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遠離憒鬧,少欲知足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十七集)  2022/5/4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67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一頁倒數第一行,就是十一頁最後一行,從當中看起。我先將這一段經文念一遍,我們對對地方:

  【起信論云:以知法性體無毀禁。是故隨順法性行尸波羅蜜。】

  我們從這裡看起。

  今天也是我們佛教四大菩薩之一的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的聖誕。文殊菩薩在《華嚴經》也佔很重要的地位,《華嚴經》佛像的表法,當中是毘盧遮那佛,就是法身佛,左右兩邊就是文殊、普賢,我們看到這組佛像,稱為華嚴三聖,就《華嚴經》。在我們台北市信義路四段三百四十一號二樓,我們流通處佛桌上供的就是華嚴三聖。家師淨老過去講了很長時間的《華嚴經》。文殊師利代表大智,大智慧,這個大智就是我們每一個人自性的般若智慧。《華嚴經》的表法,一個大智,一個大行,當中是毘盧遮那佛,毘盧遮那佛是本體,大智、大行,它的作用,體相用。所以無論世出世間法,做任何事情要能夠成就,必定要有智慧,沒有智慧,往往就事情都做錯了,所以智慧非常重要。我們修學淨土法門也不例外。《華嚴經》,也就是說大乘菩薩代表大智的就是文殊菩薩,在菩薩眾。我們讀《彌陀經》,《彌陀經》我們做三時繫念常常讀、常常誦,聲聞眾裡面代表智慧第一的就是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尊者代表智慧第一,在聲聞眾,就是出家眾,他代表智慧第一。後面我們念菩薩眾,那就是文殊菩薩代表為上首,上首就是第一個,在菩薩眾當中,在這一會他是第一個代表。所以一個聲聞眾,一個菩薩眾,都代表智慧。這個也就是告訴我們,修習淨土法門,淨土是最殊勝的,也不能離開智慧,也不能沒有智慧。所以在《莖草集》裡面講,黃念老依照夏蓮居老居士當年在世時候的開示,有兩句話,「般若為導,淨土為歸」,這兩句話,這兩句話講得實在是太好了。我們看這個經,舉出這些上首弟子的代表,這個的確淨土法門是般若為導,前導,導航,現在講導航。這個導,導一個正確的方向。沒有智慧,方向偏差錯誤也不知道。所以必須有般若智慧做為前導,導歸到西方淨土才圓滿。所以修任何法門都離不開般若智慧,所以大智文殊師利就是代表大智。這個大智就是我們每一個人自性的般若智慧,要啟發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學佛就學覺悟,學智慧。

  我們這節課,這一段引用《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論》是馬鳴菩薩造的論,這個論在中國佛教也流通很久了,很多人學習。最近這些年,這十幾年來,淨老和尚特別讚歎北京胡小林居士,他專攻《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論》聽說他講得很不錯,得到淨老和尚的肯定、讚許,所以到現在還是有人發心來學習。這裡講《起信論》,『以知法性體無毀禁』,《起信論》裡面講「以知」,就是說已經知道了。「法性」是什麼?就是自性,我們每一個人自己的自性。「無毀禁」,毀是毀犯,禁是禁戒,在法性體裡面沒有,就是我們自性本體裡面也沒有毀犯禁戒,這個沒有。法性它是圓滿的,法性就是自性。自性怎麼是圓滿?六祖大師在開悟的時候講得很好,「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它本來就清淨。本來就清淨,那哪有什麼毀犯禁戒?沒有,自性裡面沒有,它本來就清淨,是圓滿的。所以法性裡面沒有絲毫的污染、過失、缺陷,沒有。法性它本來就清淨,自性本體,「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成佛了是清淨無染,但在我們凡夫地迷惑顛倒,它還是清淨無染。所以說法性它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這是法性,這講到法性,我們的自性。

