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沙彌律要節錄  (第十六集)  1994/10  美國達拉斯  檔名:11-003-0016

  【六十一、禪是佛心,律是佛行;大乘小乘,悉皆同學。豈有悟佛祖之心,而毀佛祖之行?】

  禪心就是圓滿究竟覺悟的心;「佛」是覺悟的意思。有了究竟圓滿覺悟的心,我們就叫它做『佛心』;這個人,我們就稱他「佛陀」;他的一切行為就是『佛行』;他的行為,我們把它記錄下來,就是「戒律」。所以,這個行為是正確的,是可以給迷眛眾生做榜樣的行為。『大乘小乘』都沒有達到圓滿的覺悟,小乘人雖破見思煩惱,塵沙、無明沒破;大乘人,無明分破,沒有圓破,都應當以佛的心行做為修學的榜樣。絕對不會說一個徹底覺悟的人,他的行為乖異不正常。『佛祖之行』是正常的,違背佛祖之行就是乖異,不正常。覺悟圓滿,他的行為一定跟佛一樣是圓滿的,這是說明這個道理。

  我們要重視戒律,持戒就是守法,就是守規矩。這個世間之亂,亂在我們不守規矩,不遵守法度。「度」是制度。不遵守法規、制度,社會就亂了。家庭也是如此,家有家規,家庭成員不守家規,家就亂了。家規是倫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長幼有序,一定要守這個規矩。秩序要是沒有了,怎麼會不亂!在社會上,小而一個公司行號,開個小店,僱幾個職員,也有章程,章程就是法律,就是律,人人都要遵守。公司稍微大一點,一定有嚴密的組織,有辦事的細則,每個職位應當做的事情都會規定得清清楚楚,人人都能遵守,都能奉行,就有秩序、有效率。大家在一起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和睦、快樂、喜悅,這樣才能創造業績。

  在佛門裡也不例外,再小的道場也有規矩,有常住公約。過去大陸上叢林寺院的規約,確實很上軌道。規約不是一、兩張紙,是厚厚的一大本。最早的典範是唐朝百丈大師為叢林訂下的清規,以後佛門都以此為典範。視道場大小的需要,依照這個範本,我們自己來訂一份,所以百丈清規就變成佛門的典章制度。曉得這個好處,自然就會遵守。

  「僧團」,是所有團體裡面最值得人尊敬的,因為它是一個六和僧團。六和僧團,除了見解相同之外,就是守法,「戒和同修」,人人都守法、守規矩,這個團體難得!大,到一個國家。我們今天走了很多地方,幾乎到過新加坡的人,都共同讚歎新加坡。尹建維居士沒有去過新加坡,他們公司在新加坡有代理業務。他告訴我,有一次他們公司聚會,各個地區推銷的人員在一起吃飯,剛好他分配到跟新加坡人坐在一桌,有十幾人。他發現他們跟其他人不一樣,其他人都很放逸的樣子,而新加坡這些人非常規矩,他們不鬧、不喝酒。尹居士感覺奇怪,「你應酬不喝酒?」他說:「我們新加坡不准喝酒」。「你們在外國呢?」「在外國,我們也不喝,不養成這種壞習慣」。穿著整齊,看起來就跟其他人不一樣,使他肅然起敬。大家為什麼對他尊敬?守法,人人守法,人人自愛。新加坡人能做得到,為什麼別的人做不到?這是教育。所以,一定要養成守法的精神。

  團體,實在講「六和敬」不僅是僧團,希望這麼好的規範能推行到所有的團體。凡是與六和敬精神能夠相接近的,這個團體就是好團體。大一點的像一個國家,新加坡是個小國,諸位冷靜想一想,它是不是跟六和敬很相應,「見同解、戒同修、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我們能看到,還有一個重要的「利同均」,這一條要做不到,人心不服。新加坡政府對於人民生活的照顧非常周到,他的目標:人人有工作,人人有自己的房子。不能做得完全同均,但是生活水平能維繫到。他有均的標準,使大家都能接近這個標準,達到這個標準,所以人民安居樂業。那個地區真的很不好統治,種族很複雜,語言複雜,英語、華語、馬來話、印度話,四種語言同時並行通用。

  美國國家大,種族也非常複雜,為什麼不能像新加坡那麼和諧?現在還沒有想到六和敬。新加坡政府的領導人想到了,所以他們學校的課程有佛經的課程,有中國儒家孔孟思想的課程。台灣沒有。聽說現在英國小學也要把佛學課程編進教科書,在我想可能是見到新加坡這種成就,否則的話,他怎麼會想到!新加坡能治理得這麼好,這個有道理。

