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務實學戒,真正持戒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十一集)  2022/7/2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71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二頁倒數第一行,我們從當中看起,「夫三歸五戒者」,從這句看起。

  我們上一堂課學習到這個問答,前面提問,問一個問題就是,「出家五眾,超然出俗,可具威儀」,講到戒律威儀。出家五眾,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尼,這樣稱為出家五眾。出家眾,也就是說他住在叢林道場,離開世俗這些家庭、營利事業,這個就是超然出俗,就是出離世俗的這些事務、雜務,專心來修學。出家五眾學習持戒,具足威儀,當然在環境上來講,他們比較容易。這個主要的問題是問在家眾,在家眾怎麼辦?在家眾有家庭、有事業,離不開世俗這些事務,沒有辦法像出家眾那樣的持這個清淨的戒律威儀,問了這麼一個問題。

  這個回答,「出家之輩自有嚴科」。出家之輩,就是出家人、出家眾,他的戒律跟在家眾也不一樣。出家有出家的戒律,出家眾的戒律比較多、比較嚴格,嚴科就是嚴格。所以佛制定出家五眾持的戒律,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尼,這個戒律也相當嚴格,實在講,也不容易持,不容易。你看比丘戒就有二百五十條,根本戒,包括這些細小的戒,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就更多了,三百四十八條,三百多條。現在要持這個比丘戒、比丘尼戒,說實在話,現前在這個世界上,能真正持比丘戒的恐怕也是鳳毛麟角,很難!可以說絕大多數沒有辦法去持這個戒。

  在蕅益祖師他的著作裡面,因為蕅益祖師也是律宗的祖師,他是淨宗祖師,實際上他也是律宗祖師,對戒律很有研究、很有修持。他講,中國自南宋以後就沒有真正的清淨比丘,就沒有真正能持清淨比丘戒的人了。這個比丘種在中國已經斷了。你要學習比丘戒,佛制定,你要跟五個清淨比丘,真正持清淨比丘戒,真正做到比丘戒的五個比丘,要跟他學習,由他來傳授,你學會了,得到五位清淨比丘來傳授,你才能夠得這個戒。宋朝以後,中國就沒有清淨比丘了,一個也沒有了,那何況五個!所以現在我們在中國佛教,受三壇大戒,這個是有名無實,名義上受了比丘戒,但是實際上得不到這個戒,因為沒有五個清淨比丘來傳授,你怎麼會得戒?

  弘一大師,清朝末年、民國初年,在中國佛教界公認的律宗的祖師,對戒律有很深入的研究。所以有一次他到泉州承天禪寺,那個時候承天寺傳三壇大戒,請弘一大師去講戒。弘一大師在講戒之前就跟大家說明,說大家來受戒,實際上你得不到戒,受完戒,不要自以為受了菩薩戒、受了比丘戒,我是比丘了,他說絕對不可以這樣講,這樣講是冒牌的、冒充的。他就比喻,如果這個世間法,你冒充一個總司令,你不是總司令,你說你是總司令,這就犯法的,你就被抓起來判刑,甚至被槍斃,所以他說這個不可以隨便講。弘一大師因為他是律宗的祖師,所以他講出來的話當然有影響力,有分量。但是後面他又補充說明,他說大家也不要聽到我講這個話就很失望,我們辛辛苦苦來這裡求受三壇大戒,得不到這個戒,有什麼意義!所以弘一大師再給大家鼓勵,他還是鼓勵大家來受。雖然得不到戒,但是受了這個比丘戒,佛規定你受了比丘戒你才能看比丘戒本。不像其他的戒,不像其他沙彌戒、菩薩戒、五戒這些,你沒受戒也可以看。唯獨比丘戒,佛制定,不但不允許在家人看,在家人當然不能看,那是出家的戒;就是出家的沙彌,你只有受沙彌戒,沒有受比丘戒,你也不可以看比丘戒本,看了,你就犯了佛的規定。

