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  (第三十六集)  2002/12/6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3-0036

  《太上感應篇》

  諸位同修,大家好!請看《感應篇》第四十四節,這是背逆大惡最後一句:

  【剛強不仁。狠戾自用。】

  註解裡面跟我們講「孔子所取之剛毅,主於理者也;《太上》所戒之剛強,動於氣者也」,這段的意思,註解告訴我們孔子教人剛毅,《太上感應篇》叫我們不可以剛強,它的差別在哪裡?孔子主理性,合乎情理,是這樣的剛毅;《太上》所戒之剛強,是動於氣者,「氣」是意氣用事的意思。一個是意氣用事,一個是理性用事,性質不一樣,這是首先要辨別的,決定不能夠錯解其意。

  人生病,身體部分麻木,譬如一般的中風,中風有些是一手一腳,一邊都沒有感覺,麻痺了,也不會痛,也不會癢,都沒有感覺,好像打了麻醉針一樣。一般開刀手術,還沒開刀之前都會打麻醉針,麻醉針打下去,這個部分就沒有感覺了,不痛不癢,麻木的意思就像這樣。所以身體要是一部分麻痺了,沒有感覺,就叫做不仁。不仁是不知道痛也不會癢,不知道痛癢叫做不仁,這是簡單解釋什麼叫『剛強不仁』。凡是剛強不仁這種人,也就是說他完全是意氣用事、感情用事、不講道理,隨順自己的喜怒待人接物,自己高興就好,不高興就隨便發脾氣,就是隨便使性子、發脾氣,如果跟自己不合,不但排斥,往往還會陷害別人。

  這裡頭寫得好,「好剛使氣之人,待人遇物,不知痛養,純是殺機」,我們冷靜的思惟,我們有沒有犯這個毛病?不是沒想過害人,是沒有害人的機會,沒有害人的權力,如果自己當權,自己有機會,不知道要害多少好人,不知道要障礙多少好事。為什麼我們知道自己有?自己的煩惱習氣沒斷,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總是損人利己。為自己,保護自己,利益自己損害別人,只要有這個念頭在,《太上》所講的背逆大惡這七條必定具足,縱然我們沒有機會陷害人,可是若是有這個念頭,這就不得了,這是很大的惡念。

  念頭的善惡往往連自己都不能夠覺察到,自己沒感覺,甚至連自己的念頭是善是惡都分不清楚,可是天地鬼神看得很清楚,諸佛菩薩就更不必說了,佛菩薩看得很微細。所以一個善念起,你心裡動了一個善念,天神就會來擁護你,不用等你做善事,心裡起了一個善的念頭,天神馬上就來擁護你;若是起了一個惡念,妖魔鬼怪就會圍繞過來,給你做助緣,成就你的惡行。這些事實真相太多太多了,稍稍留意觀察,都在我們的周圍。

  現代這個社會善知識少,惡知識多,善知識成人之美,惡知識助人作惡。可是古人說的話,剛強不仁的人是有果報的,這說的是果報。如果這種剛強不仁之人要是吃過幾次大虧,受過種種的折磨,他的氣焰逐漸下降了,漸漸知道回頭了,那是不幸中的大幸,就是說這種人一定會遇到挫折,一定的。遇到挫折,遇到不如意,吃虧了,若是能夠回頭,這算是很好,回頭可以免墮三途,真的回頭就不會墮三惡道,改過自新。

  這個地方舉了一個例子,宋朝包公,連續劇也曾經演過,播過包公這齣歷史戲劇,包公這個人,註解裡面舉出這個故事、公案,舉出這個例子。包公這個人剛強,但是他明理,明白道理。這是夫子所說的,他判斷刑事案件,如果有人向他關白,向他求情,他往往是當面呵斥,當面拒絕;但是要是有人跟他講道理,講得很有道理,他也歡喜接受,他不是完全不講情理,也不是說不講情面,他是一個明理的人,所以大家對他佩服,對他尊重。這是說這個人剛強,但是明理,所以他有智慧能夠斷案,這是「仁者之勇也」。所以他斷案看起來鐵面無私都不講情,但是他明理,如果道理講得通,也不是完全不講情,所謂合情、合理、合法,所以是剛強明理,跟此地所說的剛強不仁完全不一樣。

