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  (第四十六集)  2003/1/2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3-0046

  《太上感應篇》

  諸位觀眾,請看《感應篇》第七十六跟七十七節:

  【無故剪裁。非禮烹宰。】

  這是不知道愛惜物力。接著底下兩句:

  【散棄五穀。勞擾眾生。】

  文裡頭這四句,一切眾生生到這個世間都是有業因的,佛家跟我們說明這個事實真相。六道的凡夫都是受業力主宰,一生之際遇,榮華富貴、壽命長短都有個定數,所以在世間高明算命看相的人,往往都看得相當的準確,看得很準。

  正如同《了凡四訓》一開端,袁了凡先生為我們說明,跟我們講他一生的經驗,他早年遇到孔先生給他算命,算他一生的流年(我們現在一般講算命排流年),從生算到他死的那一天,跟他算的可以說絲毫不爽,非常的準,連一點小小的事情都應驗,確確實實證明一點差錯都沒有,確實有命運。這不是一般走江湖的算命先生有辦法算得那麼準確,這就要有很深的學問。一般走江湖的算命先生那些說法未必可靠,大部分是猜測人的心理,聽他的口氣,用猜測算的,這就不一定很準,有的一小部分會準,大部分不準,這是一般走江湖不負責任的。像孔先生這種算命先生不是走江湖的,真正是有學問、有見識、有修養,所以他能夠算得這麼準確。

  由此可知,一個人的一生,真的就像西洋人所說的(過去我們導師也提起,法國的預言家,大概是十六世紀那時候的人,諾查‧丹瑪斯是法國一位預言家,等於我們中國講的算命,他裡面就曾經說過,因為他有預言,有寫書流傳下來,書名叫《大預言》,有翻成中文,我記得在我二十幾歲的時候,二、三十年前也曾買一本來看,有這本書,他在這本書裡面講過很多次,人的一生就好像我們在演電影、演戲,演電影、演戲要先寫劇本),人一生的命運好像都是安排好的,這個劇本早就寫好了,按照這個劇本去表演,誰也沒有辦法改寫這個劇本,這個都是屬於宿命論。

  佛法裡面承認命運是有的,但是命運決定可以改變,絕對不是一成不變。首先我們要曉得命運從哪裡來的?是自己造作的,這裡面的業因跟果報都非常複雜。業因涉及到無量劫前生生世世累積的這些習氣、煩惱,還與一切眾生結下了恩怨債務,來生後世因緣聚會的時候就要還債,所謂是欠命的要還命,欠錢的要還錢。往昔的業因,如果我們自己冷靜的觀察思惟,就在自己這一生當中就得到了證明。我們這一生當中所遭遇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詳細想想,有人對我好的,過去對我有恩;有人跟我不好,相處不好的,過去有怨;有時候我們得到財物,心裡曉得是別人還我們的;有時候我們有損失,知道是我們還別人。佛家講得很明瞭,人生在世只不過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四種緣來結合,就是為這個來的。所以佛總結一句,人生是什麼?人到這個世間是什麼原因來的?「人生酬業」,酬是報酬,意思是還債,業是過去造的。過去造的善業,你這一生享福;過去造的惡業,這一生生活就艱難。

  可是業不斷的造,果也不斷的受,因果循環,享福的時候決定又造業。我們就不說別人了,在中國歷史上稱為「十全老人」,論福報,古今沒有能夠跟他相比的乾隆皇帝,福德、聰明智慧、健康長壽,他統統具足,那真是多生多劫修來的。做了六十年皇帝,又做了四年太上皇,他這一生當中也造了不少惡業,福享盡了,惡報就現前。所以從這個地方觀察,夫子給我們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這兩句話說得很有道理。人要是不覺悟,不可能不造業,福報愈大,造業愈容易,而造的惡業更嚴重。世間小民沒有威德,沒有權勢,一生所造的業比較少,也比較小,我們冷靜細細觀察就知道。

  我們有幸得人身,得人身又何幸之有?幸運在哪裡?只得個人身,有什麼樣的幸運?得人身而聞佛法,這個人得人身就有幸。得人身不聞佛法,得這個人身也很不幸,可能造很重的罪業,不可能不造業。為什麼這麼肯定講?一般人不明瞭因果報應,不聞佛法,對因果報應的事實道理完全不了解,難免造很大的罪業,自己也不曉得,正是《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所講的「頭出頭沒」,來到人間投胎作人,時間很短暫,幾十年之中,幾十年又造一些惡業,造很多的惡業,死後立刻又墮落了,墮落到三惡道,這是轉眼之間的事情,一眨眼而已,人一生一眨眼而已,沒多久。所以得人身不聞佛法是很可悲、很可怕,因為在人間造惡業容易,在三惡道只有受果報的機會,再去造惡業的機會可以說是沒有,只有到人間才有機會造惡業。