  所以比丘戒,佛為什麼不允許沒有受比丘戒的人看?因為比丘戒很細,比丘尼戒就更細了,實在講,要持到清淨很不容易,動不動你就犯戒了,為什麼不允許沒有受比丘戒的人看比丘戒本?因為你看了之後,你拿這個標準,你就會去指指點點,這個出家人犯戒、那個出家人犯戒,一天到晚看到出家人犯戒,那就造罪業了。所以佛大慈大悲,不允許,不但在家眾,出家眾只有受沙彌戒、沒有受比丘戒的,也不准看比丘戒本。弘一大師鼓勵大家來受,因為受了你才可以看。但是你受了之後,你不要以為你就是比丘了。現在我也碰到很多出家眾,大概他沒有看過《弘一大師講演錄》,如果他看過,應該他就不會自以為是比丘,不敢稱自己是比丘了。現在去受了比丘戒,不是真正的比丘,實在講是名字比丘,有名無實,因為我們沒有得到比丘戒,沒有得到這個戒體,這叫名字,有名無實,實質上沒有,只是一個名義而已。所以弘一大師鼓勵大家還是受,受了之後不要自稱比丘,受了之後你可以看比丘戒本,然後學習這個戒,學一條去做一條,這樣就好。這個也是祖師大慈大悲給我們說真話,也怕我們失望,也給我們鼓勵,也給我們開示,你受了之後不要自認為比丘,要很謙虛來學習比丘戒,你學會一條你就去做一條,盡量學,盡量去持。這個真的是祖師大德跟一般人就不一樣了。

  所以「出家之輩自有嚴科」,出家戒,這個五眾,你看比丘、比丘尼戒很嚴格,動不動就犯戒了,這是講出家眾這個戒。「在家之儔通持五戒」,在家眾,佛有制定在家眾持的五戒,三皈五戒。我們看這一段經文:

  【夫三歸五戒者。蓋是出苦海之津梁。趣涅槃之根本。作毘尼之漸次。為七眾之崇基。萬善藉此而生。寔佛法之平地。】

  這一段經文,第一句,『夫三歸五戒者』,「夫」這個字它是開口的一個語助詞,用我們現在白話來講,什麼是三皈五戒?它的作用,它的功德是什麼?下面給我們講,『蓋是出苦海之津梁』。這個「津梁」,就好像橋梁,渡河的工具。這個津,你看三點水,你要過河,你不是坐渡船就要有橋梁,你才能過得了,才能從此岸到達彼岸,從這一岸到達那一岸。這形容我們在娑婆世界,六道輪迴裡面,這個是生死的此岸;彼岸,就是涅槃,了生死的彼岸,解脫六道生死輪迴的彼岸。涅槃彼岸,我們生死是此岸。所以三皈五戒,我們也不要看輕了,以為佛給在家人定的這個戒,好像我們出家人就不重視了,這個不對。

  我們看蕅益祖師,蕅益祖師他不但是淨宗的祖師,也是律宗的祖師,對戒律修持很有深入的研究。我們剛才講了,他講中國自南宋以後就沒有清淨比丘了,得不到比丘戒。蕅益祖師他出世的那個時代是明末清初,他是在明朝末年四位大師之一,明末四大師把中國佛教振興起來。蕅益祖師他的《彌陀要解》,是得到我們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無與倫比的肯定,他說就是阿彌陀佛、十方諸佛親自來註解《彌陀經》,也不能超過其上,讚歎到無以復加。印光大師,相傳是大勢至菩薩化身來的,大勢至菩薩化身對蕅益祖師這麼讚歎。那我們想想,蕅益祖師他是沒有曝露身分,不是阿彌陀佛,那起碼也是觀音勢至之流,所以才能得到大勢至菩薩這麼的肯定跟讚歎,這個也是很不容易的。蕅益祖師他要振興戒律,所以他現出家相,他也要發願求清淨比丘戒,但在中國找不到清淨比丘,不要說五個,一個都找不到,那怎麼辦?他就根據《占察善惡業報經》。《占察善惡業報經》,佛有允許透過占察懺,《占察善惡業報經》是地藏三經之一,在《占察經》裡面講,在末法時期,你要求清淨戒律,求菩薩戒、比丘戒、沙彌戒、五戒、八關齋戒,可以透過占察懺修懺悔法,修到這個輪相三業清淨,那就可以在佛前受比丘戒了,你可以得到這個戒體。所以蕅益祖師他也根據《占察善惡業報經》修懺悔法,修到占察輪相三業清淨,依照這部經如理如法的修學,他得到比丘戒。後來他找了幾個比丘,也是透過《占察善惡業報經》這個懺悔法,懺悔到占卜得到三業清淨的輪相,受這個比丘戒。受了就去持這個戒,得戒了。

