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何必要修止觀?  悟道法師主講  (第九十七集)  2023/1/13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97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七頁,倒數第三行,從當中「玄通者」這句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對一對地方:

  【玄通者。謂大智獨存。體周法界。大悲救物。萬行紛然。悲智雙融。性相俱泯。】

  我們這節課從這段看起。這段是接上面這段而來,「又理由修顯故,事徹於理,行從理起,理徹於事,互存互奪,故曰玄通」,就接這一段。對於事理,就是理跟事、性跟相、因跟果,就是理事、性相、因果,這些微妙深奧的事理,你果然能夠通達明瞭,通達的祕訣沒有別的,一心就通了。我們現在不通,問題都出在心不一,不知道一心。不知道一心,三心二意,那就不通了。一心為什麼就通?因為一心是自性。自性裡面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你只要把這個放下,自然就通了。這個不必去學的,自性本自具足,一切都是從自性現出來的。通了自性,哪有不通萬事萬物的道理,肯定通的。所以放下這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自然就通。我們現在為什麼不通?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個東西在障礙。

  這個話說得很容易,做起來很難。你試著盤腿坐五分鐘,不知道有多少念頭,前念滅了,後念馬上就起來,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這叫煩惱習氣。這個起心動念,在佛經的名詞稱為根本無明,就是一念不覺。什麼叫一念不覺?就你起心動念,這一念就不覺。這一念,它速度有多快?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就等於說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你看多快!那個一念就是起心動念。一念接一念、一念接一念,每一念都是相似相,都很相似,我們看到好像都是一樣的,其實是不一樣。因為相似相續相它動得太快了,我們感覺不出來它不一樣。所以那個根本無明,起心動念,前念生、後念就滅,那速度之快,可以說幾乎生滅同時。

  怎麼能通得了?佛菩薩教我們的方法就是放下,放下起心動念。你放下其中的一念,放下,前後際斷,不再繼續,它就通了。對於宇宙之間性相、理事、因果,都有相當程度的覺悟,這個人一定是『大智獨存』,他有智慧。『體周法界』,跟《還源觀》講的三種周遍相應,這是講智、講德。作用決定是『大悲救物,萬行紛然』,它起作用就是大悲心,利益眾生;它有大悲心,幫助苦難眾生。「萬行紛然」,萬行是形容比喻無量無邊的行為,沒有一定的方法,善巧方便,這個叫萬行紛然。行門很多,紛然就是形容比喻很多,也沒有一定的方法,佛無定法,法無定法,完全是運用善巧方便,這樣才能夠幫助眾生。「大智」是心地清淨,沒有攀緣的心,一生自行化他,順其自然。他沒有去規畫,設一個時間表,他不要給自己設一個時間表、行事曆,那是攀緣。隨其自然,有緣來了,就去做。有緣不能不做,有緣不做,這個也是攀緣,不隨緣,不隨緣你就攀緣,你攀那個不隨緣。所以應當順其自然,有緣來了,該我們做的我們就去做。沒有緣,你就不要去強求,想盡辦法去攀緣,去拉關係,甚至做一些不如法的行為,這個就錯了。因緣不成熟,攀緣勉強做,那就錯了。應該隨順自然因緣,因緣成熟了,我們遇到,緣聚了,那我們就要隨這個緣去做。所以隨緣是這個意思。隨緣就是說緣遇到了,那你要隨這個緣去做;這個緣還不成熟,你也要隨這個不成熟的緣,不要勉強去做,所以這兩方面都叫隨緣。隨緣不是說什麼都不做叫隨緣,不是這樣的。該做的,你要去做;不該做的,你就不要勉強,這才是真正隨緣的意義。這個地方也要明白。所以有緣不能不做,群眾有感,隨緣而應就對了,感應道交是自然的,大家需要;大家需要,那我們就隨這個緣。所以,緣成熟了,我們就隨緣。