  可是今日明理的人不多,他自以為所明的理是自以為是,自己覺得很明理。我們看現在的人,所接觸的人,哪個人不認為自己很明理,自己講的很有道理,別人講的都沒道理,只有自己講的有道理。既然明理,為什麼今天社會會落得這種地步、這麼混亂?人心惶惶,無所依歸,原因出在哪裡?還是一句老話,不讀聖賢書之過,現代人不讀聖賢的書,不要說是讀佛經,就連一般儒家、道家的聖賢經典都沒有讀,是非善惡都沒有標準,大家都說自己是對的,不對的也認為是對的,搞得整個社會亂七八糟,這就是不讀聖賢書之過。

  現在甚至進一步推翻聖賢書,國家制定的教育對聖賢書不重視,不能排在學校的正式課程裡面,這是我們國家的悲哀。一些無知的人反對,害後代的人沒智慧,自己沒智慧沒關係,障礙下一代的人也沒智慧。所以現在有人提倡讀經,還有人反對,家長出來反對,學校出來反對,政府出來反對,你說這像什麼話!將我們祖先的東西都丟掉,所以才搞得國不像國、家不像家、父不父、子不子、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搞成這個樣子,這是人咎由自取。不願意接受聖賢的教導,憑自己錯誤的觀念來行事,就是此處所說的「剛強不仁」,自己做錯了還不知道,沒感覺,好像是中風麻痺一樣了。

  聖賢書太多了,儒家比較少的如五經、十三經,佛家的經典真是浩如煙海。我們從小沒有學,現在年紀大了,想學也來不及了。所以在世間行事,在世間做事情,如何讓自己有能力明辨是非,明辨邪正、真妄、善惡、利害?只要你有能力辨別,這是真實智慧,這就是真學問。但是不讀經、不讀史,你這個智慧從哪裡來?經就是長智慧,讀經才會開智慧。讀歷史,歷史是一面鏡子,過去發生的事情,增長見識,歷史就是因果報應的記錄,以佛家來說這是因果報應的記錄,事實的記載來印證經典所說的道理,以事來印證理,以理來觀察事,你就得到答案了,知道是非、善惡、真妄、邪正,前因後果你就清楚了。

  印光大師非常慈悲,他老人家明瞭,現在勸世間人去讀經、讀史已經不可能,辦不到了,所以他提出一個救命的單方,拯救今天的世界,他選了三本書,《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這三樣東西,這三樣東西可以幫助我們獲得辨別邪正、是非、利害的能力。大師一生極力的提倡,大量的流通這三種書,目的是挽救我們現在全世界的劫難,有幾個人知道大師的苦心?我們這個時代若不全面極力去提倡這三本書,印祖也曾說過,縱然諸佛菩薩、所有神仙都下凡,也救不了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必定有很大的災難現前,無法避免。為什麼無法避免?人不會覺悟,一意孤行,不肯接受聖賢的教誨,胡作妄為,自己做錯了還不自知,還認為很正確,愚痴沒有智慧,所以造成世間的天災人禍,原因是人們咎由自取。這是大師大慈大悲,方便提倡這三本書來救劫,這是善巧方便。

  如何有效把這件事做好?關鍵就是有沒有方法讓一切眾生醒悟過來,不再迷惑顛倒?這就是剛才說的,有能力辨別真妄、辨別邪正、辨別是非、辨別善惡、辨別利害。現代人做事情不會想將來,只想眼前,眼光非常的短淺,看到眼前的利益,不會想將來事情做了以後,現在有利益,將來是否有利益?或者是現在看有利益,後面有很大的負面作用出來,現代人沒有考慮這麼多。不要說考慮到來生來世,就是今生今世,年輕時就沒想過年老該怎麼辦,幾個人有想過年老時?現在很少人會想到這個問題。只想眼前,這就是眼光很短很淺,不想將來的前途。要是大多數人都有能力辨別是非、邪正、善惡、真妄、利害,要是有這些能力,這個世界就有救了。知道什麼是對、什麼不對,有這個能力來判斷,他就不會做錯事情,這樣劫難就有救了。

