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六三七集)  2014/2/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63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一千零九十八頁,第六行看起:

  「《彌陀要解》云: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本師以光壽二義,收盡一切無量。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即法界體」。我們看這幾句,這是念老舉蕅益大師《要解》裡面所說的,說明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要解》裡頭說,阿彌陀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量,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悟;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完全用中國字來說就是無量覺悟。釋迦牟尼佛在為我們介紹《彌陀經》時候說,把他稱作無量光跟無量壽,最簡單的介紹阿彌陀佛的意思。光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空間,光明遍照;壽是講時間,過去、現在、未來。時間跟空間交徹,那就是整個宇宙。十方三世無量無邊無數無盡之法,都不離開時間跟空間,全在這時空裡面,所以收盡一切無量。橫豎交徹,這是法界體,法界的體就是光跟壽。

  「舉此體作彌陀身土」。阿彌陀佛的法身就是無量光壽,阿彌陀佛居住的極樂世界也是光壽,無量的光壽。同時,「亦舉此體作彌陀名號」,彌陀的名號就是彌陀的法身,就是彌陀的極樂世界。「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所以中峰禪師在繫念法事裡面為我們開示說,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心;此方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是此方。我們的娑婆世界,我們現在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球,沒有出時空之外,在時空裡面包括著。於是我們就曉得,極樂世界有多大!光沒有邊際,時間,過去無始、未來無終,也沒有邊際,於是阿彌陀佛的法身、阿彌陀佛的報土都是沒有邊際,包括我們這個世界在其中,不在外。極樂世界在哪裡?不離當下。阿彌陀佛在哪裡?就在現前。為什麼我們看不到、見不到?是因為我們有障礙。障礙除掉了,你會說一句,原來如此。你見到了,就在當下,《楞嚴經》上所說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我們凡夫所見的,凡夫有殊勝的緣分,能見到阿彌陀佛的現身。他現什麼樣的身,跟我們有關係,跟他沒有關係,為什麼?他沒有起心動念,他沒有分別執著,我們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所以他永遠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有感,他就有應。感的條件就是經上所說的清淨平等覺,我們的心清淨了,他會現相,我們的心平等了,他也會現相,我們如果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他也現相。我們有清淨心、有平等心,我們想見佛,他現佛相,想見菩薩,他現菩薩相,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如果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現的法身相,不是應化身。現的相,確確實實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沒有來去,沒有來去就是沒有空間。現、不現,不現叫隱,隱現自在,隱現就是我們講的生滅法。我們有感,佛出現在面前;我們沒有感的時候,佛相就消失了,就沒有了。如果是很多人有感,不是一個人,佛到這個地方來,是以應身出現。三千年前本師釋迦牟尼佛出現在印度,為我們做八相成道的表演,住世八十年,我們中國人算虛歲八十年,釋迦佛圓寂了,這個是應身。如果是個人,這個緣分現身多半是化身,我們見到了,突然之間又不現了,時間不長。

