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 (第三集) 1990/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9-002-0003
第三頁的後半面,我們把文念一念,對對地方。
【雲谷曰。豈惟科第哉。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後者。德至薄也。】
我們讀到這個地方,這是一段。雲谷大師這些開示非常的重要,決定不能看作迷信,如果把它看作迷信,實在講,不是雲谷迷信,是我們自己迷信,自己迷了,不相信聖人之言,不相信這個事實的真相,是自己迷惑顛倒。前面雲谷禪師教給袁了凡,一番真實的反省檢討,才知道自己過失很多。知過能改,善莫大焉,世間最大的善行就是改過。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也讀到,佛告訴我們,縱使供養無量無邊的聖人,這個是大善,還不如自己回過頭來認真的修行。可見得認真修行就是改過自新,與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所講的改過是大善,中外的聖人都有共同的見解。
雲谷在此地就講了,『豈惟科第哉』,這是功名,求取功名是要靠積德,是要靠過去生中的修積,才能夠得到科第。『世間享千金之產者』,這是講富貴,我們常講家財萬貫,這是講世間富貴,大富貴的人,一定是富貴之人他才能享受富貴,富貴不是隨便可以得來的。佛門裡面說,這一生中得大富是你前生修財布施,財布施修得多,這一生才能得大富,我們這一生生活貧困是前生沒有修布施的果報。能不能勉強得到?得不到的,如果勉強去求,這個災禍跟著就來了。所以,禍福無門,唯人自召。你看中國造字這個學問都很大,禍跟福很像,就差那麼一點點,真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這些都是教給我們要知道因果,然後我們求功名、求富貴才能夠如理如法,沒有一樣求不到的。
「千金」這是講大富,「百金」這是講中富,我們講中產階級,必定他們前世都種了因,所以他是一個大富之人,是一個中富之人。應該餓死的,是前生造孽多端,不修布施,我們常講吝嗇,這個吝嗇很可怕。世間有沒有這樣的人?有,我們也曾經見過,所謂是一毛不拔,一點好事他都不願意做的,他勸人布施,自己不肯布施,這樣的人,來生我們知道,他得貧窮的果報。因緣果報是自作自受,決定沒有一個主宰在那裡支配,如果說有主宰在支配,這個想法是錯誤的。『天不過因材而篤』,我們世間人以為常常講是天意,其實不然,這個裡面真正的原因是自己造作的,絕對不是天意,天沒有意思。這一種事實道理只有大聖大賢,他們有真實的智慧,把這些事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一段是講富貴窮通都有命。
下面一段是講兒女,這是我們世間人的兩樁大事,兒女,『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在我們中國這樣的大德,我們印光法師常常讚歎的有兩個人,第一個是孔老夫子,真的,所修的是百世之德,孔老夫子心裡面所思所念都是利益國家、利益老百姓,沒有一絲毫為自己著想。如果要是為自己著想,他的確可以說是為所欲為。為什麼?我們念孔子書,你看他三千弟子,他有三千個學生,而且學生當中可以說是各種人才都有,不但有,都是非常傑出的人才,他要搞個政變很容易的事情,他有群眾、有人才,要想奪取政權,搞個政變,孔老夫子來講是太簡單了。所以他有才,他決定不走非法的途徑,他一定是以正當的手段來取得地位,來施展他的抱負。所以周遊列國的目的是什麼?是求當時的諸侯能夠給他一個官職,他可以能夠展示他的抱負。
