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道德講堂光碟教學課程開示—謙受益,滿招損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二集)  2020/12/23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三重淨宗別院  檔名:WD32-054-0032

  諸位同修,我們今天道德講堂的課程就聽到這裡。請放掌。今天這三堂課,主要講的是「謙虛」跟「謹慎」這兩個德目,這兩個非常重要。在《易經》的卦爻裡面,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吉有凶,唯有「謙」這一卦是只有吉沒有凶。所有的卦相都有吉有凶,謙卦只有吉。因此聖人取謙來應用到我們人事上,我們做人處事的態度,時時保持謙虛、謙恭的態度,這樣我們就受益無窮。所以「謙受益,滿招損」,滿就是自滿,自己覺得自己很有能力、很有才華,自滿、自負就不能再進步,前途就有限。所以我們在《了凡四訓》,這《四訓》最後一篇叫「謙德之效」,特別把謙德擺在第四篇。前面的第一篇它是「立命之學」,就是袁了凡遇到雲谷禪師,接受雲谷禪師的開示,把孔先生給他算命,改變命運的經驗告訴他的子孫,叫「立命之學」。《四訓》當中,「改過」跟「積善」這兩篇是主要的。改過積善後面要有謙德它才能保得住,不然一面修善,一面漏掉了,這個是特別把「謙德之效」擺在最後一篇。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謙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是我們當前一個功課。

  為什麼這個世出世間聖人特別給我們講到這方面?因為我們凡夫基本的煩惱,一般講三毒煩惱:貪瞋痴,如果講詳細一點,六大煩惱:貪、瞋、痴、慢、疑、惡見,這六大煩惱常相隨。六大煩惱一展開,一百零八煩惱;一百零八煩惱一展開,八萬四千煩惱;八萬四千煩惱再展開,就無量無邊的煩惱。所以我們一般講貪瞋痴慢,這個慢(傲慢、驕傲)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講,連乞丐他都傲慢,他都已經窮得向人要飯,他還很傲慢的,看到有錢人,他會哼一聲,「只有幾個臭銅錢,有什麼了不起?」他還傲慢。

  佛在經上講,佛的一個弟子證阿羅漢果。這個弟子他傲慢的煩惱最重,處處覺得他是最高的、他最行的,但是遇到佛的調教,把見思惑斷掉。見思惑斷掉,貪、瞋、痴、慢、疑、惡見統統斷了,沒有這個煩惱,但是那個習氣還在。你看煩惱斷了,習氣還在。所以有一天他這個弟子經過河邊,那個河神是一個女眾,他就叫河神婢女,就是他的傭人,這種語氣就是輕視的語氣。所以河神就去釋迦牟尼佛那裡告狀,說你的某某弟子對我很無禮、很傲慢,說我是婢女,是他的傭人。佛就跟她講,實際上他是證阿羅漢果,他傲慢煩惱已經斷了,但是他的習氣還在,所以他還會表現這個,實際上他內心是沒有傲慢的煩惱。我們想想看,證阿羅漢果他這個習氣還在,這個習氣要提升到辟支佛才會沒有,煩惱斷了,但是那個習氣還在。好像那個酒瓶倒空了,的確沒有酒了,但是聞一聞還有酒的味道。古大德用這個比喻習氣,習氣需要時間,是要一段時間慢慢它就沒有了,好像酒瓶蓋子打開,酒都倒光了,放一段長時間它就沒有那個味道。

  這個就是講煩惱不好斷,貪瞋痴慢疑惡見這些煩惱。儒家、世間的聖人只要求傲不可長,孔子講「傲不可長」,就是傲慢大家都有,不要增長。只要我們是凡夫,每一個人都有。怎麼樣才不讓它增長?就要時時提醒自己要有個謙虛之心,傲慢才不會增長。如果我們一不覺察,我們很自然就是傲慢,這個無始劫的習氣它自自然然就起來。所以要謙恭,謙虛、恭敬,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保持這個心態,那就是儒家講的「傲不可長」。佛家,因為要出離三界六道生死輪迴,這個傲不可長還不行,要斷,這個難度高了。我們現在能夠做到傲不可長,伏煩惱這個功夫就算不錯了,斷,當然是更好,但是難度是比較高。如果我們伏都伏不住,怎麼可能會斷?這個是我們學習傳統文化,我們今天第六十八集、六十九集講謙虛、謙恭,這是我們當前要時時來學習的一個功課。自己再有能力,也不要用自己的才能去壓別人、去困別人,去炫耀也不要,這樣傲慢習氣就會起來。

