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二七集)  2013/3/2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22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聽我念三皈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四百八十八頁第二行,最後一句看起:

  「又《大日經疏十五》曰:如世人以蓮華為吉祥清淨,能悅可眾心。今祕藏中,亦以大悲胎藏妙法蓮華為最祕密吉祥,一切加持法門之身坐此蓮臺也」,昨天我們學到此地。今天接著看末後這一句,「可見極樂九品之蓮,正顯大日如來密意,舉體皆是最勝祕密吉祥」。每一位往生極樂世界的念佛人,從上上品到下下品,三輩九品往生,都是身坐蓮台到極樂世界去的,跟《大日經》裡面所說的是同樣的意思,祕密吉祥。大日如來就是阿彌陀佛。大經,世尊一再給我們介紹,顯教裡稱阿彌陀佛,密教裡面稱大日如來,是一不是二。大日如來的密嚴土就是極樂世界,也就是華藏世界,所以毘盧遮那這三個名詞是一而三、三而一。祕密吉祥,這個祕密實際上是深密,理太深了,事太奇妙了,不但初學不懂,老修,甚至於修到羅漢、菩薩也不能完全懂,稱它作祕密。吉祥是受用,不知道也得受用,等到得到受用之後,這個祕密就明白了,密就解開了。所以凡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人,舉體,他的正報、他的依報都是最殊勝的祕密吉祥,就是大乘經教常說的法性身、法性土,身相妙嚴,不可思議。世尊在《觀經》裡面給我們透了一點消息,「身有八萬四千相,相有八萬四千好」,這就是最勝祕密吉祥。

  我們看下面經文,第二十五願,「天人禮敬願」,大科,「辛八」。這是二十四章裡面的第十四章,這一章裡頭有三願,天人禮敬、聞名得福、修殊勝行,有這三願。我們看念老的註解,這一章,右面這一章有三願。從『聞我名字』到『莫不致敬』這一段,「是第廿五天人禮敬願」。從若聞我名到諸根無缺,「是第廿六聞名得福願」,再下面是「第廿七修殊勝行願」。這一章三願都表聞名的功德、聞名的利益、聞名的好處,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前面第十八願說十念必生,「乃往生之正因」。四十八願,核心的一願就是第十八願,這一願真正給我們說清楚、說明白了,十方世界一切眾生,遇到這個法門都能往生。關鍵他能不能接受,能接受的一個都不漏,即使造作重罪,五逆罪、十惡罪,乃至於謗法,只要他一口氣還在,他真正能懺悔,真正能認錯,發真實願,後不再造,念佛統統都能往生。這是說到阿彌陀佛慈悲到極處!凡是不能往生的,這眾生自己不肯回頭,不是佛的神力達不到,佛的神力確實達到了。我們要知道回頭、知道改過,為什麼?彌陀,可以說是我們性德圓滿的流露。做錯事情不肯懺悔、不肯認錯,這是惡中最大之惡,與自性完全相違背。不是佛不原諒你,是自己不原諒自己,這個道理要懂。如果怪佛不原諒我,那是罪上又加一等罪,佛沒有不原諒的,是自己不肯回頭、不肯認錯,不能怪任何人。

  懂得大乘教義就明白這個道理,明白之後曉得,人生在世,無論在哪一道,生生世世,自己對自己要負百分之百的責任。自己所作、自己所受完全相應,確實善有善果、惡有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包括我們動個念頭都在造業,這個念頭善,這是善業;這個念頭是惡,那就是惡業。起心動念都在造業,何況言語造作。《地藏經》上說的話一點都不錯,說「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凡夫粗心大意,自己完全不知道,有意無意之間,我們造業從來沒有斷過,一分一秒都不斷,都在那裡造。

