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順境、逆境都是消業障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八集) 2024/2/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36-0038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一百一十二頁,從第一行,第三十二條看起。我先將這段節要念一遍,我們對一對地方:
「三十二、第四、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法行是修行,這是說你修學佛法不會被人破壞。挑撥的人有兩類:一是有意,一是無意。無意的就是自己本身認識不清,把邪法當作正法,把正法看作邪法,自己修了邪法,還勸朋友去信邪法。」
這條《講記》節錄是講到不兩舌,可以得到五種不可壞法。這一條講的是第四條,第四個「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這個「法行」是修行,你修行的法門,無論你修哪一個法門,不會被別人所破壞。我們總是要知道修學佛法(我們學佛的人大家都知道)都有業障,業就是我們過去、今生造的這些善惡業,造了惡業,這裡講,如果過去、今生我們有造兩舌的業(造兩舌的惡業),當然今生就會有果報。過去去破壞別人,我們要修行別人也會破壞我們,這個就是業障,我們一般講業障。這裡講的是挑撥,挑撥的方面,這是有兩方面,一個是有意的,故意去挑撥,目的就是要破壞;另外一個是無意的,他不是有意要去破壞人,但是他分不清楚是非善惡、真妄邪正,把那個錯的、邪的,他認錯了,他以為是正確的,還要去勸別人跟他一起去學,這樣的人我們在現前社會看也不少。如果自己沒有正知正見,很容易碰到這樣的因緣跟著他去學,那就學錯了,走入歧途了,走到歧路去了。所以過去早年台中蓮社有出了一本書,叫做《歧路指歸》。有一些人好心要學佛,他學錯了,他的緣不好,遇到的這些不是真正的善友,跟著他學,學的都不對了。這個也都是有因果的,這個因就是過去世有造了兩舌的業因。兩舌的業因,一個是有意造的,一個是無意造的。有意造,當然這個罪業就重了;無意造,沒有那麼重,但是還是有他的業障。無意去破壞別人,我們也是被人家無意破壞,什麼因它就會結什麼樣的一個果。所以我們要避免兩舌。避免兩舌,就是希望大家能夠和合。
我們再看第三十三:
「三十三、我們自己要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決定不能妄語、兩舌。此毛病不改,菩提道上不可能一帆風順,逆境、惡緣總是不容易擺脫。」
這一段比較長,我們先念到這一段。我們看到經典講,離兩舌可以得到五種不壞法行。我們想要得到第四種,「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我們所修行的法門能夠堅固,不被破壞,那就不能造妄語、兩舌的業。如果不能改過,這個菩提道他必定有很多障礙,一定不能順利。業障就是自己造的,這些障難就很難擺脫。
「這些障難從何而來?」
下面就講:
「是自己過去、今生所造的。」
就是自己過去生,包括這一生。過去生造的,我們這一生的遭遇就是了。我們今生造的,過去先師淨老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講,我們人四十歲以前這些遭遇,大多是過去生的;四十歲以後,有過去生,也有連帶這一生這個四十年造的業。這個我們從《了凡四訓》可以了解到,我們這一生跟過去生這些業因果報,實在講天天都在加減乘除,只是幅度大不大。如果幅度不大,沒有大善大惡,這個命運總是跟著過去生一樣的,這個算命先生算得也能夠很準確,因為他是小善小惡,還沒有達到明顯的改造命運的這樣一個標準,還沒有達標,還沒有達到這個標準。如果有比較重大的惡業或者善業,就影響到我們後半生,四十歲以後就影響了。甚至如果早一點,像袁了凡他十幾歲的時候遇到孔先生給他算命算得很準,三十幾歲他遇到雲谷禪師,明白改造命運的理論方法,他就努力的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所以他後半生整個命運大幅度的改變了。所以這些業都是過去、今生所造的。
