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0五集)  2013/5/1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30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跟我念三皈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八十八頁,我們還是從第六行當中靈峰大師這裡念起:

  「靈峰大師《金剛破空論》解之曰:以真如無別處所」,沒有處所,真如沒有處所,「可從彼來」,可以從哪裡來,沒有辦法說。生死也無別處所,所以你要說到哪裡去了,這個話也講不通,沒有辦法講的。為什麼?這些現象,有緣它就現,沒有緣它就沒有了,就隱了。佛法大乘教裡常說,隱現不同,有緣就現,沒有緣就隱。沒有此界他方,也沒有過去未來,都不存在,這些都是世間人一種幻覺,沒有事實真相。這些法在《百法》裡頭都叫不相應行法,它與心法不相應,與心所法也不相應,與色法也不相應。它為什麼無處不在?因為無論是真心或者是妄心,我們在楞嚴會上看到世尊跟阿難的對話,「七處徵心」,真心妄心都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所以它遍一切處。所以,一迷一切都迷,一悟一切都悟。佛法教人,終極的目標就在開悟。開悟,凡夫成佛;迷了的時候,一念不覺迷了,佛就變成凡夫。佛會不會變成凡夫?佛不會,佛永遠不會迷惑。為什麼?他完全跟自性融成一體,自性沒有迷悟,所以佛也沒有迷悟。迷悟是相對的,悟了之後,相對的全沒有了。迷了之後有相對的,悟了之後沒有相對,所以無佛無眾生。說有佛,說有眾生,這是在迷裡頭說的,覺悟裡頭沒有這個說法,沒有這個概念。

  我們接著看底下念老的註解,「蓋如來法身遍一切處」,我們的法身、真身、真心也是遍一切處。既然遍一切處,「更何能言,法身從何處來」,這個話就沒有意義了,「到何處去」,這都毫無意義,它沒有來去。「一切處皆是自性法身故。唯以遇緣而現來去,是故經云: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這經文下面這句說出來了,就是這個意思。「以上經句來無所來,答所問國界」,這是空間,佛從什麼地方來?來無所來,「表十方虛空不離當處」。下一句就答所問的時間,『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它沒有生滅,所以它沒有過去、沒有現在,也沒有未來。如《涅槃經》所說的,「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如來,他是寂滅。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這個是講的十法界。三乘菩薩有生滅,明心見性之後契入大般涅槃,生滅法就沒有了。相宗所說的轉八識成四智,八識是生滅法,四智是不生不滅。四智,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末那為平等性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我們就明白,十法界是八識所轉的,變現出來的。諸佛如來的報土,一真法界,也叫做實報莊嚴土,它從哪來?它從四智菩提來的。四智菩提不是生滅法,這裡頭無生無滅,轉識成智所現的境界。這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個極樂世界是寂滅為樂,是說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土。

  「又《首楞嚴觀音圓通章》」,《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裡面有兩句話說,「生滅滅已,寂滅現前」,只要生滅滅了,寂滅就現前。「蓋證入無生,無生則無滅」,所以非過去現在未來。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那是妄念相續,使你覺得有一樁事情。「前念滅,是過去,下念生,是未來」。妄念不生它就沒有滅,不生不滅,時間沒有過去與未來。「現在念念不住,故無現在」,現在也不存在。所以,悟入真正境界,就是諸法實相,悟入實相,空間跟時間都不存在。沒有空間,十方沒有了;沒有時間,先後就沒有了,古今沒有了,這才是諸法實相,就是事實真相。你有空間的概念,有時間的觀念,是假的,說明你沒有離十法界。十法界六道是假相,四聖法界也不是真相,這個一定要知道。六道跟四聖有很大的差別,六道眾生有善惡,四聖境界裡頭沒有善惡,他有迷悟,沒有善惡。六道裡眾生有善惡這個概念,有善惡的行為,所以他有三善道,有三惡道。由此可知,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自己念頭變現的。佛在經上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有念就有現象,有念是感,自性裡面自然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又既無過去與未來,則何有現在。是以《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就明瞭,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上問阿難尊者,心在哪裡?阿難很聰明說了七處,我們沒這個本事,我們頂多能說出三處,內、外、中間,他比我們聰明。全都被佛否定了,阿難就慌了,這才真正知道自己境界不夠,求佛,請教。又《信心銘》最後一句說,「非去來今」,這些話,「正顯三世古今不離於當念」。三世是時間,古今連時間空間都包括在裡頭,總而言之就是當下一念,這才是真的。

