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心純淨行純善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九集)  2023/5/25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36-0019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接著來學習《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上一次我們學習到經文,「汝當於此正見不動,勿復墮在斷常見中,於諸福田歡喜敬養,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養」。我們上次學習到這段經文,這個《講記》節要。今天我們接著看下面這段經文:

  【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

  我們今天從這段經文看起。我們看節要第一條:

  「一、這一段開示是本經最重要的經文,不僅是本經的中心,也可說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教化眾生的中心。」

  我們淨老和尚把這段經文它的重要性給我們提示出來,所以這段經文可以說是本經的一個核心。不但是本經的核心,也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教化眾生的一個中心。所以我們不能疏忽這段經文,往往我們疏忽了這段經文,修學任何法門都不得力。我們接著看第二條:

  「二、這段話將我們修行的內容講得非常清楚。我們修的是淨土,淨土從何學起?也要從十善業道學起。」

  這段也就是給我們講得更明白,我們要從哪裡學起?學任何的學問,總是要有一個下手處,從哪裡開始?從哪裡開始學?我們學佛,我們念佛人修的是淨土法門,淨土法門從哪裡開始來學習?也是要從十善業道學起。我們再看第三條,翻到五十三頁:

  「三、《觀無量壽佛經》上,韋提希夫人遭遇家庭和國家的變故,痛不欲生,向世尊求教,有沒有好的生活環境,她想求生。」

  這一條是給我們講,佛當年他說這部《觀無量壽佛經》的因緣。佛是什麼因緣來講這部經,這個總有一個緣起,什麼因緣發起佛來講這部經典,就是韋提希夫人的啟請。韋提希夫人,這個我們在《觀經》上都有看到,她的兒子(阿闍世王)跟著提婆達多學壞了。提婆達多說,我把釋迦牟尼佛害死,換我來當佛;你把你的父母殺死,你來做國王,你來護我的法,我們兩個互相合作。他就聽了提婆達多的慫恿,真的也就要去殺父害母,把他父親囚禁起來,不給他東西吃,要把他活活餓死。韋提希夫人看到她的丈夫被關起來,沒得吃,當時阿闍世王還沒有要害她,只是想要奪他父親的王位,所以把他父親軟禁起來,不給他東西吃,不准任何人進去看。他的母親看到這樣,也就親自去探望她的丈夫,去看國王,他被囚禁起來。因為她畢竟是夫人,所以這些守衛也就不敢攔住她,放她進去。放她進去,規定不能帶東西進去,她就用一個辦法,把乳酪、蜜塗在身體,衣服再穿起來。進去看國王的時候,她再衣服脫下來,把這個刮下來給他吃,這樣國王就沒有餓死。關了很久,阿闍世王想,關這麼久,應該餓死了,怎麼還沒死?

  後來阿闍世王的父親又求佛慈悲,派他的弟子來給他說法。平常我們都親近佛陀,皈依三寶,現在遇到這個災難,求佛派他的弟子,他不敢要求佛來,就派他的弟子來給他說法。因為被他兒子關起來,那個心情肯定不好,情緒很低落、很不好。人遭遇到重大的變故,這個時候就會特別重視佛法。如果平常他沒有遇到這個災變,可能還不會這麼重視佛法。這個時候沒辦法了,只有求佛。佛這些弟子都證阿羅漢果,都有神通,神足通從天上下來,進去給國王說法,那些士兵也攔不住。講完,他們又飛走了,也攔不住。阿闍世王就很生氣,那一天他就要拿刀去殺國王,被兩個大臣攔住,他們說如果你這麼做,那是大不孝,大逆不道。如果你這樣做,我們也不護持你,我們都要走了,不幫助你了。後來他才放棄,放棄殺他父親。後來他覺得他父親沒有餓死,就是他母親偷偷帶東西進去給他吃,把他母親再囚禁起來,再關起來。這下就沒有人帶東西,他想這下你就沒得吃了。這個時候韋提希夫人也是傷心到極處了,因為特別是做母親的,兒子是她生的,這個兒子要殺他父親,還要把她害死,連她都要被他害死,當然她覺得這個世間真的沒有意思,痛不欲生。所以她就求釋迦牟尼佛給她開示,在這個法界當中有沒有哪個世界看不到惡人,聽不到惡聲,看不到不好的事情,那樣清淨的世界?如果有,她想往生到那個世界,她不想在這個五濁惡世再住下去了,連自己親生兒子都要把她害死了,她住這個世界還有什麼意思?真的住不下去了,所以就求佛給她指點。佛就示現神力給她選擇,十方諸佛世界都示現在她面前,她選擇了西方極樂世界。佛沒有給她指定,你要往生哪一尊佛的世界,都示現給她看,你自己選,選好了,再教你方法。她選擇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世界。選擇之後,她就請問佛,我選擇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個世界),我要怎麼樣修學,我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她就請問佛,教她修學的方法。佛在還沒有教她方法之前,大家看第四條:

  「四、佛在沒有教她方法之前,先教她學習淨業三福。第一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佛還沒有教她方法之前,這個方法就是《觀無量壽佛經》講十六觀,第一觀到第十二觀是觀想念佛,第十三觀是觀像念佛,第十四、十五、十六是講九品往生。我們講九品,就是後面這三觀。還沒有教她方法之前,先教她要先學習淨業三福。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人天福,我們一般講人天福報。人天福報,你看第四句就是「修十善業」。修十善業,我們這部經就是《佛說十善業道經》,就是要修這個,這是第一福,也是基礎。有第一福的基礎,才能受持三皈,才可以皈依三寶。皈依三寶,才能受戒,「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第二福,是出世二乘福,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修的。第三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個是大乘菩薩福,菩薩自度度他,這第三福。這個三條是三世諸佛的淨業正因。我們接著看第五條:

  「五、三世諸佛所修的法門不相同,無量無邊的法門,都以淨業三福為根基,這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總綱領。而總綱領實際上就是前兩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佛法的修學從這裡開始,也在這裡圓滿,向下都是方便法。」

  淨業三福十一句的經文,實在講,大根大本還是在第一句「孝養父母」。這是世出世間法的根本都是建立在孝道,都是教孝。後面這十句都是孝的延伸發展,這個十句也就是圓滿落實「孝養父母」這一句的,這樣講我們大家就比較容易明白。你怎麼樣孝養父母?你要奉事師長,要慈心不殺,要修十善業,這個是真正的孝養父母。如果說我對父母很孝順,但是對老師不尊敬,在學校不聽老師的話,不肯學習,不認真學習,這樣是孝養父母嗎?孝養父母,養父母的身、養父母的心、養父母的志,不是說給父母有東西吃就可以了,還要不要讓父母操心,這個都是孝。所以你在校能夠奉事師長,能尊師重道,父母看到,他們也安心,這是養父母的心。慈心不殺,你沒有慈悲心,一天到晚殺生,這個也是大不孝。你殺生,把眾生的肉去供養父母,也連累父母造罪業,將來墮三惡道受惡報,你說這是孝嗎?不孝。不修十善業,無惡不作,你說這樣是孝養父母嗎?往後都是同樣一個道理,統統是落實孝養父母的。孝養父母到了成佛那才圓滿,還沒成佛都還沒圓滿。所以這個十一句,向下都是方便法,都是孝養父母的這些方法。我們再看第六條:

  「六、如何圓滿這兩句?就是後面的九句,從慈心不殺往後都是方便法,而這當中最重要的是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十善業道經》就是講解這兩句話,所以不懂得十善業道,孝親尊師是空洞的口號,不能落實。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在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淨業正因。」

  這一條再清楚給我們說明,前面「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怎麼去圓滿這兩句?後面九句,就從「慈心不殺」一直到「勸進行者」,這個九句的經文統統都是落實「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十善業道經》就是講解這兩句話,講解「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所以不懂得十善業道,不知道要修十善業道,孝親尊師只是一個空洞的口號,做不到。所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是落實在「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從這裡開始,後面的「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統統都是落實「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修十善業它的重要性,所以它是核心。

  修十善業,不但學佛,就是不學佛的人也要修十善業。不學佛的人,他不想出離六道輪迴,他只是想得人天福報。得人天福報,大概不管中國人、外國人,大家都想。大家都想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生,都想要有這個福報,但是如果不能修十善業(不能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那這個人天福報得不到;人天福報得不到,那大概就要墮三惡道去了。所以實在講,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無論學佛、不學佛,每一個人都需要。這個道理還是佛法裡面講得最明白。講明白了,大家聽明白了,才會發心來修十善業。如果他不明白,那為什麼要修這個?修這個幹什麼?他不願意修。在我們淨土宗來講,這個對我們念佛人來講那就很重要、很關鍵,這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我們修淨宗就是修淨業,因為修淨業才能生淨土。淨業的基礎就是十善業,我們才能成就淨業,所謂「心淨則佛土淨」。心要怎麼樣清淨?要從修十善業開始,你不修十善業,心不會清淨。修十善業來念佛,那就清淨了。我們再看第七:

  「七、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淨土,淨土如何能往生?心淨則佛土淨,心清淨了,身業清淨、語業清淨,三業都清淨。」

  我們念佛主要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一般講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它是淨土,清淨的國土,絲毫污染都沒有,我們怎麼能往生淨土?我們要怎麼樣修學才能往生淨土?我們心清淨了,那就感應淨土,所以「心淨則佛土淨」。心清淨,身口意三業也都清淨,那就感應淨土。我們心不清淨,就感應穢土。我們現在住的地球是娑婆世界,五濁惡世,這個叫穢土。穢土就是污染很嚴重。我們這個地球,現在污染已經到相當嚴重的程度,所以現在環保的意識也抬頭了。大家已經有這個危機意識,但是很難化解,還是不斷的在製作污染,為了什麼?為了經濟,為了賺錢,為了發展科技(發展科技就是為了賺錢、物質的享受)。科技愈發展,地球受污染就愈嚴重,破壞自然生態環境。所以過去二十年前科學家就提出警告,地球污染不能改善,五十年後這個地球就不適合人類居住了。那已經過了二十年,還有三十年。實在現在已經大家都快受不了了,空氣污染、水的污染,我們飲食,吃的,都是有毒的,所謂三餐服毒。現在我們吃的、喝的,很多商店賣的食品,都是有化學物在裡面,包括我們吃素的一些素料都有,都不是很天然的。現在你要吃到一些有機的,吃到比較天然的,這個實在講也不容易。現在已經有很多人有這個危機意識,自己種。買有機的又特別貴,如果經濟不是很好的人,那買不起。那你怎麼辦?你還是要去買那個有毒的來吃,買來吃是毒死,不買來吃就餓死,這個也是很難的。所以我們現在這個世界是一個污染很嚴重的世界。

  所以災難這麼多,現在新冠狀的病毒,那病毒是什麼?就是污染,傳染病。你沒有污染怎麼會有那些病毒?都是人類製造出來的。人為什麼製造這個污染的東西?心不清淨,首先是心不清淨,心受到污染,他做出來的就是污染。我們現在科學發展的這些科技是嚴重的污染地球。為什麼?這些科技的產品都是從貪瞋痴慢煩惱這些污染的心發展出來的,所以它有副作用。我們是得到很大的便利,比過去方便多了,但是它負面的作用大於正面的,超過正面的。所以我們得到了這些物質上的享受,必須付出慘痛的代價。實在講,這個代價,古人講「得不償失」,你所得到的,沒有辦法償還你失去的。但現在很多人他也知道,但是誰有辦法?沒辦法,佛菩薩統統來也沒辦法。為什麼?眾生這個貪瞋痴如果沒有降伏下來,佛來也救不了這個世界。唯一的就是要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人覺悟了,人心改變了,這個問題才能解決。人還是執迷不悟,佛菩薩來也救不了。所以這些我們都要認識到,我們現前這個世界的情況。我們已經學佛、念佛了,我們就是要懂得先修自己,別人不清淨,我們自己要清淨,因為我們要往生淨土,所以我們要修清淨心。我們再看第八條:

  「八、《無量壽經》教導我們要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要做到心純淨行純善。」

  這是《無量壽經》教我們的。《無量壽經》教我們「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特別意業,我們身口為什麼會造惡?意它是在主導的,我們心裡有貪瞋痴慢這些煩惱,指揮身口去造殺盜淫妄這些惡業,所以善護,要善於保護。第一個意業是為主的、是主導的,意業清淨,身口自然就跟著清淨了,所以心純淨行(行為)就純善。再看第九條:

  「九、龍王當知,娑竭羅龍王是本經的當機者,也是我們大家的代表。娑竭羅是梵語,意思是鹹海,鹹海水表我們的心不清淨。佛叫龍王當知,也就是叫我們、叫六道眾生當知。」

  龍王是我們的代表,也就是本經的當機者,龍王代表我們大家。娑竭羅是梵語,翻成中文是鹹海的意思。海水都是鹹的,鹹的海水也就是代表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心都不清淨。所以佛叫龍王當知,也就是叫我們、叫六道眾生都應當要知道,知道我們現在心不清淨。因為不清淨才要修,如果清淨就不用修了,佛也不要講這部經了。所以講經也就是對治的,我們有這個病,佛有這個法藥。我們再看第十:

  「十、菩薩有一法,玄奘大師譯菩薩為覺有情,有情就是講十法界的有情眾生,有情眾生覺悟了就稱作菩薩。何謂覺悟?想離苦得樂,這個人就覺悟了。」

  我們現在都是有情眾生,那些植物、礦物,那是無情眾生,我們人跟一切動物叫有情眾生。有情眾生覺悟了就叫菩薩,所以菩薩不是哪一個人專有的名詞,它是通稱。就像我們學校的學位,學士、碩士、博士,菩薩就等於是碩士學位,碩士不是專指哪一個人,你只要讀到那個學位,人家就叫你碩士。佛門羅漢、菩薩、佛也是同樣的意思。菩薩是個學位的名稱,所以他不是哪一個人。你到了這個學位,就稱你作菩薩。在佛陀教育修學,你修到菩薩的學位,圓滿了就叫佛。所以佛、菩薩、阿羅漢都是學位的名稱。

  覺悟,什麼叫覺悟?什麼叫不覺悟?這個總有一個標準,以佛法的標準就是想離苦得樂這個人就覺悟了。佛法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為什麼要破迷開悟?因為那個苦是從迷來的,你迷惑、造業、受苦報。如果一個人覺悟了,他不再迷惑顛倒,他就不會想錯、不會說錯、不會做錯了,他就離開這些苦難,他就得到快樂。所以佛法教學的目的就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破迷開悟的目的就是要離苦得樂。所以學佛愈學愈快樂,那就學對了;如果你愈學愈痛苦,那肯定是學錯了。一個人覺得這個世間很苦,人生很苦,生老病死,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生理的苦,心理的苦,要想解脫這些苦,這個人就覺悟了。覺悟,他就會求學,去找怎麼離苦得樂,我為什麼這麼苦,把這個原因找出來。所以眾生有這個需求,佛菩薩大慈大悲就示現在世間,教我們離苦得樂的方法。

  所以遇到佛法就有辦法,這個過去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先生說的,他也是佛光山星雲大師最早的一個信眾,當時他就講,在電視節目、新聞裡面講,他說「有佛法就有辦法」,這個話講得很好。所以你有任何的問題、任何的困難,你遇到佛法,就能幫你解決了,真的有辦法。但是你要能相信,要能接受。如果你不相信,那也不行。如果你能相信佛法,願意接受佛的教導,什麼問題都能解決,生死的大事都能解決。我們人生什麼事情最大?生死事大,還有比這個更大的嗎?沒有了。這個都能解決了,都能得到解脫了,其他你要求人天福報,跟這個來比,那是小事。大事都能解決,那小事哪有不能解決的?哪有不滿你的願?統統能滿你的願。

  所以一個人有沒有覺悟就是從這個地方來區別。一個人,如果人在苦中不知苦,那這個人還沒有覺悟。明明就這麼苦了,他還不想要解決這些苦,那就迷得太深,還沒覺悟。所以知苦便是善生時,一個人知道苦,人生苦,他的善根就生起來了。為什麼?你知道苦,你就想要去解決這個苦,讓它不苦,這個就是善根生起來,這個人就是叫開始覺悟,在佛法叫始覺,開始覺悟了。我們再看第十一條:

  「十一、佛告訴我們,菩薩有一個方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諸惡道不僅是指三途六道,也包括十法界在其中。人間之苦,我們能親身感受到;天上雖然樂,但有壞苦、行苦;四聖法界有不能破無明、證法身之苦。只要是苦就是惡道,所以四聖法界還是惡道,因為它跟一真法界比就是惡道,跟六道比則是善道。」

