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福德的根本,在十善業道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三集)  2023/3/23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36-0013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諸位同修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看節要經文三十二頁,從「龍王,汝觀佛身」,這段經文看起。我們上一次學習到這段經文,我再把這段經文念一遍,我們對一對地方:

  【龍王。汝觀佛身。從百千億福德所生。諸相莊嚴。光明顯曜。蔽諸大眾。設無量億自在梵王悉不復現。其有瞻仰如來身者。莫不目眩。】

  上一次我們學習到這段經文的節要第一條。這段經文,就是『觀佛身』。佛對『龍王』講,也就是教龍王觀察佛的身相。佛的身相,是『從百千億福德所生』。『諸相莊嚴』,這個說相好莊嚴無等倫。『光明顯曜』,佛光遍照。『蔽諸大眾』,在當時法會,菩薩眾、天人這些光,都被佛光所覆蓋。『其有瞻仰如來身者,莫不目眩。』也就是形容比喻如來身相,相好光明,我們看得就是沒有辦法看得完的。像我們世間放一些有光的東西,我們還可以看得盡的。佛的佛光是看不盡,無量無邊。

  「龍王」也是六道眾生的一個代表,龍牠有變化莫測的意思。就我們自己本身,我們心裡從早到晚也是千變萬化。就我們生活環境來說,一切人事物也是變化莫測,都是無常的,都是在變。王是自在的意思,這個王它也有一個表法的意義,就是龍牠是千變萬化,千變萬化當中有一個自在不變的,掌握一個自在不變的原則,這個也是王的一個表法的意思。這是就表法來講,表這個法,龍王表這個法。如果就事上來講,就是海龍王。也真有龍王,經典上記載都是真有。就像極樂世界,佛說「有佛號阿彌陀,有世界名曰極樂」,這個有就是很肯定的,就是很肯定的有。只是我們現前我們沒見到,很多人就會有懷疑,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我們一般世間人,總是以我們眼前看到的,我們看到了、接觸到了,這個是有。但是我們肉眼見不到,我們也接觸不到,佛在經上講的,我們難免就有疑惑。因為我們凡夫所見有個範圍,現在的科學講空間維次,不同的空間維次,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五度空間,科學家講到十一度空間。實際上依照佛經所講的,空間是無數度的,無量無邊的,在佛法講法界。這個法界,界就是一個界限。我們講世界,界它有個界限,有界限就有範圍。在我們的界限裡面,我們接觸得到、看得到,超過我們的界限,我們就看不到了,就不知道了。這是講龍王牠是屬於六道裡面的畜生道,龍是屬於畜生道。當然畜生道在我們三度空間,有一部分我們見到,有很多我們見不到。就我們人道來講,我們人道也不是只有我們這個地球的人類,有四大部洲都是人,東勝身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北俱盧洲的人一千歲,他們也是人,長得跟我們不一樣,我們也沒見到,在經典都有講,那邊人的生活情況、長的樣子、壽命有多長等等的,在經典都講得很詳細。我們再看《無量壽經》,我們淨宗同修大家都有讀過《無量壽經》,特別是夏老的會集本,介紹極樂世界就很詳細,其次是《觀經》,《阿彌陀經》講得比較簡單一點。

  龍也有人見到,我們淨老和尚他說他小時候見過,他說在福建小學讀書,在建甌。建甌,那個地方我也去過,去看過。他以前跟著父親(他當軍人),到那邊去讀小學。有一天下午,是夏天,好像下雨,黑雲密布,有一條龍,那個龍尾巴從雲端露下來。村民看到了,一直叫大家出去看,說這條龍犯了天條大罪,被玉皇大帝處罰了,吊在那裡。但是沒有看到龍頭,他看到龍的尾巴,他老人家說他親自看過。另外,他就是看到狐狸變作人形,也是他們住的地方,抗戰的時候住的地方。住的地方,房子上面二樓沒有樓梯,上面住狐狸。狐狸變成人形,有時候太陽出來出來曬太陽,看到背面。穿著人的衣服,四肢都像人,但是臉部沒有變過來,大概還沒有修到五百年,一般狐狸要變成人形要修五百年。到台灣來,他說在石牌看到飛碟,外星人。這是我們老和尚他在講席當中講過,他親自見過的。我們在《閱微草堂筆記》、《聊齋誌異》,古時候記載這些就很多,真有其事,有一些有緣的人他見到了。可見得佛講的,我們不要有懷疑,我們相信聖言量。佛講有就是有,佛教人不要打妄語,他怎麼會打妄語去騙人?肯定是有,只是說我們現在沒見到,將來我們有能力,我們突破這些空間維次,你有定功,你就見到很多很多我們現前見不到的法界了。

