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集—印光大師法語菁華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九集)  2020/3/2  台灣台南極樂寺  檔名:WD20-031-0019

  諸位同修大德,我們繼續來學習《淨土集.印光大師法語菁華》第一集,我們上面學習到第六十三段,接著我們來學習第六十四:

  【寧可著有。不可著空。以著有。雖不能圓悟佛性。尚有修持之功。著空。則撥無因果。成斷滅見。壞亂佛法。詒誤眾生。其禍之大。不可言喻矣。】

  這一段印祖開示,『寧可著有,不可著空』,古大德也講,「寧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空如芥菜子」。為什麼?『以著有,雖不能圓悟佛性,尚有修持之功』。因為執著有,雖然不能夠圓悟佛性,不能夠圓滿悟入佛性,就是不能大徹大悟,不能開悟,但是他還有修持之功,他有修持的功德,他還是努力斷惡修善,修種種的功德。譬如說修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他有修,在事修上他有功德,有修持的功德,雖然不能圓滿悟入佛性,但是修持的功德是有的,他沒有落空,他還有修持的功德。

  著空,問題就嚴重了,『撥無因果,成斷滅見,壞亂佛法,詒誤眾生』,著空就麻煩了。著有,雖然不能圓悟佛性,但是他畢竟還有修持的功德;著空,就「撥無因果」,什麼都空了,因果也空了,那就變成外道的斷滅見。這個斷滅見就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空了,什麼都沒有了,也沒有因果,也沒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些統統沒有了。如果執著空,「撥無因果,成斷滅見」,這樣就會破壞、擾亂佛法,「貽誤眾生」,把眾生誤導了。這個誤導不是小的,是很大的誤導,所以『其禍之大,不可言喻』,這個禍太大了。執著空,撥無因果,那不用斷惡修善,一天到晚幹壞事,執著空,說這些因果都沒有了。這個是沒有真正理解佛在經典上講空的意思,空的義理他錯解了,錯解空的意思了。

  佛講這個空,他不是說什麼都沒有那叫空,佛講這個空,就是《心經》上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空在哪裡?在有當中,空在有當中。從這個有知道它的體空、相有。所以空有不二那才是真空,真正的第一義空,所謂真空妙有,《心經》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空,空就是色。空在哪裡?在色裡面。空在哪裡?在有當中。有在哪裡?有在空當中,空有不二。那不是說空了、什麼都沒有了,這就變成外道的斷滅見了。所以有一些古時候印度的外道,現在就更多了,他不承認有六道輪迴,以為人死如燈滅,什麼都沒有了,都空了,還有什麼墮落三惡道、下地獄?他就撥無因果,造作極重罪業,將來真的要墮地獄,這個禍害真的是太大。而且不止自己禍害,他還要引導別人,誤導眾生,還帶著一大批人墮落。《楞嚴經》上講,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一個盲人自己看不到路,走錯路了,走到火坑裡面去,自己掉到火坑裡面去,他還拉了很多人跟他一起掉進去,大家跟著他統統掉進去,都墮落了。所以這個禍害實在是太大。所以不能不深入經典,經教不能不深入。這個「空」是佛法講的,「有」也是佛法講的,實際上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它循環不空、相續不空、轉變不空,這些現象是有。

  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特別就般若它的一個重要性來說明。實在講,般若就是講空,但是那個空不是我們認為什麼都沒有了的那個空,很容易造成人的誤會,變成著空了。著空比著有更麻煩。因此在我們中國佛教,從宋朝以後,在佛門講《般若經》的就很少,只有禪門它還有講這些觀法,其他的宗派就很少講,就避免講般若。為什麼宋朝以後的祖師大德很少講《般若經》?因為怕人家誤會,怕人家著空,所以才有這麼一句話,「寧願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空如芥菜子」。著空,就著一點點,那就不得了;寧可著有像須彌山,執著那麼多,那他還不失修持之功。著空,他都不修了,他說什麼都空了,那修什麼?撥無因果了,就放縱自己的煩惱習氣,造作惡業,將來要墮落,禍害就很大。因此江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這方面特別做了詳細的說明,他說宋以後佛門就很少講《般若經》。

