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覆講淨老和尚第一次宣講淨土大經解演義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二集)  2012/8/9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02-007-0032

  《淨土大經解演義》。諸位同修,以及電視機前面的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上一集跟大家報告到《演義》,黃念老這段話講「社會進步,每人所肩之責任倍增。故咸應廣學多能,鞠躬盡瘁,參加建設,造福人民,實現人間淨土」。這是黃念老的一段話,家師淨老和尚將這段話給我們做個開示,這個開示非常重要,也可以說是個很關鍵的觀念。我們所謂傳統,傳統實際上講就是個繼承,繼承前人、古人,古代傳下來的,我們這一代的人把它接下來再傳給下一代,一般講傳承。就像個家庭事業,上一代傳給下一代,下一代再傳給下一代,這就是個傳承。

  學道、學佛傳的沒別的,就是回歸本性,傳這個。本性本來存在,本來具足,我們現在要回歸本性,就是將障礙去除、障礙去掉,本性就恢復。去掉就是障礙一直減少,本性智慧就一直現前,所有的障礙都完全排除,自性般若智慧圓滿現前,就叫做成佛。我們本性的智慧無量無邊,德能無量無邊,相好福報無量無邊,就現前。這就是老子講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為學是隨順世間人,隨順世間人的觀念,我們學道人以學道為主,以這為主,世間人以為學為主,這是跟一般世間社會上的人不同的地方。為道日損,損是一直減損,減去,損減的意思,一直減少,減少什麼?減少障礙,煩惱減少,所智障減少,心恢復到清淨,智慧就現前。所以佛祖代代相傳就是如此,我們不能去改變它,連世間的聖人孔老夫子也講「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說我只有轉述祖先、古聖先賢留下來的東西,留下來的這些資料來學習、來轉告給大家,對祖先留下來的東西他有信心,這畢竟有經過歷史的考驗,好的東西才能留下來,不好的就不能流傳這麼久。

  古人跟我們確實不一樣,古人佩服古人,他仰慕古人,他向古人學習,從來沒有個意思說創新,這種觀念跟現在科學的思惟是背道而馳的,背道就是兩個方向不同。古人這種想法是對的,還是現在人的想法對?如果我們把《還源觀》學透了,我們就知道古人的態度是對的,現在科學概念上是錯誤的。為什麼?古人證得圓滿,像個圓球一樣他證得的,這顆圓球上你不能加一點,加一點東西進去它就變得不圓;也不能少一點,少一點有欠缺,少一點它就不圓,所以不增不減圓圓滿滿。《心經》上佛告訴我們不增不減,古佛證的是這個,今佛證的也是這個,所以今佛如古佛之再來,這樣我們就明白了,今佛所說的一切法跟古佛所說的一切法是不增不減。這個意思、這個事實真相,現在人能體會的不多。所以家師也常常說世出世間這些大聖,他們修學的態度是我們後學最好的榜樣。所以這一次他特別選的,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跟大家來學習。黃老的註解你仔細看看,是不是述而不作?每解釋一段經文、一句經文,引經據典,再不然就是古大德他們的解釋。古大德他們解釋經文也是根據經典,沒有自己發明創造的,這我們要懂。我們煩惱習氣這麼重,分別執著這麼重,這就要知道,我們是個道道地地的凡夫。我們現在是凡夫,如何能轉凡成聖?那就得向聖人學習。要怎麼學?學老實,學乖,學真聽話。經教我們能行嗎?能講經嗎?沒有這個條件。以我們現在的凡夫,智慧、德能都不夠格,不到這個標準,這要怎麼講經?沒辦法。