  所以一定要守法,要守規矩。守法、守規矩,是真正愛護自己、尊重自己,愛護團體、尊重團體,真正是做到禮敬諸佛,護持佛法。不守規矩,你自己修得再好,你破壞佛法、破壞道場、破壞制度,你叫一切眾生遭受苦難,這個罪過就很重。沙彌律儀這整個課程的精神,就是教我們要守法。

  【六十二、戒律久廢,一時難以改正;故古德權開,終圖其復本也。】

  『戒律』是約束行為的。一個人隨隨便便,放逸慣了,一下要我們守規矩,好像好難過的樣子,誰也不願意受這個約束。因此講到經論,還有很濃厚的興趣來學習。聽到「戒律」,聽都不要聽,講戒律就好像挨罵一樣,誰願意到那裡去挨罵。所以你們想想現在這個時代,講經的有,講戒律的沒有。為什麼?講戒律講兩天,聽眾都跑光了,沒有一個人願意來挨罵,講戒律的人可能自己本身也沒有做到,講的時候也難過,罵自己。所以這個東西很難,真的聽不到了。戒要是失掉,佛就沒有了;禮要是失去,儒就沒有了。由此可知,戒律的確非常重要。別人遵不遵守,我們不管,我們自己要守。能持戒、守法、守禮,說實在話,你走到任何地方都會被人尊重,人家對你會產生好感。

  我們過去在台中,李老師教我們《禮記》,告訴我們學禮的目的是什麼,絕對不是叫你成為一個學者,是希望你學了之後,將來在全世界各個地方,不要叫人討厭你。希望跟大眾相處,不要惹人討厭,李老師這個標準非常好。能夠叫大眾跟你接觸,不討厭你,你辦事就順利,就成功一大半。所以我們曉得在這個時代,沒有人講禮,也沒有人講守法了。現在社會上一般人,什麼人最能幹?什麼人叫人最佩服的?鑽法律漏洞,這個人有本事。可是你要曉得,他雖然有本事,後果是製造社會、國家動亂的根源。投機取巧,自以為聰明,其實造無量的罪業。南宋以後,人心的確是變了,變得投機取巧,走法律的漏洞,而且愈來愈嚴重。到今天,禮法蕩然無存,一時難以改正。

  『故古德權開』,權開是什麼?小小戒就馬虎了,希望大的戒、重的戒你能遵守,那就算不錯了。小戒就馬虎,睜個眼,閉個眼,這叫「權開」。為什麼?做不到,所以教學的要求沒有那麼嚴格了。現在這個時代根本就不可能再要求了,現在講民主、自由、開放。古德權開的目的不是永久放任下去,是希望慢慢再收回來,慢慢再能恢復到古時候那種持戒守法的精神。所以對古大德的用心,我們要知道,我們要感激,要生慚愧心。

  【六十三、不可執權迷實,以為常途軌則。依法不依人,方為正見佛子。】

  『不可執權迷實』,權巧方便是一時的融通,不能執著。佛怎樣教我們的,那是真實的。我們今天又在這裡開權,我們把一本《沙彌律儀》節錄成幾條,這不就是開權嗎?為什麼這樣做?《沙彌律儀》那一本做不到,不要說要求別人,自己本身都做不到。不得已在這裡面節錄幾條,這幾條看起來很重要,非遵守不可,再不守就不像樣了。所以一定要曉得,我們不迷,不會把權『以為常途軌則』。「權」是在非常時期應用的,距離那個正常、一切都上軌道的,還差很遠。所以現在是非常時期,是大亂的時代。今天是亂世,沒有一處不亂,不得已開權。人人都能自愛自重,都能愛團體、尊重團體,愛別人,尊重別人,這個社會是正常的。『依法不依人,方為正見佛子』。正知正見的佛弟子,一定是遵循佛陀的教誨。「法」是指經典,經典當中的教誨。「人」是許多開權的這些人,這些人是不得已而求的方便,是應一時之需,不是恆常的軌則。

  人類是群居的,不是單獨生活的,是過社會生活的,社會生活裡最重要的就是制度。佛門的制度確實非常良好,它的組織非常合理。僧團確實是一個教育機構。我們看百丈大師在清規裡,建立古叢林的制度架構,那時候叫叢林,就是現在所講的佛教大學。叢林有主席,也稱「方丈」。因為他住的寮房很小,只有一丈,所以稱他作方丈。這就是校長,也稱和尚,或親教師,他負責主持教學政策,所有一切教職員要聽命於他。他底下指揮三個綱領執事,第一個是「首座和尚」,首座管教務,管教學的。教學的政策、方法由他來擬訂,和尚批准,他是和尚的幕僚人才。第二個是「維那」,管秩序,管訓導。第三個是「監院」,管總務。現在學校的組織也是如此,有教務長、訓導長、總務長,跟佛教裡的名稱不一樣,管的事是一樣的,我們稱首座、維那、監院。和尚只管三個人,這三個人,每一個部門底下又有組織,對他負責,層層負責。