「不懂佛法的人往往受到挫折、悖逆、災難,心裡不平,總覺得別人陷害他,別人對不起他,社會對不起他,甚至於老天爺對不起他,佛菩薩對不起他,這樣造業就重了,這是不解如來所說義。」
有沒有這樣的人?很多。這裡講「不懂佛法的人」,這個不懂佛法的人,不是指沒有學佛的人,沒有學佛的人當然他不懂佛法。這裡講的不懂佛法,重點是在學佛的人,學佛的人不懂佛法。明明學了佛,怎麼會不懂佛法?大有人在,因為他沒有學到真正的佛法,或者學了他不能理解,他不相信,這就不懂了,他不能接受。他也接觸佛教,也到廟裡燒香拜拜,遇到挫折、悖逆、災難,心裡就會不平。心裡會不平,總是就會怨天尤人,這是一般人之常情。要做到不怨天、不尤人,這個要很深的學問,特別你遇到一些逆境、障緣、苦難的時候,不怨天、不尤人,不容易。在《論語》裡面孔子他做到了,孔子他做到不怨天、不尤人。孔子是世間的聖人,你看世間聖人他的遭遇是不是都很順利?不是。你看「在陳絕糧」,周遊列國到陳國,被人家誤會,把他圍起來,還要殺害他,七天都沒飯吃。跟他一起去的學生,有的人就心裡有一點不知道為什麼了,他的學生子路講「君子亦有窮乎」,他說做一個君子也有窮到沒飯吃的時候嗎?難免心裡覺得做一個君子,難道也會窮到這個樣子嗎?孔子就回答,「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窮,他不會去做非法的事情,他還是安分守己;小人窮困,他就去偷、去搶,他就窮斯濫。所以孔子他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他為什麼不怨天、不尤人?知天命。儒家講知天命。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天命就是佛教講的因果,因果。天命就是命運,你要知道自己的命運,知天命。知天命,他就能夠安分守己,不怨天、不尤人,遇到種種的災難。所以我記得我們這個社團剛成立沒多久,好像剛成立第一年還第二年,我們到現在有二十四年還是二十五年了,就在三百三十一號之一那邊,有一天我走到樓下來了,有一個女居士,大概五十幾歲,她也是信佛的,她的女兒車禍死了,然後她就來問我,為什麼觀音菩薩沒有去救她?就是這裡講的,她心裡會有不平,總覺得別人陷害她,別人對不起她,社會對不起她,甚至於老天爺對不起她,連佛菩薩也對不起她。這個真的不少,這是不解如來所說義,遇到這些逆境,因為如果妳不明理,難免妳就怨天尤人。因為她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她就是會怪別人,怪天怪地。
過去,我也講過很多次,我年輕的時候,十四、五歲,那個時候我母親在萬華賣菜,我們去給人家租個矮房子,木板隔的房子,很小。隔壁,就是同一個小屋子裡面隔了兩個房間,一個三合板隔起來,這個房間是你家,這個是我家,前面一個小走道。我們隔壁這家住戶賣肉包子的,我們賣菜的,他是賣肉包子的,他信基督教的。我就問他為什麼信基督教?他說信基督教不用拜祖先,因為拜那祖先也沒有用,讓我窮得這個樣子,所以去信基督教,把祖先牌位拿到教堂去燒一燒,還可以換一袋麵粉,他覺得這樣滿實際的。他就不明理,把貧窮怪到祖先頭上去了,就是因為拜祖先他才會窮。他信了基督教,沒拜祖先,我看還是窮,也沒有富起來。這是真的要學、要明理,人不明理遇到這些逆境難免就會怨天尤人,這個很自然的,怨天尤人又加重罪業。實際上這些順境、逆境,過去先師淨老講都是消業障。你修善業,福報現前消善業,你享福就是把你善的業消掉,要消化掉;你造惡業,有災難,消惡業,善惡業都消盡才能超越六道,這個講得有道理。所以遇到逆境、惡緣,消惡業;福報現前,順境,消善業,統統是在消業。所以這個不解如來所說義。
「真正通達佛教誨的義趣就覺悟了,世出世法不離因果。」