  但是過了一段時間,有很多因緣,沒有辦法如理如法的來繼續持這個比丘戒。比丘戒是屬於小乘戒,小乘戒律可以退戒,你沒有辦法去持這個戒,可以在佛前跟佛稟報,現前因緣不允許,做不到,要退戒。所以蕅益祖師他退戒,他也是要在佛前拈鬮,他要退到哪個層次?比丘戒現在要繼續受持有困難、有障礙,要退,要退到什麼戒?因為在中國佛教受戒都是三壇大戒,菩薩戒、比丘戒、沙彌戒,這三壇,出家眾。菩薩戒它是通在家出家,這個菩薩戒,一般出家眾都是受《梵網經》十重四十八輕戒,《梵網經》這個十重四十八條輕戒,在家眾也可以受。另外,一般在家眾受菩薩戒,根據《瓔珞經》的六重二十八條輕戒,六條重戒、二十八條輕戒。過去在家眾受菩薩戒,一般都是根據《瓔珞經》六重二十八輕;現在也有在家眾,跟出家眾一樣,根據《梵網經》受十重四十八條輕戒。所以這個菩薩戒,它就不是限定出家眾受,在家居士也可以受菩薩戒,所以這個菩薩戒通在家出家,男女老少。菩薩戒就沒有退戒的,它是大乘戒。

  蕅益祖師要退戒,小乘戒要退到什麼層次?他就用拈鬮,在佛前至心念佛、拜佛,然後像我們現在抽籤一樣,拈鬮。他做了幾個鬮,他拈鬮拈到「菩薩戒沙彌」。也就是說,菩薩戒是不能退戒的,大乘菩薩你發了心就要成佛,這個不能退,但是小乘比丘戒可以退戒,沙彌戒、五戒都可以退戒的。所以蕅益祖師拈到這個鬮。我們看到他很多著作,他落款會寫「菩薩戒沙彌智旭」題,或者什麼。菩薩戒沙彌,他退到沙彌戒。沙彌戒,我們看《沙彌律儀要略增註》,沙彌戒是有十條根本戒、二十四門威儀。他從比丘戒退到沙彌戒,因為他占察占到清淨輪相,這是得到沙彌戒。我們也不要小看沙彌戒,實在講,弘一大師在《講演錄》裡面他也講到,你要真正得這個沙彌戒,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也要有兩位清淨比丘傳授,你才能得這個戒。你沒有兩位清淨比丘傳授給你,你也得不到沙彌戒,一個都找不到,那沙彌戒也得不到。所以蕅益祖師他得沙彌戒,他還是透過占察懺的方式得這個戒的,比丘戒沒有辦法繼續受持,退到菩薩戒沙彌。他的學生成時法師,蕅益祖師著作等身,著作很多,是他的學生成時法師幫他整理、幫他流通的。成時法師看到老師他從比丘戒退到沙彌戒,菩薩戒沙彌,他自己不敢稱沙彌,他自稱「出家優婆塞」。出家優婆塞就是說,他是現出家相,實際上他只能受持三皈五戒,就是這裡講「夫三歸五戒者」。優婆塞翻成中文的意思是「近事男」,清淨奉事佛法的男眾;加個出家,就是他是現出家相的,但是他只能受持三皈五戒,所以出家優婆塞。

