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講淨老和尚第一次宣講淨土大經解演義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集) 2012/7/11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02-007-0004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四集。諸位法師,諸位大德,諸位同修,大家請坐。阿彌陀佛!上次我們翻譯複講,講到台中李老師當年在蓮社教學,有點像是釋迦牟尼佛當時在世那種情形。所以現在在全世界佛教,淨老和尚他大概分析,至少有六種不同的形式,就是說現在在世界上的佛教有六種,我們要知道。第一種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他老人家一生是職業教師,用我們現在的話說,他是一位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他本身的身分是一位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他不收學費。他的生活很簡單,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一生沒有建學校。在什麼地方教學上課?山林、樹下,郊外,走到哪教到哪,人數不少!所以我們現在想想真不簡單。他的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長時間跟在佛陀身邊聽經聞法,這是沒有離開的,這個團體很大!臨時來的至少也有這個數字,換句話說,他講學聽眾每一次至少有二、三千人,有固定的,有臨時的。
在那個時候沒有擴音的設備,沒有麥克風,沒有音響,古時候沒有。在曠野,在郊外,人要是聽不清楚,聽也聽不到,佛在講什麼也聽不懂、聽不清楚,我們想還有人有興趣來跟他學習嗎?佛陀講經不用麥克風、不用音響,你坐得再遠的地方聽,就好像他在跟前講一樣,聲音沒有比較大聲,也沒有比較小聲,聽得很清楚,佛有這個能力。佛陀是三千年前,在近代,大概一百年前,也沒有麥克風這些設備。古時候的大德,他們在講經說法,有時也是很多人聽。從前我聽家師說過,當時他們在台中蓮社學講經,沒有麥克風,李老師坐在最後面一排,坐在最後面,在台上講的學生講的話,一定要老師聽得清楚,這樣才算及格。這是訓練的。現在因為有這些機器設備,我們人的本能就沒有再訓練,沒有再訓練當然會衰退,這是我們要知道的。
佛陀晚上睡在哪裡?睡在樹底下,風吹日曬雨打他都不怕,這是金剛不壞身。日中一食,人家給什麼吃什麼,沒有一點分別,他是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身體!我們想想,我們跟佛陀不能比,我們到野外住上一個晚上,第二天大概要送到加護病房,怎麼能跟人比?這不是一天、二天,四十九年每天都過這種生活,我們看到這樣能不佩服嗎?真正有功夫,身心健康。所以這是釋迦牟尼佛原原本本的佛教,他的型態就是這樣子。他老人家一生沒有建道場,有他的道理,因為建道場就有人起歪念頭,想盡辦法要怎麼樣來得到這個道場。他沒有,他知道後人會有這些副作用,所以他當年在世什麼都沒有,空空的,這是我們應當學習的。
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道場是國家建立的,大富長者他們建立的,都叫十方道場,不是私人的。道場裡面的管理是自己管理沒錯,一切執事人員是選舉的。所以選舉制度最早是在佛門,住持當家都是選舉的,任期一年。為什麼?那是服務。服務不能叫他永遠服務,每個人都有這個義務,完全是義務,所以每個人至少都要有一年。寺院裡面臘月三十總辭,臘月就是每年的十二月,十二月月底,十二月三十或者二十九,這一年的執事總辭。選新的人上來,第二天正月初一就職,三十總辭。所以它是這麼好的一個制度,不會有人爭,真的叫選賢與能來住持道場,所以它是一個教學的機構。在中國這就有了制度,就正式辦學。釋迦牟尼佛那是私人教學,像孔老夫子一樣私人教學,孔老夫子當年在世也是私人教學。佛教傳到中國之後,在隋唐時代就有建立一個制度,這個制度叫做叢林制度。這是禪宗的祖師建立的,唐朝時代「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這個叢林制度由此開始。