  我們看下面一段經文,前面講的這個道理很深,說明法身常住、真心常住。第二段,「酬願度生」,佛菩薩到世間來就為這樁事情。這段文字有四個小段,第一個小段,「現依報」。請看經文:

  【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

  這個『現』是示現。

  【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有世界名曰極樂。】

  請看黃念老的註解,「上顯法身理體,真實之際」。真實之際是什麼意思?就是如來者,「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這是真實之際。契入真實之際之後,才有能力「酬願度生」。下面說,「方便普度」,這是真實之利。佛與法身菩薩對一切大眾有什麼好處?利益就是好處,有什麼好處?好處就是佛以方便,方便是智慧,普度是平等度眾,沒有分別、沒有厚薄,對菩薩跟對眾生,對善人跟對惡人,平等平等。得度的關鍵是你真能放得下,佛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你能夠放下起心動念,你就成佛、就明心見性了。在哪裡放下?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接觸,心起念頭(起心動念),統統都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佛。所以我在前面提到幾句,這個現象就在我們面前,我說出這麼一句話,「人生百日」,人生下來一百天,這一百天之內,「體露真常」。他的身體給我們表演出來真如本性,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為什麼?這小孩他沒有起心動念,他會看會聽,他沒有分別執著。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是什麼?是佛。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是菩薩。換句話說,這一百天當中全是佛菩薩在表演、在示現給我們看。

  我們從這裡過來了,我們現在不行了,為什麼?染污了,他完全沒有染污。所以這個教育就太重要了!負責教育的人,母親,不是別人,別人做不到。母親全心全力照顧這個小孩,決定不能讓他有不好的染污。決定會被染污,希望染污善的(正法、善法),不要染污邪法、惡法,這個不可以。所以母親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的邪正善惡要有能力辨別,妳才能把關。最低限度的標準,儒釋道有,儒的《弟子規》,道的《感應篇》,佛的《十善業》。母親在懷孕的時候,十個月,這十個月當中把這三樣東西念熟,一天總得念個十幾二十遍。三樣東西一起念,十個月大概差不多了,都能夠記得住,都能背得下來,妳就能把關了。自己心裡很清楚,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邪,什麼是正。

  小孩,正的可以讓他接觸到,邪的決定不行;善的可以讓他接觸,惡的不能讓他接觸,一千天,看得緊緊的。任何人在小孩面前都要有規矩、有禮貌,不能隨便說話,不可以隨便開玩笑,為什麼?小孩一看就學會了。所以這一千天讓小孩看到的全是善的、全是正的,聽到的、接觸到的統統是正法沒有邪法,是善法沒有惡法,這叫扎根教育。這是母親在一生當中真正盡到做母親的責任,孩子長大了,一輩子會感恩。為什麼?三歲,一千天紮的這個根,他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他有這個能力,將來一生他不會接觸邪惡,一生不會改變,這個人就是聖賢君子,聖賢君子是母親培養出來的。

  中國人講孝道,第一個是母親,父親還在第二位。母親生你、養你、教你,這三個字她統統做到,這就是女德,女德教育裡最重要的就這三個字。沒有把小孩教好,做母親這就是缺了德,這一德她沒有,沒有把兒子教好。關係很大,古人所說的,「子不教,人心壞了」,今天在社會上看到了;「家不齊,社會亂了」,家庭不像家庭,沒有規矩。所以今天用五常的標準來看,父不父,子不子,兄不兄,弟不弟,沒有學,沒有人教。做父母的不像父母樣子,做兒女不像兒女,兄不像兄,弟不像弟,這怎麼辦?這問題可大了,不是小問題。感應不可思議,善與善感應,惡與惡感應,你一念善,佛菩薩善神來應;一念惡,妖魔鬼怪他來應,這個不可以不知道。