可是我們曉得,一般人的想法、看法並不都像孔老夫子,諸侯對於孔老夫子很尊敬,他的道理、建議,聽到都點頭,都很歡喜,誰也不敢用他。為什麼不敢用他?他才太高了,底下人太多了,萬一說用了他之後,我的政權被他奪去了,所以有這種顧忌,周遊列國,沒有一個諸侯肯用孔老夫子。所以孔老夫子看看這個路走不通,回到家裡面去辦學了,一生從事於教學。所以給後人做了一個典範,絕對不用非法的手段去奪取政權。雖然看到諸侯有很多腐敗的,甚至於自己的國君魯國,他都不忍心去搞一個政變,決定他不搞革命,現在講革命,孔老夫子不搞革命,他是主張改革,但是他決定不搞革命,決定不把既有的政權推翻,他是想改革。如果我們都有孔老夫子這樣的心態、這樣的認識,的確,世界和平,天下太平,人民都能夠享到福祉。所以他回過頭來從事於教學,把他自己的理想抱負傳給學生,這是我們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所以,你看他的子孫一直到今天,孔德成先生,這是到了七十多代,在全世界還受到大眾的尊敬,不但中國人,連外國人,孔德成到美國,人家一聽說是孔老夫子的後代,都特別加以禮敬,特別招待他。這是說有百世之德,他一定有百世子孫保之。
『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這個十世之德,在我們中國歷史上,你看那些帝王將相,他建立一個政權能夠傳十幾代,像清朝,清朝傳了十代,從順治到宣統,十代,如果祖先不積德不可能。今天的人不相信這一套,認為自己有智慧、有能力,這個錯誤了,祖宗積德,自己本身宿世的德行,這個是感應道交,有同樣的德行的人到了一家,才能夠保得住。小而言之,我們家庭的事業能夠傳多少代,你說在從前,就像經商,我們舉很明顯的一個例子,像台灣的同仁堂,同仁堂是在北京,也是祖先積德,它這個行號做了一百多年,百年老店,他傳多少代。老祖宗存的心仁慈,我們開藥店是救人,是以救人為目的,利潤不在乎,只要生活能夠維持,店面能夠維持下去就可以,不是以賺錢為目的,不是以個人享受為目的,是以利益社會,幫助苦難的眾生,他存這個心,所以他能夠維繫一百多年。如果子子孫孫不變祖先的宗旨,他這個公司行號必然還要繼續的延續下去,不像我們現在,你看現在這個社會上,許多人開了公司,沒有兩年關門了,這就是德薄。
『有三世二世』,能夠傳三世、傳二世,也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後者,德至薄也』,我們中國俗話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是德很薄,以至於他不能夠傳下去。過去的社會對這個很重視,現在觀念完全改變了,甚至於有許多年輕的夫婦他們不要兒女,他說有兒女麻煩。現在社會的結構跟從前不一樣,現在有社會福利,慢慢如果我們走像美國、加拿大,誰養老?國家養老,不要兒女養老,所以他可以不要小孩,六十五歲以後退休了,國家有養老金,每個月按月給你送來,比兒子還孝順。這是現代社會福利制度比從前好,從前老人有兒女來撫養,現在的社會逐漸趨向由國家、由政府來照顧。但是因果的原則原理是決定不會變更的。這是世俗的觀點。
在出世間法,諸位看第四面第四行這個小字,第四行最後這一句,「出世聖賢,以絕欲斷愛,為去惑轉智、超凡入聖第一功修」,功是功德,修是修持,「惜俗情未及了解耳」。這個觀念在我們現在社會還存在,譬如年輕的小孩要出家了,父母想盡方法來阻攔,原因他不曉得,他還守著舊的觀念。佛法的看法他是看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他是看到整個的宇宙,所以實實在在是認清了宇宙本來面目。我們世俗人看的只是看宇宙裡面的一部分,看不到全體,而且看的是很小的一部分,如果在十法界裡面,只看到人法界,人法界只看到現前,不知道過去、未來,所以眼光沒有佛菩薩那麼樣的清澈。家裡面如果有人出家,這真正是第一大喜事,第一殊勝之事。可是出家一定要認真的修行,出了家要修行沒有一個結果,於家庭沒有損害,於自身必定墮落。佛家常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個問題很嚴重。
