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0四集)  2013/3/3  馬來西亞華嚴講堂  檔名:02-040-020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跟我念三皈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四百七十二頁第二行,第二行從頭念起:

  「義寂以《觀經》下品下生之十念,注本經第十八願之十念,深有見地」,這是義寂師說的,這都是日本的法師。「望西云:宗家不爾。今之十念,但是口稱,上盡一形,下至一念,通於三輩,攝於九品,莫不皆往。」前面我們學到此地,這是會集經典、祖師註疏來解釋第十八願十念必生。我們往下看,「意為」,意思是說,「今願文中之十念,只是口念,上者盡一生之形壽」,活一天念一天,盡形壽,「唯念佛名,下者僅念一聲,皆可往生」。僅念一聲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是指臨終最後的一念,這叫一念往生,或者是「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亦皆得往生」。後面這個意思深一點,獲得一念清淨心,用這一念清淨心,念一聲佛號都能往生。這個法門實在不可思議,這些話不是普通人說的,都是祖師大德、大善知識為我們所說的。括弧裡面是黃念祖老居士說的。

  「本願文曰至心信樂」,這句話非常重要。至心是至誠心,《觀經》上所講的至誠心,至誠心是菩提心的本體。深心、大悲心是菩提心的起用,就是真心的起用。起用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受用叫深心。深心,古大德有很多不同的解釋,我們用本經的經題「清淨平等覺」,確實這就是深心,自受用。真誠到極處,妄念不生,這叫清淨;清淨到極處,平等心現前。清淨、平等都是禪定,禪定比清淨更深。我們把它配在三乘上來說就很清楚。清淨,二乘所證的,聲聞緣覺他們證得,斷見思煩惱及見思煩惱的習氣。平等心,菩薩所證得的。如果開悟了,開悟稱摩訶薩,摩訶薩明心見性,超越十法界,這是自受用之大者,大者是證得法身。沒有開悟的在十法界,開悟的在一真法界,就是實報莊嚴土,自受用。對待其他這一切眾生是慈悲心,大慈大悲。這是講真心。真心對自己是清淨平等覺,對別人是一片慈悲,真誠心起作用。不起作用,清淨、慈悲不現,佛法裡面講隱現,隱而不現,遇到緣,它起作用,明顯的流露出來了。

  至心信樂,這是講的自受用。信是對西方極樂世界深信不疑,對極樂世界確實有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也決定不疑。願,願生極樂世界,願意親近阿彌陀佛。這個信跟樂,這樂,歡喜,都是至心,都是真心,也就是前面念老所說的一念淨心。一念淨心,一念都能往生,何況是具足十念。《觀經》上「亦曰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這個十念是一句接著一句,十念。「如何名為至心,又如何名為具足十念?此乃本願之關要」,關是關鍵,要是殊要,最重要的。第十八願又是四十八願裡頭最重要的一願,我們真搞清楚、搞明白了,往生就有把握。所以引經、引古大德的開示比較要多。

  下面說,「羅什大師於此」,鳩摩羅什大師,於這個意思「有最極精要之論」。他舉了個比喻,「師曰:譬如有人,於曠野中,值遇惡賊」,這是強盜,土匪、強盜,在曠野當中遇到了,沒有人能救你,沒有人能幫助你,你遇到了。這些人「揮戈拔劍」,手上拿著刀、拿著劍,「直來欲殺」,他衝上來要殺你。「其人勤走」,這個人當然趕快跑。跑到前面是一條河,這個時候「若不渡河,首領難全」,肯定被殺了。這個時候只想著我怎麼渡河?「我至江岸」,到江邊上,是穿著衣服游過去?還是脫了衣服游過去?穿著衣服恐怕渡不過去,但是脫衣服,時間來不及,後面追得挺急的。「但有此念,更無他意。當念渡河,即是一念」。舉這個,在這種危險關頭他只有一念,想著怎麼過去。也就是說只有一念,不雜其他的念頭,沒有妄想、沒有雜念,一心一意,這叫一念,叫至心一念。「此等十念」,這是講本願所說的十念,「不雜餘念」。「行者亦爾」,正是古大德所說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叫一念。對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世尊為我們宣揚這個法門,善知識教導我們修學,決定不懷疑。這個也不容易。決定不夾雜,真正想往生極樂世界。要用清淨心來念佛,清淨心裡頭沒有懷疑、沒有夾雜,這才叫清淨。