  這個道理真正搞清楚、搞明白的人,他有福了,他終於明白過來,不再迷惑了。明白之後是個什麼樣子?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那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他起心動念沒有別的念頭,就是一句佛號。心上有佛,口上有佛,看一切眾生個個都是阿彌陀佛,不再有怨恨、不再有煩惱,他一生決定往生成佛,毫無疑惑,這是一個覺悟明白人。如果還貪圖這個世間的名聞利養、財色名利,依然糊塗,沒有覺悟,覺悟的人自然他會把這些東西放下。為什麼?無量劫來就是這些東西障礙不能往生,如果沒有這些東西障礙,早就往生了,怎麼會拖到現在!現在認清楚、認明白了,還能不放下嗎?所以他自然放下,不需要人勸他。

  我們看下面文的註解。第十八願是四十八願的核心,第十九、二十兩願是第十八願的開廣。「第廿一願,專指具有宿惡之眾生,若能悔過,發菩提心,一心專念,亦皆得往生,不更惡道」。我們回顧上面彌陀這幾願,二十一願專對造作惡業的眾生。這個說法讓我們細心去思惟觀察,哪一個眾生不造惡業?具有宿惡的眾生,可以說是六道輪迴裡頭所有眾生都包括了。諸天是善,他有沒有惡業?有。怎麼知道有?壽命到了他往下墮落。這是什麼原因?過去生中造的惡業起現行了。如果沒有過去的惡業,他就沒有惡道的種子,不但他不會墮惡道,惡道不可能在他面前現出來,因為他沒有因。所以我們就能夠斷然決定,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不造惡業的,只是有多少、輕重的差別。說不造惡業的眾生找不到,連釋迦如來在因地上還有造惡業,乃至於成佛之後還有這個業報,世尊有三個月馬麥之報,孔子也有一段時期在陳絕糧,沒飯吃,這聖賢、佛菩薩。為什麼會有這個情形?這都是不善的果,當然就有不善的因。

  有了過失不怕,有惡業也不怕,「若能悔過,發菩提心」,這八個字重要。真正能懺悔,真正能改過,發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不是菩提心統是妄心。真心是什麼?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上告訴我們至誠心,也就是真誠到極處。真誠到極處是什麼樣子?對自己是清淨平等覺,這個樣子,對別人是大慈大悲,這是真誠心發出來的樣子。真誠是體,發出來的樣子是起作用,對自己清淨平等覺,才叫做菩提心。阿羅漢、辟支佛沒有發菩提心,這二乘,都得到清淨心,平等覺沒有得到,不叫菩提心,是善心、是真誠心,沒有達到極處。達到極處,自己一定是平等覺,覺就是禪宗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菩提心有沒有發?沒有。菩提心一發就明心見性;沒有明心見性,這個人沒發菩提心,他還有自私自利,他不能捨己為人,沒發菩提心。可是菩提心一定要發。

  臨命終的時候萬緣放下,一心稱名,那是菩提心,為什麼?他萬緣放下了。萬緣有一樁放不下,菩提心不現前,菩提心不現前不能往生。這就讓我們想到,為什麼念佛人多,往生的人少。六十年前老師告訴我,那個時候在台中蓮社,蓮社的蓮友有二十多萬人,是個很大的團體,老師告訴我,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只有三、五個,這不成比例。就算是五個,還有九千九百九十五個人不能往生,能往生只有五個,六十年前。現在你要問我,大概一萬人當中能往生只有一個。為什麼?現在人跟六十年前人比不如他們,他們老實、他們忠厚,我們現在人心不如那些人。你要問什麼原因?就是放不下,菩提心不能現前。萬緣放下,菩提心才現前。

  為什麼知道一定要萬緣放下?菩提心開悟了,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人,六根在六塵境界上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萬緣放下;還會起心動念、還會分別執著不行,這凡夫,我們不能不知道。這樁事情決定不能含糊,關係我們這一生能不能成就,不能成就,又去搞六道輪迴,那就太可憐了。關鍵就是放下,古大德告訴我們放下便是!惠能大師能繼承祖位,五祖把法傳給他,沒有傳給神秀,什麼原因?神秀沒放下,他徹底放下了。我們讀《壇經》就明白了,神秀作的四句偈考慮了一個晚上,沒睡著覺。自己還不敢送給老師看,把它貼在牆壁上,看看反應,如果老師讚歎,出來說這是我作的,老師不讚歎就算了,就不承認。你看這是什麼?著相了,這就是沒放下。

