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九五集)  2019/6/5  大連  檔名:WD20-037-0195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記》,「述而篇」第二十七章。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這一段書是講在孔子那個時候,「風氣已經不好了,有人對一件事不懂,不知道,卻敢無知妄作。」就是不懂、不知,那是無知,無知他卻敢妄作。

  「作是創作,現今的人教十幾歲學生的創作」,現在的教學,教小學生創作。「腹中空空,如何創作?」自己裡面沒有東西,那怎麼創作?「孔子當時原來有這種人,並不知道卻敢創造。」在孔子當時就有這樣的人,就無知而作,所以叫蓋有不知而作之者。他對事情不知道,自己去妄作,這個妄作,現在人說是創作。

  『我無是也。』「孔子說,我可沒這樣」,我不知道的事情我不敢妄作,我不懂的我不敢妄作。「孔子作《春秋》,一字寓褒貶」,《春秋》記錄各國興衰、治亂這些事情,一個字當中它含有褒(褒獎)、貶(就是貶義),好的褒獎,不好的貶義,這是孔子作《春秋》。「孔子說: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這個話就是說,孔子作《春秋》,「知道我苦心的人,就知道我作《春秋》的用意」,作《春秋》實在講也是孔子一番的苦心。「怪罪我的人,以為我為什麼敢作國史」,這個國家的歷史,國史有作國史專門負責的人(官吏)。「依禮不當如此」,如果依照常禮不應當如此,但是那個時候亂世,孔子沒有出來作《春秋》,實在講各國這些亂臣賊子,這些昏君是愈來愈離譜,作了《春秋》這些亂臣賊子、昏君就比較收斂。「孔子作《春秋》,多聽多見,只撿善的、好的寫,不善的就藏於心中,怕人學壞了,把握隱惡揚善的原則。」孔子作《春秋》等於寫歷史,國家的歷史,寫這個也要有根據,不能根據自己的揣測,要多聽多見,仔細去審察。只撿善的、好的來寫這就是褒獎,褒獎好的,希望好的保持,不善的就藏於心中,鼓勵善的,是怕人學壞了,表揚這個善的,讓惡的人他能夠改過,把握隱惡揚善的原則。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孔子著書有標準,《集釋》的考證,劉氏《正義》引《春秋繁露.楚莊王篇》」,孔子著作書,著書,作這個書有標準,在《論語集釋》的考證,劉氏《正義》引用《春秋繁露.楚莊王篇》,「《春秋》分十二世,以為三等,有見,有聞,有傳聞。《春秋》十二世分為三等,有的事是親眼見到,有的是聽聞到的,有的是傳聞得到的。」有的是自己聽到的,有的是傳聞,別人再傳到他這裡的。「有見三世,有聞四世」,有見,看到三世,有聞四世,「有傳聞(不是親自聽到,而是別人聽見再與孔子說)五世。」

  下面講,『知之次也。』「孔子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見聞覺知是虛妄分別,不能見本性,揣測所知不可靠。」這是講到佛法自性,我們的見聞覺知是虛妄分別,是妄心,用妄心不能見到自己的本性,揣測所知道的事情也不可靠。「親眼見到的事還怕有錯,例如顏子在陳絕糧,先食砂飯的故事,何況是聽了以後自己再揣測的。」舉出這麼一個例子,孔子在陳絕糧,有一天在郊外煮飯,老師還沒吃,子貢看到顏回先吃了,把那個飯吃掉了,向老師報告。這是親自見到的,遠遠看到他在吃,誤會就是顏回怎麼這樣?對老師這麼不恭敬,老師還沒吃就把它吃了。後來去問顏回,才知道那個飯有很多沙進去了,不敢給老師吃,自己先把它吃了,這個誤會才澄清。這是舉出有些事情親自見到了,恐怕還有錯誤,有誤解,有錯解。何況是聽了以後自己再揣測?所以很多事情都要進一步的去了解。「有些事自己可以揣測」,那個揣測自己揣摩,「但不可以對人說」,不可以對人說我認為這樣就是這樣。「韓愈說,古來作史的人,除了孔子外,都不得善終。因為孔子多聞多見,如此謹慎!」孔子他多聽多看,必定這個求證很確實才敢下筆,不敢草率,非常謹慎的。所以自古以來,寫歷史的人那個下場都不好,因為很多錯的,冤枉人的,有無意的,故意的也有,那有果報,果報都不好。

  「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岳武穆,莫須有是當時的俗語,莫不是有,差不多,揣測的辭語。韓世忠說:此不能服天下人心。」這天下人心不服,莫須有這個不能服人。

  『知之次也』,「孔子對於那些找不出證據的事,自己揣測而知道的事,屬於其次,可寫也可以不寫,孔子不採取。必得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擇其善者而識之。多聞多見擇定善好的,這種知是次一等的知。」

  好,這章書我們就學習到這裡。這章書主要要多聞、多見,求確義。《弟子規》講「求確義」,確定的再發表,不能隨隨便便就發表,這是常常會發生錯誤的,這個就不好。好,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