  行者亦爾,也像這個比喻一樣。「若念佛名,若念佛相,無間念佛,乃至十念,如是至心,名為十念」。若念佛名,或者是念佛相好,前面講的若念佛名是持名念佛,執持佛的名號,下面說念佛相好是《十六觀經》前面觀像念佛。這個十六觀裡頭有一觀,觀像,其他的是觀想,第十六是持名,這三種念佛都在《十六觀經》裡面。無間念佛,這個念佛不間斷,乃至十念。這是給我們解釋什麼叫至心信樂,具足十念。「蓋謂此時心中所思,唯是如何渡河,更無別念。如是之念」,這就是一念,這個時候時間不長,心裡頭沒有雜念。像這樣的用心來念佛,這就叫至心。「相繼至十」,一句接著一句念到十聲,這叫做十念。這是羅什大師為我們做的比喻。

  「《宗要》又曰:今經說十念,具此隱密、顯了二義。」顯了的十念,就是上文羅什大師所比喻的十念法,這個很明顯,我們聽了、看了能很清楚的明瞭。「隱密義之十念,即《彌勒發問經》中,慈心等十念」,這是隱密的。義寂大師說,「一一念中,自然具足慈等十念」。《彌勒發問經》中所講的十念,念佛人每一聲中都具足十念,這是隱密。真念佛人,我們有理由相信,念念當中都具足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在一念之中。至少這四十八願裡頭,善導大師講有五願是最真實的大願,第一個,「定成正覺」,十二願;「光明無量」,十三;「壽命無量」,十五;「諸佛稱歎」,十七;「十念必生」,十八。善導大師說,這個五願是最真實的大願,這個五願令一切眾生一生圓滿成就。隱密的意思就太深了。一個真正念佛人,大慈大悲人,所謂隱密是什麼?緣不在面前,面前沒有緣,他隱沒;面前有緣的時候,他一定起現行。

  義寂所說的,「意謂,能如《觀經》所說,或是羅什大師所比喻的十念,一一念中自然具足彌勒所問之十念,蓋於顯了中自然含攝隱密之深意」。這是真的,我們讀這部經,學習這部的集註,有很深的體會,決定不是假的。這一句佛號當中,隱密的意思太深太廣,無邊際,也無有底,確確實實包含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本願。這是如來出世的本懷,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就幹這樁事情。現在講經的人少了,對佛法誤會的人多了,佛教,佛教到底是什麼?佛教講的是什麼?我們要幫助別人,要用最簡單、最短的句子告訴別人,一點都不囉嗦。佛教在這個世間只有一個目的,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就是佛法。用什麼方法離苦得樂?他會追問你。佛知道一切苦從迷來的,迷失了事實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迷了,不知道,苦從這裡生的。樂從哪裡來的?樂從明白了,真相大白,苦就離開了。佛用什麼手段幫助眾生?用教學。教學主要的用身教,佛做出來給我們看,這就是經教裡所講的八相成道。八相成道是身教,天天都在示現。

  世尊當年在世,我們世間人講住世八十年,八十年天天都在表演,表演身教,你看他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佛是修三種圓滿的布施,一般人不知道。佛每天出門托缽,托缽是教學,施主供給你的飯食,接受之後要為他說法。他以財施給我,物質是屬於財物,布施給我,我以法施回報他。他沒有問題,給他祝福,祝福也是法布施;他有問題,提出來,為他解答。所以,乞食都沒有忘記與人說法。佛有沒有財布施?有,內財布施,外財佛沒有,內財是精神、智慧、身體。講經說法這三種都要,要身體、要精神、要智慧,這內財布施。為什麼?他不收學費,收學費就是生意買賣了。

  中國古時候,不但出家人修法布施是不求報償的,儒、道亦如是,沒有說哪個教書的先生要收學生的學費,沒這個道理。老師生活靠什麼?學生家長供養,多少不拘,這是禮。逢年過節,學生家長給老師送一點米,送一點油,最少的,束脩。束脩是什麼?乾肉,我們家鄉叫臘肉,一條,脩是一條。那一條多少?大概是半斤,那就是對老師的敬意,貧窮人家沒有東西。所以老師一生生活很清苦,一般叫窮秀才。可是他考取秀才就好了,考取秀才,國家有一分供養給他,政府就照顧了。接著去考,考取舉人、考取進士,那個供養愈來愈多,不但自己可以受用,如果自己節省一點,節儉一點,還可以幫助別人。

