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主伴互現,重重無盡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一七集)  2023/4/6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117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二十二頁,倒數第二行,從最下面兩個字「經云」這裡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對一對地方:

  【經云。或以多身作一身。或以一身作多身。或以一身入多身。或以多身入一身。非一身沒多身生。非多身沒一身生。皆由深定力故得有如是。或以異境入定同境起。或以同境入定異境起。或以一身入定多身起。或以多身入定一身起。故曰多身入一鏡像觀也。】

  經文上這些話總結起來說,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這裡講的是『一身』,一身就是一個身體,我們講現前這個身體也行,就講我們現在自己這個身體也可以。其實「一身」講得很微細,就像前面講的一一毛孔,就我們現在自己這個身體,我們身體上有多少個毛孔?這個毛孔、毛端,就是講我們這個正報的身體最微細的地方。依報的環境講到一一微塵,微塵就是物質最小的單位,講到微塵,你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少微塵?我們這個身體裡面有多少細胞?現在大家都有一些醫學觀念,知道我們這個身體是很多細胞組成的一個身體。我們這個身體裡面有多少細胞?每一個細胞、每一粒微塵,都包含遍法界虛空界裡面的能量,還包含著圓滿的信息。

  信息在唯識裡面講阿賴耶識,能量是波動,有了波動就產生物質現象,這個物質現象是由波動產生的。所以一一毛孔、一一微塵裡面含的是圓滿的,不是部分,全體。就像全息相片一樣,一張全息相片你把它撕碎了,撕成一百張,一個碎片再用激光照射,打在螢光幕上,它還是顯現出這張照片的全體,不是局部,是全體。透過現前這個科技的發明,我們從這個地方也可以體會到《華嚴經》上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個粗淺的概念。所以講到最細,講到我們的身體每一個毛孔,很細了,幾乎我們的肉眼都看不到,微塵,你沒有用放大鏡你也看不到,那麼小,最小的物質,它包含的是整個宇宙的全體,什麼都有。我們的身體,每一個細胞都含攝宇宙全體;外面的微塵,每一粒微塵都有宇宙全體,這是《華嚴經》給我們講這個事實真相。所以我們起心動念影響它們,因為是全體,是一體;它們的反應也影響我們,這個就是互作,互相起了作用。此地講的十身互作,十代表圓滿究竟。所以佛在《華嚴經》上說,這個境界是不思議境界,不思議也就是說我們不能用凡夫這個想像去思惟,我們思想達不到、想不到,怎麼想也想不到;議就是言語去議論,你也說不出來。事實的真相,就是自己性德圓滿的顯現,自己本性的性德,它本來就是這樣的,是不可思議的境界。諸佛、大菩薩證入了,把這樁事實的真相給我們說明出來。

  『皆由深定力故得有如是』,這句話就很重要了,「皆由深定力」就是甚深的禪定,定力功夫,有這樣所以能夠十身互作。佛門裡面的修行,有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全是修定。法是方法,理論方法,門是門徑,稱為法門。方法、門徑很多,都是修定,只要是佛法,統統是修定。實在講,不但佛法,世間法也修定。在古印度,婆羅門,九十五種外道,他們也修定。在我們中國道家、儒家也修定。不是學佛的,讀書人他也靜坐,修定。道家,也更是修定。還有其他宗教,也都有他們修定的方法,這是世間法。佛法是出世間法,出離六道生死輪迴的理論方法,稱為出世間法。在世間法裡面,除了各宗教,各種學術都有修定。科學家也要定,你要研發一樣東西,你心靜不下來、心定不下來,你就不能專注;不能專注,你就沒有辦法去發明這些東西,所以他也需要定,只不過這些都是世間定。

  定的種類很多,大致上世間禪定跟出世間禪定,還有明心見性的上上禪,最高的。另外就是分正定、邪定,定有正、有邪,妖魔鬼怪都有定,那是邪定,邪定也發神通。正定發神通,邪定也發神通,定的種類也很多。所以八正道裡面講正定,修定要正確的修,才會得到正定。所以佛法都是以修定為一個樞紐,我們常講佛法的修學就是三個總原則,戒定慧三學,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戒是手段,不是目的,戒是幫助我們心定下來;定也是手段,也不是目的,定幫助我們開啟自性的般若智慧,所以開智慧才是真正的目標。般若智慧開了,就成佛,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慧從定開的,所以心定了,智慧就現前。智慧是本有的,定也是本有的,本來是定,這個就是六祖講的自性本定,自性它從來沒動搖過。所以六祖開悟的時候講「何期自性,本無動搖」,它本來就沒動,從來沒動過。這個就是講自性本定,它本來就是定的,從來沒有動搖。

