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講淨老和尚第一次宣講淨土大經解演義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集) 2012/7/13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02-007-0008
《淨土大經解演義》。諸位法師,諸位大德,諸位同修,大家請坐,阿彌陀佛。上一集,我們說到六祖惠能大師開悟之後,向五祖報告了五句話,他這五句話展開就是《華嚴經》,《華嚴經》字字句句都離不開這五句。所以能大師所證得的,跟釋迦牟尼佛所證得的,同樣的境界。一個是以佛身,以佛的身分出現,《普門品》上講的,「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能大師在中國,應以比丘身出現者,即現比丘身而為說法,沒有兩樣,這個我們要知道,佛法平等,這叫一乘法。所以中國禪宗是一乘,大乘那就不一定了,大乘不一定。一乘經裡面,古大德為我們講的,一乘經只有三部,《華嚴》、《法華》、《梵網經》。《梵網》非常可惜沒有傳到中國來,那是一部大經,分量跟《華嚴》應當是差不多。只有一品傳到中國,就是「菩薩心地戒品」,還有菩薩戒,分上下卷,就傳這一品,兩卷,其他的經文就沒有傳過來。流傳到中國就是《華嚴》跟《法華》這兩部,這是完整的。
怎麼能肯定它是一乘經?一乘經一生成佛的經典,教我們一生成佛的。《法華經.提婆品》裡面講龍女八歲成佛,龍是畜生道,八歲的龍女,還是女眾,在龍宮裡面聽文殊菩薩講經,她聽懂了,覺悟了、明白了。諸位要知道,聞法開解,斷疑生信,她立刻就把行門成就了。行門是什麼?放下。你看大乘經上佛常講的,只要你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這三種煩惱放下,你就成佛了。所以我們相信,龍女聽明白之後,她就放下了,放下之後到靈鷲山見釋迦牟尼佛,拜完佛之後她就現佛身,在南方無垢世界成等正覺,這記載在《法華經》。
《華嚴經》裡面我們看末後,善財一生圓證無上菩提,他在文殊會上得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用我們現在較好懂的話來說,清淨心,清淨心就是根本智。你的心怎麼會清淨?心清淨那就跟惠能大師一樣,「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就是根本智。他把妄想分別執著一下都放下,這叫什麼?頓斷,一下就全部斷掉,他就馬上證得。我們現在這個道理,我們聽經也知道,但是知道是知道,放不下,問題在這個地方,所以別人成佛,我們還是成不了佛。人家真的放下了,不但是執著放下,分別也放下,起心動念都放下了,妄想放下就是不起心、不動念,最根本的無明放下了,這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這叫一乘經。
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十法界就沒有了,所以十法界是個夢境,六道是夢中之夢。我們放下一切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了,你就醒過來,在十法界裡面從六道法界醒過來,六道就沒有了。六道就像我們晚上睡覺作夢一樣,沒有了,執著放下它就沒有了。夢醒了之後是四聖法界,我們看到四聖法界,四聖法界還是在十法界裡面,那還是一場夢,那個夢他的煩惱比我們六道法界的凡夫輕很多,就是他還有妄想、還有分別。在四聖法界再把妄想分別放下,就是破一品無明,四聖法界那個夢境也沒有了,四聖法界也沒有了,這個時候就超越十法界。所以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金剛經》裡面說的,這一點都不是假的。