  因此印祖出現在世間那個時代,當時的印刷技術不像現在這麼發達,現在的印刷術、印刷機愈來愈發達,愈印愈精美,印的量愈來愈多,一天的量可以印很多。在民國初年,當時印刷機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在當時印祖一生當中所印的量,根據導師保守的估計,這三本書他一生印得最多,在當時估計起來大約有幾百萬冊,以當時的印刷技術而言,他所印的數量相當的龐大,由此可見,印祖對這三本書的重視,流通那麼大的分量。可是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以我們目前的人口數,譬如中國的人口有十三億多將近十四億,你說幾百萬冊實在不成比例,那個數量當然不成比例,還是很少數。這都是在半個世紀以前流通,上半個世紀以前留下來的,能夠留下來的大約十分之一,譬如以三、四佰萬冊來說,能夠留下三、四十萬冊量就算很多了。

  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要承接下來做,將印光祖師所提倡的三本書要大量的流通,不但要流通還要講解,現在還拍成電影、影片,這是更加理想。最近北京也拍了六片,早期在台灣了凡弘法學會有做二片,那是最早期的,這是好事。做二片是拋磚引玉的工作,以後有人做六片,相信以後還會有人發心做得更詳細,就像是一般的連續劇可以做三、四十片,五、六十片。我們是希望能有更詳細的製作,在電視台播放,做成VCD流通,收到的效果會更大更廣,這是我們應當要做的工作。

  就印經這部分來說,現在台灣印刷術非常發達,印經這部分沒有問題。但是這個經還是要長期的印,過一段時間再印一些,隔一段時間再印一些,普遍去流通。現在還有讀經,就是讀了之後錄成錄音帶、CD去流通,這些都可以做,尤其在中國大陸需要的數量最多。我們錄的錄音帶、CD是有聲音的,像了凡弘法學會所做的有聲書,這也是非常好,像《楞嚴經》所說的「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也就是娑婆世界眾生,六根之耳根最利,用聽的比用看的更容易明白,有聲書可以說比文字更有效果,當然文字也一定需要。

  我們今日要救劫難,要救劫難要從根本下手,根本就是如何能使一切眾生回心轉意,在心理上做一個大轉變,劫難才能化除,這個道理佛在經典上講得很透徹。大經上常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就是說心想生。我們現在所見到的現象、萬事萬物,是從哪裡來的?我們自己的心所現出來的,我們的識所變的。那個變是什麼在變?我們的識在變的。現相是怎樣產生的?就是心,心是體,能夠現相,識能變化。像人有生老病死,那就是有變化;人從小孩子一直長大,那就是在變化;少年、青年、壯年、老年,這就是在變。變是什麼?想,我們自己那個心想,心在想的,在變的。

  萬事萬物怎麼會如此變化?根源從哪裡來?不是外面,是我們內心所變的。我們內心在變,看到外面的境界也在變,因為外面的境界是我們的心所現的,我們識所變的。你去觀察我們的心是不是一下想這個,一下想那個,變來變去?從早上起床一直晚上睡覺,你去觀察我們的心在一天當中變化多少。從這個地方去觀察,你就能了解,確實如佛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

  從這個原理我們就能明瞭,目前的社會混亂,有天災人禍,有災難這些不好的事發生,從哪裡來的?從人心來的,人心若是惡,它就變壞的境界,人心若是善,它就變好的境界,完全是在於人心,不能怪天、怪地、怪祖宗,不能這樣子,那都是不明理的人。實際上的原因都是我們的心,心是善還是惡,你的心在變。所以我們看現前社會大眾,他們所想的是什麼?腦袋在想什麼?他的念頭是什麼?講的是什麼?所做的是什麼?如果心想的、口說的、行為所做的都是不善,這個後果感應到天災人禍。如果想的、念的、說的、做的都是善的,那就是極樂世界、華藏世界、天堂(一般宗教叫做天堂),關鍵就在此處。

  所以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都是以師道的身分出現,為什麼?因為這需要人教,沒有教當然不知道、不了解,所以要有老師來教。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就是以老師的身分來教化一切眾生。佛的身分用現代的話來說,他所示現的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孔老夫子在中國示現的也是這個身分,從事社會教育,唯有這個身分才可以救人救世。