  人之所以為貴,就是在接受聖賢的教育。聖賢的教育淵源有兩種,一種是大徹大悟,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這是真實智慧,徹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真相是什麼?從根本上說,宇宙的起源,宇宙怎麼生起來的,生命的起源,宇宙跟生命的關係,這是大根大本。明瞭之後,聖賢人教我們做人之道,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如何相處?這就是大學問。世出世間古聖先賢對於後人的教誨,對一切眾生的教誨,不過如是。明白之後,這個人就能夠趨吉避凶,自求多福。我們沒有明心見性,只有仰信明心見性之人的教誨,跟著他走。

  太上在這一篇裡面教導我們的,跟諸佛菩薩、大聖大賢的教誡沒有兩樣。太上這一篇理論上說得不多,事相上說得不少,對我們非常切用,就是真有實際的受用。如果在事上不能改,我們就是接受佛菩薩的教誨,我們也很難開悟,這是什麼原因?煩惱業障障礙了悟門,開悟的門路障礙住,不能開悟。什麼條件能開悟?古德常常講「煩惱輕,智慧長」,我們有這麼重的煩惱,怎麼會開悟!依照太上的教誨去修學,這是斷煩惱的好方法。佛家講到修學的總綱領是「依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一個明確的道路,成佛之道。太上這一篇文字就是戒律,我們能夠遵循,能夠奉行,心就定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個準則,這個道理要懂。

  愛惜物力,雖然只說了四句,這四句是個原則,我們必須能融會貫通,要知道物力的艱難,得來不易。現在雖然科技發達,生產力提高,不需要像古人那樣的操勞,使用機器大量的製作,可是我們要常常想到,現在在這個世間還有多少人缺乏日常的用品。我們得來的容易,這是靠過去修了一點福報,今生也能夠斷惡修善,感得的報應。可是我們還要想到有許許多多生活困苦的那些人,日常生活使用的物質非常的缺乏,我們如果想到這裡,自然就懂得愛惜物力了。生活只要能過得去,平安就是福。人生在世,三餐能吃得飽、穿得暖,有一個小房子可以遮頭休息,足矣,就可以知足了。如果有多餘的福報,要知道布施給眾生,要懂得惜福,懂得培福,要懂這個道理。

  『無故剪裁,非禮烹宰』,太上在此地教我們,古人殺生吃肉,肉食也有一定的時節,不是每天殺每天吃,絕對不是暴飲暴食。譬如過年過節,祭拜祖先、天地鬼神,那有一定的時間,不是像現在每天都是殺生吃肉。此地「剪裁」是說做衣服,我們穿的衣服。「烹宰」是飲食。穿衣吃飯,從這個地方學節儉,這是日常不能缺少的物質生活。聖賢人在此地勸勉我們,我們能省一分就能幫助別人一分,要常存此心。

  我們看看現前這個社會,這兩句觸犯了,犯得非常嚴重,於是福享盡了,災禍就現前。古時候,衣決定是為自己之必需。佛為出家弟子所制定的三衣一缽,這是古時候居住在印度這個地區,三衣就夠了,那是熱帶地區,所以在印度那個地區居住,穿的衣服就非常簡單。如果在中國北方或者南方也一樣,有分四季,熱帶是整年都是夏天,沒有四季,中國的地區大部分都有四季,春夏秋冬,冬天就冷,所穿的當然就要多。可是我們雖然居住在這個地區,所用的也是要節省,不能太過分、太超過,我們需要的(就是要用到的),當然就要添衣服,如果沒有需要,就不用找這個麻煩,實際上生活愈簡單是愈好,愈方便。

  飲食,殺生、肉食,在古時候都是祭祀鬼神,獻祭。祭完了之後,把它撤下,下供,這時大眾才享受,不是天天有肉吃。過去四、五十年前,在我小時候,在我的記憶當中都是年節(過年、過大節)才有雞鴨魚肉,所以過去的小孩子喜歡過年,過年吃的比較豐富,能穿新衣。所以小孩喜歡過年,因為一年當中能有較豐富的吃食沒有幾次,一年一次,其他像清明或者是作戲,大的節日算起來最多是三、五遍而已,不是很多。