  這一條也是佛在這部經上告訴我們,菩薩有一個方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就有一個方法。諸惡道苦,這裡惡道,我們淨老和尚分析得就很詳細。一般我們看到惡道,我們學佛的人第一個就想到惡道是指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我們學佛的人知道有六道輪迴,天、人、阿修羅是三善道。所以在六道裡面,畜生、餓鬼、地獄,這個是三惡道,跟人、天比,人、天是善道,畜生、餓鬼、地獄是惡道。這裡講「諸惡道」不僅是指三途六道。在六道輪迴裡面,我們大家都知道三惡道是惡道,但是人、天、阿修羅也是惡道。我們想一想,諸惡道苦,「苦」這個字我們不能忽略過去,在六道裡面三惡道是比人天善道當然苦,三惡道當中地獄是最苦。這個苦還是有很多不同的苦,有輕有重,比如說地獄,同樣墮地獄,地獄也很多,不是只有一個。地獄在《地藏經》講,阿鼻地獄(無間地獄)、十八地獄,有大地獄、中地獄、小地獄,各個的苦都不一樣,受苦的時間長短也不一樣,受苦的程度也不一樣。苦就是一種逼迫。地獄最苦。

  再來就是鬼道的苦。特別餓鬼道沒東西吃,這個苦。畜生道稱為血途。一般畜生大部分都不是善終,都是被人類殺來吃的,都流血而死,稱為血途。鬼道稱為刀途。鬼,我們有一句俗話講「膽小鬼」,說你膽小鬼,就是鬼的膽很小,人有三分怕鬼,鬼有七分怕人。墮在鬼道的眾生,他常常有恐懼感,他常常感覺到好像有人拿刀要殺他,有這種恐懼感。所以鬼道稱為刀途,好像時時刻刻感覺有人要拿刀殺害他,有這個恐懼感。地獄道叫火途。地獄,無論什麼地獄,縱然寒冰地獄也是一片火光。因為這些都眾生造惡業感召的,地獄主要的業因是瞋恚,瞋恚是火;餓鬼,鬼道是貪,貪是水;畜生是愚痴,愚痴是風,這個是眾生惡業感召的三惡道苦。三惡道比人道苦太多太多了,特別地獄道,苦得我們都無法想像的。

  我們人道,我們現在在作人,大家想一想,你覺得很快樂嗎?我們人有沒有苦?有。我們人這個身體有生老病死的苦,我們人出生很苦,在母親的肚子就受胎獄之苦,看不到天日。母親喝一杯涼水,就好像在寒冰地獄,冷得不得了;喝一杯熱水就好像在八熱地獄,熱得不得了。呼吸靠臍帶跟著母親呼吸,不見天日。所以佛形容我們人在母親的肚子裡面就像牢獄一樣,不見天日。十個月出生了,在母親胞胎還滿暖和的,一出生接觸到外面的空氣,寒風刺骨,好像萬箭穿身,所以嬰兒都會哭。一生出來就哭,哭就苦啊苦啊,就是苦他才會哭,小孩子很快樂他就不哭了。所以生是苦。

  所以明天是佛誕節,明天是浴佛節,悉達多太子降生,九龍吐水來給他洗身體。明天我們也辦一個小型的浴佛。佛陀降生,他是太子,到了十六歲去遊四個城門就看到人生生老病死。看到人生了,哭,他看到生這麼苦。母親生小孩也很苦,母親生小孩也是拼了命的,這個做過母親的人應該都有體會。生小孩,古時候醫學不發達,妳生得過就很好;生不過,一條命都賠上去了,難產。所以做母親的生小孩也很痛苦,小孩在母親的胞胎也很痛苦,母子統統苦。你說生是不是苦?苦。老,老苦不苦?我現在就感受到老苦了,牙齒都快掉光了,都裝活動假牙,眼睛也花了。以前我到新加坡(這部經新加坡同修啟請的),那個時候我才四十多歲,現在七十三歲了。那個時候還沒有感覺這個老苦,現在很明顯,老苦逼迫。人老了,各方面當然就老化,退化了。你再怎麼吃,怎麼補,有限,只是不要讓它退化太快就不錯了,你也不可能恢復到年輕的時候,這個不可能。不斷的衰老,這個老苦。所以悉達多太子看到老人拿著枴杖,行動不方便,眼睛也花了,體力也衰了。看到生病,老人會生病,年輕人也會生病,不一定是老人才會生病。無論年輕人、老人,生病都很苦。不要說大病,一個小病,一個感冒我們就感覺很不自在了,那何況大病!這個病苦,我這一輩子都是病苦折磨,從小就是體弱多病。大家可以親身感受病苦。死苦,這個死,佛在經上講,如「生龜脫殼」,好像烏龜活活的把牠的殼剝下來。人一斷氣,這個很苦,四大分離,這個時候很痛苦。這個是我們生理(這個身體)基本上就這四種苦。