  家師早年到台中親近李老師,跟他學佛,正好他在那個時候辦了一個經學班,培養講經的學生。李老師請他參加,這時他覺得自己沒有這個智慧、能力,不敢,不敢參加這個班,他就跟老師報告說我聽經就行了,我來聽你老人家講經學習,叫我去學講經,我沒有這個能力。李老師沒有回答他,他說你跟我到經學班去參觀,到班上看看,當然看看就可以,去參觀一下。李老師以這個善巧方便的方法把家師領進門。他跟老師說我不能講經,經那麼深,我們又不是佛菩薩沒證果要怎麼講?結果一發現老師教講經的方法,原來是講古人的註解,古人註解看不懂,講現在人的註解,白話的註解,是這樣講法的。他就問老師,怎麼是這個學法?學習的方法,怎麼是這種學習的方法?老師跟他說沒法子,不得已而求其次,現在沒人講經,講經的人少,念經的還很多,講經的很少,我們不發心怎麼辦?誰要出來?沒人了。講經也不能隨便講講,經如果講錯了,錯一個字可不得了,特別是關鍵的字,現在講錯一個字是指關鍵的意思,不是說一般不是關鍵的,這是講關鍵的一個字,講錯一個字要負很重的因果責任。

  古大德所說的,講錯一個字,這本來是禪宗的公案,「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因為那個字它是關鍵的,關鍵你要是講錯了,你就誤了人家的道。誤道的誤跟悟同音,一個是錯誤的誤,一個是覺悟的悟,音是一樣字不同,意思不一樣。錯誤的引導,讓人修學修錯了不能成就,因為你講錯了一個字,讓人修不成就,你得要負責任,這些人的法身慧命讓你障礙了,你看墮畜生身五百世,墮在野狐狸,這個禪師墮野狐身。這個公案,家師講席當中常常講到,多可怕!這樣更加不敢講經了。老師告訴他,我們沒有資格講,我們現在還沒開悟,還沒證果,要發心怎麼辦?講註解,講古人的註解,古人註解的是文言文,我們等於做個翻譯的工作,把文言文翻成白話文,這個辦法。文言文,古人的註解現代人看不懂,我們做這個工作,將文言文翻成白話,把意思翻出來跟大家說明,用這個辦法來講經。如果註解有錯誤,錯了是註經這個人的責任,是他錯,我沒錯,不是我的意思。如果說是文言文看不懂,我們就看現在的白話文,我就照他那個講。漏掉了沒有關係,你不能再添自己的意思進去,自己的意思是自己想到什麼講什麼,再加進去,加進去你自己就要負責任;如果我們沒有加自己的意思,責任是註解的這個人他要負責任,我們學講經就是從這裡做起,起步。到什麼時候你自己能講?開悟了,還沒開悟那就得講別人的。你自己對這個經還沒有正確的認識,沒有正確的體悟,這就不行,講錯了,把人錯誤的引導,你就害了人,我們就要負責任。

  所以佛開悟了,祖師大德當中有很多是開悟的,開悟了他也不離開佛菩薩,完全依靠佛菩薩的遺教,沒有一點新的意思。信而好古、述而不作,這個態度我們應當學,應當認真的學習。學習能不能成就?要看你學習的心態。什麼樣的心態能學成功?印光大師說得很好,誠敬,他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什麼叫誠?我很誠敬,我誠心誠意,大家都認為自己很誠心,那是他自己的標準,不是佛菩薩、聖賢的標準。佛菩薩、聖賢的標準,誠是什麼?什麼叫做誠?清朝曾國藩先生在他讀書筆記裡面,將「誠」下了個定義,他怎麼解釋?「一念不生是謂誠」。人家有學問、有德行,講得不錯,念是什麼?妄念。你還有個妄念,不誠!在佛法裡面講,你還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你哪來的誠?分別執著那是大風大浪,嚴重的煩惱。所以佛告訴我們,你能把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面對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執著,恭喜你,你就證阿羅漢,你就超越六道輪迴。如果你再更進一步,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分別也放下,不再分別。跟諸位說,執著放下,清淨心現前,清淨心生智慧;分別放下,平等心現前。清淨是菩薩,平等是佛,最後能把起心動念,就是妄念,無明放下,無明妄動原始的那一念放下,念頭都不生,恭喜你,你成佛了。為道日損,要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一年比一年輕,你的道業就在進步。如果一年比一年還嚴重,你適得其反,你是在學道,那道不是佛道,是什麼道?應該是六道,你在修六道輪迴。修六道輪迴有善、有惡,善的三善道,不善的就是修三惡道,都在修道,都叫做道。道就像道路,這條道路,你修哪一條?這都不能不知道。所以菩薩應化在世間,我們要能細心去體會,好好的來學習,提升自己的境界。真的,佛講的兩句話大家都會念,可是你沒去做,「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是真正在做功夫。

