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四集)  1989/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004

  請掀開經本第六十九面,倒數第三行。從第四個字看起:

  【二緣起門有二。】

  上次我們講到性起。大家總得要記住,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依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所以說一一法無不稱性,就是『緣起』也離不開性起,性起是根本。如果我們用佛教常說的兩句話,「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唯心所現就是性起,唯識所變就是緣起。我們怎麼樣變,也沒有辦法超越能現。如果要是一切法不現了,那怎麼變也是枉然。可見得,緣起不離性起,性起包含了緣起。今天我們要談緣起法。緣起有兩種:

  【一染緣起。二淨緣起。】

  這文裡面很清楚,先說『染緣起』,在六十九面倒數第三行末後兩個字看起:

  【染者。謂諸眾生。雖中全有如上真性。】

  前面所講的一切眾生都有『真性』。真性通常我們也叫做佛性,所以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當然可以作佛,這是一定的道理。換句話說,作佛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你不能作佛,這是不應該的,應該是要作佛。為什麼不能作佛?迷了,有染緣起,所以你就不能作佛。

  【及性所起過塵沙之善法。】

  性起之法是純善。這個『善法』,給諸位說,不是相對的,不是善惡之善;善惡之善是緣起法裡面的,性起法裡頭是真善,真善就是離開善惡,那才叫做真善。所以這個境界就正如經題上所說的,不思議解脫境界,不可思議,這是真正之善,性德。善,性起的境界範圍的廣大是無量無邊。為什麼?常講的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性起。不但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真如本性顯現出來的,十方一切諸佛的剎土,沒有一法不是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所以性相是一不是二。這個境界很難體會,我們在前面曾經用夢境來做比喻,佛經上常用這個比喻。

  我們每個人都會作夢,當我們作夢醒來之後,想一想剛才作的夢還很清楚,還都能夠記得住。這個時候,如果學佛的同修就可以認真去反省一下,夢中的境界從哪裡來的?現代人說,這個夢是由下意識變現出來的。管他下意識、上意識,不管這個,總而言之,這是心變現的,心理的作用。心像什麼樣子?平時我們不曉得,找不到心。心像什麼樣子不曉得,心在哪裡,實在講也不曉得。你看《楞嚴經》七處徵心,那個文非常精彩,諸位仔細看看。心在哪裡?不知道,阿難尊者找不到。但是當我們作夢的時候,我們就很清楚、很明白心在哪裡。夢中現的那個境界相就是心。心像什麼樣子?那個夢境就是心的樣子。全夢即心,全心即夢,夢現了相,我們就知道,就很清楚、了解;它不現相,我們也找不著,不曉得它什麼樣子,這能現是心現的。這夢中的境界它也有變化,它裡頭也有一些造作,這些變化、造作是識的作用,分別、執著這個作用。所以夢境是一個小的性起、緣起。我們今天講宇宙大千世界,這是大的性起與緣起,從小的比列大的,就容易理解。

  所以特別要注意到的就是這性起之法,是純善,是稱性。從這一方面來說,生佛平等,不但一切有情眾生與佛平等,乃至於無情的眾生也平等。所以大經,大經是講《華嚴經》,大經上說佛在一毛端裡,毛的尖端,一毛端裡轉大法輪。他在那裡講經說法,無量無邊菩薩圍繞,你看到沒有?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確實是如此。為什麼?性起裡面沒有大小。《華嚴》裡面講的,事事無礙,沒有大小。為什麼?它稱性,無有一法不稱性。我們之所以覺得有許多法不稱性,那是我們自己迷了,不是不稱性,是你自己以為不稱性。今天我們這段文字就要討論這個問題。所以下面講:

  【良由迷之。不自證得。】

  『迷』什麼?迷了自己的自性,迷了自己自性變現的這些萬法,也就是迷失了性起。的確這是大師在此地根據佛法,一語道破宇宙人生的真相。禪家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什麼?就是真性,性起。就是這四個字,真性性起。這就是我們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宇宙人生的真相,佛經裡面所講「諸法實相」,就是說的這個。因為迷了,不能證得,不能證得就是你不覺悟,你不能夠覺察到事實的真相,所以產生底下的流弊,毛病出來了。