  『悲智雙融,性相俱泯』,這句就是智慧現前,不著相。不但所現、所生、所變的一切萬相不執著,心裡連痕跡都不沾;能變、能現、能生的性理,也沒有絲毫分別,這個心才叫清淨心。在自己是悲願智慧雙融,外面境界,整個宇宙和睦、和諧,你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就像諸佛菩薩一樣得大自在!那真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得大自在,天上人間都無法相比的,不但天上人間,四聖法界都不能相比。自在加個「大」,大自在,入華嚴境界才叫大自在,不入這個境界,四聖法界得小自在,不是大自在,我們六道法界是不自在。得大自在就是清涼大師講的四無礙法界,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事實真相,本來它就無礙!誰障礙你?我們今天感覺處處都有礙,只要接觸就有礙,好像到處是障礙,障礙從哪裡來?從分別執著來的。分別就畫分、區分,區分了然後就去執著,這一塊我的、那一塊你的,這個障礙就出現了。地球沒有分別執著,地球有分別執著嗎?沒有。地球上的國家,這是哪一個國、這是哪一國,不是地球它自己畫分的,是人去把它畫分的。人類的分別執著,把它畫分出來,畫分出來就有界線,就有障礙,就有衝突,就有對立,就互相爭,結果就天災人禍一大堆,不能睦相處了。從哪裡來?從分別執著來的。如果沒有分別執著,整個宇宙是和諧的。

  分別執著從哪裡來?從起心動念來的。第一個錯就是有起心動念,就是根本無明,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從這裡發展出來的。所以我們如果回歸自性,不起心不動念,你就是佛,你本來就是佛,每一個人都是佛。起心動念,那就能生萬法,虛幻的事相就發生,世界就出現了。世界怎麼出現的?起心動念發展出來。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發展出山河大地、身心世界,從哪裡來的?從一念不覺發展出來的。所以六道裡面這些眾生,山河大地、萬事萬物,是我們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從哪裡來?從自己心現出來的,心有善念,現善法;心有不善念,它就現不善法。

  【故曰理事玄通非相止也。上來明五止竟。】

  知道性相都不可得,你得不到,你的心自然就不動,不再起心動念了。我們為什麼會起心動念?以為我們可以得到。為什麼會認為我們可以得到?把這個虛幻的妄相當作是真的,我們現在問題就是出在這裡。這個執著,這個習氣很難放下,總是認為是真的。你執著這個是真的,你就放不下,放不下你就要造業,造業就要受報,受六道輪迴生死的苦報;哪一天放下了,不再造業,這個六道輪迴、十法界沒有了,就是這麼一個道理。

  好,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自下依止起觀。問。準上義理。依之修行。足為圓滿。云何更要入止觀兩門耶。】

  這是假設一個提問。這個提問是:依據前面所講的義理去修行,已經相當圓滿了,那何必還要修止觀?是問這個問題。前面這個義理都講得很多了,依照這個義理去修行就圓滿了,為什麼後面還要入止觀兩門,要再修五止六觀?提出這麼一個問題。我們看看下面這個答:

  【答。起信云。若修止者。對治凡夫住著世間。能捨二乘怯弱之見。若修觀者。對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劣之過。遠離凡夫不修善根。以此義故。止觀兩門共相成助不相捨離。若不修止觀。無由得入菩提之路。】

  這個就把問題解答出來了。依據《大乘起信論》說的,『若修止者』,「若」是假若,假如你修止這個法門,修止,止是什麼?放下,止是停止。單修放下,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功夫淺深差別很大,完全放下,那就成究竟圓滿的佛果,完全都放下了;如果放下沒有究竟,就是放下了但是還沒有達到究竟圓滿,還有起心動念的習氣,就會現出實報莊嚴土,這個實報莊嚴土是這麼來的。起心動念放下了,根本無明破了,圓教初住位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其實破就是全破了,破無明就是破無明,為什麼有四十一個位次的差別?破無明都一樣,不都破無明了嗎?無明破了,為什麼還有四十一個位次的差別?無明(起心動念)沒有了,不再起心動念了,但是還有起心動念那個習氣。那個習氣還在,無明是真的沒有了、斷了,不再起心動念,但是那個習氣還在,無始劫的習氣還在。無始劫習氣的起心動念,它就出現實報莊嚴土,這個是我們現在在《華嚴經》看到、讀到的華藏世界,釋迦牟尼佛的華藏世界,實報莊嚴土。一切諸佛也都有實報莊嚴土,你只要破無明,你就是生到實報莊嚴土,這是因為還有起心動念的習氣。