  雖然這諸佛菩薩應現在人世間,底下告訴我們,「理不礙事,寂而常照,悲心無盡,垂迹度生」。大慈大悲是心有無量德,慈悲是無量德的中心點。我們中國老祖宗在很久很久之前就看到了,五倫就從這個地方開始。父子有親,那個親愛,佛家講慈悲,慈悲就是親愛。為什麼佛不用親愛用慈悲?親愛怕人家誤會,產生親情、情執,那就不好,就迷了;慈悲,體是智慧,不迷。我們用個簡單話說,他有愛,沒有欲,這就是慈悲。一般人這個愛跟欲混雜在一起,這就錯了。純愛沒有欲,說白一點,決定沒有自私自利。愛裡頭有自私自利,這不叫慈悲。你看愛,他有佔有的欲望,有控制的欲望,有支配的欲望,這就是什麼?要干涉對方,對方順從你,你很快樂;不順從,你瞋恚心就起來了。這不是真愛,真愛沒有貪瞋痴慢,這個要搞清楚。五倫裡面講的親愛沒有欲,沒有佔有欲。

  《大學》裡面所說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明德就是自性,明明德那個明字是動詞,我們的明德迷了,現在再把他的明德恢復,叫明明德。明明德靠什麼?靠教育,用教育的手段將我們迷了的性德恢復光明。明德的樣子是什麼?樣子就底下一句,親民,這個親就是親愛,對人民的那個愛就像對自己兒女的愛一樣。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圓滿的付出,不指望你報答,愛護無微不至,護是保護你。孩子怎麼辦?孩子需要老師教他,老師再慢慢的告訴他,你父母對你的恩德,你要知恩報恩。所以一個人的長成,是要母親跟老師密切合作才能教得好。母親教兒女尊師重道。對於老師的尊重跟對父母一樣,沒有差別,老師才能教他;對老師不尊重,老師再高明也沒有辦法教他。為什麼?他不能夠吸收,不是老師不教,他吸收不進去。為什麼他吸收不進去?吸收真正的因是在敬,至誠恭敬。印光大師說,一分誠敬,你能吸收一分;十分誠敬,你能夠吸收十分。沒有誠敬,佛菩薩來教你,你聽,聽進去了,你不能吸收,把它變成常識,不是智慧。換句話說,與你自性性德不相干。心性這門學問,還是要用心性才能吸收。

  說到這個地方,我們就能夠體會到,現在教學是多麼困難!到哪裡去找一個學生對老師一絲毫懷疑沒有,百分之百的真誠恭敬。老師縱然能力差一點,學生真誠恭敬,學生學習會超過老師。這個在中國歷史上很多,所謂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超越了。為什麼超越?他的心太真誠了。我在講經時候跟諸位分享過,有人問我,禪宗五祖忍和尚傳法,為什麼不傳給神秀,他傳給惠能?神秀跟五祖二、三十年,也是五祖的得意門生。六祖跟五祖認識,雖然在廟裡住了八個月,只見過三次面,換句話說很生疏,為什麼傳給他?誠敬心不一樣。神秀對老師、對佛法有一百分的誠敬,他只得一百分。惠能,對老師、對佛法,他有一萬分的誠敬,所以他得的是圓滿的,道理在此地。不是老師那裡能有多少你能得,不是,完全在自己。