十法界沒有了,什麼境界出現?華藏世界現前,極樂世界出現了,這是諸佛的實報莊嚴土。它是不是真的?一真法界如果跟我們十法界來比,當然它是真的,我們是假的,我們十法界裡面千變萬化,變來變去,但是一真法界的一真,它不變。淨老和尚在經典裡面看到,佛說我們這個世界千變萬化,當時他一直想這個問題想不通,它到底是怎麼變?變化無窮無盡。他就想起童年時代玩的萬花筒,所以他就去買了很多萬花筒,現在也很容易買得到,萬花筒裡面就是放幾片彩色的紙片,放在三片玻璃當中,你拿起來一直轉它,你轉一下,從玻璃鏡看進去,那個圖案就不ㄧ樣,你每轉一遍都不一樣,沒有一個圖案完全相同的。所以家師講《妄盡還源觀》,《妄盡還源觀》裡面講我們這個心現出萬事萬物,出生無盡!看到萬花筒從這裡去體會,體會到《妄盡還源觀》說的出生無盡,它那是用手轉的,每轉一次圖案就不同。我們現在看到這些宇宙萬有千變萬化、無窮無盡,那是怎麼出來的?我們的心在動。我們的心動,就好像我們手在轉那個萬花筒,不斷的一直轉一直轉,它一直變,每次變出來都不同,這就叫出生無盡。所以我們宇宙之間千變萬化是什麼?念頭在主宰,意念在主宰,隨著你這個意念它起變化,是這麼一樁事情。
佛在這個經典裡面教我們什麼?就是教我們認識清楚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問題科學家一直追求,哲學也是在追求這個,宗教家也是追求這個,但是都沒講清楚。他為什麼講不清楚?現在我們明白了,他永遠講不清楚,為什麼?他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他如果放下,當下就是。你有妄想分別執著在,你怎麼研究都是有一層的障礙在那裡,你沒有辦法解釋清楚,只有放下,回歸自性。為什麼?這東西不是真的,虛妄的。你要不相信,我們是不是有做過夢?作夢的經驗有,大家都有作夢的經驗,夢境是真的還是假的?當然我們大家都知道夢是假的,天亮醒來就不見了。我們這個世間跟晚上作夢沒兩樣,所以佛在經上用夢做比喻用得最多。《金剛經》說「夢幻泡影」,這個比喻最主要的比喻是夢境,以夢來做比喻,「幻泡影」那是附帶的,附帶來說,主要是以夢來比喻我們現實的人生,主要是用夢做比喻。
所以佛在《金剛經》上,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偈子教導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佛對宇宙人生真相的看法。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萬事萬物,它的真相是什麼?如露亦如電。電就是閃電,我們看要下西北雨前會打雷,打雷之前會有閃電,我們看閃電很快,一剎那,閃一下就不見了。露是露水,露水早晨起來看到,稍等不久太陽一出來就沒有了,這就是兩個比喻。如電那是講一個一個的念頭,就像閃電一樣,一下閃過,時間很短;露水它存在有一段時間,不像閃電那麼快就不見了,它的時間有比較長,太陽出來之後就乾了、就沒有了,那是講相續相。相續相就像我們看電影,電影銀幕上的畫面一樣,那個畫面是相續相,是幻燈片組合的相續相,不是真的。這是我們近代科學裡頭我們能夠很清楚體會到,哪一樣是真的?一樣真的都找不到。如果真的找得到,能夠說永恆不變的,那至少是說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它不變。
極樂世界的東西是永恆的,它沒有變化,所以我們讀《無量壽經》,讀到極樂世界,那個世界萬物是無衰無變,但是它也不是究竟真實。為什麼?經上講了,這個諸佛實報土是怎麼出來的?怎麼會出現實報莊嚴土?就是無明他斷盡了,無明斷盡還有無明習氣在,這習氣還沒斷盡。所以實報莊嚴土是無明習氣所生所現的,不是無明,如果是無明就在十法界了。無明是確實斷了,但是還有習氣,無明是真的放下、斷盡了,就是他不起心、不動念。但是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的習氣還有,這個習氣太微細了,不但我們不知道,阿羅漢不知道,辟支佛也不知道,佛在經上講了,七地以前的菩薩都不知道,到八地以上才發現,才知道有這個東西存在。所以三大阿僧祇劫不是講我們一般修行的這個功夫,是講斷無明習氣。無明習氣沒有方法斷,只有隨它去,時間久了自然它就沒有了。