  分別執著放下,分別執著的習氣沒放下,那是在方便有餘土,也就是我們講四聖法界,十法界當中的四聖法界。為什麼稱為方便?這個是根據《妙法蓮華經》講的,出三界是方便了,一個階段性的解脫,還沒有達到究竟圓滿,究竟圓滿要成佛。所以分別執著沒有了,也不分別、也不執著了,但是無明沒破,無明在,還沒有破無明,換句話說還沒有用真心,還是妄心;他的分別執著破了,但是分別執著的習氣還有,習氣還沒有完全放下,這個就出現方便有餘土,四聖法界。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有,那就是我們現在的六道輪迴,我們六道生死凡夫,我們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有,而且這個執著是很嚴重的。嚴重的執著,就是地獄法界,阿鼻地獄法界。你放下一分,就提升一分,很現實。

  修止,『對治凡夫住著世間』,凡夫的心是散亂的,妄念很多,出不了六道,這就是「住著世間」,住在六道,執著在六道。這個世間就是六道,凡是六道的事情都是世間,我們一般講世間法、世間事,就是指六道輪迴的事情。這個世間是假的,不是真的,佛勸我們,你應該放棄、放下,因為它不是真的。假的,你去執著它幹什麼?沒必要。五種止是五大類的放下,教我們放下。你真能放下,這個世間就沒有了,六道輪迴就沒有了。『能捨二乘怯弱之見』,這個「二乘」是聲聞、緣覺,聲聞乘、緣覺乘,我們一般講小乘,小乘的聖人。二乘的聖人,他能脫離六道生死輪迴,他自己能得到解脫,分段生死,不再到六道來受生死輪迴之苦,這一部分他解脫了。但是二乘,菩提心沒有發起來,所以二乘人叫做自了漢,佛呵斥焦芽敗種,只度自己,不度眾生,就是沒有發菩提心。也就是無條件幫助一切苦難眾生,他這個心沒有發起來,沒有發這個心,所以稱他做小乘。你自己得解脫了,但是你沒有發心要去幫助一切眾生得解脫,沒發這個心。修止也要把這種心放下,這種心放下,你就要發菩提心,你不能停留在二乘,自己自了這個境界裡面。這是佛勸你要提升,你才會提升、才會進步,不然你永遠都當小乘,當個自了漢,不能成佛。

  『若修觀者,對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劣之過,遠離凡夫不修善根。』修觀,在佛法的修學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跟原則,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講得很清楚,一切的佛法不離修止觀,就連我們念佛法門,你看《十六觀經》,離不開這個觀。我們這個持名念佛是第十六觀,第十六觀大開持名念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那都是觀,持名念佛也是觀。所以修觀,單修看破,觀就是看破,止就是放下。二乘人能發心迴小向大,凡夫能修善根,止觀兩門共相成助,不相捨離,這是諸佛菩薩、祖師大德教人,為什麼都要說止觀這兩個法門。章嘉大師當年教家師淨老,教他什麼?佛法怎樣能很快入進去?章嘉大師教他,從看破放下下手。看破是觀,觀是了解事實真相;放下是止,不起分別執著。放下起心動念,我們做不到,先從不分別、不執著下手。放下起心動念,在禪門講叫從根本修;在教下,大乘圓頓教,也是從根本修,就是從起心動念,就直接不起心不動念,停止下來。禪宗就是用這個方法,單刀直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教下也有這個圓頓的教學法,像《華嚴》、《楞嚴》、天台,這些都有很圓頓的教學法,密宗、淨土都是圓頓法。