  所以早上法界衛視來道場採訪,問我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問到:為什麼看到佛教徒都很退縮,好像很多都退到後面,不敢與人相爭,是不是很消極?首先我回答:第一必須要先認識佛教的本質是什麼,這是必須要先認識清楚,然後講其他的才有一個標準,不然的話,講來講去都抓不到重點。

  佛教是教育,這是我們導師一生弘法四十幾年,在世界各地不斷的呼籲,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於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不是宗教。但是現在許多人對佛教產生誤會,不但沒信佛的人誤會,連信佛的人自己都不知道,誤會,將佛菩薩當作神明看待、膜拜,造成迷信,這都是沒有認識佛教。

  佛的教育簡單講,第一教人認識人與人的關係,要怎麼做人,怎麼做事,我們是什麼身分地位要盡什麼義務責任。第二教人認識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人跟宇宙這個大自然要怎麼相處,不可以任意破壞大自然,要是任意破壞大自然就會得到天災,所謂天災人禍就是從這裡來的。第三教人如何與天地鬼神相處,建立良好的關係。天地鬼神就是現在科學家所說的生活在不同空間維次的眾生,我們要如何與他們相處。這三個部分,這就是教育。

  教我們做人,第一教我們轉惡為善。本來我們不知道作善,為什麼不知道?因為不知道什麼是善惡,做錯事還不知道,以為是對的。佛教我們,我們才認識清楚什麼是惡、什麼是善。知道之後,要避免做錯事,斷惡,正確的事情要盡心盡力去做,這是斷惡修善、轉惡為善。這是教育、教化眾生的第一階段,化惡為善。第二階段化迷為悟,這又更進一步。轉迷為悟,迷就是對宇宙人生的道理不明瞭,進一步讀佛經、聽佛經,開悟了,明瞭了,這些迷惑破除了。原本對世間許多事情不了解為什麼,現在知道了,這是轉迷為悟,第二階段。悟了之後,悟後起修,要去修行,修行才能證果,第三階段是轉凡成聖,把我們凡夫轉變為聖人。什麼是聖人?就是對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徹底明瞭,叫做聖人,要是不明瞭,迷惑顛倒叫做凡夫,聖凡的差別就在這裡。這是佛陀教育的三個階段,所以佛教是教育。

  佛的教育也有針對每個時代、每個地區、每個階段,社會上最缺乏的。譬如現在社會上最缺乏的就是忍讓,現前的社會我們見到大家都在相爭,所謂競爭,競爭再提昇就是鬥爭,鬥爭再提昇就是戰爭,戰爭的後果就是毀滅破壞。所以佛教我們不要爭,別人若是要爭就讓他,忍讓,佛教徒要做給社會大眾看,不要與人相爭。有些人不了解,以為佛教徒好像很消極,不懂得與人競爭,很消極,實際上他不了解,這是佛教我們要忍讓,不是消極。為什麼?忍讓是給社會大眾做一個榜樣,大家都在爭,我就不跟別人爭,做給別人看,這是潛移默化之功,他要是看久了也能感覺到,不是消極。

  要是論消極、積極,要看你從哪個角度、哪個方面來說,都有消極的一面和積極的一面。譬如說世間人對競爭很積極,對忍讓很消極,這是世間的人;學佛的人對競爭很消極,對忍讓很積極;善人對行善很積極,對行惡很消極;惡人對行惡很積極,對行善很消極。所以你說什麼是消極?什麼是積極?這都是雙方面的,不是單方面的,看你從哪一面來說。所以不能從一件事情來斷定他就是消極,要看是對哪一方面消極。他也有積極的一面,看他是對哪一方面積極,都有。所以早上我分析後他才明瞭,原來有許多事情,他說要找個時間做長時間的訪問,還有許多迷惑的事情不了解。當然歡迎,如果時間能配合,歡迎他來採訪。

