫念,就會很感謝主法和尚,包含這些維那法師們,包含成就這樣一個法會,因為這個功德力很大,我們有這個機緣遇到了,可能我們很多去世的親人、我們的祖先都能得到很大的利益,世間人他不一定有這個因緣、有這個認知。之前有了解到雙溪小築可以讓我們立牌位,而且是立到二O二三年十月。他們好像已經做第十個百七,這是相當慈悲。而且這個緣起也是師長老人家交代的,悟道法師跟法師們也是父母命行勿懶,一直堅持做了那麼久的時間。我們也珍惜這個因緣來超拔祖先,甚至於是超拔自己累世的有緣眾生,他們只要是在三惡道,都是很辛苦的、很痛苦的,我們已經學佛,了解到這些道理,我們又有這個因緣,我們更要盡我們的心力。

  在這麼重要的日子應該要仗道法祭祀追贖,在這樣的日子裡如果還「肆意歌舞」,任意唱歌跳舞,「是得罪天地祖宗矣」,得罪天地神明及祖宗。這麼說來,在晦臘的日子,是應當追念薦拔祖先還是應當任意歌舞?相信我們明白道理了,當然是要追薦祖先。

  于玉陛先生說道:「晦者,一月之盡」,一個月最後一天;「臘者,一歲之盡」,臘是一年的盡頭,臘月就是十二月。「人當於此較量功德,勵志進修。」我們到最後,不管是一個月或者一年的最後了,這個時候應該是反省、檢討,考核自己的功德,我這個月有沒有浪費掉?我這一年有沒有浪費掉?佛也都是給我們做這樣的榜樣,在除夕檢討自己,才好迎接新的一年,所以勵志進修。祖師也是勸諫世人,說道:「預先若不打徹,臘月三十日到來」,臘月三十那就是比喻臨終到了、無常到了,「管取一場熱鬧」,意思就是到時候也是臨終手忙腳亂,空忙一場,又得去輪迴。所以對修行人來講,早一點有把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最重要的事情,死生事大。師長用比喻,極樂世界的護照要辦好,心就很安定,自己有把握了,不會再搞輪迴。當然師長也是提醒,能不能往生不要問別人,要問自己,我們一天當中什麼念頭最多,假如佛號或者辦事的時候用真心愈來愈多了,往生愈來愈有把握了。

  「又云:汝等諸人,試自簡點,看從少至老,從生至死,與塵勞業識打成一片,混作一團,畢竟如何結果?那箇是回頭一著?忽爾三寸氣斷,眼光落地,一箇遊魂,隨業受報,豈不是虛生浪死?」這一段都是提醒我們要觀照,從小到老,從生到死,心有沒有跟五欲六塵、煩惱業識打成一片、攪在一起?這樣很可能又要隨著平生所造的善惡業去受報,就又是長劫的輪迴。所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中土難生,我們都得到了,這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一定要跳出輪迴,不能糟蹋了自己這麼難得的因緣,都要常常自我勘驗。

  「雲棲警老儀式,每於月晦日示眾曰」,這是蓮池大師他都會在每個月最後一天提醒眾人,「人命無常,促於呼吸」,就是人命只在呼吸之間這麼短促。「譬如魚遊釜中」,魚在熱鍋中遊走,「倏忽焦糜」,很快就被煮得焦爛了;「燈在風前,剎那消滅。況此身不久,必赴死門。前路茫茫,未知何往。可不猛省無常,戰兢惕勵,放下萬緣,一心念佛?祖師如此苦口勸人」,我們假如把祖師這些話真正聽進去了,那就不使一秒鐘空過,不使一句話空說,要勤修淨業,積功累德,我們功成,這一生圓滿所求,了脫生死,往生作佛。有這樣的對無常的警覺性,哪有可能晦臘歌舞,怎麼可能還做這樣的事?

  這一段也是道出了一個真相,就是「此身不久,必赴死門」。人一出生就從來沒有停止走向墳墓,都會死,而且不是老了死,是無常來了都得要面對死亡。人假如看清這個真相,實在講就不會虛擲光陰。印光祖師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誨,「死字貼在額頭上」。我隨時會死,我不能發脾氣,我不能造輪迴業。其實人能常常想著無常隨時會來,他就不會再去計較世間的東西了,這是妙法。在《正法念處經》裡面說,最殊勝的正念是念無常、念死,這世間他就不會計較,很放得下了。這是蓮池大師慈悲的勸導。