  但是《般若經》不能不講,講了又怕人家誤會,就執著空。縱然有講,講得很淺,所以江老居士講「淺談般若」,對般若講得很淺,講得很淺大家不得受用。另外一種現象就是「怕談般若」,害怕談般若,怕大家執著空,不敢談,乾脆就不提了。另外就是「妄談般若」,妄就是虛妄的,狂妄,亂講,把人誤導,妄談般若,就是這裡講的撥無因果,成斷滅見,妄談般若。妄談般若萬萬不可,不可以亂講,講錯了把人誤導,自己墮落還要帶很多人一起墮落;但是也不能怕談般若,也不能害怕,都不講;講,也不能淺談般若,講得很淺,大家得不到受用。

  因為般若是佛法的中心。佛的一代時教,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人世間,三十歲成道,七十九歲入滅,成道之後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前面十二年講阿含。最初成道是講《華嚴》,有說二七日在定中講(有的地方講三七日,二十一天),講《大方廣佛華嚴經》。參與這個法會的只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凡夫、二乘都不知道佛在講《大方廣佛華嚴經》,只看到佛在那裡打坐,只有法身大士知道,去參與《華嚴經》的聽經大會。佛看到眾生,講這個一乘了義的大法大家聽不懂,所以從人天小乘開始,講《阿含經》,先教做人、生天,然後出離三界六道、證阿羅漢。這個阿含部講了十二年,就是奠定人天小乘的基礎,所以阿含教學教了十二年,從幼兒園、小學開始教。阿含講了十二年,後面接著八年講方等,就是準備進入大乘,方等經典屬於大乘經教,從人天小乘提升到大乘,講了二十年。再接著後面「二十二年般若談」,就是《般若經》,我們現在在《大藏經》看到有六百卷,現在也有單行本。我前一陣子到台中慈光圖書館,許館長送我一套,他們印的,在瑞成書局印的,《大般若經》六百卷,分量相當大。講了多久?講了二十二年。後面八年講《法華經》。最後一日一夜講《涅槃經》。四十九年,這個《般若經》幾乎佔了一半。所以《般若經》,佛在世示現給我們看的是,談般若深談、長談,長時間的在講,幾乎佔一代時教接近一半的時間。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佛法的中心在般若,佛花了這麼長的時間,二十二年的時間講般若。因此江老居士他說般若應該要深談,要深談般若,深入的來講《般若經》。既不能讓大家錯解、誤解、曲解,也要讓大家能夠深解,深入理解《般若經》的經義,這樣對我們修學任何一個法門才有真正的幫助。

  《般若經》講空,實在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在《金剛經》這句經文開悟的。無所住,就是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講的「看破放下」,看破放下叫無所住。無所住不是什麼事都不幹,也不是不修行,修,照常修,但是心不著相,無所住。天天修六度,不執著;只要不著相,就能深入般若經典。所以《金剛經》也講了,須菩提當時聽到佛講金剛般若,他深受感動,這個太稀有了!佛講金剛般若,它的發起因緣是日常生活當中,很平常的生活當中就表現出來,被須菩提看出來,其他的人看不懂,須菩提看懂了,所以他才向佛請問,佛就講了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在中國佛教很有名,因為六祖他是聽人家念《金剛經》開悟的。到黃梅去參五祖,五祖也是跟他講《金剛經》,給他印證,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言下大徹大悟,後面就不用講了,全通了,就把衣缽傳給他了。所以《金剛經》在中國佛教是非常有名,不但學佛的人會讀,就連學道、學儒的都會讀《金剛經》,都知道佛門有一部《金剛經》。是得力於六祖他開悟、傳法這個因緣,《金剛般若經》在中國佛教,唐朝六祖以後家喻戶曉,沒有人不知道的,連不學佛的人也知道佛門裡有一部經叫《金剛經》。

  《金剛經》,須菩提他聽到這個甚深稀有的金剛般若,他就向釋迦牟尼佛請問。他說,現在佛在世,佛給我們講金剛般若,我們能夠理解,能夠受持。他說,後五百歲(就是佛滅度之後第五個五百年,就是佛滅度二千五百年之後,那就進入佛法第三個時期,末法時期了。佛的法運,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一共一萬二千年),進入佛的末法時期。須菩提就請問佛,他說,我們現在是在佛的正法時期,可以理解金剛般若,可以依照金剛般若來修持;那後五百歲,末法時期的眾生,他們還能理解金剛般若嗎,他們還能修持金剛般若嗎?佛當時就給須菩提說,你不要這麼講,後五百歲如果有人持戒修福,他就能夠受持《金剛經》。就把須菩提這個疑問給化解了。他說,雖然末法,但是如果末法有人他能夠持戒,能修福,他就能夠受持《金剛經》。