  虛雲老和尚四十七歲的時候朝五台山,把朝山的功德迴向給他的父母,這是盡孝道。從普陀山,浙江定海,三步一拜拜到山西五台山,走了三年,三年才走到。這三年當中生過兩次病,都是在曠野,看不到人的地方病倒了。有個乞丐救了他,兩次都是這個乞丐救他。他問他,問乞丐的名字,乞丐說我姓文,我叫文吉。問他住在哪裡,他說我就住在五台山,五台山的人都知道我。他非常感恩,要是沒有這個乞丐救他,他的生命就有危險。拜到五台山之後,第一個他就打聽文吉,沒有人知道。以後到寺廟裡面拜佛,拜佛完之後問大眾,有沒有知道文吉這個人?有人就告訴他,那是文殊菩薩的化身,他才恍然大悟。他去朝五台就是去拜文殊,念頭才生,文殊菩薩就知道了,三年如一日,時時刻刻在他旁邊看著他。他有難,你看菩薩就現身,現一個乞丐身,讓虛雲老和尚毫不在意,決定沒有想到菩薩化身來救他。這個化身的時間大概半個月,跟他相處半個月,半個月之後離開不見了。第二次生病,很巧又碰到他,他幫他治病,找一些草藥給他吃,乞丐去討飯,討了多,回來的時候供養他。兩次跟他相處一個多月,不是假的。化身,化身真管用,真幫他忙,真救了他的命,這個化身就是《楞嚴》上所說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唐朝時候法照禪師,我們淨土宗第四代的祖師,朝五台山,見到大聖竹林寺,文殊菩薩道場。他在這個道場裡面見到文殊、普賢兩位菩薩,在那裡講經說法,他還聽了一座。講完之後,向文殊菩薩請教,那個時候已經進入末法時期,末法時期人的根性比不上像法,應該修什麼法門比較恰當,能得正果?文殊教他念佛法門,念佛求生淨土。所以他從禪轉過來弘淨,修淨、弘淨,成為淨土宗第四代祖師。他離開這個道場,想下一次還來,記住路,這一回頭,道場就不見了,沒有了,一片荒山。這個也是屬於化身,變化的。所以菩薩以報身、應身、化身幫助一切眾生,教化一切眾生,真的,不是假的。

  十方世界一切念佛求生淨土的人,只要真信切願,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沒有一個不往生的。這個事情也不是假的。前年劉素青居士往生,表演給我們看。她是自己發願,還有壽命不要了,我為大家表法,證明念佛往生是真的。那個時候她是生病,對她往生沒有絲毫障礙。而且往生前八天,她的妹妹劉素雲聽到一個聲音,這個聲音就是她往生的時間。到時候一點都沒錯,真的是一分一秒都不差。為我們淨宗念佛往生來做證明。

  我們這幾天看到印志法師帶來的光碟,海賢老和尚往生,一百一十二歲,預知時至。他是年輕時候就出家,出家九十年。一百一十二歲,我們從年齡上看,他是二十出頭就出家了。一生以戒為師、以苦為師,沒有做過經懺佛事,沒有做過法會,在鄉村裡頭一個小廟,很小很小的廟,我們在畫面上看到了。他還有個師兄弟,前幾年往生了,留下肉身,我們也看到了。他自己給我們表法,一百一十二歲不需要人照顧,日中一食,自己煮。實際我們看他一生的狀況,是個農民。他住在山上,山上荒地很多,他把那個山地開發,種糧食、種蔬菜。一生一共開發了一百多畝地,每天都在農田裡面工作,看了非常感動人。

  他就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之外什麼都不知道,他也不認識字,沒念過書,沒有碰過經教,沒有碰過任何法門。出家,師父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就一生在一句佛號念到底。心清淨,沒有妄念,沒有雜念,身心健康,一百一十二歲還上樹上去摘柿子。鄉下有人到他小廟裡來,他種的柿子樹結的柿子,他上樹去採,採了一籃子回來供養大家。這個鏡頭被拍照下來,讓我們看到了,對他身體健康可想而知,真正難得。在這個時代真正出家修行,他是我們最好的榜樣,末後這一招度了多少人!多少學佛的同學對於往生,心裡頭還有懷疑,不踏實,看到他這個樣子,懷疑就斷掉了。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他給我們做證明。

  「持名,即始覺合本」,本是本覺,我們念佛是始覺,始覺跟本覺是一不是二。所以,「始本不二,生佛不二」。生是眾生,佛代表本覺,眾生代表始覺,我們今天開始覺悟了,這個覺悟跟本覺是一不是二。也就是《觀經》上所說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本覺,是心作佛是始覺。「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個老人一生就一句佛號,一切時、一切處,有時候出聲念,有時候默念,心裡面除這句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他來給我們表法,告訴我們,真正學佛想在這一生成就,一部經《無量壽經》,一句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就行,夠了,不必再多了。我們還加了一部經,他連一部經都不要,就是一句名號。真要相信,念念相應念念佛。