  五戒,也通在家出家。出家眾,在《弘一大師講演錄》裡面也有講到,他說出家眾圓頂(就是剃度)的時候,不是馬上受沙彌戒,而是先受三皈五戒。圓頂剃度是先受三皈五戒,先受五戒。出家眾的五戒跟在家眾的五戒,差別只有不邪淫跟不淫欲這一條。出家眾的五戒,他是不淫欲,因為出家人他不結婚,所以連夫婦的正淫也斷了,也沒有了。在家居士受五戒,他可以有家室,可以結婚生子,佛只戒不邪淫;就是說你正當的夫妻之外,不能有邪淫,現在的話來講,不能有外遇,你不可以。你受了五戒,如果你有外遇,那就犯了邪淫。現在的法律它定的就是一夫一妻,定這個。在中國古代,男眾他除了正式的妻子,還可以納妾,我們一般講,過去有錢人、當官的,三妻四妾。納妾,在中國古禮它也是合法的。這個蕅益祖師在註解也有講,如果你要納妾,也要根據這個禮,因為納妾也有納妾的禮,根據這個禮,這樣才不犯邪淫戒,不破邪淫戒。如果你不依照這個禮去納妾,去外面沾花惹草,這個都犯了邪淫的戒。現在民主時代更嚴格,這個在世間的法律它也不允許你有婚外情,如果你有犯了,可能就是犯法了。在佛的五戒來講,就是犯了邪淫戒,邪淫。所以五戒,在家跟出家差別就這一條,其他四條都一樣。

  戒律,我們也需要多講一點,因為講一點,大家比較知道怎麼持這個戒。有很多人不敢來接觸佛教,為什麼?他聽到佛教戒律那麼嚴格,我做不到,他不敢來接觸,不敢來學佛。實際上,這都是對於佛制定戒,它的開遮持犯不了解、不認識,聽到戒就害怕了。所以過去台中蓮社雪廬老人在世的時候,李炳南老居士,大家稱李老師,他在那邊辦蓮社、辦慈光圖書館,講儒學、講佛經,講經教學。他有三不勸,第一個,不勸人去吃素。因為世俗人一般都沒有吃素,你勸他吃素,他覺得有困難,他做不到。第二個,不勸人受戒。聽到戒就害怕了,我現在做不到,不敢來了。第三個,不勸人出家。出家更不得了了。所以李老師在台中教學,他有三不勸。但是勸人,你來聽經,你來學佛。那個三條,他不主動去勸。這樣大家就比較敢來接觸了,你現在不要叫我吃素、不要叫我受戒、不要叫我出家,來認識佛教、了解佛法,來聽聽經,看看、聽聽佛在經上講的這些道理,這個一般人都可以接受,所以他接引很多人來學佛。你來聽經,深入佛法,明理之後,你要吃素、你要持戒、你要出家,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你知道這個好處了,那你自己就會自動去吃素、來受戒,甚至出家了,那是自己的事情,他絲毫不勉強。但是勸人來學佛,了解佛法,認識佛教,知道佛法的功德利益,這個是正確的。所以我們對於一般對佛教還不了解的人,我們也要依照這個三不勸,勸他看看佛的經書,像我們老和尚的《認識佛教》,這些可以介紹他看看,佛教的歷史,歷代的帝王為什麼這麼重視佛教?佛教的本質是教育,它不是宗教。所以這個三不勸。

  三皈五戒,這個五戒就是在家出家,我們講的這個,基本上第三條戒不一樣。我們也不要認為五戒很簡單,不容易!很多人去受了菩薩戒、受了八關齋戒、受了五戒,實在講,三皈五戒我們都搞不懂,最基本的戒你做不到,那你怎麼可能提升到高層次的戒?你提升到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怎麼可能做得到?實在講,這個三皈五戒是所有一切戒的一個根本、基礎,也可以說所有的戒都從三皈五戒十善這個基礎發展出去的,這個是根本。根本就學不會,那你怎麼可能去提升?那個高層次的戒是從這個三皈五戒提升上去的。好像我們蓋樓房,你一樓地基都沒有,你怎麼可能蓋二樓、三樓、四樓,蓋高樓大廈?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們不能看輕三皈五戒,也不要以為自己受了三皈五戒,你就得這個戒了,不是。受了要去學,學會了,你才知道怎麼去持這個戒,不是受了就是得戒、就是持戒,不是。現在很多人,實在講,受戒是有名無實。