  這個持戒修福是事相修持。佛為什麼講持戒修福?這個都是在事相上修。能夠持戒修福,先把執著空這道門給它堵住,就不會落空,不會著空,不會撥無因果,什麼都不要修,也不要持戒,不要斷惡修善,也不要修福,反正什麼都是空的。所以佛就講要持戒修福,持戒修福,先把你執著空這個堵住了,縱然你不悟,就是這裡講的,「尚有修持之功」。你只要在持戒修福,你不著相,就超越了,空有就不著了。不著相,不執著有;持戒修福,不執著空。所以《金剛經》非常稀有、非常巧妙,就是同時破除我們執著有、執著空。眾生總是有這兩方面的問題,透過江老居士這樣分析說明,我們恍然大悟,知道原來修般若不是撥無因果,不是,要持戒修福;你不持戒修福,一天到晚講空,就墮入斷滅空。有持戒修福,你不要執著持戒修福這些相,那就空有都離了,不執著有、也不執著空了,所以它妙就在這個地方。

  江老居士對《金剛經》深入的體會,這個對我們末法時期眾生,不管修哪個法門都有很大的助益。對我們修淨土法門也有很大的幫助,幫助我們看破放下。不然我們一天到晚說要往生淨土,實際上心裡貪戀塵勞,心裡受這些污染,看不破、放不下。嘴巴想要求生淨土,心裡捨不得放下這個娑婆世界,放不下這個世界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貪戀這個世界,留戀這個世界。這個情況也是我們娑婆世界眾生普遍的大毛病。所以《金剛經》也幫助我們看破放下,對修任何法門,不但說參禪的,實在講不管修哪一個法門,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大乘小乘,統統修什麼?修個看破放下。我們修淨土,也要放下娑婆,要發願求生極樂,這才去得了。對這個世間有罣礙、有執著、有染著,看不破、放不下,這個還是不能往生淨土,心不清淨,污染。所以要往生淨土,必須心淨則佛土淨,心清淨了,自然感應佛的淨土。所以這段印祖給我們開示,寧可著有,不著空,特別對修淨土法門。我們再看下面第六十五段:

  【徹悟一法不立之理體。力行萬行圓修之事功。方是空有圓融之中道。】

  這一段印祖開示,『徹悟一法不立之理體』,我們說理體,現代話講理論,這個理論「一法不立」,因為我們的本體是一法不立的,空寂的。徹悟這個理體是一法不立的,它是空的,當體即空。當體即空,不執著空,就是『力行』,努力修行,『萬行圓修之事功』。「萬行圓修」就是我們平常在經典上看到的,菩薩修行六度萬行。《金剛經》的確是《般若經》的菁華,你看《金剛經》不是給我們講嗎?不著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六度舉出個布施,當然包括後面五度。第六度是般若,般若是引導的,好像眼睛一樣,前面五度如果沒有般若,那就不是佛法,變成世間法了,變成世間修人天福報;有了般若就超越了,超越六道十法界。所以舉出布施這一度,不著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這個就是「力行萬行圓修之事功」。

  你看要去修,修六度萬行,但是不要執著。修六度萬行,就是不執著空;修六度萬行不著那個相,就是不執著有。『方是空有圓融之中道』,這樣才是真正佛講的空,第一義空,這個才是圓融的中道,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我們要記住《金剛經》講的,持戒修福,不著空;持戒修福當中不要著相,就是不執著有,這樣空有同時都離了,那才是空有圓融的中道。我們就是做了一些好事,種種的善事,不要執著,不要著相,我做了多少好事,念念不忘;我對某人有恩德,他都沒有記得,這個就著了。就不要放在心上,我們努力去修六度萬行,但是不要著相,不要放在心上。不放在心上,一方面努力去做,這樣才能夠空有圓融,不著空,也不著有,才是圓融的中道。我們再看下面第六十六:

  【蓮池大師云。著事而念能相續。不虛入品之功。執理而心實未通。難免落空之禍。】

  蓮池大師講,執著那個事相,這是指我們修淨土法門,我們看一些老阿公、老阿婆,他也不懂什麼叫空、不空的,勸他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就老老實實的念,根據事相念佛、拜佛,他能夠念念相續,他那個是執著有,有阿彌陀佛,有世界叫做極樂。《彌陀經》講了兩個有,「有佛號阿彌陀」、「有世界名曰極樂」,他不懂得什麼真空妙有。佛在經上講有,他就執著這個事相念佛,他能夠念念相續,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他不懂得空。能夠這樣念,『不虛入品之功』,將來往生品位不高,雖然不高,但是他能入品,起碼在中下品。如果上三品,這個要解第一義空,大乘經教要能理解,這樣念佛迴向發願能往生上三品。

  實在講,蓮池大師講,從事念能不能念到明心見性?也可以。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講,從事念達到理念,從理念達到事念。理就是明理,明白這個道理他念佛,叫理念。理念,根據他懂的道理,但是念的功夫他可能只有達到事一心,還沒有達到理一心不亂,還沒有明心見性;有的從理念達到事念、達到理念(達到理一心)。從事念,他不懂,但是他念到功夫純熟了,他也能達到理一心。所以事念、理念統統能達到理一心。所以不懂,只要能老實念,關鍵在能老實念,他不一定是在中下品,他可能就是上三品。所以我們也不能小看這些老阿公、老阿婆,他對經教不懂,但是他能老實念,那功夫都比我們高,他往生的品位還在我們之上。所以「著事而念能相續,不虛入品之功」,最起碼他能入品,雖然執著這些事相,但是他念念相續,他能夠往生。『執理而心實未通,難免落空之禍』,懂得一些道理,執著那個理,實際上心沒有真正通達,在事相上他又不認真修持,難免他就造成落空之禍,落在頑空(斷滅空),這個就不能往生、不能成就了。這是蓮池大師開示的,印祖引用,蓮池大師在《彌陀經疏鈔》裡面都講得很多。我們再看下面第六十七段:

  【吾人學佛。必需即事而成理。即理而成事。理事圓融。空有不二。始可圓成三昧。了脫生死。】

  這是印祖給我們開示,『吾人學佛』,就是現在我們這些人發心來學佛,學習佛法。『必需即事而成理』,「即事」就是就這個事相上,成就這個理。實在講,事跟理它是不二的,《華嚴經》講,事無礙、理無礙、事理無礙、事事無礙。有這個道理就有那個事,有那個事就有它的道理,所以「必需即事而成理,即理而成事」,有那個事就有它的道理,有那個道理就有那個事情。『理事圓融,空有不二,始可圓成三昧,了脫生死』,我們要了脫生死,這個不能不知道,理跟事要圓融,不能偏在一邊。空跟有它是不二的,空在有當中,有在空當中,不能執著有,更不能執著空,所以空有都不執著,就不二了。這樣才可以「圓成三昧」,圓滿成就三昧,達到了脫生死、超越輪迴這個目標。這是我們學佛的人不能不知道,這個非常重要。我們再看六十八段:

  【念佛人要各盡己分。不違世間倫理。所謂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若不孝父母。不教子女。是乃佛法中之罪人。如此而欲得佛感應加被。斷無是理。】

  這一段,印祖針對『念佛人』,針對我們念佛的人。當然這段的開示是普世的教育,不是說念佛的人才要『各盡己分,不違世間倫理』。實在講,信不信佛,所有的人,乃至信仰其他宗教的,都要各人盡自己本分,本分應該盡的義務責任要把它做好,不違背世間的倫理、倫常。這個就是我們淨老和尚這些年來提倡的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這個三方面的教育是普世的教育。不管學不學佛、信不信佛,都要接受這三種教育,因為它是普世的教育。你縱然不想了生死、出三界,想要得個人天福報,必定要這麼修,才能得到人天福報。如果違背倫理,不講道德、不信因果,要求人天福報就很難了。這裡針對的念佛人,所以念佛人,我們現在學習淨土法門都是念佛人。我們念佛人不能說我念佛,我就可以不用盡到我自己的本分,也不遵守世間的倫理,這個不行。印祖講,念佛的人要各盡本分,不違背世間倫理,也就是我們要接受倫理的教育。

