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覆講淨老和尚第一次宣講淨土大經解演義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一集)  2012/7/26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02-007-0021

  《淨土大經解演義》。諸位同修,以及電視機前面的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上一集跟大家報告到《演義》引用清朝灌頂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註解,念佛人有一百種的果報,這是我們淨老和尚在講經的時候,時常提起,提起灌頂法師的註解。

  他的註解很重要!說念佛的人第一個果報墮地獄,當時我們淨老和尚在台中蓮社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習經教,他看到這個註解就非常疑惑。念佛縱然念得功夫再差、再不好,應該不至於墮地獄?念佛念到去地獄,怎麼想都想不通,最後去請教老師。李老師聽到他這個問題,他說「這問題是大問題,不是小問題,我不跟你一個人說,我要在晚上講經時對大眾向大家說,這不只是你的問題,是大家的問題。」念佛會念到墮三惡道,這是什麼原因?灌頂法師他註解並沒有錯,你念佛沒有斷貪瞋痴,這個斷在我們念佛法門來說是伏斷,伏,就是降伏,不要讓它發作起來,伏斷。伏斷就是說這個煩惱它不會起現行,現行就是說現在這個行為上會發作出來,已經沒有了,但是煩惱的根還在,好像草用石頭把它壓住,它不會繼續再生長起來,但是根沒斷還在,石頭如果拿走,它又長起來。這在一般法門來說,得禪定,得禪定是伏斷貪瞋痴慢疑,伏斷。伏就是降伏,伏斷,不是滅斷,滅斷就永遠不會再起來,那是滅斷,得定是伏斷。當然定功深淺不同,深的伏得深,淺的伏得淺。

  伏斷這在一般法門來說不算成就,一般法門一定要滅斷,斷煩惱才算有成就、才及格,才算畢業。但是淨土法門,你伏斷就算及格了,煩惱控制住,在生活中不會發作起來,你這句佛號控制得住不要發作起來,這樣可以帶業往生。帶業帶什麼業?帶種子,那個煩惱的種子沒斷,伏住,沒斷,不要讓它發作起來,這在念佛法門來說就算及格了。在其他的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不及格,其他的法門你一定要滅斷,真的斷這才算及格。滅斷比伏斷當然是比較困難,斷煩惱當然是比較困難,伏比較上就簡單多了,我們功夫不用那麼深,可以說你有一點定力,還不用到色界天的定力,欲界天的欲界未到定這種定功,甚至還沒有定功,你修善的福報大,這樣迴向發願念佛就可以往生。這在《觀經》、《無量壽經》三輩九品我們都可以看到,這是這個法門的條件比較低,我們一般人都做得到。雖然做得到,它條件比較低,並不是說完全沒有條件,這點我們要清楚。有很多念佛人對這個道理沒有了解清楚,看到念佛的人,像從前李老師說的,一萬個人念佛,難得看到二、三個往生真正有瑞相的,真正往生西方的萬分之二、三。現在這個時代,一萬個是不是有二、三個,這就很難講,我們沒有做調查不曉得。但是在四十年前,台中蓮社那時說一萬個有二、三個。當然我們能夠理解,得力於李老師在那邊三十八年的講經。李老師講經講兩小時,有一個小時台語翻譯,實際上他講一小時,他旁邊有個學生來翻譯成台語。

  那麼我們念佛,就是說貪瞋痴慢疑這個煩惱,我們這句佛號還控制不住,就是說貪瞋痴慢疑這個念,這個念頭比我們念佛這個念頭還強、還大,我們念佛這個佛念壓不住它,這就是一般講我們念佛功夫還不得力,不得力是從這裡說的。功夫怎麼叫做得力?煩惱一起來,我們這個佛念馬上念起來,煩惱馬上控制住,這個功夫就得力。譬如說我們貪心起來,看到錢,貪財,這個念頭起來,你馬上發覺到,趕快念阿彌陀佛,這個貪心錯了,趕快用佛號代替。用念佛佛念這個念頭把它換過來,換得快,沒有讓它繼續一直發作起來,從這裡訓練,慢慢這樣用功一段時間,三個月、半年你就發覺效果了,三個月至半年。如果我們每天沒有提高警覺這樣來用功,這個不得力,甚至於說我們念佛得力不得力根本自己也不知道,這就是不會用功。所以說用嘴念,念佛、念咒、念經,很多人會念,但是會修的人不多。為什麼不會修?這些道理、方法、境界不清楚,所以他會念,不會修。