  還斤斤計較著,這不能往生。一切緣都要放下,隨緣,什麼都好,一切都隨它去吧,我絲毫都不染著了。我念念求生極樂世界,念念跟阿彌陀佛相應,這個世間事不再過問。你的心定了,你的心開明了,你的心覺悟了,決定得生。時時刻刻要提醒,怎麼還會起心動念、還有分別執著?起心動念太微細了,我們不能覺察,暫時不要去理它,至少分別執著這個相很粗,我們很明顯的覺察到,能不能不分別、能不能不執著?要在這上下功夫。依然分別、依然執著,我們求往生就沒把握了。什麼叫懺悔?我一切不分別、一切不執著,我就執著阿彌陀佛,我就分別阿彌陀佛,這叫放下了。萬緣放下,只留一個,這個要在八萬四千法門不行,不能證果,但是在淨土法門可以帶業往生,這就是淨土勝過八萬四千法門的道理。

  《彌陀經》上說得非常好,教導我們「執持名號」,執是執著,持是保持。也就是放得乾乾淨淨,我就執著這一句阿彌陀佛,我就保持這一句阿彌陀佛,除這一句阿彌陀佛之外全沒有了,這能帶業往生,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品位不高。如果一切不執著,還有分別,那你就生方便有餘土。行,下下品往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好,也了不起。第二十願說過,二十願「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句話是阿彌陀佛金口的保證,決定不是假的。也就是說,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在極樂世界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他就變成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就是真正發菩提心,明心見性的菩薩,這就提升了。這個提升不是自己修行功夫,是阿彌陀佛加持的。

  由這個地方我們就能夠知道,阿彌陀佛對這些往生的人恩德有多大。你是個凡夫,業障沒斷,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就變成法身菩薩。凡夫修到法身菩薩要修無量劫,一生當中就完成無量劫的功德,這全靠阿彌陀佛,這個恩德不能不知道。不知恩就不曉得報恩,所以知恩報恩,知道恩才曉得報恩。怎麼報法?放下,是真報恩。大事小事還要斤斤計較,這不知恩,這個人不報恩,這一生所學的佛是善根上加分,加一點,不起作用,要起作用要知恩報恩、要萬緣放下。

  這二十一願說得好!真發心,這個發菩提心,我們採取蕅益大師的教誨,蕅益大師講的這個菩提心標準很低,我們做得到。一般經論裡頭所說的,包括《觀經》上所說的,我們都做不到。蕅益大師是怎麼教我們的?對西方極樂世界真誠的相信,沒有絲毫疑惑,對阿彌陀佛真誠的相信,自己真正發願求生極樂世界,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蕅益大師教的。印光大師對於這個教學讚歎得五體投地,確實自古以來祖師大德沒有這個說法。印光大師看到這個文字,為我們做證明,他是完全肯定,蕅益大師說的話字字都是真言,決定不是虛假的。我們從這裡生起信心,也以這個做我們觀察、考證的依據。

  我們看看古往今來那些念佛往生的人,他們有沒有具足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們去觀察,有沒有例外的?沒有例外的,一個都沒有,個個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但是與蕅益大師所說相應的特別多,民國初年這幾個就是證人,鍋漏匠是證人。你要問鍋漏匠什麼叫菩提心他不知道,他說不出來;你要說對這句阿彌陀佛真信,他做到了,他點頭,他真信,沒有疑惑。這句佛號他真念,老師教他,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不分晝夜,他做到了。這就是蕅益大師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蕅益大師把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變成四個字,意思完全相同,沒有違背,這四個字,信願持名。信願持名是蕅益大師說的,印光大師繼承了,印光大師一生教人就用這四個字。老人一生的為人,我們要問,印光大師是個什麼樣的人?他自己說了十六個字,「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這十六個字就說盡了。你要問印光大師,這十六個字就是印光大師一生的寫照。這十六個字是印光大師傳心的法印,不可思議,誰要繼承了,誰就到極樂世界去了。所以念佛往生極樂世界,與認識字不認識字沒有關係,與有沒有學教也沒有關係,有沒有參禪、有沒有持戒,統統沒有關係,只要跟這四個字對上號就決定往生。