  現在我們為什麼不定?特別現在這個時代,我們心特別散亂,比起古人,不要說古人,我們比起三十年前,三十年後今天的人比三十年前的人心要亂,三十年前又比六十年前的人心要亂。如果拉近來講,十年前的人心還比較定,十年後的今天比十年前的人心就更亂。為什麼?現在圍繞在我們身邊,有一些擾亂我們的人事物。特別就是手機,手機是最麻煩的,現在人好像又不能不用,大家現在都用這個聯絡事情,做為一個工具,但拿了這個的確是麻煩,的確會很多擾亂。以前說擾亂的人,那個人還要跑到你這邊來才會擾亂你,現在不用,帶著手機,你走到哪裡就追蹤到哪裡。天天看手機,時時刻刻看手機,事情太多了,擾亂人心,叫你心定不下來。所以現在人是比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推到六十年前,跟六十年前那個人心可以說是天壤之別。如果再往前推,一百年前,差別就更大了。所以現代人妄想、分別、執著、自私自利、貪瞋痴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些東西一天到晚擾亂我們,我們的心都是被這些干擾。我們看現在全世界的人類,不都為了這些嗎?都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所以讓你感覺到煩亂不堪。所以現在擾亂我們的這些東西太多了,我們的心不定,靜不下來,定不見了。定不見了,沒有定就沒有慧,慧沒有了。

  我們一定要曉得這些東西是假的,我們生生世世出不了六道輪迴,就是被這一群小人障礙住。這群小人就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是小人。這些煩惱,我們還把它當成好朋友,跟它好得不得了,這個真的叫認錯人了。今天搞明白了,就要下一個決心,跟他們斷絕往來,不再受這些干擾,不再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的干擾,你的心就能定下來。佛菩薩慈悲,教我們轉移一個目標、方向,不要目標、方向總是放在世間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現在實在講,社會一般的人都是在追求這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都是自私自利,都是貪瞋痴慢,煩惱不斷增長,就連出家人也不例外,也是在爭這些,爭權奪利,在家出家、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沒有不爭的。爭這些都是在造作罪業,將來三途果報不能避免,實在講是得不償失,得到的有限,失去的太多。

  所以因果教育還是非常重要,人為什麼會造作這些罪業?主要不明因果,不認識因果,不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知道;以為自私自利,你去貪求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就能夠得到。其實《了凡四訓》講得很詳細,命中有,你求得到,你用什麼手段你能夠得到,得到還是你命中有的;你命中沒有,你用什麼手段你也得不到。明瞭這個因果,知道人有命運,何必去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呢?冤枉造作罪業,造作罪業,在現前你命中原來有的福報還會受到折損,就虧損了。原來你有一百億的財富,用不如法的手段取得,得到了五十億,自己還很高興我就是用這個手段得來的,但是他不知道他命中原來比這個多,因為現在用不如法的手段,折福了、損福了,折損掉了,他不知道。

  《太上感應篇》講得最清楚,就減算、減紀,這個就是功過加減乘除。所以現前這個時代,過去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特別提倡因果教育,他老人家舉出三本書,第一本就是《了凡四訓》,講改造命運的;第二本就是《太上感應篇》、第三本就是《安士全書》,這三本書他老人家在世印得最多的。在蘇州報國寺辦一個弘化社,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佛經流通處,一般大乘經典印得不多,但是這三本書他印得最多。這三本書,我們往後還是有需要以現代這些科技來結合,把這三本書因果教育的內容呈現出來,來教化現前的社會大眾,讓大家人人了解因果、認識因果,進一步斷惡修善,這個世界才有救。否則,印祖講,所有的佛菩薩、神仙統統降臨這個世間也救不了。所以現前這個時代,特別要提倡因果教育,來補助倫理道德的教育,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是普世的教育。