  【便顛倒遍計別執過塵沙之惡法。】

  這樣一來,你有『顛倒』。什麼叫顛倒?在哪個地方顛倒?顛倒的樣子是什麼?給諸位說,這都找不著。但是真正的意思,我們要能夠去體會,迷就是顛倒,因為迷沒有現相、沒有形相,所以這個顛倒在哪裡,你找不著。迷就是顛倒,顛倒之後,這就愈迷愈深。於是在一切法裡面,你就起了『遍計』,遍是普遍,計是計較,『別』是分別,『執』是執著。你就產生這三個現相。這三個現相是過失,清淨心裡面決定沒有。這一個「遍」字,貫下面這三個字,普遍的計較,普遍的分別,普遍的執著,這個麻煩大了,這樣一來,把本來的善法變成了『惡法』。諸位要知道,這個惡包括了善與惡,相對的。相對的那個善惡之善還是惡,那不是善。所以這個地方的惡法不能跟前面那個善法相對,不可以的,那是純善,真善。第一義諦這裡頭,九法界統統是惡法,等覺菩薩還是惡法。為什麼?等覺菩薩還有極微細的執著,那就是生相無明。他那個生相無明要不執著,不執著就沒有了。

  由此可知,所以凡夫、二乘、菩薩從哪裡分?也就是這四個字,「遍計別執」,輕重之差別。愈是在下面的,執著愈嚴重,這種遍計分別執著愈嚴重;愈是位子高的,他的執著就愈淡薄,是這麼樣分的,這才分成十法界。十法界,這是大分;每個法界裡面又可以分十法界,這就細分,天台大師給我們分的,百界千如,就是愈分愈細,分到最後是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眾生輕重差別都不會完全相等的,到什麼時候才真正平等?成佛就平等了。成佛,一切遍計、遍別、遍執都沒有了,完全都沒有了,這是入平等位。所以等覺菩薩跟等覺菩薩在一起,看樣子是平等,實際上還是不平等,這是要知道的。這就是把一切純善之法變成了惡法,所以這個境界就是九界有情眾生,等覺菩薩以下統統都是。這叫染緣,這叫染。下面要給我們解釋:

  【釋此便為二門。】

  解釋這個要從兩方面來說明:

  【一無始根本。二展轉枝末。】

  就開這兩方面來說明迷的真相,迷的現相。

  【根本者。謂獨頭無明也。】

  這『獨頭無明』是佛教裡面的專門術語,專有名詞。諸位在《佛學大辭典》上都可以查得到。什麼叫獨頭無明?底下就給我們解釋了。

  【言獨頭者。迷本無因。橫從空起。不同餘法。展轉相因。】

  這四句話解釋得非常之好。你看看這就是迷的根本。你要問,我們原來都是佛,怎麼會迷了?什麼原因迷的?幾時迷起的?將來咱們修行成了佛,還會不會再迷?這都是問題。這些問題在佛門裡叫做根本大問,這是佛教裡頭的根本大問題。這些問題,不但我們現在人有,很多學佛的人都有這問題,這問題的確不好解答。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富樓那尊者在楞嚴會上就提出了這些問題,所以《楞嚴經》上,佛有很詳細的解答。此地所說的跟《楞嚴經》上完全相同,這個根本問題如果你要是明白了,你一切的疑惑統統斷掉了,那真叫斷疑生信,你的清淨信心才能夠顯現得出來,堅固的信心。

