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疏  (第四集)  1986/1  台灣華藏大專講座  檔名:04-001-0004

  倒數第二行:

  經【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詔譯。】

  這是翻譯的人,叫人題。譯經是一個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在我們中國歷代翻經的工作,幾乎全部都是國家來辦的,因為佛法是帝王從外國請來的,到中國來譯經都是國師的身分。譯經規模也非常之大,在傳記裡面所記戴的,《二十五史》歷史裡頭都有,羅什大師的譯場就有四百多人,它編制可見得規模是相當之大;玄奘大師的譯場有六百多人,真正是國立編譯館。一個人的名字,他是館長而已,他是負責人,主持的人,他下面的人非常之多,從事於翻譯的工作。而且翻譯的程序也很多,譬如第一步,先從梵文把它翻成中文,第一步的工作全用音譯,像現在我們這個咒語一樣,完全是音譯過來的。第二個步驟,再從音裡面去翻它的意思。譯出來之後,還要經過證譯,就是通達梵文跟中國文的來做證明,看他翻譯的意思有沒有錯。到最後一層的手續是潤文,潤文就是完全在詞句上,用字妥不妥當,使這個文字能夠美化,意思又要能夠保全。所以它經過許許多多的程序,這個東西才能翻得出來。

  今天有許多翻經的這些事,都是一個人、二個人在搞,所以翻出來的東西沒有辦法流通。特別是這些年來有很多人發心把佛經翻成英文,都是個人在搞,完全是依文字翻。佛法裡頭本來就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三世諸佛都喊冤枉。為什麼?佛法是意在言外,很不容易表達。你看它一句、一個名詞、一個字含的許多意思,你怎麼翻法?這外國的詞彙裡頭能不能找到一個適當的字,也能夠包含這個意思?太難了,相當不容易。我到紐約大學圖書館去參觀,沈家楨居士花了不少年,花了不少金錢、精神,請了不少人翻英文的佛經譯本,原稿一大堆堆在那裡。他告訴我,沒有辦法,不能出版,真冤枉。有許多都是從台灣做的,台灣過去在新竹青草湖那裡辦了個譯經院,都不能用。這個工作難。

  今天要做,怎麼做法?必須也要真正通達中英文的,真正懂得佛經經義的,還要請一些外國人,大家合在一起要開會,共同來譯書,這樣才行。這個裡面當然也要請一個主席,譬如翻《普賢菩薩行願品》,一定請個法師來講這部經,凡是參加翻譯的統統要來聽。聽了以後,來互相研究討論,逐字逐句討論,意思要完全正確,然後才可以選用外國的詞彙,這樣才能夠把它翻出來。再找一些外國人來讀,讀的時候叫他講給我們聽,看他體會這個意思有沒有錯誤。也要經過好多程序。這個英譯本要是流通出去,必定能夠受外國人歡迎。一個人、二個人閉門造車,搞不出來的。如果是僅僅通達中文跟英文而不懂得佛法的,那是根本沒有辦法翻。這種情形現在在外國流弊很多。

  有一年,有一個外國人,大概也是學佛的,到台中去訪問李老師。李老師講這個笑話給我們聽。他問東西,李老師跟他談,他聽了不滿意,無法接受。李老師就問他,他談的那一套,李老師也不能接受。彼此都不能接受,談得很不愉快。最後是看他帶了一本書,李老師問他,你帶的是什麼東西?厚厚一大本。他說這是英譯的佛學字典。李老師說,好,難得,我請教你兩個問題,什麼叫二足尊?佛經裡頭的術語,二足尊。他就翻,查半天翻出來了,「兩條腿裡面最尊貴的」。李老師一聽,好,行了,我們不要談了,你請走,這沒法子說。依文解義,二足,他翻得沒錯,二是兩條,足是腿,尊是尊貴,「兩條腿裡面最尊貴的」。還問了一個問題,什麼叫實相?這是佛學裡頭重要的名詞。他也查出來了,叫「真實的外表」。實是實在,相是外表,真實的外表。李老師聽了這兩句,不說了,你回去吧,你們的佛學我明白了。沒法子,真是大笑話。所以在國外弘揚佛法實在是不容易,相當不容易。我在美國的時候,也是想定期跟這些外國人舉行座談會,沒法子講經,座談會,提出問題來解答。我在那裡解答的時候,給我做翻譯的就三個,一個翻譯不太可靠,怕他會錯意思,三個翻譯他們商量會同,然後再答覆。三個人等於小組開會,怎麼個翻法,再答覆。