  這個我們要修,從根本修,從起心動念,直接從根本斷掉,枝枝葉葉就沒有了,分別執著是枝葉。像挖樹,你從樹根整個挖起來,那個樹就挖掉了,這個叫從根本修。如果沒有辦法從根本修,從枝枝葉葉修,好像先剪樹的花、樹葉、樹苗,然後樹枝、樹幹,然後挖挖挖,才挖到樹根,那個是漸修的。漸修從先放下執著,再放下分別,再放下起心動念,一層一層來。一下子叫我們放下起心動念,我們做不到,先從不分別不執著下手,真幹!先從不執著下手,那個叫真修,那個很管用。要在人事環境裡面修,為什麼?人事比物質更尖銳。最初下手挑兩種人,一種是最喜歡的人,一種最討厭的人,這兩個極端。對最喜歡的人不生貪戀,能保持自己清淨平等;對最討厭的人不生怨恨,也能保持清淨平等。你不在這兩方面修,就很難修得成功。這兩樣擺平了,對其他的都容易,對萬事萬物你常常用的心是清淨平等覺,這是真心,不是妄心。真心就是菩提心,用這個心念阿彌陀佛才會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放下,對自己有真實的利益,你要是放不下,你就永遠搞生死輪迴。我們一定要知道,到這個世間來,這一生我們是有哪些功課必須要做的。這個佛家講得透徹,你要把身見放下,不要再執著這個身體是我。身,這個身體是我的工具,不是我。但是我們凡夫總是把身認為是我,這種錯誤的觀念根深蒂固,很難突破,這個叫身見。身見,我們總離不開身見,不管怎麼修、怎麼做,統統是為了這個身體,我們吃補品,想身體健康,練氣功,像道家的煉丹求長生不老,處處為了自己這個身體,保養自己的身體,放不下自己這個身體。為什麼?把身體當作是我,不知道這個身體是我所。當然也不是叫我們去糟蹋這個身體,就是不要刻意的要去怎麼保養,要怎麼修、要怎麼練,練到最後,這個身體你還是要丟掉,還是要放下的。縱然你活得很久,壽命很長,活了幾萬歲,那時間還是會到,時間到了還是要死,你沒有了生死。總把這個身體認為是我,佛跟我們講,錯了,那個不是我,是我所。好像我們身上穿的衣服是我所,大家如果把身上穿的衣服認為是我,錯了,那不是我,那是我所,我所穿在身上的衣服是我所,不能把那個我所當作是我。我們現在這個身體就像衣服,穿在我們的阿賴耶識,真心是自性,自性裡面現的一個水泡。整個宇宙,盡虛空遍法界,那個才是我。這個不是我,這是我所。

  所以佛家就講得透徹了,你要把身見放下,不要執著身是我。身是我的工具,要不要愛惜它?需要,該保養也是要保養,要照顧,也不是說叫你任意去糟蹋。但是現在的人,他不懂愛惜身體之道,養生之道,反而把這個身體糟蹋,他去破壞身體。現在年輕人特別多,晚上該睡的時候不睡,早上起來就爬不起來。甚至日夜顛倒,對身體傷害都很大。所以放下身體,不是叫你去糟蹋身體,你生活不正常,不是教你這個。放下是教你不要執著,把執著「身體是我」這個觀念要放下。所以身體,你每一天吃,該吃就要吃,營養夠就好,不要過分,不要營養品吃得太多,也不好,對身體不但沒有幫助,可能造成身體更多的負擔。這些養生之道也要學習,我們中國老祖宗真是愛護子孫,無微不至,在古書這些都講得很多,這些原理原則我們都要學習。我們好好利用這個身體來為眾生服務,這個就破身見,不是自己享受,為大家服務,不為我自己,身見就破了。所以放下身見,這是第一個,見惑第一個放下身見。