  真正相信,真正發願,我願意到極樂世界去,這就萬緣放下了。到極樂世界,這個地方什麼都帶不去,這要懂得,沒有一樣東西能帶去的。你想這個想那個,都是留戀這個世界,不想到極樂世界去;想到極樂世界去,他能不放下嗎?你要問鍋漏匠,你還有什麼想的?他搖著頭告訴你,沒有了。沒有想頭、沒有留戀、沒有需求,只有一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才能生極樂世界。於世出世間法不起一個念頭,心死了,悔過要這樣子才是真正悔過;有絲毫留戀,悔過裡頭還有障礙。

  「第廿三願,則專指婦女,聞名淨信,發菩提心,求生淨土,則命終轉男,往生極樂」。這第二十三願,專對婦女來說的,為什麼?說明婦女往生難,這在古時候。現在,現在我們感覺到婦女往生的人最多。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他說風水輪流轉,古時候念佛往生最多的是出家男眾,第二個出家女眾,第三個在家男眾,第四個在家女眾,在古代。在現前顛倒了,往生最多的是在家女眾,第二個在家男眾,第三個出家女眾,最後一個出家男眾。這個話裡頭意思很深、很廣,是真話不是假話。但是李老師給我們說的,一萬個念佛人當中只有三、五個,現在一萬個念佛人當中只有一、二個,這是真話,不是假話。關鍵就是放得下,得樣樣放得下,這才行。

  「以上皆因聞名發心,得生淨土,是為得益中之上者」,這是得益最上的、最殊勝的。「今章」,就是這一章,這一章裡頭有三願,禮敬、得福、修行,「顯其下者」,這不是得益殊勝的、最上的,這是得益最少的。下面說,「蓋眾生根器不一,故聞名之信樂發心亦不一,或因大心未堅」,大心是求往生的心,不堅固,對這個世間有貪戀。「或因信願不深」,遇到緣他退心了,或者轉修其他法門,這信願不深的。「或以持念不專」,持名念佛裡面有雜念、有妄想,不能專一。「是以未能全契彌陀十念必生等大願」,與這個大願不能完全相應。「故當世未能了脫生死」,就是不能往生。這說明什麼?念佛人沒有能往生,得不得利益?得小利益。大利益是了生死、出輪迴,這是大利益。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是無比殊勝的利益。小利益是現在的利益、來生的利益,總是念佛人,來生一定比這一生好,來生得人天大福報。福報更大的到天上去了,到欲界天去了,欲界天有六層,一層福報大一層,到這些地方去了。「故獲利未能如前之數願」,前面第十八願、十九願、二十願,那是講大利益,都是往生到極樂世界去,所以不如,那些願所說的你得不到。

  「第廿五願,修菩薩行」,你看『歡喜信樂,禮拜歸命,以清淨心,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得到世間名利,許多人稱讚你,對你恭敬,你不能往生。「修菩薩行謂六度萬行,是乃廣修眾善」。你起的是善心、善念、善言、善行,可惜的是對這個世間的世緣沒放下。最明顯的,第一個是情執,很難放下,第二個是傲慢,第三個是懷疑。懷疑是信心不具足,願心不懇切,嚮往西方極樂世界,又捨不得離開這個世間,得一點小利益,殊勝利益得不到。「本經三輩往生,皆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蓋發心乃諸善中王,持名是萬行之首。缺此往生正因,雖行眾善,則廣而不專,博而未精,未契彌陀本願,難於今生現證」,現證是往生極樂世界,「故唯受人天禮敬而已」。你修得很好,天上人間的人對你都恭敬、都讚歎,你得的是名聞利養,得這個東西,往生極樂世界你得不到。這個不能不知道,我們不能把路走錯,走錯了太可惜!這個法門得到不容易,真正是開經偈上所說「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遇到了;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天」,我們也逢到了,為什麼不珍惜?為什麼不老實、不聽話、不肯真幹?這麼好的緣分錯過了。