  心理上的苦,有求不得苦,我們人在這個世間,大家都有願望,但是有一句俗話講,「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你有十樁願望,但是不能滿你的願,大概有九條;能滿你的願,大概有一條就不錯了。也就是不如意的事情多,如意的事情少。比如說很多人他想賺錢,但有人賺到了,真正賺到的還是比較少,發大財的還是少。你看到別人發大財,你也想發大財,做什麼生意,做什麼事業,就發不了。你沒那個福報,發不了。所以有求,求不得。你求升官、求發財、求健康長壽、求兒女孝順等等,但是求的都不能滿自己的願,求不得,那就很失望、就很痛苦。這我們人生的常態就是這樣。愛別離苦,你親愛的人,生離死別,那非常痛苦,難割難捨,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冤家債主做一家人。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冤家不想碰到,偏偏碰到,甚至做一家人。像韋提希夫人生到這個兒子就是冤親債主,要殺父害母。怨憎會苦,過去世結的怨,這一世他來報仇的。仇家遇到了,互相報復,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非常痛苦,怨憎會苦。最後一條,五陰熾盛苦。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前面這七種苦,都是從五陰所生的。五陰熾然,從來沒有休息。《心經》我們常常念,「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你把五蘊照空,這些苦統統沒有了,這些苦也是假的,不是真的。但是迷的時候,你真有這個苦受。好像我們在作惡夢,很恐怖、很痛苦,受苦受難,但是你不知道是在作夢,你真有那個苦受,等到夢醒過來才知道原來一場夢。夢中有作好夢的,醒過來也是一場夢,所以總之就是苦。在《妙法蓮華經》佛跟我們講,三界統苦,你只要沒有出離六道,只有苦,沒有快樂,只有苦。

  離苦得樂,在六道裡面,離開三惡道,生到人天善道,這是短暫的樂,這個樂也不是永恆的,這個樂會壞的。天上雖然比人間快樂,其他宗教講信上帝,將來能生天堂,得永生。那個不是永生,是壽命比較長,福報享盡還是要墮落。所以天上雖然快樂,但是有壞苦、有行苦,它會壞的。這個天是指欲界天以上,色界天,無色界天。在欲界裡面,我們人間三苦都有,苦苦、壞苦、行苦,三苦,八苦。欲界天以上,他們有壞苦、有行苦,還是苦,只是比我們人要快樂,但是還是有苦,不究竟。四聖法界,他也是有苦,他們的苦是什麼?不能破無明。但是他跟我們人間比,他是真的得到永恆的快樂,不要再受六道生死輪迴的果報,他就永遠解脫了,不受這個六道之苦。但是他不能明心見性,不能證得法身,這是他的苦。這個是對比的,他跟法身大士對比,他們是苦。但是跟我們六道比,他比我們快樂,他那個快樂還是真的,我們六道的快樂還不是真的。所以四聖法界跟一真法界比,它還是惡道,但是跟六道比,它是善道,比我們好!這是一個比較。

  佛給我們講,菩薩有一個方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一切」這兩個字我們要注意,這個也是關鍵的一個字眼,我們看經這個地方就是不能忽略過去。如果這邊這個經文是講,能斷三惡道苦,那就是指六道裡面的三惡道。這裡講「一切諸惡道苦」,這個一切就包含六道、包含十法界,不但包含六道,包含十法界。也就是說,你還沒有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四聖法界還是惡道,因為四聖法界跟一真法界比,它還是惡道。所以這個地方講,一切諸惡道,這個範圍就包含四聖法界,也就是十法界。所以這個經文,我們這個地方一定要留意,不能疏忽,我們才知道這個方法很重要,是十法界都要學的。我們再看下面第十二:

  「十二、何等為一,菩薩到底用哪一個法?」

  下面就講了:

  「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何謂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這是我們修行的基礎,若無此基礎,念佛修行就不必談了。」