  「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今則念念即是彌陀,且十大願王,義理深廣,非是常人,所能發起」。十大願王我們念念而已,能不能發?不行。為什麼不行?我們不具備條件。要什麼條件才能發這個心?要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才能發得起這個心;換句話說,我們起心動念沒斷,起心動念是無始無明,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統統具足,沒有一樣放下。那我們是什麼身分?六道凡夫,普賢十願沒有辦法。第一個,普賢的心我們沒有,普賢心,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哪有這個心?我們心量之小,兩個人都不能包容,怎麼能發普賢心?所以普賢心只是念念而已。聽古大德在經書註疏裡面所說的,我們念念可以,發不出來。你如果一發出來,這是菩提心,真正的菩提心,發出來你就是法身菩薩,圓教初住、別教初地,就到了這個地位。他不是凡人,聲聞、緣覺都做不到。所以一定要知道,這不是六道凡夫所能夠發起的。

  但是「持名一法」,這個容易,「普被三根,五逆十惡,亦能依之而度生死」。這個法太妙了!持名就是念這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同學們熟知的,諦閑老和尚有個徒弟鍋漏匠,這個人一生潦倒不堪。他跟諦老同鄉,小時候在一起玩耍的,玩伴,以後諦閑老和尚出家了。這個鍋漏匠到四十多歲,苦不堪言,找到諦閑法師,看到他出家不錯,一定要跟他出家。諦老和尚就為難了,出家住在寺廟裡頭也不容易,寺廟裡面有寺廟的規矩,還有功課。他四十多歲,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所以學講經他不可能,學經懺佛事,四十多歲了,笨手笨腳,他學不會;換句話,出家,你在寺廟裡怎麼住?誰瞧得起你?

  最後諦老給他談條件,他說你要依我的條件,我給你剃度,你要是不依,我實在沒有辦法。這鍋漏匠很好,我聽你的,你說什麼我完全照做。諦老給他剃頭,在寧波鄉下有些廢棄了的小廟,沒人住,那時候很多,找一個廢棄的沒人住的小廟讓他去住。在附近找幾個學佛的弟子,諦閑老和尚那個時候也有名氣,皈依的弟子很多,找了幾個皈依弟子照顧他的生活。找了個老太太,每天替他洗洗衣服,燒兩頓飯,中午、晚上,早晨他自己自理。這就住下來了。只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告訴他,這句佛號會念,學會了,會念,念得不錯,你就一直念下去。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接著念,不分晝夜,一句佛號念到底。他念了三年,預知時至,站著往生。

  鄉下人沒有看到人是站著走的,站著走的太稀奇了,多少人都來看。派人到觀宗寺去向諦老報信,諦老趕過小廟來,這一個來回三天,那個時候沒有交通工具,走路。諦老看到了佩服:太難得了,你真的沒有白出家,確確實實是出家念佛人最好的榜樣,有這麼好的成就。你看,站著往生我們見過、聽過,站了三天我們沒聽說過。他站了三天,這樣的往生第一個人,真的,不是假的。他預知,什麼時候知道的沒有跟任何人講過,只是每天給他燒飯洗衣服的老太婆。在往生前一天,他到城裡面去看看他的朋友,那是什麼?見最後一次面。也不告訴人,只是說再見了。回到自己小廟,告訴這個照顧他的老太婆,說明天中午妳不要給我做飯了。老太太以為明天有人請他吃飯,沒有在意。到第二天中午,再到廟裡看看,看看師父在不在家?這一到寺廟去,看到師父站在那個地方,手上拿著念珠。叫他不答應,仔細去看他,死了,走了。這才趕緊跟一些護法的同修報信,每個人都來看。

  持名一法,普被三根,上上根地上菩薩,下下根地獄眾生,你看五逆十惡、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只要遇到這個法門,沒有一個不成就的,亦能依之而度生死。就依靠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沒有別的,不能不知道。這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前面我們學過,詳細跟諸位報告過。這句名號包含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名號都在其中,念這句名號,把十方三世所有諸佛全念到了,沒有漏掉一個。念這句名號,包括了全部的《大乘無量壽經》,同時又包括了十方三世無量劫來所說無量無邊的經教,統在這句名號之中。念這句名號,所有經典、咒語統統都念到了,你能相信嗎?這是在這部經上說的,真正不可思議。這句名號還包括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一切諸佛如來過去現前所修無量無邊的功德也在這句名號當中,真正是寶中之寶,究竟圓滿到極處,知道的人真的是不多。