  後面這幾句話,念老的幾句話,確確實實是現在學佛人的通病,那就是說,「缺此往生正因」,往生正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沒真幹,沒有聽話。雖行眾善,廣而不專,博而未精,今生往生就難了。對於世間名聞利養,這個得到了,世間人認為這個人成功了,這人是個偉人,是個大修行人,得到這些稱讚,依舊還搞六道輪迴。

  我們再看下面,第二十六「聞名得福」。這都得小利益,不是往生。

  【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

  這是聞名得福,世間的福報。註解裡面說,「第二十六願生尊貴家者,《大論》曰:生剎利為有勢力;生婆羅門家為有智慧;生居士家為大富。故能利益眾生」。這是指當時印度的社會。我們參考資料第十八頁裡頭,剎利、婆羅門跟居士、長者,這是古印度的四姓。《三藏法數》裡頭四姓,「西域四姓條:謂四種人」。這是古印度的社會,他們認為自己是從梵天而生。人從哪裡來的?人是大梵天生育的,大梵天王是地球上人類的祖先。「婆羅門自計」自己,這個計就是計度,計畫、度量,我是從哪裡來的,婆羅門認為是從梵天口生的。剎帝利是王族,自己以為是梵天肚臍生的,從這裡出生的。毗舍自己以為是從梵天脅生的,首陀認為他們是梵天足生的(腳生的)。「以此貢高,自謂第一,實非第一也」。所以婆羅門種、剎帝利種這個種族,我們中國人講家族,他就非常驕慢,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吠奢、首陀自以為是低人一等,我們中國人講出身。

  下面簡單介紹。「婆羅門,梵語婆羅門」,翻成中國意思叫「淨行」。或者在家,或者出家,「世世相承,以道學為業」,他們都是修道的,有在家修道、有出家修道。「自稱是梵天苗裔」,就是自己以為他們是從梵天口生的。「守道居貞,潔白其操,故謂之淨行」。他們是婆羅門教,也就是婆羅門教的信徒,有出家、有在家,戒律也很嚴。這個教派,在現在全世界,他們的歷史淵源最久,現代稱為興都教。他們崇拜的神就是大梵天王,認為大梵天王是造物主,人類是從大梵天王所生的。

  我們這些年在努力團結宗教,他們也參加了,興都教的長老告訴我,他們的歷史有一萬三千年。但是他們不重視歷史,沒有文字記載,世世相傳,比釋迦牟尼佛早一萬年。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傳統文化,我相信不在它之下,至少也有一萬三千年。但是中國號稱五千年文明古國,那是有文字記載。不能說沒有文字就沒有文化,應該文化起源早,文字起源晚。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老祖宗世代相傳的五倫、五常、八德,特別是五倫五常,我相信這是遠古世世代代傳下來的。這個德目很簡單,傳十萬年也不會傳錯,它簡單,五倫就五句話,一句話四個字,二十個字,口傳,十萬年都不會傳錯。這二十個字就是「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是道德。前面所說的父子、夫婦、君臣、長幼、朋友,這是道,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人類的創造發明;下面講的親、講的別、講的義、講的序、講的信,這五個字是德,就是道德,這是道德的根源,由這個道德裡頭衍生出來四維八德。中國古聖先賢用這個來教後代,教子孫,世世代代相承,都遵守奉行而沒有失去,維繫中國這個族群千萬年來的長治久安,幸福圓滿,是這個造成的。

  我們中國人把祖宗教訓疏忽了,大概是二、三百年,真正疏忽這是最近二百年,造成今天社會的動亂、民生的苦難。如果我們都能夠遵守,我們的社會是祥和的,一定能恢復到太平盛世。現在這個混亂綿延到全世界了,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人都希望能恢復和平、恢復穩定,都在研究、尋找理論跟方法。這個理論方法,英國湯恩比說得好,他直截了當告訴大家,「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這兩樣都在中國。我們對他的說法能理解,我贊成。大乘我們遇到了,遵守老師的教誡,老師教我學釋迦牟尼佛,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學習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四十九年。釋迦牟尼佛沒有建過道場,一生過的是遊化的生活。我們做了六十年,繼承釋迦牟尼佛的事業,就是講經教學,我們做了五十五年,得到了一個結論,證明湯恩比說的話沒錯。