  我們今天接著再來學習第二條:

  「二、汝觀佛身,佛現身說法是為大眾做好榜樣。佛身相好,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相好是果報,果必有因。」

  「汝觀佛身」,這句就有觀想念佛、觀像念佛的意思在。觀就是觀看,或者觀想,或者觀察,佛的身相。佛的身相,我們現在只有看到泥塑木雕的、金銀銅鐵鑄造的、或者彩繪的這些佛像,我們沒有看到佛當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只是看到這些佛像。造佛像也有一部經,叫《造像量度經》,裡面就是你造佛像要照它的尺寸、規格,然後要怎麼畫,符合經典的標準。所以造像它還是有個標準,依照《造像量度經》的標準來造佛像,比較正確。觀佛身,在《觀經》裡面講,《觀經》就是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三輩九品,九品往生,第十六觀是持名念佛。《觀經》實際上是涵蓋四種念佛都有,第一種叫實相念佛,這個念法身佛。所以在《觀經》佛講,「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諸佛如來是法界身(法身),眾生也是跟諸佛如來一樣有法身,只是我們迷了。諸佛如來的身是法界身,法界身就叫毘盧遮那。毘盧遮那是印度的梵語,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遍一切處。法界身就是到處都有,你說哪裡沒有佛?所以黃念老他講《華嚴念佛三昧論》,講念法身佛,他就舉出以前禪宗的公案,有個禪師在佛的大殿吐痰,管大殿的香燈說你怎麼可以在佛的大殿吐痰?應該到沒有佛的地方去吐。這個禪師說,哪一個地方沒有佛,你找出來給我看。就是哪一個地方沒有佛?他的意思就是法身它遍一切處,到處都有,不管你走到哪裡,佛的法身都在。不是說這裡有,那裡就沒有,不是,法身它是遍一切處。禪宗它那個是要人開悟的,那不是教人家說你就不恭敬,到佛殿亂吐痰,不是那個意思。所以禪宗它是特殊的教學法,你不能用一般的去看、去學,那就造罪業。

  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那佛在哪裡?我們總是到外面找,佛趕快給我看一下。《觀經》裡面講,「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就入在我們眾生心想當中,我們的心,我們的想,我們心想當中。佛在哪裡?就在我們心中。我們常常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就開示得很明白了。中峰國師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大德,所以他給我們開示「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你說佛在哪裡?就在我們心中。我們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這是《觀經》的經文。就是你心,「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我們心在想佛的時候,我們這個心當下就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當下就是。你想佛、念佛的時候,我們的心就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就是中峰國師講的,「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們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就是佛,佛就是心,這個就是是心是佛。我們在經上常看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做三時繫念也常常在念,念得都很熟了,中峰國師在第二時也開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外無佛,亦無眾生」,是平等的,沒有差別。佛就是心,心就是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跟諸佛如來一樣,是心是佛。是心是佛就是你本來是佛,現在怎麼迷惑顛倒變成眾生?實在講眾生是迷惑顛倒的佛,佛是大徹大悟的眾生,我們反過來講就比較清楚,關鍵在迷悟。悟了之後,原來是佛;迷了,不是佛,是眾生。實際上心佛眾生是三無差別,給我們講的得清楚。你的心就是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現在這個心要來作佛,當然可以作佛,因為你本來就是佛,你現在要作佛當然可以,沒有問題。現在的問題是什麼?我們都不敢當,我們不敢當。我怎麼會是佛?我的業障這麼重,他不敢當。但是佛給我們講最直接、最圓頓的,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念佛即是成佛時。所以《觀經》講,「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你心在想佛,那你這個心就是跟佛的相好完全一樣。