  一個老師教學生,我跟李老師學經教,他開一個班,這個班的學生二十多個人。兩年,他教了兩年,我們成就的人,三、四個人,不是個個都成就。個個都學會講經,但是成績不一樣。那是什麼原因?老師一樣的教,是問對老師的誠敬心。如果對老師還有懷疑,老師也很留意。有些老師講經的時候,對待同學的地方,我感覺得有疑問,但是不敢問,好像老師待人不公平。一個月之後,老師看出來了,把我叫到房間裡面去問我,是不是有懷疑?是的。老師給我解釋為什麼對學生不公平,學生真正想學的,有打有罵,打了罵了他不會走的,他會更認真學習;有些學生很愛面子,稍微責備他一點,臉就紅了,這就不能教了,就得用好言去安慰他,不要結冤仇。我才明白這個道理,老師的心對學生是平等的,學生心不一樣。來了,你不好意思開除他,你要開除他,可結冤仇了,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不給人結冤仇,常常用歡喜心待人接物。我們這才明瞭,又學到了一招。

  真正肯學,責備他沒有學好,懶惰懈怠,責備他,他感恩,他會更用功努力,會依教奉行。這是好學生,這學生能教得出來,你可不能放棄他。可是稟賦上,經上所謂的善根福德不一樣,善根不是一世修的,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所培養的。有善根、有福德,還要加上因緣,因緣是什麼?肯堅持,鍥而不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那就有大成就!所以能不能學成功,能學多少,有多大的成就,統統自己負責任,這不是老師教出來的。印祖這句話比什麼都重要,就是完全在誠敬兩個字,真誠恭敬。所以尊師重道不是老師要你誠敬,你誠敬才能契入,誠敬才聽得懂,誠敬才能夠入佛門,是這麼個意思。老師看到你誠敬,就曉得你能夠契入,你是個法器。沒有誠敬心,老師怎麼教你沒用處。換句話說,他也不用操那個心,你既然不認真學,他也不會認真教,這個道理不能不懂。諸佛菩薩真的慈悲無盡,慈悲到極處。垂迹度生,垂是下垂,他在佛的地位到人間來;迹是示現,應以什麼身得度,他現什麼身。有緣,他自然就遇到了;遇到,一個喜歡教,一個喜歡學,師資道合,這才能把道傳下去。

  「故下云」,下面經說,『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這個我們從最明顯的例子來看,阿彌陀佛示現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這個地球上,釋迦牟尼佛示現在印度。為什麼不現在中國?中國聰明的人很多,真誠恭敬的人也不少,為什麼不現在中國?如果將中國跟印度一比較,我們就明白了。那就是當時印度人,印度是宗教之國,印度是哲學之國,特別發達,印度人普遍都修禪定,容易開悟。中國古人教學,雖然重視禪定(就是清淨心),沒有達到印度的標準。印度人是真正入了定的境界,所以他能夠見到六道輪迴。在定中,時間空間沒有了,我們這個小世界,上面是二十八層天,下面一直到無間地獄,他全都看到了。這在中國沒有,一個也沒有。換句話說,印度人無論是求學,戒定慧的功夫都比中國要超過很多,佛應化在那裡對。應以佛身得度,釋迦牟尼佛現佛身。

  在中國,中國人崇拜聖人。我們要問,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這些人是不是佛菩薩來應化的?我就這個問題請教過老師,提出來請教李老師,我懷疑他們都是佛菩薩應化到中國來。老師回答我,理上講得通,事上沒有證據,他身分沒有暴露。理上是有,可以講得通,三十二應說,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在中國以聖賢身得度,中國人喜歡聖賢,就以聖賢身來教化。佛沒有自己的意思,他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示現在人間,他還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那個分別執著是隨順眾生的,不是自己的。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現八十年,從出生到滅度八十年,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他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如果起心動念,他是凡夫。沒有分別執著,如果有分別執著,他是小乘。這個我們才真正認識佛菩薩,真正認識聖賢人。

  大乘教裡面教我們放下執著,於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再不執著了,你就證阿羅漢果,阿羅漢是這麼得來的,這個不能不知道。修戒定慧是手段,用這個手段達到放下,不放下就證不到,放下就證得了。我沒有這個修行,我放下行不行?行,只要放下,統統證得。放下分別,不但不執著,分別心都沒有了,這是菩薩;不起心不動念,你成佛了,比菩薩高。不起心不動念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惠能給我們做的表演就是,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他能放下起心動念,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換句話說,完全用真心不用妄心。起心動念就是妄心,不起心不動念用真心,用真心的人就是佛菩薩。佛把這個道理在大乘經上講得非常透徹、非常明白,希望我們學的人真正相信,不能有絲毫懷疑。