  我們念佛就是在修行,在哪裡修?就是在生活中修。你去閉關,你去打佛七,那是階段性,要會運用在我們的生活中。所以說閉關、打佛七,就是要把在閉關念佛、打佛七跟我們整個生活打成一片。在那裡閉關一個禮拜、三個月、半年、三年,甚至更久,目的就是什麼?在訓練。訓練要做什麼?要用在生活上。在念佛堂就像在教室,出念佛堂等於踏入社會,你在教室學的你要用在社會,這樣才有用。我們念佛要用在生活中,你在念佛堂跟我們整個生活佛號都能得力,這就叫做功夫成片。什麼叫功夫成片?念佛的功夫已經在你的生活中打成一片,這叫做功夫成片。如果在念佛堂念佛心清淨,出念佛堂一接觸到這些人事物,又不清淨了,這還沒打成一片,這只能說你在念佛堂是一片,出念佛堂你就沒有一片,這還不是真的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說你在念佛堂一片,出念佛堂在生活中也是一片,這才叫做功夫成片。

  我們念佛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我們有看到很多老阿公、老阿婆沒聽過經,也不認識字,甚至一部經也不會念、一個咒也不會念,他就只會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看人家念三年也自在往生。好像這些道理方法他也不知道,他怎麼會往生?這種人他老實,他真的放得下。你仔細去觀察,真的沒聽經教、老實念佛往生的人,他生活中的起心動念,他一定貪瞋痴不會發作起來。為什麼他不會發作起來?因為他可以做到老實念佛。怎麼樣叫老實?他真正放下,放下這些世間事他就不管了,跟他不相干,真正放得下,道理不懂,但是他真正放得下,這樣他就是老實念佛,他就有預期的效果。這種老實人很難得,不多,一般都是不老實比較多。什麼叫不老實?放不下這就不老實,一直想老實也老實不來,就是放不下。放不下就要經聽聞法,你對這些理論、方法、境界,一定要深入徹底了解。這淨老和尚常常說的,這叫看破。看破是什麼?看清楚事實真相。那有看清楚、沒看清楚,我們也常常聽人說,我都看破了,看破是看破,但是就放不下。

  過去黃念祖老居士在北京,我曾經跟他見過一次面,我有聽過他的錄音帶。他好像有一卷錄音帶,對他那些學生的開示。他說很多人說都看破、都放下了,沒事的時候都看破、都放下,事情一來,ㄧ樣也看不破、ㄧ樣也放不下。我們聽到他這個開示,想一想確實真的是這樣,沒事情好像是都看破、放下,事情一來,他就看不破、他就放不下。所以真正看破放下,不是我們用嘴說了就算數,得看你的行為你是不是有做到,你如果做到了,那就說明你真正聽懂、聽明白了。這是淨老和尚最近在講經,時常引用他的老師章嘉活佛在世時的開示。他說看破放下,要怎麼樣能證明這個人真的看破放下?他說要看他的行為、表現,他真的做得到,就說明道理他真的聽懂了,這個人聽懂了。聽懂,真的聽懂,他才會去做。說聽懂,做不到,不是真的聽懂,國語說似懂非懂,聽了好像知道,實際上還不是真的知道。

  念佛人也是這樣,大家聽了,我會念了,我都知道了,實際上貪瞋痴控制不住,不是真的知道,還不知道。還不知道怎麼辦?還要繼續聽,聽到你懂了為止,聽到你真的做得到為止。不老實的人就一定要這樣,沒辦法,你也不能勉強要去學那個老實的人,人家他做得到,我們做不到,要了解自己的根器是屬於哪一種的。真正老實的人不用聽經,他念三年,頂多五年,他就成就了;不老實的人,念三十年、五十年,也還是沒成就。一定要聽經明理。所以灌頂法師這個開示非常重要,念佛念到去地獄、去餓鬼、去畜生,念佛再沒功德也不會這樣,這些道理我們都要了解清楚,你才不會懷疑。有人聽到這樣說,那這樣怎麼可以念佛,念到最後到地獄,那就別念了,佛在經典說念佛有功德很殊勝,那就不是真的。這樣又造業、又毀謗了,所以要說明。念佛有念佛的功德,這個功德不會不見,你念一句阿彌陀佛,這句阿彌陀佛的功德就有了,這個善根種子落在阿賴耶識裡面,永遠不會消失。但是你現在念這句佛號,你沒有得力,問題是這樣,沒得力它現在就不起作用。有,這個功德有,現在怎麼不起作用?因為我們貪瞋痴慢的煩惱、念頭比佛的念頭更強、更大,把它障礙住了。功德有沒有?有!所以佛法說因果,它是不能代替的,不能這個代替那個,只有說先後,什麼念頭比較強,那個先報。