  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諸佛正遍知海,從我們的心想生的。你心想佛,你就是佛。《觀經》講的觀想,那是難度比較高。觀想佛身,觀想念佛心要定,心要細,心浮氣躁,這個觀想很難觀得成就。所以古來祖師大德,《觀經》的理論常常講,因為《觀經》講修學的理論方法,這個是根據,這個講的也很具體,就是佛你要怎麼觀。教我們觀想就是我們還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你現在還在這個娑婆世界,你就可以見到佛、見到極樂世界。所以這部《觀經》也是提供我們修學的一個依據。不是說講的,你無法去證實的,這個就不是佛講的。佛講的就是有理論方法讓你去修證。理論方法很多種,看各人的根器。要修觀想念佛,的確是難度比較高,所以古來祖師大德提倡觀想念佛的很少。二祖善導大師他有《觀經四帖疏》,日本的西山淨土宗他都是跟善導大師學的,他們都學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所以有一年我到日本京都,當時中西隨功法師(去年往生了),他有一個學校,一個短期大學。學校那一次請我去說早上給那些學生講課,他也很尊敬請我上座給學生講課,而且把那一天給學生考試的考卷給我看,我拿來一看就是修《觀經》落日懸鼓第一觀,觀太陽圓圓的,他當作在那邊考試。所以那一次我才知道原來西山淨土宗,他修《觀無量壽佛經》,善導大師的《四帖疏》。

  觀第一觀,我們看《四帖疏》,這個《四帖疏》裡面善導大師也給我們做了很多講解,在十二個觀想,第一觀是比較容易,因為太陽大家都看到。佛在《觀經》講,除非你生下來眼睛就瞎了,看不到太陽,如果你眼睛好的都會看到太陽,太陽要下山,紅紅的,掛在天邊,就看那個太陽。那個太陽,你要觀到那個太陽下山,那個紅紅的太陽還在眼前,這一觀才觀成。就是心想已經定在那個太陽,但是這個觀成之後,第一觀觀成之後,太陽觀成了,太陽下山了,太陽還在,始終在眼前,要觀到這樣不容易。如果這個太陽觀成了,有業障它就會出現,這個叫業障發相。業障發相,業障比較輕的,會有一層白霧遮住這個太陽。那就要懺除業障,懺除完了,這個太陽才會再恢復。業障比較重一點,黃色的霧會遮住,那是比較重。業障最重的就是黑色的霧,那業障最重,那就要懺除業障。所以第一觀到第十二觀,觀想念佛,這個就不容易,這個要定功,沒有定功觀不成。像我們心很散亂、心不專注很難觀想能夠成功,我們就是觀第一觀,就相當困難。

  這個十二觀的觀想,這個十二觀你只要有一觀觀成就,那決定往生極樂世界,不一定說每一觀都觀成。你只要有一觀,或者你選擇哪一個去觀也可以,比如說在《淨土聖賢錄》有人選擇,他的觀想是觀蓮花開合,觀想自己坐在蓮花,蓮花開、蓮花合,有人修這個往生極樂世界的,但是這個也是比較難。或者你觀佛的白毫相,佛圓滿的身相,我們凡夫的心達不到,你觀三十二相當中的一相,一相就是「白毫宛轉五須彌」,那一相你觀成,其他的相也會成就。就是觀那一相,我們也很難,佛白毫捲起來五座須彌山,我們怎麼想?我們去想一座喜馬拉雅山就大得不得了,五座須彌山也不在我們這個地球,所以也不容易。所以這個觀想的理論,古來祖師大德講得很多,實際上依這個去修的很少,不多,因為難度高,大部分提倡持名念佛。