  佛有無量智慧,我這一放下,真有這麼多智慧嗎?真有。為什麼?無量智慧是你本來有的,不是學來的。你現在有障礙,這個障礙就是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你的智慧就現前,你就成佛了,成佛才能普度眾生。佛法教學終極的目標就是這個,不是教你有很多知識,不是的。這是東方跟西方教學不一樣的地方,東方著重在開悟,西方人著重在廣學多聞,他們學的是知識不是智慧。有智慧的人決定有知識,有知識的人沒有智慧。知識有侷限性,有後遺症;智慧沒有侷限性,它是圓融的,沒有後遺症。我們到底要走哪條路是由自己決定,別人不能給你決定,別人只能給你建議。再好的老師,佛菩薩示現,也是給我們指出一條路讓我們走,走路還是靠自己,自己不走,不能成就。

  註解裡面給我們解釋「酬」字,酬是什麼?「報也,答也」,報答。酬願就是俗語裡頭講的還願,「謂實踐其本願」。佛在沒有成佛之前,跟我們一樣的時候,曾經發過願,現在成佛了,成佛這個願要兌現,這叫酬願。彌陀的願就是指因地中的四十八願,我們前面學過。他四十八願用五劫時間完成的,經上沒有說中劫、小劫,那就是大劫,五個大劫這麼長的時間。劫的時間到底有多長?是很大的數目字,今天講天文數字,經上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因為前面我們學過,時間不是真的,所以佛說五劫,說無量劫,都是隨順眾生講的,在他自己分上決定沒有,這隨眾生的意。

  通常跟我們講小劫,一個小劫是多長的時間?人壽,人的壽命,最短的時候十歲,平均年齡。每一百年加一歲,一直加到八萬四千歲,這人壽命最高的時候。壽命愈長,福報愈大,八萬四千歲就到頭了,不能再往上升了。不能往上升就往下降,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一增一減,叫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阿彌陀佛在因地,這用我們現在話說,參學,到哪裡參學?到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頭去參學。五劫這麼長的時間,每一尊佛的剎土他都到過,這個剎土裡面,好的地方他統統學習,不好的地方就不要。五劫的時間,採取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真善美慧,去幹什麼?去建造極樂世界。所以極樂世界成就了,極樂世界裡面的莊嚴(依正莊嚴),是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不能相比的。為什麼?它是集一切諸佛剎土裡頭美好之大成,缺點找不到。所以不是憑空想像的,不是哪個人設計的,不是的。總結四十八條,就是四十八願。這四十八願從哪裡來的?五劫,我們講參學、考察一切諸佛剎土得來的。就憑這四十八願成就了極樂世界,這極樂世界怎麼來的要曉得。

  四十八願裡頭,「一一之願,皆為法身」,每一願都為法身而發的。「今則法報化三身成就矣」。法身是體(本體),法身就是無量光,法身沒有形相。惠能大師給我們說的五句話,前面四句是法身。第一句是本自清淨,第二句是本不生滅,法身沒有污染,法身沒有生滅;法身本自具足,它雖然什麼都沒有,它一樣都不缺;法身本無動搖,本無動搖是自性本定,從來沒有動搖過的。最後一句能生萬法,就是能現報身、化身。現報身是在實報莊嚴土裡面度這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現應化身是度十法界的眾生,從體起用。