  迷沒有因。所以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舉了個例子,演若達多是一個人,演若達多迷頭認影,這是當時印度這麼一個故事。釋迦牟尼佛就舉這個例子來說明,沒有原因。所以稱為無明。《心經》裡面講的,「無無明,亦無老死盡」。你認為有,這就是迷。所以迷,沒有因緣;有因緣,可以說都是有為法。是有為法,我們追根究柢,這個問題沒有因緣。你追根究柢,你找不到根柢,就是因為它沒有因緣,所以『橫從空起』。譬如說你晚上作夢,夢醒過來,你就研究,我為什麼要作這個夢?這個夢是幾點幾分幾秒開始作的,你能不能找得到?那這不用找,根本大問,這小問題,明明作了夢,夢醒之後,你去追究一下,你能不能找得到?找不到,沒有原因。實在講,夢還是能找得到原因。因為夢,畢竟它是緣起,它不是性起,所以,還是能找得到原因的。這個性起就沒有辦法,找不到。緣起可以找得到的,緣起不是第一義,是第二義!第二義可以找到源頭,第一義找不到源頭。『不同餘法,展轉相因』,這不同於其他的法。其他的法,展轉可以找到它的原因。這個根本無明,沒有原因,找不到。

  有些人,有些是初學佛的,聽到這個說法,他不服氣。外道也找這個,找不到,他有個藉口,上帝造的。那就沒有話說了,不能再去問上帝,這是上帝造的。這一個答覆就把你堵住了。佛教說到最後,沒有原因,這也不能叫人服氣,也不能叫人心服口服。但是佛法教你了解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是不可思議,議是議論、說明,沒法子說明,說不出來的。不但說不出來,無法想像。你能不能真正見到?能。什麼方法?到你心決定清淨的時候,這個境界你見到了。所以古德常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自己心裡曉得,能不能說得出來?說不出來。就是喝一杯水也是如此,我喝一杯水,你問這水燙不燙?我說很燙,究竟燙到什麼程度,你不曉得。必須你自己嘗一口,你才會曉得。你自己不嘗一口,給你怎麼說,你只能是一個相似、一個彷彿,決定不能達到真實的那個境界。小事尚且如此,何況這個根本的大問題。

  所以佛法告訴我們,這問題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親證得到的。你自己能證實的,到你入這個境界,再跟已經入這個境界的人談就很方便了,那時候就變成可思可議了。沒有到過這個境界的人,你跟他怎麼樣談,都是隔靴搔癢,沒法子,怎麼說也說不出來。一定要你自己親入其境,談論起來那就津津有味了。所以佛法不騙人,佛法並不是說這個境界只有釋迦牟尼佛有。佛說的,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就是禪宗裡面常常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是什麼?見到真性,見到性起。換句話說,對真性、對性起恍然大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叫做見性。你見了性之後,你的見地、你的見解就跟佛沒有兩樣,完全的相同。再聽佛的說法,那就句句話都說到你心裡,都說到你自己的境界。可見得,這是決定不欺騙人的。

  除釋迦牟尼佛之外,在印度、在中國、在其他地區,這二、三千年之中,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到達這個境界的人很多。如果說是欺騙人的,那應該佛以後再不會有一個人到達這個境界。這些達到這個境界的,都是給我們做了證明、做了見證。我們相信佛的話,句句真實,只要我們如理如法的修學,必定能夠入這個境界。但是佛家的方法很多,這叫法門,法就是方法,門就是門路、門徑、門道,方法、門道很多。這些方法裡面,確實有難、有易。這是我們自己要明瞭的,所謂是有難行道,有易行道。如果你要了解這個事實,我相信聰明人一定選一條易行道走,容易到!故意去選個麻煩的難行道,這個人頭腦多少有點問題。沒有問題,何必自己給自己找麻煩?你們諸位想想,對不對?難行道裡面修行,可以說是一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成就的,不容易。易行道,那可以說是各個人都成就的,所以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漏的。這兩種方法擺在面前,我要問你,你選擇哪一種?