了道的確不容易,就是你修行要有一定的成就,一定的成就決定要證果。譬如在小乘,要證得須陀洹果以上,雖然還沒有出三界,那個不要緊,為什麼?位不退了,三不退裡頭位不退了,就算是聖人了。以後天上人間,他不會墮三惡道的,天上人間七次往來,證阿羅漢果,時間雖然長,不會墮三惡道,算是有成就了。以這個標準來看,在大乘佛法裡面,最低限度要把見思煩惱斷掉一部分,也就是八十八品見惑斷掉了,才算是成就,八十八品見惑要沒有斷掉,我們這一生修行沒有成就,這是我們必須要認清楚的。八十八品見惑斷掉,在大乘圓教裡面是初信位,別教是初住位,不達到這個標準不算成就,還是要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就要還債,十方的供養你要償還,人家不是白白的供養你,你一定要償還。如果證得小乘初果,圓教初信位,那人家供養你的人都有福了,你也不要還債了,他的確種在福田上了,他有福,這真正種在福田上。
以這個標準來看,我們這一代的出家人做不到,誰有能力可以做到?做不到還有一個方法,求生淨土,求生淨土一定要能往生,如果不能往生還是不行。求生淨土,實在講比斷八十八品見惑是容易得多了,生西方淨土,八十八品見惑一品不斷都沒有關係,所謂是帶業往生,一品不斷沒關係。只要具足真正的信心,真實的願心,老實念佛,沒有一個不成就的,這是我們在《無量壽經》、在《彌陀經》裡面看得清清楚楚。這是發心出家,一定要成就的。我們再看下面的文:
【汝今既知非。將向來不發科第。及不生子之相。盡情改刷。】
這是雲谷禪師教給了凡先生改造命運的方法,對著袁了凡的習氣毛病來下藥,應病與藥,他自己已經知道他的毛病習氣,所以教他要盡情改刷,改是改過,刷是刷新。這一段的小註我們念一念,「各人有各人之病痛」,這個病痛就是毛病習氣,各個人都不一樣的,「既能平心自檢,尋出一一病痛、一一過失所在,便有下手處」,這個叫真正的修行。真正修行,說老實話,並不是天天念經、拜佛、念咒,不是這些,這種形式修一輩子,還要搞六道三途。那都叫形式,形式的目的無非是提醒自己,是表演給別人看的,跟唱戲一樣,表演給別人看的,引發別人覺悟,它真正目的在此地。個人修行不重形式,重在發現自己的毛病,這個叫開悟;把自己的毛病改正過來,這叫功夫,這就是修行的功夫。所以最要緊的是要能平心自檢,心平氣和來檢點,自己反省檢點,把自己的毛病習氣找出來,尋出就是尋找,找出自己的病痛,找出自己的過失,到底在哪裡,把它找出來,這樣便有下手處,你才知道如何去修正、怎樣去改過。「用全神全力」,神是精神,全副的精神、全副的力量反轉來,把它反轉過來。
下面舉出幾個例子教給我們,譬如慳貪,如果我們有這個毛病,慳是吝嗇,慳吝,我們有的不肯給別人,沒有的希望貪得,這都是毛病,「轉之以施捨」,用布施這個方法把它改正過來。我有別人沒有,人家向我要,我很慷慨、很大方,我能夠送給別人。或者我看到別人確實有急需,他還沒有問我要,我可以主動的布施給他,這是修福。布施裡面有財布施,財物,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有這個三大類。法布施,我們以技術去幫助別人,或者是教導別人,人家不會的我們會,我們熱心的去教他,使他也有這種能力,也啟發這種智慧,這個叫法布施。無畏布施是幫助別人身心安穩,他心有不安,身有不安,他有恐懼,我們幫助他,使他身心安穩,這個叫無畏布施。譬如說有人晚上走路害怕,晚上走路怕鬼,他害怕,我們有時間我們送他回家,跟他作伴,他就不怕了,這個叫無畏布施,這是舉一個例子。像現在年輕的學生都得要服兵役,兵役也是無畏布施,為什麼?保護我們這個國家老百姓的安全,不受外面敵人的干擾、侵害,這個也是屬於無畏布施。凡是這種例子我們都要知道,所以這三類的布施範圍非常之廣泛。佛告訴我們,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