  這一段,曉得從前譯場的規模,才能夠深信中文譯的經譯得好。也有人曾經跟我談過,像最近回來的浩霖法師,他們也曾經到大陸去訪問過,在美國很多法師到大陸訪問過,尤其是從前玄奘大師譯經的道場。他們現在感覺很大困惑的地方,就是從前梵文的經典從印度大量的傳到中國來,現在一部都找不到,到哪裡去了?其實這個問題在二十年前,方東美先生就跟我談到過這個問題,也是沒有法子,找不到結論。方先生很聰明,他老人家有一次跟我說,他說我想大概是我們中國人自信心太強了。過去的中國人實在了不起,梵文經典傳到中國來,我們翻成中文了,不但意思一點沒錯,而且文字比它原文還要美、還要好,讀中文就可以了,梵文可以不要了。我們中國人的自信心實在了不起,中國的古人真是了不起!所以不用了,不要了,無需要收藏了,收藏中文的譯本就好了。所以我們應當要懷念我們的祖先那種智慧、自信心,五千年來的立國完全憑藉這個精神,而這個精神,今天我們喪失了。所以我們這一代,尤其是諸位年輕一代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要恢復民族的自信心,這點很重要,我們國家民族才不至於滅亡。

  『唐』是代表年代,唐朝,註解裡頭有,這是唐朝代宗貞元年間。代宗跟德宗年代非常的近。在第九頁的第五行:

  疏【代宗貞元十二年。】

  『貞元十二年』就是公元七百九十六年,講公元大家印象比較清晰一點,今年公元是一九八六年,這部經翻譯是在七百九十六年開始翻譯的,一共翻了兩年,到七百九十八年。它的日期記得很清楚,貞元十二年六月五日開始翻譯,到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完成,翻譯完成。其他的諸位自己看就可以了。

  我們再看下面的品題,品是品類,凡是在理論、修行屬於同一類的,就歸納在一起,猶如我們中國過去書籍的篇,篇章。所以這一品等於像是一篇一樣的,歸納在一起。我們現在念的這一部分,這一品經一共有四十卷,相當之長。所以我們現在讀的這一部分,其實是一章。我們這個本子,是《四十華嚴》裡頭有兩章,前面一章是「觀自在菩薩章」。所以觀世音菩薩與我們緣分很深,觀音菩薩的經一共是有四種,就是專講觀音菩薩的有四種。最普遍的就是《法華經》裡面的「普門品」,說《普門品》大家都曉得;除《普門品》之外,大家還曉得《心經》,《心經》是觀自在菩薩說的,《心經》。除這兩種之外,在《楞嚴》上有「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專門講觀世音菩薩的;《華嚴》裡面也有一章是專門講觀音菩薩的,就是善財童子去參訪觀世音菩薩,這一章在前面。後面這是最後一章,最後一章,清涼大師在科目裡頭題的叫「重示普因」,就是「重示普因章」,就是我們現在流通的別行一卷叫做「行願品」,其實是《行願品》裡面「重示普因」這一章。

  既然是一章,它是一品裡面的一部分,所以品題也是不能夠缺少的,這個品題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入是證入。證入,有能證,有所證。能證就是普賢行願,修普賢行願你就能證。所證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這個不思議解脫境界在《八十華嚴經》裡面講叫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解脫,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自由自在。下面有註解,這個註子裡面講,當然特別著重在普賢行願,因為這是能證、能入。

  疏【言不思議者,心言罔及故。】

  就是心與言都達不到,這個叫不可思議。心不能思,口不能說。心要能思,必定落在心意識。這講一念,一念是不可思議,二念可思可議。二念就可思可議,一念不可思議,因為你起一個念頭那一念就沒有了,就是二念了。所以能夠說得出來、能夠思惟的,是第二義,不是第一義。第一義不能夠思惟,也不能夠議論,那是真心、本體,那是真正的一心不亂。可是更深一層的來說,思議與不思議是一不是二,這才是真正的不可思議。否則的話,都落在一邊了,可思可議是一邊,不可思議又是一邊,二邊。不可思議是真諦,可以思議是俗諦,一定還有個中諦,還有個中道,中道就是思議與不思議、言說與無言說是一不是二。