  過去初一、十五拜拜,民間拜拜,家庭比較過得去的,買一塊肉、一條魚,雞鴨就很難得,就要在較大的節日才有。一般的人家,我記得在我家裡,初一、十五大概拜個豆乾,連肉都沒有,所以要吃豆乾也要等初一、十五,吃豆乾、豆腐也不是每天都有得吃。不像我們現在,現在你看每天每餐都有肉,有人吃習慣,一餐沒肉就吃不下,你說造的業怎麼得了!儒家雖然不禁止吃肉,但是也不是教你天天殺生食肉。

  佛家曉得這個道理,肉食是冤冤相報。為什麼世間有殘酷的戰爭?這個戰爭我們能夠回想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很殘酷,第二次世界大戰比第一次世界大戰不知道多多少倍,第三次世界大戰發生的話,有很多人說這是終止的戰爭,就是這次戰爭打完之後,人就沒有能力再戰爭,所有一切都破壞了,人都死光了,沒人了,哪還能戰爭!所以這是毀滅世界的戰爭。

  佛在經上說「刀兵劫」,就是戰爭,如果希望世間沒有刀兵劫,佛說了一句話,他說「除非眾生不吃肉」,除非世間的人都不吃肉,都不殺生,不要造殺業,這樣世間就沒有刀兵劫了,就不會戰爭,因為沒有造因,當然就沒有這個果,這個話的含義很深很深。刀兵劫是怨恨累積而成的,怨恨從哪裡來的?吃眾生肉。牠不甘心情願給你吃,真的是弱肉強食,較強的吃較弱的,弱者心裡的怨恨永遠不能消除。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在六道裡頭是輪轉的、流轉的,輪來輪去,於是產生報應,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個只有佛講得透徹。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不敢再吃眾生肉了,希望跟一切眾生冤仇能夠化解。我們認真努力修學,把一切功德迴向給眾生,是懺悔,是贖罪。所以愛惜物力要從日常生活當中下手。

  七十六跟七十七這兩小節四句話,「無故剪裁,非禮烹宰,散棄五穀,勞擾眾生」,這都是一般人認為是小事情,不在意的,最容易犯的過失。我們看到人家吃的東西太浪費了,日常生活當中不知道節儉。佛在經教裡面教導我們「食存五觀」,每天吃飯用齋的時候,都要有觀想,觀想的內容就是讓我們知道愛惜物力、人力,生起感恩的意念。一粒米、一滴水,一絲一毫得來都相當不容易,要知道農夫、工人他們的辛勞,我們才得到日常生活當中的便利。今天雖然是科技發達,人工大大的節省,利用機械種植,產量增加了,可是還是要一樣懂得節儉,節儉是美德,節儉是性德。我們看諸佛菩薩,看許許多多宗教的聖人,可以說沒有一個不是安貧樂道,他們為什麼要做這樣的示現?我們要多想想,要細心去體會,冷靜觀察思惟,我們就曉得他們不是為自己,是為苦難眾生。

  科技縱然高度的發達,眾生還是敵不過業力,每一個人,說實在話,如果不能夠轉迷成悟,一生都是被命運所拘束,就如同法國預言家所說的,人逃不過命運的主宰,人的一生都是受命運的安排,好像演戲照著劇本來演。有幾個人在一生當中能夠改造自己命運的?那是每一個宗教的真正修行人。修行人不管是哪個宗教,總而言之,都是教你斷貪瞋痴,都是教你念念的行為為一切眾生造福。真正修行人必定歡喜給社會大眾做一個好榜樣,這在佛法裡面講「真實功德」。

  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能不節儉,日常生活一飲一啄,我們喝一口水,吃一口飯,要懂得節儉。他為社會大眾服務,就決定不會浪費,決定知道愛社會、愛眾生,幫助他們惜福、培福、造福。眾生得福,修行證果的人歡喜;眾生在受苦、受難,他們看到難過,但是也無可奈何,為什麼?一切眾生一生的際遇都是自作自受。諸佛菩薩、大聖大賢們能夠幫忙的是教學,是指導。有智慧的人、有福德的人遇到了,他能夠依教奉行,能信、能解、能行,這個人命運就轉過來了。不肯相信,不肯依教奉行,轉不過來。