這一句是重點。印光祖師(我們淨宗十三祖)他老人家一生弘法,提倡因果教育,把因果教育擺在第一個,以因果教育來補助倫理道德教育。他勸念佛的蓮友要「閑邪存誠,敦倫盡分」,斷惡修善,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他的教學就是這樣,沒有談玄說妙,就是很平實的教我們從斷惡修善。斷惡修善,第一個你要明瞭因果。明瞭因果,印祖他一生印最多的三本書,就是《了凡四訓》,這個講因果,改造命運,實際的例子。第二本書就是《太上感應篇》,《太上感應篇》它不是一般勸善的書,是一篇天律,我們講叫因果律,有天地鬼神在監察人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善不善都記錄,是一篇天律,因果律。第三本就是《安士全書》,清朝周安士居士,他是崑山人,江蘇崑山的人。他是菩薩再來的,發心寫了四卷,第一卷是「文昌帝君陰騭文」,「文昌帝君陰騭文」他用儒釋道三教的經典來註解這篇文章。在台灣、大陸拜文昌帝君的很多,很多廟都供文昌帝君。但是拜文昌帝君的人很多,特別考試的時候,父母都會帶兒女去拜文昌帝君,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夠考到好的學校。但是都沒有人告訴這些人,你拜文昌帝君,要依照文昌帝君教訓去斷惡修善,你求才會滿願。只是拜拜,如果你不斷惡修善,你命中有自然有;命中沒有,你去求也是沒有。這個非常可惜,這些廟都是因果教育的一個場所。
第一篇「文昌帝君陰騭文」註解得就非常豐富,你讀這一篇「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可以說三教經典你都讀了,三教經典都有了。第二卷是「萬善先資」,講殺生、放生,現世的因果。我們如果不學習這個因果教育,佛說五戒十善第一條不殺生,為什麼不殺生?大家統統在殺,我為什麼不可以殺生?不知道殺生有什麼惡的果報,不殺生有什麼善的果報,就不知道了。不知道這個因果,大家就不願意斷惡修善,斷惡修善的心就生不起來,他不相信因果,認為做壞事也不見得有惡報,做好事也不見得有好報。如果再看到有一些做壞事的人,他好像現在還在享福,作威作福,他就更不相信,你看他不是幹壞事幹那麼多,他還好得不得了。這個不知道三世因果,現在他享福是過去生他做好事,這一生得的果報。這一生不知道繼續做好事,幹壞事,過去世修的福報享盡了,這一生惡業造多了,死了之後就墮到三惡道去了。三世因果,因果不是一生一世的,是三世因果。第三卷「欲海回狂」,講邪淫的因果。第四卷是「西歸直指」,就是導歸淨土。所以印光祖師說這部書是傳家的寶書,傳給子子孫孫的寶書。
這三本書,印祖一生印得最多,其他大乘經典印得不多。為什麼印不多?大乘經典一般人看不懂,如果沒有這些基礎,這屬於戒學、戒律,印祖就是以這三本書來代替戒律,因為到了末法懂得戒律的善知識也很少了,因此提倡這三本書。所以印祖在《文鈔》裡面開示,因果教育,因果是戒律的鋼骨,我們要蓋房子,你要有鋼筋骨架,你才蓋得來。戒律就像一個房子,如果你沒有因果教育這個骨架,這個戒律也學不會。現在很多標榜學戒,但是他如果沒有因果的觀念,他這個戒肯定學不好,只是一個形式,實質上沒有得戒。所以這一條我們重點在因果,這個因果教育很重要。
我們再看下面:
「三十四、第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是為五。善知識是我們的老師,是我們的同學伴侶,對我們學業、道業的成就,關係最密切,可以說是第一重要的增上緣。」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是第五種的不壞法行,就是可以得到「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這裡這條講的先給我們說善知識,善知識也是我們的老師,也是我們的同參道友。我們一般講叫師友,有老師也要有同學,同參道友。所以同學跟老師也是同樣的重要。