  我們現在要認真問自己,淨業三福,不僅僅是淨宗的指導最高原則,也是整個佛法的指導原則。第一條裡面所說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做到沒有?這是什麼?這是學佛的基本條件,我們要不具足這個條件就沒有資格進佛門。進佛門是有條件的,什麼條件?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標準就是這四句,這四句就是儒釋道的三個根,孝親尊師在儒家的《弟子規》,包括《常禮舉要》,李炳南老居士編的《常禮舉要》,慈心不殺在道家的《太上感應篇》裡面。所以你能夠把《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十善業是佛家的《佛說十善業道經》,這三個根,儒釋道這三個根真正落實,真正做到,你就是標準的善男子善女人,這個條件才能夠入佛門受三皈依。第二福這是真正佛門弟子,「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淨業三福第二福第一句受持三皈,我們知道要入佛門大家都要先皈依,來受個三皈依,現在受三皈依是形式還不是實質。實質是什麼?你得要落實淨業三福的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具足這個條件來受三皈依,就能夠真正得到三皈依。有了三皈依才可以受戒,要是沒有三皈依就不能受戒。所以「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樣才能去落實,才能得到三皈五戒,才得的到,前面條件不具足沒有資格來受。可是現在怎麼辦?很多人要來受皈依,甚至受戒,現在我們不具足條件的也都受了,不但三皈依,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都受了。章嘉大師曾經告訴家師淨老說,受了怎麼辦?章嘉大師說受了,就去受,受了再學,再來學習,再來補習。千萬不要認為我受了戒,我已經得戒,不可以這樣說,要是這樣講就叫大妄語,你沒得戒說得戒,你自己以為得到。

  這個話最早是淨宗九祖蕅益大師講的,蕅益大師明朝末年的人,明末清初那個時代的人,雖然是淨土宗的祖師,第九代的祖師,他在戒律上下了很深的功夫。所以像近代中國佛教界弘一大師,大家知道弘一大師一生研究戒律。在那個時候蕅益大師研究戒律的,他戒律的著作也很多。蕅益大師告訴我們,中國佛教從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那個比丘是名字比丘,有名無實,有這個名字,但是沒有實質,為什麼說沒有實質?比丘戒做不到。沒有比丘,要傳出家戒,傳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戒,根據佛的規定至少要五個比丘,五個真正得比丘戒的比丘這樣才能傳,要是沒有五個比丘傳這個戒,受戒的人他不能得戒。蕅益大師研究戒律,他說南宋以後中國這個地區就沒有比丘了,名字比丘掛名的有,這不是真的,所以實質上得不到比丘戒。所以勸導大家可以去受,知道我們去受戒是受個形式的,受了以後要學習,就是說真正學一條你就得一條,自己慢慢的學,你得要做的到。我們不要說比丘戒、沙彌戒,我們說受五戒,受五戒的人很多,很普遍,受在家菩薩戒的人也不少,五戒有沒有做到?不要說別的,不妄語有沒有做到?常常說瞎話,有意無意,這就是妄語,沒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我們去想一想哪一條做到?還說我受了滿分的五戒,滿分的優婆塞、優婆夷。五戒都做不到,菩薩戒就更不必說,所以有名無實,這個我們要知道。這種做法這是欺騙諸佛菩薩,我什麼壞事都沒做,你受戒做不到這個罪就很重。這怎麼結罪法?犯了什麼罪?破壞佛教形象,人家一看佛教,你看佛教就是這樣,他不是罵你一人,是把整個佛教都罵了,把諸佛菩薩都罵了,要懂這個道理!