  釋迦牟尼佛教誡眾生,他用中諦。對他自己本身來說,確實他沒有思也沒有議,他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也沒有言說。但是他四十九年說了這麼多的經,說了這麼多東西,人家記錄下來已經有這麼多,還有許多沒記錄的,更多了。這叫什麼?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說與無說是一不是二。對他自己來說沒說,對別人來說有說,這個話也很難懂。譬如我們這個磬,磬有沒有聲音?沒有聲音,本身沒有聲音,你敲一下它馬上就響,叫大扣則大鳴、小扣則小鳴、不扣就不鳴,雖然鳴的時候,它本身不鳴。所以佛雖然說法,本身沒有說,本身確實沒有動一個念頭,人家向佛請教一個問題,佛絕對沒有,「我想一想這個問題該怎麼答覆」,沒有。如果他想一想,就有思、有議、有說,佛沒有,隨問隨答、隨問隨答,所答的恰到好處。

  所以佛一生沒有說法。佛在《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誰要說佛說法了,叫謗佛。佛真的沒說法,佛一生沒說法,為什麼有這麼多法?是因為有人問他。所以鐘鼓它的確沒有音聲,是別人敲它,它才有聲音。佛,你問他,他隨你的語來答覆你,絕對沒有通過思惟想像的。所以他是真智慧,對自己來講永遠是般若無知,他心清淨;別人來請教他的時候,這是他起作用,這是他的反應,非常的自然,真是大扣大鳴、小扣小鳴、不扣不鳴。所以我們一定要懂這個道理,這叫完完全全的中道。我們了解中道,認識中道,要學習中道,自己才能在佛法當中得到真實的受用。底下講:

  疏【問:何法心言罔及為不思議?】

  底下給我們解答,這是大師用問答的方式來給我們說明。

  疏【答:即解脫境是。解脫境界所以稱為不思議者,具含四義:一、事相,境界無邊,故不思議。】

  這是講事相。理性是講理體。

  疏【二、理性境界深遠,故不思議。】

  前面是從俗諦上講,第二從真諦上講,三、四是從中道上講。

  疏【三、理事無礙,故不思議。四、以性融相,重重無盡,故不思議。】

  這是從三諦三觀看這個境界,境界不可思議。

  疏【言解脫。】

  『解脫』是自在,有二種:一種是作用解脫,一種是離障解脫。作用就是我們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穿衣吃飯這個裡頭得大自在,這個裡面得到真正之樂、真實之樂,得自在!就是生活上得大自在,不受環境所轉,這個才真正得自在。第二是離障,離障要相當功夫,離障是離煩惱、離生死,這個才是真實的解脫。像前面第一種作用解脫,一般有智慧的人、有學問的人他也能夠得到一部分,但是第二種得不到,第二種要真正修行人才可以得到。

  講到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是個通稱,不是某一個人的專稱,凡是菩薩名號統統是如此,這點我們一定要明瞭。在佛門裡面菩薩有許多,佛也有許多,所說一切菩薩、一切佛都說自己,都不是說別人,全是代表自己。為什麼?自己本性裡頭萬德萬能,一個名稱只能表一個德。譬如說你這個人多才多藝,名片一拿出來幾十個頭銜,一個不就可以了嗎?為什麼要那麼多?一個不行,一個不能代表他的才藝,不能代表到完全,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要把我們自己本性裡面德能完全顯示出來,那就要用無量的名稱。從果上來說就是佛名,因上來說就是菩薩名,譬如說觀世音菩薩,他代表我們本性裡面的大慈大悲,這是我們的性德。觀音菩薩就是慈悲,地藏菩薩就是孝順,我們自己具有慈悲就是觀世音,我們自己孝親尊師就是地藏王,我們自己具足無量的智慧就是文殊,我們能把這些德行應用在生活上自行化他就是普賢。所以菩薩的名號是表法的,不能指某一個人,而是人人都具足的。