  接下來有一個例子,淮陰(在現在的江蘇)有一位強富,他平生持身謹慎,待人接物很謙虛和睦,他每到,「朔」是初一,「望」是十五,或者臘日的早晨,我們剛剛講五臘,都是讀誦佛經,禮拜神明,而且始終都沒有中斷,很有恆心。「時值元旦天臘之辰」,有一年他剛好在元旦早晨,有一個小人逞酒辱罵,這個小人仗著酒醉辱罵他,強富閉門沒有理會。家人跟左鄰右舍皆不忍,都看不下去了,但是強富卻說:「當此佳節,誰不飲酒?醉後發狂,人之恆情」,人之常情,「若與之較」,若跟他計較,「何無量也!」那就是太沒有度量,應該可以包容的。

  他是發自真心講的話,「即此一言,上動神祇」,感動神明。所以當天晚上,「是夕假寐」,應該是指可能他只是小憩一下,可能這個衣服都還穿在身上,結果「夢至一所」,然後見到一個金冠紫袍的人對他說:你能在天臘的早晨「忍人之所不能忍」,所以上帝嘉勉你,「賜汝福壽」,福報、壽命,你的子孫「世世衣冠」,就是都當官。夢到這個時候,「忽被人家呼醒」,被家裡人叫醒了。後來果然享壽八十餘,活到八十多歲。他的兩個兒子、一個孫子都被推薦為明經,也就是當官了。「至今重孫玄孫輩,皆蜚黌不絕」,都是飛黃騰達,很興旺。

  這個事例是晦臘日也能夠反省自己所得的福報。「彼於是日狂呼歌舞」,在這些晦臘日狂叫唱歌跳舞,「縱酒放蕩者,既犯天真之戒」,犯了上天的禁戒,而且必會失去修身反省的心態,「實足以消磨福祿」,消減自己的福祿,「折除壽算耳」,會折掉自己的壽命,「戒之!戒之!」,要警惕。

  現在晦臘歌舞這個情況還真是不少,好像我記憶中很多人都會在一年最後一天聚會,在那狂歡跳舞整夜,在那裡喊五四三二一。我記得一個大學的朋友,剛好我們聯繫上了,我那時候剛好在廬江淨居院,那個環境很清幽。他就問我你最近日子怎麼過的,我就跟他說早上幾點起來,然後到晚上,一天超過十個小時在探討經教。他聽完之後那個語氣就是,這樣的日子你怎麼過得下去?後來我就問說,那你最近怎麼過的?他就講到他去參加那個五四三二一,Happy New Year!結果我心裡想,這樣的日子你也過得下去。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每一個人雖然現在都在人間,過的日子都不一樣,都是自己的抉擇。

  我記得我念師範學院念一年,我是大學畢業之後才去念的,補教育學分,之後才能從事教學。我當時候遇到一個學妹,她好像是跟我分到同一個學校去實習的,後來我考上代課了,我就去代課。代課就有收入,他們去實習是沒有收入的。真的學佛之後有求必應,當然不是為了那個薪水,我是想說早一點開始教學早一點鍛鍊。學妹她是剛好大學畢業,我是大學畢業之後再去念學分班,又到同一個學校去實習,就認識了。我就拿了一些書送給她,應該都有《了凡四訓》這些書。這個學妹長得也是很漂亮,我就拿這個書送給她,結果她看著我就說,「你平常都看這些書?」我看她的表情就知道可能這些書跟她不夠相應。

  後來我教了兩年多的書去了澳洲淨宗學院,然後回到台灣,在台中住了半年左右。那時候也很有因緣、很有福報,去台中蓮社學習,然後又遇到悟平法師。因為師長交代她去台中蓮社、去台中訪問師父當時候的這些師兄弟,所以我很珍惜這個機會,跟著悟平法師去拜訪周家麟老師、徐醒民老師、江逸子老師,這都是長老級的。後來又在台中代課了一個學期,我都守在那個班級裡面,因為我們班上有四大天王。我幾乎都在教室裡面,剛好有一天帶著學生去圖書館,遇到一個女同事,就跟這個女同事交流了一下。我印象很深,我跟她交流完,她看著我說,「我怎麼覺得你是從另外一個時空來的」。

  人生總在遇緣不同。說實在的,大部分世間的人都是在享福報。成德是經歷過這些事情,體會師長講的「三善道消福報,三惡道消罪業」。人能當人,不愁吃穿,禮拜六、禮拜天還可以喝咖啡、聊是非,都在享福。享福誰不造業?所以人能夠得人身,又能精進修行,這是真正有福報因緣的人。所以晦臘不能歌舞,更要好好總結一個月、一年,好好戰兢惕勵來積功累德、斷惡修善。