  現在在這些年當中,講經教學不中斷的才我一個。如果佛門裡頭有像我這樣二十個人、三十個人,天天講經、天天教學而不中斷,這個社會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這證明。如果每一個宗教都提倡講經教學,一個宗教裡出十個人,十個宗教裡就一百人,會有幾百個好的老師天天教學,這個世界不會有動亂、不會有災難,人都被教好了。可惜就是現在宗教重形式、儀式,不重教育,讓社會大眾對宗教產生嚴重的誤會,認為宗教都是迷信,宗教都是騙人,不再相信宗教。信仰宗教的人數一年比一年減少,這是天主教做的統計,陶然主教告訴我的。所以宗教教育要講解,要講清楚、講明白,要叫大家對宗教教育恢復信心。宗教教的內容是什麼?就是倫理、道德、因果,再向上提升是哲學、是科學,在佛教特別的明顯。所以婆羅門是宗教教學,這在當時擺在第一,說明社會大眾對宗教教學的重視比帝王還要高一等。

  第二剎帝利,「梵語剎帝利」,翻成中國意思叫「田主」。「為世間大地之主」,就是王種,國王。古時候說,「四海之內,莫非王土」,國王所有的。這是帝王家。第三種「毗舍」,毗舍也翻做「吠奢」,是商賈,這些人是商人,印度第三個階級。最後叫「首陀」,首陀也翻做「戌陀羅」,就是農人、奴隸,這是身分地位最低的。這是四姓階級。

  「居士」,學佛的人都知道,在家學佛都稱為居士。居士的意思是「居財之士」,也就是富有人家。他有富,沒有貴,貴是社會地位,做大官的,他有財富。「居家之士,在家志佛道者」,也稱為居士。「註維摩經第一卷:什曰」,是鳩摩羅什大師說的,「外國白衣」,白衣是在家人。印度的習俗,在家人穿的衣服是白色的,出家的要染色。「多財富樂者,名為居士」。「肇曰」,肇是僧肇,羅什大師的弟子。鳩摩羅什是西域人、外國人,僧肇大師是中國人。他註解,他解釋,「積財一億,入居士裡」,這說居士,真有錢,家財上億,這就達到居士的標準。「寶貨彌殖」,更進一步,超過一億的,「貪著彌深」,增長貪心。多還想要多,他沒有止境,他是多多益善。

  天台大師《觀音義疏》說,「居士者,多積賄貨」,這就是財物,「居業豐盈,以此為名也」,他的財寶豐盈。慧遠大師《維摩經疏》第一卷說,居士有兩種,一種「廣積資財,居財之士,名為居士」;第二種是「在家修道,居家道士」,也叫居士,這兩種不同。「十誦律六曰」,這是戒律,佛在戒律也有說,「居士者,除王王臣及婆羅門種。餘在家白衣,是名居士」,這個範圍就很廣了。在印度四姓階級裡頭,除了國王跟他的大臣,以及婆羅門教,這些之外,在家的白衣都稱為居士,這個意思就很廣。

  我們再看念老的註解,「又《會疏》曰:生下賤家,受世輕慢,利濟不廣」。這是《會疏》裡頭註解聞名得福。必須他要能夠,這是真正念佛人,有這個功德、有這個福報,他生在剎帝利,王族,他有權有勢,能辦事;或者生在婆羅門家,他有智慧,也能辦事;或者生在居士家,他有財富,故能利益眾生。如果沒有聽到佛號,沒有修菩薩行,他生在下賤之家,也就是普通的百姓,沒有財富、沒有地位,貧賤之家。受世輕慢,在世間沒有人尊重他,沒有人聽他的。所以,縱然做好事,行善積德,利濟不廣,很有限,大善、大德、大福報他們做不到。「是故聞名得福,來生皆生尊貴之家」,尊貴之家就是指上面所講的王臣、大富長者之家,他能廣行善事。「又諸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諸根無缺就是身心健康,就這個意思,身體健康。來生有地位、有財富,如果聞到佛法,他能夠行善積德。