這是方先生過去跟家師講過多次,至少講十幾次,印象很深刻,方教授說佛教要興旺起來,一定要恢復過去的叢林制度。叢林制度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學校,正式辦學校,叢林的主席就是校長,首座就是教務長,維那是訓導長,監院是總務長,跟大學職工分配完全相同,名稱雖然不一樣,職責是一樣的,它確確實實是一個學校,這在過去。現在都沒有了,現在佛教變成宗教,應該是清朝嘉慶君以後,我們在乾隆、嘉慶年間,中國的寺院叢林還是教學性質,高僧大德代代都有人出來。現在已經變成宗教,我們也不能不承認它,所以第二種是宗教的佛教。你看以經懺佛事、法會這個為主,講經教學沒有了,這變質了,變成宗教的佛教。第三種變成學術,大學裡頭、哲學系裡面有用佛經開課,佛經哲學,這是在大學裡面。家師也教過幾年,以前我記得在陽明山中國文化學院,去那邊教好幾年。這變質了,佛教變成學術,這第三種變成學術。第四種在國內觀光旅遊,觀光旅遊的佛教。觀光旅遊就是辦旅遊,收門票的,這是觀光旅遊的佛教。還有一種很新、很時髦的,企業的佛教,還聽說有股票上市,企業的佛教。最後一種是邪教的佛教,那是打著佛教的招牌,其實跟佛教都不相干的,利用佛教的名義做一些非法的事,這完全是錯誤的。所以至少有六種不同的形式,我們學是學哪一種,這我們要清楚。
所以章嘉大師指導家師這條路,教他要學釋迦牟尼佛。家師也很聽話,他對老師非常尊敬,他聽老師的指導。老師以後不但教他跟釋迦牟尼佛學,還希望他出家走釋迦牟尼佛這條路。他照做,把方老師所講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證實,真的是幸福、美滿、快樂。學佛的過程當中挫折有沒有?挫折很多,挫折都是考試。我們學佛,對人、對事、對物永遠要保持感恩。毀謗、障礙,甚至於陷害,你都會遇到,對這些人都要感恩。為什麼?他來考我,我都能通過,沒有怨恨,只有感恩。他為什麼會這樣障礙我?大概是兩個原因,一個就是過去生中可能我曾經障礙了他,這冤冤相報,因緣遇到了,他就來報復。我們現在明白、覺悟了,接受這個果報,他現在障礙我,就是過去我曾經障礙了他。我們現在遇到了,安心受報,沒有怨恨,把這個冤孽化解,我不去報復他,我也不再怨恨他,這個冤結就化解。另外一種,那就是古往今來都不能避免的,嫉妒障礙,是我們自己做得不小心,姿態不夠低,引起他的嫉妒心,這是我的錯,不是他的錯,我們也要感恩他。
佛法哪裡有緣就到哪裡去,哪個地方有緣就到哪個地方去。緣就叫做時節因緣,中國古人常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香」。人與人相處,能相處個三年,這時間算很長了,一千天,三年。相處三年,你就厭煩了,就會出問題,我們要知道小心、謹慎,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以佛菩薩、要以聖賢人教導我們標準去做,嚴格遵守決定有好處。對於傷害我們的人,我們用報恩的心情來對待,時間久他知道了,他知道他也會悔改,可是怎麼?不好意思說出來,面子問題。這我們知道,內心對我們不再怨恨,就化解了,你說這個多快樂,是多麼好的一樁事情。
所以現在這個世間,冤冤相報太多太多了,為什麼?你對待人你不是布施恩德,就免不了跟人結怨。我們對待人又不是布施恩德給人家,還要讓人吃虧、要佔人便宜,難免跟人結怨。現在為什麼孝子賢孫少,你想想,你對待人有沒有布施恩德?布施恩德才有報恩的人來,布施財物才有還債的人來。處處要想佔人的便宜,那是什麼?你的兒孫就是討債來的。你去讓人吃虧、佔人便宜,這不是你侵佔人家、佔人便宜就沒事了,這是有果報的,他會來討債的。處處以高姿態去壓人,那就有報怨的來,用自己的勢力去欺壓別人,人心不服,他有怨恨,有一天他就會來報怨,麻煩在此地,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所以世間這些果報都是自作自受。
人都是好人,老祖宗教給我們「人性本善」,大乘佛法教給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怎樣看人?我們要看人,一切眾生都是菩薩、都是佛,是真的不是假的,要這樣看,佛教我們這樣看。善財為什麼一生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家師早年講《華嚴經》,講《四十華嚴》,也用了不少時間,可惜那個時候連錄音帶的設備都沒有。他這個經講一半明白了,知道善財成就的祕訣,就是他的心目當中,看到眾生全是善知識、全是佛菩薩,所以他成就了。再更細心去觀察,在經典裡面去看,他的老師是文殊菩薩,在文殊菩薩那裡得到根本智,根本智就是般若智慧,自性清淨心得到,大徹大悟。悟後起修,起修是什麼?起修就是生活,在生活中去修。文殊菩薩叫他出去參學,五十三參,參學是什麼?接觸社會各個階層,你從早到晚所接觸的這一切人,所接觸的這些人全是佛、全是菩薩;凡夫,只有自己。他是這樣的心態,把他在老師那裡所學的,全部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
