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道德講堂光碟教學課程開示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集)  2020/2/20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三重淨宗別院  檔名:WD32-054-0004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今天是台北華藏例行性的,一個月一天的《群書治要》道德講堂的學習。這個學習,實在講我們一個月一天這個效果不大。上個月聽的,這個月大家還記得嗎?記得的舉手。好像沒有。所以一個都沒有,那你想一想,聽了,都忘記了,那還能起什麼作用?那只能說有比沒有好。實際上我們每一天都要薰習。

  我們在台北華藏,每天早餐也都會放一集的《群書治要》,利用大家吃飯的時候,早餐我們只有內部幾個人,大家比較能專心的聽。如果中午人多,中午我們有放老和尚講經。我每次在那邊看,大家進來只顧吃飯,老和尚講什麼,一句也沒有聽到。好像沒有人吃過飯停留三分鐘、五分鐘,注意聽老和尚在講什麼。所以心也沒有在這上面,這樣播放那個,有播跟沒有播那是一樣的,就收不到效果。為什麼收不到效果?這個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沒有把心專注在這個上面;或者我們人坐在這裡,心裡在想其他的,也沒有把心收回來,來專心聽課。所以坐在那邊就是人坐在那裡,心不曉得跑到哪裡去了,這個就得不到什麼效果。在我們道場情況都是這樣了,我說勸大家回去自己聽,我看這個可能性(機率)也不大。可能有少數的,自己比較知道要用功的會去聽,可能大多數人回家也不會再去聽。現在我們網路、播經機,以前是光碟、錄音帶。現在我們聽經,隨著科技的發展愈來愈方便,一個播經機小小的,帶在口袋都可以聽;我都是利用出門坐車的時間來聽。平常事務多、干擾多,也沒辦法專心聽,利用吃飯的時候,利用坐車的時候,或者我們自己有上課,一定的時間,心比較能夠靜下來。這個心靜下來聽,那個受用,跟沒有靜下來心浮氣躁的那個效果就不一樣了。聽得不能夠體會,不能深入,沒有法喜,這樣自然也不願意自己去用功,生不起那個心。

  特別現在手機、網路,五花八門的節目實在太多了,很誘惑人去看,我們往往都會被這些節目拉著跑了。在這個當中,我自己也告訴我自己,就是現在我看的主要是最近的新聞。現在我們淨老和尚他不鼓勵大家看新聞。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他是在《論語講記》講,報紙也需要看,但是看大字的,看一些時事報導,我們知道現在這個世界、這個社會發生什麼事情,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也不能完全都不知道。所以知道一些主要的。像這次的傳染病,這個訊息我們也不能不知道;知道了,知道怎麼去防範,這跟我們現實生活有息息相關。其他不重要的,我們就不必浪費時間去看,重點式的。看這個報紙要有選擇分辨的能力,包括你看網路也是要有選擇分辨的能力。這個選擇分辨能力,就是在學習聖賢的經典當中得來。如果我們沒有學習佛菩薩講的經典、聖賢的經典,我們也就沒有能力去辨別哪些節目是善、哪些節目是不善。不能去辨別是非善惡、真妄邪正,甚至利害得失我們也分不清楚,往往把是看作非、善看作惡、惡看作善、非看作是,是非善惡、真妄邪正都顛倒了。佛法講迷惑顛倒,迷惑顛倒就造罪業,這是必然的。

  所以學習經典非常重要。學習經典,主要是要依照經典,佛、菩薩、祖師大德、世間聖賢教導去依教奉行,是要做修行的,並不是說讀經讀完了那就好了。佛經到最後面一句,都會有「信受奉行,作禮而去」,所以這個經聽完了,最重要的要能夠理解,理解之後要能夠信受奉行。所以經聽完了,不是說作禮而去,回家就睡大覺,沒有信受奉行,聽了這個經就得不到受用,得不到經典上講的功德利益。

  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三十幾年前,李老師往生那一年,開始印《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印這個經來紀念李老師的。他當年在台中學習經教,跟著李老師學習經教,離開台中之前,李老師把夏老會集的這一本《無量壽經》(雪廬老人他自己有眉註,用毛筆寫在經文旁邊),把這本就交給我們淨老和尚。交給他,當然主要是要他來弘揚這部經典。離開台中,當時到台北來,他也想弘揚這部經典。去請問雪廬老人(就是李老師),請問他,現在他來講這個經可以不可以?李老師就跟他講,你現在時節因緣沒到,你還年輕,才剛剛學習出來,你招架不住。所以就改講《楞嚴經》了。這個經一直到李老師往生那一年,才從箱子拿出來印。當初叫我去找印刷廠來估價,先印一萬本紀念老師。這個經印出來,很多同修都沒見過,包括我自己也是第一次看到有這本經典。以前看到《無量壽經》,都是曹魏康僧鎧翻譯的這部《無量壽經》。