「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你學沒有朋友,你就孤陋寡聞,所以要有同學,同學一起來學習,互相切磋琢磨。過去先師淨老他在台中求學(跟李老師學經教),他也找了幾個同學一個星期大家聚會一次研討佛法。如果有一些問題,大家透過這樣的一個交流討論,能解決就不用去請問老師;如果大家都解決不了,再去請問老師。因為李老師很忙,他在奉祀官府上班五十年,到九十五歲才退休,還要到大學去教書,還要辦蓮社、慈光圖書館,還要講經,還要教學生,還要辦醫院、幼稚園、養老院,事業辦得很多,所以很忙。如果跟老師沒有事先一個星期前預約,你臨時去找,找不到他的,太忙了。因此他們跟老師見面,就是老師安排講經的時間,那個時候在蓮社,或者慈光圖書館,在那邊聽經,一個禮拜講一次,一次兩個小時,翻譯台語一個小時,講兩個小時等於是講一個小時,一個禮拜見一次面。因此有一些佛法上的問題就要找同學。同學,我們師父是出家人,他是算專業的,專心可以投入在學佛。但是其他的同學,大家在家人,有家庭,要上班,那也不可能天天來,還是一個星期約一次,大家聚會。這樣學了十年才有一個成就,所以同學也不可缺少。所以師友對我們學業、道業,這個就很密切。志同道合才叫朋友,如果不是志同道合,那是一般的交際,算不上朋友。善知識是我們修學第一個重要的增上緣,也是我們一生修學成敗很重要一個關鍵。下面引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講: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告訴我們要親近明師,就是此處講的善知識。」
明師,明是明白的明,不是知名度很高那個名。明師就是善知識。
「佛講的明是明心見性。」
那是明師。
「真正在修學上有修、有學、有證。」
證是證果,當然是明師。
「縱然沒有證果,也是有真修實學。」
有修有學。
「我們親近這樣的老師決定得利益。」
因此我們修學佛法,或者世間的這些聖賢的經典,都要親近善知識。如果沒有親近善知識,你學不到東西。有的人一生他也是很認真、很努力,但是他的緣不好,遇到的不是真正善知識,甚至對佛法很外行的,他自己本身就不懂,他怎麼可能指導你正確的修學方法?這個就不可能。
我們再看:
「三十五、善知識可遇不可求,真善知識愈謙虛,絕對不自讚毀他。凡是自讚毀他,決定不是善知識。善知識非常謙虛,處處忍讓,絕對不會是任何場合都站在別人前面,爭著出風頭。真正修道人的態度是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他們的生活環境是極清淨的。只有我們去找他,他不會找我們。」
真正善知識他不會去推銷自己,現代人都跟西方人學習,都喜歡推銷自己,自己是最好,其他人統統不行,跟佛菩薩、古聖先賢教導的完全都違背了。善知識真的也是可遇不可求,這個就在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這個也是三方面缺一不可,因緣就是你有這個機會遇到;遇到,如果你自己本身沒有善根福德,你不能接受;遇到你不認識,那就沒有緣了。有的人有這個因緣,但是沒有這個善根福德,遇到善知識也當面錯過了。有這個善根福德,他沒機會遇到,那也沒辦法。所以還是要善根福德因緣具足。善知識真的是可遇不可求,我們到哪裡找善知識。為什麼?真善知識他就愈謙虛,他絕對不會自讚毀他。自己稱讚自己,毀謗他人,凡是自讚毀他,決定不是善知識。
最近,澳洲悟莊師也發一個訊息給我,早年親近我們景美道場的一個女眾,現在也七十多歲了,學佛學到偏了,學到著魔了。她也很用功,一大早起來拜佛,很多人也都去親近她,著了魔了,現在說她是佛,每一天都跟阿彌陀佛開會,早上都開會。現在她又傳了一些謠言,說我們老和尚到她澳洲那個道場去了。她在很多地方都在說她是佛,她跟什麼善知識,天天跟阿彌陀佛開會,的確影響一些人。所以澳洲淨宗學院莊師發來給我,我們怎樣去聲明這個事情?我說你們師兄弟大家開會研究研究。他們如果有些結論,再給我看一下,看看有什麼地方要補充的,或者是要刪減的。