  知道法性它本體沒有污染,沒有污染也就沒有所謂的毀犯禁戒。但是菩薩『隨順法性行尸波羅蜜』,這個「尸波羅蜜」,尸是尸羅,翻譯中文的意思就是戒律,持戒的意思。但是菩薩隨順法性,這個戒,尸波羅,這個戒是隨順法性。怎麼叫隨順法性?就是幫助我們回歸自性的,幫助我們。我們自性本體本來就清淨,本來沒有污染,但是我們現在不知道,迷惑顛倒,起了無明,所以菩薩他也隨順來持戒。雖然自性沒有,但是隨順持戒,隨順持戒,恢復自性,回歸自性。所以雖然知道沒有,但是隨順法性行尸波羅,菩薩就是這麼修的。隨順什麼?我們自性的德能,屬於性德,隨順性德。所以持戒都是隨順我們的性德,我們本性就是這樣。下面就舉出具體的,請看經文:

  【所謂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

  因為自性裡面沒有殺盜淫妄,自性沒有這些。自性裡面沒有這些,但我們現在都是幹殺盜淫妄的事情,迷惑顛倒,迷惑造業,我們現在就是幹這個事情。不知道自性本來就沒有這些東西,迷惑、顛倒了,造作這些違反性德,不是隨順性德,違背性德,造殺盜淫妄是違背性德。所以現在要回歸自性,持戒也是一個權方便,一個手段,所以就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這個四條是所有一切戒的根本戒,所有的戒,戒條威儀再多,都是從這個根本所發展出來,也回歸到這四個根本戒。這在《楞嚴經》講四種清淨明誨,這講不殺、不盜、不淫、不妄,這《楞嚴經》講四種清淨明誨。持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就是為了:

  【遠離貪瞋欺詐諂曲邪見。】

  『貪瞋欺詐』是欺騙人,為什麼去欺騙人?有貪心,貪名貪利,貪人家的財物,貪這些五欲六塵,不擇手段,用欺詐的手段要貪得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現在整個世界,實在講哪一個人不是在幹這個欺詐的事情,有的欺詐得比較明顯,有的不是很明顯,各種不同形態的欺詐。過去說這個是騙人的這些金光黨,這些都是詐騙集團,這個是比較明顯的欺詐,比較明顯的,我們知道這個詐欺的集團。但是現在,在各個行業當中,雖然不是詐欺集團,但是也很難避免這種欺詐。你賣一個商品,如果你廣告不實,那就是欺詐,它的效果只有五分,你說十分,這個就是欺詐,這就是打妄語,騙人,現在這個比比皆是,士農工商各行各業都有。所以世界才會這麼亂,天災人禍才會這麼多,這不是沒有原因的。所以欺詐欺騙人。『諂曲』是委曲自己去巴結別人,「諂曲」,心就不直了,不是直心,這個心彎彎曲曲的,為了去討好別人、去迎合別人、去巴結別人,來委曲自己。目的是什麼?也是想要得到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邪見』是愚痴,就是沒有智慧,邪知邪見。