  讀書人都懂得節儉,讀書人生活的標準,沒有一個不學孔子。孔子的五德是弟子們對老師的讚歎,在《論語》裡頭,溫良恭儉讓,五德。孔子生平態度溫和、善良、恭敬,對人、對事小心謹慎,不敢隨便;節儉,生活節儉;禮讓,對待任何一個人沒有爭的,只有讓。讀書人的美德。老師教學生,父母教兒女,從小就教忍讓。小朋友也有爭勝、好勝的心,這個心不善,必須從小把它禁止住,這種念頭不能增長。中國從來沒有教他競爭的,現在都競爭。競爭,社會怎麼會穩定?怎麼會安全?人人都在競爭,這還得了嗎?

  中國傳統文化裡頭找不到爭,只有在射箭比賽的時候,這個時候競爭,那君子之爭。看哪個人箭射得好,能射中鵠的,只有這個爭,叫君子之爭,這是在比賽當中。從小教,教忍讓,忍久了慢慢養成習慣,就懂得謙讓,謙虛,總是讓別人。將來踏進社會,懂得禮讓,一路讓到底。一家人,人人都讓,家和萬事興,為什麼今天家庭做不到?特別是夫妻、父子、兄弟,你看看不知道忍讓、謙讓,一家不和。為財產,爭財產上法庭,兄弟像仇敵一樣,見面不說話的,不相往來的,你說父母看到多痛心,祖宗看到多傷心。這是現在,為什麼變成這樣子?從小沒人教。現在社會上教的都是競爭、鬥爭,都教這個,誰狠誰就有本事,崇尚這些。忍讓是弱者,人家瞧不起你,現在社會的價值觀顛倒了。太平盛世一顛倒,就是天下大亂。回歸太平盛世,仁義禮智信五常,溫良恭儉讓五德,要不要去做?讀書明理的人懂得應該要做。謙讓是美德,為什麼要爭?只要爭,就結下冤仇、怨恨,這個怨恨不能化解,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苦不堪言,這是因果的事實。冤家宜解不宜結,人生在世決定不跟人結冤仇,有冤一定要化解。冤仇是兩方面都不肯原諒,仇就結下來,有一方面能夠忍讓,就化解了。學古人以恩、以德報怨,這個好,感化敵人、感化惡人。

  特別是佛門弟子,佛對於這些事情,就是事實真相講得清楚、講得明白。佛告訴我們,這些事情是很深的道理,佛對中下人不講,甚至於對上根人也不講,對什麼人講?上上根人,講真話。真話是給你講,宇宙是一體,萬法是無常,萬法是虛妄的,不是真的。這個萬法包括諸佛的實報莊嚴土,只有一個是真的,常寂光淨土,只有這個是真的,其他的全都是假的。常寂光淨土沒有相,在哪裡?無所不在,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它就在我們面前,我們看不到。其實不是我們看不到,我們把它疏忽掉了,譬如我們看電視,看電視,看螢幕裡頭現的色相、音聲,你有沒有看到屏幕?屏幕跟色相什麼時候離開過?屏幕是真的,屏幕上什麼都沒有,那是真的。色相,我們知道是波動產生的現象,剎那生滅,所以色相全是生滅相。整個宇宙就好像電視畫面的放大,你明白這個道理,真的就了解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叫大徹大悟,有沒有人?有。開悟了,悟了怎麼樣?他沒有證得,沒有契入,所以他不得受用。得少分受用,多分受用都得不到,何況圓滿的受用。少分受用也難得,少分受用就是不爭了,你要,給你好了,你歡歡喜喜,你得到了,好了;我也很歡喜,我捨了。一般人不肯捨,不肯捨就得鬥爭,麻煩多了。肯捨,什麼事都沒有,問題不馬上解決了嗎?所以境界現前得真幹。

  我們在台灣過去二十多年,辛苦經營一個小道場,不大,有人要,送給你。那個時候悟道師跟一群師兄弟們來跟我講,不服,要找律師上法庭打官司。我給他們磕響頭,我說決定不可以。為什麼?這把佛的人丟光了,佛教徒還爭財產,哪有這種道理?決定不可以這樣做法,佛只有施捨,沒有去搶、爭奪。我跟他們講因果道理,我們命裡有,丟都丟不掉;命裡沒有,你得也得不來。就完全贈送。這個我們捨了好多次。我這一生建的道場比較規模大一點的,澳洲,給誰的?給悟字輩的,給他們的。我不要,統統是為你們建的,你們好好修行,只要真正修行能出人頭地,好,這就是報恩。哪有爭的道理,哪有這種道理!這些人跟著我,現在相信我的話了,愈捨愈多。愈爭罪業愈重,爭到最後都到阿鼻地獄去了,你說你冤枉不冤枉。