  印出來,當時在我們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當時有很多同修,都問怎麼沒有看過這個經?就啟請我們淨老和尚來講這部經。後來到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香港,在台灣就講到最近這幾年,包括《大經科註》,最近這些年是講黃念老的《科註》。當時講這個經,就勸大家,《無量壽經》念三千部就會開悟了。當時很多同修大家也發心讀誦這部《無量壽經》,曾經有很多同修念了超過三千部,有的甚至超過五千,還有達到一萬多部的也有。跑去問老和尚,他說他讀這麼多了,師父,你不是說讀三千部就開悟嗎?我讀了這麼多,怎麼還沒開悟?後來我們淨老和尚就給大家開示說,什麼叫開悟?發現自己的毛病叫開悟,發現自己的煩惱習氣毛病是什麼,叫做開悟,知道自己的過失叫開悟。什麼叫修行?把這個過失依照經典,佛教導的標準,修正過來叫修行。修行就是修正錯誤的思想、言語、行為,我們佛法常講身口意三業,造作不善(惡業)、不正確的,把它依照經典的標準修正過來,這個叫修行。這是我們淨老當時回答的。

  在《六祖壇經》六祖也講,「改過必生智慧」,這個智慧就是開悟了,開悟了才有智慧,沒開悟就沒智慧。懂得很多都是知識,不是智慧;真的開悟,才有智慧。真的開悟就是知道自己的毛病,發現自己的毛病,這個叫開悟。發現之後把它改過來,就像六祖講的,「改過必生智慧」。夏蓮居老居士他也在《淨語》法語裡面講,他說大家讀《六祖壇經》,自古以來大家都津津樂道,樂道六祖在黃梅寫的那一首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偈膾炙人口,對應神秀作的那一首偈,神秀沒開悟,他開悟了。大家津津樂道的這首偈,這首偈大家念了有沒有受用?沒有。「本來無一物」,我們念了之後,物還很多,甚至還在增加。所以念是念了,但是有沒有開智慧?沒有。六祖講那句「改過必生智慧」,那句就沒有人去注意,也沒有人提了。我是看到夏老居士,他在法語這個裡面他提出來了,的確不是一般人,真的是當代大善知識。會集《無量壽經》不容易,自古以來,從宋朝到清朝都有會校本,會得都不理想,都有瑕疵、都有缺陷,他會集的可以說圓滿無缺,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如果不是佛菩薩再來示現,肯定做不到。所以,他給我們點出來,這句「改過必生智慧」,就很少人去注意到這句了。這句大概囫圇吞棗,一看就過去了,沒有在意,沒有留意。大家很留意的就是那一首偈,開悟的那一首偈。但是那一首偈,實在講我們不得受用,我們會念,入不了那個境界。「改過必生智慧」,這一句對我們當前是最迫切需要的,你把過改過來了,那一首偈你才真懂,不然你就有業障,還是開不了智慧。

  這是我們從這個地方可以理解到,我們現在讀經讀這麼久,為什麼沒開悟。我們甚至讀了幾十年,經也聽了幾十年,煩惱還是一大堆,甚至還增加、增長,還退步。問題都出在沒有依照這個經裡面講的,去修正我們自己錯誤的思想、言語、行為。要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言語、行為,必須對這個經義要有正確的認知、理解。如果不解經義,那也談不上修行了。這個道理、方法都沒有搞懂,真的不曉得從哪裡下手,沒辦法修;所以那個經義要懂。所以過去有人講,他說我讀《無量壽經》就好了,老和尚不是提倡嗎?一部經,一門深入,就開悟了。話這麼講是沒錯,讀經能開悟,一點不假,問題我們會不會讀?會不會?這個就跟念佛一樣,一句佛號,念佛成佛,連一部經也不用。你看海賢老和尚、鍋漏匠,自古以來這樣的人也有,但不是多數。就是理論上講的確沒錯,一句佛號成佛有餘,但是我們看人家念三年成就了,我們念了三十年,甚至加一倍,六十年,西方極樂世界連個消息也沒有。那問題在哪裡?問題那些老阿公、老阿婆,那個不認識字的,他們能老實念佛,他們能老實,我們不老實。我很老實,我聽老和尚的話,一部經、一句佛號念到底,我都沒有摻雜其他的,我很乖、很聽話、很老實。那很乖、很聽話、很老實,應該最長三年就開悟,就往生有把握了,你現在為什麼還沒消息?西方極樂世界連個影子也沒有?問題在哪裡?如果這個自己不去反省,我們這一生真的又要空過了,還認為自己很老實。