  佛法講到出世,我們心很亂,佛菩薩大慈大悲,有很多法門讓我們修定的。在淨土宗,佛就教我們去找阿彌陀佛,你不要胡思亂想,你就想阿彌陀佛就好了。只要認定這個目標,念念不離開阿彌陀佛,念佛也是修定,一心不亂就是定。所以修定不是修禪宗才修定、教下才修定,不是,所有的法門都是修定,只是修的方法不一樣。淨土宗用念佛,念佛也有四種,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除了持名念佛,其他三種念佛也不容易修,特別現代人。現代人最容易修、最方便的,無過於持名念佛。自古以來祖師大德都提倡持名念佛,這個人人能修,方便、容易、穩當。需要多久你才能念成功?照《彌陀經》上講的話,《彌陀經》上說,「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我們做三時繫念常常念《彌陀經》,《彌陀經》講「執持名號」,你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執持阿彌陀佛這個名號,你要念幾天才能成就?有人一天,若一日,一天,他就一心不亂;有人兩天、有人三天,有四天、五天、六天,一心不亂的。

  七,在經上講這個七是代表圓滿數,它不是數字,七就是圓滿。你哪一天念到一心不亂,你這個七就圓滿了;你念一天得到一心,你這個七就圓滿了,是這個意思,不一定哪一天。你打佛七,你念了七天,心還是很亂,要繼續打,一直打到你一心不亂,看哪一天你達到一心不亂,那個七就圓滿了,所以這個各人也不一定,不定。所以你還沒有達到一心不亂這個目標,就一直功夫用下去,一定會達到圓滿。《彌陀經》上講,根性比較利的人,一天他就一心,一天、二天、三天,那個根性就很利,利根的。像《淨土聖賢錄》裡面記載,宋朝瑩珂法師念佛三天成就的。他念了三天他就成就了,三天不眠不休的念。一般人念佛,絕大多數是三年成就。這個我們在《淨土聖賢錄》、《近代往生見聞錄》看到的,三年,只要你放得下,不但世間法放下,佛法也要放下,一心專念,必定能達到這個目標。

  念佛法門,善導大師給我們講,「萬修萬人去」。就是說你真正如理如法的修,一萬個人修,一萬個人去,一個都不漏,這一生就去西方去作佛。我們為什麼不幹?為什麼不肯放下?這個就是我們遇到了,現在問題在我們自己,我能不能放下?我能不能真幹?這個機會太難遇到了。這個世間無論什麼事情都是不重要,對一個真正學佛的人來說、真正念佛的人來說,應當放下,求生淨土。求生淨土是為了超越六道生死輪迴,就這一生遇到這個法門,要下定決心,信願持名,求生淨土,不要再搞六道輪迴的遊戲,這個遊戲不好玩,我們已經玩了很長的時間,無量劫了,還沒有玩夠嗎?要是真正想到玩夠了,不想再玩,想出去了,就要緊緊的把阿彌陀佛抓住,決定得生,阿彌陀佛幫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給諸位說,就算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的智慧德能、神通道力,跟《華嚴經》上講的一樣,跟這段經文講的一樣,十身互作,十個身可以互相起作用。我們到極樂世界,就有這個能力,你就有這個本事,你就可以展現在十法界,眾生有感,你就有應。