  我從美國帶回來黃念祖老居士的《華嚴念佛三昧論》。這個小冊子是清朝康熙年間,彭紹升居士作的。這位居士,在我們佛門裡面可以說是大通家,非常了不起,他對《華嚴》熟透了。他把這樣一部大經歸納成五點,說明念佛,也就是歸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黃念祖老居士在北京居士林講這個小冊子,從頭到尾講過一遍,錄成七個錄音帶,這個分量不多,只有七個帶子。這個帶子他從北京寄到美國,我在美國收到的,帶回來。現在拷貝得很多,諸位可以好好聽聽。這個書,我們已經送到印刷廠去印了,我們印的數量也很多,將來是你有書看,再聽他講,這就更容易理解了。他這裡面就談到難行道與易行道,他說得非常清楚。他參過禪,他也學過密,不僅僅是學密,他是密宗的金剛上師。他在晚年,勸人念佛,不勸人學密。他說那是難行道,他在講演裡面明白的告訴我們,大陸上十億人口,經過四十年,學密的有幾個人成就?六個人。四十年當中,十億人口,只有六個學成。你想想看,多難,十億人裡頭,都沒有一個,你曉得這個法門不容易。

  我們再看看念佛往生的,不要說別的,在我們台灣,我們台灣只有一千九百萬人,在這四十年當中,我們真正知道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我所曉得的,大概有四百人的樣子,這個比例就太大了。所以台灣是福地,是寶島。在短短的這四十年當中,這麼多人往生,這真正是不可思議。這就講到易行道的寶貴,可貴!我們要珍惜,要如理如法的修學,沒有一個不成就的。念佛,所以念到不能往生,不能明心見性,是你自己不如法,你違背了理論、違背了方法,所以你才不成就。這個理論方法都在五經裡面。五經前兩天送到了,今天來聽經的同修,每位都可以帶一本回去,經印得很好。原來我的意思想印三萬本,結果我一看後面只有二萬八千五百本,少了一千五百本,這個功德做得不圓滿。我回來一問,為什麼會這樣子?沒有錢。沒有錢,為什麼不打個電話告訴我,我有錢。所以希望通知那個印刷廠,他版應該還在,我們繼續再印三千部精裝本。希望這部書能夠流通全世界。

  現在給諸位說,這是一個大好的消息,全世界念佛的人愈來愈多,所以看到世界有了轉機,念佛的人愈來愈多。最難得的,大陸上也講《無量壽經》,這真正不可思議。黃念祖老居士寫信告訴我,大陸的佛學院請他講《無量壽經》,而且全部錄影。可見得,他們對這個相當的重視。他這個錄影,在我想大陸上有十幾個佛學院,黃老居士年齡很大,不能每個佛學院去講,可能把這個錄音帶、錄影帶送到每個佛學院去播放,這是好事情。這個錄音帶,我想將來把它拷貝一套帶到美國去,在美國也可以能夠流通。

  這些現象確實是三寶加持。眾生業報漸漸消了,福報漸漸增長,你才能看得到這些好相,真正是瑞相。尤其是我們這部淨土五經能夠出版,這也是很不可思議。五經非常的完整,就像《無量壽經》九種本子,統統在這裡面,這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所以以往即使弘揚淨土宗這些大德、法師,幾乎在一生當中,都沒有看到完全的《無量壽經》的版本,都沒見到過。今天是每個人都擺在你們面前,這是很大的福報,這是非常稀有的因緣。所以我們要把這個因緣盡心盡力普及到全世界,我們有福,讓大家都有這個福報;我們有這個緣分,讓一切人統統都有這個緣分。這才是真正的「上報四恩,下濟三苦」,真正能夠做得到,所以因緣要珍惜。選擇法門一定要選擇易行道,選擇這一生當中,決定有把握成就的,這才是聰明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我們再回來看:

  【此復有二。】

  這是講根本無明。根本無明有兩個現象:

  【一迷真。二執妄。】

  『執』就是執著。

  【迷真者。不識自體法身真智故。】

  『不識』這兩個字,不識就是迷,不認識,不覺悟。不認識,不覺悟的是什麼?第一個自己的『法身』,第二個自己的智慧,這就是迷。法身是什麼?法是一切法,身就是體,就是本體。一切法本來是自己,你不曉得,你迷了。就像我們在作夢,你要真正覺悟到整個夢境都是自己變的,你如果一下覺悟,我現在在作夢,夢裡面所有的人,夢裡面所有的物質,所有的山河大地,乃至於虛空,全是我自己變現的。你說夢中,哪一法不是自己?法法皆是。豁然覺得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自己,這就是法身,你就證得了法身。法身是清淨的,為什麼會清淨?因為你心清淨了,你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曉得一切法是一。一裡面就是清淨,二就不清淨。一心就是清淨,一心能入,不思議境界是所入,能所不二,不思議境界就是法身。你要把這個事理搞清楚了,你才曉得念佛法門不可思議。為什麼?念佛法門要求的就是一心,一心不亂,一心能入。你只要達到一心不亂,一真法界立刻就現前。這是最簡單、最穩當、最快速的一條成佛大道。所以這個法門是十方一切諸佛度眾生的第一法門。

  我們遇到這個法門,那真是像彭際清居士所講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這一天我們遇到了,所以要特別的珍惜,一定要把這個法門發揚光大,也就是普遍的推薦介紹給一切眾生。不要問這個眾生有緣、無緣;有緣,我介紹,無緣就不管了。有緣的,介紹他,沒有緣也介紹他,所以說,「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那眼根也一樣!他看到這本書,看到這個經題,這都是道種。他這一生,他不念佛,不能往生;來生來世遇到了,他有這個種子,他還是會念佛求生淨土。總得給一切眾生做增上緣。所以要曉得什麼叫做法身,智慧是『真智』。真智是什麼?真智是無知,《般若經》上所講的,「般若無知」。我們現在最大的毛病就是要求知,這個凡夫求知欲,欲望求知。欲望是貪,貪心所,這個貪心所障礙了你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從哪來的?從清淨心裡面生來的。所以學佛的人,無論是哪一宗、哪一派、哪個法門都講求定功。我們念佛也是修定,一心不亂就是修定。定能生慧。什麼慧?就是此地講的真智慧。定就是真智慧,到它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叫「般若無知,無所不知」。那個無所不知從哪裡來的?是從無知裡頭來的。

  我們凡夫,我相信每位同修都有這個現象,心裡頭一天到晚胡思亂想,胡思亂想就是不定,連晚上睡覺還作夢,作夢也是胡思亂想。所以說睡了的時候還是不老實,還是在打妄想,妄想日夜都不停。這就是什麼?沒有定。如果你有定功,你的妄想就少。妄想少,你的智慧就增長。你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你就能夠明瞭,你就能夠辨別真妄、邪正、是非、得失,你就能辨別。你這心裡頭一亂就不能辨別了,往往你也想錯了,你也做錯了。你心常在定中,就決定沒有過失,所以修定比什麼都要緊。

  這是首先說明,我們不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不曉得自己有究竟圓滿的智慧。這個智慧是過去、現在、未來無所不知。換句話說,其他宗教讚歎上帝全知全能,這個讚歎,讚歎我們每個人恰到好處。我們每個人,確實一切眾生個個都是全知全能。現在這個全知全能是你自己迷失了,說老實話,上帝自己也迷失了,跟我們也差不了多少。全知全能的確是讚歎自性,我們自性確實是如此。底下說:

  【十地品云。】

  『十地品』是《華嚴經》的一品。

  【於第一義諦不了。故曰無明。】

  『第一義』是什麼?就是前面所講的真性、性起。真性是體,性起的是現相。所以真性,第一義諦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大方廣。大是體,方是相,廣是作用,這個統統是講的性起。你不能夠了解,這就叫『無明』。

  【執妄者。】

  這個『執妄』,執是執著,妄是虛妄,換句話說,虛妄就不是真實。這個意義很深,我們看底下的解釋:

  【即不識本自身心即法爾自然。】

  『本自身心法爾自然』這八個字,給諸位說,這是如來的境界,是諸佛果地上的境界。這八個字意義很深,也非常的微妙。實在講,西方極樂世界,你說極樂,樂到什麼程度,這八個字是非常好的形容。這是迷了,迷了之後是:

  【別執妄心。】

  這『妄心』,我們佛法裡面講的八識五十一心所,二十四個不相應,這都是妄心。你看妄心好多,妄心太多了,你把這些東西當作是自己的心,這個錯了。我們看看這個社會,看看這一切眾生,哪一個不執著這個是自己的心?外國的哲學家說:「我思故我在」,那個思是你的妄心。他還執著,把那個妄心當是自己。這還稱之為大哲學家,你說糟糕不糟糕?這很糟糕的事情。所以要曉得,這些統統東西是假的。六祖在《壇經》裡面說得簡單明瞭,一句話道破,「本來無一物」。我們一起心、一動念就是一物。所以真心裡頭,沒有念頭,一念不生。有一念,那就是妄心起來、起作用了。妄心起作用,要不要緊?不要緊。你不執著就不要緊。怕的是什麼?怕的是執著。這個妄心,實在講,是真心的現相,真心是體,妄心是它起的作用,它的現相,它的作用。有體當然有相,當然有用;如果這個有體,沒有相,沒有用,換句話說,那也就沒有佛,沒有菩薩,佛也就沒有說法了。佛要現個相,現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天天給我們講經說法,你看他不是要起了相,也起了作用。他為什麼叫佛?他起那個相,起作用,他不執著。我們為什麼作凡夫?我們起這個相、起作用執著,著了相,佛菩薩不著相。可見得,這個相用隨它起,沒有關係。前面講法爾自然,沒有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礙在哪裡?礙在執著。

  由此可知,這個執著是不是真正你執著外面的相?沒有。這就屬於心理學了,非常高深的心理學。其實你執著是什麼?你執著是你心裡面想的那個相,執著這個,冤枉!諸位要是稍稍研究唯識,《華嚴經》是唯識六經裡面的一種,唯識有六經十一論,《華嚴經》是六經之一,也是唯識家的重要經典。我舉個例子來說,譬如我們眼睛看到這尊菩薩像,普賢菩薩。這尊像擺在那個地方,叫本質相。我看到這個像,我很喜歡,喜歡就是執著。我是不是喜歡這尊像?不是的。我的眼識看到這個像,眼識像照相機,照這個像,照的那個相在眼識裡面就形成這個相,就好像那個照相的底片上,底片上印的這個相。諸位要曉得,眼識只有了別,沒有執著。前五識是了別,連分別都沒有。它也不分別,就像照相機一樣,它不動心,只要照進去。誰分別?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看不到外面,第六意識在裡面只能看到眼識的那個底片。像電視螢幕一樣,這是現場,眼識是攝影機,把現場的這個相,變現到電視畫面上去。第六識就是看電視的人。他執著什麼?執著電視畫面上那個相,他不是執著外面的,他在那裡分別。這一分別,馬上傳送,傳到第七識,第七識又在後面。第七識執著,起了愛,起了瞋恚;愛與不愛是第七識。第七識緣什麼相?第七識緣第六識相分的。就是由電視再轉播過去到那裡,它在那裡去打妄想、分別、執著。與這個相不相干?不相干。

  所以你懂得這個,佛家心理學比我們世間心理學講得非常微細。你讀了唯識學之後,你看看這個世上所有的一切心理學,你都不要看了。為什麼?太淺薄了。所以確實這個現場相沒有接觸到,你喜歡它,空喜歡的;你恨它,也是冤枉的。為什麼?與外面境界不相干。所以叫做什麼?佛給我們講的話講得真是透徹,虛妄分別。因為你並不是分別真實的境界,這個真實境界是阿賴耶的相分,說老實話,性起,這一切妄想是性起。我們這緣起,緣起達不到性起,統統是這一層一層虛妄的影像。諸位要是稍稍了解一些唯識的理論,你就明瞭了。你才曉得,人一天到晚生煩惱,很痛苦,很冤枉。為什麼?都不是真實。確實叫作繭自縛。煩惱在哪裡?自己找的。