  在家的信徒十善做不到,十善、三皈、五戒做不到;出家的這些弟子們,沙彌律儀做不到,不但沙彌律儀做不到,三皈、五戒、十善也做不到。你說佛教怎能不衰落?佛教衰微在哪裡?戒律沒有了。你看佛法信解行證,你有信有解沒有行,證就不談,沒有行怎麼會有證?只有信解,信解沒有行證就變成學術,變成佛學;有行、有證那就變成學佛。學佛跟佛學不一樣,佛學是能說不能行,學佛是能說又能行。所以我們今天在這個時代,找一個善知識到哪找?找不到!所以李老師當時才教淨老,李老師當年在世,他老人家非常謙虛,淨老和尚拜他為師,行拜師禮跟他學。李老師跟他說,我只能教你五年,五年之後怎麼辦?李老師給他介紹一個老師,就是李老師的老師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不在世了,但是他有《文鈔》留下來,你天天念《文鈔》就是親近印光大師。把印光大師教訓記住,認真努力去落實,你就是印光祖師的學生。開這一個門,就是現在找不到真正善知識,找古人,做古人的私淑弟子。所以家師淨老和尚,他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介紹印光祖師給他,勸他做印光祖師的私淑弟子。所以家師這麼多年在海外各地講經教學,他自己不敢認為是老師,他也學老師的方法,給大家介紹一個老師。他介紹的是誰?本師釋迦牟尼佛,本師阿彌陀佛,這兩個老師,我們跟他學就決定沒錯。

  這兩個老師在哪裡?《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經》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經看不懂,看不懂找助教、找幫手,哪些是助教?註解經的人就是助教,幫助佛教學的。《華嚴經》看不懂,我們找清涼大師、找李長者,他們的註解就幫助我們學習。《彌陀經》看不懂,找蓮池大師他有《疏鈔》,蕅益大師他有《要解》,幽溪大師他有《圓中鈔》。《無量壽經》,在這個本子沒有出來之前,一般人學《無量壽經》都是學康僧鎧的譯本,五種原譯本比較起來,他這個本子比較好,流通也較廣。隋朝慧遠大師有註解,他跟我們淨土宗初祖法名完全相同,廬山慧遠大師是中國淨土宗第一代祖師。所以隋朝也叫慧遠大師,隋朝是在之後,這位祖師也叫做慧遠,在佛門裡面叫他做小慧遠,聽小慧遠就知道是隋朝時代的慧遠大師,看他的註解,他有註解《無量壽經》。家師在台中那個時候學《無量壽經》,這個本子還沒有傳到台中的時候,李老師講《無量壽經》就是講小慧遠的註解。所以古人註疏幫助後來的同學。現在工具多了,用錄音、用錄影來講解,幫助以後要學的人,那就太方便了。我們建立個道場,這個諸位要記住,印光祖師這一代的祖師有德行、有智慧,他老人家教導我們,在現前這個社會狀況之下,建道場重質不重量,重實質不重形式。道場不要大,小茅蓬是最理想,住眾不要超過二十個人,容易維持。志同道合的這些同學在一起共修,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決定求生淨土。小茅蓬住二十個人,住在裡頭的人心都清淨;如果建一個大的寺廟富麗堂皇,就有很多人想要爭。

  釋迦牟尼佛清楚,所以當年一生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沒有建一個道場,連小茅蓬都沒建過。為什麼?現在我們明白,建道場就有人起惡的念頭,就想爭。什麼都沒有,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有什麼好爭的?所以每一個人心都清淨,沒有爭的,要爭取什麼?這個示現好,這個示現叫慈悲到極處,他真的叫代眾生苦,為什麼要這麼做法?做個榜樣給後人看,做個好榜樣。我們今天的身體實在講跟佛陀不能比,跟佛的弟子也不能比,人家長年住外面,住樹底下,樹底下一坐不怕風吹、也不怕雨打,經上講「金剛不壞身」,人家有德行。我們現在的人不行,現在我們要是到樹底下住一個晚上,大概第二天要送去加護病房,我們沒有人家的功夫。相隨心轉,人家這些佛菩薩心清淨,我們達不到那個清淨的程度,我們要學他們這樣也學不來,所以這是不能不知道。