  「譬如能愈不治之症者,推為良醫之首」,一切法門真正第一法門,沒有比這個更高的了。「是故能度極惡之人者,應稱善法之王,故謂持名,行超普賢」。本經最初,世尊為我們介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都修普賢大士之德,說明淨宗跟普賢菩薩關係非常密切,淨宗所修的就是普賢的法門,換句話說就是《華嚴》。全部的《華嚴經》就在這一句名號當中,念這一句名號,《華嚴經》就念完了。「信願持名,定登彼岸」,這八個字總結這部大經,總結一切大乘法門,「故云,行超普賢登彼岸」。

  「世尊垂慈」,慈悲到極處,「復勸諭博學多聞,有智之人,當信如來所教」。佛在經典裡頭無數次的勸導我們,當信如來所教,淨土法門是如來所教的。為什麼說復勸諭?釋迦牟尼佛一生,講一切經只講一次,沒有講過第二次的,只有念佛法門佛常常講。專講是淨土三經,三經裡面,《彌陀經》講一遍,《觀經》也是講一遍,沒有講過第二遍的,但是《無量壽經》是多次宣講,這就是復勸諭,這個難得。有智之人喜歡廣學多聞,特別勸你應當要相信如來所教,這個如來所教,特別指這部《無量壽經》。「皆契實相理體。經中如理而說,唯是真實。故云,應信我教如實言」,這是這首偈最後一句,應當要相信。我,釋迦牟尼佛自稱,真實的話。真能相信,這個人有福了。

  我們看最後一首偈,「勸持廣度」。果然能夠真正受持了,廣度一切有情眾生。請看經文:

  【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今謂念佛乃行超普賢之法,故稱妙法」,『如是妙法』,是指這部《無量壽經》。「如是難值」,值是遇到,難遇到,真難遇到。《無量壽經》在中國,學的人不多,自古至今只有兩種註解,一個是《淨影疏》,隋朝時候的,用的本子都是用康僧鎧的譯本,只有兩種。日本多,日本差不多有二十多種註解,也是全部都採取康僧鎧的譯本。這個我們能理解,隋唐的時候,日本、朝鮮、越南,周邊許多國家的出家人到中國來留學。正好遇到我們淨宗二祖在世,還有天台智者大師,二祖是善導,他們對這兩個大德非常敬仰,沒有不親近這兩位大善知識的。所以淨土宗他們傳到國外了,在韓國、在日本都非常興盛。古人的註解很多,都非常有參考價值,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解採取了五種,三種是日本的,兩種是韓國的。特別難。

  中國為什麼取《阿彌陀經》,捨棄《無量壽經》?是因為《無量壽經》沒有好的版本,中國人講善本。原本在中國有十二次的翻譯,真正是一切經裡頭翻譯最多的是《無量壽經》。十二種翻譯,可惜的是七種失傳了,現在《大藏經》所收的只有五種。這五種裡面的內容出入很大,對於學習的人就很不方便,用哪個本子好?所以,大家把《無量壽經》放棄了,專門用《阿彌陀經》,道理在此地。這個本子就有會集的必要,第一次的會集本,宋朝時候,這早了,王龍舒會集的,風行一時。我們看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所引用的《無量壽經》的文全是王龍舒的會集本。第二次會集,魏默深,咸豐年間。古來祖師大德看到這些都有瑕疵,換句話說,沒有能做到盡善盡美,所以學的人不多。