在台灣放生的風氣很盛,放生也是屬於無畏布施。但是現在放生裡面有很多流弊,因為大家拼命去放生,那些商人拼命去抓,你不放生他就不抓了,他賣不掉。所以現在反而不是布施眾生,反而是戕害眾生,這是好心也造了惡業。我過去參加過一次放生,他們帶我去,到哪裡去買?什麼鳥獸公司,我一看那個現象,我說以後千萬不可以幹,這個是專門在外頭抓鳥給你去放生的,所以決定不可以到那邊去。所以佛門裡面常常講放生,不是集體,不是這樣做法的。放生是我們到市場去買菜,看到很活潑的動物,我們的推想牠決定可以能活得下去的,你買來放生,這個有意義;你看牠不能活下去了,那就不必要,就用不著了,是看牠決定可以活得下去的。我現在還聽說,有很多鳥獸公司他們養的鳥,自己飼養的,人所飼養的決定沒有謀生的能力,一放,牠決定是死路一條,這些我們都要知道。所以在菜市場偶爾發現,你買去放生,放生的儀式也不必要照那個放生儀軌去做,你不會做,麻煩,實在講,那個動物希望你趕快放去,不希望你搞那些儀式,牠痛苦,所以你給牠念阿彌陀佛,給牠念三皈依,就很好了。
「憤激者轉之以和平」,這個是講性情容易發脾氣,容易急躁,這個也是毛病,像袁了凡都有,袁了凡有這個毛病,雲谷禪師在此地勸他,轉之以和平,和氣心平,心地求平靜,你的態度自然溫和了。這個在德行上也是重要的一個項目,無論是佛法,儒家也講求,孔老夫子學生們讚歎他的德行有五種,第一個就是溫和,溫、良、恭、儉、讓,這是學生們對老師的批評。老師溫和,良是善良,恭是恭敬,無論對人對事他都謹慎恭敬,謹就是謹慎,儉是節儉,不奢侈,生活很樸實,禮讓,孔老夫子事事都讓別人,決定不與別人相爭的。前面說過,如果他想跟別人爭,他搞個政變奪取政權,是很輕而易舉的事情,他不爭,這是夫子之德。
「虛誇者轉之以切實」,這就是誇大,這個也是毛病,所謂說誇張,現在人很喜歡用這個方式,這個也是毛病,為什麼?不實在。如果人家知道這個事實,以後對你說話都要打折扣,因為你不誠實。我記得我有一年在中山堂講演,聽眾大概有七百多人,有個小刊物給我報導,說聽眾有二、三千人,這就是誇張,這就不實在。所以決定不能夠浮誇,要誠實。「浮囂者轉之以沉定」,浮囂就是我們常講的心浮就氣躁,心浮的人要以沉定來對治,沉著,心要清淨,要能夠定得下來。「驕慢者轉之以謙恭」,實在講,我們在這個世間沒有一樣值得驕傲,有什麼值得驕傲的,事情做好了是應該的,做不好要處分,做好是應該的,有什麼值得驕傲?我們比起佛菩薩差太遠了。所以,對人一定要謙恭有禮,要謙虛、要恭敬,謙與敬都是性德。
「惰逸者轉之以勤奮」,這個也是很大的煩惱,懈怠、懶散,世出世間法如果有這個毛病,都不會有成就,所以一定要精進、要努力,要把精神提起來。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阿[少/兔]樓馱這個毛病就很嚴重,被佛呵斥一頓之後,他真的振奮起來了,七天七夜不眠不休,結果把眼睛搞壞了。佛很慈悲,教他修一種定,以後他得的天眼通,他不用肉眼比別人看東西看得還清楚,叫半頭天眼,他整個頭都是眼,他能夠看到三千大千世界。所以人一定要發憤,要振奮起來,一定要知道,懶惰,一切事都不能成就,不但是佛法不可能成就,世間法都不能成就,一事無成。你看古今中外世出世間,哪一個成就的人是個懶惰的人,是個散漫的人,沒有,大乘善根,唯一精進。「怯退者轉之以勇進」,退怯是退步,退轉,這也是大病,必須要勇猛精進,這些毛病都是了凡先生自己敘述出來的。前面說了,各人有各人的病痛,如果我們也有,也像他這樣改,或者我們有的他沒有,我們還有其他的病痛,要想一想,要用方法來對治。底下雲谷禪師教導他幾個綱領:
【務要積德。】
『務』是務必,一定要『積德』,斷惡修善。「積德」,世出世間法都是以這個為基礎,前面所講的,享千金之產,有百世之德,如果不是認真斷惡修善積德,怎麼能辦得到?釋迦牟尼佛所積之德超過了我們中國孔子,孔子這是一國人尊敬,釋迦牟尼佛是全世界人尊敬,一個是積世間的大德,一個是積世出世間的大德,佛是世出世間德行統統都修積。
【務要包荒。】