  會轉的人從念頭上轉,永遠保持一個善念,這個人是真正會修行。眼不見邪色,盡可能的避免;耳不聞惡聲;口,世尊在《無量壽經》上教我們修學的原則,「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我們是業障深重的凡夫,業障深重從什麼地方看?我們的念惡,古人常講「意惡」,從來沒有把人看作好人,這個就是意惡。看到都是別人的過失,聽到的,你傳說的,皆是是非長短,我們不曉得這是大惡。再仔細觀察,他們那些修行人為什麼能作菩薩、能作佛?實在講就是六祖惠能大師講的一句話,「不見世間過」,這一句話我們要把它當作座右銘,真正放在心上,認真學習不見世間過,我們就會成就。縱然世間人有過失,過失是他的,與我有什麼相干,我要把他的過失放在我的心裡,就是變成我的過失了,為什麼做這種傻事情?

  所以我們導師為我們做了一個榜樣,他學佛四十八年,現在可以說是五十年了,在佛法裡得到的利益也就是從這個地方得到的。別人毀謗他、侮辱他,告訴他,他也不聽,他也不說,他都知道,不要再講了。甚至拿文字來給他看,過去有人登報紙公開毀謗他,有同修交給我拿去新加坡給我們導師看,他都沒看就丟掉了,說隨他去。還有人送錄影帶,他也退回去,不聽、不看。這就是佛陀在世時教我們的原則,若遇到有人惡意在僧團裡面故意要惹事、毀謗,佛教我們一個原則,「默擯」,遇到惡比丘擾亂僧團,默擯就是不要理會,不要跟他計較,這樣就好。所以他心裡面永遠保持最好的印象,也沒有把毀謗他的人放在心上,這樣我們自己的心才善,絕對不能有絲毫惡印象落下去。我知道阿賴耶識落的惡印象,將來果報是在惡道,我為什麼這麼做?別人毀謗我,我絕不毀謗別人,我對別人讚歎;別人侮辱我,我感謝他替我消災,替我消業障,感恩都來不及了,怎麼會有絲毫惡念、惡意!這是我們導師他懂得修學方向、目標,如此的教導我們。

  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他天天培養這個心。如果喜歡聽這些是非人我,喜歡打聽這些事情,這五種心破壞了。誰破壞的?不是別人能破壞的,自己破壞自己,怎麼能怪人家!所以我們要懂得守護自己的清淨心。別人破壞,我們一概拒絕,不要放在心上就是拒絕。所以有人來跟我們導師說「某人說你的壞話」,他就笑笑,什麼壞話不要再講了,凡是壞話就是不好的話,不用再講,他不必聽,這是保護自己的真誠、清淨、平等、覺,這是會修的人,在這當中不但對自己沒有損害,反而增長自己的道業,增長自己的清淨心。

  不會修的人,這就傷害自己,聽到別人說「某人說你壞話」,「你說,他講什麼壞話,你說給我聽」,聽完之後,想辦法報復他,去反駁,心裡很不高興,你看這就是我們被牽下去造作惡業。人家傳來的話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也沒去調查,也沒考慮,聽一面之詞就全盤接受,你說這個人愚不愚痴?到底他傳這話是否正確?你沒去了解就相信,這樣毀壞自己的道心,百千萬劫難遭遇的佛法,輕易的被毀壞掉了,這就是魔來破壞。魔的能力也不過就這麼大,你要不接受,他一點能力都沒有;你歡喜接受,你要跟他合作,他的能力才顯示出來;你不跟他合作,不聽他的,不理會他,魔的法力再高,對你也無能為力。這一點世尊在「八相成道」的降魔,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樣子,我們為什麼不記得?為什麼不學習?所以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境界現前,想一想佛遇到這個境界,他是怎麼處理的。我們向佛學,不能向魔學。

  諸佛如來永遠生活在慈悲之中,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是無私無條件的愛心,真誠的愛心,清淨、平等的愛心,愛護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決定沒有一絲毫分別執著,念念為別人利益著想,為別人福德著想,自己能忍受,忍受是示現忍辱波羅蜜。佛是最完美而沒有缺陷的德行,都在經教之中,我們每天讀《無量壽經》,我們導師說過很多很多遍,能夠把《無量壽經》上的教誨,依教奉行,百分之百做到了,這個人就是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能做到一半,雖做得不圓滿,這個人真正是極樂世界的菩薩,決定得生淨土。他要不生淨土,願意在娑婆世界廣度眾生,也一定能得阿彌陀佛威神加持,這是一定的道理。