  於是夏蓮居老居士第三次會集,會集完成的時候是在中日戰爭的時候,那個時候多艱難,印刷流通非常不容易。慧明老和尚替夏蓮居老居士做證明。由於戰亂,流通量少,所以我們老一代的,我上去這一輩老法師,都沒有見到這個本子。難遇!幸虧律航法師從山東到台灣帶了幾本,他也是夏蓮公的弟子,聽夏蓮居老居士講過這部經,把這幾本書送到台灣給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得到如獲至寶,前面一篇長序是他老師寫的,他的老師是梅光羲。想起早年跟老師在一起學經教,引發他老人家發心弘傳。親自給這部經寫了個簡單的註解,毛筆寫的,就在經書還有多餘空白的地方他都利用了,這叫眉註。在台灣講過一遍,聽眾不多。早年聽經,我相信聽眾不超過一百人,有五、六十個人就很多了。這一遍講過之後就沒有再講第二遍,為什麼?很多人陌生,還有很多人對這個會集本懷疑。所以,看過的人、遇到的人很少。

  我到台中親近李老師,在台中住了十年。老師講這部經,我跟他不認識,而且我還有工作。我工作辭掉之後,專心想學佛,就沒有機會再聽到第二遍。但是我在台中學的幾年,對於老師思想體系、他用的一些方法我全都懂,所以我拿到他的眉註,我能看得懂,我能講。當年,韓館長五十歲生日,她大我五歲,那就我四十五歲,發心想講這部經。那個時候還沒有道場,在外面租地方,想講這部經。向老師報告,老師制止了,說時節因緣不成熟,你出家不久,別人不服,講這個經會有困難。所以我就改講《楞嚴經》。一直到李老師往生了,老師這個本子很多人沒有見到過,我把它印出來,功德迴向給老師增高品位。印出來之後,在海外,在美國、加拿大許多同學看到這個本子非常歡喜。所以我們開講這部經是在國外,不在國內,聽眾歡喜,好像講了三遍。第四遍在台灣,回到台灣去,台灣緣成熟了,海外的緣成熟了。先後,包括國外的,我講了十遍。

  也是我們在美國,跟黃念祖老居士結了緣,在美國遇到的。那個時候他這個註解剛剛完成,還是初稿,用油印印的,他只帶了一部帶到美國,這一部就送給我了。我看了之後非常歡喜,有這麼好的註解,註得這麼清楚、這麼透徹,太難得了。這個註解李老師沒有見過。我們在台灣最初把它印出來,印的分量是一萬冊,精裝本。這個本子以後流通到大陸去了,多半是在海外流通。遇到這個註解的人更少,真正是難遇到、難聽到,聽到之後難信。如果你要相信,你這一生就得度了,決定脫離六道輪迴,你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去了,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你看看這個緣多難得。

  「難值、難聞、難信之妙法,我今幸得聽聞」,這是多麼幸運!得人身、聞佛法不容易,佛法當中你聞到大乘、你聽到淨土更難,你能夠聽到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能夠聽到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難中之難。我也已經到了晚年,學佛六十三年,講經五十六年,我也在表法,我也在給同修們作證,我以這一生六十多年的經歷證明,這個法門是我選擇的第一法門。六十多年當中,我講了十幾部經論,如果有人問我:淨空法師,在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大藏經》,這一部《大藏經》只准你選一種,你自己修學、證果,你選哪一種?我絲毫沒有猶豫,我會告訴他,我選擇《大乘無量壽經》,夏老的會集本、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本,我選擇這個。一部就夠了,這一部代表全部《大藏經》,不但代表全部《大藏》,還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經教,都在這一部當中。你相不相信?你要問我,我相信,我一絲毫懷疑都沒有。

  四年前我放下《華嚴》,啟講《大經演義》。第二遍把科判會進去,叫《大經科註》。這一遍是《大經科註》的第二遍,包括前面《大經演義》,這一遍是第三遍,這快要講完了。講完之後,我們第四遍還是講《科註》,從頭再講一遍。愈講愈歡喜,愈講愈有受用,信心堅定,願心牢固,絕不動搖,往生有把握。一定要像海賢法師一樣,預知時至,歡歡喜喜的往生極樂世界。不能想著有多少人來助念,不可以想這個。萬一到那個時候沒有人助念怎麼辦?自己完全能做得了主,這比什麼都重要。這樁事情自己做得到,不是做不到,只要肯做。肯做是萬緣放下,連臨終關懷助念這個事情也放下,那是別人的事情,不是我自己事情。往生不能生病,我們親眼看到這幾個往生的人,臨終的時候沒生病,歡歡喜喜,快快樂樂,時間到了佛來接引,就跟佛去了。