  我們剛往生到極樂世界,無明煩惱還沒破,習氣還很多,我們凡夫往生極樂世界是帶業往生的,這一點我們要明白。我們現在念佛功夫只要能把見思惑的煩惱伏住,不要讓它發作,我們就能夠帶業往生。這樣信願持名,就有把握帶業往生。沒斷,只是伏住,就暫時控制住,沒斷,習氣還很多,煩惱一品也沒斷,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只要往生到凡聖同居土,就有跟實報莊嚴土的大菩薩他們同等的神通道力、智慧德能。為什麼我們凡夫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就有這個能力?實際上這不是我們自性的本能恢復了,不是,是蒙阿彌陀佛智慧威神加持,來加持你的。我們凡夫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威神加持之後,你表現出來的智慧德能,跟諸佛如來幾乎沒什麼差別,是阿彌陀佛加持的,我們才有這個能力。這個是西方極樂世界無比殊勝之處,其他諸佛世界沒有,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有。所以十方一切諸佛都勸他們那個世界的眾生,要信願持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現前這個身體還在這個世間,壽命還沒到,真正悟入華嚴這個境界,能不能藉這個身體來幫助苦難眾生?行!這個是佛力加持。我們現在凡夫身,煩惱業障習氣很重,悟入這個境界,你在這個世間就好像變了一個人的樣子,跟過去還沒開悟的時候不一樣。就好像我們一般人學了佛之後,跟還沒學佛就不一樣,表現的都不一樣,你就不是從前那個樣子,你完全變了。真正開悟的人,從前你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是非人我,現在完全沒有,這個就是覺悟的樣子。以前是迷惑顛倒的樣子,從前你自私自利、貪瞋痴慢,你搞五欲六塵、是非人我,現在完全沒有了。現在像《華嚴經》的善財童子一樣。善財童子真的證果,真的成佛,沒有離開這個世間,給大家表演做樣子,顯現正道給大家看。從早到晚,我們一天所接觸的各行各業、男女老少,那就是善財童子參訪的善知識。你看善財怎樣接待,你就開智慧,你就知道行菩薩道。菩薩道,要怎麼行菩薩道?就在我們現前生活當中,每一天從早到晚,我們接觸到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在家出家,所有一切人事物都是善知識。我們學習善財,善財遇到這些種種的人事物,他怎麼去接待、怎麼應對、怎麼學習,我們去看善財就會開智慧,你就知道怎麼去行菩薩道了,行菩薩道就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

  善財五十三參,五十三是五十三位善知識,從離開他的老師文殊菩薩會下出來參學,第一參德雲比丘,參到最後一參是普賢菩薩,第五十三參。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自己終極的目標是極樂世界,是親近阿彌陀佛,最好的榜樣,我們應當效法才對,這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是靠自己修這個行願,這個願王引導他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個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是靠自己修這個十大願王,命終了,這個十大願王引導他到極樂世界去,這個是很高的境界,華嚴境界。我們凡夫,根據《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經》這個持名念佛,就信願持名,帶業往生到淨土,蒙佛慈悲接引,才往生西方的。我們雖然還做不到十大願王,但是也是勉勵來學習,學多少算多少,這樣也可以增高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品位。雖然在凡聖同居土,它還是有三輩九品,我們希望能夠提升品位,所以我們應當效法善財童子他參學的精神。

  『多身入一鏡像觀也』,這一句就總結這段經文。「多身」就是我們的念多,我們想得太多,一個念頭是一個相,具足色相,也具足心相。就是彌勒菩薩講的,我們每個念頭都有形相,都有神識,「念念成形,形皆有識」,識就是精神,就是心,這個物質跟精神現象,每個念頭都有。所以具足色相,也具足心相,念念都具足色、心二相。多身入一鏡像觀,我們就學習到這裡。很多身入一,一身也可以入很多,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十身互作。

  下面我們接著看第六:

  【六者。主伴互現帝網觀。謂以自為主。望他為伴。】

  這個又是一種觀,『主伴互現帝網觀』。一個主,一個伴,我們一般講的賓主。主,主人;賓,賓客。《華嚴》以主伴,伴是陪伴的,主就是為主的,以哪一個為主,其他都是陪伴。以毘盧遮那自身為主,毘盧遮那佛他是為主,就好像我們開會,他是主席;十方諸佛菩薩就為伴,毘盧遮那他是主,他是主席,十方諸佛都是毘盧遮那的伴,伴侶。「或以一身為主,多身為伴,主伴互現,重重無盡,如帝釋之珠網,光光交映,無有窮盡」,或者以一身為主,一個身相為主,很多身來做伴侶、來做陪伴,這個叫主伴互現。重重無盡,主伴互現,主當中有伴,伴當中有主,互現,這個一重一重的沒有盡頭。