  第二個放下邊見,邊是二邊,不是執著這一邊、就執著那一邊。二邊,是一種對立的。執著這一邊,跟那一邊對立;執著那一邊,跟這一邊對立了。這個現代人講叫相對論,互相對立,相對論。事實上是沒有,沒有對立,宇宙是一體,怎麼會有對立?迷了才會有對立,覺悟了就沒有了。邊見,在經典上講是斷常二見。常見,就是人死了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再來投胎做人,就人死永遠是做人;他承認人會往生、會再投胎,但是人死了去投胎,過了二十年他又長大成人,他又是一條好漢,又來做人了。那一條狗死了,牠也會再去投胎,還是做狗,狗永遠是狗,人永遠是人,持這種見解的人叫做常見。佛給我們講這是錯誤的,不對,人死了不一定來生投胎再來做人,要看你這一生造的業善不善?如果五戒十善不及格,你來世得不到人身,你要墮三惡道,墮畜生、餓鬼、地獄,所以不一定。人會投胎沒有錯,但是要根據你這一生你自己做的,所作所為,善多還是惡多?如果善比較多,來生可以再得人身;或者善修得更殊勝,生到天道去了。如果惡業造多了,墮阿鼻地獄;造輕一點,墮餓鬼;再輕一點,墮畜生,得不到人身,不一定,不是固定的。持常見的人,他認為是固定的,錯了。

  持斷見的人,他認為人死如燈滅,什麼都沒有,沒有什麼六道輪迴,就沒有了,沒有輪迴這個事情;他不承認有輪迴,以為只有這一生,這一生死了,這個身體滅了,就像那個燈滅了,滅了就沒有了,沒有什麼來生後世,他不相信有三世因果。這個叫做斷滅論,這個叫做斷見,斷滅論的見解。佛說這個也錯了,人死了不是沒有,人死了他還會去投胎,六道輪迴才是事實真相。你造善生三善道,造惡墮三惡道,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不是沒有。所以持這兩種錯誤見解的人,很容易造惡業。他認為什麼?執著常見的人,他覺得造惡業來生我還是做人,我現在縱然幹壞事被槍斃了,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他又來做人了,他不怕;持斷見的人,死了都沒有了,哪有什麼地獄、什麼油鍋?反正我現在能享受趕快享受,幹壞事殺人、搶劫,反正被抓到一槍斃,死了也就沒有了,也就沒有什麼來生要還債,要先去地獄,進到油鍋裡面去受種種刑罰,他不相信,他就放心大膽造惡業了。所以持這兩種見解,很容易造惡業。現在這個世間,很多造惡業的都是有這種見解,不是斷見就是常見,很多,所以什麼壞事都幹,世界才會這麼亂,災難才會這麼多,不是沒有原因的。根本的原因就是不知道佛講的六道輪迴,善惡報應是事實真相,他認為這個是迷信,不符合科學。你符合科學,大家只相信科學,不相信因果,那天下大亂,世界的人類就是要受苦受難,自作自受,不能怨天尤人,要怪自己迷惑顛倒,不聽佛的話。

  所以邊見也沒有,邊見就是以此類推很多方面,你跟人對立也是邊見。為什麼會有戰爭?因為有對立,二邊對立,對立就起衝突。不跟任何人對立,你人緣關係就好了。無論什麼人,跟你家人和睦相處,跟不同族群的人,不同信仰的人也能和睦相處。修到最後,毀謗你的人、侮辱你的人、羞辱你的人、傷害你的人,冤親債主統統可以和睦相處,那就是佛菩薩的境界。冤親債主,他還在迷惑顛倒,還沒覺悟,有一天他要覺悟了,他就會跟我一樣了。好像喝醉酒,他醒過來了,清醒了。