  記住,我們老家是極樂世界,不是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沒有一樣東西是我的,你們誰愛,拿去,我歡歡喜喜給你們。學佛一定要學會「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他要爭的,跟我們相爭,完全給他,沒有話說。我生活怎麼辦?佛菩薩照顧,他沒有佛菩薩照顧,我有佛菩薩照顧。捨棄身命我還是歡歡喜喜的,為什麼?我回家了,到極樂世界去了,我怎麼會不感激你?哪裡會有怨恨?這才算是有一點覺悟了,明白了。

  學老老實實,真的,學佛的祕訣、成功的祕訣,老實,要真幹。學習要求智慧,不求常識,不走世智辯聰的路子,要走戒定慧的路子,這就對了。世智辯聰不能了生死,回歸到老實。老實人,看到好像在這個社會上他常常吃虧,他最有福,這是真的。你細心去觀察,十年、二十年他的成就不可思議,他的真正福報在晚年。佛法裡頭,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含攝隱密的深意,你忽然見到了,法喜充滿。

  義寂法師這段話很有意思,「此語道破淨宗玄微」,玄是玄妙,微是精微,「世人多慕玄妙,而不知最極玄妙祇在平常中,故云平常心是道」。平是什麼?平等。常,不得了,常是不變,永遠是這個樣子。那是什麼?真心,常住真心。平常心就是清淨平等,常住真心,這就是佛,這就是道。圓滿的道,究竟的佛,佛法修學達到登峰造極,就是平常心。平常心是什麼?平常心就是常寂光。實報土還不行,實報土還有生滅,它是因無始無明習氣而生、而現的,無始無明習氣斷盡,它就滅了。它一滅,常寂光現前,就契入常寂光。契入常寂光,那是佛的位次,不是菩薩了。所以,實報土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住的,他們住那個地方,無明習氣斷乾淨了,實報土沒有了。但是實報土比十法界真,實報土是真的,十法界是假的;它要比常寂光,常寂光是真,它是假的。常寂光是永遠的真、永恆的真,它不會變。

  常寂光裡頭什麼現象都沒有,今天科學所講的三種現象,物質現象它沒有,精神現象它也沒有,自然現象它也沒有。它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是,遇緣能現一切現象。所以這個境界不但說不出,連想都不能想,你才想它,錯了,你想它你起心動念了。起心動念是十法界的境界,實報莊嚴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都是不起心不動念的,起心動念又回到十法界去了。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裡會有分別執著?所以他的心是真正平常。無始無明習氣斷盡了,就回歸到究竟的平常、圓滿的平常,就是常寂光。常寂光要很細心慢慢去體會,實在講,只要用心就體會不到,無心是無明,也體會不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妄想、沒有分別執著,這個時候就見到了。那叫諸法實相,那叫明心見性,明心見性跟諸法實相是一個意思,這叫究竟成佛,見性成佛。

  「但當」,當是應當,「平平常常,老老實實,綿密念去,自然暗合道妙,念念離念」。念老這幾句話說得好,平平常常,一點稀奇古怪都沒有。要老老實實,完全是自然通達,不是我們思惟想像,思惟想像就把它想錯了,那不是佛的意思,是你自己意思。為什麼?佛沒有意思,佛說一切經,從來沒有起心動念。沒有意思,那就真的了不得,沒有意思是跟性德相應,沒有意思能出無量義。所以佛這個經典裡頭,每一句、每一個字都能出無量義,講一百年都講不完。為什麼?它沒有意思,沒有意思能出意思。要有意思?有意思就有侷限,有限制、有範圍。沒有意思,沒有限制、沒有範圍,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它沒有意思。為什麼?你本來的真心裡頭就沒有意思。一有意思,你就落到六道輪迴來,落到十法界來了,那是什麼?因為你有意思,有就錯了,沒有就對了。