  我們今天非常幸運,無比的幸運,能夠聽聞,「故應信受」,應該,上面所說這些緣故,應該要信,應該要接受,要真信、要發願,「依教奉行」。佛教給我們非常簡單,對淨土法門沒有絲毫懷疑,相信這部經、念老註解裡頭所說的句句都是真實話,沒有一個字是妄語,首先要有堅定的信心。祖師給我們的開導,全是在這個經裡頭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什麼叫菩提心?蕅益大師說得最好,深信切願就是無上菩提心。他說能不能往生完全在信願之有無,你有信有願就決定得生;品位高下完全是你念佛功夫的深淺,不是多少。功夫深淺從哪裡看?從放下看,你放下的愈多你的功夫就愈深,放下的愈少功夫就淺。所以,要統統放下、徹底放下,功夫就深了。大乘教上佛告訴我們,放下執著證阿羅漢,放下分別證辟支佛,放下妄想證菩薩,法身菩薩,就是明心見性。所以,功夫淺深完全在放下。

  這部經跟念老的註解,念老的註解是百科全書,這裡面蒐集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的註疏,就是祖師的開示,真的稀有難逢。唐太宗編《群書治要》是《四庫》裡面的精華,精華的精華。夏蓮居老居士給我們重新會集《無量壽經》,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是《大藏經》裡面精華的精華。我們可以把這部《大乘無量壽經科註》媲美唐太宗的《群書治要》,他這個註解是群經治要,大乘群經治要。你要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你就會曉得,我們這一生太幸運了,無比的幸運。一定要把機會抓住,決定不能空過,換句話說,一定在這一生當中往生極樂世界,這就對了。

  我們看念老的文,依教奉行,「時時念佛,而深自慶喜」。歡喜,我們太幸運了,把大乘佛法的核心找到了、捷徑找到了,一生決定成就。真正發願,勇猛精進的,頂多三年。我們前幾個星期跟諸位提到,十歲的小朋友,小女孩,念佛三年,也是預知時至往生,這不是假的。她父母都學佛,爸爸念經,她問她爸爸,七歲的時候問她爸爸,爸爸你念什麼?他說念經。什麼經?他說《阿彌陀經》。什麼叫《阿彌陀經》?爸爸就把《阿彌陀經》的大意講給她聽。她聽了很歡喜,這麼好的地方,她說爸爸你能不能帶我去?爸爸說不行,我沒辦法帶妳,阿彌陀佛可以帶妳。阿彌陀佛在哪裡?在極樂世界。那我怎麼找他?妳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會帶妳去。她就老實念阿彌陀佛,天天念阿彌陀佛。十歲,念了三年,往生的前一天告訴她爸爸,她說阿彌陀佛明天來接引我回老家了。沒有生病,請她爸爸告訴她家裡親戚朋友,統統來看她往生。小孩沒有打妄語,第二天真走了。這就是男女老少,念三年。所以深自慶喜,自己要慶幸自己這一生當中遇到這樣殊勝的法門,無比殊勝的功德利益。

  「再者,念佛之人蒙佛慈光攝受」,這是一定的,只要念阿彌陀佛,真相信,真願意往生,就會有感應,感應到佛光照你。佛光照你,你感覺到什麼?「垢滅善生,心意柔軟,身得輕安,心生歡喜」,這十六個字你得到了。垢是染污,你心裡頭妄念、雜念少了,起心動念善念,處事待人接物,心意柔軟了。慈悲心現出來,真誠清淨心現出來,所以身得輕安,你能感覺得到,心生歡喜,就是常生歡喜心。孔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們對於淨宗,學而時習之,說是快樂,佛法講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