  「又一一之願,皆為眾生。是故必然酬願度生」。成佛哪有不度眾生的道理!為什麼成佛?就是為度眾生而成佛。我們今天學佛,無論在家出家都發了願,發了什麼願?四弘誓願,無論你是有心、是無心,你都念過這個偈。「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一切諸佛菩薩所發的總願,總願就這一條。我為什麼學佛?為度眾生。為什麼持戒?為什麼修定?為什麼學教?全是為了度眾生。度眾生首先要有德行,德行從哪裡來?從持戒來。所以不成佛就沒有戒,沒有戒就沒有德,就不能度眾生。除了具足戒德之外,你是個有道德的人,不修定不行。為什麼?不修定,自性裡頭本自具足的智慧德相不能現前,你度不了眾生,修定是為這個。度眾生的本事不是跟佛學來的,完全是甚深禪定悟入自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德能、相好統統現前。就像阿彌陀佛一樣,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他才能度眾生,才能夠召集這些念佛的人到極樂世界在一起共修。

  極樂世界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它是法性土,我們看不見,有定功的人可以看見,沒定功的人看不見,因為它不是阿賴耶變現的。我們今天所能見得到的,這個身心世界都是阿賴耶變現的。我們的心是阿賴耶,我們的念頭,起心動念是阿賴耶識,我們的分別心是第六意識,我們的身體是阿賴耶的相分、阿賴耶的境界相,這是生滅法,有生有滅。如果是法性,法性不生不滅。所以一定要曉得,諸佛如來實報土統統是法性變的,我前面所講的,阿賴耶轉八識成四智,是四智現的。四智沒有生滅,不生不滅,四智是清淨的,沒有污染,不一樣。

  八識是有污染,是有生滅,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是生滅法。六道在十法界裡頭,四聖六凡叫十法界,四聖法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六道是穢土。雖然是淨土,淨土它沒有善惡,入平等境界。六道裡面有善惡,善惡是分別執著。四聖法界裡頭沒有善惡,對下面六道來講,它清淨,六道染污。它為什麼清淨?生到那個地方的人,最低的層次就是阿羅漢,阿羅漢是聖人,不是凡夫。所以四聖法界四種聖人,他不是凡人,他是佛、菩薩、緣覺、聲聞,這四種人居住的環境。但是他們依舊沒轉識成智,他也是生滅法。純淨純善,生滅法裡頭純淨純善,沒有惡念、沒有惡言、沒有惡的行為,變現出淨土。

  如果真正達到不起心不動念,十法界不見了,十法界一場夢,醒過來了。醒過來是什麼境界?是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這個境界出現了,十法界沒有了。這十法界是假的,實報土真的。在實報土裡修行,決定沒有退轉,這是實報土無比殊勝之處。在那個地方只有往前進,沒有往後退的,但是進步有早晚不同,有的人進步很快,有的人進步緩慢,完全在自己用功是不是精進。精進不懈怠,他就提前脫離;如果說是不精進,他有退轉,但是退轉的底限是阿羅漢,不會退到六道凡夫。只是在四個階級裡頭,佛、菩薩、緣覺、聲聞這裡頭升降,不會到六道輪迴來,所以稱他是聖人,六道稱為凡夫。

  這些事情,我們沒有定功,不是自己見到的,但是佛在經教裡頭說得很多。我們相信佛沒有妄語,佛的話句句真實,我們不能有絲毫懷疑,我們能夠依教奉行,這一生決定得生淨土。生淨土這個太殊勝了,為什麼?只要生到淨土,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一句是阿彌陀佛的本願。阿惟越致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不退轉,三種不退轉他都證得了,第一個位不退,第二個行不退,第三個念不退。位不退是小乘,行不退是菩薩,念不退是法身菩薩,就是明心見性,他只有向前,沒有往後退。什麼菩薩?實報莊嚴土的菩薩,生到極樂世界統統是實報土的菩薩。

  所以極樂世界有凡聖同居土,有方便有餘土,有這個名,實在的?實在的沒有。實在那是阿彌陀佛願力成就的,統統是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裡面的菩薩才叫做阿鞞跋致,這是極樂世界無比的殊勝。換句話說,生到極樂世界,你沒成佛,你是菩薩,可是這個菩薩的智慧、神通、道力好像跟佛差不多。因為你有能力化無量無邊身,跟阿彌陀佛一樣,同時遍到十方法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因為你還沒有成佛,所以到一切諸佛剎土,一定先去拜佛,供養佛,聽佛講經說法,這是上求。同時你又能夠分身無量無邊,這一尊佛剎土裡面十法界眾生,過去跟你有緣的就會起感應,你自自然然去幫助他。幫助他,現身說法,不是自己的意思,是那眾生的意思。眾生希望見佛,你會現佛身;他喜歡菩薩,你現菩薩身;他喜歡天人,你現天人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你就有能力現什麼身。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你讀了之後就明白了。所以佛現身沒有一定的,佛沒有身,能現一切身;佛沒有起心動念,能說一切法。