  在今天的社會,我們又不能離開社會,小道場天天認真學習,把學習的功德迴向給社會、迴向給一切苦難眾生,消災免難,這個事情是真的嗎?真的。佛在經上講得不錯,「一切法從心想生」,有一批人以清淨心天天在做祈禱,真誠的祈禱就能產生效果,這是對社會。社會有人不相信,古今中外有很多靈驗的事跡,現在有沒有?現在也有。逐漸科學也慢慢給我們印證,證明境隨心轉,證明相由心生,真有德行他真有感應。沒有德行呢?沒有德行也得要參與社會的福利事業。外國的宗教對於這些他們很重視,他們辦養老院、孤兒院、育幼院、醫院,做得很多,家師也看得很多,熱心做這些社會慈善福利事業。在佛門這是附帶做的,真正要做的是自己提升境界,成就道德、成就智慧,你才能真正幫助苦難眾生,真正有能力去化解災難。

  「晚近太虛法師提倡人間淨土」,這也是家師上一代的前輩,對於中國佛教有相當的貢獻,也有不少著作。「曾詳引《無量壽經》文句」,在他的講演當中,引用《無量壽經》的經文很多。「蓋以此經雙照世出世間」,這部經佛所講的世間法講得不少,出世間法也很多。「詳示真俗二諦」,佛依二諦說法,這是講經教學的一個總原則。諦是什麼?用我們現在普通話來說,是真理、真實,實實在在的叫做諦。兩種,一種是俗諦、一種是真諦,俗諦是世間法,真諦是佛法,世出世間都照顧到。真諦是明心見性之後你所見到的諸法實相,是我們一般世間人很難理解的,它是真的。我們的修學程度沒有到那程度,佛不會給我們說這個,佛給我們講世間法,也就是說我們的常識,佛很清楚。佛說我們世間人一般的常識,我們聽得懂的,我們能夠理解的,我們很容易接受、很容易懂,跟我們講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我們聽了很歡喜,這是世俗諦,不是真諦。真諦給我們講萬法皆空,這我們就聽不懂,現在看到萬法這麼多,怎麼是空?佛怎麼是空?這我們不懂。那是真諦,是屬於高等哲學,不是一般人能懂的,佛是看眾生的根性,看你的程度給你說法。所以在整個佛法裡面,小乘大都講俗諦,真諦也說,說得較少。大乘法裡面真俗諦都講,連一乘法,一乘法是《法華》、《華嚴》,那裡面也有俗諦、也有真諦,不是完全講真諦。

  「夫淨宗之妙,在於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這是淨宗的殊勝,真是巧妙。下面說「因持名之法,最為方便,隨地可修」,隨時可修,隨處可修,心裡面一句佛號,要真正做到大勢至菩薩講的標準,「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真的不是假的。把六根控制住不往外跑,非禮勿視、非禮勿聽,管住!六根不向六塵境界去跑。凡夫,外面六塵境界要是引誘,我們的六根就往外面跑,就開始造業;真能管住,對外面境界看不看?有看。看怎麼?沒放在心上,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心沒有跑掉,這叫功夫。心裡是什麼?心裡面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跟人談話交流,這世間法,心裡面的佛號沒斷,不是說我有事情辦事,佛就不見了,這是什麼?功夫還不夠,初學功夫還不到要這樣做法。特別是你用思考,思考事情要把佛號放下,你去辦事,事情辦好之後,佛號再提起。如果你得到念佛三昧就沒有這個障礙,二六時中不管你跟人講話、做事情佛號不間斷,做得到,不是做不到。

  好,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向大家報告到這裡。下面,我們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多謝大家的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