  我們要知道心善就現好相,意善就變好境界,行善自利利他,人能具足這三種善,前途一片光明,縱然眼前受一點苦難,這是小事,人生幾十年,時間非常短促,佛教我們修忍辱波羅蜜。這幾十年寒暑過去,幾十年折磨,誰在折磨我們?愚痴迷惑顛倒的眾生不明理,佛菩薩以善心,純善之心、純利之行對待他,他還要污辱菩薩,還要陷害佛菩薩。佛菩薩是不是眾生迷惑顛倒就退心?佛菩薩不會退心,佛菩薩絕對不會掉頭就走,這是佛菩薩給我們好的榜樣,為我們做示範。諸佛菩薩尚且如此,諸佛菩薩都會受到眾生污辱、陷害、毀謗,我們又算得了什麼!我們今天受到一點污辱、陷害、毀謗,這是很正常的,受到一些折磨,受到一些傷害,正常!幾十年光陰過去了,我們有好的地方去。

  所以不可捨去苦難的眾生,眾生愈苦,愈是愚痴,愈是沒有智慧,我們就愈要憐憫他,要幫助他。我們不可以看到他心行不善、無惡不造,我們就捨棄,不理他,這就是沒有慈悲心,若是這樣就沒有法子成佛。成佛要有慈悲心,沒有慈悲心如何成佛,就跟一般人一樣。

  所以我們跟世間人不要有一樣的知見,我們跟他們一定是不一樣。無論他是以什麼態度對待我們,我們自己一定要守住原則,我們以真誠心對他,以清淨心、平等心、智慧心、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我們是行菩薩道,要修忍辱波羅蜜,要修六度萬行,長時間感化眾生,他們有佛性,他們會回頭,只是一時迷惑而已。所以自己要反省,自己要行道,唯有自己沒有墮落,自己要修,自己保持不墮落,這樣才有辦法幫助一切苦難眾生。

  這兩句的意思非常的深,《感應篇》裡「剛強不仁,狠戾自用」,我們如果仔細反省,每一條都觸犯了,只是我們沒有讀這個經,只是每一個人所犯輕重不等,有人都犯得較重,有人都犯得較輕,實際上都有犯到。

  「狠戾自用」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心狠手辣,「狠」就像野狼,心像野狼,形容心狠毒。對人對事對物造極重的罪業,果報就一定不好,死後必定會墮入三惡道。《彙編》這裡有幾句話,這是註解,「夫強梁者,不得其死,固不必言,而死後三途之報,經何時而得免乎」。強梁就是這句「剛強不仁,狠戾自用」,要是這樣的人,不得其死,說難聽一點是不得好死,死的時候很不好。不好死沒有關係,死了若沒事那當然不打緊,問題是死後問題還更大,死後墮入三途受報,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出來,那個問題才大!這句話值得我們深深反省。

  所以世出世間的聖賢,我們在文字記載裡面讀到,他們為人處世顯得非常謙虛忍讓。世間聖人如孔子,《論語》裡面記載的,孔子的為人「溫良恭儉讓」,他待人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不但他老人家一生以言教,而且以身教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這是聖人。能奉行聖人的教誨,社會安定,天下太平,人民的生活真正可以達到安和樂利。

  這個理念跟現代西方人不相同,西方人提倡消費,鼓勵消費,為什麼?圖利,貪圖眼前的利益。大家在生活上如果不消費、不浪費,他就無法賺錢。人人如果都像孔老夫子,各個生活節儉,生意就不要做了。由此可知,鼓勵消費,講究消費,其目的就是爭名奪利。有一個競爭的心,有一個侵略得到的心,社會還能安定嗎?人生還有什麼幸福可言?這些道理,這些事實,我們要多想想,想通了,想明白了,你是跟聖賢走,想不通是跟現代人走。聖賢人的生活有真的快樂,有真的幸福,決不是物質享受。這裡面的樂趣,實在說現代的人想不到,沒有辦法體會。從前讀書人還能夠體會到,現代不讀聖賢書了,他怎麼會想到?

  「狠戾自用」,什麼叫「自用」?自以為是這叫自用,自己認為自己做的都是對的。別人自以為是,我們看得很清楚,他錯了;我們自以為是,不知道。自以為是(就是自己認為自己所作所為都是對的),尚且不可,何況再用心狠毒辣來對別人,這個冤仇就結得深了。

