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道德講堂光碟教學課程開示—轉煩惱為菩提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一集)  2020/7/22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三重淨宗別院  檔名:WD32-054-0021

  諸位同修,我們今天《群書治要360》學習到這裡。我們今天這三堂課,五十三集、五十四集、五十五集,我們第一堂課主要講「信」,第二堂課主要講「德」,第三堂課主要講「轉」,就是轉境界,轉煩惱為菩提。

  在世出世間法要成就一番事業,佛法要成就道業,也都必須吃苦。海賢老和尚講,吃苦才能了苦,諸佛以苦為師、以戒為師。所以做什麼事,也都必須要吃苦。佛法講的是離苦得樂,我們一般凡夫認為很苦的事情,佛菩薩他卻過得很快樂、很自在。同樣在一個環境,同樣一樁事情,各人感受不一樣,有的人他覺得很歡喜、很快樂、很自在,不感覺得苦;有的人感覺非常苦,也不快樂,也不歡喜。這些種種的差別,不在境界,關鍵在我們各人的心,各人的心態、心境。境界沒有好壞,所以蕅益祖師講「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至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境緣沒有好壞,好壞都是我們心的問題,各人心態的問題。諸佛菩薩、聖賢,他們為什麼能得到解脫自在?關鍵沒有別的,就是諸佛菩薩、聖賢能夠轉境界。在《楞嚴經》佛給我們講「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我們如果會轉境界,那跟諸佛如來就沒有兩樣。我們也常常聽到經典上佛給我們講「轉煩惱為菩提」,實際上菩提跟煩惱是一樁事情,菩提跟煩惱都是我們這個心,都沒有離開我們這個心。很煩惱、很痛苦、很不自在,什麼在煩惱,什麼在痛苦?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在生煩惱,我們的心受苦、受委屈;菩提,得到解脫自在,也是我們的心。所以煩惱跟菩提都是我們這個心,這個心是同一個。關鍵差別,實在講,就是在「轉」這個上面。所以我們讀《地藏菩薩本願經》,我們會讀到裡面的經文,佛在這個經上講「轉讀尊經」、「轉讀此經一遍」,讀那個經,加上一個「轉」,就是我們要會轉經。會讀經的人,他轉經;不會讀經的人,被經轉。

  所以過去《六祖壇經》裡面講到法達禪師,讀了《妙法蓮華經》三千部,去拜見六祖,頂禮頭不著地。六祖就問他,你心裡一定還有什麼東西在,沒放下,一定有什麼事情讓你值得驕傲的,所以你看到我,頂禮頭不著地。法達禪師就講,我已經把《妙法蓮華經》讀了三千遍。六祖就請問他,那你讀了三千遍,對這個經很熟悉了,這部經是在講什麼,請你講給我聽聽。六祖問他,法達禪師說不上來,讀了三千遍,不知道這部經在講什麼。這個時候他也反省,回頭了,覺得自己錯了。讀了三千部,自己覺得很驕傲、很了不起,結果被六祖一問「在講什麼」,他一句也說不上來,就很慚愧。這個時候就請教六祖,這個經到底是講什麼,請大師給他開示。六祖說這個經我沒有讀過,我也不認識字,你讀了三千遍,你很熟悉,你念給我聽聽。結果法達禪師他都會背了,他就念了一段,六祖說可以了,念到這裡就好了,六祖就給他講這部經在講什麼。法達禪師聽了六祖的開示,當下他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明心見性之後,他講了兩句話,「迷時法華轉,悟時轉法華」。他說我還不覺悟的時候迷惑顛倒,讀了三千部的《妙法蓮華經》,都被這個《法華經》在轉,我的心被這個經轉;現在覺悟了,我這個心去轉《法華經》了。