這個自己說她是佛,那你說她是善知識嗎?但是的確影響一些人。因為我認識她很久了,她那個時候好像在深坑哪裡,她有個道場,有很多人去親近。我們也是勸不要去,還遭到人家的誤會,說我們在嫉妒障礙,其實我認識她很久了。這樣就很明顯,這個肯定不是善知識,她已經著魔了,已經魔附身了。真正善知識非常謙虛,處處忍讓,他怎麼會說他是佛、什麼菩薩?真正佛菩薩來,他也不會講。《楞嚴經》給我們說得非常清楚,一旦真正佛菩薩、阿羅漢來示現,身分一曝露,馬上走,那是真的。講了半天,他還在那邊,肯定是假的。但是不知道的人,的確會受騙,會跟他走入歧徒,這個就很可怕。所以善知識他不會出風頭,真正修道的人,真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真正善知識,他不喜歡出名,「名者造物所忌」,名不是好事。如果你出名,名不符實,都有奇禍。名跟事實不相符合,那個名不是好事,會帶來災禍。
所以我們看歷代祖師大德都是這樣的,不會自讚毀他,都很謙虛。我們看印光祖師,印光祖師真有道德學問,真修實學,他也沒出名。他在出家之後,在普陀山住了三十年,他管理藏經樓,當然天天看經典。他執事就是管理藏經樓,所以在那裡住了三十年,沒有人認識他,沒有人認識。是一直到他七十歲那一年,在上海有幾個居士,江味農老居士,有幾位佛門這些在家的大德去普陀山,無意中遇到了。遇到這個老和尚,跟他談話,聽他講話,跟一般出家人不一樣。後來大家就向他請教佛法,印祖他就回答,這些居士回到上海,他們在上海佛教界有出版刊物,就把他的開示把它登出來。這樣大家才知道,他才出名,大家知道印光祖師。出了名之後,他就很忙,他沒出名,他就不忙,他很清閒,出了名就很忙,真正是被人家推出來了,他沒有去宣傳自己,沒有去廣告,是因緣成熟了,剛好遇到了。所以善知識的確非常謙虛,很低調,他也不會去標榜自己。真正善知識,我們要認識。所以自己在推銷自己,那不是真正善知識。
我們再看:
「三十六、求學,學是我們要去求的,他不會主動來教你。佛法是師道,師道一定是尊師重道,才能求得到。」
求學,我們中國人講求學,學是學習。我們自己要去求,自己主動的要去求學、要去學習,這個叫求學。老師他不會主動來教你,是學生要主動去請教老師,跟老師來學習。所以佛法是師道,師道一定要尊師重道,這樣才能求得到。像現在學生不尊重老師,學生不尊重老師,實在講學一點知識、一點技術還可以,學道、學佛肯定不能成就。因為他對老師沒有恭敬心,老師講的他聽不進去,他無法接受,甚至他很排斥,對他就沒幫助了。師道是要尊師重道,學生他自己來求學,他才會學到東西。不是老師主動到你家去教你,勉強你來學,學生又不願意學,這樣你怎麼教,你浪費苦心,也學不到。
所以過去,我十九歲開始聽經,其實我去聽經就是去求學,工作完了,趕快洗澡吃飯,騎著機車就去了。聽到法師在哪裡講經,趕快去,搬到哪裡就跟到哪裡。在台北市跟了很多地方,那時候還沒有景美圖書館,最早是在台北龍江街蓮友念佛團,那是大陸來的一些老居士他們建的,那個念佛團現在好像還在。還有李月碧講堂,還有李建興(煤礦大王)他們家的客廳,還有以前西門町那邊有個第一百貨公司,韓館長人家下班,去借那個辦公室。還有連國棟他們那個補習班,在天成飯店旁邊,他們有個補習班。志蓮精舍、松山寺、善導寺,借了很多地方。後來才去買景美,這個地方就比較固定,固定供養我們師父去講經。到景美,我家住汐止,我都是騎機車。從汐止騎到景美,風雨無阻,下雨、颳風、晴天,我都是騎機車。下班之後,晚上講經是七點半到九點,回來吃個飯、洗個澡,趕快過去,到那邊都差不多了,差不多快七點半,都來得及。所以這個就是求學,就是我們自己去聽、去學,我們有這個心去聽經,我們會學到一些東西。如果我們主動去推銷給別人他未必會接受,比如說我們送講經錄音帶,送給人家聽,他不一定會聽,有的人會聽,有的人他不一定會聽,因為他沒有那個心。講經,我們自己要去聽的,你要去學的,你才會那麼認真。所以求學求學,就自己去求的。還有以前大專講座,在內湖圓覺寺也講過《圓覺經》,那個我也是騎機車上去的,很多地方。還有基隆十方大覺寺,我們老和尚說他四十五歲那一年,算命的說他過不了,那年七月份我跟我弟弟去聽《楞嚴》,在十方大覺寺。