  古大德用個比喻說,好像欠人家的錢,債主每個都來,欠最多的那個要先討。這就比喻說我們現在哪個念頭比較強,那個先牽去,牽去往生,往生那一道。我們臨命終時,如果我們這句佛號不能控制我們的煩惱,發個脾氣,瞋恨心一起來,這個念頭比較強,這個先去報、先牽引,這個業力牽引我們去地獄受報。念佛有沒有功德?有,看哪一天,你哪一生、哪一世,你最後臨命終時那一念,阿彌陀佛這念比較強,這念比較強,這念就牽引我們到西方。去西方問題就都解決了,所以臨命終時那一念是關鍵。念了一輩子,到最後要斷氣了,最後那一念是關鍵。最後那一念,你哪一個念頭比較強,如果貪心,世間這些事業、財產、家親眷屬放不下,貪戀起來餓鬼道去做鬼,我們一般世俗說人死去做鬼。在六道輪迴不一定去做鬼,也會去天道,也會去人道,也會去阿修羅道、畜生道、地獄道,哪會一定做鬼?但是這句話也不無道理,因為大多數人都有貪心,貪心強,所以多數的人死了都去鬼道的多。

  臨命終時如果頭腦不清楚,老人痴呆症,這就愚痴,貪瞋痴,愚痴,就跑到畜生道去。你說人頭腦清楚,他怎麼會到畜生道?什麼叫愚痴?善惡是非、真妄邪正、利害得失,他沒有能力分辨,沒有能力辨別,善看作惡、惡看作善,真的看作假的、假的看作真的,他顛倒,是非顛倒。我們現在看有很多老人老人痴呆症,老人痴呆症那就是愚痴。愚痴比貪瞋麻煩,貪瞋我們比較容易發現,貪心,知道這貪心不好,瞋恨心我們也知道不好,雖然控制不住,我們知道。愚痴就麻煩了,愚痴是錯的看作對的、對的看作錯的,去執著那個錯誤的觀念,那就是愚痴。執著錯誤的觀念,將錯誤認為是正確的,這樣就叫愚痴,這比較麻煩。所以昨天跟大家報告過,今天再重複講一次,因為這很重要。

  我常常遇到同修問我這個問題,昨天跟大家報告的,一位同修他的阿嬤九十幾歲,吃素五十幾年、念佛念五十幾年,九十幾歲得老人痴呆症,問這個問題。吃素、念佛五十幾年,念到變老人痴呆症,這個問題一出現,難免使一般對佛理不深入的人,難免他就生起懷疑,到底念佛是不是有功德?是不是像經典說的那個功德?怎麼會念五十幾年、吃素也吃五十幾年,念到最後變老人痴呆症?如果我們沒有深入經教,確實有疑問,這個問題一出現你就有疑問,因為你不曉得她為什麼會這樣。我們如果學過《十善業道經》,學過《弟子規》、《太上感應篇》,這個疑問就不會存在。或者是常聽淨老和尚講經,你也沒這個疑問。沒聽經的人,他看到這個問題,他就有疑問,疑問就出來了,到最後大家對念佛就沒有信心。所以這個問題很大,像李老師說的這是大問題,大家的問題,一定要說明。

  老人念佛念到老人痴呆症,就是說她不殺生、吃素這個善業有,這個善業有,這個善業她也有果報,活到九十多歲,身體也算不錯。長壽,這是從不殺生吃素來的,因果。老人痴呆症,怎麼會老人痴呆症?她念佛的時候夾雜貪瞋痴,特別那個痴,是非顛倒分不清楚,不明理,我們說不明理,這就是愚痴。夾雜那個,那個她轉不過來,一方面念佛,一方面夾雜貪瞋痴,這個毒素在裡面。貪瞋痴這個念比較強,這個念比較強勝過那個佛念,這個念比較強,所以說《十善業道》第一條不殺生,第十條不愚痴,不邪見就是不愚痴,她不殺生這條善業有做到,但是不愚痴這條沒做到,所以念佛念五十幾年得到老人痴呆症。不是因為念佛得到老人痴呆症,如果這樣去看那誤會就大了。念頭哪一個比較強,哪一個先受報,就像債主誰欠最多的先討,再來是少一點的,再來是最少的,排這個順序。所以佛法說這個因果,它不能互相代替的,只能說你要讓哪個先受報,你從那個念頭去加強。譬如說善業你要先得到善的果報,你現在善的這方面加強,它力量大,這個果就先出現,這個先出現。

