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 (第五十五集) 2003/1/24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3-0055
《太上感應篇》
諸位觀眾,上一集我們講到《感應篇》第九十六節:
【棄順效逆。背親向疏。】
講到這裡面的道理,主要是我們做事情有分親疏遠近,這個順序不可顛倒。雖然佛家說盡虛空遍法界,但是在行門上,實際我們做還是有分親疏,就是從最親近的範圍做起,再擴展到整個法界,順序一定是這樣。如果沒依這個順序,就等於我們做事情反常,沒有遵照常理來做,這是錯誤的。
導師最近這三、四年弘法走向多元化,也有人不了解,認為為什麼在佛門裡自己都沒做到,還幫助其他的宗教?上一集也跟諸位報告,在佛門裡面做很多,但是我們沒有刻意宣揚,因為做一點好事也不用刻意去宣傳,實際上不是沒做,可以說是盡心盡力做了很多,只是沒有宣傳而已,因此就有一些人不了解,除非常接觸道場的人,常接近導師的人,大家就曉得。最近多元文化的弘揚(當然這就不限於佛門,不限於我們自己),跟其他宗教接觸,社會上有一些媒體報導,因此這幾年做的事情,在社會上大家就比較知道。過去做的也沒有媒體的報導,所以大家就不知道,這一點我們要了解。這並不是對自己佛門都沒做事,只有幫助別人,這一點我們要了解,要認識清楚,實際上在佛門做的事情很多。
做事就是不刻意去宣揚、宣傳我今天做了多少好事,明天做多少,登報紙、電視廣告,我們沒有這種做法,這是受到中國古老傳統文化的感化,懂得一點道理。什麼道理?在儒家、佛家、道家都是教導我們要知道積陰功。什麼叫陰?陰功是什麼意思?就是做好事不要讓人知道,不要到處宣揚我做多少好事,不用大力宣傳。我們明白這個道理,這是好事,我們靜靜的去做,默默的去做,盡心盡力的去做,沒有私心,沒有名聞利養,我們默默的做。在做的當中,真的如佛的教誨,行門幫助解門,解門幫助行門,解行相輔相成。
解門是佛家常講的智慧開了,真正要開智慧是一定要依教奉行,這個智慧才開得起來。我們對於佛所講的甚深之理,佛性跟法性逐漸逐漸有了領會,有了體悟,對於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體,我們也漸漸能夠肯定。佛菩薩所說的菩提心是從這個地方生起的。
我們也體會到發菩提心實在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難怪一發菩提心就成佛道了。禪家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一發菩提心就成佛了。你們看《華嚴經》上,圓教初住菩薩叫發心住,發心住是什麼意思?發心就是發菩提心,住就是不退,不退才叫住。菩提心發了之後,永遠不退,叫發心住。我們今天發一念心,一個境界現前,立刻就退轉了,所以我們不能成就。人家發了心,永遠不會退轉,什麼道理?理明白,事也做到,理與事能夠融成一片,它不是兩截,所以能夠住心不退。我們沒有到這個境界,希望到這個境界,那不能不努力,一方面努力求解,一方面努力去奉行。
這個地方的註解裡面有幾句話,我們把它念一念,「背親向疏,不止一端」,這個事情太多太多了,就是不止一件而已,這個地方也不過舉幾個例子而已。「如瞞背父母」,瞞著自己父母,也就是現在人說的,他愛護妻子的家庭比愛護自己的家庭重,對妻子的父母,他的尊敬超過自己的親生父母。妻子的父母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岳父、岳母,對娘家比較好,超過自己親生的父母,頭一個是這個意思。對自己兄弟親骨肉斤斤計較,對於外面的朋友慷慨大方;自己家族清寒,不能照顧,看到別人,他願意照顧,這就是所謂的「薄其所當厚,厚其所當薄」,應該厚待的,你薄待他,不應該厚待的,你卻厚待。就是你要對他多侍奉的,你沒有侍奉,不需要侍奉那麼多的,你卻侍奉他,這就是親疏不分。
這個現象在今天社會非常普遍,你要問為什麼?結論不外乎「利害」兩個字,我現在對你好,這對我有利,有利用的價值,我對他好,有條件的。對我眼前沒有利益,他就不照顧了。父母年歲老了,我現在也不需要他照顧,我就可以不理他。妻黨她能夠照顧我,就是自己的妻子會照顧你,就特別對妻子好,對父母就不管了。這是西方功利主義,只講利害而已,人跟人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利害關係,沒有道義的關係,恩義關係都沒有了。不知道報恩,不知道行義,這是造成今天社會的亂象主要的原因。