  「如《觀經》中,韋提希夫人因阿彌陀佛國清淨光明忽現眼前,應時即得無生法忍」,《觀經》上說的。韋提希夫人是遭到家庭的變故,兒子不孝,殺害父母,奪取王位。她遭到這個大難,被軟禁在宮中,沒有自由,所以她求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有神通,她一動念頭佛就知道了,佛帶著目犍連、舍利弗,到皇宮裡面來看她,從空中降下來,來安慰她,就是說了一部《觀無量壽佛經》。這是淨土重要的經典,這部經裡頭介紹淨宗所依據的道理,跟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法說了十六種,叫《十六觀經》,持名念佛是第十六,最後的一種。《無量壽經》可以說是極樂世界的說明書,講得詳細,方方面面全說到了。《觀經》就講兩樁事情,理論跟方法。《彌陀經》是佛的略說,簡簡單單的說出來,分量不大,便於朝暮課誦,是佛陀給我們做課誦本用的,佛為我們真正是設想周到。

  淨宗依據的經典,三經一論,一論,天親菩薩的《往生論》,是天親菩薩修淨土,往生極樂世界那些經過、經歷,提供給我們做參考。對極樂世界介紹非常詳細,一共說了二十九種莊嚴,十七種依報莊嚴,八種阿彌陀佛莊嚴,四種往生菩薩的莊嚴,全都介紹了。後來,魏默深居士將《普賢行願品》加進去,變成淨土四經。印光大師將《大勢至圓通章》也加進去,稱為五經,圓滿了。淨宗的經典都不長,五種印在一起也是薄薄的一冊,淨土宗全部的經典都在了,這淨土五經。

  韋提希夫人她遇到這些災禍,向佛請教,她說我不想再住在這個世間,有沒有諸佛剎土,裡面永遠見不到這些惡事,不好的這些相?釋迦牟尼佛把十方諸佛剎土,用神通變現在她的面前,讓她自己選擇。她看了之後,她說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個地方好,我怎樣才能往生到極樂世界?佛就給她說十六種方法,《觀經》的緣起從這麼來的。她選中西方極樂世界,她見到了,極樂世界現前,當時她就得無生法忍。一方面是韋提希夫人過去生中修積的深厚的善根福德,這是能感,阿彌陀佛無量的慈悲、智慧、神通能應,感應道交,讓她當時看到,看到就得無生法忍。善導大師給我們做解釋,她怎麼得無生法忍的?「謂韋提希夫人所得之無生法忍,為喜忍、悟忍與信忍」,是這三種。

  這個三種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善導大師所說的三忍。「一、喜忍,念彌陀佛而生歡喜心者」。忍是信,真正相信沒有懷疑,忍是肯定、是承認,這個法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生歡喜心。第二,「悟忍,念彌陀佛而悟解真理」。這就是開悟了,念佛開悟的,明白了。悟有徹悟、有大悟、有小悟,小悟跟阿羅漢、辟支佛的境界相同;大悟是三乘菩薩,別教十住、十行、十迴向;徹悟,大徹大悟,是法身菩薩,圓教初住以上、別教初地以上,那是悟忍。第三,「信忍,念彌陀佛而住於正信」。他真的相信了,他這個信心不動搖了,叫住,心住在正信上,沒有絲毫懷疑。「善導解《觀經》」,善導大師有《觀無量壽經》的註解,叫《四帖疏》,說「韋提希夫人所得之無生法忍為此三忍」。《觀經》序分裡頭也說,「因此喜故即得無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淨土文類行卷》」,這也是一本書,裡頭說「慶喜」,慶喜是阿難,「一念相應後,與韋提等獲三忍」。也就是佛給韋提希夫人講《觀無量壽經》,阿難在旁邊,阿難是跟著佛一起去的,阿難聽到了也證得三忍,跟韋提希夫人同一個境界。