  這裡教我們一個方法,平平常常,老老實實,綿密念去,只要你綿綿密密,一句阿彌陀佛一聲接一聲的念去。自然暗合道妙,道妙是什麼?前面所給你講的平常心是道,跟那個相應。這就是修行功夫裡頭最上乘的功夫。有沒有人修到?有,而且還不少,但是這些修行人大多數是一般人瞧不起的。諦閑老和尚有一個徒弟做鍋漏匠的,他就是的。這個鍋漏匠他的長處就是老實、聽話、真幹,他成無上道。他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學會鍋漏匠,這就是他的行業。鍋漏匠的生活比叫花子好一點,好不了多少,非常辛苦,挑一個擔子,到處吆喝補鍋、補碗。在古時候,像第二次大戰時候還有,農村裡面,鍋打破了,碗打破了,還能把它補起來,鍋漏匠就幹這個生活。補一個碗、補一個鍋多少錢?大概一、二個銅板。非常辛苦,這個生活很可憐。

  到四十多歲,人愈老愈害怕,老了怎麼辦?他也沒有家。他跟諦閑老和尚同一個村莊長大的,他現在當了法師出家了。那個時候諦閑老和尚在觀宗寺做知客師,常住有一份職務給他。這個從小的玩伴找到他了,看到他出家不錯,你看,有住、有吃的、有穿的,一點都不操心,他很羨慕,一定要跟他出家。諦老說你不行,你要出家,住在寺廟,五堂功課你決定不會,那寺廟沒人瞧得起你;你要學講經,你不認識字,四十多歲了,你要學來不及了。可是他賴著不走,一定要出家。諦老給他糾纏得沒法子,最後說,你真的要出家,我們有條件。行,什麼條件我都接受。他說,那你真要聽我的。他說行,聽他的。給他剃度了,剃度不住在廟裡,住在廟裡人家欺負他。送到鄉下,寧波鄉下有廢棄的小廟,沒人住的破廟找一個,讓他一個人住那裡邊。在附近找幾個佛教徒照顧他的生活,每個月給他送一點米,送一點油鹽。找了個老太太照顧他,給他做兩餐飯,中飯、晚飯,早晨他自理。

  這麼安頓下來,就只告訴他一句話,南無阿彌陀佛。他說你要聽,你就念這一句話,一聲接一聲不要間斷,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不分晝夜。你看,他就學了這麼一句,念了三年,感應現前了。他也沒告訴任何一個人,只是在往生前一天,離開這個小廟進城去了,看看朋友。大概還有幾個親戚朋友,告別去的,也沒有告訴人家。好久沒見面,幾年都沒見面了,看看。晚上回來了,告訴燒飯的老太太,說老太太,明天妳不要替我燒飯了,中午,明天中午不要替我燒飯了,也沒有說什麼原因。老太太認為,今天出去看朋友,可能明天朋友請他吃飯,不要燒飯了。

  到第二天,快到中午,老太太不放心,到廟裡來看看師父。那廟門都是開的,因為它這個破廟,門也不需要關的,什麼東西都沒有。叫沒有人答應,結果突然發現師父在佛像面前站著,動也不動。叫他也不答應,仔細一看,他死了,往生了,站著往生的。這大家慌了,趕緊找這些鄰居、學佛的朋友到觀宗寺去報信,把這個事情告訴老和尚。諦閑老和尚趕過來,三天,一個來回三天,他站三天,老和尚來替他辦後事。諦老歡喜,稱讚他,天下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識比不上你,名山寶剎的方丈住持也不如你。名山寶剎的方丈住持是福報,講經法師是智慧,這就是那些有大智慧、大福報都比不上你。為什麼?你到極樂世界去了。看這樣的功夫,你的品位決定是上輩往生,上輩往生生實報土,上品上生、上品中生,那是他的地位。三年。你問什麼原因,就是一心,就是此地講的一心專念,清淨心專念。

  這個人真老實、真聽話、真幹,他修行一點壓力都沒有,累了就休息,休息起來就幹,就不休息,不分晝夜。三年,這樣殊勝的成就,為什麼?暗合道妙。這幾句話他全做到了,平平常常,老老實實,綿密念去,暗合道妙,念念離念。他心裡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妄想、雜念統統放下了。這個可以說,中國佛教近一百年來,這第一人,沒有人能跟他比得上,他沒有雜念、沒有妄想。真正成就,是修行人最好的榜樣。