這就是我們現在講心量要拓開,要能夠包容。不能包容,我們自己的煩惱就多,痛苦也多,這個對於佛法的修學,佛法修學是講覺正淨,對於覺正淨都造成了障礙。第一個是心不得清淨,心不得清淨就不會覺悟,我們的見解也就會有偏差。所以正知正見,大覺大悟,一定是以清淨心為基礎。所以要能夠包容,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必去認真計較。《金剛經》上說得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是真實的,就是世間一切境界,我們古人也說,過眼雲煙。這個說法跟《金剛經》上非常接近,《金剛經》講夢幻泡影,過眼雲煙,有什麼值得計較的,何必把它放在心上,妨礙了自己的清淨心。
【務要和愛。】
這也是了凡很大的弊病,一定要和氣,一定要能夠博愛,就是佛法講的慈悲。佛講的慈悲是平等的,所以叫大慈大悲,儒家講仁愛,仁愛跟佛法的大慈大悲確實相當的接近。孔老夫子說「仁者無敵」,敵就是敵對的,我在這個世間還有跟我對立的,那就不是仁愛了,仁愛是沒有敵對的。說沒有敵對,實在講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大慈大悲,儒家講的不一樣,它裡面的含義是相同的,這是我們應當要修學的。真正的利益是自己得到了,自己得到的我們淨宗講的一心不亂,因為你有對立,你的一心決定得不到,有對立是二心,就是有對待。六祖大師講本來無一物,你有一物存在,有一物存在就不是真心,你所用的還是妄心。如果心裡果然清淨,決定沒有相對的,沒有對立的,真心才能顯露,清淨心才能現前,淨宗所修的一心不亂我們才能達到。不要說真正的一心不亂,就是相似的一心不亂,我們講功夫成片,也是從這裡下手的。
念佛人念了多少年,功夫成片沒有得到,要去想一想、找一找,毛病在哪裡?病根找出來了,再把這個病根消除,障礙沒有了,功夫就可以成片了。功夫成片是決定往生,不必別人說,你自己到那個程度你自己曉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曉得自己會往生。功夫成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事一心不亂是方便有餘土,理一心不亂是實報莊嚴土,這個品位與功夫正好成一個正比例。功夫成片裡面也有高下不等,所以講九品。上品的,上三品的,給諸位說,都能夠自在往生,大概中三品的都能夠預知時至,上三品可以自在往生,那就是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暫時不想走還可以多住幾年,都隨心所欲,確實能做得到這個,何況一心不亂,一心不亂那功夫更高了。因為事一心、理一心,的確都不是我們凡夫一生當中能夠達到的,但是功夫成片人人可以做到。所以你要想我這一生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做得到,我們一般凡夫可以做得到。這就是凡聖同居土裡面的上三品往生,是功夫成片,帶業往生。
【務要惜精神。】
要愛惜精神,因為了凡喜歡徹夜長坐,不知道保養身體,所以對於身體的保養要重視。上面大師所講的都是針對了凡的開示。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也。】
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不要後悔,不要去想它,就告一個段落了。為什麽?你再去想它,想一遍又造一次新的業,又再造作,阿賴耶識裡又去落印象。所以過去的事情絕不後悔,決定不再去想它,要緊的是改現在的,修未來的。所以,疑跟悔都是煩惱,在百法裡面都是屬於二十六個煩惱的心所,佛不叫我們常常去想過去的。底下小註,這段小註很重要,「此至人造命訣也」,至人是一個有高度智慧的人,真正覺悟的人,改造命運的祕訣就是這一段的開示。如果把這個開示精簡的來說,就是六句,從「務要積德」到「義理再生之身」,這個幾句是改造命運的祕訣。