  後面這一願,第二十七,同屬於第十四章,經文只有一句:

  【常修殊勝梵行。】

  這修殊勝行願。後面這兩句是大願的總結: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就是彌陀所發的願如果不能兌現,他就不成佛,就這個意思。二十七願就是一句話,六個字,『常修殊勝梵行』。我們看註解,「梵行,梵者,清淨之義;梵行,清淨無欲之行。斷淫欲諸天,皆名為梵天。如梵天斷淫欲之行,曰梵行」。所以欲裡頭最重要的是淫。欲界天有六層,淫欲沒有斷,愈往上面去愈淡薄。如果淫欲一斷,他就不在欲界,他到色界去了,色界天沒有淫欲。色界有四禪十八層天,初禪、二禪、三禪都是三天,初禪有三層天,二禪三層,三禪三層,這就九層天;第四禪,這一道裡頭就有九層天,所以合起來是十八層天,二九十八。

  第四禪裡面有正規的、正常的三禪天,還有一個無想天,修無想定也生在這個地方,也就什麼都不想,念頭斷了,這個定功夫也很深,他達到第四禪。他有定沒有慧,所以他出不了六道輪迴。他跟佛家修的禪定完全不一樣,佛家這個禪定是定中有慧、慧中有定,他是有定沒有慧。所以他得的果報,果報是業力變現的,變現出無想天,他什麼都不想,第四禪的無想天。除這四層之外,第四禪裡頭有五不還天,叫淨居天,這些是修行人住的地方。小乘第三果阿那含,他們在這邊修到最後證得阿羅漢,就超越四禪。根利的不但超越四禪,超越四空,他就出六道輪迴了。如果根性差一點的人,他會生到四空天,從四空天再出六道。這個合起來總共二十八層天,所以二十八層有梵天。梵天是通稱,色界天、無色界天都叫做梵天,這裡頭沒有欲,沒有淫欲。

  「《法華嘉祥疏》曰:有人言通取一切戒為梵行,別名斷淫為梵行」,這個就是梵行有通、有別。通,持戒就叫梵行。持戒是斷欲,這個欲裡頭有財色名利。財色名利這四種欲是以淫欲最猛烈、最難斷,其他的比這一條都容易斷。我們在經教裡頭,常常用情執這兩個字來形容,情執是非常非常難斷的,情執是貪愛的根本。佛告訴我們,貪瞋痴叫三毒煩惱。貪的核心是什麼?貪的根本是什麼?就是情執。這個東西不好斷,這個東西就是六道輪迴的根,只要它不斷,六道就不斷,他就出不了六道輪迴。斷煩惱要從最嚴重的下手,像治病一樣,身上有很多病,哪個病是致命傷,是要命的,先治它,把它治好了,其他的慢慢再調理。斷煩惱亦如是,跟這個道理相同,必須找嚴重的。貪最重的是情執,瞋恚最嚴重的是傲慢,愚痴最嚴重的是懷疑。真正用功夫的人,斷情執、斷傲慢、斷懷疑,貪瞋痴三毒就能夠遠離;不從這三方面下手,貪瞋痴不容易斷,非常困難。

  下面說,「故《大品》曰:淫欲障生梵天,何況菩提」。這個話是《大品般若經》上說的,淫欲不斷不能生梵天,梵天是色界天,初禪、二禪、三禪,初禪都得不到,何況其上。「以上皆以離欲為梵行」,這是佛門常說的,通常是這麼解釋。「但另有深義」,它還有更深的意思,「以證涅槃之萬行為梵行」,這個意思就深了,能證得涅槃這才叫梵行。小乘證偏真涅槃、證阿羅漢果,那也就是阿羅漢以上才叫梵行,阿羅漢以下都還不能稱。「如《法華嘉祥疏》曰:梵行之相者,梵名涅槃,即根本法輪大涅槃也。行即萬行」,為梵行,「到大涅槃也」。修六度萬行,證大般涅槃,那這個標準是法身菩薩,比聲聞、緣覺還高,聲聞、緣覺還不算梵行。在這個經文裡頭,「修殊勝梵行」,說明不是普通的梵行。「又《大日經疏十七》曰:梵謂涅槃。梵行謂修梵行者名」,修梵行的人,「具大涅槃名為梵」。上面這兩種經疏,「皆謂到大涅槃之行,為梵行。是則梵行之深義,不侷限於持戒與斷淫而已」。持戒、斷淫,人可以做得到,大般涅槃不是人可以做得到,阿羅漢、辟支佛都做不到。通常講三乘,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此地講的殊勝梵行,那他們都沒有分,法身菩薩才有分,最低的地位也是圓教初住、別教初地,這個標準就高了,但這個是絕對標準。