  所以修行要在順境、逆境裡面修,順境學沒有貪戀,不貪戀。逆境修沒有瞋恚,沒有怨恨,無論受什麼樣的災難、病苦,不怨天、不尤人。災難、病苦、折磨不是壞事,好事。為什麼說災難、病苦、折磨不是壞事,是好事?世間事沒有絕對的好,沒有絕對的壞,就看你從哪個角度去看?不好的方面,也有它好的一面;好的一面,也有它不好的一面,在六道裡面總是禍福相承。你看我們中文字,禍跟福,就差那麼一點點。相承是什麼意思?禍當中有福,福當中有禍,關鍵在人,你怎麼去轉變?你怎麼去掌握?你用什麼角度去看?所以禍福也不是一定的。我們中國俗話常講,「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個公案大家都聽過,塞翁的馬被偷走了,一般來講災禍,遭小偷了,馬沒有了。但是後來馬又回來了,陪著他原來那匹馬,又多賺了一匹馬,福報現前了。三年前這個馬丟了,災禍,家裡失竊了;三年後,福報現前,不但失去的馬找回來,又多了一匹好馬,得福了。但是是不是福?這福當中有禍,他兒子去騎馬,就摔斷腿了,那就禍了。三年前馬失去了,是禍;三年後,馬回來了,牠又帶了一匹外國的好馬回來,這個是因禍得福了;福報現前,他兒子去騎馬,摔斷腿,福又變成禍了。古時候秦始皇要打仗,徵兵,年輕人都要去當兵。當兵要檢查身體,身體不合格不可以當兵,他兒子騎馬摔斷了腿,不合格,不能當兵。跟他同年紀的年輕人,很多人去當兵就在戰場上戰死了。塞翁就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你看他兒子摔斷腿是災禍,但是他不用去當兵,保住他一命,禍又變成福了,這個就是禍福相承。所以世間事沒有一定的福禍,沒有一定的好壞,看你從哪個角度去看?好當中有不好的,不好當中有好的,這個叫禍福相承,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你受了災難,像這次的新冠狀病毒的災難,你說好不好?大家都說不好,沒有人說好,衝擊經濟,大家沒錢賺,很多人受不了,死了很多人,這個不好,這個是災禍。但是也因為這三年的疫情,人類就減少對地球的污染,二O二O年疫情剛開始,大家都不能出來,義大利有一條河,原來都是很污染的,都沒有魚,後來從直升機照相照下去,有魚出來遊玩了,水很清淨了。因為疫情,這個地球少製造很多污染,你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這個方面是好,不好當中有好的一面。如果沒有這個疫情,誰肯停止下來?那個工業肯定停不下來,停不下來,污染就是繼續一直造。所以每一樁事情,你說災難,包括你生病,病苦折磨,是不是就是壞事?也不是壞事,好事,你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樣反而是好。從這個角度看,不好;從這個角度,是好事。所以世間事沒有一定,禍福相承。所以我們在順逆環境當中,你在這個裡面通達明瞭了,確實心裡沒有一點怨恨,那你就畢業了,成功了。

  所以境界現前,智慧去用它,沒有一個境界不是好境界。在順境裡面歡歡喜喜,心裡乾乾淨,一塵不染,畢業了;逆境裡面也是歡歡喜喜,一絲毫怨恨沒有,那也圓滿了。所以這個事情,我們還是要從修止觀,觀就是觀察,你要從這個地方去觀察,所以止觀我們不能不修,必須要修,修止觀很重要。我們在人事環境當中修,就是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就是來消業障的,佛經上講「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隨緣消業,不要再造業。如果你在順境生貪愛,逆境裡面有怨恨,那你是隨緣造業,你還要受更苦的果報,你造了消、消了造,到什麼時候你覺得太苦,我真的要放下,你就覺悟了。六道輪迴的現象,是幫助我們消業障,我們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才知道六道輪迴對我有好處、有利益,我要在這裡成就自己。天堂是順境,阿鼻地獄是逆境,這個是講在六道裡面順逆達到極端。順境,樂受可以,你可以享受,但是不能貪戀,貪戀你就造業了。你在阿鼻地獄受苦受難,你受了,你不服,你有怨恨,地獄的苦夠你受的了,受苦又再增加業障,那什麼時候才會畢業?吃盡苦頭沒有怨恨,真服了、真懺悔了,就畢業,真正回頭了。畢業是什麼現象?地獄不見了,好像作夢醒來了。

  所以『若不修止觀,無由得入菩提之路』,修行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修個止觀。這個還沒有講完,這節課時間到了,修止觀的重要性我們還是多提一提,因為畢竟我們修學一個關鍵的,修行的一個原理原則我們要明白,這樣我們修行功夫才會得力,才有受用,這個很重要,我們下次,下一節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