  另外一個,也是倓虛老法師講的。這個鍋漏匠跟倓虛老法師算是師兄弟,鍋漏匠是諦閑法師的徒弟,倓虛老法師是諦閑的學生,他們是同輩分。還有一個,倓虛老法師親見,親眼所見的。他在哈爾濱建了個道場,極樂寺,哈爾濱極樂寺是倓虛老法師建的。我記得他在東北建了十幾個道場,長春的般若寺是他建的。極樂寺建成之後,他想傳戒,道場才有清眾。道場人少,傳戒,有些人就可以留下來,道場人丁就旺了。請諦閑老和尚做得戒和尚。傳戒的時候需要用人,要義工,消息傳出去,有個修無師找倓老跟定西法師。那個時候倓老是住持,定西是當家師,來討一份工作。定西法師問,你能做什麼?他說,我能照顧病人。傳戒期間當中,傷風感冒的這些病人需要照顧,他專門照顧病患。這也是個很重要的工作,他就住下來了。那個時候的戒期是五十三天,現在都縮短了。實在講,五十三天已經是不如法了,古時候傳戒,三壇大戒是分三次傳的,不是一次。沙彌戒,受沙彌戒之後,總得三年到五年才能提升到比丘,再傳比丘戒。比丘戒傳了之後,也都過幾個月才提升到菩薩戒。他是要真修,要經過考試測驗,不是一次就了事。所以這都不如法,佛法之衰它有道理的,不是沒有原因的。

  而且古時候出家人很不容易,出家要經過政府考試。考試及格,那個時候皇帝發證書給你,這個證書叫度牒。你有這個證書,你到哪裡出家,皇帝不管你,你拜誰做老師也不管你。可是你出家,你的師父一定要看度牒,沒有度牒不敢給你剃度,剃度是犯法的。所以,出家人的素質很高,有德行、有學問,只要是出家人,沒有人不尊敬你。你的一般學術的程度相當於進士,再考你三藏經教,通過之後你才拿到度牒。度牒是什麼意思?皇帝承認你,你可以做我的老師,叫帝王師,這個身分多高。任務是什麼?代替皇上教化眾生,是這個意思。皇上對你恭敬,文武百官哪一個人不恭敬?他在社會上有這麼高的地位。

  這個制度是順治皇帝廢止的,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對這樁事情有很嚴厲的批評。在我想,當時他廢止,大概是他的私心,因為順治出家了,順治出家,誰給他度牒?所以他廢止了,不需要度牒了,他出家方便。那個時候出家,行,為什麼?真正想出家,有學問的、有道德的人很多。所以我們一直能夠看到,康熙、雍正、乾隆多少高僧輩出,盛極一時。雖然是開放了,但是還是真正有實學的人他們願意出家。我們看這三朝,一百多年,康熙、乾隆、雍正這三朝這一百多年,祖師大德,別的我們不知道,我們看著述就知道了,留下來的東西,經論的註解、個人的著述,編入論藏裡頭。就能夠看到,佛教興旺盛極一時,是清朝黃金時代。

  康乾盛世,超過貞觀、開元,超過漢朝的文景,這什麼原因?為什麼會超過?這三個皇帝對於儒釋道經典真正下功夫了,而且經常不斷的禮請儒釋道的這些高僧大德,到宮廷裡面去講經教學,皇上帶著嬪妃、文武百官真的接受教育。儒跟道的這些典籍都收在《四庫》裡頭,佛教,那是皇上特別尊重,另編一套,叫《龍藏》,沒有把它編在《四庫》裡頭,道教的東西在《四庫》裡頭。看出那個時候的人,我們現在怎麼能比,他們的東西我們真能看懂嗎?說老實話,看不懂。今天最重要的大事,要恢復文言文。佛經的翻譯,在當時是用最淺顯的文言文,在中國文學史上稱為變文,變化的變,稱為變文。最淺的文言文,便利流通,讓一般人程度不高的人都能看得懂,這是古來祖師大德的用意。所以佛經跟古文、儒的典籍一比較就淺很多,這便利流通,皇上認真學習。