  僧團跟其他團體最大的不相同處,世間所有的團體組織,層層節制,地位不平等,僧團裡所有一切組織的地位是平等的,所以民主制度最早是在僧團裡面實現。這些執事,叢林主席,怎麼產生的?選舉產生的。古代執事的任期是一年,正月初一就職,臘月三十卸職,就是總辭。總辭的時候選舉,第二天再移交新的執事,連選可以連任。他的地位是平等的,世間的階位是不平等的。叢林主席辭職之後,他在寺院裡就是清眾的身分。清眾可以立刻被選為主席,地位是平等的,沒有高下。職務、權責有高下,地位是平等的。你在這個職位上就要盡忠職守,為大眾服務,要遵守典章制度,護持道場。破壞典章制度,就把道場毀掉了。

  【六十四、經云,佛言:中後不食有五福:少淫,少睡,得一心,少下風,得身安穩亦不作病。】

  這一條是講「過午不食」,沙彌戒有過午不食。中國人講「過午」,實際上戒律裡面是講「過中不食」,日中。我們現在的時間,上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都是午時,實際上佛的教誡是過中不食,日中,所以不能叫持午,這會造成錯誤的觀念。過去佛陀在世,佛弟子們實行托缽制度,每天早晨出去托缽,吃飯一定是在日中以前。我們曉得,星球的運轉,它是動的不是靜的,每天日中的時間都不一樣。現在有個方便,可以用天文日曆,曉得今天日中是幾分幾秒,清清楚楚記載著。從前用日晷量太陽的影子,用這個來測量日中。

  佛告訴我們,日中一食好處很多。『中後不食』,日中以後不食。『有五福』,五種好處,一、『少淫』,二、『少睡』,三、『得一心』,四、『少下風』,五、『得身安穩亦不作病』,少病少惱。中國古人教人,早晨吃得好,中午吃得飽,飽也不能過飽,晚上吃得少,養生之道。外國人顛倒了,很多外國人早晨都不吃,中午吃得少,晚上吃得飽。實在講外國人是從小底子好,吃的東西營養豐富。嚴格說起來,他們在飲食、養生方面不如中國人,但是他們很注重衛生,這一點中國不如他。中國人注重色香味,不注重衛生;他們對色香味不重視,重視衛生。

  現在日中一食很難維持,什麼原因?我們的體力比不上古人,所以飲食要求要多。實在說,身體是消耗能量的,飲食是能源的補充,它消耗得多,你補充得少,非出毛病不可。古人的身體,消耗得少,補充得少就行了。特別是佛弟子、修行人,消耗的能量更少,所以一天一餐就夠了。能量消耗到哪裡去?這個諸位要曉得,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想上。所以佛弟子修定,行住坐臥都在定中,心清淨,少煩少惱,所以消耗就少,他一天一餐足夠了。成天妄想煩惱多的人,除了三餐之外,還要吃點心、宵夜,他不那樣補充會維持不住,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

  阿羅漢的定功深,九次第定,見思煩惱都沒有了,他的色身在,需要營養。經上記載,阿羅漢是七天吃一餐飯,他消耗得少。辟支佛的定功比阿羅漢更深,辟支佛是半個月吃一餐飯。所以這個事情不能勉強,不能做好看的。以為一天吃一餐,我的修行比別人高,人家都不如我,這是搞假的,搞貢高我慢,求名聞利養。結果把身體搞壞了,搞成腸胃病,一身麻煩事情都來了,那是假的。我們不贊成假的,要真修。

  所以古大德開權,晚上准許你吃一點東西,在叢林裡稱為藥石,就是提高警覺,把晚餐當藥物來用,治療身體的餓病。餓也是病,是來治病的,不要貪圖飲食,是這麼個做法的。飲食少,當然好,省事,從哪裡學?從清淨心學。心愈清淨,你所需要的就愈少。愈少,生活簡單容易,不求人。古人講「人到無求品自高」,不求人,這是真正得解脫,得大自在。自己的生活不求人,即使弘法利生做許多好事也不求人,隨緣隨分去做,不要勉強去做,勉強就造業。隨緣隨分,一絲毫勉強都沒有,這是圓滿功德。

  【六十五、常當觀察此身為生老病死之本,眾苦之源,深自剋責,制其情欲。何以縱彼愛根,自增苦本。】

  這一條是教我們要常常反省,提起高度的警覺。「身」確實不是一個好東西,中國的老子就有這個覺悟,他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我最大的憂患是有個身體,他有這個覺悟。那個時代,佛法沒到中國來,他這個警覺心跟佛講的完全相同。「身為苦本」,造作一切罪業,身是工具,沒這個工具,一切罪業造不成,所以它確實是生老病死的根本,是眾苦之源。六道裡面高級的凡夫,覺悟的,他不要身體。三界最高的是無色界天,沒有身體,是高級凡夫。老子的德行標準很高,他沒學佛,出不了三界。老子現在在哪裡?一定在無色界天,因為他有這個警覺,他不要身體。能把身體捨棄,往生時決定在無色界天。