  所以這個五戒,我在二OO九年到二O一O年,這個一年多的時間,在山東海島金山寺,那個時候齊素萍老居士請我去做百七繫念,那是我們從廬江實際禪寺,我做了四個多月,齊老居士來請我到山東去做。他們山東海島金山寺蓋得很大、很莊嚴,出家、在家眾都很多。他們也想學習三時繫念,之前有到東天目山去做,那個做的時間都很短,一、二天,做一場、兩場。他們想,他們那邊也要做百七繫念護國息災法會,時間就長了,這些出家眾要學習法器唱念就比較有足夠的時間,所以就請我過去。在廬江實際禪寺,常住的法師,我還沒有做百七,我們淨老和尚就請悟道去那邊教那些常住的法師、居士,學三時繫念的法器唱念,前面有個基礎了。在那裡滿公老和尚,也接受我們淨老和尚建議,做百七繫念法會,所以在那裡也做了四個多月。四個多月,這些常住法師,加上前面的基礎,他們也都會做三時繫念,也能主法、敲法器唱念。所以廬江百七繫念,我做了四個多月,就交給廬江實際禪寺的常住法師他們繼續做,所以這個是沒有間斷。我到山東海島金山寺,一方面他們也發願做百七,一方面也是利用這個機會跟大家交流學習唱念、法器,那裡也住了一年多,時間比較長一點。就利用這個時間,完整的講了一部《沙彌律儀要略增註》,講得比較細,另外就是《五戒相經箋要集註》。《箋要》,有蕅益祖師很簡單的註解,後來弘一大師再補充,台灣台中南普陀寺廣化老法師他再增加集註,那就很完整。我就根據這個《箋要集註》,跟當時學三時繫念的在家出家的同學一起學習,我也講了一遍,講得比較詳細。我們學習了一遍之後,我發現佛制定這個戒,合情、合理、合法。你看受了這個戒,你做不到,你可以退戒;你什麼時候可以做到,你再來受這個戒。原來我們對這個戒,看到就敬而遠之,我們透過這次的學習,我們發現了,佛制定這個戒很人性化的,一點都不勉強。所以這個五戒,我們不要小看。

  我們學習了《五戒相經箋要集註》之後,才知道原來這五條戒,每一條戒的開遮持犯,還有大乘教的開遮持犯跟小乘教的開遮持犯,大乘也是五戒,小乘也是五戒,這個解釋上也有不同。所以這個戒沒有講解,沒有學習,實在講只是去戒場受一受,舉行這個受戒的儀式,在生活當中怎麼去持這個戒都不知道,到底是有沒有在持戒?還是犯戒?也不知道。應當在什麼樣的情況之下你要開戒?開戒就不叫犯戒。我們一般常說「開殺戒」,舉出一條戒,因為五戒第一條就不殺生。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它都有開緣,也都很活潑,不是我們想像中那麼呆板,大家聽到就害怕。所以弘一大師很慈悲,勸大家去受、去學習。這個五戒也是一樣,我們先去受,受一條學一條,學一條做一條。所以要受三皈五戒的,我講的《五戒相經箋要集註》,現在在我們華嚴淨宗弘化網,你可以點播,點悟道法師講的這個「五戒相經箋要」。另外,現在有做播經機,過去是DVD,現在也有播經機了,現在這個很方便,我是建議要受五戒的同修,最好把這個聽一遍。一遍,實在講是不夠,最好是聽三遍。當然你能聽個五遍、十遍是更好,愈深入,你持這個戒就愈容易,愈得心應手,持得會愈歡喜。所以過去新加坡有人要求受五戒,當時我也提出這個條件,我說你先聽一遍,我沒有要求他聽三遍,聽一遍。那個一遍六十幾集,好像也六、七十個小時。真有人聽了一遍來求受戒,我才給他受戒,我說你起碼對三皈五戒要有個正確的概念、正確的認識,這樣受戒比較有意義。如果你受了戒不去學這個戒,也不知道怎麼持戒,這個是有名無實,得不到戒律實質的功德利益。所以我們鼓勵大家來受戒、學戒、持戒。