  「喜忍者,大師謂念阿彌陀佛而生歡喜心也。是故經中念佛生喜」,經裡頭有這麼一句。「因念佛而自心自生歡喜」,這個歡喜是從內發的,不是外面的刺激,是自性裡面性德,自性流出來的。跟孔子《論語》裡頭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悅是從內心生的,不是從外頭來的,自性裡面生出來的。因念佛而自心自生歡喜也。「末後復勸諭行人,不但自身受持此法而度生死」,『受持廣度生死流』。自己受持這句佛號,就能夠永遠脫離六道輪迴,這是自身受持此法而度生死,不再搞輪迴了。同時要想到別人,如何去影響別人,讓別人也能夠覺悟,也能夠修學。應該自他兩利,更應當發心要「廣宏此經,勸導持名,輾轉度脫,出離生死。如是之人,世尊讚之為真善友」,善友就是善知識,真正的善知識。

  所以這部經,我們怎樣幫助別人?先要做出好樣子,就是依教奉行。在家的好樣子,像夏蓮居、黃念祖、李炳南老居士,在家學佛的好樣子。出家,最近我跟大家報告的海賢老法師這師兄弟兩個人,他們是出家的好樣子;諦閑老和尚徒弟鍋漏匠,出家的好樣子。倓虛法師《影塵回憶錄》裡頭舉了好幾個,他老人家常常說的,是一位在哈爾濱極樂寺往生的,這個法師什麼名字?修無法師。沒出家之前他做泥水匠,也是不認識字,出家之後跟海賢法師一樣修苦行,寺院裡頭別人不肯幹的、難做的這些事情他做,任勞任怨;也是沒有文化,沒讀過書,一生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他走的時候也是預知時至,也是現身說法,是在開戒的時候戒壇裡面表法的,給這些受戒戒子看,念佛往生的真相。這都是大慈大悲,示現給大家看,讓我們對這個法門死心塌地,不再有懷疑,那就是我們決定得生的保證。蕅益大師說的,能不能往生在信願,我們真信真願。這些往生的瑞相堅定了我們的信心、願心,我們對於往生不懷疑了。

  那下一步呢?認真念佛。只有念佛會提高我們的品位,其他的都做不到,為什麼不念佛?我們認真努力念佛,一向專念,像海賢老和尚。他往生,你們想想是什麼品位?他一生沒有念過經,也沒有講過經,就這一句佛號。從他一生的行誼上來看,從他一身表法來看,身體健康,一百一十二歲不要人照顧,還天天幹活,幹的都是粗重的生活,種地,很辛苦。身體那麼好,精神那麼好,往生前一天還在田裡頭種地,我們在畫面上看到。天都很晚了,別人告訴他天黑了,老和尚可以休息了。他說明天我就不種了。聽的人不懂這是什麼意思?那話中有話,第二天他走了,不再種地了。這些都是我們最好的榜樣,我們要認真的學。在現前這個時代,走他這條路穩穩當當,直捷通達西方極樂世界。廣宏此經,海賢老和尚是用表法,生活、行動表法來廣宏此經。勸導持名,輾轉度脫,我們都受他的影響,都受他的啟發,出離生死。如是之人,釋迦牟尼佛稱他為真善友,真正善知識,不是凡人。

  「此乃世尊極讚之辭」,釋迦牟尼佛讚歎學人讚歎到極處,「蓋善知識即同如來」。「此末後四句」,這首偈,第八首偈,這首偈「正是世尊對後世能逢此經能聞此法之一切眾生之期望與訓誨」。佛對我們期望的是什麼?是期望我們能夠把這部經依教奉行,自己得其利益,然後要廣為大眾介紹。「故我等實應哀切領受」,我們要接受過來,「刻骨銘心,恪遵遺教」,一定要遵守,「勤修堅持,切莫辜負慈恩」。這一句是念老,當中當然也有夏蓮居老居士,對我們的深切期望。我們自己要能夠體會得到,要能夠感恩,要能真正依教奉行,一生成就圓滿菩提。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學到這一段,後面它還有,註解裡頭還有,我們明天接著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