  所以我們看到《楞嚴經》講「若能轉物,則同如來」,《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轉讀尊經」,轉煩惱為菩提關鍵在那個轉。其實斷煩惱,那煩惱怎麼斷?起煩惱,它是虛妄的,你談不上斷。煩惱是從哪裡生出來的?從我們的心生出來,從我們的心生出來。你說煩惱把它斷了,那我們心也就斷了,實際上斷是方便講的,實際上是轉。所以佛在經上又講「煩惱即菩提」,煩惱就是菩提,菩提就是煩惱。我們總覺得煩惱是煩惱、菩提是菩提,怎麼會是煩惱即菩提?這個關鍵也沒有別的,就是在轉。你心能轉得過來,煩惱就是菩提;這個心轉不過來,菩提就是煩惱,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領會。所以蔡老師講轉壓力為動力,又舉出廚房做飯做菜的例子,為什麼有的人他做的時間這麼長,他不覺得累,他愈做愈高興、愈做愈歡喜?為什麼有些人做了一下子就很計較,就生煩惱?同樣是那個事情,境界是一樣的,為什麼有的人做得很歡喜,有的人做得生煩惱?做得生煩惱,就心被那個境轉了;做得很歡喜,他心轉境界了,就跟讀經一樣,你會轉經了。所以學佛,學世間的聖賢經典,關鍵還是在轉,自己要會轉變。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關鍵就在轉這個字。我們自己不能做一個轉變,那就很苦惱;如果我們心態轉過來,你看順境、逆境,他都能得自在、得安樂。

  所以我們學習,從這個地方來學習,我們慢慢從生活當中自己來做個調整,來做一個轉變。的確境界沒有好壞,好壞都是我們心在那邊分別執著;如果這個分別執著的心放下,真的是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日日是好日,每一天都是好日子,什麼事情也都是好事。事明明有好、有不好,怎麼會說都是好事?實在講,關鍵還是在心。所以這個好事或者不好,如果我們心能轉得過來,不好的事情它就變成好的。我們也常常在佛門講一句話說「逆增上緣」,這個逆境反而轉變成我們向上提升的動力。這個逆緣,本來是不好的事情,不就變成好事了嗎?好事是好事,不好的也是好事,沒有一樣不好。人人都是好人,我們要領會這一句,就是要依《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印光祖師在《文鈔》也給我們開示,印祖也是這樣教我們,《華嚴經》善財童子也是這樣教我們,學生就自己一個,其他都是老師。過去淨老和尚常給我們開示,他說我們上講台是學生,下面聽眾是老師,用這樣的心態;不要以為說我上講台,我是老師,你們是學生。我們老和尚開示,這個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的心態,也是印光祖師給我們開示的,所有的人都是菩薩,只有我一個是凡夫。如果我們心能轉成這個樣子,那我們這一生就成佛了。善財一生成佛,為什麼能一生成佛?他就是懂得轉變自己的心態,他修行成就就很快。

  聽傳統文化跟佛法息息相關,傳統文化我們聽明白了,知道怎麼修學,的的確確幫助我們學佛。所以過去雪廬老人也講,學傳統文化幫助我們學佛,傳統文化是我們學佛的一個基礎,學了佛又幫助我們更深入認識中華傳統文化,是相得益彰、相輔相成。我們學習會比較辛苦,但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們今天聽了這個課,蔡老師也講,其實佛在經上都是這麼講的,沒有經過一番苦的歷鍊,我們不會成長。我們也不要想像得我們輕輕鬆鬆的就成佛了,我們有句俗話講「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你說輕輕鬆鬆的成佛,我喝喝咖啡就成佛了,大家想一想,有那麼便宜的事情嗎?你要成就一番事業都沒那麼輕鬆,你要了生死、成佛道,不吃苦那怎麼能成就?所以吃苦比吃補好,海賢老和尚講「吃苦才能了苦」。唯有真正這個苦來了,我們出離心才生得起來。所以你說一些逆境,苦的境界,好不好?不一定,看我們自己。如果逆境、苦境來了,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提升,幫助我們放下,求生西方淨土,它是大好事,不但好事,是大好事,它成就我們出離三界,圓成佛道。如果不覺悟,我們還怨天尤人,增加罪業,不但不能出離六道,還增長罪業,這個是我們要知道的。

  所以今天這三堂課,一個講信,信是難信之法,《彌陀經》講「難信之法」。所以我們不要以為說我都信了,那是我們現在自己認為的信,不見得是跟經典這個標準相應。德是德行,德行是根本,才能是枝末,德才要並進。我們要懂得怎麼去轉變自己,不是去轉變別人。我們現在常常都是想要去轉變別人,自己都不轉。如果我們一天到晚想去轉變別人,自己不轉,那我們肯定生煩惱。看到別人不用功、不學習,我們這個煩惱要生起來,趕快轉過來,轉過來,它就是菩提。

  好,我們時間到了,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