  包括我們學佛,你學得很好,你持戒持得很好,看到那個沒有持戒的,你看了就瞧不起他,那個就傲慢。學習傳統文化,自己修得很好,覺得自己比別人強、大家都不如我,傲慢起來了。所以這個傲慢,你沒有時時刻刻去提醒,不知不覺一直增長,自己不知道。所以孔老夫子講「傲不可長」,時時刻刻覺得我們能力很有限,要不斷來充實自己,不斷來提升自己。總是保持這樣的心態,我們就受益無窮。

  這個「謹慎」從起心動念,這個起心動念是我們善惡行為的一個根源,從根源去防微杜漸,能夠時時刻刻提起覺察的功夫,這個叫修心。覺察的功夫,我們時時刻刻要謹慎我們的起心動念。如果稍稍失去覺察,我們無始劫來這種妄念習氣,很熟悉、很強,我們不知不覺就又跟著妄念跑了,貪瞋痴這些煩惱、這些妄念不斷的起來。如果沒有覺察,去覺照這個煩惱伏也伏不住,貪瞋痴慢疑這些煩惱伏不住。所以我們淨宗的修學,不需要斷煩惱,斷煩惱就斷惑,斷見思惑才能出離六道。其他所有的法門,你要出離六道必須要斷見思惑,斷得乾乾淨淨。有一品沒斷,六道還是出不去。要出十法界,要斷無明惑,最少要斷一品,才能出離十法界。這個當然難度高,就比較不容易。

  伏惑就是見思惑這些煩惱沒斷,把它伏住、控制住,好像石頭壓草這樣。你能控制它不起現行,在淨土法門這樣就及格,我們臨終就有把握往生到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有把握了。我們念佛如果能把貪瞋痴慢疑這些煩惱、妄念,用佛號來伏住,這個真正叫念佛。所以念佛是心念,不是口念。口念心不念,沒有做心地功夫,沒有去伏煩惱,這不叫念佛,這是有口無心。所以古大德講,有口無心,「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就是口念心不念。什麼叫心念?就是念佛這個念頭,代替貪瞋痴慢這些所有的煩惱、妄想、雜念,一起心動念,馬上這個念頭轉過來,這個是真念佛,真用功。但是這個當中還是要有覺照的功夫,不然我們也是常常一邊念佛,一邊生煩惱,這個煩惱我們壓不住、伏不住。伏不住,我們這一生往生就沒把握。沒有把握,看臨命終最後一念是不是能念佛了?如果臨命終起個貪瞋痴慢的煩惱,那又去不了西方。

  如果臨命終不省人事、昏迷不醒,真的助念也幫不上忙。助念還是亡者要清醒的狀態,這樣幫得上忙。如果有伏惑的功夫,臨終就有把握。這個實在講,我們現在如果能夠念到伏煩惱,現在就跟佛馬上有感應,臨終就有把握往生西方了。往往我們念佛,伏不住煩惱。這個念佛是正行,古大德講正助雙修。古大德也有講修淨土法門,念佛是正行,助行還是念佛,沒有錯。如果我們這句佛號能夠伏得住煩惱,那當然正助統統念佛就好了,一句佛號,正行、助行都有了,因為你功夫得力。如果我們這句佛號伏不住這個現行煩惱,傳統文化就是助行,這個就很重要!大家讀《無量壽經》,你看「往生正因」、「三輩往生」,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這是什麼?斷惡修善。那是我們念佛的助行,幫助我們伏煩惱,那臨終就能夠自在往生,這個是講到我們在淨土法門;如果沒有學佛的人,學了傳統文化,學《弟子規》、學《群書治要》,幫助我們建立世間的豐功偉業,創造幸福美滿的家庭,造福社會、造福國家。修來生福,來生不墮三惡道,能夠往生到人天善道。如果能夠迴向發願,求生極樂世界,那就去作佛了。所以這個功課,可以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來修學的,大家都要學習。