  當然跟大家講這些部分的例子,也是給我們男同學了解,就是成德從學佛之後走過來,旁邊都是女同學多、女同事多,我也沒想過一定結婚或者一定出家,因為我比較相信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但是在這個過程自己也都要冷靜去面對男女的相處,一定是要跟自己志同道合的,能夠配合一起修行、一起走弘法利生的路。假如沒有這樣的緣分,不可強求,因為最重要的護法,對於男同學,沒有出家走弘法的路,最重要的護法是誰?就是另一半。你這個抉擇不妥了,那就還債去吧,就不容易了,這是重要的抉擇。所以都要冷靜,不能一下子昏了頭做錯抉擇,到最後她放不過你,那你也得去面對。

  下一句是「朔旦號怒」。「朔」是每月的初一,「旦」是早晨,呼號,「怒」是叫罵。《彙編》分析到,「一月之所為基於朔」,「基」是奠基,在初一。我們俗話講,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朔」是一個月的開始。「旦」,「一日之所為基於旦」,應該奠基在早晨。「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諸位同學,春天過得很充實,一整年就感覺運勢很好,「一生之計在於勤」,勤勞,古人這些話都很有味道。所以「此時正當澄心清靜,上合道真」,在朔旦正應澄淨心思,能上合天道真理、上合天心。「苟一號怒」,假使在這個時刻有號叫、發怒,對自己身心的影響,「則濁氣隨肝而升」,因為一生氣肝火上升、濁氣上升,「真氣隨聲而散」,反而隨著怒聲喪失掉。其實人都可以自己去體會的,我們觀察一下,人一生完氣會怎麼樣?全身無力。有時候一罵完就覺得累了,所以濁氣上升,真氣就耗散掉了,「神昏氣濁」,而且「善念消滅矣」,善念就消失了。這幾句經句真的都是我們修行的重點。

  我們看接著,「古詩曰:一切諸煩惱,皆從不忍生」。煩惱從哪裡來?不能忍耐產生的,一不能忍耐脾氣就上來了。所以「臨機如對鏡」,面對境界就要像照鏡子一樣,「妙處在光明」,最妙的地方在心存光明。「佛語求無諍」,佛告訴我們不要爭鬥。成德在面對一個重要因緣的時候,師長給我們的指導,「此法本無爭,爭則失道義」,我們一起要跟人家爭奪,心就不在道中。師長更進一步給成德指導,我們佛門在歷史當中遇到三個皇帝,都有一個「武」字,叫三武滅法,佛教徒、出家人統統都沒有爭、沒有抵抗,統統服從,所以佛語求無諍。而這三個皇帝因為犯了那麼嚴重的過失,連佛法他都要破壞,所以很快他就死了。下一個皇帝上來一看,朝廷錯誤的行為出家人、佛弟子都服從,這麼善良的佛弟子,就很快又把佛教立起來了。所以祖師們他們都是考慮深遠的,佛陀也是考慮深遠。「儒書貴不爭」,《論語》裡面沒有一個爭字,「君子無所爭」。「好條快活路。世上少人行」,無爭的路是快活的路,但世間的人很少人去走。師長教誨我們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別人要的財色名利我們不要,給人家;我們要的為佛法、為眾生,不跟人家衝突,所以我們也效法師父過這種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的生活。

  佛經也教導「瞋是失諸善法之根本」,脾氣一上來了很難有善念,甚至要好幾天才緩得過來,「墮諸惡道之因緣」,墮入諸惡道的因緣。人一生氣傷肝、傷心,對這些重要的臟腑傷害都很大。我們都要從「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開始做起。春天是養肝,不能發脾氣,要順應天時,自愛,也不要對人發脾氣,傷到人,自愛愛人。我們聽了這些教導,應當趕快將它捨棄,「當急棄之,毋使增長」。我們聽完之後能體會到「號怒累人實甚」,太牽累人了,傷身又造業、又墮落,「平日亦當謹慎」,平常就應該謹慎,不能發脾氣,何況是在初一或者是清晨,這都是不妥當的。

  「陳英妻趙氏」,個性凶悍,又喜歡和人爭吵,而且每逢初一就更加嚴重。人會到這些日子還更加嚴重,很可能都是業力發動。「往來其家者,但聞呼號怒詈之聲不絕」,在她家進出的人只聽到呼喊、罵詈的聲不斷。忽然有一個道士來到她的家裡,趙氏問他,「有什麼事嗎?」這個道士說:「我是來賣靈丹妙藥的,吃了之後可以長生不老。」趙氏很高興,買了之後就吞下去,之後就變成啞巴了。這還沒有奪她的性命,可能她過去生福報也挺大,一般的人這樣凶悍、好爭,有時候福報折完就沒命了,多行不義必自斃。她是先得了變啞巴的惡報,假如這個時候她能夠反省,這就還有轉圜的餘地。