  自性裡頭沒有這些事情,自性裡面沒有,這個叫習性,所謂習性就是我們的煩惱習氣。我們的煩惱習氣不是真的,是虛妄的。如果煩惱習氣是真的,那怎麼斷?真的你斷不了。因為它是虛妄的,所以才說你能夠斷,你能夠遠離。如果真的,你怎麼遠離?它是虛妄的。這個是講習性,煩惱習性,我們一般講煩惱習氣,這個是虛妄的,這不是真的。無始劫來在六道裡面的眾生,這個東西要捨掉,捨掉這些虛妄的煩惱習氣。我們凡夫總是把這些虛妄的煩惱習氣認為是真的,真有,才會在這個當中去分別執著。這個外國人講,錯解了。所以《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都是假的,沒有一樣真的。我們把它當真了,在這個當中起分別執著,所以才有貪瞋痴慢這些煩惱,殺盜淫妄這些事情。這是冤枉在這個虛妄裡面,造作冤枉罪、受冤枉苦,我們現在就是幹這個事情。這些事情如果不用持戒,它會障礙我們修行證果,這些煩惱習氣是障礙我們修行證果的一個關卡,你要修行,它障礙。所以用持戒這個手段來降伏我們的煩惱習氣,排除修行證果的障礙,也就是回歸自性的障礙。所以雖然知道自性裡面沒有,但是你現在迷了,你沒有修,你要回歸自性就會有障礙。所以持戒它不是目的,是手段。持戒的目的是在得定,讓你的心定下來,心不要亂跑。得定還是手段,定也不是目的,開啟自性般若智慧,那才是真正的目的。因戒生定,因定開慧,這個三無漏學,十方三世諸佛,這個教學是總原則,都是以這個三學為原則。所以前面講,「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戒是幫助我們證得無上菩提的根本,這是前方便,要以戒。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句:

  【亦應遠離憒鬧。少欲知足。】

  『遠離憒鬧』,離開繁華熱鬧的地方。繁華熱鬧的地方,因為那個地方磁場不好,不清淨,我們自己的定功不夠,肯定受影響,被污染。這是對我們功夫還沒有成就的修行人,這個環境就很重要,「遠離憒鬧」,在經典上講阿蘭若。經上講阿蘭若,就是很清淨的地方,人跡不到的地方。阿蘭若的標準,就是以前的鄉下、鄉村,農家都有養牛,就是牛叫的聲音聽不到的地方。所以這個阿蘭若是在深山裡面,不只是鄉村,而且是在深山,這個深山距離鄉村還很遠,牛叫聽不到,這樣的環境就符合阿蘭若的標準。但是現在這個不容易,很麻煩,現在科技發達,交通方便,深山,再高的山都有馬路,車開上去,遊客就很多,人家車子一開就去玩,修行人住在那邊就會受到干擾。另外,現在電腦網路非常發達,手機,現代人幾乎每一個人都用到手機。如果你到深山,訊號還是收得到,帶著手機、帶著電腦,還是受干擾,不可能不受干擾。特別現在這個時代,要找這樣的環境就更困難,比古時候困難多了。

  我們功夫還沒有成就之前,憒鬧、熱鬧的地方,的確要遠離。但是現在這個時代,的確是相當困難,特別現在人事業各方面都很繁忙,很難不去接觸這些人事物。因此我們讀到《無量壽經.往生正因》這一品,有一段經文,往生正因後面一段經文,「若多事物,不能離家,不暇大修齋戒,一心清淨,有空閒時,端正身心」,「不當瞋怒、嫉妒,不得貪餮慳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當孝順,至誠忠信」,要這樣的存心,也就是要持戒,斷惡修善。這個就是很忙的人,特別指我們現代人,很忙,不但在家人忙,出家人比在家人還更忙。但是要忙裡偷閒,就是你安排個假期,一天、兩天的都好。《無量壽經》講,若一日到若十日;《彌陀經》講,若一日到若七日。這就是佛為在家居士制定的八關齋戒,這個就很適合現代人來修。在佛那個時代,佛為在家居士,在家居士很忙,沒有時間長時間修行,沒有辦法像出家人那樣天天在修行,事務很多。事務很多,怎麼辦?所以佛大慈大悲,就定一個八關齋戒。八關齋戒的時間是二十四小時,一天一夜。這個時間,你抽個假期來受持八關齋戒,這個大家都能做得到。像現在你上班,公司有很多的假期,利用放假來修齋戒,這一天當中就守八條戒、一個齋,齋是過中不食,過了中午就不吃了。