我們能不能責怪他?《無量壽經》上佛說得好,佛大慈大悲能夠原諒這一些做錯事情的人,佛說他「先人不善」,先人就是以前的人,上一代的人,上一代的人不懂,沒有教他,沒有教好他,父母也沒有教他,老師沒有教他,長輩沒有教他。沒有教他,他當然就「不識道德,無有語者」,他就不懂,仁義道德這些道理他就不懂。怎麼會不懂?無有語者,沒有人跟他講,沒有人教他,當然他就不懂,不懂就做錯事,於是在這種情形之下,我們就不能責怪他。這是社會非常痛心的一個現象,是世間動亂的根源。
我們如果沒有人教,我們也沒有老師、師父,像我們導師上淨下空老和尚,他不辭辛勞每天講經說法勸導我們,我們也不知道,我們也不懂,我們也跟那些人一樣。總算我們很幸運,得人身,遇到佛法,我們的父母師長沒有教導我們這些道理,我們的長輩沒有教導我們,我們今天藉著佛法的經教,在佛門裡面接觸到佛法,明白這些道理,要懂得知恩報恩,要懂得人在世間應當為社會、為一切眾生服務,不分彼此。
佛教我們對人也是從近及遠,我們居住這個地區有災難,當然我們先要幫助它。如果有許許多多地方同時都發生災難,我們先幫助誰?一定幫助較近的,從近的先幫助,然後再慢慢幫助遠的,由近而遠,是這個道理。如果現前我們居住地區沒有災難,其他邊緣地區有災難,我們聽到了,當然立刻去那裡援助,也要幫助。
這個地方引用孔老夫子的話,夫子的話說得好,「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這意思是說與性德相違背;「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違背了禮義。這個地方我們要學習,而且我們要警惕,不孝順自己父母而孝順別人,這個人你要對他提高警覺,他一定是別有用心。不能尊敬他自己的老師,不能尊敬他的尊長,而去尊敬別人,他用意何在?必定有企圖,必定有他的目的,為什麼?反常,不正常。這個人能夠孝親,也能夠孝順別人,這是真的,真情自然的流露。他能夠尊敬他的尊長(他的長輩)、友愛他的兄弟,他對外人也尊敬、友愛,這是正常的。不可能說對自己很不好,對別人都很好,這是反常。
這些道理,我們學了之後要能用得上,凡是違背常道的,在今天這個社會我們遇到了,一定要有警惕,否則的話,你就會吃虧上當、被騙,到那時候就後悔莫及了,他是來騙你的。他的目的非常顯然,名聞利養,總不外乎這些,與這些人交往,決定受大損害。可是世間人明白這個道理的人不多,所以必須要常常吃虧,到以後才有所警覺,已經造成了重大的傷害。
我們自己做人一定要順正法,在世間法裡面講,要順禮法,順禮,中國人常講合情、合理、合法。處事待人接物不可以違背情、理、法,這樣子我們這一生就能夠減少過失,世出世法的事業才能有成就。世間的成就在佛法裡面來說是不究竟的,決定要在佛法上成就。但是世法雖不究竟,我們也不能夠疏忽,為什麼?利益眾生,佛教導我們自他兩利。
自利之道,決定修清淨平等覺,念佛求生淨土,這是自己究竟圓滿的成就,決定不能疏忽。一切時一切處,只有一個單純的念頭,念「阿彌陀佛」,其他什麼都不放在心上。行有餘力,幫助別人,幫助別人要知道隨緣而不攀緣,為什麼?對於自己的成就就不會受到障礙,這一點很重要。可是諸位要懂得這個意義,這並不是消極,依舊是積極的,完全看緣成不成熟?緣要是成熟,我們認真積極的幫助別人,使正法久住世間,不但正法要久住,正法要發揚光大。
記住佛教導我們「普度眾生」,要懂得「普度」這兩個字的用意,普度並不是只有對佛教徒,信了佛的我度他,不信佛的就不度他,這不是普度。佛在經論上常常教誡我們,善根成熟的人,幫助他成熟,幫助他成就,這是講佛教徒、修行人;善根還沒有成熟的,已經向佛了,對佛教有信心、有興趣,我們要幫助他;另外是沒有善根的,對佛教完全不理解,甚至於排斥,我們要幫他種善根,這才叫普度。「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總要記住這句話,我們在這一生盡可能做到圓滿。
佛法用現代的話來說,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它決定不是宗教。所以我們對於佛教本質要認識清楚,是佛陀的教育。佛陀教育是屬於哪一類的教育?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釋迦牟尼佛的身分,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工作者,我們這樣給人家介紹,人家很清楚,不至於產生誤會。令一切眾生普遍得度,這是我們應當認真努力的。我們再看第九十七節,有四句:
【指天地以證鄙懷。引神明而鑑猥事。】
這兩句還是屬於前面一段「無忌憚之惡」。後面這兩句:
【施與後悔。假借不還。】
這以下是「不仁恕之惡」。前面兩句的意思好懂,就是我們世俗一般講的發誓、賭咒,求神明來作證,自己作惡多端,還以為自己所行的都是正法,以為可以對質於天地神明的,這個惡很大很大。這個惡,我們在社會上也常看到人家在選舉,斬雞頭對神明發誓,這就是這句所講的,『指天地以證鄙懷,引神明而鑑猥事』,造了大惡自己不知道。小註裡頭說得很好,「天地無私,神明正直,順吉逆凶,其應如響」,這四句話我們要好好的記住。前面我們讀過「聰明正直之謂神」,你真正明瞭之後,才曉得我們做人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態面對天地神明。
佛家的教學,我們在講席裡面講得很多,諸佛菩薩教學的內容不外乎三樁事,第一樁事是教導我們人與人的關係,我們應當怎樣處事待人接物。順,這個「順」裡面的學問就大了,世法是「道、德、仁、義、禮」,與這個相應是順,你得的是福;與這個相違背,你所得的是凶災。諸位可以從歷史上看到,如果我們頭腦清楚一點,現實社會裡面尤其顯著。
但是也有作惡的人他現在享福,行善的人現在在受苦受難,這又是怎麼回事?於是我們對於善惡報應就存了懷疑的態度。佛在經上給我們說得很明白,作惡的人現在還享福,是他前生修的福報大,他的餘福還沒有享盡,是這個原因;修善的人現在還在受苦受難,他前世所修不善的餘殃未盡,所以他的善果還未現前,還要受災殃。因果通三世,要懂這個道理。所以佛在經上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今生所受的是前世所修的;「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我們在這一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現在是造因,果報在來世。
如果這個因的力量很強,這一生也能夠得報,你刻意努力去修,行!你的命運會轉變。大家讀《了凡四訓》就是非常明顯的例子,了凡先生前世所修的善不大,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努力修學,這一生就改變了。佛家常講的「逢凶化吉,遇難成祥」,他這一生就轉過來了。這一生轉過來,在佛家講是花報,花報好,花報殊勝,他來生的果報就可想而知,來生的福報必定比這一生的福報殊勝得多。
如果這一生作惡而不改,縱然過去生中有餘福,還剩一些福報,還能維持衣食不缺,可是這一生壽命盡了,來生的苦報就不堪設想。世間人有幾個能想到這個問題?沒學佛的人想不到,你跟他講,他也不相信,他也不能接受。其實真正學佛的人,又有幾個有這樣高度的警覺心?為什麼提不起警覺?迷於現實環境,迷,這個很可怕很可怕。所以為什麼經天天要讀,道天天要講,沒有別的原因,喚醒我們覺悟而已。自己做錯事不承認,自己做錯還要發誓賭咒,還要賭咒請諸佛菩薩、神明來給我們作偽證,哪有這種道理!這種的心行是極大的惡。天地鬼神來給你做證明,證明什麼?證明你作惡多端,證明你作惡不知悔改。
在台灣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震央是在南投地區,當時就有很多同修到道場提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也有很多人去新加坡請問導師,這個問題就是說南投埔里一帶,佛法鼎盛,廟宇這麼多,寺廟這麼多,可以說是台灣佛教的聖地,最殊勝的一個地區,為什麼大地震的震央會在那個地方發生?於是大家對於佛法就產生疑惑,佛門不是講消災免難、佛祖庇佑,寺院修行人這麼多都住在這裡,為什麼災殃會在這裡發生?就像《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阿難尊者提出為什麼學佛的人、修行人、出家人還會受災禍?跟這個問題一樣。大家就對佛法懷疑,感覺佛法不靈。這個問題還是讀經讀得太少,對經義沒有深入了解,聽經聞法還不夠,這樣你才不了解其中的因緣果報。絕對不是說在這裡蓋一間寺廟,塑幾尊佛菩薩的形像,這個地方就靈,就沒有災殃,沒這回事情,諺語常講「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哪有這種道理!