  說到這個地方,最近幾天有一個同修來跟我說,他家裡新請了一尊佛像,問我要不要開光,要不要請人給他開光?其實這樁事情,我在過去跟諸位講過好幾次,這個佛像要人開光他才會靈,你拜這個人好了,何必拜那個佛像,對不對?我不給他開光,他就不靈,拜我好了,不要拜他。在家裡供像,供我的像好了,何必供他的像?供我的像是直接的,供他的像是間接的,我還要給他開個光,他才靈!顛倒,實實在在是顛倒。但是開光在佛門裡頭確確實實有,現在人把意思搞錯了,開光是開我們自性光明,是藉著佛像開我們的光。你供觀音菩薩,看到觀音菩薩,我對人要慈悲,你看我們慈悲的光開出來了。供地藏菩薩,看到地藏菩薩,我要孝順父母,我要尊敬師長,孝敬的光開出來了,是這個意思!是佛像開我們的光,不是我們去開佛像的光,我們凡夫哪有能力開佛菩薩的光,哪有這種道理?這是現在人搞顛倒了。所以一定要懂得這個意思,開光是開自性光明。開光儀式要舉行是可以的,請法師來講解,來講解佛像代表的意義,要不然我們不知道。我們供養阿彌陀佛,我們要怎樣供養,用什麼樣的心,什麼樣的態度,如何來學習?請法師說明這些道理。這是開我們自性的光明,是這麼個意思,不能弄錯,佛法裡頭沒有迷信。所以現在很多搞顛倒了,搞錯了。

  普賢是個普通的名詞,普是普遍。這個裡面有解釋,在第十面第四行的當中:

  疏【言普賢行願者。】

  在第五行裡頭末後一句:

  疏【普賢是人,行願是法。】

  依照這個方法修學的人,這個人就叫做普賢。諸位今天在此地,真正肯發心,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你們每個人都是普賢菩薩。你們是初發心的普賢菩薩,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所以普賢菩薩有三類,諸位看第十頁第六行:

  疏【此品以人法為目。】

  『目』是綱目。

  疏【且人之與法,俱堪稱為普賢。】

  『人』是普賢人,『法』是普賢法,就是「人」是普賢菩薩,「法」是普賢法。再看過來一行就是:

  疏【言人普賢者有三。一、道前普賢。】

  這就是我剛才說的,你只要是發心,依照這個法門來修學,你是初發心的普賢菩薩。『道』是講證道,因為你現在還沒證果,你在證果之前叫「道前普賢」。普賢菩薩是地上菩薩,《華嚴經》是圓教,就是圓教地上菩薩,這是稱「道中普賢」,就是第二種,這是名副其實的普賢,我們一般講普賢菩薩都是指這個。諸佛菩薩是指地上菩薩而言的。但是在沒有登地之前也稱,叫做「道前普賢」,就是地前,你還沒有登地。按照《華嚴經》,它一共是五十一個階級,前面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這都叫做道前普賢。從初地到十一地,這個十一地就是等覺,這叫道中普賢。後面還有個叫「道後普賢」,道後普賢就是己經成佛了,成了佛之後又退到菩薩位子上來,叫倒駕慈航,那叫道後普賢。那是究竟圓滿之後完全回過頭來幫助眾生,幫助別人,這個人慈悲到了極處,那叫道後。可是依照這個方法學,一定要認真學,決定能有成就,用這個十大願王,把十大願王變成我們實際的生活行為。所以後面這一章最主要的就是十大願,我們在此地研究探討也是以這個十大願為中心,這個我們要細說。後面它還有很長的偈頌,如果時間不夠,偈頌我們可以省略掉,我們特別著重在十大願,長行文裡頭的十大願。諸位請看第十一面第三行:

  疏【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引華藏海眾,往生極樂,故古人取列淨土三經之下,為淨土四經。時人多有作為日課,深有見焉。】