  「如帝釋之網珠,光光交映」,帝釋是帝釋天,忉利天主,忉利天王他那個寶珠的網,每一顆寶珠都放光,光跟光互相交叉映現,無有窮盡。我們舉出自己,自己是主,其他人是伴,主是正報,伴是依報。比如說我們以身體為主,我們身體是一個正報,我們身體外面這一切的人事物就是我們的依報,依報就是我們周邊的這一切環境,人事物。我們自己是正報,周邊都是依報。主是一個,一是任一,不是唯一,這個跟其他宗教講法就不一樣。其他宗教講的都是唯一的真神,沒有第二個,唯一的。《華嚴》講平等,是任一,任一就是任何一個都是主,不但佛,眾生也是,真平等。沒有學佛,沒有深入佛法,不知道什麼是平等,只是想平等,大家要爭取平等,怎麼爭也不平等,因為你不了解事實真相就沒有辦法平等;明瞭佛法,深入《華嚴》,真平等了。所以這個是講任一,任何一個都是主,也都是伴,可以互為主伴。我可以做主,你做伴;你也可以做主,我做伴,這個叫做任一。主伴互現,就像忉利天王宮殿的羅網,羅網當中有繫寶珠、明珠,這些明珠光光互照,美不勝收。珠跟珠,珠都放光,光跟光都互相照映,非常美觀。我自己是主,這個宇宙是我心現識變的,所有一切諸佛如來、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伴。我也可以為主,我也可以為伴,這個叫主伴圓融。如果你是主,以你為主,那我們其他的人統統是你的伴,這個就是《華嚴經》講的主伴圓融,主伴無礙,這個都沒有障礙;主伴不二,那真平等了。

  在我們這個世界,我們以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主,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到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世界)來,阿彌陀佛他是伴,釋迦牟尼佛是主。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主,釋迦牟尼佛到極樂世界就是做阿彌陀佛的伴,因為那是阿彌陀佛的世界。就好像學校,主是校長,伴是教員,校長是釋迦牟尼佛,聘請阿彌陀佛來上課;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校長,也可以聘請釋迦牟尼佛在那裡上課。佛家講主伴是這個意思,所以任何一尊佛,甚至任何一個眾生都可以為主、為伴。這個是真圓融,講到真平等,大圓滿。

  【或以一法為主。一切法為伴。】

  講到經典、佛法,經典也是一樣,《華嚴經》為主,其他一切經是伴。就好像我主修《華嚴》,其他的經典都是陪伴的,都是《華嚴經》的伴侶;我以《華嚴經》為主,那個是為伴。我以《無量壽經》為主,《華嚴經》也是伴。這個主只有一個,伴有許多個,伴可以很多,都可以為伴。所以任何一部經為主,其他的經都是為伴,這個就圓滿了。這個也不會學了這個經就排斥其他的,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

  這裡我們也要稍微講一講,現在有很多人學了這個經就排斥其他的經,這個是不對的。我們要專修,因為我們時間不夠,修很多我們消化不了,沒時間。為什麼要選一部主修的經典?這個就好像在大學你選科系一樣,你要讀哪一科,讀了四年都能畢業,都能拿到文憑。佛法也是同樣一個道理,你學任何法門都可以成佛,你主修哪一個法門?就像大學裡面你主修哪一門課?你選擇了自己主修的課程,其他的課程你也可以修,叫選修。選修就是伴,主修的就是主,賓主你也不能顛倒,也不能不選擇一個主。好像我們學佛,你也不能不選擇一個法門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修得很多、很亂、很雜,不曉得在修哪一個?不曉得以哪一個為主?到最後就不會有成就。所以你要選一個為主,其他的為伴。就像黃念老講,密淨禪不二,他也修密法,也勸導這些修密的同修你也可以兼念佛。他是以密為主,淨土就為伴。我們念佛人,我們以淨土為主,密宗、禪宗、教下都是伴,伴就是補助的。有人就說,這樣會不會雜?這看個人根器,有的人需要其他經典來補助你深入這部經典,所謂以經解經。