  佛門有,其他宗教也有,伊斯蘭教第一個傳法的人穆罕默德,他就不認識字,你看他能夠說出一部《古蘭經》,穆斯林修學的根本經典。他說出來,別人把它記錄下來,那是一部智慧的書。這說明智慧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不是學來的,他跟六祖惠能一樣,不認識字,沒念過書。這些人都來給我們做證明,證明釋迦牟尼佛說的一句話,「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中國老祖宗也給我們證明,他說「人性本善」。我們要相信。

  為什麼我們學,學不好?就是我們不相信自己是本善。鬼道眾生、地獄道眾生他們天天念著造作罪業太多了,沒有想到本善。心裡頭每回憶一次,等於又造作了一次,何必!為什麼不念佛?把這些念頭統統回歸到念佛上,你不就成就了嗎?為什麼不念佛?做鬼了,墮地獄了,還有這樣強烈的執著放不下,這就難了。天天講經,天天分享,為什麼?無非勸大家放下而已,放下就是。

  佛法能不能救你們?能,只要你肯放下。一遍聽不懂,二遍三遍,千遍萬遍,一定要聽懂。為什麼?懂,就真放下了。所以,放下幫助你聽懂,聽懂又幫助你放下,這兩個要並行。我只聽不放下,沒用處,你停在那個地方,你動彈不得,一定聽懂多少就放多少。不懂的再聽,天天聽、年年聽,薰習時間長了,自然全放下了,全放下就往生極樂世界,道理就在此地。許多人來找我,要我幫助大家,我用什麼方法?我用講經跟大家分享這個方法,這個方法非常有效,釋迦牟尼佛在世為我們示現了四十九年。解決問題,無論古人今人,真正有德行、有愛心、有慈悲心、有智慧,都知道用一個方法可以能夠救一切眾生,這個方法就是教育,就是教學為先。自己要想得度,先教自己,把自己教好了,再教別人。教自己,這自利,教別人是利他,自他二利,相輔相成,從初發心到如來地。

  「現在西方,現者,今也」,就是現在,也可以當作示現,它有兩個意思,第二個意思,示現。「佛身遍一切處,身土不二,故佛土亦遍一切處」。西方極樂世界它是法性變現的,也就是說,它是四智變現的,它不是八識。既是四智變現的,身土是一不是二。於是我們要知道,佛在經上講,生佛不二,生佛一如,生是眾生,眾生跟佛是一不是二。現在為什麼我們看起來是二?迷,迷了看起來好像是二,悟了知道是不二。

  你把這個道理搞清楚、搞明白,對你學佛信心力量加強了。你學佛沒有長進,是因為你沒信心,你不了解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有充分的信心。轉凡成聖不難,但是在現前,我們確確實實業障太深太重,非常想轉,轉不過來。怎麼辦?佛有方便法教導我們,首先轉惡為善,你在這上下功夫,真幹。善惡的標準,在佛法裡頭就是《十善業道》;在世間法裡面,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感應篇》就是善惡的標準。從這地方下手、入門是好辦法,然後再提升為轉迷為悟,這就大幅度的提升了。最後的目標,轉凡成聖,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轉凡成聖,這個法門非常穩當、非常可靠。