  這幾句話在此地很重要,因為它代表整個的佛法。《華嚴》是佛教裡頭的根本法輪,一切經都是《華嚴》的眷屬。好像一棵樹一樣,《華嚴》是根、是本,根本,其他一切經、一切法門,都是那些枝枝葉葉,枝葉花朵,都是從《華嚴》這個根生的,它是根本法。既然是根本法,這個根本法裡面的『十大願王』是根本的根本,我們要明白它這個意思。「十大願王」既然導歸極樂,也就是整個佛法的修學都是以西方極樂世界為中心。我們如果在《華嚴經》上能夠體會到這個意思,整部《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經義你就都得到了,它的精華你就得到了。我自己修學念佛法門,所以能夠有堅定的信心,一點猶豫、懷疑都沒有了,死心塌地念這句阿彌陀佛,這個信心是從《華嚴經》上建立的。我講《華嚴經》講了十幾年,算時間超過三千個小時,所以才知道淨土的可貴,才知道一切法門到最後統統歸淨土。如果沒有這十幾年的《華嚴經》,我對這個法門沒有辦法建立起堅固的信心。所以這個地方有這幾句,我特地在此地念給諸位聽聽。

  『華藏海眾』,這是講華藏世界,華藏世界就不是一個娑婆世界,也不是一個西方世界,這個裡面世界太多太多了。諸位要看大經,就是《華嚴經.華藏世界品》,那一品經專門講宇宙世界的狀況。這裡面說華藏世界有二十重世界,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跟西方極樂世界還同在一重,好像二十層大樓,我們同在一層。西方世界距離我們十萬億佛國土,原來還很近,在一層,不太遠。可見得這個世界之大,真是無量無邊。通常我們講十方世界海,這個裡面有無量無邊的佛菩薩,普賢菩薩勸這些修行人,到最後統統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所以我在這裡得了一個結論。依照天台家這個經,諦閑法師是天台祖師,近代的天台祖師,天台判教是判四教,就是藏通別圓,成佛有藏教佛、有通教佛、有別教佛、有圓教佛。所以成佛成哪一種佛,那程度上相差很遠,不能一概而論的。如果成佛是成藏教的佛,通常我們在經上講三大阿僧祗劫都是講藏教佛。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在他方世界可以修成,沒有問題的,華藏每一個世界裡面都能夠修得成。可是你要修圓教佛,那就一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在此地要能看出這一點。假如在別的世界也能成圓教佛,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就沒有意思了,就沒有意義了。別的地方一樣有成就,何必到這裡來?別的地方不能成就,才到這兒來。所以說圓教的佛一定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華嚴經》上得到這麼一個結論。而圓教佛,正是善財童子在請教善知識裡面第一句話所說的,「我已經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句也是梵語音譯過來的,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藏通別佛都是屬於正等正覺,因為它上面還有上,不是到頂頭,它還有上。所以要成無上正等正覺,那只有到西方極樂世界。

  我們要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明白了,才曉得任何一個法門,你修學成功了之後,還是要到西方。那就不如我現在直接到西方多好!何必拐彎抹角?要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對於淨土法門就死心塌地了,才曉得任何一個法門比不上這個法門。如果有更好的法門,文殊菩薩不會教善財童子念阿彌陀佛,普賢菩薩也不會勸他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才曉得,這根本法門裡面給我們提出一個最根本的法門,就是念佛求生西方世界。許許多多的人不懂這個道理,現在在外國一窩蜂的學禪、學密,學的禪是口頭禪,學的密是邪門外道,認真的學密學上幾年,有的都神經兮兮的很不正常。到最後的結果,我們的結果到西方世界,他的結果到瘋人院,到精神病院,糟糕不糟糕?可憐。人都是好人,不是壞人,路走錯了,活的時候走到精神病院做為一個終了,死的時候還要入阿鼻地獄,可憐,實在是可憐。所以國外我不能不去,有很多人勸我不要出國,我說不能不去,他們太可憐了。