  所以修行在哪裡修?實在講,就是在每一天我們生活環境當中去修,就在人事物當中修。剛才蔡老師講,「一切皆考驗,看爾怎麼辦?對境若不識,須再從頭練」,這一首偈頌也可以說是《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看,五十三參有善人、有惡人,有順境、有逆境,那不都是我們這個生活當中,每一天在我們周遭都會發生的事情嗎?所以逆境磨鍊人,順境淘汰人。善財在這個順逆境界通過考驗,所以一生成佛。那一生怎麼成佛?他懂得怎麼修,就在這個境界上去練,歷事練心,所以他能一生成佛。我們修這個傳統文化也是一樣的,就是在境界上每一天都要接受考驗,而且這個考驗不是哪一個人接受考驗,大家都在接受考驗。所以學習又回歸到自己身上來,善財五十三參,別人都是菩薩,只有自己是凡夫,用這樣來學習,他一生成佛。所以別人的善惡都是在提醒我們,都是我們修學的境界。逆境來磨鍊我們的心性,順境也是來磨鍊我們的心性,但是順境要通過比逆境更困難,這個我們也要明瞭。

  所以蔡老師講的這三集,大家如果常常反覆的聽,你聽懂一句、兩句,能夠在生活當中去實驗,去把它做到,可以說終身受用不盡。這個當中有哪一段、哪一句,你聽懂了、明白了,你體會到了,真正去落實把它做到,的確終身受用不盡。所以一切都回歸到自己修學上來,特別是這個恕道,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功課。恕道就是遇到什麼事情,先替對方想。我們很習慣的,都會先想到自己,所以講到媳婦被她婆婆冤枉了,她第一個替她婆婆想,想到她婆婆的感受、她的心境,自己被冤枉了,還跪下來道歉,後來她婆婆也明白了。她這個就是恕道,恕就是替別人想。佛法講為一切眾生想,不為自己想。那我們起心動念都是先想到自己,這是我們凡夫的通病。起心動念,「我受委屈了、我怎麼樣、我做了多少、我吃虧了」,都是想到「我」,自私自利這個心就起來了。

  所以凡事能夠替對方想,我們這個心就能夠釋懷。好像蔡老師講,有人遲到,以前就是把那個人抓來罵(指責)。但是沒有去了解他為什麼遲到,他是故意的,還是什麼原因?比如說現在塞車,你有什麼辦法,你也沒有翅膀可以飛。如果他遇到這樣,來被罵了半天,那這就是欠缺恕道,恕道就是先了解是不是有什麼問題?是故意的,還是自己睡過頭?這個要了解一下。往往我們沒有學習這個,我們第一個反應就是責備,為什麼大家都沒遲到,你遲到?這是責備。應該先去了解為什麼會遲到,這個都是我們學習的地方。還有「少娣感嫂」,五個嫂嫂都被她度了,五個嫂嫂一天到晚打架。這真的是菩薩化身的,用自己的行為去感化別人,這個都是我們大家學習的地方。一切處都是菩薩學處,時時刻刻都在我們周邊,我們如果能夠用心來體會,能夠轉變自己,你心就開了。你今天遇到什麼委屈、遇到什麼挫折,這三堂課我們反覆來聽,如果你這個心裡念頭一轉過來,心就放光了;如果轉不過來就揪在哪裡,你的整個臉都不開心,只覺得自己很委屈。所以今天這三堂課我們聽了,就是考驗我們,我們的心態有沒有轉過來?如果我們還沒有感覺,那我們要知道我們業障滿重的,要趕快懺悔,求佛力加持。

  好,今天就跟大家講到這裡,我們下次再來學習。下一次就是明年了,在這裡祝大家新年快樂。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