  這些事我們要知道,真正成就,不一定識字,不一定念很多書。鍋漏匠不認識字,沒念過書,有那麼輝煌的成就。修無師到極樂寺住了沒幾天,就向兩個和尚告假。倓老比較有修養,來去自由,隨便。定西法師就責備他,你這個出家人怎麼沒有道心?傳戒只有兩個月的時間,你為什麼不能等戒期圓滿就要走?修無師說,我不是到別的地方去,我要往生淨土。這兩個人一聽,往生,什麼時候?不出十天。要求老和尚準備兩百斤柴火,火化。修無師沒有出家之前做泥水匠,都是做苦工的,不認識字。他是修苦行,在道場,別人不幹的事情他全幹。他就一句佛號,阿彌陀佛,除一句佛號之外,他什麼都不懂,就是常住裡頭做苦工的,修苦行的,就一句阿彌陀佛。這就大家知道了,這也是難得一樁好事,這個戒期當中有人真正往生,預知時至,這個不容易。

  到第二天,修無師又來了,告訴兩位老人,明天我就往生。趕快給他準備。到第二天,他要求最好有幾個出家人助念送送他,就有十幾個人幫他助念。這些人說,修無師,你到極樂世界去了,你也得像古人一樣,走的時候留幾首詩、留幾首偈子給我們做個紀念。他說,我很苦惱,沒念過書,不認識字,一生修苦行,我也不會作偈,也不會寫詩,不過我有句話告訴你。告訴大家,「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大家聽了感覺得很踏實,念佛送他往生。諦閑老和尚來到的時候,看到這個情形非常讚歎,認為這是出家人最好的榜樣,老實、聽話、真幹。講經不會,佛事不會,做苦工行,他就幹這個。而且幹得非常認真,幹得非常俐落,所以大家也很喜歡他。走的時候這麼瀟灑、這麼自在,都是一句佛號。工作不妨礙念佛,念佛不妨礙工作,真正成就。念佛人到後來不能往生,那真叫冤枉!

  經教、註解為什麼?為的是幫助我們建立堅定的信心、堅固的願力,絕不動搖。這一生當中,往生是真實的成就,修其他的法門,沒把握。我搞了一輩子,二十六歲學佛,三十三歲出家,出家就講經教學,到今年五十五年。我在八十五歲,看到世界這麼多災難,徹底回頭,對於過去所學的這些經論,沒有把握往生。《華嚴經》不講了,講了四千多個小時,專講《無量壽經》,做自己往生的資糧。而且專講黃念老居士的《大經》註解,講一遍一千二百個小時,一天講四個小時要講滿三百天,我就幹這個。其他統統放下,國內外所有活動我也不參加了。除非是真正於整個世界和平有幫助的,我可能出席一次,不是有這麼大影響的我都不參加。念佛求生淨土要緊,只有這樁事情是真的,其他事情都是假的。搞假的就是搞六道輪迴,搞真的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兩條路擺在我面前,我選往生極樂,不再搞輪迴。所以,對這個世間事情徹底放下了。世間事情隨緣,樣樣是好事,你們怎麼說好,都好,我沒有反對意見。古人所說的,各人因果各人要負百分之百的責任,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底下說,「以凡夫心入諸法實相,唯持名與持咒為最易。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因念念暗合實相故」。古大德有句話說,「念經不如念咒」,跟這個地方說的意思相同,「念咒不如念佛」。為什麼?經念了的時候你會生解,這一句什麼意思,這段什麼意思,你會起心動念。實在講,這種念經叫不老實,他所學到的是佛學常識,真正佛法他沒有學到。要怎樣學到?《起信論》上教給我們學習的態度,可不能忘掉。聽教,聽教就是聽講,要遵守三個條件,「不執著言說相」,你只聽,不要執著,「不執著名字相,不執著心緣相」。心緣相,我想想這什麼意思,這句什麼意思,這叫心緣相。一定要知道,世尊說法完全從心性裡頭流露出來的,那就是說他沒有起心動念,他沒有分別執著;換句話說,佛所講的經沒有意思,你所講的這些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佛的意思什麼時候能見到?你明心見性的時候就見到了,才真正見到佛的意思。換句話說,在沒有明心見性之前,大可不必去想經上的意思。念,好,念什麼?沒有意思,這是直接接受如來自性裡頭的真言。經很容易讓你生這個意思,所以不如念咒。咒什麼?咒,不知道它什麼意思,不容易生起心緣相。