  一些到外國的法師不敢提淨土,因為淨土人家瞧不起,不敢提,也不好意思說。我到國外就特別強調淨土,還有人相信,相信的道理是什麼?他講密,我也懂得,我講得比他還高明。他說禪,我《六祖壇經》講過很多遍,禪宗的《大珠和尚語錄》、《永嘉禪宗集》、《證道歌》、《金剛經》我講過很多遍,我的口頭禪比他高,他講不過我。你們所會的所懂的,我也都會也都懂,我念佛。所以他們聽了之後才相信,有不少人聽我講過之後轉過頭來,捨棄了禪密,跟我念佛,這是好現象。如果我到外面講的時候,人家也排斥、不接受,我就會回來,再也不去了。好在轉頭、回頭的人很多,所以不能不去。名題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下面這是說五重玄義裡面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顯體、明宗、論用,這是經的大意裡頭主要的義趣。體,前面跟諸位略略的介紹了,就是理論的依據,佛說這部經是根據什麼樣的理論來跟我們說的。如果理論依據我們不明瞭、不清楚,我們對它的信心就不會堅固。所以講經跟註經,一定先要把這個部分給我們說明,說明之後使我們對它產生信心,產生濃厚的研修的興趣。所以這一段非常的重要。它一開端說:

  疏【名為賓,體為主;名是假名,體是實質。】

  這是顯體,它有真實的理論基礎。言語、文字都是假名,我們要藉這個假名去悟入實體。實體是什麼?就是前面講的心性,它是以一心、一真法界為體,是我們的心性。所以讀經、聽經,要藉聽與讀悟入心性,這叫善聽。假如你專門記這些名詞術語,那沒有用,那就是清涼大師講的增長邪見,把你所學的東西統統變成所知障,障礙你本性的顯露,這個就壞了。這也是佛法在傳授的時候最困難的一樁事情,就怕聽錯了、聽扭了,所謂曲解了意思。註子還是得諸位自己去看。裡面有幾句重要的,我特別跟大家提一提,在十一面倒數第五行當中有幾句話很重要:

  疏【未悟心者,須用文字;已悟心者,一切名言,皆剩語也。】

  這句很重要,說得也很好。由此可知,經教是給誰用的?給沒開悟的人用,給迷惑顛倒的人用。可是你用,你要知道,決定不能夠增長你的迷惑顛倒,否則就麻煩大了。像從前有一個同學講《百法明門論》,他來告訴我。他也是我的學生,在我這裡學的,以後在師大中道社裡面講《百法明門》。他來跟我說,我就問他,我說百法明門我有點懷疑,恐怕你講的是百法黑門。明是什麼?聽了之後就開悟,那是明。黑是什麼?愈聽愈迷惑,愈聽愈為文字所轉,那就糟糕了。為什麼?你講一百條,他腦子裡記了一百條名相,又增加一百種分別、一百種執著,打一百種妄想,不是走的黑門嗎?哪裡是明門?很不容易。佛法如何講得教人開悟,不能教人死在字裡行間。聽,不能死在言語之下;看,不可以死在字裡行間。說、聽都是工具,你要好好的善用這個工具,在這個工具裡面大徹大悟,悟入自己的心性,這個才叫真正的善學,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所以非常的重要!倒數第三行當中也有幾句,我念一念:

  疏【得此體已,方能全性起修,以修合性。】

  這三句話說出顯體的重要性。因為你明瞭體,你修學有個目標、有個方向、有個重心,你才不會走冤枉路。你要是不明瞭的話,你修什麼不曉得,學什麼也不曉得,這個前途是黑暗的、是渺茫的。在這種情形之下,要想維持一個長遠的道心不容易,所以他當然會退轉,這個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一定要在此地講求。倒數第二行一開端,這個地方的幾句,我給諸位念一念:

  疏【顯體一章,別在法身。】

  可見得這個重要性太大了。『顯體』是什麼?就是顯的法身理體,我們的本體。

  疏【宗章。】

  『宗』是明宗,明宗這一章:

  疏【別在般若。】

  『般若』是智慧。所以修行離不開智慧。佛在四十九年教學當中,講般若的時間最長,二十二年。四十九年的教學,二十二年講般若,可見得般若是佛法主要的課程。這是講到明宗,就特別顯示出般若德。論用:

  疏【用章。】

  就是論用這一章。

  疏【別在解脫。】

  法身、般若、解脫,我們合稱為三德,如來果地上的三德。這才顯示出五重玄義的建立,實實在在它是有道理的,不是隨便建立的。末後講:

  疏【教相,分別總別。】

  『教相』是什麼?是講的教學。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叫課程標準,譬如這個課程應當安在某一個階段來修學,或者排在一年級、排在二年級,排在某一個程度上,這個就是屬於「教相」。教是教學,相就是儀式,我們今天講的課程標準,教學的課程標準。它這五個項目,也就是五章,前後次第不能夠錯亂的,因為它是連帶生起的,先解釋名(經名),經名之後顯體,顯體之後明宗,明宗之後論用,論用之後再判別教相。所以它是有一定的程序,不能夠錯亂。講到體,體的意思有三種,一種是「禮體義」,這個註解上有,第二種是「體底義」,第三種「體達義」。這個文還是大家自己看,我只把重要的幾句提示給諸位。請翻開十二頁,十二頁的第二行當中看起:

  疏【故須以禮釋體。明是貴極之法,法身德也。】

  這是以『禮』來解釋。而「禮」這個字,我們要在第一大願的時候跟諸位詳細的來解釋,因為第一大願是「禮敬諸佛」,到這個地方我們再來跟諸位細說。在此地是當作尊貴講,至尊至貴無過於心性,心性的本體,這是『法身德』。

  第二個講法就是「底」,底就是追根究柢。這是佛法的特色,佛法不怕你問,不怕你追根究柢,這個跟其他學術、宗教不一樣。宗教不容許你追根究柢,你有問題實在解釋不了,他拿個上帝來搪塞,「這是上帝的意思」,就不能問了,就沒有法子了,這不能叫人服氣的。佛法是歡迎你追根究柢的來問。所以體有底的意思。追根究柢是智慧,真正的智慧。所以說:

  疏【以底釋體。明是透徹之宗,般若德也。】

  佛法是求智慧,求智慧一定要追根究柢。第三,體是「達」,達是通達。

  疏【以達釋體。明是無礙之用,解脫德也。】

  『達』是通達,沒有障礙。所以體裡面就三個意思,一個是貴極之義,一個是透徹之義,一個是無礙之義,諸位只要記住這三個意思。這個都是自性,就是清淨心裡面的特性。六祖悟入的時候也就是見到這個體,證入這個體(自性)的時候,這叫悟道,禪宗裡叫大徹大悟,他對五祖說了幾句話,這個幾句話在《壇經》上都有,非常重要。他跟五祖說,五祖給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豁然開悟了,開悟之後就說了五句話,這個五句就是他心得報告。五祖一聽,曉得了,你不用再說,我知道,你開悟了,衣缽馬上就傳給他。他說了哪幾句?他自己的境界是見一切法不離自性,這就跟我們前面講大方廣的意思一樣,他入了這個境界。就好像一個人作夢的時候一下醒過來,這一夢醒的時候,原來夢中所有一切境界都是我自心變現的,夢中除了自己之外,沒有他人,就是這個意思。他豁然省悟山河大地,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全是自己清淨心中顯現出來之物,他入了這個境界。入這個境界,他對一切眾生當然平等,為什麼?眾生與我是一不是二。他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生佛不二,萬法不二,也就是《維摩經》裡的「入不二法門」,他證入這個境界。所以他說出,「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他說到這個地方,五祖說,不必再說下去了,我知道了。好像作夢他醒過來了,真正覺悟了,入了這個境界,這就是入大方廣的境界,親證大方廣的境界。我們再往下面看,下面兩行也很重要:

  疏【綜此三義。】

  就是綜合前面講的這三個意思,貴極、透徹、無礙,就是法身、般若、解脫。

  疏【為一妙體。】

  『妙體』就是本經之體,這部經的妙體。

  疏【迷之,則歷劫長淪。】

  眾生之所以稱之為眾生,就是迷這個體,迷失了你自己的心性,所以才有長劫的六道輪迴。

  疏【悟之,則當下具足。】

  就像六祖一樣,他這一悟,原來現成的,所以悟了就叫成佛。

  疏【經云: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

  這是《華嚴經》上的偈子,兩句,這個說明你迷的時候長劫輪迴。

  疏【又云:誦此普賢大願王,相好智慧咸圓滿,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

  這也是《華嚴經》上的一首偈,這四句說明當下具足。這些話全是顯示本經在理論,就是立論的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