  「何等為一」,佛法實在講就是講什麼?講一。佛法千經萬論講什麼?講一,是一不是二。所以這個一,它的意義非常的深廣。你看,我們在經典看,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一向專念,一門深入。一真法界,明心見性就是證入一真法界了,法身就是一。所以這個善法都有層次的,這個善法到成佛才圓滿。所以我們不要小看十善業道,這是人天的,其實佛法都是十善業的提升,就這個的提升,這個發展出來的,所以這個是根本法。這一法就是世出世間根本法,就是這一法。所有的法都歸一,歸在這個一。這裡講得比較淺顯,菩薩到底用哪一個方法?用什麼方法?「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就是要觀察這些善法。這個善法就是一切人天,一直到成佛的一個基礎,我們念佛人也都包含在裡面,這個我們要知道。我們再看十三:

  「十三、晝夜是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常念是心裡真有,心善;思惟是起心動念,念頭善;觀察是言語造作,行為善;身語意無有不善,這才行!心裡還有自私自利就是心不善,這是根本不善。」

  這一條也就是講,我們比較容易觀察到的,因為凡夫這個心比較粗,我們要講比較粗淺的,我們比較容易觀察。我們淨老和尚講自私自利,這個心就是不善,只是想到自己,不管別人。所謂損人利己,去損害別人來利益自己,這個心就是自私自利的心。人有自私自利的心,他的行為肯定就不善,他只會為自己想,不為別人,就連自己家人他都不想,連父母、夫妻、兄弟姐妹,他都不會想,只有想到他自己,這個人就太自私了。自私自利的心就是不善的心,他的行為肯定也是自私自利,肯定他都是要損人利己,要佔別人的便宜。自己不肯吃虧,也不肯付出、不肯奉獻,只是想佔別人的便宜,這個就造惡業。所以這個是根本的不善。

  我們現在從個人,從一個家庭,從一個團體、一個企業、一個國家,整個世界我們去觀察,現在世界為什麼這麼亂?災難這麼多?原因是什麼?就是人類都是在提倡自私自利。你自私自利,我也要自私自利;你要得利益,我也要得利益,大家互相競爭。所以孟子講,「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孟子這個話對梁惠王講的,梁惠王當時他也是自私自利的心,才會問孟子這個話,說你老遠跑到我們國家來,對我們國家有什麼利益?你對我這個國家有什麼好處?孟子才回答說,國王何必言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為什麼不講義,專講利?聖賢也不是說教人都統統不能求利,不是這個意思,就是你這個利要合理的,合乎義的利,你可以取得。不合乎道義的利,不能取,這個叫不義之財,非義之財,這個不能取。所以《太上感應篇》講這個因果,所以《太上感應篇》要多讀,其實我們要修十善業道,《太上感應篇》、《弟子規》讀熟了,十善業道我們才有一個下手處,因為這個等於是《十善業道經》的詳細說明。所以過去我們老和尚常講,你能夠做到《弟子規》、《感應篇》,你再修十善業道就不難了。你沒有《弟子規》、《感應篇》的基礎,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是有困難。所以為什麼我們老和尚列三個根,他的道理就在這裡。前面這兩個根就是十善業,教我們斷惡修善的。所以讀了這個,我們才知道什麼是十善,什麼是十惡。如果不讀這兩個根,我們對這個十善,只是對這個條目名詞有個概念,內容不清楚,所以要讀這兩個來補助我們修十善業。

  所以《感應篇》講,「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饑,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這個就講到因果教育。孟子講那是道德教育,講仁義道德,講道義,合理不合理,講道理。《感應篇》就講因果。你不合乎道義去取得的財叫非義之財,取非義之財能得到好處嗎?不但好處得不到,而且有害處,好像「漏脯救饑」,就是你肚子餓了,去吃壞掉的肉,那個都有毒、有細菌,你吃下去,「非不暫飽,死亦及之」,不但不能飽,你吃下去就被毒死了。你口渴喝鴆酒,有一種鴆鳥牠的羽毛有毒,酒只要沾到那個羽毛就變毒酒。你口很渴,去拿毒酒來喝要解渴,喝下去就被毒死了,所以「非不暫飽,死亦及之」。所以不懂得因果報應的人,他才會去取非義之財;懂得因果報應,就不會去非義之財。因為知道你取得這個沒有好處,反而有害處,得不償失。真正明白因果報應事實真相,大概全世界沒有人會造惡業了。造惡業的目的是什麼?為了得利益,自私自利。你現在知道造惡業不但得不到利益,反而有害,反而是損害,就不會有人再去造那個業。所以這個自私自利也不善。所以這個《感應篇》講得怵目驚心,讀這個對我們修十善業有很大的幫助。你橫取人財,用蠻橫、不講理的手段去奪取人的財物,現在國與國之間都是這樣,互相奪取。這個當中都有因果,誰也佔不到便宜,都有因果報應的。明瞭因果,你要得到利益,唯有斷惡修善,你得到利益才是真的。如果你造惡業得到利益,那不是真的,不是得到利,而是得到害,這個不能不清楚。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老和尚點出來,我們比較容易體會。