古大德講這個無明習氣,用比喻跟我們說,他用酒瓶,把酒瓶的酒倒得乾乾淨淨,倒到一滴都沒有了,這就比喻無明,無明斷盡都沒有了,就好像酒瓶的酒都倒掉了、倒光了、倒得空空的,但是酒瓶拿來聞聞,還有酒的味道在,那個氣味在,那個氣味就比喻做無明的習氣。無明就像酒,酒都倒掉了,都沒有了,但是酒瓶的氣味還在,那就是習氣,無明習氣。無明習氣你沒有辦法去斷,你起個心、動個念頭要去斷無明,那又起心動念了。他現在起心動念放下了,當然不會再起心動念。這沒有辦法起個念頭說,我要快點把無明習氣斷盡。那該怎麼辦?隨它去。酒瓶有酒味在,酒倒乾淨了,把它放在那裡,蓋子打開,放個三個月、六個月、一年,慢慢那個酒味就沒有了,放久了就沒有了,我們再聞就沒有了。我們的無明習氣要多久才沒有?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你別去管它,慢慢它就一定不見了,這就叫做無功用道,這你使不上力,要順其自然,決定不能有念頭說要去斷,有念頭要斷又是無明了,隨它去就沒事。這習氣沒什麼妨害,沒妨害。
所以在實報土,生活跟究竟佛沒有兩樣,從圓教初住菩薩到等覺,這跟究竟佛都ㄧ樣,分證即佛,他是真的佛。所以證得圓教初住菩薩,這分證佛他就有能力去十方世界,像觀音菩薩ㄧ樣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他也有辦法示現佛身而為說法,現菩薩身、現羅漢身、現天人六道身,都可以現。十方世界有緣的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所以成佛之後不是沒事情,不是的,事情很多。可是事情再多,你不會感覺累,你有能力去應付。為什麼?智慧、神通、道力全都現前了,你能夠同時現無量無邊身,多自在!千百億化身,哪裡有感,哪裡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能現那個身,為眾生來說法。不是自己的意思,自己沒有意思,自己若是有意思就變成凡夫,自己沒有意思,自性起用。
所以性德裡面,現在我們在大經裡面讀了這麼多年,明白了,就是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裡頭第一個就是智慧,智慧是什麼?見聞覺知,這是自性,是性德,遍一切處。迷了之後自性變成阿賴耶,阿賴耶是在迷的狀態,見聞覺知變成什麼?變成受想行識,我們有感受,我們有思想。從八識來講就很容易,見是眼根起作用,聞是耳根起作用,其他的,鼻能嗅,嗅香臭,舌能嘗甜苦、鹹淡、酸澀,舌能嘗,嘗就能夠知道味道,身能覺,就是能觸,接觸,你有感覺,意能知,就起了這種作用。這個作用從哪裡來的?是自性裡面的性德,見聞覺知,這是本有的。
身體有生滅,受想行識沒有生滅。所以人死了、斷氣了,他的神識沒有離開,神識有受想行識,我們一般人稱為靈魂,靈魂有受想行識,這個事情麻煩。如果你還有怨恨,你還有嫉妒、還想要報復,以後生生世世冤冤相報就沒完沒了。我們看《文昌帝君陰騭文》,前面文昌帝君自己說十七世為士大夫,你看他十七世的因果報應,多淒慘,後來遇到佛法這才覺悟、才化解。那多痛苦!報復,雙方都痛苦,所以這些現象,雖然在佛眼睛裡面看都是虛幻的,像夢境一樣,但是你如果正在作夢做惡夢,雖然是假的,但是你的感受是真的苦,真的有苦樂憂喜捨,在夢境當中就有這些感受。醒過來之後知道是空的,但是現在正在作夢還沒有醒過來還不知道,不知道你就有這個感受。
什麼時候能夠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捨掉?不再執著了,你的心恢復到清淨,清淨還不到平等,恢復到清淨六道就沒有了。六道是污染,四聖法界裡面沒有這個染污,但是它還不平等,為什麼不平等?它還有分別,有分別就不平等,它沒有執著了,執著都放下,所以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這四聖法界的佛菩薩還有分別。在四聖法界再把分別放下,再把妄想放下,平等覺就現前。放下分別他就平等,不再分別平等了,放下起心動念,覺了,覺悟了。《無量壽經》經題上跟我們講的,這是行門三個階段,清淨、平等、覺。修什麼?就修這個,這三樣東西都是自性裡頭本有的,我們現在迷失自性才產生障礙,叫業障,不知道事實真相。知道事實真相,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不是一家,一體,無二,生佛不二。生是眾生,佛是諸佛,生佛不二。佛很謙虛,把眾生放在上面,先說眾生再說佛,生佛不二。這都是性德的流露。