  當年達摩祖師在少林寺面壁,慧可找到他,達摩祖師理都不理他。慧可到最後沒有法子,把手臂砍掉一個來供養法師。法師看到人這樣子,說你何苦來,你為什麼自己把手臂砍掉一條?你到底為了什麼?他說,我要求法師給我安心(心不安,求法師安心)。達摩祖師手一伸,你把心拿來,拿來我替你安,心拿來。這句話使他回光返照,搞了半天,他說,「我覓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心在哪裡?達摩祖師說,「予汝安心竟」,我替你安好了。他在這句話當中,恍然大悟。那本來清淨,都是一個妄念。這個妄念就是嚴重的執著。這個執著一打破,一捨掉,你跟諸佛有什麼兩樣?沒有兩樣。你今天所以放不下,放不下什麼?放不下你的妄想、執著,就這麼回事情。

  佛法不是叫你放下金銀財寶、五欲六塵,那不相干的,那個不礙事。你看看《華嚴》,毘盧遮那佛那樣的富貴,福報那麼大,我們哪個人比得上他。極樂世界每個人住的都是七寶宮殿,物質的享受極其豪華、奢侈,沒有妨礙。是要你放下妄想、執著,你就沒有苦惱了。再說一個粗顯的話,把你心裡那些牽掛統統放下,你的問題就解決了。你果然能把你這些妄想、執著、憂慮、牽掛的統統放下,你句句佛號都與阿彌陀佛起感應。為什麼?那才叫一心專念,才叫做一心繫念。等於說我們這念佛跟阿彌陀佛打電報一樣,這個地方去了,那馬上就回來了,就有感應了。我們現在念佛,怎麼樣叫都不靈。什麼原因?是因為你這個電報當中,雜音太多,妄想、雜念太多了,所以人家那邊收不到,這要知道。理不可以不明瞭。第一個妄心,心是主。心外,下面講:

  【質礙諸法。】

  就是心外之法。不但對於內裡面的心,你執著,你有貪瞋痴慢、有人我是非,你有這些執著;對外面的這些物質境界,你也分別,也執著。說老實話,對外面境界的分別執著,這個病輕;裡面的重,裡面的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這個病重。你看見思煩惱,破見惑容易,破思惑難。思惑貪瞋痴慢,這個難。『質礙諸法』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妄心就是心理。一個是對心的執著,一個是對物的執著,這就把一切法統統都包括了,這叫做執妄。大師下面引《圓覺經》上,一句非常有名之話,這句話跟《楞嚴經》上說的差不多:

  【圓覺經云。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故名無明也。】

  『妄認』就是誤認、錯認了。『四大』是物質。現代這些大科學家發表的言論告訴我們,這個世間沒有物質,所謂的物質是我們的錯覺。科學家講的錯覺,就是我們此地講的妄認。那不是物質,是什麼東西?它是波動,是光波、波動,是震動。這個發現,的確在科學界裡面是個很大的震撼,但是跟佛法印證了。佛法裡面講四大,實在講是四種性質。這就是我們一般講的物質的四種性質。《金剛經》上講得好,「一合相」,合是組合。所以佛在《金剛經》裡面給我們說出來,這個宇宙一切人我,森羅萬象都是一種物質組合成就的,這一合相。講到基本的物質是一,就是一種。這種物質有四個現象,就是四大。第一個是地,地就是你的眼睛能看得到的。它雖然很小,你能夠看得到,我們講是個物體,它是個物體。我們今天講原子、電子,它比這個還小,佛法裡面講微塵。極微之微,佛法用這個名詞來說明,來說明這個最小的物質,這就用地來代表,你能夠見得到。它有溫度,溫度,用火來代表。它有濕度,濕度就是用水來代表。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是動的,動,用風做代表。所以這地水火風四大是這個意思,就是基本的物質有這四個特性,有這四個現象。所有一切萬物統統是這基本物質組合而成的。所以小而微塵,大而世界,統統是一合相。這是《金剛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