  「今願文曰殊勝梵行,應兼此二義」,這個經文上講的殊勝梵行,應該這兩個意思,淺深兩個意思都包括在其中。「蓋斷除淫欲,禮佛念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即趣向大涅槃根本法輪之妙行」。修行有起步、有終點,起步要從斷除淫欲,要從持戒念佛,要從這裡下手。禮佛念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就是趣向大般涅槃。也就是教導我們一心念佛,專求淨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趣向大般涅槃。大般涅槃就是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是法身大士。我們自己憑自己的能力修,修到法身菩薩的地位,真的要無量劫,一生決定做不到,生生世世。誰能保證生生世世得人身,生生世世聞佛法?保不住。得人身,又到人間來投胎了,能保證遇到佛法嗎?能保證遇到淨土嗎?遇到能相信嗎?一層一層的難關,每一層難關都不容易破除。所以佛才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個話的用意,是說我們現在得人身、聞佛法應該知道珍惜,得來太不容易了!珍惜就得要認真幹,要學老實、聽話、真幹,這一生決定成就。

  下面說,「又聞名功德,微妙難思」。下面舉個例子,這個例子是《尊勝陀羅尼經》裡頭說的,「諸飛鳥畜生,含靈之類,聞此陀羅尼,一經於耳,盡此一身,更不復受」。這一句很不可思議,說的是什麼?畜生。佛門裡頭放生是很平常的一個修法,喜歡放生的人很多,放生真有效果。放生的儀軌很長,這些動物,一定要觀察牠身體有沒有受傷,如果受傷,命在旦夕,這是個非常危急的時候,我們做儀軌的時間減少,念佛的時間加長。牠能夠在臨終聽到佛號,聞此陀羅尼,這個陀羅尼就是南無阿彌陀佛。一經於耳,牠聽見了。盡此一身,更不復受,牠這個畜生身死了之後,牠就會離開畜生道。牠阿賴耶識裡頭有善根、有福德,善根福德現前,牠就會到人道來。有這個殊勝因緣,也許得人身、聞佛法,念佛就往生淨土了,有這個可能。不是每個畜生都能得到的,但是畜生那麼多,肯定會有幾個,當然愈多愈好。這是佛弟子平常放生的時候要注意。

  在日常生活當中,住在都市裡頭這個緣少,住在鄉村裡頭這個緣就很多,常常看到家裡養的畜生、野生的畜生,遇到就要教牠念佛,我們念阿彌陀佛的佛號牠就聽見。蜎飛蠕動,這些小動物,像蚊蟲螞蟻,我們看到了,我們要念佛幫助牠。野外,果木樹,這樹上有鳥在棲息,現在我們可以用念佛機,播放念佛的聲音,把它掛在樹上,所有的鳥牠都聽到。我們有個小的菜園,菜園裡面我們放念佛機,許許多多的小蟲都聽到。幫助牠們種善根,幫助牠們有機緣聞到佛號。或者是播講經,牠們善根利的也能夠聽經,牠也能聽得懂。牠看到這個念佛機放光,我們人沒看到牠們看到。常存度一切眾生的心,對這些眾生都這樣用心去照顧,對世間一切人當然更沒有問題,知道怎樣去幫助他們。有意無意,養成習慣就好,從這些習慣裡頭生無量功德。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