  過去李老師用個比喻,像有刺植物的種子,另外這是蘋果的種子,放在地上,這個代表善,那個代表惡。這個有刺的會刺到人這不好,這個你不要去培養,不要澆水、不要加肥料、不要有陽光,每天還用砂石車壓來壓去,有,種子還在,但是永遠不會發芽。你要得的這個水果,蘋果的種子,你每天給它澆水、加肥料,照顧它,給它充分的陽光,它很快就長出來,就結果了,你就能夠得到。用這個來比喻善惡業。如果你從惡的一直加強,當然惡果先出現,惡果出現你就要先感受惡的果報,三惡道的果報。我們念佛夾雜這些煩惱,不是說念佛這樣就沒功德,念佛你的功德還在,沒有不見了,只是你現在煩惱比較強,把你障礙住,讓你那個功德無法出現,無法得到受用,是這個原因。

  過去,北京黃念祖老居士他也用一個比喻,他說,你念佛好像在存錢,存在銀行,你常常有念,你就常常存一些錢放在銀行,但是你現在犯罪,犯罪政府把你的錢凍結起來。錢沒有不見,現在你因為有犯案,這個錢你不能領出來,把你的錢凍結起來,放在銀行凍結起來,你現前不能拿出來用,等到你這個案件消了,這個錢才還你,才能領出來用。他用這個比喻,就是說我們貪瞋痴慢疑的煩惱,將我們念佛的功德凍結起來,這個力量比較大。好像我們在世間犯法案件很嚴重,錢被政府、法院查封凍結起來,但是不是不見了,只是暫時凍結起來你不能領,用這個來比喻我們的煩惱凍結了念佛的功德。念佛的功德不是不見,暫時被煩惱凍結起來,哪一天你的佛念勝過煩惱,它就解凍了,凍就化解了,念佛的功德又出現了。所以念佛不是沒有用、不是沒功德,它那個善根種子落在阿賴耶識永遠不會消失,就好像幫你把錢存放在銀行,還在,沒有不見了,只是你現在無法領出來用,用這個來比喻。

  所以這個念頭看哪一個強,那一個先牽去受報。我們現在不用等到臨命終時,臨命終那一念,實際上都是我們平常。你說臨命終顛倒、老人痴呆症,是不是那時才突然發生?不是,你平常就顛倒,你自己不知道,到那個時候明顯的發覺,其實那是平常就這樣了。我們看人臨命終時一念、十念他就往生了,他那也是平常的功夫。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說,如果沒有平常一日、七日的念佛,怎麼會有臨命終時的一念、十念?這個道理跟我們說明,我們平常念佛就好像在練兵,臨命終是真的上戰場了,平時你如果訓練不好,臨時上戰場手忙腳亂。這就表示說你平常念佛功夫沒有好好訓練,沒學,平常沒伏煩惱,到臨命終時煩惱控制不住,我們往生就有障礙。所以平常就要訓練看你哪個念比較強,這個理一定要明白。

  有個陳菩薩,他常常跟我說他父母的事情,父母,父親九十二、母親九十四,父親是比較沒學佛,比較不知道念佛,他母親比較有善根,會念佛。他的母親人不舒服,問有念嗎?有,有在念。有時候太難過也沒法子念,念不下去,人不舒服怎麼念,念不下去。這我們可以理解。所以這都是我們的善知識,我們如果老的時候,身體有病的時候,我們自己是不是佛念得下去?我們自己要回頭來觀察自己,別人都是善知識,示現給我們看。我們如果想在臨命終時要佛號能提得起來,要能夠自在往生,平常你就要練了,不能說等到那時才念,恐怕那時念不出來、沒辦法念了。所以平常做最好的準備,這是最重要。平常的念佛就是要應用在臨命終那一念。所以臨命終那一念強者先牽,哪一個念頭強那個先牽,牽去受報。我們想要臨命終阿彌陀佛這念比較強,平常我們就要練,不是說等到臨命終才要練,那時可能沒時間、來不及了。