  八關齋戒在現前這個時代,是值得多多提倡,在台灣有很多寺院,大陸也有,有定期辦八關齋戒。過去在台灣水里蓮因寺,懺公的道場,他有個齋戒學會,辦八關齋戒,這個很理想。如果你假期多,你要多修幾天當然更好,如果你有一個星期的假期,非常好,那效果就更好了。但是八關齋戒它的時效只有二十四小時,你過了這個時間,比如說今天早上六點受八關齋戒,到明天早上六點,這個齋戒它就自動解除了。如果你第二天要繼續受、繼續持,要再重新受。你要天天持八關齋戒,要天天受;如果沒有天天受,它二十四小時到了,這個齋戒就自動解除了。這個很方便,非常方便。八關齋戒,不但在家人,弘一大師講,出家人也可以受持八關齋戒。弘一大師在他的《演講錄》裡面有講到這一條,出家人也可以受八關齋戒。那有人會有疑問,出家受了三壇大戒,第一壇就沙彌戒,沙彌戒也就具足八關齋戒,為什麼還要鼓勵出家人受八關齋戒,好像沒必要。但是弘一大師講,出家人雖然已經受了沙彌戒,但是你再受八關齋戒,叫增益戒。我們去受三壇大戒,就有很多出家眾曾經受過三壇大戒,他已經受過,再去受,叫增益,增加利益,叫增益戒。

  實在講,我們現在這個末法時期,我們出家人受了三壇大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實在講有名無實,做不到。不要說比丘戒、菩薩戒,沙彌戒我們都做不到,也得不到戒。弘一大師在《演講錄》講,你沙彌戒要得戒,要有兩個清淨比丘來給你傳授,你才會得戒;如果要得比丘戒,要五個清淨比丘來傳授,你才會得到比丘戒。現在你一個清淨比丘也找不到,所以這個就沒有辦法。但是八關齋戒是可以,八關齋戒,如果有法師、有出家眾,你可以在寺院道場去請法師來給你傳授。如果沒有法師的地方,自己也可以在佛前發願來受,在佛前發願,我某某人,從今天早上六點開始,到明天早上六點,要受持八條戒、一條齋,八關齋戒。所以現在出家人,實在講能受持八關齋戒就很不錯了。所以這個八關齋戒,我們是可以提倡提倡,在家、出家都可以受。這是佛大慈大悲,給在家人制定一天一夜的,也就是說在家人過一天出家人的生活,受持出家人一天的戒律。現在出家人比在家人忙,所以八關齋戒不但對在家人,對出家人也是一樣,所以弘一大師講得沒錯,出家人也是可以受八關齋戒。所以我們出家人,也不要說那個是在家人受的,我們出家人不需要。如果依照弘一大師這樣講,是有道理,出家人是必須要受。因為八關齋戒本身就是出家戒,是佛制定給在家人受出家的戒,時間只有一天一夜。這個很方便,這個很有彈性的,特別現前這個時代,非常適用,所以應當多多提倡。