  我們今天把這四大認為『自身相』,這句話包含的範圍非常廣大。為什麼?沒有見性的菩薩以下,統統在這個範圍之內。見性的,那超越了。沒有見性的,權教菩薩,到下面緣覺、聲聞、六道凡夫,統統在這個範圍當中,都是誤認。像我剛才跟諸位說的,如果你豁然明白了,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一個自己。我問問,你有沒有開悟?你沒有開悟。為什麼?你還是認這個盡虛空遍法界的相,還有一個自身相。本來無一物,你還有一物在裡頭,這不行。所以這些話是給那個沒悟的人說的,悟了的人有沒有這個念頭?沒有,沒有這個念頭。沒有這個念頭,怎麼回事情?前面講的「本自身心法爾自然」。法爾自然是完全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念頭,一切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也不迷惑,一點也不顛倒,這是真實的智慧現前。

  底下一句是『六塵緣影為自心相』。這就是我剛才用唯識的比喻,這心裡是什麼?心裡是,六塵,塵是外面的境界,是外面境界的影像,並不是接觸到真正的境界。沒有接觸到真正的境界,所接觸到的境界是假的,不是自心。

  我們再比喻一個例子,給諸位說明這個事實。我們把自己這個人比作真正的自己,把我們現在這個自身,我們真正的能知能覺的心,都曉得在這個身體裡面,我們把這身體比喻成車輛。這人坐在車子裡面駕車,把這個駕車的人比喻作心,把這個車比喻作我們身。我們對外面的接觸,人從來沒有離開這個車裡面,都是車外面跟車來接觸,人從來沒有打開車門出去過,就是這麼個現象。我們這個人自己對於外界起的貪瞋痴慢,統統是那個鏡子裡面照來的緣影像,影像。換句話說,根本就沒有接觸到外面。我們今天駕這汽車,隔一層玻璃看到外面,比得還不真實。這應該要比作什麼?比作那個車子是密封的,用電視透過來的。電視裡頭,你駕車就看裡面電視螢幕的境界,那才比較有點彷彿。換句話說,外頭境界有沒有看到?沒有。是藉著眼識傳一個影子過來。六識的心,這虛妄、分別、執著都是影像,六塵緣影。六根把外面的影像投射到第六意識。

  所以八識,每一識都有四分: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第六意識有沒有能力去緣眼識的相分?不能。它緣哪個相分,它緣第六意識的相分。第六意識相分這個影像從哪來?是眼識把這個影像傳遞給它的。好像衛星傳播,傳給它的。它自己在它自己的相分裡頭去分別、去執著。你說冤枉不冤枉?現場境界永遠接觸不到。什麼時候你才能真正見到現場?換句話說,你車門打開,跳出來,見到現場了。佛告訴我們,這是什麼人?八地菩薩。八地菩薩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等於說門打開了,出來了,才能夠接觸到現量境界。七地菩薩以下都不行。確實「六塵緣影」這四個字用得好。緣就是傳遞,影是影像。我們今天見色聞聲、鼻嗅香、舌嘗味統統是影像,第六意識在那裡分別、執著那個影像。說穿了,與外面境界毫不相干,很冤枉的一樁事情。『故名無明』,到這段文統統解釋的是根本無明。

  我們縱然是搞不清楚,這的確是很難搞清楚的一樁事情,我們要有這一個概念。有這個概念,好!我們會對一切世緣看淡一點、看薄一點,我們的煩惱就會少一點,牽掛憂慮會減少。換句話說,幫助你心得清淨。這部經註解,疏鈔分量相當之多。我們讀這部《疏鈔》,也可以說等於讀了全部的《華嚴經》。既然它是等於讀全部《華嚴經》,也就等於讀全部的大乘佛法。這《華嚴經》整個濃縮在這裡面。所以是句句、段段都非常的精彩,值得我們認真去研究它。這是理論的依據。

  修行,如果我們要想真正有成就,那一定要真正修學五個科目,《觀無量壽經》講的三福、六和非常重要。我們想這個世界、這個社會真正做到安和樂利,一定要提倡六和敬。從什麼地方提倡?本身做起。三學、六度、十大願王統統在這部經上。所以我們的依據就是淨土五經,這是五經之一,這是有註解的,五經之一。依據這五個科目來修學,這一生決定有成就。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