  平常怎麼練?我們的貪瞋痴慢,一般簡單講貪瞋痴,這個煩惱一直起來,古大德跟我們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不怕念頭起來,怕我們發覺太慢,太慢,我們就跟著煩惱妄念轉。念頭起來,這一定會起來,這不怕,這沒關係,怕我們發覺太慢,我們用功就是在這邊用功。我們念佛也是要觀察,修行沒有別的,就是觀,會觀功夫就會得力,不會觀功夫不得力。禪宗說觀照,我們念佛說觀想,意思ㄧ樣,要會觀。觀是什麼?觀念,觀察我們的念頭,我現在這一念是什麼念,你要看清楚。貪念起來,快點用阿彌陀佛這一念換過來,這貪念就沒有了,這樣就對了,這功夫就得力。如果看到不如意的事,還是看到不順眼的人,那個脾氣瞋恨心快生起來,當快要生起還沒生起的時候,還沒發作起來的時候,你發覺到,趕快用阿彌陀佛這一念把它代替,讓這個瞋恨念降伏下去佛念起來,心恢復到清淨,這樣就得力了。愚痴這個念起來,發覺到了,愚痴的念頭就是不清楚,痴就是不清楚才叫痴,清楚就不是叫做痴,這些妄念、雜念,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想那些有的沒有的,那都叫做愚痴。妄想、雜念,雜念一起來趕緊換成阿彌陀佛,你這個愚痴就是雜念、妄念。

  我們看現在很多老人,很喜歡說他從前如何如何,很喜歡講,講過去,全都是講過去,現在的都會忘記,現在發生的事很多都忘記。過去好幾十年前,什麼事情他記得清清楚楚,誰欠他十元可能還記得。那就是叫做痴,痴就是妄念,妄想雜念一直起來,我們也沒發覺,跟這個雜念一直跑就愚痴。所以不管什麼念頭起來,你就要這句阿彌陀佛趕緊把它代替過來,這樣才叫做念佛。貪瞋痴慢疑,慢就是看不起人,以為自己比別人都好,這個念頭起來,不行,趕緊換成阿彌陀佛,讓這個念降伏下去,恢復到我們的謙卑。疑這個也很麻煩,疑就是疑問,我們念佛說不懷疑,這個麻煩,我們念佛都有夾雜這個懷疑,有疑問在,夾雜這個懷疑我們自己還不知道,這個才是大問題。如果知道就好解決,不知道,不知道要怎麼辦?所以要聽經聞法。聽經聞法、講經說法目的就是要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如果你沒有疑惑,你會用功,經不用聽這沒關係,有聽沒聽都沒關係。但是還有疑惑,你就不能不聽,不聽你的疑問斷不掉,你念佛有夾雜。所以聽經聞法、講經說法目的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現在淨老和尚每天講經四小時,目的是什麼?幫助我們斷疑生信,疑惑斷除,信心自然它就生起。

  所以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念一句阿彌陀佛,這個很重要!《無量壽經》跟我們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句經文我們要聽清楚,現在的人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有,但是沒有發菩提心。什麼叫做發菩提心?菩提是印度話,翻成中文叫做覺,覺悟。覺悟的心叫做菩提心,你用覺悟的心去念這句阿彌陀佛,叫做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怎麼叫做覺?我們剛才說的,貪瞋痴慢疑如果起來,你發覺得快,這叫做覺。講這樣比較簡單,大家比較好體會。如果拿經典那些佛學名詞來說,可能大家聽得又迷糊了。所以發覺到就叫做覺,覺就是菩提,菩提心,這個心時時覺而不迷,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你用這個心去念就完全相應,真的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希望幫助念佛人個個都往生西方,不要念到最後去三惡道,這不是佛菩薩的願望,希望我們大家都去西方。所以這個道理我們再多說一遍,使大家加深這個印象,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可以得力,這一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

  下面說,「正顯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歸元之路,是故此經稱為淨宗第一經也」。確確實實祖師大德為我們顯示出,持名念佛的方法是直指,不走彎路的,直指就是最接近的一條道路,這是直路沒有彎曲。到哪裡?往生歸元,歸元就是回歸原始,原始是什麼?自性,我們的自性。我們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從自性裡頭變現出來,自性能生能現,阿賴耶識能變,這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遇到佛菩薩,佛菩薩也是在十法界裡面,跟我們一起在受苦受難,他覺悟,他歸元,回歸自性,我們一般講他成佛、他成菩薩,回歸自性,他清楚、他明白,所以他來指導我們、來教化我們,教我們如何脫離苦海,六道是苦海,苦海裡的深海,四聖法界是苦海的邊緣,岸邊,比較淺的海,登上岸才算是脫離苦海。那個岸叫彼岸,叫做涅槃的彼岸,涅槃是不生不滅,功德圓滿,不生不滅。這個彼岸是實報莊嚴土,佛教化眾生、幫助一切眾生,就算是圓滿了。所以這個經是淨宗第一經,是淨宗同學不能不學習的。

  我們這一集的時間到了,就向大家報告到這裡。多謝大家的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