  第十三觀它是觀像念佛,因為佛講,凡夫的心力達不到,心沒有那麼定、那麼細,觀阿彌陀佛無量相好,很難觀成,所以教我們觀像。就是你塑造一尊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像,就看佛像,這叫觀像念佛。一尊莊嚴的佛像,你眼睛注視看這個佛像。在《觀經》講,「但想佛像得無量福」,你心裡去想佛的相好,你就得無量的福報。何況去諦觀,諦觀當然功德更殊勝。觀像念佛,過去韓館長往生,我們老和尚也叫我去印了一萬張的圓滿佛,我們這邊有圓滿佛。當時這張佛像沒有人請,大概二十幾年前到新加坡去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我就介紹這張佛像,我說觀這張佛像,《觀經》講「但想佛像得無量福」。這是《觀經》講的,當時就很多人發心請了,我印了一萬張,還有八千多張都沒有人請,後來一下就請光了,就是生意還不錯,所以這個還是要介紹。因為你看了就得無量福,你多看一眼,就是看愈多、看的時間愈長,福報就愈大,多看佛像消業障。這是《觀經》裡面講的,「但想佛像得無量福」。所以這裡講,佛為什麼有這些相好?就是有果必有因,相好是果報,修因證果,這是修來的。

  我們再看第三條:

  「三、百千億福德所生,佛每個念頭都是純淨純善,這是福德之真因。百千億不是真正的數字,而是形容詞。」

  修因證果,這是諸佛如來從因地修行到成佛。修因證果,這個我們一般人比較容易理解,也比較容易接受。現在念佛法門,念佛法門是以果為因,以如來的果地覺做為我們凡夫的因地心來修行。所以念佛它的殊勝就是果地教,淨土跟密宗是果地教,其他的宗派法門叫因地教,因地教就是修因證果。過去的黃念老他也用個比喻,果就是果實,佛果,他已經證得佛的果位。用個比喻,他說吃饅頭,饅頭是果,饅頭做好了,我們可以吃,那是果。做好了,現成的,你只要花幾塊錢去買一個來吃就好了,你就吃到饅頭。這個就是果地,果地教。它都已經一個成果,就等著我們去受用,你直接去受用這個成果,這個形容果地教,你拿來吃就可以了,你就享受這個成果了。如果因地教,你要吃一個饅頭要怎麼辦?你要找一塊地,然後去種麥,種麥你要除草、施肥、整理地、澆水等等的,要不斷的照顧,今年種了,明年收成。收割之後,那個麥再去磨成麵粉,然後麵粉再去揉、再去做,然後再去蒸,才有一個饅頭,這個程序就很多了。這個就形容比喻因地教,修因證果,這個過程一定是這樣的。修因證果,從我們凡夫修到如來地,三大阿僧祇劫,或者講無量劫。這因地教。果地教就是說人家都有饅頭做現成的,我們去買一個,就花個幾塊錢去買一個來吃就好了,那你就省事很多了。如果你要買一塊地,你再去種,再收成,這個要經過多長的時間?你才能吃到饅頭。但現在有人已經做現成的,你買來吃就可以了。這是比喻說現在無量諸佛、阿彌陀佛他們都修成佛果了,我們可以直接去享受他的成果,怎麼去享受?你就念佛。這個念佛法門,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拷貝,拷貝就是複製,怎麼複製?你就去念佛,當你念佛的時候,念佛即是成佛時,所以心想佛時,你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了。這是念佛法門最殊勝的地方,但是夏老居士講「億萬人中一二知」,一億萬人當中難得一個、二個知道。大多數,很多人聽到這個搖頭,他不相信。特別是研究經教的法師,研究得愈深入,他就愈不相信,他說不可能這樣的,一定是修因證果。但是這個法門「唯佛與佛方能究竟」,所以這個是非常特殊,非常殊勝、方便、究竟、圓滿的法門。但是難信之法,這個很難相信,修行不難。修行,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對我們來講是比較難,但是持名念佛就不難,大家都會念,行住坐臥都能念。所以佛的相好怎麼來的,這個地方就是給我們講修因證果,是「百千億福德所生」。

  第四條講:

  「四、福德的根是什麼?十善業道。諸佛如來百千億福德的根本,就是淨業三福的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因為佛講《十善業道經》,指福德的根就是「十善業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修福德的根就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就是「諸佛如來百千億福德的根本」。所有福德的根本就是十善業道,也就是《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講的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就是《觀經》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第一福是福德的根,根本。所以我們淨老和尚提倡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這個稱為儒釋道三個根。以《弟子規》來具體落實「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怎麼做?具體的做法就是《弟子規》。「慈心不殺」就是以《太上感應篇》,這個是講因果教育。《弟子規》講倫理道德教育,倫理道德教育的根;《太上感應篇》來具體落實「慈心不殺」這一句,這是因果教育的根,用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修十善業」,就是這部《佛說十善業道經》,稱為儒釋道三個根。而且《十善業道經》,如果《弟子規》、《感應篇》做到了,要落實十善業就不難。《弟子規》跟《太上感應篇》就是修十善業的根,這個可以說是根中之根。修十善業,十善業為什麼修不好?沒有《弟子規》、《感應篇》的基礎,十善業也修不好。有這個來補助,有《弟子規》跟《感應篇》來補助,這個修好了,那十善業就落實了。所以這個都含攝在十善業裡面,「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都包含在《十善業道經》裡面了。這個是諸佛如來福德的根本,福德的根本就從這個地方修的,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

  「五、《地藏菩薩本願經》所講的就是這一句,但是有輕重的差別,它是以孝親尊師為重。《十善業道經》與《地藏菩薩本願經》無二無別,但它偏重在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兩部經合起來看,淨業三福第一條就圓滿了。諸佛菩薩從這裡修起,也在此地完成。」

  《地藏菩薩本願經》跟《十善業道經》,這兩部經都是我們淨老和尚在一九九八年那個時候,在新加坡宣講,一九九八年。一九九八年到今年二O二三年,已經二十五年了,二十五年前在新加坡宣講的。《地藏菩薩本願經》在新加坡宣講的因緣,是過去九華山佛教協會會長仁德老和尚啟請的,他到新加坡啟請我們老和尚去大陸安徽九華山講《地藏菩薩本願經》。九華山離我們老和尚他家鄉不是很遠,古時候交通不方便是比較遠,現在高速公路,從安徽廬江(他們當地人叫余江)開車到九華山大概兩個半小時。現在有高速,以前沒有高速,大概要四個小時。我們老和尚也答應了,當時我還記得我們師父叫我去,說晚上他講《地藏經》,白天叫我去帶大家打地藏七。還沒有打過地藏七,我們一般都打佛七,這個是常常打。當時因緣,有很多因素不具足,我們老和尚答應,後來沒有去九華山講。答應仁德老和尚了,不能不講,就改在新加坡講。所以《十善業道經》跟《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二十五年前,一九九八年在新加坡,我們老和尚在那裡宣講。

  「《地藏菩薩本願經》所講的就是這一句」,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但是有輕重的差別」,《地藏經》稱為佛門的孝經,所以是以「孝親尊師」為重,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你看光目女、婆羅門女都是孝親的一個代表,她母親不信因果,毀謗三寶,造作惡業,墮地獄。孝順的女兒發願,為母親發願,要超度她的母親,從地獄超度出來,發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把她母親從地獄超度到忉利天。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稱為佛門的孝經。所以《地藏經》它是以孝親尊師為重,就是比較偏重。《十善業道經》偏重在「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十善業道經》偏重在這個地方。「《十善業道經》與《地藏菩薩本願經》無二無別」。的確,我們看《地藏菩薩本願經》、看《占察善惡業報經》、看《地藏十輪經》,這《十輪經》就講什麼?講十善十惡,《占察善惡業報經》也是講十善十惡,《地藏經》當然也是講十善。所以《地藏經》它的重點還是在十善業,就是《觀經》淨業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第一福,如果我們把《地藏經》跟《十善業道經》合起來就圓滿了,這個第一條就圓滿了。所以《地藏經》跟《十善業道經》,一切諸佛菩薩都是從這裡修起。就像地基一樣,你蓋房子要打地基,你沒有打地基,沒有辦法蓋房子。我們學佛也要有地基,也要有基礎,這是給我們講,修行從這裡開始,從這裡修起。

  第六條:

  「六、《地藏經》云: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我們今天的身是從百千億業障所生,從罪業所生,因為我們念念都是自私自利,這就是罪。」