在《華嚴經》,你看善財一生圓滿菩提,他在文殊菩薩這裡得根本智,我們要知道,他得清淨心、得平等性,覺了。也就是《無量壽經》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他統統得到了,也就是他把妄想分別執著全部放下,清淨平等覺得到了。得到之後,落實在日常生活,落實在工作,為什麼?肉身還在這個世間,這個身體還沒有丟掉;換句話說,你還得要生活、還得要穿衣吃飯、還得要工作,所以他能把清淨平等覺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那是什麼?那就是五十三參。我們從早到晚,你看你接觸這個社會就是五十三參。他把這個社會的形形色色分為五十三類,你這一接觸,智慧它就起作用,那就叫後得智。後得智是什麼?後得智是根本智的起作用。根本智起作用叫做後得智,根本智是無知,清淨的,無污染。後得智就是六根接觸六塵這些境界,從清淨心起作用,那就叫做後得智。
由根本智起後得智,這個作用就很靈活了,它不是呆板的,不是死板的,是活活潑潑,面面圓融,中國人講八面玲瓏,得大自在,《華嚴》上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個境界現前了。到最後,最後歸到哪裡去?最後到極樂世界去了。你看他參學的時候,第一個先入為主,德雲比丘。德雲比丘修什麼?修般舟三昧,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就是說明善財童子修哪個法門?修念佛法門。頭一個老師,教他念佛!第五十三位善知識是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看看一個開頭、一個結束,開頭教他念佛,結束以十大願王帶大家去極樂世界,你就知道善財修什麼法門,這樣就清楚了。善財是老師的好學生,文殊菩薩發願求生淨土,普賢菩薩也是發願求生淨土,學生跟著老師一起修淨土,好學生!
所以淨土就是《無量壽經》。《華嚴》、《法華》到最後歸哪裡?歸《無量壽》,所以《無量壽經》就變成第一經,真正的第一經。《無量壽經》四十八品,我們繼續不斷去找,哪個第一?四十八品裡面,哪一品經文是最重要的一品?當然是第六品。第六品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述,是阿彌陀佛因地上發的四十八願。這四十八願,四十八條,哪一條最重要?古大德給我們說出來了,第十八願。第十八願是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極樂世界,這還得了!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應化到無量無邊諸佛國土裡面的十法界、六道,用什麼來教化眾生、接引眾生,幫助眾生一生成佛?都是用這個法門。換句話說,淨土三經,《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是一切諸佛菩薩在十法界、在六道度眾生一定要講的,這是他主要度眾生的方式,其他一切經教都是附帶的,這是最主要的,我們得要有這個認識。為什麼講其他的?他目前還不相信淨土,跟他講他還不能接受,他喜歡別的。喜歡什麼我就跟你講什麼,講到最後統統歸到淨土,這妙不可言!無論是宗門教下,你看禪宗這些大德,到晚年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的,在《往生傳》裡面很多;華嚴宗就不必說了,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天台宗智者大師,他自己修行是依《觀無量壽佛經》,又稱《十六觀經》,他也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我們從這些祖師大德他們的行持就認識這個法門、認識這部經典,所以它真的是一乘。