方老師介紹《華嚴經》給家師,《華嚴經》有圓滿的理論、有善巧的方法,後面還帶表演。五十三參是表演,你看它的道理、方法,在生活、在工作、在處事待人接物,做出來給你看。你說這種教科書,他把《華嚴經》看作是佛學概論,世界第一,找不到第二種這麼好的教材。所以他老人家晚年在輔仁大學,新莊天主教辦的輔仁大學(教會大學),天主教教會辦的,他在博士班裡面講華嚴哲學,真有受用。我們接受老師指導,才知道佛法無比殊勝,佛法確確實實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家師他說他自己的問題很多,過去生中沒修福報,所以講到命運,命運也是真的。你讀《了凡四訓》,你看了凡先生被孔先生所算的,算命算得很準,二十年絲毫不差。你看《了凡四訓》裡面說的,每年的收入,每年考試的名次,今年考第幾名、明年考第幾名,他每年這地位升的等級,命中全部注定了,孔先生算的一絲毫都不差,到那個時候就是這樣。
袁了凡先生日常生活當中他什麼都不想。了凡,我們在這邊也要說明一下,了凡是他遇到雲谷禪師跟他開示改造命運的道理以後,他覺悟了,他才改名叫了凡。他還沒遇到雲谷禪師之前,他的外號叫做學海,學是學習的學,海是大海的海。我們從外號就知道,了凡先生以前很自負,他覺得他的學問像海一樣大。遇到雲谷禪師,才知道過去自己的一些觀念都錯了。袁了凡先生日常生活當中命給人算定了,他什麼都不想,反正想也是這樣,不想也是這樣,沒必要再去想那麼多。古時候讀書人都要到寺院,儒釋道三教在中國都有交流。去寺院,聽說雲谷禪師是當時禪宗的高僧大德,就去禪堂找雲谷禪師。和他在禪堂打坐,坐了三天三夜,未曾闔眼,不起一個念頭,這種人很少。雲谷禪師很驚訝,三天三夜跟我對坐不起一個念頭,也未曾闔眼,這是相當的功夫。就問他,你修的是什麼功夫?修什麼禪定?他就說出來,他也很老實,他說我沒有什麼功夫,是我的命給人算定了,吃多少、穿多少、賺多少,什麼時間賺得到,時間還未到你就得不到,讓人算命算得很準,我就不需要起念頭,我想那麼多也沒有用,不如就不想,我是這個功夫。雲谷禪師聽到他這樣講哈哈大笑,我以為你是聖人,禪定的功夫很深,原來你還是個凡夫。了凡先生聽了以後覺得很奇怪,這話怎麼說?才向雲谷禪師請教。
他相信命運,你看雲谷禪師就教他改造命運的方法。命運從哪裡來?你這一生的遭遇好壞是過去生所造的,過去生所造的因,這一生得的果報;我們來生後世的果報,就是我們現在這一生所造的因,後世受果報。所以佛門裡面有句話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就是說你如果想知道你過去生中修的因,是修得如何?你這一生所遭遇、所感受的就是了。看你這一生的遭遇,好的多還是壞的多,就知道你過去生造的善惡,善多還是惡多。「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你如果想要知道你後世的果報如何,你現在這一生所造作的因,看是好的多還是壞的多,你就知道後世的果報是如何。所以命運是過去生所造的。
家師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他。章嘉大師大淨老和尚三十九歲,他那年學佛是二十六歲。家師學佛二十六歲,我少他二十四歲,那年我兩歲。那年章嘉大師六十五歲,大師他是清朝的國師,到民國是總統府資政,當然他看的人看很多。看到家師,看到這個人除了有點頭腦,有點小聰明之外,看面相,命裡沒有財富、沒有地位,就是貧賤,就是乞丐命。但是還有一點善根,難得的是這一點,這個善根就是懂得尊師重道、孝順父母。算命的算他壽命只有四十五歲,這他都相信。壽命短,沒財庫,又沒地位,章嘉大師有緣遇到就幫助他,教他修三樣東西,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教他這個,這是改造命運。財布施,財布施要錢,他也沒有錢,每個月自己一點工資,連生活都相當困難,哪有錢布施?他請教章嘉大師,生活這麼艱難,一點點微薄的薪水,生活都快不夠用了,哪有錢布施?章嘉大師就問他說,一毛錢有沒有?一毛錢還可以。一塊錢有沒有?一塊錢也還有。章嘉大師就教他,你有一毛錢你就布施一毛錢,你有一塊錢你就布施一塊錢,首先你要有布施的心願,有這個念頭,你要發這個心。
以後常常到寺廟去借經書看。六十年前台灣經書沒有現在這麼普遍,你要看經書要去寺廟借,你外面書店也買不到。當時寺廟有善心的人發起印經書,都會拿個小本子來募捐,出五毛、一塊都可以,從這裡做起。放生,家師初學佛的時候他就是放生、印經,真的愈施愈多,愈布施回收愈多,這一點都不假。以後跟李老師學經教,再出來講經,講經是屬於法布施。布施就是說沒有條件的,講經人來聽經,不是說你要交多少錢才能夠來聽,沒有,都完全是布施,義務的。講經說法這法布施,實際上也有財布施,不是身外的財物,是我們的內財。內財就是用我們的身體、我們的頭腦、我們的體力、我們的時間,去奉獻給社會大眾。講經說法就是這樣,這就叫法布施,也有內財布施。你要講經說法給人聽,是不是你要時間?要時間,你的時間要布施出來。你是不是要用體力?要。要用頭腦?要。所以講經說法主要是法布施,但是也有包括財布施在裡面。但是講經說法,如果來聽要收多少錢,那就不算布施了,那就變生意買賣。