  這裡《講記》裡面也引用《地藏經》的經文,就是「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眾生為什麼成為眾生?眾生本來是佛,為什麼變眾生?眾生跟佛的差別在哪裡?就佛性來講,無二無別,關鍵差別就是在起心動念。這個起心動念就是法相宗講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三細相。一念不覺,就是你起心動念,動了,真如自性變成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的三細相,業相、轉相、境界相。「境界為緣長六粗」,精神、物質出現了。這個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無明,無明是根本煩惱。你起心動念就是《華嚴經》講的妄想,這個妄想起來發展成分別,分別再發展執著,就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這三種,根本根源就是起心動念。如果頓教的修法,像禪宗,大乘的像天台、華嚴都是從根本修,從起心動念那個念頭給它停下來,不起心、不動念,那這些都沒有了,從根本修。只要我們有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因為無明。所以罪業根本從哪裡來?從起心動念來的,就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就是這個地方來的。我們起心動念,前念滅後念又生,生滅不斷,起心動念都是念念在造罪業。只要我們有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都是罪業。

  所以我們今天這個身,我們這個身體「是從百千億業障所生」。這個業障,惡業業障我們容易理解,造惡業就有業障,造善業也是業障。造善業生三善道,造惡業墮三惡道,善業、惡業總是出不了六道輪迴,那還是業障,障礙我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就是業障障礙。所以念佛它叫淨業,我們修淨土就是修淨業,淨業就超越六道十法界了。所以我們現在這個身體,我們是從罪業所生的,都是煩惱造罪業所生。為什麼造罪業?因為我們念念都是自私自利,這就是罪。為什麼會自私自利?《金剛經》講的,我們有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個四相,實際上是一個我相發展出來的,就執著一個我,一個人我,一個法我。所以《金剛經》講破四相,到後面後半部講破四見,那才是真正菩薩。因為有我,那就會為我,為我的利益,當然就自私自利了。如果無我,那就大公無私,就是為眾生,不為自己。所以自私自利就是罪。現在我們凡夫就是自私自利要不斷的減輕,我們佛法講迴向,我們有福報多跟大家分享,這樣慢慢把我們執著我不斷的淡化,到最後就沒有。就是發願度眾生,把我們自私自利這個心給它化解了,這是大乘斷我執一個巧妙的方法,不要想自己。《金剛經》講,你要發願度無量無邊眾生入無餘涅槃,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樣去觀,這樣去發願,我們這個自私自利的心慢慢就會淡化掉,到最後就沒有了。所以我們不造罪業,就是要破四相。如果這個四相還在,所造的都是叫業障,你修善還是業障,出不了六道。除了修《金剛經》,另外就是用念佛的方法,這個也是消業障很直接、很圓頓的方法,就是用念佛的方法。起心動念都是想佛,都是念佛,那就是佛了,這個是最直接的,沒有拐彎抹角。

  我們再看第七:

  「七、佛是福德所生,佛起心動念絕不為自己。佛菩薩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所以他成就的是無量福德。我們起心動念是自私自利,這就具足四相,所以無不是罪。」

  這裡就是給我們講,我們為什麼起心動念無不是罪?因為我們四相具足。四相具足,你起心動念第一個就想到我,這個就是我執,想到我,自私自利的心就起來了。所以佛教我們起心動念還是想眾生,不要想自己,這個是破我執的一個很巧妙的方法。佛菩薩是福德所生,所以起心動念絕不為自己」。所以他所做的就是累積無量福德,所修的都是福德。我們凡夫不明瞭因果,總是怕吃虧,有一句話講「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大家都有私心,哪一個人不為自己?這是一般凡夫的想法,自私自利的想法。我們要學佛,那就要放下這個自私自利,不斷的放下,這樣才能跟佛心相應,才能積功累德。具體的做法,修學方法,《無量壽經》講得很詳細。像《無量壽經》第八品「積功累德」,講法藏比丘在因地怎麼修,那一品就是教我們怎麼修。

  我們再看第八:

  「八、從百千億福德所生,這是因;諸相莊嚴,這是果報的總說。佛現同類身裡的好相,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我們比較能體會到。而經中讚歎佛的報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凡夫無法理解。」

  「從百千億福德所生」,這是講修因。佛的相好莊嚴是果報,果必有因。這個修因是什麼?就是從百千億福德所生。也就是說修十善業道這個根本發展出來,就是百千億福德。所有福德都是從十善業道所生的。這部經後面會再講到,佛把十善業道比喻作大地,萬物都是要有這個大地才能生長,才能安住。沒有這個大地,什麼都落空了,所以把十善業道比喻作大地。所以這個百千億福德,沒有十善業道這個大地,你不修十善業道,也就沒有百千億福德,也就沒有辦法修成「諸相莊嚴」,這是講修因證果,這是果報的總說。

  「佛現同類身裡的好相」,就是佛現這個好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叫丈六金身。《觀經》,佛也知道我們凡夫要觀想無量壽佛那個報身,我們凡夫心力達不到。教我們觀丈六金身,丈六就是大概我們一個人的高度,這個我們凡夫來觀就比較方便。這個相就是應化身,應化身他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我們比較容易體會。像我們現在塑造的佛像,這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看這個佛像,我們比較容易體會,我們凡夫能看得到的。而經中,像《華嚴經》,大經裡面讚歎佛的報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報身太大了,報身大得我們根本就看不到,那是如來果地的境界,我們是無法理解。我們看不到,那個報身太大。在《觀經》裡面講,觀佛的報身,那個報身的相,太殊勝,太莊嚴。如果我們沒有達到如來果地,我們也無法理解這個報身。我們現在能夠理解、能夠體會就是應化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我們凡夫可以看得到的。所以佛的三身就是法身、報身、應化身。報身就是修因證果,果地就永遠就是這個報身,這個就不會有變化。應化身是千變萬化,應化,應以什麼身得度,佛就化現什麼身去度眾生。應化身有生有滅,報身是沒有生滅。法身是本體,法身遍一切處,報身、應化身統統是從法身出來的。所以佛有三身,一切眾也都有三身。

  我們再看第九條:

  「九、光明顯曜,這是顯示果德。光明就是中國人常講的氣氛,外國人說的磁場,佛法稱作光。大乘經常講諸佛菩薩,光明遍照,那個光明是均勻的。凡夫不能覺察,是被自己的煩惱障礙。」

  前面是講相,相好,相好莊嚴,這裡是講光明。我們在念佛的時候,念讚佛偈,讚佛偈就把佛的相好光明都講盡了。所以佛光它遍照,「光明顯曜」。這個光明也是「顯示果德」,果地上的德。光明,中國人講氣氛,外國人說的磁場,佛法稱作光。所以大乘經典常講「諸佛菩薩,光明遍照」。光明是均勻,我們凡夫不能覺察,不能覺察就是我們有煩惱,煩惱障礙了。佛光它是普照,它是常照,但是我們有業障,我們感受不到。我們感受不到,我們有障礙,佛光還是照,還是得到佛光的利益。我們心如果有一點清淨,我們感受的佛光就會愈來愈明顯,就會感受到了。我們念佛人要得到佛光注照,我們常常講,佛的光明它是普照,它是常照,從來沒有間斷的。所以這個常光,像我們佛像後面有個圓光,那是常光,平常就是這樣,就是有這個光。還有放光,放光就是說佛光注照,佛光普照。佛光注照,這個注照,實在講也是我們眾生這邊的接收。我們要接受佛光的注照,你就要念佛。這是《淨語》裡面講,佛號不斷,佛光就不斷。念佛就是接受佛光注照,要接受佛光注照就是要念佛,念佛就佛光注照了。所以佛號不斷,佛光就不斷。我們佛號停了,忘記念佛了,斷了,其實佛的光也是沒斷,是我們這裡斷,佛那邊沒斷。我們這邊接收,我們關機,我們這裡斷,不是佛那邊斷,這一點我們要知道。佛的光明它是遍照,它是常照,它是普照。注照,就好像特別去照,特別去照這是就我們眾生這邊來講,我們是接收佛光注照。要接收佛光注照就要念佛,所以念佛即是成佛時。這個法門的殊勝,真的是除了佛以外,一般人很難理解,很難信,很難相信。但是難信能信,這是善根福德深厚。我們只要相信佛的聖言量,依教修行,那我們得的功德都是圓滿的。