  什麼是倫理的教育?下面就給我們說明了,所謂『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敦倫盡分、閑邪存誠,這是講倫理道德的教育。敦是敦厚,好像竹子兩片把它夾起來就比較厚了,就是人倫、倫常,彼此加厚,一般講厚道,要加厚,敦睦、敦厚。倫常,五倫,我們人是五倫社會。五倫「造端乎夫婦」,五倫是從夫妻開始的,有夫妻才有父子,所以五倫造端乎夫婦,從夫婦開始。有了夫妻,才有父子,才有兄弟姐妹,才有外面的朋友,才有君臣(領導、被領導的)。所以人,人類它是個五倫的社會,這個五倫的社會不是誰發明的,它本來就這樣的。聖人明白了,給我們說明。要敦倫,所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朋友有信、君臣有義,這個是敦倫盡分,盡到自己的本分,自己在什麼身分、什麼地位,應該盡什麼義務、責任,這個叫盡分,盡到自己該做的本分。本分是該做的,要把它做到。這是講倫理的教育,就是教我們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們人與人彼此之間是什麼關係,也做人的兒子,同時也做人的父親;做人的學生,也做別人的老師。所以倫理,彼此之間關係認識清楚,你跟我之間是什麼關係,應該要盡到什麼樣的本分,應盡什麼義務、責任,明白了,要盡分,盡自己本分,要把它做到,這個叫盡分。

  閑邪存誠,這是道德。邪閑了,就是去除這個邪念,保存我們這個真誠的心。我們心本來就是至誠的,但是為什麼現在好像就變成不誠?就是被邪念所污染、所迷惑了。這個誠它本來就有,所以儒家的修學它的開始,《大學》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齊治平,我們從修身,各人修自己這個身,自身修好了才能齊家,這個家才能整齊,才能有規矩、上軌道,讓家人都向自己看齊。齊家才能治國,這個國就是家的擴大而已,一個家能夠整齊了,他就能治國;能治理國家,那就能達到天下太平,幫助這個世界和平。修身前面,格物、致知。物是物欲,在佛法講叫煩惱,貪瞋痴慢這些煩惱,儒家叫物欲、人欲。格是要格除,把我們人的欲望,這些煩惱,貪瞋痴的煩惱把它格除,這叫閑邪。這個格除之後我們本有的真知就現前了,知就是佛法講的智慧,自性的般若智慧它就透出來了。致知,意就誠了,我們這個意,身口意,心就誠了,沒有邪念、沒有妄念。格物、致知、誠意,意誠心就正了;再來,就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了。所以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講的是倫理道德教育。

  下面這一段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兩句就講因果教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淨老和尚這些年來提倡儒釋道三個根,以儒家的《弟子規》來落實倫理道德教育,以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來落實因果教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感應篇》第一句就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講善惡因果報應,這是屬於因果教育,用道家的《感應篇》。用佛家的《十善業道經》。這個《十善業道經》,在《占察善惡業報經》佛給我們講,「言十善」,它就含攝一切善法;「言十惡」,就含攝一切惡法。所以《十善業道》是包含了倫理、道德、因果教育,都含攝在裡面了。所以合起來,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包括佛教學的無上菩提,都在這三個根當中。《十善業道經》它是總攝一切善法。我們看佛門地藏三經,仔細看這個經文,講的就是十善十惡。《占察善惡業報經》講的十善、十惡。《地藏菩薩本願經》,我們看看是不是講十善十惡?《地藏十輪經》,十輪就是十善業、十惡業,所以地藏三經講的就是十善、十惡。這個十善十惡含攝所有的善法、惡法,凡是不好的歸納在十惡;凡是好的,要孝親尊師,歸納在十善,不孝父母那都歸到十惡去了,這個是經典上講的。

  所以我們淨老和尚提倡這三個根,就是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具體的落實,在這三個根。當然這三個根還有一些補充教材,像最近因緣生老師又編了一個《聖賢根之根》,採取古人這些經典編出來,編得非常好,這個補充《弟子規》。包括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還有古人編的《格言聯璧》,這些都是可以做為《弟子規》的補充教材。《太上感應篇》,印光祖師提倡《了凡四訓》、《安士全書》、《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都是補充因果教育。《十善業道經》,我們看到《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占察善惡業報經》、《地藏十輪經》,這都是講十善十惡的補充教材。所以我們不要小看《十善業道經》,佛講從凡夫修到成佛,就是十善的提升而已。

  這裡有一句很重要,『若不孝父母、不教子女,是乃佛法中之罪人。如此而欲得佛感應加被,斷無是理」。沒有依照佛的教導去修、去做,不孝父母,又不教子女,那是佛法中的罪人,這樣還要求佛感應,沒有這個道理。所以我們一定要依法修持。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一段,下面我們下一次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