  我們前面也有講到,你看嫉妒心那麼強的婦人,婢女給她先生剪頭髮,她就把人家的手指弄斷了,後來她自己指頭也被動物給咬斷了;一個婢女唱歌很好聽,她把人家舌頭弄掉,她自己的舌頭也爛了。後來遇到高僧勸她懺悔,舌頭又恢復了。所以彌天之罪當不得一個悔字,懺悔的力量很大。最重要的是懺悔人的真心起作用了,就能消嚴重的罪業。《了凡四訓》比喻,千年暗室,「一燈才照,則千年之暗俱除。」

  「漢司空」,漢朝司空,這都算是很高的官位,相當於現在部長級的,他是掌管水土之事的官,他名叫第五倫,他姓第。因為「母老不能至官」,不能到他的官邸同住,年紀大了不能這樣舟車勞頓,所以他「每遇晦臘朔望」,這些日子,「望」是十五,「常悲戀垂淚,拜天祈壽」,他悲傷想念自己的母親,流下眼淚,並向上天禮拜,祈求母親健康長壽。古時君子如此感傷時節懷念親人,我們應該效法古代這些君子。「彼歌舞號怒,亦獨何哉」,那些在晦臘日歌唱跳舞號怒的人,又獨獨是什麼原因做這樣的事?況且前面所說,慎終追遠、超度祖先的事情講得都非常詳細,「豈不少省乎」,難道不稍微反省一下嗎?我們看了這些事例,都應該德比於上則知恥,效法這些榜樣。

  下一句:「對北涕唾及溺」,向著北方擤鼻涕、吐口水、小便,這些都是不恭敬的行為。北方乃是北斗星君所居,所在的方位。「北極,為天之樞」,是天上的樞紐,「三界十方」,所有的「萬靈眾真」,這都是指仙人、這些仙真,「皆所隸屬」,都是屬於他的管轄,因此「中天斗極,號為至尊」,北斗星君是至尊。面對至尊的方位,怎麼可以去觸犯?怎麼可以去污穢?緊接著舉了一個古代的古禮,按照古禮,兒子、媳婦不可以在父母、公婆身旁的時候「噦」,噦是乾嘔,「嚏」是打噴嚏,「唾」是吐口水,「洟」是指擤鼻涕,都不能做這些行為。我想有恭敬心的人,他不一定了解古禮是這樣,但是他恭敬心到的時候,他自己就覺得做這些事不好,他可能會側一邊,或者到旁邊去做,他不會在父母、公公婆婆、長輩的面前做這些事。

  好像《德育課本》裡面,在「悌」這個部分,有一個哥哥半夜叫弟弟,弟弟好一會才過來,為什麼?因為他要穿得很整齊再到哥哥面前,怕自己半夜起來衣裝不夠整齊,這樣對哥哥不夠恭敬。古人他對長輩的恭敬心是我們的學處。

  面對父母長輩都不願意做這樣不恭敬的行為,更何況對著北方神明所在的方位我們還擤鼻涕、吐口水,當然不能這麼做了。這樣都不可以,更何況還是小便。我們常存這個恭敬心。當然有時候,比方說在野外,真的找不到上廁所的地方,這時候也不失恭敬,要找比較隱祕的地方,甚至於是要表達實在不得已,有所冒犯。有這樣的態度,相信都不會得罪這些天地神祇。

  從前吳國地方有一個人「夜臥起」,半夜起床,他是裸露著身體向著北方小便,結果忽然看到玄黑旗(玄是黑)遮天,然後真武大帝顯像。他看了之後嚇得爬進房門,臥病在床好幾個月,之後是「懺悔乃愈」,他有反思到自己罪過了,這病才慢慢好過來。

  《長生經》說道,春天在東方,夏天在南方,秋天在西方,冬天在北方,這都是月令所指的方位,都是沖犯北斗之柄,消減壽命最快。我們再深入看到這裡,就可以體會到各方位都有禁戒,不只是正北方而已。