  另外,遠離憒鬧,過去在廣東揭陽,有一個黃河福利會,謝總他發心的。他聽到我們老和尚的光盤很感動,他就看到「和諧拯救危機」這個光盤,是過去北京演紅樓夢的陳曉旭居士,她發心請以前在央視做播報員的陳大惠陳老師他來製作這個節目。這個陳大惠居士他做訪談,提出很多問題來問上淨下空老和尚,淨老和尚給他一個回答,針對現前這個世界上的一個情況來訪談,做一個問答。他看到這一片很受感動,以前是個浪子,無惡不作,看到這一片,回頭了,知道中華傳統文化原來這麼好。以前都是誤會了,不知道。因為時代、環境的一個影響,對自己老祖宗傳統文化一無所知。而且經過一個文化大革命,對傳統文化不但不認識、不了解,還具有一些排斥,這是必然的。但是他聽到這一片,豁然大悟,原來傳統文化是這麼好的東西,讓它淹沒了,實在太可惜了。現在整個世界的人都很需要,不但需要,很迫切需要這個東西,不然這個世界沒救了。他就想到,要找傳統文化的老師現在也不好找,有的剛剛在學,都還沒學會,他也沒有辦法來教,沒有辦法來講。已經學傳統文化的,有幾個老師講得比較好,比如說過去蔡禮旭老師、胡小林居士、李越老師等等的,有幾位前面學的學得比較好,請他們來教。但是這些老師也是忙得不可開交,各地都需要。而且我們老和尚還有一些事情給他們做,實在講他們也沒時間,需要的地方太多了,老師太少了。有的人他學得還不對路,那也不能請他來,請他來,給人家誤導,那個更麻煩了。所以謝總頭腦也很好,他就想到,到哪裡請老師?沒得請,縱然你請到了,你請個老師來講個三天,下一次不曉得什麼時候才能再來,這個也沒什麼效果。所以他就想到現在科技發達,你看過去這些老師講的,講得比較好的,他去聽、去過濾比較好的,我們都有做出來流通。選擇比較好的,他就一個靈感,把這些光碟就排成課程,找一些義工來帶,請一般社會大眾來聽。他這個聽,他還是有一個,「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就是免費的。一般你在社會上,你要上個什麼課都要交錢的,它免費的。而且吃住都免費,不但上課免費,吃住都免費,所以吸引很多人。

  所以他在揭陽那個地方,黃河福利會,他自己有一片很大的土地,他有種菜,種有機蔬菜,還有做些放生的一個場所。他的地非常大,他就騰出一塊地,建了一些房子,供養來聽課的這些社會大眾,供養他們吃住,都是吃素,都有人煮,吃住免費。上課的時間,七天。但是有一個條件,不能回家,你的手機要交到櫃台,你這個七天不能看手機。剛開始,很多人他第一次接觸,很不習慣,當然反彈的聲音很多,也很多質疑。你辦這個,不要錢的,你是什麼目的,你到底有什麼企圖!當然不了解,會有這些疑問出現。大家都要收錢,你怎麼不用收錢?我們俗話講,虧本生意沒人做,你怎麼做這種虧本生意?你到底是有什麼目的、有什麼企圖?當然這些疑問都有。剛剛收手機,很不習慣,有一些人甚至會鬧。但是謝總他也很有辦法,把這些人安撫下來。他的口才也很好,也很有智慧,把他安撫下來。安撫下來,第一天、第二天大家還是很煩躁,很不習慣,從來沒有這樣的,現在這樣,所以很不習慣。但是謝總就勸他們,「既來之則安之」,你聽聽看!第一天、第二天聽了,心浮氣躁,還沒有定下來。到第三天,那這個心就慢慢沉澱下來,因為沒有看手機,也不能回家,住在那邊等於跟外面隔離、隔絕了,每一天就是按照他排的功課,傳統文化老師講的這些課程,從早上,上午、下午,然後到晚上。晚上,他還把我們過去二OO六年,我在北京請世邦陳曉旭居士他們協助,拍《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的連續劇,有八集,那個時候拍了八集。他晚上有一堂課排這個,看連續劇,這也是一個調劑,勸人斷惡修善的一個調劑,也非常好。所以到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進入狀況了,聽出味道了,因為不受其他干擾,他真正吸收進去了。到了第七天圓滿了,大家欲罷不能,這個太好了,想要繼續,時間到了,所以有很多人他還想要繼續聽課。這個當中也改變有很多人,一個星期的時間,把原來一個在社會上都是幹壞事的人,開電動玩具店的人,一百八十度大轉變的,也大有人在。其中有一個,我聽謝總講,聽了一個星期之後,他說他的電動玩具店他要關掉了。關掉,不是虧本了嗎?他說這個寧願虧本,不能害人家子弟,那造罪業。你看這個效果多殊勝!他那個名稱叫道德講堂。