  給人家結冤仇,往往在不知不覺當中,自己沒發覺,有意無意當中得罪人,給人難看,自己確實不知道。為什麼?這是毛病習氣,他養成習慣了,以為自己做的都是對的,都是正確的,而不知道對方的反應,這是愚痴到極處,可憐到極處。到最後變成什麼情況?沒有人跟你合作,沒有人願意跟你共事。不跟你合作,不跟你共事,這還算是善人,這是好人,他只是說你這個人沒有辦法跟你合作。要是遇到不善的人,他會報復你,那就更悽慘了。大概學佛的人還有一點善心,遇到這些惡事,避開就算了,不跟你共事,你在這個機構裡面,我沒有辦法跟你共事,我辭職不幹,不做就好,我怕你,我讓你。別人統統都辭光了,剩下自己一個人,自己去做,到最後自己也沒有辦法做下去。所以我們要聽聖賢人的教誨,要天天反省。而反省實在講,最好的方法就是讀《感應篇》,為什麼印光大師這樣重視這本書?道理在此地。

  我常常聽到人跟我講,大眾在一塊共修,受同修的氣,受同修的侮辱,給我說忍受不了,想離開這個道場。我勸他要忍辱,要忍耐,哪個道場沒有這樣的人?全世界你去走走看看,到處都有。我們剛才講過犯這些毛病的,要是還沒覺悟一定都有,只是輕重而已。遇到要怎麼樣?我們是在修行,我們一定要認識,修行跟一般世間人不同,修行第一就是要忍耐。

  正法道場實在講希有難逢,你現在要找一個正法道場,確實真少、真希有。在正法道場裡面也有這種事情,有些人會給你氣受,讓你生氣。自以為是的這些人,這是你的魔障,你要不能夠克服,你就被他障礙住了,你這一生得度的機緣就被他斷掉了,他有罪,你也有過。所以我們要學菩薩,要修忍辱波羅蜜,把這些狠戾自用的人看作菩薩,他來成就我的忍辱波羅蜜,這是佛教給我們的。

  我們用什麼態度對惡人,對這些剛強不仁、狠戾自用的人?我們用善良、厚道、溫柔,在這裡面修忍辱波羅蜜,你能夠把這個學成功了,你這一生決定得道,決定成就。不但你自己度了自己,你也度了對方,對方有過,不至於墮地獄。如果你退轉了,他決定墮地獄。你沒有退轉,精進,往生不退成佛了,他不會墮三途,自度度他。這是我們要學菩薩道,如何跟這些剛強不仁、狠戾自用的人相處,但是這一定要明理,一定要有很大忍辱的耐性才做得到。

  尤其我們要警覺到,佛常常教誡我們「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我們跟一切大眾,無論他作善作惡,我們相聚的時間都不長久,實際上時間都很短,何必放在心上!人家行善,我們歡喜,恭敬讚歎;他作惡,我們學佛菩薩,對他恭敬不讚歎,這樣就好,這是《華嚴經》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的。如果他有善根,看到我們這種對他的態度,他就會反省,「他對我恭敬,為什麼不讚歎?」他自己會想自己有什麼缺點,他會想,想到他就能改過自新。縱然不能改過自新,我們也不跟他結冤仇,自己的工作還是要認真努力去做,絕對不因為他給我侮辱,他給我氣受,我的工作就懈怠了,我工作不再認真做,退轉,還是要做。善心做好事,為一切眾生做好事,為佛法做好事,還是要受很多冤枉氣,這是常常有,太多太多了。

  所以我們在許多處所把佛法介紹給大眾,歡喜讚歎的人有,嫉妒瞋恨的人也有,想種種方法障礙的人也有,我們還是要做。不能說他嫉妒、侮辱、陷害、障礙,我們就不做了,那就錯了,還是要做,活一天做一天。這是我們接受聖賢的教誨,我們自己要學夫子的五德:溫、良、恭、儉、讓,要學菩薩的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化解一切怨結,過去今生種種怨結。

  註解裡頭末後一句說「佛言狠戾如惡馬,言難調也」,這是佛經上的話。舉了個例子說「人而狠戾,一切執拗」,就跟別人相反,就是不一樣。「自以為是,不肯服人,善友知識,誰來相親」,善友知識遠離你了。「善言名理,誰來相告」,你聽不進去,好話聽不進去。所以「造惡招尤之原,莫此為甚」,你造惡業,你跟人家結冤仇,根源就在此地,我們要明瞭、要知道。這節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下面的文,我們下一集再繼續跟諸位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