「了義」是什麼?在佛法裡面用一句話來解釋,「究竟顯了」,顯是明顯,究竟顯了這叫了義。譬如佛在大乘經裡面跟我們說,「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這就是究竟顯了的意思。迷的時候叫煩惱,覺悟的時候叫菩提;迷的時候有生死,覺悟的時候叫涅槃,只有迷悟,除了迷悟之外,確實一切法都不二。我們過去曾經學過天台十種不二法門,那就是究竟顯了。了義,最簡單的一個說法,我們學了之後,得真實受用就是了義,如果得不到真實受用,那就是不了義。我們會問,我們學這個法門,我們希望能了生死出三界,能證得無上菩提果位,這個法門行不行?行,那這個法門是了義,這個法門真的可以幫助我們、成就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雖然還沒有成佛,就等於成佛了,他真的等於成佛,這阿彌陀佛自己說的,四十八願裡面講的,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無量壽經》是這麼講的,《彌陀經》也是這麼講的,《觀經》也是這麼講的,這句話三經都有。
阿惟越致是什麼菩薩?阿惟越致是梵語,翻成中文意思叫不退轉。三種不退轉,第一個是位不退,第二個是行不退,第三個是念不退,這還得了!在一般講,三不退的菩薩什麼人證得?這是我們從廣義上說,明心見性才證得三不退,也就是說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像惠能大師那個境界他能證得三不退,在《華嚴經》上講圓教初住菩薩,超越十法界了,才能圓證三不退。證得三不退,十法界裡頭決定不可能,十法界裡面阿羅漢他證得位不退,其他的那個行不退、念不退還沒達到,只有一個位不退。可是法身菩薩才真正具足這三種不退,法身菩薩。嚴格來說,圓教七地以上才真的不退,這還得了嗎?往生,經上沒說,沒有講:同居土下下品例外,不包括在內,這經上沒有說這個話;沒有說這個話,意思就是說你只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下下品也是阿惟越致菩薩。這真正是難信之法,這誰能相信?這一般研究教理的法師,愈研究愈不相信,不敢相信,這怎麼可能!
經上也有個比喻,佛也善巧方便跟我們說法比喻,我們從比喻當中能夠明瞭一些信息。好比我們有個人投胎到這個世間來,一出生他就享受到像帝王的尊貴,有那麼大的福報,行嗎?我們一般人來說不行,我們哪有這種能力?他一出生就有。但是如果你往生投胎在國王的家庭做王子,一出生所有的享受就跟國王一樣,那不就得到了嗎?不是沒有,在我們這個世間太少了,你生到帝王之家,一出生就享受帝王一樣的福報。可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國王,凡是往生到那個世界,大家都是王子,大家的享受跟阿彌陀佛都ㄧ樣。你到那裡是享受誰的福?享受阿彌陀佛的福,享他的福,他修成的,他建立的,我們一去到那裡,我們不用修,現成的,享他的福。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都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願的加持,這是修其他法門得不到的,其他任何一個法門沒有這個說法,只有淨土三經是這個說法。
所以說我們得佛的加持,佛力加持。佛的智慧加持我們,讓我們的智慧跟佛一樣;佛的功德加持給我們,我們的功德跟佛一樣;佛的福報加持給我們,我們的福報跟佛一樣,統統是從他這裡來的,不是自己修的,是這麼一回事。什麼時候你自己有這個能力,不需要靠佛加持?你在極樂世界修行,自己修到證得七地以上菩薩,那個時候就不是佛加持的,那時候是自己的能力現前,七地以前全部是佛力加持。這是無比殊勝、無比的稀有,你說了解這個事實,你能不選擇這個法門嗎?不學這個法門的人,那不就是沒有智慧嗎?不學這個法門的人,我們現在看也不少,那些是什麼人?很自負的,他自己以為自己很了不起,不甘願去做阿彌陀佛的學生,他要靠自力,佛也不勉強。你要靠自己,你就慢慢的學,你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非常的辛苦,這是真的。如果你要是跟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跟定了,你就很幸運,你很快、很快速就成就了。這是一乘了義,這句話了不起!
好,今天我們這一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這一段。下面,我們下一集,再繼續來向大家報告。感謝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