家師大概講了十一、二年,講經說法十二年,有一次遇到密宗甘珠活佛,這個人現在不在世了,已經往生很久了。他也是章嘉大師的學生,在西藏藏傳佛教他地位也很高。有一次他告訴家師,他說淨空法師,你過來,我有話告訴你。家師說,佛爺,你有什麼話要對我說?他們之間很熟。他說我們以前在背後都在批評你。批評什麼?他說你人很聰明,也是個好人,可惜你的命很苦,是苦命的人(歹命人),壽命又短,短命。家師聽到這樣說,這些話不用在我背後說,可以當面說,我自己知道很清楚,我不會把這個話放在心上。甘珠活佛說,你這幾年講經說法,法布施功德很大,我現在看到你面相都不一樣了,你的命運都轉變了,你的壽命很長,福報也很大。
果然甘珠活佛說的話沒有錯,你看他四十五歲壽命就到了。家師四十五歲那年,我已經和我弟弟去聽經了,那年我記得是夏天,大概五六月、六七月這個當中,在基隆十方大覺寺講《楞嚴經》,我們去聽三天,本來說要講一部經,結果聽三天,我們再去聽,寺廟說法師沒來,有事,那時我們也不知道是什麼事情。之後經過一個多月,在台北又開始講經才又去聽。當時也還不知道什麼事情,到以後他講經的時候說出來,說那年生病整整躺在床上躺了一個月,四十五歲那年。四十五歲那年病一個月,他說算命的算他四十五歲,他同屆的,跟他同年一起出家的,他們三個去給人家算命都是四十五歲,兩個在同一年已經在二、三個月前就往生了,到六、七月輪到他了。他也沒求病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也沒有吃藥,這樣病了一個月,病好起來了,好起來又繼續講經。今年八十六歲了,四十五歲,今年八十六歲,已經延壽四十一年,這是真的改變命運。
所以遇到佛法,命運才有一個很大的轉變,每一次的挫折就是一次大幅度的提升,跟在他身邊的同學都親眼看到,當然這個我也看得不少。我們學佛只有一個使命,希望釋迦牟尼佛的正法久住,效法釋迦牟尼佛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破迷開悟那就是靠教學。個人的苦難、社會的災難,從哪裡來的?都是從眾生迷惑顛倒、造作不善業所感得來的。如何能夠幫助這些眾生、幫助社會化解災難?就是要用釋迦牟尼佛的老辦法,講經教學。所以講經教學的人愈多,受教的人愈多,覺悟的人愈多,社會很多問題都解決了,所謂自然災害也逐漸化解,這真的,不是假的。日本東京江本勝博士水結晶的實驗,給我們一個科學的證明,科學證明人的意念不可思議。水是礦物,它能知道人的意思,人善念對待它,它的結晶就很美麗;人如果惡意對待它,它的結晶就很難看。
所以大乘教裡面,宇宙從哪來的?萬法從哪來的?我從哪裡來的?佛說得很清楚,「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我們解決自己的問題,解決我們環境的問題,今天環境就是自然災害,佛法裡頭教給我們一個最高的指導原則,就是你要真正懂得「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只要把心轉變過來,外面的境界就跟著我們轉。佛法的教學沒有別的,教導我們轉惡為善。轉惡為善有標準,《十善業道》是佛家的標準。這個十條,我們不能看這十條好像很簡單,這十條展開在小乘教裡面是三千威儀,從《十善業道》展開的;在大乘菩薩法裡面展開是八萬四千威儀,這十條一擴展就是八萬四千條,不可思議。所以十善修圓滿,就是八萬四千條你統統都落實,你就成佛了,十善修圓滿就成佛了。所以我們不能看輕《十善業道》,只是在教做人的,我們這樣看就錯了,這十條深淺不同。
儒家《弟子規》,一百一十三條也別看輕,這一展開也是圓滿的。儒家的《四庫全書》,四書五經、十三經,《四庫全書》一千五百本,《弟子規》展開就是那些內容。道家也有道教的大藏經,比佛教大藏經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一部《太上感應篇》展開就是整個道藏。所以我們不能看輕這三樣東西。這三樣我們看起來分量不多,看起來好像滿簡單的,實際上也是深廣無邊。所以每一部經、每一句、每一個字,都沒有離開十善業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今天時間已經到了,所以就複講到此。下面,我們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多謝大家收看,祝福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