佛法興不興盛在人心,就是佛法興旺不興旺都在人,我們人的心。人心向道,人心向善,佛法就興旺。佛法興旺繫於人,人心是不是真正向道、真正修道?過去古人常講「有廟無道,不能興教」,只有佛寺蓋得很莊嚴很大間,沒有人弘揚佛法,佛教也不能興旺,也是衰敗。只蓋廟,廟裡有沒有道?有沒有一個真正修道的人?你說廟裡那麼多人,大家都在修道,難,為什麼難?什麼是道都不知道,要怎麼修!不容易。就是不明理,對佛理根本了解得不正確、不認識,不要說深入,正確的認識了解都沒有。導師常提起,就一個「三皈依」就有多少人誤會、錯認,其他就不用講了,理解都不理解,要怎麼修!
所以一個地方要真正得福,總是一個寺院道場要有一、兩個真正修道的,如此這個地方就有福。如果一個真正修道的人都沒有,災禍不能夠避免。所以要問有沒有真正修道的。諸位從這裡去觀察,業因果報你就明白了。南投地區的寺院有很多間都倒了,但是導師也跟大家舉個例子,懺公,懺雲老法師,過去導師還沒出家,跟他在南投住過茅蓬,他也住在這個地區,水里,但是懺公的道場就沒事,我們怎麼不從這裡想!這是說明共業當中有別業,真正在修的人,這個地方就沒有災禍,所以要仔細觀察,不能只看表面。
上一次也跟諸位講過,世樺印刷廠的老闆到新加坡跟導師講一件事情,這事情的發生在好幾年前。他們在三重的倉庫,放書的倉庫,附近的房屋全部發生火災,但是他放經典的倉庫卻沒事。他的倉庫剛好四周都是大火包圍,一般來講這一定燒掉,但是火燒到倉庫那裡就沒有再燒進去,四周圍都燒光,唯獨他的倉庫沒燒,不可思議!他說他倉庫裡放的是大藏經,就是上一次跟佛陀教育基金會合印的一千套大藏經,放在那個地方。正法所在的地方,龍天護持,所以他相信。他給我們印佛經,成本都算得很實在,也盡心盡力要把經典印好,流傳到久遠,他曉得做好事有好的果報,哪會沒有感應,感應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尤其從中國傳來的,常常有中國的同修到新加坡,給導師講許多不可思議感應的事情,這些都是事實,問題在你是不是真修,你真正在修行。
出家穿這件衣服,只穿這件衣服沒有用處,穿這件衣服就能成佛?諺語說的話不是沒有道理,「地獄門前僧道多」,這一句話的意思我們都要懂得。地獄什麼人最多?就是僧(佛門的出家人)、道(就是過去道家,也是有出家),意思就是出家人如果沒有真正在修,必定墮入地獄。所以導師常提起,他不勸人出家,他不會主動勸人出家,勸人出家,你要不是真修,必定墮地獄,在這種情形之下勸人出家,就是勸人墮地獄,他不出家還不至於墮地獄。
出家人為什麼會墮地獄?導師也常常講起,這也是讓我們出家人一個警惕。他所說的都是佛經裡面佛對我們的教誨,不是他講的,現在有很多人誤會,他只不過將佛經裡面佛的教誨提出來講,我們要以理智來聽這些話。出家人是佛菩薩的形象,是佛菩薩的代表,你能夠讓社會一切大眾看到你,恭敬、讚歎,你是替佛貼金,好的形象,你無量功德。你要是讓社會大眾看到你,批評你、指責你,那就是讓社會大眾因為你的關係而侮辱三寶,這個罪過就墮阿鼻地獄了。並不是說你怎麼樣惡意破壞佛法,就是你自己無意中形象破壞了,招牌破壞了。出家人是佛菩薩的招牌,我們自己做得不好,讓人批評,這就是我們的罪過。由此可知,出家人形象的重要。
大庭廣眾當中,我們保持好的形象,沒有人的地方也要保持好的形象,我們自己要反省、要檢討。我們看到一些出家人,一樣是出家人,有的出家人出去,外面的同修也好,社會大眾也好,對出家人的舉止行動言談,讓他很尊重,讓他的印象很好。這就是這個出家人的形象有功德,他這就有功德,他穿這件衣服有功德,讓人對佛教生起欣慕之心,進一步想要了解佛教、學習佛法,這就是功德。
如果反過來,我們的言談,我們的行為,尤其口業,《無量壽經》佛跟我們講「善護口業」,往往講的人無心,聽的人有意,讓人聽了以後,讓人看了以後,看到我們形象不好,人家就批評,還沒有學佛的人對佛教就敬而遠之,這個罪過我們自己要去承擔。所以我們要出去,尤其在公眾場所,一般公眾場合當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如果自己的形象不是很好,盡可能避免,避免在公共場所。尤其到外面,到國外跟人接觸,給人的印象非常的要緊。