  下面說,「云西方者,方便示現也」,這叫指方立相,善巧的引導。娑婆世界,南贍部洲就是這個地球,地球上的人心散亂,妄念太多、雜念太多,念力不能集中。所以阿彌陀佛為我們指定一個方向,你就想西方。西方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在哪裡?就在這部經裡頭。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資料,我們憑著這個資料認識極樂世界、認識阿彌陀佛,然後發願求生,這裡頭統統都說清楚、說明白了。學佛,要想一生成就,這一部經典夠了,不要再找麻煩。「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四句話非常非常重要!心鎖定在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久而久之他就開悟了。守在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這就是定,我把心定在這一處,定在西方、定在極樂世界,其他的放下不想了。讓心裡面只有這樁事情,除這樁事情之外什麼都沒有,縱然是地獄眾生,也能很快成佛。這是諸佛菩薩真實智慧,真實的方便。佛菩薩為什麼把眾生一視同仁,看一切眾生皆是諸佛,為什麼?一切眾生都是自性流出來的,諸佛菩薩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同一個根、同一個源,怎麼可以分別?怎麼可以執著?所以佛菩薩對於一切萬法沒有分別執著,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不能不懂。

  話雖然說得不錯,事上依舊回不了頭,依舊轉不回來,這就是一般所講業障太重。學了佛之後變成明知故犯,這事就難了。自己曉得這個毛病嚴重,怎麼辦?只有用精進這個方法,精進不懈,絕不退轉,勇猛向前。幹什麼?讀經,能不能將這個經讀三千遍?三千遍是一個很少的額度。三千遍,心定不下來,還是有雜念,還是有妄想,我再念三千遍。還沒有效果,再念三千遍,肯定三昧出現了。三昧是什麼?定功,你心真的定住了。念經目的是什麼?是修定,修念佛三昧。得到三昧之後不要放鬆,繼續努力,再念個一、二千遍,可能就大徹大悟,可能就明心見性。這就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三無漏學。持戒是幹什麼?轉惡為善。修定是幹什麼?轉迷為悟。到大徹大悟,果德就現前,真開悟了,對於諸佛應化在世間這些事理、因果,你全都明白了。

  「《法華經壽量品》云:若有眾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隨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亦復現言,當入涅槃。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眾生發歡喜心。」《法華經》上一段經文,這段經文不難懂。若有,是假設的話,假使有個眾生來到佛所,佛以佛眼看他,看他什麼?信、願、行,用一個字做代表,看他的信、看他的願、看他的行。這個是修行證果基本的三個條件,不僅僅是修西方淨土,大小乘佛法統統建立在信願行這三個條件上。你不信,不能學;你沒有願,也不能學。沒有信,門都進不來;有信進了門,沒有願,沒有願你永遠找不到方向,找不到目標;有了願,有了願不肯幹,你永遠停在這個地方,你不能夠到達。所以信願行是學佛基本的條件,必須要有。然後再看諸根利鈍,觀察你的六根哪個根利,用什麼方法教你。眼根利的人,教你看;耳根利的人,教你聽。

  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大多數的人耳根最利。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叫文殊菩薩給我們選擇法門,文殊菩薩選擇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告訴我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所以絕大多數的人是因為聞法而覺悟。釋迦在世用講經,教大家聽;孔子當年在世教學也是教大家聽,那時候沒有書本、沒有文字,完全是言教耳聞。經上告訴我們,香積如來,香積國那個地方人舌根最利,他聽不懂,他看不懂,你給他吃,他一嘗味道他就懂了,他就開悟了。所以他那裡以香飯為佛事,香積如來天天以飯菜招待大家,一個個吃了都成佛了,根性不一樣。所以六根根性不相同,佛用的方法就不一樣,要看你根性。

  隨所應度,佛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哪個根利,用哪個方法來幫助你。處處自說,憑名字不同,佛對什麼根用什麼方法,不一樣的。一切不同根性眾生的人,佛是平等都在那裡度,我們看不到。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因為佛沒有名字,菩薩沒有名字,佛菩薩名字都是因人而異的,那些名字都是教學的方法。這個道理,中國道家老子都知道,老子所說的《道德經》第一句話就是,「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大道沒有名,不得已說出一個自性,其實自性也是不能用名字說的,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才是真相,說出名字早已經錯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