  一部經典總是它有受限於文字,有沒有講到的地方,其他的經典就可以來補充這部經典。我是以這部經為主,像淨宗學會是以《無量壽經》主修的。淨宗學會,《無量壽經》是主修的。我們台北靈巖山,老和尚教我們做繫念道場,百七繫念。百七繫念,經典是以《佛說阿彌陀經》為主修的經典,其他《無量壽經》、《華嚴》、《地藏經》等等的,《金剛經》這些都是伴,陪伴的,來幫助我們深入這部經典的。所以黃念老講,你修密也可以念一點佛,念佛是伴,你學密持咒是主。念佛人念佛是主,你念咒也是伴,像我們念《彌陀經》念完都念個往生咒,那個就是伴,以念佛為主,所以這個伴可以很多。所以明瞭《華嚴》這個理論,什麼矛盾衝突也就沒有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你要多一些伴也可以,你要專一也可以,只要你能深入就可以。甚至一部經都不用,一句佛號都能成佛,看各人的根器,所以這個沒有定法。我們一定要知道這樁事情。所以『或以一法為主,一切法為伴』。下面講:

  【或以一身為主。一切身為伴。隨舉一法即主伴齊收。重重無盡。此表法性重重影現。一切事中皆悉無盡。亦是悲智重重無盡也。】

  這一段是講主伴互現,教我們在這個裡面體會法界重重無盡觀。這些都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如果我們學會了,就能夠把這個世界變成華藏世界,就能夠把這個社會變成極樂世界,人與人之間就沒有衝突對立,都可以為主為伴,是多麼親密,而且互為主伴,可以輪流做主、輪流做伴。不是主永遠是主、伴永遠是伴,而是位置可以常常換,這樣個個都是主、個個都是伴,這是佛法講的平等法界。肯定我們學《華嚴》,在這裡面學會謙虛,學會尊敬,對於每個人、每個法門、每樁事物都尊敬。佛門懺儀第一句,「一切恭敬,一心頂禮」,一切包括的範圍大,就包括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道教、興都教、猶太教、天主教,所有的宗教,盡虛空遍法界一法都不漏,一切恭敬。

  基督教講造物主是上帝,佛法講造物主是真如自性,名稱不一樣,是一個意思。對上帝的尊敬,就是佛門對自性的尊敬。誰的自性?每個人都有自性。自性清淨圓明體是一個,沒有兩個。在宗教裡面稱上帝、稱神,在佛門裡面稱自性,所以沒有矛盾、沒有衝突。我們迷了自性,那些宗教徒也迷了上帝,認為上帝只有他家的,別人家就沒有上帝,這樣才會起衝突,才有衝突。他沒有想到我們的上帝也是他們的上帝,他們的上帝也是我們的,上帝是一個上帝,哪來的衝突!『隨舉一法,即主伴齊收,重重無盡』,隨便舉一法都是主伴齊收,重重無盡,互為主伴。如果你真的參透這句話,應用在待人處事接物,你的人緣就好,你什麼障礙都沒有,你所接觸的沒有一個人不歡喜。

  『此表法性重重影現』,這給你講理,給你講事實真相,重重無盡,這個無比莊嚴的現象是性德法爾如是,它本來就是這樣的。早年在唐朝時期,賢首國師講《華嚴經》重重無盡的境界,皇帝聽不懂,大師請皇上建一個八角亭,亭子裡面有八面,每一面都放一個大鏡子,亭子上面、下面也都各放一個鏡子,共有十面的鏡子,請皇上站在亭子當中。皇上一看,自己的身體看不到盡頭,重重無盡,什麼意思他明白了。所以照鏡子,有多少個?你看不盡。大師告訴皇帝,華嚴境界就像這樣。經裡講得很細,比喻只能比喻個彷彿,因為經上講的一毛孔、一微塵裡面有遍法界虛空界的能量與物質,這個我們能想像得到,可是重重無盡就沒辦法想,這個世界沒縮小,物質沒放大,那怎麼裝得進去?今天科學家也沒想到,我們一般人也想不到,微塵裡面還有微塵,就像兩面鏡子顯現出來,鏡子裡面還有鏡子,你看到了;鏡子裡面還有鏡子,那個鏡子又照這個鏡子;再看裡面,那個鏡子又有鏡子,看不盡。所以物質現象裡面有相似的境界出現,兩面鏡子對照,能看見。所以賢首國師造一個亭子,用十面鏡子,顯示出「主伴互現帝網觀」,皇帝也知道一個什麼概念了。這個很科學的,一點都不迷信。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一段,下面我們下一堂課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