所以導師這個講法不是沒道理,不是批評出家人,我們出家人都不能接受,這樣就不是真正在修行。過去導師在講經當中講到我的過失,我聽了以後非常的感恩,他講我們的過失是真正愛護我們,真正想要幫助我們,他才會跟我們講,絕對不可以有反抗的心理。講的都是為我們好,師長哪有不為自己的弟子。他為什麼不去講別人?為什麼要講我?他何必跟你講?主要只有一個理由,就是為我們好,希望我們能改善,希望我們能提升、能改過,修行無非是改過。
這是講出家人是佛菩薩的招牌,由此可知,出家人形象的重要。大庭廣眾當中我們保持好的形象,沒人的地方也要保持好的形象,為什麼?有鬼神鑒察。鬼神要是瞧不起你,鬼神會侮辱你。你要是破壞了三寶形象,不是說沒有人的時候就可以隨便一點,還是要墮地獄。
佛教化眾生,不是一個地區,不是一個小範圍,我們常常在經論上讀到,佛偉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佛是普度眾生,我們歸納起來講,十法界眾生,佛是普度。佛的弟子,十法界的眾生都尊敬。所以他看到你這個形象,值不值得他尊敬?持戒修定,依教修行,我們常聽祖師說,這樣的人諸佛護念,龍天鬼神擁護、尊敬你,你是佛弟子,你成就無量功德。如果你放逸隨便,不守戒律規矩,隨順自己煩惱習氣,你就破壞佛法的形象,將來墮落阿鼻地獄,還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墮落的,你說可不可憐!
今天這些出家人,包括我們自己在內,我也是出家人,我也是要檢討自己,冷靜反省,佛的教誨,我們自己做了幾句?做了多少?我們念念還以為自己了不起,在社會大眾當中,以為自己是代表佛法,貢高我慢,輕視信徒,實際上我們的行持遠遠比不上在家人,就是比在家人還不如。
這是從前黃念祖老居士說的,現在這個時代顛倒了,古時候學佛修行論成就,出家男眾第一,排名第一,成就最多,其次是出家女眾,就是比丘尼,再其次是在家男眾,末後是在家女眾。這是古代,無論是論質、論量都如此,質就是成就的高低,量就是數量,人數。出家男眾最多,成就最高,再來是出家女眾,再來在家男眾,再來在家女眾。但現在這個時代顛倒了,他講的話沒錯,我們細心觀察,以念佛往生來看,在家女眾最多,其次是在家男眾,再其次是出家女眾,最後是出家男眾,出家男眾排在最後一名,現在世界顛倒了。
我聽這些話,我自己的反應、感受是警惕自己。我們不能聽到這些話,說我們出家男眾成就最後一名,聽了就不高興,不能這樣想。我們要冷靜、要理智,不能感情用事,我們細心思惟,再去觀察事實是不是這樣。如果事實是這樣,這個當中我們就要覺悟,要把不能成就的原因找出來,要檢討自己、反省自己、修正自己,如此才不會墮落,這一生才有決定的成就。如果聽到這個話就不高興,甚至再講一些言論,寫文章批評,這個業愈造愈重,更讓社會大眾認為出家人修養不好,人家講我們幾句就受不了,這也是破壞佛教的形象,我們自己要明瞭。
所以我們要想想自己修得如何,我們是不是還隨順自己的煩惱,隨順自己的習氣?如果隨順煩惱習氣,將來你要去哪裡?墮落三途。你如果想不墮三途、超出三界,你要是不守規矩,你決定達不到。印光祖師大慈大悲,教我們學習《了凡四訓》,教我們學習《感應篇》。學習《了凡四訓》的目的在哪裡?深明因果,目的在此地。學習《感應篇》的目的何在?不墮三途。所以我們看看《感應篇》裡面這些教誨,善的我們有沒有做到?我們做到幾條?惡的我們犯了多少?所以拿《感應篇》仔細對照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們就明白死了以後到哪裡去。印祖示現在末法,大慈大悲,用這兩樣東西來幫助我們反省檢點。如果我們漫不經心,不把這個教誨當作一回事,那我們可以說一句話,肯定墮落三途惡道,現在還是個人的樣子,轉眼到三途去了。
這個地方當中兩句話,「順吉逆凶,其應如響」,其應如響就是講報應。