  「晝夜」是二十四小時不間斷,晝夜就是日夜。「常念」這兩個字也是我們要仔細來體會的,常念是心裡真有。這個「念」今心,現在心真有這個事,把這個事放在心裡,這個叫念。我們每一個人心裡念的事情都不一樣,很多。有一些事情,我們特別放在心上的,常常掛念的。在佛門叫繫念,你心繫在那個地方,常常念的,常常掛念的。像過去我們老和尚講經常講,念佛念佛,念佛大概都是口在念,嘴巴在念,心沒有在念。心裡念的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自私自利,在念這個。還有念情執,過去有一個田瑤平老居士,他已經往生多年了。他早期跟我們到美國達拉斯打佛七(他退休了,在教育部開車退休了),他給老和尚講,他現在退休了,也做爺爺了,兒女也都長大了,孫子也都有了,他可以來念佛了,他可以放下,求生淨土。有一次跟我們到達拉斯打佛七,他就給我們老和尚講,他說師父,我現在真的什麼都放下,但是還有一樁事情沒放下。是什麼事情?他說我還有一個小孫女,非常可愛,我一回家進門就叫爺爺爺爺,那個嘴巴很甜。他說我人來這裡打佛七,我這個心還是心心念念在念著那個孫女,念著小孫女。我們老和尚就給他講,他說你現在來打佛七,你把你想念小孫女那個念頭,把它換成念阿彌陀佛。就是你用什麼心去念你那個孫女,用那個心(把那個對象換一下)來念阿彌陀佛,你念阿彌陀佛就像念你孫女那樣,那你就成功了,這叫繫念。這個話是對他講的,也是對大家講的。因為給他講是一個人聽到,後來我們師父在講經,在電視上講,我們都聽到了。當時在現場,我們也不在,我們沒聽到。後來師父在講席當中講,那我們大家統統聽到了。那大家統統聽到,那就不止對他一個人講,對我們大家講。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最想念的人,或者事,或者物。什麼叫繫念?我們在做三時繫念,繫念什麼?繫念阿彌陀佛,繫念西方極樂世界,心裡真正在念這個,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那就真有了。這個是我們念佛人繫念阿彌陀佛,這是修淨業。

  「常念」,就是心裡頭真有,就是繫念的意思,心善。「思惟」是起心動念,念頭善。觀察我們的起心動念,在《太上感應篇》後面講,「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就是說你起一個善念,要去幫助人的、好心的,這樣的念頭,你這好事還沒做,你起這個念頭,有這個心,雖然好事還沒做,但是吉神已經來跟隨你了,你就感應吉神來了。「或心起於惡」,你惡念,你要損人利己,要去佔人家的便宜,或是恨一個人,要去殺一個人,你這個念頭還沒起,凶神就來了。所以我們過去常常講元自實那個公案,他要去殺一個姓繆的,還沒有去殺,起這個念頭,軒轅廟的廟祝就看到他後面跟了一堆凶神惡煞。到他家門口,他起的惡念放下,起一個善念,惡念放下了,想到了姓繆的只有他一個人對不起他,他殺了他一個人,他八十歲的老母親,誰奉養?他的妻子兒女,兒女還小,誰來撫養?殺了他一個,等於殺他一家人,他想到這裡就放棄了,不報復了,善心起來馬上跟著很多善神。這起心動念,所以觀察我們起心動念。我們念佛人,起心動念,無論善念、惡念,統統把它轉成佛念,那就是淨業。所以念頭善。

  「觀察」是言語造作,行為善。我們身口,我們講話要怎麼講,我這個話該不該講、講得對不對?這個也要學習的,還有言語造作、身體這些行為、動作。所以這個三業都要去思惟觀察,身口意三業都善,這個才可以。

  好,今天我們這堂課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第十三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