  佛力加持是好事情,自己如果不具足戒定慧,佛力縱然加持,還是一樣會退轉,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知道。你真誠心發心的時候,得佛力加持;這個心退的時候,佛加持的力量也不見了。必須我們自己有一分的功德,佛就加持一分;我們有十分的功德,佛就加持十分;什麼時候我們的功德消失了,佛力的加持同時消失。功德相當不容易保持,佛在經上多次給我們警惕,「火燒功德林」,不同於福德,福德能保得住,功德很不容易保持。功德是什麼?功德是戒定慧。你破戒,功德沒有了;你心一散亂,定沒有了;一迷惑、愚痴,智慧沒有了,功德不容易保持。福德能保得住,三善道可以享福,三惡道裡頭,除了地獄之外,餓鬼、畜生裡頭還是能享福。但是要記住,福德不能幫助你超越三界,不能幫助你修行證果。

  所以我們修行人鎖定自己的目標,戒定慧三學。戒學是什麼?守法、守規矩,而不是死在戒條之中。《無量壽經》翻開,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字字句句都是世尊對我們的教誡,我們能信、能解、能行,就是持戒。三學裡頭,戒學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廣義就是它的意義涵蓋很廣,不是只限於戒經裡面規定的戒條,除了戒條之外,包括世間的法律規章,每個地方國家的憲法,每個地區的道德風俗文化,這都要遵守,這就是廣義的。如果只是狹義的,這是講到戒條,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這是狹義來講的,這範圍講得較小。

  戒的本義是廣義,涵蓋很多,不但是明文的戒條要遵守,就是佛陀在經典裡面對我們的教誡,也就是對我們的開示都要遵守,把佛陀的教誨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就叫持戒。教我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怎麼講話,這統統是戒。在這個同時能保持自己心地清淨平等,這是修定。《金剛經》上講修定的原則要懂,「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個話要用我們現在白話說,「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是修禪定。我們最大的困難就是見色聞聲馬上著相,這一著相,定就沒有了;不但定沒有了,心裡面生起煩惱,喜怒哀樂、七情五欲隨之生起,戒沒有了,全都破掉了。

  所以你的戒定慧被外面境界干擾破壞掉了,外面的境界叫魔,魔境;如果外面境界不能破壞你,你堅持戒定慧三學,外面的境界叫佛境,所以佛境跟魔境界是一不是二。你用戒定慧的心面對外面境界,是佛境界;你用貪瞋痴的心對外面的境界,外面境界就變作魔的境界。所以佛跟魔從哪裡來的?是從你心裡面產生的,你一念覺,你一念覺悟,看到外面的境界都是佛境界;一念迷,看佛也是魔,佛就變成魔,我們的心迷,要懂得這個道理。

  我們真正能夠做到「至善」,真正做到愛人愛物,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人的好事我們要成全,讚歎隨喜支持。如果人的惡事當然不能支持,不能幫他造惡業,這就是不成人之美,這就成人之惡。所以我們要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那個善心生起來了,善念天天增長。

  對於陷害我們的人,我們感恩,消我們的業障,成就我們的忍辱波羅蜜,成就我們禪定波羅蜜,成就我們般若波羅蜜,六度全都修到了,也成就了持戒波羅蜜,也成就了布施波羅蜜,怎麼說布施?無畏布施,這是屬於無畏布施。他侮辱我、毀謗我、陷害我,我以感恩的心對待他,他就不恐怖了,對方不會恐怖,他知道你這個人不會報復我。否則的話,他每天提心吊膽,「這個人將來不知什麼時候要報復」,他心不安。沒有報復,反而有感恩,這就叫無畏布施,六度圓滿了。這是我們導師在講席當中,常常勉勵諸位同修的,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起心動念,無一不具足六波羅蜜。具足六波羅蜜的心行,這個人是菩薩。菩薩待人接物永遠是慈悲,永遠沒有傷害,絕不『勞擾眾生』,用現在的話說,決定不找眾生的麻煩,這是我們要曉得的。

  實在講,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我們看到有很多現象,像天災、人禍,這都是一些不平常的現象,這是天地鬼神時時刻刻給我們報警,我們一定要細心去體會,冷靜觀察。