底下說,「改造命運第一步工夫便是痛改前非,一一積習」,積習就是我們講的習氣,現在人講的壞習慣,「悉皆掃除,一一病根悉皆拔去,時時處處常自警覺,嚴自克治」。所以對待自己要嚴格,不要常常原諒自己,常常原諒自己前途就有限。律己要嚴,對人要寬,對人要寬厚,對自己要嚴厲,要克服自己的毛病,對治自己的習氣。「保善天真」,保是保護,善是栽培。什麼叫天真?心裡頭一念不生就是天真,天天在打妄想,那天真就失掉了,天真就是真心,真心就是清淨心。「如保赤子」,好像一個母親照顧嬰兒一樣,要全心、要全部精神去照顧這個小孩。「改造命運全權在己,不屬造化」,改造命運這個事情完全在我自己,與諸佛菩薩、與天地鬼神毫不相干。所以諸位真正把這個小冊子明瞭了,從今以後你也不要再去看相、算命、搞風水,都用不著了,那些東西雖然是有,與自己無關,自己曉得了,仔細反省一下,自己的命運知道了,怎樣去改造自己也曉得,不再受別人的欺騙了。
「即上文所謂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是也」。前面雲谷大師說,什麼樣的人叫極善之人?我們淨土宗講極樂世界上善之人,這個上善之人就是極善之人。哪一類的人是上善之人?能夠改過的人就是上善之人,西方極樂的人天天都反省,天天改過自新,一直到沒有過可改了,那是成佛了。等覺菩薩還有過失,什麼過失?那一品生相無明沒斷,就是他的毛病,就是他的過失,他還要改過自新。由此可知,等覺菩薩還要改過,何況我們?我們在這裡看到,在這個地方覺悟了,修行修什麼?就是改過,從現在發心改過,一直到等覺菩薩還改過,過都沒有了就成佛了,有過不能成佛。所以菩薩叫覺有情,菩薩是有情眾生,不過他覺悟,覺悟什麼?覺悟他就能改。我們凡夫,這是有情,不覺,不覺他就不會改,認為自己樣樣都是對的,想想自己有沒有毛病?想了半天,沒有,一個毛病也沒有,一個毛病都沒有那就是聖人了,那就是佛了,他沒有毛病。
所以常說,凡夫沒有毛病,菩薩毛病很多,菩薩常常檢點,知道自己毛病很多,不斷在改,三大阿僧祇劫都還沒改完,你想想看這毛病多少。我們居然想想沒有毛病,這怎麼得了!這個就是什麼叫做覺,什麼叫做不覺,知道自己一身毛病這是覺悟的人,這個就是我們佛家講的菩薩,不知道自己毛病的人這就是佛家講的凡夫,很好懂。所以菩薩不是神,這個不可以搞錯,菩薩不是神,菩薩是一個知道自己毛病的人,常常改過自新的人,這個叫菩薩,所以叫覺悟的有情眾生。
如果能夠更進一步,改過自新,再能發阿彌陀佛之願,我們天天念《無量壽經》,把《無量壽經》念得很熟,這是初步功夫。第二步功夫就要拿《無量壽經》當自己的一面鏡子,每念一遍就是照一次,照一次像對一下,去尋找自己的毛病。我們一照鏡子,曉得哪個地方髒了,趕快把它擦掉,擦掉就是修改。心裡面這個骯髒不能覺悟,讀經,經是一面鏡子,這個鏡子照一照,知道我們心裡哪些地方有毛病,趕緊把它改過來。所以第一步是念熟。第二步是依教奉行,就是依照《無量壽經》來修行。修行第一要發願,阿彌陀佛這四十八願,我們想想我們有沒有?我們要把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願心,咱們跟阿彌陀佛是同願,真正是同志,同願同志就是一個人;換句話說,你也就變成阿彌陀佛。
所以阿彌陀佛是個標本,是個樣子,我們要照這個樣子來塑造自己,把自己改變成跟阿彌陀佛一模一樣,心一樣、願一樣,你想想,你不能往生誰能往生?決定往生。心願相同,然後言阿彌陀佛之言,言語相同了,平常處事待人接物念念不忘阿彌陀佛,念念不忘勸人念阿彌陀佛,這就是言阿彌陀佛之言,行阿彌陀佛之行,我們的身語意三業都像阿彌陀佛,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就是阿彌陀佛乘願再來。這比義理再生之身高得多,這是即身成佛,成了阿彌陀佛,你看把我們凡夫身搖身一變,變成阿彌陀佛再來的,本來我們是業報身來投胎的,現在一變變成阿彌陀佛再來的,乘願再來。這個是改造命運最殊勝、最上乘的改法。我們再看底下這段文: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數。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