  五戒,我們不要以為五戒很容易,那也不是我們想像中那麼容易。你看蕅益祖師他拈鬮,拈到菩薩戒沙彌,他的學生成時法師,他老師才沙彌,他不敢稱沙彌,他稱出家優婆塞,只能持五戒的出家眾,持三皈五戒。到了弘一大師,民國初年弘一大師,律宗的祖師,他自稱什麼?他都不敢自稱為出家優婆塞,他自稱什麼?「出家多分優婆塞」。什麼叫出家多分優婆塞?五戒,你五條戒全部都受,叫滿分戒。因為五戒它是可以一次受,也可以分開受的,這個就很通融,你也可以一次受,如果你覺得我現在只能做到哪一條,我先受哪一條,可以。我現在只能受一條、兩條,那我就先受這一條、兩條。比如說你現在只能受不殺生,只能做到這一條,那你就先受這一條,後面四條還做不到,先不受,以後能做到再來受,可以。所以你能夠受一條、兩條,叫少分戒,在五戒只能做到一條、兩條,受一條、兩條叫少分戒。如果你能做到三條、四條,叫多分戒。因為五戒這個比例,五條,一條、兩條是少,比較少,還不到一半;三條,也就過半了,三條、四條就是多分戒,它是多分戒;五條全部都受,叫滿分戒,就五條全受,圓滿。弘一大師說,他自稱出家多分優婆塞,也就是說,他只是五戒,他沒有把握五條都能全部受持。這個五條戒,他哪一條他沒把握?他講不偷盜這一條戒,其他四條他有把握,不殺生、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個四條他有把握,但是不偷盜這一條,弘一祖師說他沒把握。因為他對戒律很有研究,五戒,不偷盜這個戒相很細,往往大的,我們不會偷盜,但是那個小的,往往犯了盜戒我們自己不知道,以為自己沒有,我沒有犯偷盜戒。而且這個戒相很細,往往自己不知不覺犯了這個戒,不知道。

  我們現在舉出一個例子,偷盜叫「不與取」,你去偷人家的、搶人家的,就這個東西,無論是動產、不動產,有主人的,有主的,你沒有經過主人同意,你就把它取過來,使用了,佔為己有,這個就犯了偷盜戒,這個叫不與取,沒有允許給你,你就拿走了,這個叫犯了偷盜戒。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舉出台中蓮社雪廬老人(李老師),當時他在孔德成先生的奉祀官府上班,當主任祕書,從大陸到台灣,當了五十年公務員。孔德成先生在民國是奉祀官,在清朝叫衍聖公。在民國以前是總統府的特任官,現在被取消了,以前他是算總統府的特任官,所以他在一個公家的機構。李老師在孔德成先生奉祀官府這裡任職五十年,奉祀官這個單位也有印一些公家用的信封、信紙,李老師每一次他要拿一張奉祀官府的信紙、信封,來做為私人寫信用的,都要向孔德成先生報告一聲。奉祀官府的信封、信紙,是提供公家公事寫信用的,你現在要拿來做為私人寫信用,這個就不是公家的,這個就必須要給主管報告,主管同意,你才可以拿去私人寫信;不同意,你就拿去寫,這個在五戒講就犯了偷盜戒。他每一次拿公家的信封、信紙要寫信,就給孔德成先生報告一次。孔先生有時候講,大家不都是拿去私人寫信嗎?何必每一次都跟我講?李老師就講,我跟你講,你同意,我就沒有犯盜戒。

  從這個例子,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個很細,你看這個信封、信紙,大家也不去注意,拿來就私人寫信,以為自己沒有犯盜戒,其實已經犯了盜戒,你受了五戒就犯了盜戒,這個不能不知道。我們舉出一個例子,你可以以此類推。所以弘一大師講,五戒這一條他沒把握,其他四條他有把握,所以他不敢稱出家優婆塞,他只有稱出家多分優婆塞。那我們呢?實在講,我自己很慚愧,我也不敢稱出家優婆塞,也不敢稱出家多分優婆塞,這個五戒戒相我們沒有學得很清楚,你不知不覺犯了這個戒。我自己給自己一個定位,「出家三寶弟子」,皈依三寶,還在學這個五戒,我不敢說我能持這個五戒,在學,還在學習。我們要務實來學戒,學會了,才能真正去持這個戒。這個才是比較有實質的功德利益。

  戒很重要,我們也必須多花一點時間,多來做一個講解說明,主要也是鼓勵大家對學戒、持戒,生起這個興趣。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這堂課就先講到這裡。這一段還沒講完,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講。這一段也是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多花一點時間來探討這個戒,也是有需要的,幫助我們學戒、持戒。好,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