  從前在常熟,常熟也是在江蘇,「錢氏,大族也」,有一戶姓錢的人家是大宗族,很有地位、財富。「正德間」,在明武宗正德年間,「大火延焚」,家裡失火了,「三夕始絕」,燒了三天才停下來。「煨燼中有小樓三楹獨存」,在一片灰燼當中只有三間小樓房幸存,這是錢氏的第四個太太的房間,而且是她「姑婦二人寡居」,等於是錢氏的母親跟她的媳婦兩個人住在這裡,同住其上。「方火四面燒熾」,她們兩個獨居在那裡,窘迫,也逃不出去了,而她們平素就是事奉北斗神君,這個時候但知叩頭求助,很虔誠叩頭求北斗神君。然後她們忽然看到有七個身穿紅衣的人站在屋簷下面,「舉袖麾火」,舉著袖子揮動,結果「應手而散」,這火就隨著他的手勢散開,「由是婦姑無恙」,媳婦跟婆婆都平安無事,「四面無一椽留矣」,四面的房子連一根木條都沒有留下來。這一方的百姓看到都很震撼,都被感化,所以「俱奉北斗」,家家都供奉北斗星君。因為她們的感應太殊勝,讓一方都深信恭敬神明的功德。

  成德想到香港何東爵士的太太,就是何世禮將軍的媽媽,她也是念佛。她的子孫都是學基督教的,就她念佛,她也護持佛教。當然我們看她跟家裡人相處,也可以感覺她佛法的修行,她是恆順眾生,不強迫任何人,然後精進念佛。有一天就跟子孫們說了,「我要走了,跟你們也是親人一場,你們看能不能念念佛送我一程」。子孫都很孝順,就跟著念,最後她很短的時間就無疾而終,坐化了。後來全家人都被感動,都信佛了。我們看這些事例,期許自己修行能有這些殊勝的果報,也給有緣的人起信。

  「凡崇敬北斗,而獲延生卻病」,獲得延長生命、免除疾病,或者保住性命、度過災難,然後賜予福報、綿延子孫,就是能有這些種種福報的不少,以及水火盜賊、妖魔鬼怪,甚至是瘟疫疽病等這些種種災害不能侵犯的例子都是不勝枚舉,此處只是舉了一個例子來比照說明其他的情況罷了,然而最重要的「又在作善始可格天也」,就是行善自然能夠感動上天。世人如果能知道這個道理,豈會有對北方擤鼻涕、吐口水及小便的事情?不可能這麼做。人的心到位了,就不可能去做出輕慢的行為。我們能夠從一個經句當中,全修在性,這一句教導我要恭敬神明,恭敬心是真心,有了這個體會,知道都要用真心,都要用恭敬心,又能全性起修,我恭敬人、恭敬佛菩薩、恭敬神明。懂得這樣去修行、去用心,自己的提升就很快速。所謂舉一反三,顏回是聞一以知十。

  下一句:「對灶吟詠及哭」,對於灶前歌唱和哭泣。在《黃帝灶經》中有說道,在灶門之前不可以歌唱、吟詠、哭泣、詛咒、罵人、叫喊。要知道歌唱及哭泣雖有高興和悲傷不同,「哀喜不同」,但都是怠慢神明,「必減祿命」,必定會招致削減福祿及壽命。而且現今世人,這也是舉例子,世人在官府面前「尚不敢高聲妄語」,你在官府面前不會高聲亂說話,怎麼可以獨獨對神明卻肆無忌憚?「愚夫愚婦,所當切戒」,所以我們一般的人也應該是要警惕的。「至敬褻福禍,前已明之矣」,至於尊敬神明得福,褻瀆神明遭禍,前面這些理跟事也都說了不少,應該說得也都很清楚了。

  下一段:「又以灶火燒香,穢柴作食,夜起裸露,八節行刑。」「灶火燒香」是用灶火來點香。按照《天師門下科令》有說道:灶下的灰火叫做伏龍屎,我們看這個稱呼就能了解,因此不可用來點香。我私下曾經看過教典中提到香火的避諱,還不止這一件事情。接著有舉了,例如有油漬的紙捻不可以用來點燃金紙,這樣也是不夠恭敬的,「謂之枉積蠟錢」,假如是這樣,用有油漬的來點,就稱為白白枉積了蠟錢。在東嶽大帝那裡,這種蠟錢堆積如山,天地間的陰陽諸司都不接受。

  又如供養真武大帝,夏季不可以用李子,冬季不可以用石榴,這應該都有它的典故。要延請上真降臨,上真應該都是指第一等的仙人,很高級別的仙人,不可以燒乳頭香。「檀香謂之浴香」,月季又稱為不時花,「金桐謂之鬼花」,凡是這些東西都要避諱。與其不避諱而自取冒犯的罪過,倒不如恭敬的遵守教義的規定為好。這些我們也能了解到,不去冒犯。

  李炳南老師他恭敬心是我們的學處,其中有一點,李老的佛珠都是放在盒子裡面,然後要念的時候先洗手,洗完手再拿起來念,就是特別恭敬佛珠。禮敬諸佛要在我們這些生活點滴能夠把它落實到位。

  今天時間到了,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