  時代不斷在改變,諺語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前面的善知識離開我們了,我們導師講過,他學佛的時候,年輕學佛的一代,他們離開我們,上一代離開,輪到年輕這一代,修行弘法利生這個任務就落在年輕這一代,落在我們身上。他說他現在也進入晚年了,今年七十六,過年就七十七了,古人有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換句話說,這個年齡就是一般人要死的年齡。這個話也是實實在在的話,所以他說弘法利生這件事他要交接下來,所以他勉勵我們年輕這一代的同學要很努力、很認真去做,也要常常想到年歲一年一年的增長。所以他現在都是在做充分準備,交接給後面的人。

  教學交接給下一代年輕的人來弘法利生,是教些什麼?在中國從孔老夫子,在佛法裡面是釋迦牟尼佛,這兩位世出世間的大聖都告訴我們「述而不作」,講述這個意思,就是他們不過是承受上一代的人,把上一代人的教誨,自己能夠認真努力奉行,然後再教給下一代。古聖先賢的教誨很多,而實際上我們能用到幾句,實際上能用到的不用多,用幾句,甚至經典講的一四句偈,一生都受用不盡。所以我們千萬要記住一句話,不要去搞創造、創新。世間法科學技術他們天天在創新,這是講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可以創新,但是德行一創新就壞了,這是沒辦法創新的,孔老夫子都沒有法子,釋迦牟尼佛都沒有法子,這是事實。所以佛所講的經是古佛所說的,孔子所傳的道是先王之道。但是我們要懂得古聖先賢的大道如何能夠適用於現代人的生活,只要做到這一點,這就大功告成了。

  今天社會上有許多災難,也曾經聽人說,許多宗教家也談到這個問題,古老的預言家也講到這個問題,速度太快了,這個話講得很有道理。物質文明進步的速度太快,精神文明趕不上,跟不上,麻煩就出來了。所以要挽救當前的劫難(當然這是一個說法,但是做不到的),應該把物質文明的腳步放緩,把精神文明的腳步加快,精神跟物質兩方面的文明能夠平均,能夠相等,這才不會出問題,這才是好事情,這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滿。這兩個步伐如果不整齊,問題就出來了。如果在不整齊這種狀況之下,寧可讓精神文明腳步緩慢,物質文明就可以終止,到這裡為止,這樣才不會產生問題,這裡頭有很大的道理。

  所以我們一切不求績效,我們現在講業績,不爭小利。今天我們要做的事情很多,做事的方針自己總要把握住,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要想到它的影響面有多大,時間有多長。如果是正面的影響,好的影響,這個面愈大愈好,時間愈長愈好,只要從這個方向著眼,就能夠收事半功倍之效,我們所付出的精神、勞力才有代價,才有成效。

  眼光一定要放遠,要看得深,要看得遠,不要為自己的利益,不要為小團體的利益,那是沒有法子解決下一個世紀的難題。為什麼以前人可以為小範圍的利益著想?因為以前的人可以,因為他的生活空間不大,過去交通不便,這個村莊跟那個村莊,可能一生都沒走到別的村莊去,所以他的生活空間範圍很小,當然他所考慮的只有他這個範圍。現代人的生活空間是整個地球,還要向別的星球發展,我們的思考,我們的修學,必須要跟實際狀況同步。現代人生活空間既然是整個地球,我們思考問題要以整個地球為著眼點,這個問題就能解決,也就是說所有的作法,弘法利生要全球性。過去那個時代交通不方便,資訊不發達,甚至於有些人一生都沒有出過他的縣城,他一生生活空間就這麼大,所以他只考慮他那個鄉鎮、他那個縣城就足夠了,他一生就能得到幸福美滿。所以真正幸福美滿是要看我們活動空間多大。

  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華藏世界的佛菩薩們、那些眾生們,他們活動的空間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他們起心動念所想到的範圍是虛空法界。我們在這裡就學到東西,我們想的範圍小,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製造許許多多麻煩。

  今天世界的紛爭、天災人禍從哪裡來的?我們的活動空間已經遍及到全世界了,但是我們的思想、考慮,依舊是拘束在我們的小團體、小範圍,於是團體跟團體當中產生矛盾,國家與國家,族群與族群,宗教與宗教,過去所沒有的,現在出現了許許多多的猜疑、誤會、矛盾。從前沒有這些事情,因為生活空間小,彼此不相往來,不需要考慮這些事情,現在不行了,接觸太多太頻繁了,不能不考慮,不能不學習。所以常識要豐富,原則要簡單,我們綜合世出世間大聖大賢教導我們的,乃至於綜合許許多多的宗教家,不外教我們真誠、愛心,這是世出世間大聖大賢所教導我們的共同原則。這節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這裡,下面下一集再繼續跟諸位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