  所以我們要常常『深自剋責』。『制其情欲』,情是感情,欲是欲望。對世間五欲六塵的欲望,我們今天講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這就是「情欲」兩個字所包括的。自己要限制自己,生活可以過得去就好了,不可以過分的貪圖享受。世間人追求享受,我們冷眼旁觀,實際上他付出的代價太多,真的是得不償失。過去生中所修的福報,這一生中修的福報,很快的享盡,享盡之後,不但來生沒福,這一生的晚年都沒福,這個我們看到太多了。尤其是外國人,中國人還有個老觀念,曉得防老,外國人好像沒想到這個問題,到老的時候才發現這個問題,來不及了,福享盡了。中國人有時候還會留一點,顧到晚年。所以,對自己的享受一定要克制。

  佛教我們「以苦為師」,吃飯不要吃飽,穿衣服不要穿暖,睡覺不要睡得太安穩,時時刻刻警覺自己,提高警覺心。樣樣都很舒服,這就產生貪愛。『縱彼愛根』,愛根就是貪心。貪圖一切的享受,貪圖名聞利養,他的結果確實是『自增苦本』,一點都沒錯。苦上再加苦,自己以為是在享樂、是在享受,不曉得這是苦上加苦。他當時的享受是在麻醉,麻醉完之後,那個痛苦不堪設想,我們看現在的年輕人都是如此;所以古人講,在這個過程當中是麻木不仁,貪圖物質的享受。能夠早年警覺的,晚年還有點福報;早年迷惑顛倒的,晚年苦不堪言。

  我在年輕的時候剛到台灣,民國三十八年,我二十二歲。一個人來台灣,在台灣沒有親戚朋友,無依無靠,警覺心就高了,不認真、不努力,我怎麼活得下去!我那些同事、朋友,星期假日都去玩。我利用星期假日專門找有學問、有道德的人,我去拜訪他、親近他,聽他的教誨。這人怎麼找?寫信。打聽到這個很有名的教授,打聽到地址就寫信給他,寫過幾封信的時候,他就會回信約談。一見面後,有些教授會介紹我,還有哪個人,那時我認識二十多個人。我跟這些老年人,我的假期用在這裡。另外就是圖書館、書店,其他地方我都不去。我那些朋友都說我很傻,不知道去玩。

  為什麼不去玩?我那時候跟他們講得很清楚,我說,「我也很喜歡玩,我沒有玩的本錢。我現在多用功、多讀書,多學一點東西。你們年輕的時候玩,我是打算晚年來玩」。他們聽到我這個話好像莫名其妙。到現在看,果然不錯,他們現在苦,退休下來是可憐得不得了。拿一點退休金跟人家做生意,好多都被人騙,都騙光了,真苦。看到我現在滿天飛,逍遙自在,「你的路走對了」。現在才知道我的路走對了,那個時候我告訴他,他不以為然。古人講:「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眼光太短了,要看遠一點,看深一點。我們自己將來不吃苦,年輕時吃一點苦算什麼!他們認為我那很苦,我覺得我的生活非常充實,很有樂趣。

  親近這些有學問、有道德的長者,我們誠心誠意去求學,他們對我非常愛護。聽聽他們所說的,增長見識,我們把時間用在這上面,沒有浪費時間,沒有浪費金錢。收入雖然很微薄,全都買書了。我一年的收入,在書架上一看,都擺在那裡,很有味道。我的生活費用,因為我們是公家,吃住都不要自己花錢,連衣服都是公家發的,所以零用錢很少。我在台灣工作,從民國三十八年到四十六年,整整八年。這八年當中,我一個月用錢最多的沒有超過二十塊錢,最少的是一個月八塊錢,所以我的書很多。現在享福了,現在我走到哪個地方,生活所需都是人家照顧得周周到到,現在一個月八塊錢都用不上,沒有用錢的地方。

  有一年我在舊金山,到美國來,三個月都沒有用錢的機會。甘貴穗帶我到舊金山去玩,買個小東西,他們還要替我買,我說「讓我用用錢,試試用錢是什麼味道!」花個十幾塊錢,不知道買了什麼東西,忘記了。沒有用錢的地方。今天要是到中國大陸,我也不需要花一塊錢。所以自己要曉得惜福,要知道苦本,如何減少苦受,不要去增加,增加就錯了。恣情縱欲,那是很重的罪業。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