所以很多地方,我們就是為了學一點佛法,因為接觸到佛法,早期要聽經,就是聽收音機(電台的),都是講台語的。後來我訂了壽山寺覺世旬刊,就是佛光山的前身,壽山寺。佛光山,星雲法師到台灣,第一個是在宜蘭的雷音寺,現在改成蘭陽別院,佛光山蘭陽別院,改建成大樓了。第二個就是壽山寺,在高雄鼓山壽山寺,他們那個時候出覺世旬刊,十天出一次,我去訂了一份。我當時也很有心,到處找,聽收音機,找這些資料,人家介紹,我就訂了一份「覺世旬刊」。早年還沒有遇到我們師父,我有問題,都寫信去問星雲法師,後來大家都稱他星雲大師,那個時候是星雲法師,他都親自給我回答問題。那些資料我都掉了,不然現在也是文物。通信皈依,他給我取個法號叫慧明。那時候我十六、七歲,台北到高雄坐普通車要一天,沒有那麼多時間,所以用通信皈依的。後來,我也是訂了覺世旬刊,看到淨空法師在台北蓮友念佛團講《楞嚴》,我就拉我弟弟坐公車去聽。十九歲一直聽到現在,這是我個人學習佛法的一個經過。總之,求學就是你尊師重道才學得到東西。如果對老師一點恭敬心都沒有,那肯定學不到,這老師再好,佛再來都不行,因為對他沒有幫助,幫不上忙。所以這個不是說老師要擺個架子,不是的,是因為你學生你自己要有心來求學,老師教你,你才會學得到。你沒有心,硬要勉強你,學生也得不到利益,他也不能接受,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知道。不像現在這個招生,現代這個招生,實際上沒有師生這種關係,這好像是買賣,他賣一些知識,我賺你一些錢,賺你一些學費。這個就是買賣交易的關係,沒有師生那種關係。
我們再看第三十七:
「三十七、不壞善知識,就是你親近善知識的這個緣,絕對不會有人破壞。」
我們先看這一段。不壞,就是不會被破壞。就是你親近一個善知識,這樣一個因緣,絕對不會有人去給你破壞。因為你沒有造兩舌的惡業,你沒有去破壞別人,別人也不會破壞你。
「親近善友,特別在這個時代,毀謗、嫉妒在所不免。若輕易聽別人兩舌挑撥,心就動搖,信心就喪失,這是自己沒有福德、善根。不誑惑故,誑是欺騙。老師不欺騙我們,我們做學生的也決定不欺瞞老師,以真誠心相待。」
親近善友,這裡講,特別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佛在經典上講,鬥爭堅固。全世界國與國、人與人之間鬥爭,各個行業都是很競爭、鬥爭。連佛門道場也不例外,也都是在鬥爭,鬥爭堅固。因此善知識在這個時代要弘法利生,如果他沒有出來弘法利生,當然人家也不知道、不認識他,這個也就不會有什麼毀謗、嫉妒的事情。但是你弘法利生,你一旦出名了,那就有人會毀謗、嫉妒,這個在末法,特別是在現代。
像我們淨老和尚,那毀謗、嫉妒的人可多了,特別他老人家弘揚夏老居士的《無量壽經》會集本,那個毀謗的人也特別的多,到現在還是不斷,在家出家都有。特別出家,佛教界的,不能接受的非常多,國內國外都有。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之下,我們聽到別人講這些是是非非的,我們如果心動搖,這個信心也就沒有了,對善知識的信心就沒有了,這個是自己的善根福德不夠。所以過去親近我們淨老和尚的人也不少,的確有一些人聽到別人兩舌挑撥,嫉妒、障礙、毀謗,甚至登報紙在攻擊,有人的確受到影響。我沒有受到影響,主要也是得利於聽經明理,所以我沒有受影響。來影響的人,也是有的是有意,有的是無意。有的甚至他是好意,他是好心好意,你不能說他是惡意,他是好意,但是好意,他不認識真正善知識。所以我出家去受戒,受完戒,我剃度在基金會,去受完戒回到基金會,一共住了一年五個多月。後來圖書館沒人,韓館長請我去幫忙,因為在家的時候都到那邊聽經,現在出家那邊沒有人,後來基金會這邊有請人了,我就過去幫忙。