  佛就更好了,更簡單,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就是一句咒語,咒語就是愈短愈精彩,愈短力量愈大。所以,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可是這一句名號的功德、利益,你了解得愈多,你的信心愈深,你的願心愈堅定,絕對不會動搖。堅定的信心,相信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淨土,而且有時候還可以說,我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念佛只要功夫到,什麼樣功夫?不是太高的功夫,功夫成片就能隨意往生,還有壽命可以不要了。我相信,像鍋漏匠、修無師都不是壽命到了,不要了,就走了。他在那個地方表法,在傳戒道場裡面表法,示現念佛往生,給大家修行做個證明。鍋漏匠也是表法,身體很健康,沒有一點毛病,怎麼說走就走了?真有這個功夫,他留在這個世間,覺得沒有什麼可做的,他就走了,佛就來接引他。想什麼時候去,佛什麼時候就現前,你說你多自在!念佛法門無比的殊勝,至心,十念必生。

  後面有兩句,『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兩句很重要。照佛的意思說,這兩種人「罪惡極逆於理」,這叫逆,「是為感無間地獄苦果之惡業,故又名無間業」,這兩種人不能往生。「《阿闍世王問五逆經》曰:有五逆罪,若族姓子、族姓女,為此五不救罪者,必入地獄不疑。云何為五?」哪五種罪?「殺父,殺母,害阿羅漢,鬥亂眾僧,起惡意於如來所」。又《華嚴經孔目章》第三卷說,「五逆,謂害父,害母,害阿羅漢,破僧,出佛身血」。「初二」,前面兩種,父母,「背恩養」,這大不孝。次三種「壞福田」,害阿羅漢、破僧、出佛身血,這三樁事情是人中大福田,你把它破壞了。破壞什麼?人沒有福了,這個罪多大,三寶是人中福田。「至於常言之五逆」,我們平常一般講的,「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個意思都相同。但是平常講的這個,比前面所說的,《阿闍世王問五逆經》講的,《華嚴孔目章》所說的,把出佛身血擺到最後,破和合僧擺在前面,次第不一樣,後面這個次第意思更深。

  「犯此逆者,身壞命終,必墮無間地獄,一大劫中,受無間苦」。這個地方,受苦說出來了,說多久?一大劫。無間地獄,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這一段,在第四頁,這是節錄《三藏法數》裡頭的。「謂有罪眾生,至彼受苦」,這個彼就是無間地獄,為什麼叫無間?「無有間歇」,他受苦沒有中斷的。進入地獄到出來,當中沒有間斷的,所以叫無間。「此於八熱中又為最重之獄,成實論明五種無間」,所以稱為五無間,五種。第一種叫「趣果無間」。這是極重的罪,人壽命盡了,在這個地方斷氣,沒有中陰身,直捷就到地獄去了。這叫趣果無間,罪業太大了。如果修善,修大善,譬如講往生極樂世界,也是趣果無間,沒有中陰。有間是中陰,無間是沒有中陰,直捷去了。生天也是直捷去,沒有中陰,人間大福德人也沒有中陰。除此之外,都有中陰身。一般人講中陰四十九天,俗話說了,人死了,靈魂四十九天之後他再去投胎,這四十九天是中陰身。中陰身七天有一次生死的苦難,所以中陰超度,七天給他做一次佛事,讓他減緩痛苦,也挺有效的。

  「趣果無間,謂有極重罪者,即向彼獄受其果報,無有間歇」,非常之苦。早年,我請台灣一個著名的畫家江逸子,他跟我同學,畫了一幅「地獄變相圖」,是依道教《玉曆寶鈔》做底本,再加一些補充,畫出來的。這個圖畫了之後我很有感觸,我就想到,佛一定講過,我們沒有留意。所以我就派了三個同學查《大藏經》,把《大藏經》裡講到地獄這個狀況統統節錄下來,編成一本書,這麼厚,編成一本書。我題的名,書名叫《諸經佛說地獄集要》,一共二十五種經論裡頭抄出來的,比《玉曆寶鈔》好。《玉曆寶鈔》只講到果報,因講得不全,什麼原因墮的,說得沒有佛說得好。這部書對於什麼樣的因什麼樣的果報,說得比道教還要詳細。所以我就希望將來有人再畫地獄變相圖,用這部書好,這是佛經裡頭節錄出來的。

  因果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這些我們要細心去讀,去觀察、去體會。因果從哪裡開始?從一念不覺而有無明,跟宇宙同時開始的,同時有的。我們疏忽了,忘記了,不知道事實真相。曉得事實真相,絕對不敢動一個不善的念頭,為什麼?起心動念就有因果報應,何況造作這些罪業。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