  我們再看第十條:

  「十、人沒有修持,心地不清淨,充滿貪瞋痴慢,他身上的氣味、口裡吐出的氣味、呼吸的氣味都很難聞。有修行的人則不同,譬如虛雲老和尚,不但身體氣味清香,連衣服的氣味都清香。由此可知,善惡的念頭確實影響生理組織,影響分泌。」

  這個是講我們凡夫,業障深重的凡夫,沒有修持,心地不清淨,內心充滿了貪瞋痴慢,身上的味道、口當中吐出來的氣味、呼吸的氣味都很難聞,這個是沒有修行。有修行的人則不同,就不一樣。所以這個也是可以檢驗我們自己有沒有修?我們修得好不好?如果沒有修,或者修得不好,一天到晚貪瞋痴慢,這個身體的味道就不好,因為這個是煩惱心散發出來的,煩惱惡業這些業障的氣味。這個我們只要冷靜去觀察、去感受,一般都能感覺得出來,有一些人他散發出來的氣氛、磁場不一樣,我們現在講氛圍不一樣。如果你跟一個一天到晚殺生的人,那他殺氣就很重。所以過去我們老和尚也講過,他碰過那種殺氣很重的人,你跟他一接觸,你全身就毛骨悚然,殺氣騰騰,有恐懼感。這個的確我們也接觸過,這個我也接觸過,有一次我去法國巴黎,從英國開車過去,半路休息,在一個休息站看到有好幾個不是當地人,不知道哪個國家的人,一接觸到那個磁場就讓你感覺心裡會恐懼的,他散發出惡業的那種力量,讓你感受到會恐懼,肯定這些人貪瞋痴很嚴重的。所以這個我們大家仔細去體會,都能感受到。這個人怎麼樣,善人、惡人不一樣。心地善良的人,你跟他接觸,你會覺得很舒服,你的心會很安穩,會很輕安,這個有修的人。

  所以這個我們都可以在生活上去體會的。修行人,這裡舉出虛雲老和尚,虛雲老和尚聽說身體的味道都是香的,一年洗一次澡也不會臭。我們一天不洗就不行了。衣服領子都有油垢,你給他聞一聞,它是香的。那個香的,那個油垢,像金山活佛,他身體有油垢,那些可以當藥的。所以金山活佛他的洗澡水,大家搶著喝,因為很多疑難雜症喝那個水就好了,這個有修的。虛雲老和尚,這點我是聽說,因為我沒有見過虛雲老和尚,但是虛雲老和尚在廣東的雲門寺,我去過一次。廣州大佛寺的住持,耀智法師,那也是我們新加坡弘法培訓班第一屆的同學,他是那裡的住持。有一年我去那邊,他招待我去那邊參拜,去那邊掛單一個晚上。他那個都是通鋪,都是板子,一張草蓆,很簡單的,真的那是修行人的道場,不是很華麗。那個很簡單,但是我躺下去睡,睡得很舒服。常常作惡夢,在那邊躺下去睡都不會作惡夢。所以我去他那個道場,他的加持力還在,我去睡過一次,那個加持力還在。第二個,我比較好睡的,是到四川,四川的報國寺。那個也都是聽我們老和尚的經,就跟莊行師去掛單一個晚上,那也是我這輩子睡得很舒服的,夢到伽藍跟韋馱在天上那個光。將來有機會去那邊掛單是不錯的,就是那個磁場好,你可以感受出來。所以善惡念頭確實影響生理的組織,影響我們的身體。這是我們可以以這個來勘驗自己,希望我們諸位同修,大家在修行上能夠不斷的提升。最重要我們心裡的煩惱不斷減輕,所謂「煩惱輕智慧長」,這樣我們就有進步了。多念佛、多拜佛、多想佛,求佛力加持,讓我們這個業障消除,福慧增長。

  好,今天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第十。下面,我們下一次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