『血肉之身』,實在講這裡面的重點是講妄念,妄想、執著,身與數實在講不相干,真正有關係的是心,身是受心連帶的影響,主要的是心地。凡夫的心地,總而言之,自私自利,這是凡夫心,一定墮在數裡面。如果拿佛法來講,用意識心決定墮落在數量裡面,也就是用八識。佛菩薩為什麼能超越?轉八識成四智,他不用八識,所以不落在數裡面。『義理之身』,這是自己覺悟之後,用的是覺心,前面「血肉之身」用的是迷情,這個用的是覺智。『豈不能格天』,小註裡頭講,「精誠所至,金石為裂」。這句話是有一個典故,就是有一個故事。這在漢朝的時候,李廣,是我們中國古代的一個名將,有一次在行軍的時候,在路旁邊,草很深,這裡面有一塊大石頭,他看錯了,以為是一頭老虎,他就拔弓箭去射它,用的力很猛,這個箭射去,插進去插得很深。結果下了馬再一看,是一塊石頭。他自己很驚訝,他說我的力量有這麼大,這石頭,這個箭射去插進去這麼深。再射一下射不進去了,才說是精誠所至。
正像羅什大師在七歲的時候舉那個大鼎一樣,他心沒有念頭的時候,他把它舉起來,再一想,我人這麼小,怎麼能舉得動?再舉就舉不動了。所以,李廣他把它當成一隻老虎,他不知道它是石頭,知道是石頭,他這個箭再射不進去了。這是比喻一個人以真誠之心,真誠沒有妄念,一個妄念都沒有,所以金石為開。由這個地方也能夠證實《華嚴經》講的事事無礙,事事無礙是心地清淨到相當程度才沒有妨礙,如果心不清淨是事事都有障礙。所以觸事成障是心不清淨,心到清淨就沒有障礙了。這是至誠所以格天,這個格當作格殺的意思來講,像儒家講的格物,格是格鬥,物是什麼?物是物欲,就是欲望,我們要捨棄欲望,就是這個意思,捨棄欲望,不會被欲望所轉,這叫做格物。此地講格天,天就是什麼?天就是數,定數,也就是我們講的命運,改變了命運,轉移了命運。得要用至誠才行,至誠就是真心,至誠心,我們《觀無量壽佛經》講的菩提心第一個是至誠心,深心,發願迴向心。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太甲』是商朝時候的皇帝,在早年也是胡作妄為,以後得大賢伊尹的教導,他改過自新。這個幾句話是他說的,這是他改過自新之後,這個註解說,對於伊尹感謝的話。『天作孽,猶可違』,可以改變的,我們修善積德可以改。這個天就是講的天命,天命也就是講的數,我們一般講命運,這個可以改變的。『自作孽,不可活』,「自作孽」是這一生的。我們也可以說,天作孽是宿世的,過去生中所造的惡業,這一世所得的不好的果報可以改,這個是宿命可以改。現前造的罪業那沒辦法了,你現前繼續再造,你就沒有改過,過去有惡因,現在再加上惡緣,那後來必定結惡果。過去有惡因,我現在斷惡緣,雖有惡因,不結惡果,是這麼一個道理。
改造命運的原理就在緣上,因緣果報,因是過去生中造的,沒有法子改,能改是在緣上改。譬如說我們種瓜種豆,瓜子、豆的種子這是因,不能把瓜子變成豆,也不能把豆變成瓜子,這個因是定了,但是我們今天想要瓜還是想要豆,我們在緣上加以決定。我們想要豆,把豆的種子種下去,瓜的種子收起來,把它收藏起來,它就不會結果,它需要緣,緣要土壤、要肥料、要陽光、要空氣、要水分,這些緣統統具足,它一定會長得很好。我們不想要這個果,雖有因,我把緣斷掉,我把這個瓜子放在茶杯裡面,放一百年它也不會長成瓜,為什麼?它沒有緣。
所以過去雖然有惡因,我這一生當中不作惡,我修善斷惡,那個惡的緣就沒有了。過去生中總還有善,一個人哪有一生作惡一點善沒有的,這個人找不到,一生都行善,一樁惡事沒有做,這個人也找不到。所以生生世世我們所造的業是善惡混雜,多少是有,或者是惡做得多,善做得少。惡做得多不怕,咱們今生不再作惡了,惡緣斷掉,雖然是少善,少善也會開花結果。所以一定要斷惡修善。自作孽就是現在還繼續不斷去作惡,那你的惡果報一定現前,所以自作孽不可活,天作孽是過去生所做的,這個我們可以改造,現前再要繼續不斷的造惡業,這是沒法子改造的。好,我們休息幾分鐘。