  為什麼會這樣?沒有真正把老實這兩個字,它的內容、它的定義搞清楚。老實人他不攀緣,老實人他沒有貪、瞋、痴、慢、疑、惡見;我們一天到晚貪瞋痴起現行,貪瞋痴慢。貪心,看到好吃的就要吃;不好吃,我們就瞋恨心。看到好的東西,我買。愚痴,自己也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傲慢、懷疑、邪見。這個六大煩惱常常起現行,心裡常受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這個污染,怎麼會老實?如果這個世間老實人那麼多,佛出現在世間不用講經說法,何必要講經說法四十九年,那麼麻煩幹什麼?還要天天講,不但天天講,一天還要講八個小時,二時講經。這個道理方法沒有說明,講清楚、說明白,大家沒有聽清楚、聽明白,不知道怎麼修行。那聽明白了,還要去把它做到,那才叫真明白;聽明白還沒有做到,還不算真明白。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常常給我們開示,什麼叫聽明白?你真正做到了,那你真明白了。我明白了,我也可以講給人家聽,也可以講得天花亂墜,可以給人家開示,自己卻做不到,這個沒有真明白。所以古大德有一個修無師,民國初年的時候,他念佛,預知時至往生了。大家說你要走了,講一首偈給我們做紀念。他說我也不會講什麼偈子。後來他就說,這樣吧,就給大家講兩句話,「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能夠說,但是做不到,那不是真的智慧;能說又能行,才是真的智慧。真智慧才管用,不是真的智慧不管用,我們往生就沒把握了。

  所以這些同修大家念了《無量壽經》,聽到我們老和尚講經,大家也是有聽話去讀誦,但是不老實,所以沒開悟。一句佛號都能開悟,那一部經他怎麼會不開悟?有的人甚至不用到一部經。你看六祖大師聽了,還不是他自己念,他聽人家念經,念了一段。「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五祖給他講到這裡,他就大徹大悟了,一部經也不需要。但是我們不是那種根器的,人一定貴自知,人一定要自己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一個根器,自己是什麼樣的一個人。所以人貴自知,自己要認識自己。所以《無量壽經》我們讀了那麼多,懂嗎?真懂,《無量壽經》你就能做到了。《無量壽經》我們讀了三千遍都不懂,那讀《彌陀經》就更不懂。《彌陀經》就是小本的《無量壽經》,大本的《無量壽經》講得詳細,我們讀了都不懂,那讀小本怎麼會懂?看了祖師大德的註解,還是不懂;聽師父老人家講,還是不懂。我們師父老人家講那麼白,還是不懂。

  後來我們師父上人,我們淨老和尚仔細去觀察這個事情,為什麼這樣?後來發現,沒有中華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無量壽經》講了那麼詳細,我們還是不懂。所以《無量壽經》,我常常跟同修分享,我說我們真的不懂。我舉出一、二句,「無義無禮」,懂嗎?我們會念,甚至也會講,我們聽老和尚講,我們也可以學著老和尚的講法,老和尚他懂,我們不懂。我們就像什麼?像鸚鵡、猩猩,牠也能夠學人講話。那個鸚鵡你教牠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牠也會念,牠懂不懂?牠不懂。我們就像那個鸚鵡一樣學人講話,人怎麼說,我們也學著他怎麼說,會說,但是不懂。

  所以這個一、二十年,我們淨老和尚提倡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最近這些年又提倡《群書治要》。這個非常重要的,我們可不要認為那個是小孩子的。這個套一句鳥窠禪師講的,白居易太守去拜訪他,要請教佛法,他就跟他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就回答:這一句,三歲小孩都知道,都會講。鳥窠禪師講:三歲小孩都會講,八十歲的老翁都做不到。可不要小看這兩句,好像老生常談,我們一句也不能做到。所以蔡老師講的《弟子規》,他還有講《感應篇》、《群書治要》。我自己也無德無能,我自己也做不到。所以我們老和尚他推薦的老師,我們不能有貢高我慢,好像他比我年輕,學佛資歷比我淺,那他講的我們就不聽,不可以的。他講得有道理,他修得比我們好,我們就要向他學。像孔子,孔聖人他都要向一個七歲的小孩學,我們是什麼人,我們能貢高我慢嗎?我們德才都不如人。所以人一有傲慢,他什麼都障礙了;一有傲慢,怎麼會老實?《了凡四訓》講「謙德之效」,人不能傲慢。佛法的標準,要斷,貪瞋痴慢都要斷;儒家講不要增長,給它控制住,不要一直增長,傲不可長,這樣我們學問才能夠有一個入手處。所以最近我一直聽蔡老師講的《群書治要》,聽得覺得非常有受用。所以之前我們上課,我就提出來做播經機,如果流通完了我們再做。這個很方便,我們走到哪裡都可以聽,怕影響到別人,戴個耳機,利用坐船、坐飛機,我們來聽;或者有時間,專心聽,會很有受用。我們不要去追求人生那個帶不走的,你錢很多、地位很高,死了也帶不走;我們要追求帶得走的,帶得走的就是我們靈性的提升,我們的智慧,生生世世都受用不盡。這個帶得走的,我們把握光陰,努力學習;帶不走的,我們要放下。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等一下我們十點二十分上課。十點二十分上《群書治要》,十點半有人要找我,我實在真的福報不比你們,想專心聽個課,都很多事情來干擾。所以大家專心聽課,我這個事情處理完,我會趕快進來上課,大家一定要珍惜我們這個因緣,好好來學習。好,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