那個時候我們有個戒兄弟,他到我們圖書館五樓一個居士的家裡掛單,他住在南部,他到台北來看病,看中醫要有個療程,所以借他的家住。戒兄弟,我們都在六龜寶來妙通寺受戒,廣欽老和尚一生就傳那麼一次戒,傳完他就走了。戒兄弟,他到台北來,又碰到了,剛好圖書館也在五樓,那個居士的房子也在五樓另外一間。有一天他就來勸我,他說這個道場居士在管的,不如法,又是女眾,勸我趕快離開。不如法的道場,你不能待,要去找一些戒律的道場,他也是好意。另外一個女眾,年資比較老的,她也來勸我,因為她也是聽經,勸我最好到淨律寺去,戒律道場。很多人勸我,他們也是一番好意,並不是惡意。但是,這個當然我知道,因為我出家,我們師父就叫我跟日常法師學戒律,對戒律一些常識也大概懂得一點。但是為了親近我們師父,我出家的目的就是要學講經說法,我的本意是這樣。因為出家前就聽了十五年的經,佛法這麼好,都沒人介紹,大家都不知道,不認識佛法,非常可惜,我發願,我出家是學講經說法。我們師父勸我出家,也是我父親往生四十九天,他勸我出家。他說你出家,將來弘法利生,把這個功德迴向給你父親,比你去打水陸法會功德還大,他是這樣勸我,你也沒有成家。所以我出家的本意就是要學講經說法,如果我離開師父,我到哪裡去學講經說法?其他道場也沒有在教講經說法的。所以多少人(在家出家)來勸,我總是沒有受到影響。但是我們有一些出家眾的師兄弟,的確受人影響,離開的很多。
所以這個兩舌,現在造兩舌業的人很多。所以毀謗、嫉妒、障礙不知道有多少,特別我們老和尚弘揚《無量壽經》會集本遭受到多大的衝擊,那個毀謗到現在都還沒有停止,這個如果我們沒有一點信心,早就被這些毀謗、嫉妒所影響了。這個信心也是建立在經教的基礎上,我這個信心是建立在經教的基礎上。如果沒有一點經教的基礎,的確很容易,人家一講,你就動搖了,信心就動搖了。我是得力於十五年聽經的基礎,不然恐怕也是跟一般人一樣,信心不堅固,因為毀謗、嫉妒,這些太多了。我們淨老和尚宣揚的大乘佛法,以《華嚴經》修學的理論為基礎。有一次他給我們講,他的修學法是建立在《華嚴經》一乘佛法的基礎,所以有很多環境,一般學佛人沒接觸的,他都會去接觸。這個還在大乘佛法之上,不但在小乘之上,還在大乘之上,它是一乘法。所以當時我們有幾個男眾,一個悟銘師、一個悟照師,他們比我晚出家,我跟日常法師學戒律。有一天,我們師父叫我們三個人到房間去,給我們開示了一個多小時,他也知道很多人會給我們講這些事情,他也給我們關起門來講了一個多小時,他說我以《華嚴》的理論方法來修學,所以一般出家人沒有接觸的環境也都會去接觸。在形相上看,好像沒有像一般住在寺院那麼清淨,因為住在圖書館,那個就是住家,買那個道場,那是商業跟住宅在一起的,不是一般傳統這種寺院。所以他就給我們講,他說如果你們能接受,那就留下來;如果不接受,你們再去找老師。所以我們師父給我們講了一個多小時,就告訴我們這個。後來那兩個師弟走了,我還是留下來。這個就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所以對於善知識,在《圓覺經》佛給我們講,在末法時期,如果你要明心見性,你要找這樣的善知識,他在形象上,可能在小節上,我們看起來好像很不如法,那些小節、細節方面的。但是佛跟我們講,你不能去看善知識的過失,你不能去挑他的小毛病,小的瑕疵,你去找他的那些毛病,你生不起恭敬心,你跟他就學不到東西。所以這個《圓覺經》,還有《沙彌律儀要略增註》都有講到,善知識你不能一天到晚去看他的毛病,你看他的毛病,損失是你自己,你學不到東西。所以這些都是我們修學的一些經驗。所以現在有很多早年親近我們老和尚的,在家出家後來都離開了,不再繼續跟老和尚學也不少,這個是各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不一樣。