我們根據經教編訂的《淨宗修行守則》,諸位如果能將這一百多條,每天反省都做到了,你決定得生淨土。分量並不多,我們要認真做。做不到,這一生當中縱然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古大德說「喊破喉嚨也枉然」。念佛往生淨土,不是在你念的佛號多少,在你心地清淨,你念佛是不是念到心清淨,心淨則佛土淨。重要在相應,阿彌陀佛、世尊的教誨,我們做到多少,是從這地方而論。不是說我每天拜多少佛,念多少佛號,不在此地。蕅益大師告訴我們往生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深淺。功夫是什麼?功夫是清淨心、平等心,這是功夫。我們要在這個地方著眼,千萬不要誤會、不要錯過。
我們再看第九十七節後面兩句,『施與後悔,假借不還』。「假借不還」就是假意跟人借,實際上他就不還人,借就是要還才叫做借。假借就是說借,但是他實際上不準備還人家。這個以下是「不仁恕之惡」,註解裡面我們先念一念,註得都非常好。
「施與而後悔者,究其初,畢竟非真心樂善,不過一時高興,求名倖福耳,發源處已錯,烏得不後悔。若真心施與,人我皆空者,決不至此。是以為善者,不可不致辨於一念之萌也」。後面還舉了一些公案因緣,我們要在註解裡面細心去審查。
布施後悔這種現象很普遍,甚至於在我們自己本身就有,確確實實是像書裡面所說的,這個布施不是真心,沒有誠意,不是歡喜布施,而是出於勉強。多數是為了面子,或者別人勸請,人家勸他,一時不得不出手,但是布施後他就後悔。他有沒有果報?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凡是布施決定有果報,縱然是勉強,施了以後也後悔,還是有果報,如果施財,你還是得財富。
我們世間一些發財的人,有些人財源來得很痛快,財源滾滾,不用費心,他就賺了很多錢,他不用很用心,不用很麻煩,他就賺很多,不必操心他就一直賺錢。有些人賺錢賺得非常辛苦,他還是賺了,但是很辛苦、很操心、很麻煩。這是什麼原因?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他布施的時候,如果布施得很痛快、很歡喜,布施之後不後悔,他將來得財富果報也得的很痛快,也歡喜,不費力氣。如果布施的時候,別人勸請,他很勉強的布施出來,布施出來又很後悔,「剛才錢如果我不要布施不知道有多好,我放著用不知道還能用多久」,如果是這種心態的布施,佛跟我們講,他將來也能得財富,但是就得的很辛苦、很艱難,得了之後,保持沒多久財富又失去了,因為後悔就又失去。所以我們看到一些人發財,經過一段時間財又沒有了,不容易保持,他還是能得到。由此可知,布施的福決定不唐捐,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佛給我們講的話是真話。
六道眾生念念所希求的,不外乎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總不外乎這三樣。這三樣是基本的欲望,一切眾生皆有,能不能滿願?諺語常講「不如意事常八九」,由此可知,十個人當中,八、九個不能夠滿願,真正說起來,十分之一能滿願那就很多了,而實際上不只常八九,恐怕是常八九十,一百個人當中,一千個人當中,難得有一個稱心滿意的。這是什麼原因?世間人不知道,他不曉得這個原因,曉得原因事情就好辦了。不知道原因,看到別人得到,自己也想得到,別人用什麼方法經營得到,他也用這個方法經營,結果看到別人經營成功,他經營失敗。由此可知,一切經營的方式、手法,在佛家裡面講,只是增上緣而已,如果你命裡面沒有財富,無論用什麼方式,無論用什麼樣的手段,白費心機,你得不到。命裡面有的,無論你用什麼方式,無論用什麼手段,他就很容易得到。所謂是「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又何況果報有時節因緣,有人福報在少年時候就得到了,父母是他的增上緣,享福;到中年時候,他自己主持家務,一敗塗地;晚年的時候,潦倒不堪。這種人我們在社會上看到很多,這是他的福報在少年時享掉了,沒有餘福,享盡了。這種人很可憐,晚景淒涼,少年享福不知道再培福,這就是我們要了解的。這集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這裡,下一集再繼續跟諸位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