  謝總這個構想我以前也想過,請法師、請老師,現在哪有那麼多老師?縱然你請來,講個一次、兩次的,於事無補。所以現在得力於現代科學這些工具,真的這個光碟,現在還有網路就更方便,只要能上網,你都可以點得到。所以現在道德講堂這種形態,現在台南極樂寺,我們淨老和尚也請康國泰居士他來護持道德講堂,他也辦了很多年了,也有一定的成果。所以道德講堂,光碟都有,現在關鍵性還是要有一個能夠帶領的人。領眾的人,這是關鍵人物,不然道德講堂給大家,大家不會自己去聽,所以必須有人帶領,來領導他們來學習、來聽課,要安排這個課程,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情緒不穩的時候還要去輔導。所以道德講堂,過去雲南大理雞足山向小莉居士,向館長她在雞足山也辦一個道德講堂,她是辦《無量壽經》,聽淨老和尚講《無量壽經》的,兩個月。有很多人去報名,也辦得非常成功。兩個月,那效果當然就更殊勝了,大概可以聽一部《大經科註》,每一天聽八個小時,大概兩個月下來可以聽一部。她那個道場在山上,也遠離市區,也很安靜。如果都收手機,那的確非常安靜。所以將來我們雙溪如果寺院蓋好了,我也計畫辦道德講堂。這個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可以提倡道德講堂這種模式。這個道德講堂,我們從一天開始辦,一天時間比較短,就等於八關齋戒一樣。如果有三天的,效果當然就更好。如果有一個星期的,就像打佛七一樣,一個星期的。一個星期下來不要看手機,整個放下萬緣,『少欲知足』,對我們修行境界的提升就大大的幫助。我們現在要遠離憒鬧,「少欲知足」,現代可以採用這樣的一個模式。這個時間可以設計,很忙的,一天大概大家都抽得出來;如果有長假,三天;有七天的;如果再更長的,三個七,二十一天的;再長,四十九天的;再長就三個月,九十天的。九十天,大概可以聽一部大經了,等於是閉關三個月。我們沒有辦法長年這樣遠離憒鬧,一個階段性的遠離憒鬧,這個是可以做得到的。所以潮州揭陽謝總這個做法,帶動我們這個時代要怎麼修遠離憒鬧,這個很值得參考。還沒有辦,可以建議大家從一天的開始,由少而多。或者是你每一個月固定一天,或者每一個星期一天,像星期假日,現在都週休二日,都有兩天的假期,你一個星期抽一天來修,這個對一般上班的人,不是特別忙的人,應該這個時間都安排得出來。所以我們可以從這個地方,大家來發心,希望這個道德講堂愈多地方辦愈好。關鍵要帶人,像揭陽這個主要帶的人是謝總,他帶得有聲有色,後來要去參加道德講堂的人,排隊都插不進去,每一次都一萬多人報名的,那個是盛況空前。

  少欲知足,遠離憒鬧還要少欲知足。遠離憒鬧,就是放下萬緣,這些統統放下,放下身心世界。少欲知足,就是只要生活能過得去就可以了,有一個地方可以遮蔽風雨,我們現在一般的條件,就是衣食住行的條件足夠就可以了,不要太過頭,我們夠用,這樣就好。不要太浪費,也不要太奢侈,欲望減少,所謂知足就常樂,一個人能知足他就快樂。如果一天到晚去追求物質的享受,跟人家比賽,苦頭就有得吃了,永遠不會滿足的,苦不堪言。所以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開示,「諸苦盡從貪欲起」,所有的苦都是從貪欲起來的。所以我們要少欲,減少。不要多欲,多欲就苦了。多欲就是累贅,負擔就重了,《八大人覺經》講「多欲為苦」,多欲是苦,不是快樂。少欲知足才是真正的快樂,身心自在,沒有負擔,沒有壓力。所以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事無求,這樣才能夠一心向道,心才會在道上面。如果不能遠離憒鬧、少欲知足,一天到晚在外面攀緣,欲望一直增加,這個心就不在道了,修道就障礙了,這個非常重要。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一段,下面這段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