「不誑惑故」,誑就欺騙。老師不欺騙我們,我們做學生也不欺騙老師,真誠心相待。老師給我們講經都是真實語,不會欺騙我們,我們做學生也不欺瞞老師。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他親近的善知識,那也是很多人批評,也是他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具足,不然聽人家一講,如果你自己沒有信心,也就走了,善知識你就當面錯過了。像第一個親近的方東美教授,他是教哲學的,算是世間法,也有很多人說他壞話,但是他是真有學問,我們師父他不受影響,因為跟他有緣,他能夠認識人,認識善知識,所以他也不受影響。第二個就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是總統府的資政,很多人說他是政治和尚,其實章嘉大師真正是密宗的大德,一般人不認識。一個前清的蒙古親王介紹我們老和尚認識他,我們老和尚對他很恭敬,去學了三年,教他學布施,教他學看破放下,真得利益。所以我們師父常講,他佛法的基礎就是章嘉大師這三年給他奠定的,後來他去台中學才會有基礎、有根基,去學經教才有根基。到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又是在家居士,批評、毀謗的人又更多了,說佛門是三寶,現在多了一寶,變四寶,諷刺這些話都出來了,就是不能接受居士。我們老和尚講的是正確的,因為《維摩詰經》,有經典的依據,在家居士,他是真善知識。假善知識不行,像我剛才講那個女居士,她自稱是佛,那個就不是真的,你不能聽她的。我們這個不能感情用事,無論在家出家,要真的才行,假的就不行。
真的出家善知識,我們當然要跟他學,在家善知識也要跟他學。像黃念老,我們師父介紹的,我也去北京見過他一次,那是真的善知識。當然這些善知識,一旦有一些名氣,毀謗、嫉妒、障礙的就難免,完全要看自己善根福德因緣。如果善根福德因緣不足,很容易受影響,就被影響了,對善知識生不起信心,退轉了,非常可惜。總之,我們沒有造兩舌的惡業,就不會被人家破壞我們跟善知識的關係。
我們再看:
「三十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正眷屬,諸魔外道不能沮壞。眷屬是法眷屬;諸魔外道不能沮壞,雖然有諸魔外道這些惡緣,但是你沒有惡因,惡緣再多,也不起作用。學佛的人志在無上菩提,以此不妄語、不兩舌的功德為成佛之基因,將來成佛後,所得之眷屬皆為修習正法、道心堅固之清淨僧團,一切諸魔外道皆不得其便,因要正,十善業就是正因。」
這是這段經文最後一句,就是你把離兩舌的善因,就是不兩舌這個善因,「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就迴向無上菩提,迴向佛道,就是不求人天福報,就迴向無上菩提。如果你能夠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後成佛時,得正眷屬」,將來你成佛了,你就會得到正眷屬,「諸魔外道不能沮壞」。眷屬都是正心,心都正,心正,諸魔外道就不能破壞。如果眷屬心不正,心有歪了、偏差了,諸魔外道他才能來破壞,自己心不正。所以我剛才講了,那個女眾她自稱是佛,有很多人就是受她影響,跟她去了。她標榜去度老和尚,我看了就是大笑話。那人心就不正,心不正,諸魔外道他就能夠破壞你;如果你心正,他不能破壞的。這裡的眷屬是指法眷屬,跟我們一起修學佛法的這些同參道友,自己的弟子,這些都是法眷屬。這些諸魔外道不能沮壞,雖然有諸魔外道這些惡緣,但是如果你沒有這個惡的因,惡緣再多,它也不起作用,因為沒那個因。有那個因,遇到這個緣,那才會結那個果。如果沒有這個因,那個緣再多,也不起作用,就沒有辦法影響你。因此我們重要的就是不能造這個惡因,不能造兩舌的惡因,我們要避免。學佛的人志在無上菩提,以這個不妄語、不兩舌的功德做為成佛的基因,將來成佛之後,所得的眷屬都是修習正法、道心堅固的一個清淨團體,一切諸魔外道都不得其便。所以因要正,果它就正了,十善業就是淨業正因。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把離兩舌能夠得到五種不可壞法的功德,這個《講記》節要,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就「離惡口得成就八種淨業」,我們下次再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